•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新管理主義對大學治理模式所產生的影響

新管理主義對大學治理的影響是全面的,在政府、大學,及市場三方面皆起 了變化,以下便就新管理主義對大學治理模式所造成的影響作綜合之結論。

一、英、美、德、荷等國皆透過新管理主義來追求效率

新管理主義確實對各國的大學治理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然各國在實施新管理 主義式的大學治理上方法各有不同,實行的深度和廣度也不同。即使如此,各國 這一波的大學治理變革,在提升大學效率的這個目標上卻是一致的。由上述章節 可看出,各國用來推動新管理主義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透過立法來施行。英國和荷 蘭皆如此;德國的聯邦政府亦採用了新的框架法案,而邦政府也紛紛改革其大學 法;在美國方面雖然沒有全國性的高等教育法律規範,但是各州政府也開始致力 於採用新的程序於大學治理之上。

二、市場機制的納入方式因各國歷史背景不同而有差異

英國在推動市場相關政策之際,正值保守黨執政,因此藉著多數市場推崇者 的力量,改革政策的實施便比較強勢。而荷蘭在其共識民主的歷史背景下,改革 的推動則花了比較長的時程,也歷經了較多的公共討論,因此政策便顯得較零碎 且無連續性。即使如此,英國與荷蘭兩國在納入市場機制的方法上,和德國與美

國比較起來都是比較激進的。在德國方面,市場機制長久以來都是缺席於大學治 理之中的,一直到了 1998 年開始德國政府才有一連串的法規修訂,讓大學逐漸 的適應市場規則。而在美國方面,市場一直以來都是美國大學治理的要素,政府 並不需做太多努力在立法或政策的推動之上。

市場取向會影響到大學的機構性質、研究經費及學術領域發展等部分。首先 在機構性質方面,美國大學的市場取向讓私立高等教育部門長久以來便是以獨立 的法人身份運作,然而現今公立高等教育部門也熱切地朝此方向發展。然而,在 歐陸模式中,政府的控管仍舊比較嚴格,不論是學生入學條件、大學人事、和課 程發展等都還屬政府的權力。再來,對於大學研究經費的提供,英、美、德、荷 等國皆提高了此方面的特定經費,而其他業界提供給大學的研究經費也有成長的 趨勢,這股影響力在美國尤其重要。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美國大學和企業 之間的關係日益深厚,而 1980 年通過的 Bayh-Dole 法案,更讓大學在面對企業 時有了強有力的立足點。英國和荷蘭政府也積極鼓勵大學開闢政府資助以外的財 源。而學術領域的發展則會因為某些領域較具經濟效益而成發展重點,例如生命 科學、自然科學等,而人文、藝術等學科相對的則會受到忽略。

三、各國皆將績效審核結果與經費補助做連結

英、美、德、荷各國政府在經費緊縮的情形之下,為了維持高等教育的品質,

紛紛開始以高等教育的辦學績效為基準來撥放經費。英國是國家研究評鑑和教學 品質評鑑活動來作為分配經費的依據。美國各州則是有不同的以表現本位為基準 的補助模式。德國則立法明定應建立評鑑大學績效的制度以作為政府撥款的參 考。荷蘭則是透過表現本位的經費模式來分配經費。表面上看來,政府在要求大 學題績效責任上皆做了許多努力,但是實際上政府卻是以此迴避了經費減少可能 導致大學辦學品質下降的責任歸咎。

四、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實質的改變

在政府方面因為想減輕經濟負擔的壓力,所以解除管制、權力下放等措施成 了大環境的趨勢,政府在大學治理上所扮演的角色明顯的由控制轉為監督。這對 大學運作的影響可從實質自主和程序自主兩方面來看。在實質自主上,政府對於 大學的影響是透過目標管理、績效評量、表現本位的經費撥放…等措施來進行。

雖然如今各國的大學經費發放多是以整筆經費的形式提撥,表面上大學有足夠的 自由空間來運用這些經費,但實際上,獲得經費的前提是要符合政府所設定之目 標與合於政府的績效評估,因此大學的運作仍是框架在國家整體的發展之下。

在程序自主方面,在英、美、德、荷等國中皆可看到政府擴大了大學在這一 方面的自主空間。在德國方面,雖然程序自主比較沒有其他國家來的高,政府在 這一部分依舊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而在荷蘭方面,政府則是大大地擴張了大學在 這一方面的權利。英、美兩國則是因其治理的傳統,程序自主一向比歐陸大學治 理模式來的高。政府利用整筆經費的撥放來提升大學的自主空間,這意味著大學 要開始提出績效責任,致力於內部資源分配的控制,建立與政府商討預算的會計 系統…等,這些都意味著大學必須建立起一個新的獨立法人的身分,在高等教育 系統的權力競賽中互相競爭。

