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High School Family Relation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魏秀珍博士 研 究 生:王宥婷.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

(2) 謝 誌 回顧研究所的日子,一邊進行教學工作,一邊學習研究所課程,雖然生活中 總是充滿忙碌,卻也感覺到十足的充實。在工作多年後,回學校研讀研究所課程, 真的是一個對的選擇。讓我不僅在專業領域上有不同的角度與視野,也讓我重新 檢核自己的教學,在教學上有所精進。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魏秀珍老師,總是不辭辛勞在論文研究上與我討論, 給予我專業的意見,亦在四年研究生涯中,扮演著我生活、工作與考試上的心靈 導師,協助我處理生活中的重要事務,不僅鞭策我努力完成論文,也在工作上、 生活上不斷鼓勵我。同時感謝口試委員周麗端老師及趙文滔老師,在論文口試時 給予專業的建議與指導,使論文更加完整與充實。 感謝求學階段,所有曾經指導過我的教授們,讓我在研究所課程中,獲益良 多,奠定我研究能力的基礎。亦感謝研究所的學長姐與同學們,給於我支持、鼓 勵,成為我學習上共同討論的伙伴, 最後誠摯的感謝我的家人,總是給我關懷與鼓勵,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專心 學習,撰寫論文。. 宥婷. 謹誌 2013.07.

(3)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研發高中生的家人關係課程與實施成效。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 以研究者任教之高一學生為對象,進行八節課的教學以訪談、文件蒐集、教師教 學日誌及同儕教師觀摩記錄等方式,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檢核。 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發現與結論: 一、「家人關係」課程發展成果 本研究共完成「有家真好」主題,包括「家」、「家庭有愛」、「愛家行動」三 個單元的課程。在八堂課程的內容中,研發出單元一「我們這一家」、單元二「愛 的多聲帶」、單元三「愛家行動」共 3 份學習單,以及「愛家行動」回饋單與「有 家真好」回饋單。 二、「家人關係」課程採用經驗學習設計的效果良好 教學課程有效幫助學生達到「澄清、思考自己對家庭的願景」、「瞭解自己與 家人間的互動關係」、「瞭解良好互動有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瞭解自己與家人 偏好之愛的表達方式」、「瞭解自己與家人偏好之愛的表達方式」、「對家人表達關 懷」、「營造良好的家人關係」等六大目標 三、「家人關係」課程的四項設計原則 本研究「家人關係」課程發展係根據高中家政課程綱要,參考國內外家人關 係課程教學內涵,運用 Kolb 的「經驗學習圈」四大歷程設計教學活動,並運用多 樣化工具進行評量。 最後依據結論,針對教師教學實務及未來的研究分別提出建議。. 關鍵字:高中生、家人關係、課程、行動研究.

(4) An Action Research of High School Family Relation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high school family relations curriculum and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This study used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4 high school freshman classes, an eight-lesson teaching to interviews, document collection, and peer teaching teachers to observe the log records, etc., to collect data and analyze and checklist. Summariz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1. "Family relation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utcomes. This study completed the "nice home" theme,including "home", "family love", " loving actions" three unit courses. In the eight course content developed 3 copies of worksheets: Unit 1 "our family", Unit 2 "multi-love" `, unit 3 " loving actions ", and 2 copies of feedback sheet: "loving action" and "nice home". 2. "Family Relations" course uses experiential learning designed to good effect. Curriculum to help students achieve "Clarification, think about their own vision of the family", "understanding good interaction helps to establis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prefer expression of love, ""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prefer expression of love "," expressing concern for the family, "" create a good family relations ". 3.、"Family Relations" courses have four design principles. In this study, "family relation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sed on high school home economics syllabus, reference domestic family relations teaching content, use of.

(5) 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ircle" desig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use diverse tools for assessm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 High school students, Family relations,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6) 目錄 目錄 ................................................................................................................................ 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家人關係」課程的需要性 ................................................................. 5 第二節 高中階段家人關係課程研究 ................................................................. 9 第三節 「經驗學習論」教學應用 ...................................................................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3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歷程 ................................................................................... 2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2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策略 ........................................................................... 2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37 第一節 課程醞釀階段 ....................................................................................... 37 第二節 課程實施階段 ....................................................................................... 55 第三節 評鑑反思與修正階段 ...........................................................................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3 第一節 結論 ....................................................................................................... 93 第二節 建議 ....................................................................................................... 95 參考文獻 ..................................................................................................................... 99 附錄一 高中階段家人關係課程研究-國內概況 ............................................ 105 附錄二 國外青少年關係課程、方案或書籍教材 ......................................... 110. i.

