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家庭是每一個人來到這世界上最先接觸的環境,也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和最 基本的一種組織(黃迺毓,2008)。家庭除了提供經濟、保護、娛樂與宗教等功能 外,也扮演著人格形成與發展的中心,負有教育兒童與青少年的責任,型塑個體 的行為、角色與價值觀,並透過家庭成員間親密互動關係提供個人情感與愛的滿 足。

隨著環境快速變遷,我國家庭結構也隨之改變,高齡化、少子女化、離婚率 上升、單親、繼親、隔代教養及新住民家庭等狀況,逐漸有增多的趨勢。有人說:

「人生最大的最快樂與最深的滿足,最強的進取心與內心最深處的寧靜感,莫不 來自充滿愛的家」,但在這樣的潮流之下,家人關係似乎也有了變化。

2009 年康健雜誌《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親子關係大調查》中發現台灣 15∼18 歲 青少年中有 33%曾想過自殺,其中有三分之一想自殺原因是因為家庭關係;而青 少年的親子關係疏離,家庭互動經驗不僅量不夠,品質也不佳,半數以上的青少 年表示每日跟父母說話的時間不超過 30 分鐘,談話的內容也多半侷限於生活上的 事、學校事務、成績與未來出路(黃惠如、林惠淳,2009)。教育部 2010 年 5 月

「家人互動調查」中亦指出國人家庭內的互動有欠缺及疏離的現象,而在不同年 齡層與家人互動情形中,屬高中生為家中最忙碌且最少情感表達者:28%的高中生 每天和家人聚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 30 分鐘;74%高中生不懂對家人表達感謝和讚 美(教育部,2010)。從研究者教學中也的確觀察到,相較於國中,多數高中生開 始就讀離家較遠的學校,也開始忙碌於學校學業與補習生活間,家庭生活、家人 關係似乎是高中生較少關注的。

貳、研究動機

對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而言,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從家人轉移至同儕團體。在 家庭中他們開始渴求行為自主與情緒自主,甚至價值自主與道德自主(黃德祥,

2000),此時家人關係開始有所「轉變」。但雖然青少年想要追求自主獨立,尋求 同儕團體的認可,父母卻仍舊是其最重要的支持來源(黃俐婷,2003),在青少年 未來計畫與重要決策上扮演著重要的指導者或意見提供者(Steinberg, 2010),可 見青少年家人關係開始轉變,卻不代表著斷絕或破裂。許多研究更指出:家人間 的互動與關係會影響青少年的行為(吳明燁,1999;侯崇文,2001;周玉慧,吳 齊殷,2001;陳毓文,2006);也對青少年的情緒、心理福祉與人際關係具有相當 影響力(王齡竟、陳毓文,2010;徐美玲,2007;魏琦芳,2008;Knoester, Haynie,

& Stephens, 2006;Yi, Wu, Chang, & Chang, 2009),顯現出家人關係在青少年發展 上的重要地位。

以往提到家人關係,常是討論其單方向的影響,原生家庭對家庭成員的影響、

親代對子代的影響。而從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來看,家庭是一個複雜的且經常不 斷的在改變的系統,單一家庭成員的行為往往會影響到所有其他家人。家人關係 也是動態的、互動的,每個人都影響其他人,每個人都是行動的發動者(initiator), 也是接受者(recipient),不但父母可以影響子女的行為,子女也會影響父母的 行為(黃迺毓,2008)。相較於兒童期,青少年由於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使 得社會關係概念較為複雜,也進而改進他們對於人際的瞭解與溝通。再加上在時 代快速變遷下,親代逐漸喪失教化絕對權力的同時,子代也漸獲得了反哺的能力

(周曉虹,1999)。因此當青少年隨知識學問的獲得、增加對父母期待的同理與接 受、面對親子關係的因應能力提昇時,親代的管教與期望也會因此有所調整,進 而造成親子關係的良好改變(林昭溶,2005)。由上述可知,當青少年接受到家庭 外的經驗或教導後,可透過反哺的過程去增進家人關係。

在研究者多年教學經驗中發現,相較於學業壓力與同儕關係,家人互動與關 係更加讓青少年感受到無奈與壓力,也常是牽動青少年其他生活層面適應的核心 因素。談到促進正向家人關係發展,或是解決與家人間的衝突,不少青少年都表 現出無力感,進一步從學生學習檔案中發現家長的互動模式會影響青少年對人際 互動的態度與行為,如當家庭中習慣使用正向語言、擁抱或是較多自我表露時,

青少年會認為那是正常、自然的人際互動方式;但當家庭氣氛較嚴肅、較少肢體 接觸或正向語言、自我表露時,青少年會覺得肢體接觸、正向語言與自我表露是 很彆扭的,他們也無法自然表現這樣的人際互動模式。所以家人關係對於青少年 來說,一方面很重要,一方面卻處於不知道如何與家人相處的困境中。由此可見 青少年在家人關係經營議題上的學習需要性。而綜觀國內學校課程中,高中「家 政」課程綱要明確訂定了「增進家庭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質」、「形塑健康家庭 的信念,啟發生命價值效能」、「提升生活應用與創造能力,勇於面對生活挑戰」

為三大課程目標;所欲培養的核心能力則分別為「實踐個人與家庭生活管理之能 力」、「增進改善家庭生活之創造力」、「經營生活中之人際關係」、「積極參與家庭 活動」與「培養尊重、關懷與愛的能力」(教育部,2010)。可見家政課程對「青 少年家人關係經營能力培養」的重視。因此萌生了發展青少年家人關係課程的想 法,本研究期望發展一套適合高中階段學習特色的家人關係課程,增加青少年覺 察、省思家人關係的機會,幫助學生學習關係經營方法,以積極正向的態度與行 動面對家人關係,並能藉此影響原生家庭成員的家人互動方式,產生反哺作用。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本研究欲採用行動研究歷程發展適合高中生的家人關係課程,增 進高中生之家人關係經營能力。故本研究的目的旨在:

一、發展適合高中生的「家人關係」課程。

二、探究「家人關係」課程實施後的效果。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高中家政「家人關係」課程:

係指本研究所發展之「有家真好」課程,目標在幫助學生瞭解原生家庭互動 模式,學習良好互動溝通方式來維持與提昇家人互動品質,並培養積極參與家庭 活動的習慣。本課程參照「99 年普通高級中學家政課程綱要」教材架構內容中的

「家人關係」主題,融入「健康家庭」概念,設計「家」、「家庭有愛」與「愛家 行動」,共三個教學單元。

二、經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意指 Kolb(1984)提出之經驗學習圈模式,包含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 CE )、 反 思 觀 察 ( reflective observation, RO )、 轉 化 概 念 (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AC),及積極應用(active experience, AE)等四個階段的 經驗學習模式。

本研究依據此四階段循環歷程,設計家人關係課程的單元教學活動。期望從 高中生具體家庭經驗出發,提供其觀察原生家庭的機會,反思家人互動歷程,透 過學習良好的家人互動方式,積極運用在現在的家人關係中,並期望能展現在未 來家人關係經營上。關於 Kolb(1984)提出之經驗學習圈模式將於第二章文獻探 討時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