五、大學內部執行權威受到強化

因為新管理主義的影響,各國皆加強大學內部的執行權威。大學內部治理的 權威和責任增強,以往屬於學者共同決策的權力重新歸於管理階層手中,擴大行 政管理階層與學者的分野,形成一種權力向大學行政管理部門集中的傾向。

強化大學內部的執行力量,對持有功利主義信念的美國大學來說是非常容易

施行的,因為其為具有內部科層機制的獨立法人,所以美國各州政府並沒有採取 任何強化大學內部執行權威的策略。美國大學中現存的執行機制已擁有著相當程 度的權力,能夠讓大學內部運作順暢,擁有對外競爭公共經費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新管理主義式的治理轉變過程中,表面上政府透過了權力下 放、解除管制等方式擴大了大學自主的空間,賦予大學在財政資源分配和人力資 源決策上的自主權,然而做為高等教育主要的資助者和管理者,政府實際上依舊 把持著這個系統的決策力量。

貳、新管理主義可能對大學治理造成的問題

一、政府欲以新管理主義的措施來降低支出,但卻出現了額外的監控成本之弔詭 情形

委託代理人理論中聲明,因為在委託人和代理人之間可能會有道德危機(亦 即,代理人非以委託人所欲之方法來執行任務或者是有隱瞞之情事)和逆向選擇 (亦即,委託人在對代理人瞭解不足之情況下便與其簽約)等問題出現,因此委託 人有必要對代理人進行某種程度的掌控,使得任務能夠在最理想的方法之下達 成。以委託代理人的角度來分析大學治理,大學為代理人,政府決策者則為委託 人。以同僚治理模式來說,政府委託人給了大學相當程度的自主空間,因為政府 相信大學要在自主的環境下才能達到最好的運作,所以沒有對大學進行控制。然 而,在科層寡頭的治理模式下,政府則會對大學的財務和一些程序事務行使某種 程度的控制,在此情形下,政府對大學的管理就顯得比較昂貴,因為在控制的工 作上還得再多花費一筆控制的交易成本。

而在新管理主義治理模式的情形中,政府所需付出的交易成本相對於上述兩 個模式來說是較高的。原因有二:首先,在政策目標制定後,需要有評鑑程序來 檢視目標是否達成;第二,給予大學內部的程序自由可能引發道德危機的情形。

如此看來,新管理主義模式雖能夠讓提升大學效率且更具服務取向,但是政府一 方卻需付出更多的監督成本,此模式的優點也因此被抵銷。簡言之,要在此模式 中尋找一個最佳資源配置的點是有難度的。

二、大學內部強化的執行權威可能會被學術資本主義者的行動所抵消

想要降低政府監督的交易成本和大學中的道德危機,可以從強化大學內部權 威中著手。然而這個作法在美國的大學治理中,卻可能會被治理參與者的市場取 向訴求給抵消。大學中的各會議和院長的權威可能會因校內的學術成員成立自己 的研究室和企業而遭到破壞。這些研究室若變得難以掌控,大學的執行權威也因 此減弱。以市場為主的治理可能對大學的管理導引來嚴重的風險。雖然這有益於 大學的市場化,但是卻可能危及在科層權威上的效率。同時,契約化也因為這種 發展自身行動策略的離心力而變的難以實行。因此,對政府來說,想要運用強化 大學中執行權威這種手段來降低交易成本,是有困難度的。

因此跟以往的治理模式比較起來,政府對大學事務的干涉變得更有必要。但 是這卻形成了新管理主義治理模式的矛盾:新管理主義的設計原意為用來將政府 從對各種社會事務的涉入中釋放出來的裝置,但同時卻又產生了更多政府干預的 需求以避免道德危機所造成的實質損失。

三、學術資本主義者對大學學術發展的影響

在市場取向的情境之下,大學中的行動者可能因為公共選擇理論中所闡述之

「理性選擇」和「自利動機」而一味的追求自利。這同時也會造成學術自治、非 功利取向,以及懷疑主義等學術規範的消失。

美國的情形告訴我們大學市場取向的走向。政府、工商業界和大學企業之間 未來會更緊密結合。而英國的經驗則顯示出了這樣的發展可能會產生的負面效

美國的情形告訴我們大學市場取向的走向。政府、工商業界和大學企業之間 未來會更緊密結合。而英國的經驗則顯示出了這樣的發展可能會產生的負面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