(7) 附錄三 國外高中關係課程成效評估研究 ..................................................... 112 附錄四 「家人關係」課程初步設計 ............................................................. 114 附錄五. 正式實施之「家人關係」課程設計 ............................................... 131. ii.

(8) 表目錄 表 2-1- 1 高中家政課程綱要「家人關係」相關主題、內容及說明……………………6 表 2-1- 2 國內高中「家人關係」相關課程概況……………………………………… 8 表 2-2- 1「青少年關係方案」與家人關係相關的單元名稱…….……………………13 表 2-2- 2 青少年關係方案內容重點分析………………...……………………………14 表 2-2- 3「高中家政家人關係課程」與「國外青少年關係課程」重點對照表………15 表 3-1-1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實施進度表…………………………26 表 3-2-1 研究參與者總數及性別...…......………………………………………..........26 表 3-3-1「有家真好」課程回饋單...…......……………………………………..........29 表 3-3-2 質性策略實施時機...…......………………………….………………............29 表 3-3-3 研究者教學日誌...…......…………………………………………................30 表 3-3-4 教學觀摩回饋記錄表..…......…………….………………………..............32 表 4-1- 1 高中家政課綱主題與本研究「家人關係」課程對照表……………………38 表 4-1- 2 專家審查意見與預定修改方向………………………….…………..………47 表 4-1- 3「有家真好」課程對應家政課綱主題調整表………………………...………48 表 4-1- 4「有家真好課程」教學單元設計調整表……………………………………49 表 4-1- 5 各單元「經驗學習」教學設計調整內容……………………………………50 表 4-2- 1 有家真好課程實施日期一覽表…………………………………..…………56 表 4-2- 2 單元一:「家」課程回饋單…………………………………………………59 表 4-2- 3 單元三:「愛家行動」回饋單………………………………………………60 表 4-2- 4 各單元學習單分析重點 ……………………………………………………62 表 4-3- 1 參與研究者對單元一: 「家」課程回饋(%)…………………………………63 表 4-3- 2 參與者對單元一: 「家」課程回饋(與 3 的差異考驗) ………………………64 表 4-3- 3 參與者對單元一: 「家」學習效果的評量狀況(%)…………………………64. iii.

(9) 表 4-3- 4 參與者對單元一: 「家」教學活動學習效果之評量(與 3 的差異考驗……65 表 4-3- 5 吸引人的家庭學生參與記錄 ……………………………………………….65 表 4-3- 6 參與者對單元二「家庭有愛」學習效果的評量狀況(%)…………………76 表 4-3- 7 參與者對單元二「家庭有愛」教學活動學習效果之評量(與 3 的差異考 驗)………………………………………………………………………………………76 表 4-3- 8 參與者對單元三「愛家行動」學習效果的評量狀況(%)……………………82 表 4-3- 9 參與者對單元三「愛家行動」教學活動學習效果之評量(與 3 的差異考 驗) ………………………………………………………………………………..…….82 表 4-3- 10 愛家行動完成情況%………………………………………………………83 表 4-3- 11 參與者對愛家行動執行過程的滿意度(%) ………………………………83 表 4-3- 12 參與者對愛家行動執行過程的滿意度(差異考驗) ………………………84 表 4-3- 13 參與者對愛家行動執行過程的容易度(%) ………………………………85 表 4-3- 14 參與者對愛家行動執行過程的容易度(與 3 的差異考驗) ………………86 表 4-3- 15 參與者對各單元學習效果的評量狀況(%) ………………………………90 表 4-3- 16 參與者對各單元學習效果之評量(與 3 的差異考驗) ……………………91. iv.

