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階段家人關係課程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高中階段家人關係課程研究

為發展有效的教學教案,研究者檢視國內外高中階段家人關係課程研究,分 析其課程設計、實施與評量方法,作為本研究設計課程,發展教學活動與評量方 法之參考。以下分別介紹國內外家人關係課程研究的情況。

壹、 課程研究概況

搜尋國內外文獻後,可發現針對高中生的家人關係課程方面的研究不多。我 國雖在 92 年公布家庭教育法,明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包含高中、高職、綜合高 中、國中、國小),在正式課程外應實施四小時以上家庭教育課程,各縣市家庭教 育中心也各自發展出相關的四小時家庭教育課程,但不僅國內的高中階段家人關 係課程研究數量很少,針對高中階段的家庭教育課程研究也很少,並多以家庭教 育需求評估為主。而國外雖有國際性的家庭生活教育機構,但針對家人關係課程 的文獻亦不多,而多以關係教育課程(偏親密關係)、人際關係教育課程等研究為 多,將原生家庭互動納入其中,探討其對人際互動、未來親密關係、婚姻關係的 影響,重點放在未來親密關係之改善與經營。黃迺毓(2004)指出西方受基督教 思想之影響,以「上帝創造人設立家庭」為主軸,因此最重視夫妻關係,而非基 督教的想法,乃是以「代代相傳,維繫家庭」為主軸,以父子軸最為重要,且重 視家族關係的維繫。而台灣社會多是非基督教家庭,且因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影 響,社會普遍重視整體家族人際間的關係與互動,家庭中也不同於西方基督教思

想般的以夫妻關係為家庭軸心。由此可知東西方因為對家庭的觀點不同,可能導 致後續相關的研究東方比較偏向家人關係議題,西方比較偏向人際互動與婚姻議 題。

基於國內未有系統性性之家人關係課程之研究,因此以下將先簡介國內文獻 之課程內涵、研究對象。而因國外有系統性相關課程,因此整理與家人關係相關 之國外關係教育課程研究,就其課程設計、實施與評量方式進行說明。

一、 國內研究

研究者利用「國家圖書館數位多元資源查詢系統」、「華藝線上圖書館」與「台 灣碩博士論文系統」,以「高中&家人關係&課程/教育」、「家人關係&課程/教育」

進行關鍵字搜尋,並未出現以高中生為對象的課程相關研究資料,由此可知國內

「高中生家人關係課程」方面研究的很少。因此研究者再以「家人溝通」、「家人 互動」、「關係課程」、「關係教育」、「人際關係教育/方案/課程」進行關鍵字搜尋,

亦未有相關研究文獻,故研究者進一步以國內與家人關係課程相關之「家庭教育」

為關鍵字進行搜尋,選取與課程相關者共 23 篇;並以家人關係的內涵為搜尋方向,

以「溝通&課程/教育」、「互動&課程/教育」、等關鍵字進行搜尋,發現國內課程,

涉及個體的不同發展階段,其主要內容包含溝通與社交技巧、性教育、性別平等 教育及婚姻/婚前教育等議題,選取與本研究相關的議題共 31 篇。分別將搜尋結果 摘述如下,並統一以「課程」稱之(參見附錄一)。

(一)家庭教育課程

「家庭教育課程」研究內涵可分為三大類:需求評估類、課程設計類、推行 概況與策略類,參見附錄一。需求評估類的對象主要以高中、高職、大學生為主,

其次為一般民眾、雙薪家庭、新手父母;課程設計類之對象主要為國中小階段;

推行概況與策略類研究對象則全部皆為國小階段。包含針對家長的親子溝通訓練 課程(邱獻輝,1999;趙梅如、鍾思嘉,2001;邱獻輝、鄔佩麗,2004)及針對

國小學生的家庭教育壓力因應與溝通表達課程(莊慧貞,2007)。

由此可以發現我國針對高中階段的家庭教育課程研究仍有進一步探討的空 間。

(二)溝通與社交技巧課程

「溝通與社交技巧課程」研究內涵可分為:人際技巧、醫病關係、師生互動、

性別教育、術後復建。大多數屬於增進人際技巧的課程,對象以特殊需求的對象 為主,如資優生(許慧如,1999;李秀姿、陳昭儀,2007)、智能障礙學生(王欣 宜,2002; 梁黃真理,2005; 林淑莉,2006)、聽障學生(張小芬,1999;巫宜靜,

2007)、自閉症學生(吳淑敏,2002;陳瀅伊,2010;蔡雅文,2010)、高關懷學 生(段正英,2006)、具有人際困擾的學生(馮佳怡,2010)。其次為針對醫學相 關學系學生所設計的溝通課程(汪翠瀅、施陳美津、吳明宜,2004;林啓禎、黃 崑巖,1999;陳祖裕等人,2004;蔡詩力等人,2010)。其他則為教師的溝通訓練 課程(莊岳霖,2001)、大學生情侶溝通方案(莊雅婷、陳秉華,2006),與針對 氣切病患術後復建的教育課程(黃楷甯等人,2008)。

二、 國外研究

研究者利用 ERIC (ProQuest 系統),以「familyrelationship」、「adolescents」、

「family life education」、「curriculum」、「family education」、「family interaction」進 行關鍵字搜尋,並未發現以高中生或青少年為對象之家人關係課程研究。

之後以與家政課程發展關係密切的美國家庭關係協會(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 簡稱 NCFR) 與 美 國 家 庭 與 消費 科 學 國家 管 理協 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Administrator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NASAFCS)的兩 個政府組織課程內涵進行搜尋,發現均有針對青少年階段提出家人關係面向的學 習議題與重點。其中與本研究相關的家人關係課程,分別為 NCFR 所提課程架構 的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與家庭互動(Family Interaction)主題;以及

