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設計以環境保護為主題之中高級華語課程,使中高級華語學習者 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亦能了解環保相關知識,並透過共同討論現實世界所面臨的 問題提升其環保意識。本章為本研究設計總體評價與心得,並說明過程中所遇之 不可抗因素造成的研究限制,最後提出未來研究發展之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在本研究過程中有幾項成果,分為課程設計模式、教學內容選取與呈現、環 境教育目標於華語課實踐方式、課堂活動安排、教師角色、學習者評價、免費班 開課注意事項等逐一探討。

一、課程設計模式

本課程設計模式遵循第三章之發展研究法進行,透過分析、設計發展、評量、

修正之循環過程得出研究成果。在分析階段,包含文獻與師生問卷調查分析,確 立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並了解學習需求與問題。在設計發展階段,依據教學理 念選定教學內容,設計課程大綱、教材、教案,並發展更細緻之單元教學目標與 具體教學流程。在評量階段,透過課程滿意度問卷、學習者訪談、教師課堂札記 分析課堂成效,並提出修正建議。

教學理念方面,採用主題式教學法及溝通式教學法,以訓練真實溝通交際能 力為目的,課堂教學則以學習者為中心,師生、學生間相互合作完成學習過程。

此外,亦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ACTFL)之外語教學五大準則(5C Standards)

為理念,在溝通(Communication)層面,將「人際互動」、「理解詮釋」、「表達 演示」三種溝通模式能力融入課程,分別有語言交流、輸入與輸出的活動;在文 化(Culture)層面,透過課堂素材與活動更加深學習者在文化產物、習俗與認知 上的認識;在貫連(Connections)層面,學習者能加深對環保議題的理解,並學 到唯有透過華語學習才能得到的知識或觀點;在比較(Comparisons)層面,透 過聽力、閱讀文本,學習者能比較華語與自身母語的差異,進一步修正、增強自 己的華語能力,亦能比較中華文化與自身文化,並建立多元文化的觀點;在社區

(Communities)運用層面,本課程設計雖然未實際帶學生走入社區,但有學習 者在課後達成了此項目標,顯示本課程內容能實際運用於真實語境中。

具體教學目標之訂定,在語言技能方面,教材詞彙依據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 作委員會之〈華語八千詞〉選取,擴充中高級華語學習者之詞彙量,並根據需求 分析師生問卷調查結果,以聽、說、讀技能訓練為主,並參考受訪教師之意見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定各技能目標。在環境教育方面,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SCO-UNEP)之貝 爾格勒憲章(The Belgrade Charter)中的前五項環境教育目標為主進行規劃,包 含:察覺(Awareness)、知識(Knowledge)、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s)、

評估能力(Evaluation ability)。

二、教學內容之選取與呈現形式

本研究由全球議題融入語言教學之脈絡下出發,因而現實議題的關注與探討 為不可或缺之要素。首先,能讓學習者了解目的語社會實際發生的問題,理解問 題本質,並發展自身觀點與態度,同時亦加強溝通能力(Canale & Swain, 1980)

中的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也就是認識社會以後發展出得 體且有效之應對、溝通方式,對於日常生活溝通交際有所助益。再者,亦能使來 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針對真實議題相互交流,共同為問題找尋解決之道。

針對教學內容選材方面,由於教學對象為一般語言學習者,因而以實用、生 活化、具台灣特色之議題為主,學習者並不需要專業的環境議題背景知識便能學 習並掌握,同時具備這些特點之議題其詞彙等級亦較符合中高級水平。

現實議題能以真實語料、修飾後之真實語料或非真實語料等形式呈現,不同 型式各有其需要考量之處。真實語料可能語意較不明確、較缺乏組織性,並容易 出現較具有地方色彩的詞彙,因而在進入素材本身前需要一些引導與練習,使學 習者易於掌握主旨。而基於現實議題的非真實語料編寫,編寫者必須先了解事件 脈絡、各種論點始展開編寫,在編寫時須考量詞語等級適切性、篇章組織邏輯性 以及文意明確性,才能寫出具範例效果及學習價值的篇章。

三、環境教育目標於華語課程之實踐方式

由於研究對象為成年人,已具有自身經驗、認知與價值觀,且每個個體來自 不同背景,有其獨特性。透過研究過程,筆者發覺環境教育的前五項目標在教學 實踐上有其適合之方式與時機,而第六項「參與」為個人意志,較無法於短期課 程中實踐。首先,教師須於課堂提供議題之察覺、認識契機,由於每個學習者擁 有的先備知識不同,某議題對某學生來說或許是新知,對另一位學生來說可能是 起提醒作用或提供更深入了解的機會。待學習者了解基本議題內涵後,透過教師 引導,學生能自行運用其技能與評估能力,例如評判不同論點、將他者/他國與 自身/母國做比較(包括社會情況、文化、人民環保意識等),最後能發展出個 人對某議題獨特的態度與觀點,如下圖:

資料來源:筆者參考貝爾格勒憲章(The Belgrade Charter)中的六項環境教育目 標並根據研究結果自行繪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多拋出提問,且不提供正確解答,如此能讓學習者思索自己的立場,亦能維持討 論的熱絡氣氛,有利於思考的激盪。

六、學習者評價

在第二次課程實施後的課程滿意度問卷及訪談中,學習者皆給予本課程正面 評價。透過訪談,了解學習者選擇本課程的主要動機有:希望能學習實用詞彙、

想練習表達此題材、此議題很重要等。訪談結果本課程均符合學習者之選課目的,

不僅能使語言技能進步,亦能關心、討論環境議題,也讓平常少有機會接觸時事 的學生更了解台灣社會與文化,因而學習者皆認同本課程有意思且實用。

七、免費班開設考量事項

由於本研究以免費班形式開設於台灣某華語文中心,因而亦能了解該中心免 費課實施情形。普遍來說,中高級學習者由於多已有自己的生活重心,可能較為 忙碌,因而選課情形較不如初、中級學習者踴躍。此外,選修課較沒約束力,容 易有翹課情形,若情況嚴重者則不能再選課。為了吸引學習者選課及出席,開課 時考量學生的需求與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本課程設計透過需求分析,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於課堂上練習某些語言 技能、策略及技巧,如實用詞彙之學習與練習、表達能力訓練、掌握篇章主旨訓 練、透過真實語料培養真實溝通能力等,同時能補正規課之不足。在提升學習興 趣方面,本課程將環境議題結合時事趣聞或文化風俗,因這是學習者有學習動機、

但平常卻較少有機會接觸到的內容,能讓學習者更了解台灣社會現況與風俗習 慣。

此外,由於學習者主要參考課程講義選課,因而在掌握學習興趣與需求後,

必須及早設計講義,將課程特點呈現於課堂講義上。本研究於第一次課堂實施時,

因時間關係,未能將教材設計完善便提交,因而選課人數較少;第二次課程實施 時提供了完整教材給學生作為選課參考,參與本課程的學生表示,他們是看了這 門課的講義後覺得很實用,且應該對於提升語言水平有所幫助,因而選課。由此 可知教材的設計與呈現對免費班招生來說是重要的環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