(10) 圖目錄 圖 2-2-1 Kolb 的經驗學習模式………………………………………………………18 圖 2-2-2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模式………………………………21 圖 3-1-1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發展行動研究歷程……………………………………25 圖 4-1- 1 單元一「家庭願景」教學活動概念圖……………………………………40 圖 4-1- 2 單元二「家人與我」教學活動概念圖……………………………………41 圖 4-1- 3 「我們這一家」學習單(原尺寸為 A4) ………………………………42 圖 4-1- 4 單元三「家庭有愛」教學活動概念圖……………………………………43 圖 4-1- 5 「家庭有愛」學習單(原尺寸為 A4) ……………………………………44 圖 4-1- 6 單元四「愛家行動」教學活動概念圖……………………………………45 圖 4-1- 7 「愛家行動」學習單(原尺寸為 B4) ……………………………………46 圖 4-1- 8 單元一「家」教學活動概念圖…………………………………… 51 圖 4-1- 9 「我們這一家」學習單(原尺寸為 A4,雙面) ………………………………52 圖 4-1- 10 單元二「家庭有愛」教學活動概念圖……………………………………54 圖 4-1- 11 「家庭有愛」學習單(原尺寸為 B4) ……………………………………55 圖 4-2- 1 高中「有家真好課程」資料收集歷程……………………………………58 圖 4-3- 1 學生歸納之家庭重要特質第一名(部分特寫照片) ………………………66 圖 4-3- 2. 吸引人的家庭學生參與記錄(%)……….…………………………………66. 圖 4-3- 3 B 班 5 號:圖示清楚,說明具體 .................................................................70 圖 4-3- 4 我與家人間的互動關係(%)…………………………………………………70 圖 4-3- 5 A 班 2 號:圖示不清楚,說明不具體 ……………………………………71 圖 4-3- 6 C 班 4 號:圖示清楚,說明不具體……………………………………………71 圖 4-3- 7 C 班 17 號:圖示清楚,只說明破壞關係的行為……………………………72 圖 4-3- 8 B 班 15 號……………………………………………………………………72. v.

(11) 圖 4-3- 9 家庭健康特質檢查學生勾選結果(%) .........................................................73 圖 4-3- 10 「我可以為我家做些什麼? 」學生填寫結果 (%) ……………………74 圖 4-3- 11 學生「第一、二高分愛之語」情況(個數)………………………………….78 圖 4-3- 12 學生「偏好使用的愛之語順序」結果(%) .................................................79 圖 4-3- 13 學生標示家人常用語言(%).........................................................................81 圖 4-3- 14 給家人的話完成度%....................................................................................88 圖 4-3- 15 家人分享烹飪成品照片完成度(%).............................................................89. vi.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家庭是每一個人來到這世界上最先接觸的環境,也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和最 基本的一種組織(黃迺毓,2008)。家庭除了提供經濟、保護、娛樂與宗教等功能 外,也扮演著人格形成與發展的中心,負有教育兒童與青少年的責任,型塑個體 的行為、角色與價值觀,並透過家庭成員間親密互動關係提供個人情感與愛的滿 足。 隨著環境快速變遷,我國家庭結構也隨之改變,高齡化、少子女化、離婚率 上升、單親、繼親、隔代教養及新住民家庭等狀況,逐漸有增多的趨勢。有人說: 「人生最大的最快樂與最深的滿足,最強的進取心與內心最深處的寧靜感,莫不 來自充滿愛的家」,但在這樣的潮流之下,家人關係似乎也有了變化。 2009 年康健雜誌《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親子關係大調查》中發現台灣 15∼18 歲 青少年中有 33%曾想過自殺,其中有三分之一想自殺原因是因為家庭關係;而青 少年的親子關係疏離,家庭互動經驗不僅量不夠,品質也不佳,半數以上的青少 年表示每日跟父母說話的時間不超過 30 分鐘,談話的內容也多半侷限於生活上的 事、學校事務、成績與未來出路(黃惠如、林惠淳,2009)。教育部 2010 年 5 月 「家人互動調查」中亦指出國人家庭內的互動有欠缺及疏離的現象,而在不同年 齡層與家人互動情形中,屬高中生為家中最忙碌且最少情感表達者:28%的高中生 每天和家人聚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 30 分鐘;74%高中生不懂對家人表達感謝和讚 美(教育部,2010)。從研究者教學中也的確觀察到,相較於國中,多數高中生開 始就讀離家較遠的學校,也開始忙碌於學校學業與補習生活間,家庭生活、家人 關係似乎是高中生較少關注的。. 1.