NASAFCS 所提學習架構中的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學習領域,請參 見附錄二。因此研究者,改以「關係教育」為關鍵詞再次搜尋,再從與關係研究 相關之文現深入搜尋課程,共獲得 6 篇與本研究高中生家人關係課程有關的文獻。

發現國外關係課程內容著重在青少年關係經營知能與技巧的增進,其中包含個人、

戀愛、家人互動與婚姻關係,因此研究者分析其課程目標、內涵及教學策略,作 為本研究教學設計之參考。

以下即針對前述課程、方案或書籍教材之內容統整,如表 2-1-4,並分別就實 施、課程目標、單元安排、內容重點與教學方法,說明如下:

(一) 實施方式:各課程或教材實施時間從 10 小時到 22 小時不等。授課單元與 授課時間可依教學者和學習者需求或實際授課情況進行彈性調整,可採系 列教學,也可單獨施行。

(二) 課程目標:著重在「青少年關係經營知能與技巧的增進」,藉由知識教導及 個人分析,促進青少年對關係的正確覺知與態度,學習調解個人情緒、溝 通與衝突處理的方法,進而採取積極的關係經營方法。

(三) 單元安排:從個人經驗出發,課程由淺到深,關係由遠到近。先從個人原 生家庭出發,瞭解個人互動模式的家庭影響因素,接著進入戀愛關係的發 展,學習成功人際互動關係的策略與方法,最後進入對婚姻關係的角色與 經營,建立對婚姻關係適切想像與期待。

(四) 內容重點:不同課程、方案或書籍教材所納入的重點不同,單元名稱與內 容請參照附錄二。其中包括自我覺察與成長、關係發展歷程、情緒自我調 節、有效溝通方式、衝突處理、破壞性互動特色、成功互動模式、伴侶/婚 姻生活議題、積極互動策略。

研究者挑選與本研究家人關係經營相關之課程內容,如溝通技巧、角 色關係、價值信念與行為、瞭解你的家庭…等,茲見表 2-2-1。進一步統整

並由表 2-2-2 可見青少年關係方案內容多數均包括溝通技巧、情緒處理

Building Relationships

(書籍教材)

溝通技巧、角色關係、價值信念與行為、瞭解你的 家庭

B Relationships

(書籍教材) 維繫家庭連結

C

CONNE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Marriage

(課程方案)

管理情緒、問題處理、有效溝通

D

Love U2:

Increasing Your Relationship Smarts

(課程方案)

關係問題、學習且練習關係/婚姻技巧

E

PAIRS for

PEERS (formerly PAIRS Kids)

(課程方案)

溝通技巧、情緒處理、衝突處理、關懷行動日記、

五大人際策略

F

Healthy Choices, Healthy

Relationships

(課程方案)

同儕與家庭的影響、關懷、考慮與尊重、思考決策、

壓力處理、設定目標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表 2-2-2

Building Relationships

(書籍教材)

B Relationships

(書籍教材) ◎

C*

CONNE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Marriage

(課程方案)

D*

Love U2:

Increasing Your Relationship Smarts

(課程方案)

E

PAIRS for

PEERS (formerly PAIRS Kids)

(課程方案)

F

Healthy Choices, Healthy

Relationships

(課程方案)

作為本研究課程設計重點的參考依據。

Relationships and Marriage」(編號 C)與「Love U2: Increasing Your Relationship Smarts」(編號 D)兩個課程具有後續課程成效評估研究,共 4 篇高中關係課程成 效評估研究,雖非直接針對家人關係的課程研究,但其研究結果中亦呈現出其 對家人溝通、家庭衝突處理的正面效果。因此本研究分析其實驗設計及評估結 果,供本研究作課程實施與成效評估之參考。以下就 4 篇文獻加以說明研究對 象、成效評估工具、教學方案與研究結果(參見附錄三):

(一) 研究設計

高中關係課程評估研究主要以「準實驗模式」為主,採「不等組前後測設 計」,即在教學介入前後,分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施以前、後測,來看其課程介 入的效果。這些課程全是以美國高中(high school)學生為主,年齡多分佈在 13

~19 歲間,即我國的國一到高三階段;人數則從 72~1824 人不等,課程介入時 間也從 4 周到 12 周各有所不同,且配合學校制度,多以「節」為教學時間。研 究期程則因其課程介入週數與研究目的而有所不同,部份研究為檢視課程的長 期效果,陸續在 1 年後、2 年後或 4 年後進行追蹤測,因此具有樣本流失的問題,

使得具有完整資料的樣本數銳減至 100 人以下。

(二) 成效評估工具

此四篇課程之成效評估工具,以「自陳量表」為主,測量受試者在接受課 程介入前後的改變。與家人關係課程內涵相關的成效工具有「衝突策略量表」、

「衝突管理量表」、「言語攻擊量表」、「親子溝通量表」與「家庭適應與親密度 量表」等,參見附錄三。

(三) 教學方案與研究結果

Gardner (2001) 對 132 名高中生施以 Connections 課程後,發現實驗組使用 較多理性策略來解決衝突。Gardner、Giese、和 Parrott (2004)同樣以 Connections 為教學介入課程,並增加親子溝通變項,評估高中生於課程前後的改變,同樣

Gardner (2001) 對 132 名高中生施以 Connections 課程後,發現實驗組使用 較多理性策略來解決衝突。Gardner、Giese、和 Parrott (2004)同樣以 Connections 為教學介入課程,並增加親子溝通變項,評估高中生於課程前後的改變,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