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驗學習論」教學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經驗學習論」教學應用

近年來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家政科課程綱要之修訂,以銜接九年一貫課程綜 合活動領域與家政教育議題理念,培養學生具備生活實踐能力,提升學生體驗、

省思與實踐的能力為方向(教育部,2010)。研究者認為生活實踐能力正好與 Dewey 所提之「教育即生活」、「從做中學」的概念相符,因此選擇以經驗學習論的觀點 來發展課程活動。

Dewey 受經驗主義之影響,其知識論以「經驗」(Experience)為主,主張「教 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生活是經驗的改造。兒童的學習必須在實際生 活活動中,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陳峰津,2011)。並強調反省性思考能 把經驗導向進步與成長(林秀珍,2007)。

提出經驗學習圈的學者有很多,包含 Kurt Lewin、John Dewey、Honey 等人 都曾提出自己的經驗學習圈模式,他們彼此之間都有些許差異,不過,在台灣普

遍應用的是 Kolb(1984)的四階段學習圈。因此本研究採用 Kolb 所提出之經驗學習 圈作為教學活動設計的依據,以下則針對壹 Kolb 的「經驗學習圈」模式進行說明。

壹、 Kolb 的「經驗學習圈」模式

Kolb 的經驗學習模式整合了 Dewey、Lewin 與 Piaget 的相關論點(Kolb, 1984)。

Kolb 界定學習是由經驗轉換而創發知識的過程,他認為每個人的學習都會經歷四 個階段所構成的環形結構:(1)具體經驗,(2)反思觀察,(3)轉化概念,(4)積極 應用(參見圖 2-2-1)。

圖 2-2-1 Kolb 的經驗學習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張玉山、莊孟蓉(2009)

一、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 CE)

強調以個人的感覺進行學習(learning from feeling),就像一個特殊的經驗

具體經驗 (CE) Feeling

反思觀察 (RO) Watching

轉化概念 (AC) Thinking 積極應用

(AE) Doing

學習對個人 產生意義 落實於真

實生活

中學習,對所接觸的人事物的強烈感覺(張玉山、莊孟蓉,2009)。Kolb(1984)認 為在此階段應在目標設定的原則下,選擇與主題相關的活動(activity),以促進 參與者體驗自身能力、溝通接納、問題解決、品格特質等。

教師可藉由課程設計,創造個人經驗,或提供觀察他人經驗的機會,如烹調實 習課程提供學生實際動手做菜的經驗,在烹調實習過程中,學生除了可以在做菜 過程中看見食物經切割、組合、烹煮、調味等歷程變化,亦可得到觀察其他學生 做菜的技巧與小組進行工作的狀況(引自王麗菱,2012)。

二、反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 RO)

強調用看與聽等觀察來學習(learning by watching and listening),做任 何決定之前會先仔細觀察周遭環境、事物的變化,喜好由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

並且尋求事情真正的意義(張玉山、莊孟蓉,2009)。Kolb(1984)認為此階段主收 集及整合體驗經驗的資料,檢視成員在活動中發生哪些問題?產生哪些情緒?在這 階段最重要的提問是:「剛才發生什麼事?」(What just happened?)以及「我們 做了些什麼?」(What did we do?)提問主要是有如播放錄影帶一般,讓成員從另 一角度觀察自己的表現,看見他人如何組織及執行計畫,藉以調整個人的學習模 式(Kolb ,1984)。

從教學來看,重要的是教師提供學生對於「具體經驗」的思考重點,即教師 在課程中以特定問題引導學生回顧「具體經驗」歷程中的教學重點,並引導學生 思考與課程目標相關的問題,如提供學生實際做菜經驗後,教師將做菜經驗區分 為食材清洗、食材切割、烹煮等歷程階段,逐一透過發問,如:「剛剛為什麼要 這樣切呢? 」「那這項的切法跟火力大小的關係? 」引導學生討論、思考刀工、

火候與烹調時間三者的關係(引自王麗菱,2012)。

三、轉化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AC)

強調以思考來進行學習,從邏輯的分析與概念來學習,對情境完全了解後,

做出有系統、有計畫的行動程序(張玉山、莊孟蓉,2009)。Kolb(1984)認為應藉

由轉化性的提問,使當下的經驗與成員過去的生活經驗及價值觀產生關聯。

在此階段的學習有兩大目的:包括學生能歸納出學科重點,並能規畫未來實 施的運用。教師以學科重要概念引導學生歸納統整「反思觀察」階段後所獲得之 知識架構與原理,如學生透過「反思觀察」階段討論、反思刀工、火候與烹調時 間三者的關係,教師以食物前處理與料理法則為架構,引導學生統整歸納出刀工、

火候與烹調時間三者的搭配原則,並思考在家庭生活飲食經驗上是否符合此烹調 原則,以及規畫未來自己料理食物時的流程與步驟(引自王麗菱,2012)。

四、積極應用(active experience, AE)

強調以實際操作來進行學習(learning by doing),有能力及耐心將事情完成,

喜好冒險性的活動,且透過主動驗證去影響周遭的人事物(張玉山、莊孟蓉,2009)。

體驗學習的成效,在於能應用活動的經驗,把所學的實踐在真實世界中。

積極應用的學習精神在於落實與應用課堂所學於真實生活情境,強調將「轉 化概念」階段所得之知識架構與原理運用於新的情境中,如提供一次烹飪實習機 會,讓學生依據「轉化概念」階段的規劃(即自己料理食物時的流程與步驟安排),

實際操作(引自王麗菱,2012)。

貳、 Kolb 經驗學習圈融入教學設計

本研究目的為發展高中生家人關係課程,期望從高中生具體家庭經驗出發,

提供其觀察原生家庭的機會,反思家人互動歷程,透過學習良好的家人互動方式,

積極運用在現在與未來的家人關係中。經驗學習論在教材教法上以「針對過去經 驗的反省」、「與現在經驗的聯結」、及「創造新的經驗以供學習」三個方式來 引導學生的改變與學習(羅寶鳳、白亦方,2002),本課程希望學生觀察以往的家庭 生活經驗,省思現在的家人互動關係,並運用良好互動方式於現在與未來的家人 互動中,因此採用 Kolb 所提出之經驗學習圈四階段作為本研究各單元之教學活動 設計的模式。

以經驗學習四大歷程連結各課程單元:「具體經驗」階段,以描繪原生家庭家 人互動經驗為主;「反思觀察」階段,以「心理距離、重要程度、互動關係與被關 愛的程度」檢視自己與家人間的互動情形;「轉化概念」階段,教師介紹存款、提 款、五種愛之語的概念,引導學生以此概念思考自己與家人間表達情感的方式與 互動情形,並強調運用「轉化概念」階段中所學的存款、提款、五種愛之語概念,

規劃關懷家人的行動;「積極應用」階段則重視將關懷家人的行動付諸實行。參見 圖 2-2-2。各單元內也應用經驗學習四大歷程的不同階段來連結個別的教學活動,

詳細教學活動設計將於第四章予以說明。

圖 2-2-2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模式

具體經驗 (CE) Feeling

反思觀察 (RO) Watching

轉化概念 (AC) Thinking 積極應用

(AE) Doing

學習對個人 產生意義 落實於真

實生活

描繪原生家庭

家人互動經驗

檢視與省思自 己與家人間的 互動情形。

1 以「情感銀行」與「愛 之語」,思考自己與家人 間表達情感的方式與互 動情形

2 規劃關懷家人的行動 實踐關懷家人

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