(13) 貳、研究動機 對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而言,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從家人轉移至同儕團體。在 家庭中他們開始渴求行為自主與情緒自主,甚至價值自主與道德自主(黃德祥, 2000),此時家人關係開始有所「轉變」。但雖然青少年想要追求自主獨立,尋求 同儕團體的認可,父母卻仍舊是其最重要的支持來源(黃俐婷,2003) ,在青少年 未來計畫與重要決策上扮演著重要的指導者或意見提供者(Steinberg, 2010),可 見青少年家人關係開始轉變,卻不代表著斷絕或破裂。許多研究更指出:家人間 的互動與關係會影響青少年的行為(吳明燁,1999;侯崇文,2001;周玉慧,吳 齊殷,2001;陳毓文,2006) ;也對青少年的情緒、心理福祉與人際關係具有相當 影響力(王齡竟、陳毓文,2010;徐美玲,2007;魏琦芳,2008;Knoester, Haynie, & Stephens, 2006;Yi, Wu, Chang, & Chang, 2009),顯現出家人關係在青少年發展 上的重要地位。 以往提到家人關係,常是討論其單方向的影響,原生家庭對家庭成員的影響、 親代對子代的影響。而從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來看,家庭是一個複雜的且經常不 斷的在改變的系統,單一家庭成員的行為往往會影響到所有其他家人。家人關係 也是動態的、互動的,每個人都影響其他人,每個人都是行動的發動者(initiator), 也是接受者(recipient),不但父母可以影響子女的行為,子女也會影響父母的 行為(黃迺毓,2008)。相較於兒童期,青少年由於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使 得社會關係概念較為複雜,也進而改進他們對於人際的瞭解與溝通。再加上在時 代快速變遷下,親代逐漸喪失教化絕對權力的同時,子代也漸獲得了反哺的能力 (周曉虹,1999)。因此當青少年隨知識學問的獲得、增加對父母期待的同理與接 受、面對親子關係的因應能力提昇時,親代的管教與期望也會因此有所調整,進 而造成親子關係的良好改變(林昭溶,2005)。由上述可知,當青少年接受到家庭 外的經驗或教導後,可透過反哺的過程去增進家人關係。. 2.

(14) 在研究者多年教學經驗中發現,相較於學業壓力與同儕關係,家人互動與關 係更加讓青少年感受到無奈與壓力,也常是牽動青少年其他生活層面適應的核心 因素。談到促進正向家人關係發展,或是解決與家人間的衝突,不少青少年都表 現出無力感,進一步從學生學習檔案中發現家長的互動模式會影響青少年對人際 互動的態度與行為,如當家庭中習慣使用正向語言、擁抱或是較多自我表露時, 青少年會認為那是正常、自然的人際互動方式;但當家庭氣氛較嚴肅、較少肢體 接觸或正向語言、自我表露時,青少年會覺得肢體接觸、正向語言與自我表露是 很彆扭的,他們也無法自然表現這樣的人際互動模式。所以家人關係對於青少年 來說,一方面很重要,一方面卻處於不知道如何與家人相處的困境中。由此可見 青少年在家人關係經營議題上的學習需要性。而綜觀國內學校課程中,高中「家 政」課程綱要明確訂定了「增進家庭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質」、「形塑健康家庭 的信念,啟發生命價值效能」、「提升生活應用與創造能力,勇於面對生活挑戰」 為三大課程目標;所欲培養的核心能力則分別為「實踐個人與家庭生活管理之能 力」、「增進改善家庭生活之創造力」、「經營生活中之人際關係」、「積極參與家庭 活動」與「培養尊重、關懷與愛的能力」(教育部,2010)。可見家政課程對「青 少年家人關係經營能力培養」的重視。因此萌生了發展青少年家人關係課程的想 法,本研究期望發展一套適合高中階段學習特色的家人關係課程,增加青少年覺 察、省思家人關係的機會,幫助學生學習關係經營方法,以積極正向的態度與行 動面對家人關係,並能藉此影響原生家庭成員的家人互動方式,產生反哺作用。.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本研究欲採用行動研究歷程發展適合高中生的家人關係課程,增 進高中生之家人關係經營能力。故本研究的目的旨在: 一、發展適合高中生的「家人關係」課程。 二、探究「家人關係」課程實施後的效果。.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高中家政「家人關係」課程: 係指本研究所發展之「有家真好」課程,目標在幫助學生瞭解原生家庭互動 模式,學習良好互動溝通方式來維持與提昇家人互動品質,並培養積極參與家庭 活動的習慣。本課程參照「99 年普通高級中學家政課程綱要」教材架構內容中的 「家人關係」主題,融入「健康家庭」概念,設計「家」、「家庭有愛」與「愛家 行動」,共三個教學單元。 二、經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意指 Kolb(1984)提出之經驗學習圈模式,包含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 CE )、 反 思 觀 察 ( reflective observation, RO )、 轉 化 概 念 (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AC),及積極應用(active experience, AE)等四個階段的 經驗學習模式。 本研究依據此四階段循環歷程,設計家人關係課程的單元教學活動。期望從 高中生具體家庭經驗出發,提供其觀察原生家庭的機會,反思家人互動歷程,透 過學習良好的家人互動方式,積極運用在現在的家人關係中,並期望能展現在未 來家人關係經營上。關於 Kolb(1984)提出之經驗學習圈模式將於第二章文獻探 討時詳述。. 4.

(16) 第二章文獻探討 在文獻探討的部分,主要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家人關係」課程的需要性; 第二節分析國內外高中「家人關係」課程相關研究的情形;第三節則介紹「經驗 學習」的課程理論與模式。. 第一節「家人關係」課程的需要性 個體進入青少年時期,學校成了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場域,學校生活一方面為 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和技能,賦予青少年參與各種活動與角色體驗的機會, 使其可以得到家庭以外的經驗。另一方面,學校生活也是青少年發展家庭以外社 會關係的主要場所,青少年有機會與家庭外其他成人(老師、學校人員)或同儕 (同學、朋友)接觸,觀察不同家庭背景者的人際互動關係。如前所述,青少年 在家人關係經營議題上具有學習的需求,若能在學校中提供適當的家人關係課程, 將可協助青少年以正向積極的方式經營家人關係。以下就我國高中學生學制內應 學習之課程內容進行檢視,並說明如下。. 壹、. 高中家政課程介紹. 以下說明高中必修家政科的課程目標、核心能力與課程架構,以確立本研究 課程之定位。. 一、. 課程目標與核心能力. 高中「家政」課程綱要欲達成之三大課程目標為: 「增進家庭生活能力,提升 生活品質」、「形塑健康家庭的信念,啟發生命價值效能」、「提升生活應用與創造 能力,勇於面對生活挑戰」。課程欲培養之核心能力為:「實踐個人與家庭生活管 理之能力」、「增進改善家庭生活之創造力」、「經營生活中之人際關係」、「積極參 與家庭活動」與「培養尊重、關懷與愛的能力」等五項(教育部,2010)。 由上可知家政課程以家庭生活為核心,強調個人經營與參與家庭生活的能力,. 5.

(17) 建立健康家庭的概念,鼓勵具體落實在生活周遭人際關係的經營與實際家庭生活 中。. 二、. 與家人關係相關之課程架構內容.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家政」分為二學分及四學分之課程,其中與家人關 係相關之主題有「家人關係」、「家庭衝突與韌性」等兩大主題,如下表 2-1-1。 表 2-1-1 高中家政課程綱要「家人關係」相關主題、內容及說明 主題. 主要內容 1.家人互動溝通技巧. 主題二: 2.家庭倫理 家人關係 3.學習型家庭*. 主題三: 1.家庭衝突與危機 家庭衝突 2.家庭韌性 與韌性. 說明 1-1 青少年與家人關係 1-2 家人互動原則 1-3 家人溝通演練. 二學分 參考節數. 四學分 參考節數. 3. 2-1 家庭倫理 2-2 家庭倫理之實踐. 6. 3-1 學習型家庭的意義與重要性 3-2 學習型家庭氣氛與環境的營造 3-3 學習型家庭重要活動規劃與參與 1-1 常見的家庭衝突與危機 2-1 家庭危機管理與家庭韌性的形成. 2. 2-2 多元家庭的家庭韌性*. 註:「*」為四學分課程內容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教育部(2010)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家政」課程綱要 「家人關係」主題中包含「家人互動與溝通技巧」、「家庭倫理」與「學習型 家庭」等內容。其中「家人互動與溝通技巧」關注青少年的家人關係,協助青少 年學習與家人互動的原則,並演練與家人間的溝通方式; 「家庭倫理」引導學生檢 視現代家庭之家人關係與互動,學習以尊重與關懷面對家人關係,調整家人互動: 「學習型家庭」則點出透過學習情境的規劃,可培養家人開放性的思考方式,嘗 試體驗與問題解決,也能開闊個人的知識與經驗,培養家人親密的情感、建立和 諧的關係,提升家庭的適應力與創新力(教育部,2010)。主題三「家庭衝突與韌 性」包含「家庭衝突與危機」與「家庭韌性」兩大內容:「家庭衝突與危機」以發. 6. 6.

(18) 展觀點切入,帶領學生了解家庭發展歷程中可能出現的衝突與危機情境;然後進 入「家庭韌性」內容,期待幫助家庭建立樂觀、積極面對逆境的正向觀點,學習 藉著與家庭成員互相支援、合作與承諾來加強家庭凝聚力,擴大家庭人際網絡以 增加支援性,幫助家人間更能承受危機(教育部,2010)。 本研究將依據課程綱要中所建議之參考節數,設計研究課程,以符合實際實 施的需求,並依據二學分及四學分的參考節數差異,思考教學上的安排。. 貳、. 國內高中「家人關係」相關課程概況. 檢視國內高中課程綱要,明確提到家人關係的有「公民與社會」及「家政」 兩科必修科目,選修科目中則有「生涯規劃」、「健康情感管理」與「人格統整與 靈性」等三科。各科課程綱要呈現方式不同,以下呈現研究者所整理之各科與家 人關係相關的主題、內容與教學重點,參閱表 2-1-2。 必修「公民與社會科」的「自我、社會與文化」單元中「人己關係與分際」 主題,實施參考節數共 3 節,包含「家人與同儕關係」、「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 「情愛關係與自主」 。其中「家人與同儕關係」主要關注家人關係與界線分際,說 明即使是初級關係範疇,人與人相互交往時仍有一定的「分際與界限」,例如:隱 私、身體自主、基本人格尊嚴以及基於自願的互惠等等。 「生涯規劃」中的主題一「成長歷程與生涯發展」,實施參考節數為 4~8 節, 可在各校不同學分數的安排下進行調整。 「成長歷程與生涯發展」主題的目的在幫 助學生瞭解個人成長歷程與生涯發展的關係,探討個人發展過程中的生命故事、 重要事件、學習過程,乃至於原生家庭、重要他人的價值觀在這個發展歷程中所 扮演的角色等。 選修科目「健康情感管理科」為一學分課程設計,主題二「促進健康情感管 理」中「愛的真諦」內容,參考節數為 2 節課,從家人關係的成長經驗及心理發 展階段任務肯定個人「健康自尊」的重要性,目的在透過健康自尊發展良好兩性. 7.

(19) 親密關係,進一步探討婚姻的相關議題。 選修科目「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為兩學分的設計,主題一「體察生命的豐 富內涵」建議實施節數為 6 節課,內容之一強調體察並培養愛與被愛的能力,沒 有特別指名對象。 在高中三年內,「公民與社會」科必修 8 學分,第一、二學年每學期 2 學分; 「家政」科必修 2 學分。 「生涯規劃」雖是選修科目,但依據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 要總綱規定,生涯規劃在三年選修課程中至少需佔 1 學分。選修科目「健康情感 管理」與「人格統整與靈性」則未有強制選修學分之規定。 表 2-1-2 國內高中「家人關係」相關課程概況 科目名稱. 單元/主題名稱. 相關內涵. 課程實施 參考節數說明. 1.家人互動與溝通技巧 3 節課(2 學分) 主題二、家人關係 2.家庭倫理 6 節課(4 學分) 必 3.學習型家庭* 家政 修 1.家庭衝突與危機 2 節課(2 學分) 主題三、家庭衝突與韌性 2.家庭韌性 6 節課(4 學分) 公 民 單元一:自我、社會與文 3 節課 必 與社 化 1.家人與同儕關係 (亦包含「性別關係與平等尊 修 會 主題二、人己關係與分際 重」 、 「情愛關係與自主」內容) 選 生 涯 主題一、成長歷程與生涯 2.生命故事與重要事件的影響 4~8 節 修 規劃 發展 3.原生家庭與重要他人的影響 (2-4 學分中調整實施) 健康 2 節課 選 主題二、促進健康情感管 情感 1.愛的真諦 (亦包含「健康自尊與真愛的 修 理 管理 意涵」與「真愛迷思」) 人格 6 節課 統整 選 主題一、體察生命的豐富 2.體察並培養愛與被愛的能 (亦包含生命中的感知能 與靈 修 內涵 力,展現人性的光輝。 力、體察痛苦、與痛苦共處、 性發 人生階段任務與挑戰) 展 註:「*」表示為家政課程綱要四學分之課程內容。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015&Page=8657&Index=3. 8.

(20) 如前述之家政課程內容(文字敘述參見 p.6) ,家政課程不僅明定「家人關係」、 「家庭衝突與韌性」為其重要主題,參考節數則分別為 2-6 節課。內容強調家人間 互動與溝通的演練與原則,亦帶入預防的觀點,強調家人良好關係對未來危機的 韌性效果。而從我國家政課程發展的歷史上來看,民國 51 年開始,家人關係議題 即成為家政課程主題之一(周麗端,1984),足見家政科對家人關係議題的重視。 所以本研究以此兩主題為發展. 第二節 高中階段家人關係課程研究 為發展有效的教學教案,研究者檢視國內外高中階段家人關係課程研究,分 析其課程設計、實施與評量方法,作為本研究設計課程,發展教學活動與評量方 法之參考。以下分別介紹國內外家人關係課程研究的情況。. 壹、. 課程研究概況. 搜尋國內外文獻後,可發現針對高中生的家人關係課程方面的研究不多。我 國雖在 92 年公布家庭教育法,明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包含高中、高職、綜合高 中、國中、國小),在正式課程外應實施四小時以上家庭教育課程,各縣市家庭教 育中心也各自發展出相關的四小時家庭教育課程,但不僅國內的高中階段家人關 係課程研究數量很少,針對高中階段的家庭教育課程研究也很少,並多以家庭教 育需求評估為主。而國外雖有國際性的家庭生活教育機構,但針對家人關係課程 的文獻亦不多,而多以關係教育課程(偏親密關係) 、人際關係教育課程等研究為 多,將原生家庭互動納入其中,探討其對人際互動、未來親密關係、婚姻關係的 影響,重點放在未來親密關係之改善與經營。黃迺毓(2004)指出西方受基督教 思想之影響,以「上帝創造人設立家庭」為主軸,因此最重視夫妻關係,而非基 督教的想法,乃是以「代代相傳,維繫家庭」為主軸,以父子軸最為重要,且重 視家族關係的維繫。而台灣社會多是非基督教家庭,且因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影 響,社會普遍重視整體家族人際間的關係與互動,家庭中也不同於西方基督教思. 9.

(21) 想般的以夫妻關係為家庭軸心。由此可知東西方因為對家庭的觀點不同,可能導 致後續相關的研究東方比較偏向家人關係議題,西方比較偏向人際互動與婚姻議 題。 基於國內未有系統性性之家人關係課程之研究,因此以下將先簡介國內文獻 之課程內涵、研究對象。而因國外有系統性相關課程,因此整理與家人關係相關 之國外關係教育課程研究,就其課程設計、實施與評量方式進行說明。. 一、. 國內研究. 研究者利用「國家圖書館數位多元資源查詢系統」 、 「華藝線上圖書館」與「台 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以「高中&家人關係&課程/教育」 、 「家人關係&課程/教育」 進行關鍵字搜尋,並未出現以高中生為對象的課程相關研究資料,由此可知國內 「高中生家人關係課程」方面研究的很少。因此研究者再以「家人溝通」、「家人 互動」、「關係課程」、「關係教育」、「人際關係教育/方案/課程」進行關鍵字搜尋, 亦未有相關研究文獻,故研究者進一步以國內與家人關係課程相關之「家庭教育」 為關鍵字進行搜尋,選取與課程相關者共 23 篇;並以家人關係的內涵為搜尋方向, 以「溝通&課程/教育」 、 「互動&課程/教育」 、等關鍵字進行搜尋,發現國內課程, 涉及個體的不同發展階段,其主要內容包含溝通與社交技巧、性教育、性別平等 教育及婚姻/婚前教育等議題,選取與本研究相關的議題共 31 篇。分別將搜尋結果 摘述如下,並統一以「課程」稱之(參見附錄一)。 (一)家庭教育課程 「家庭教育課程」研究內涵可分為三大類:需求評估類、課程設計類、推行 概況與策略類,參見附錄一。需求評估類的對象主要以高中、高職、大學生為主, 其次為一般民眾、雙薪家庭、新手父母;課程設計類之對象主要為國中小階段; 推行概況與策略類研究對象則全部皆為國小階段。包含針對家長的親子溝通訓練 課程(邱獻輝,1999;趙梅如、鍾思嘉,2001;邱獻輝、鄔佩麗,2004)及針對. 10.

(22) 國小學生的家庭教育壓力因應與溝通表達課程(莊慧貞,2007)。 由此可以發現我國針對高中階段的家庭教育課程研究仍有進一步探討的空 間。 (二)溝通與社交技巧課程 「溝通與社交技巧課程」研究內涵可分為:人際技巧、醫病關係、師生互動、 性別教育、術後復建。大多數屬於增進人際技巧的課程,對象以特殊需求的對象 為主,如資優生(許慧如,1999;李秀姿、陳昭儀,2007)、智能障礙學生(王欣 宜,2002; 梁黃真理,2005; 林淑莉,2006) 、聽障學生(張小芬,1999;巫宜靜, 2007)、自閉症學生(吳淑敏,2002;陳瀅伊,2010;蔡雅文,2010)、高關懷學 生(段正英,2006)、具有人際困擾的學生(馮佳怡,2010)。其次為針對醫學相 關學系學生所設計的溝通課程(汪翠瀅、施陳美津、吳明宜,2004;林啓禎、黃 崑巖,1999;陳祖裕等人,2004;蔡詩力等人,2010)。其他則為教師的溝通訓練 課程(莊岳霖,2001)、大學生情侶溝通方案(莊雅婷、陳秉華,2006),與針對 氣切病患術後復建的教育課程(黃楷甯等人,2008)。. 二、. 國外研究. 研究者利用 ERIC (ProQuest 系統),以「familyrelationship」、「adolescents」、 「family life education」 、 「curriculum」 、 「family education」 、 「family interaction」進 行關鍵字搜尋,並未發現以高中生或青少年為對象之家人關係課程研究。 之後以與家政課程發展關係密切的美國家庭關係協會(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簡稱 NCFR) 與美國家庭與消費科學國家管理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Administrator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NASAFCS)的兩 個政府組織課程內涵進行搜尋,發現均有針對青少年階段提出家人關係面向的學 習議題與重點。其中與本研究相關的家人關係課程,分別為 NCFR 所提課程架構 的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與家庭互動(Family Interaction)主題;以及. 11.

(23) NASAFCS 所提學習架構中的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學習領域,請參 見附錄二。因此研究者,改以「關係教育」為關鍵詞再次搜尋,再從與關係研究 相關之文現深入搜尋課程,共獲得 6 篇與本研究高中生家人關係課程有關的文獻。 發現國外關係課程內容著重在青少年關係經營知能與技巧的增進,其中包含個人、 戀愛、家人互動與婚姻關係,因此研究者分析其課程目標、內涵及教學策略,作 為本研究教學設計之參考。 以下即針對前述課程、方案或書籍教材之內容統整,如表 2-1-4,並分別就實 施、課程目標、單元安排、內容重點與教學方法,說明如下: (一) 實施方式:各課程或教材實施時間從 10 小時到 22 小時不等。授課單元與 授課時間可依教學者和學習者需求或實際授課情況進行彈性調整,可採系 列教學,也可單獨施行。 (二) 課程目標:著重在「青少年關係經營知能與技巧的增進」 ,藉由知識教導及 個人分析,促進青少年對關係的正確覺知與態度,學習調解個人情緒、溝 通與衝突處理的方法,進而採取積極的關係經營方法。 (三) 單元安排:從個人經驗出發,課程由淺到深,關係由遠到近。先從個人原 生家庭出發,瞭解個人互動模式的家庭影響因素,接著進入戀愛關係的發 展,學習成功人際互動關係的策略與方法,最後進入對婚姻關係的角色與 經營,建立對婚姻關係適切想像與期待。 (四) 內容重點:不同課程、方案或書籍教材所納入的重點不同,單元名稱與內 容請參照附錄二。其中包括自我覺察與成長、關係發展歷程、情緒自我調 節、有效溝通方式、衝突處理、破壞性互動特色、成功互動模式、伴侶/婚 姻生活議題、積極互動策略。 研究者挑選與本研究家人關係經營相關之課程內容,如溝通技巧、角 色關係、價值信念與行為、瞭解你的家庭…等,茲見表 2-2-1。進一步統整 歸納出原生家庭、溝通技巧、情緒處理、衝突處理、關懷行動等五大重點。. 12.

(24) 並由表 2-2-2 可見青少年關係方案內容多數均包括溝通技巧、情緒處理 與衝突處理三大重點。本研究發展之家人關係課程可參考以此三大重點為 教學目標。 (五) 教學方法:多數採用講述法和體驗式活動教學策略,透過小組討論、角色 扮演或家庭生活模擬活動讓學生實際演練及體驗,輔以相關文學作品、視 聽媒體教材,並藉由學習單或學生手冊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分析、省思,及 實際紀錄人際行動。 表 2-2-1 「青少年關係方案」與家人關係相關的單元名稱 代號. A B. C. D. E. F. 課程、方案或書 籍教材名稱 Building Relationships (書籍教材) Relationships (書籍教材) CONNE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Marriage (課程方案) Love U2: Increasing Your Relationship Smarts (課程方案) PAIRS for PEERS (formerly PAIRS Kids) (課程方案) Healthy Choices, Healthy Relationships (課程方案). 與家人關係相關的單元名稱 溝通技巧、角色關係、價值信念與行為、瞭解你的 家庭 維繫家庭連結. 管理情緒、問題處理、有效溝通. 關係問題、學習且練習關係/婚姻技巧. 溝通技巧、情緒處理、衝突處理、關懷行動日記、 五大人際策略. 同儕與家庭的影響、關懷、考慮與尊重、思考決策、 壓力處理、設定目標.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3.

(25) 表 2-2-2 青少年關係方案內容重點分析. 代號. A B. C*. D*. E. F. 課程、方案或書 籍教材名稱 Building Relationships (書籍教材) Relationships (書籍教材) CONNE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Marriage (課程方案) Love U2: Increasing Your Relationship Smarts (課程方案) PAIRS for PEERS (formerly PAIRS Kids) (課程方案) Healthy Choices, Healthy Relationships (課程方案). 貳、. 青少年關係方案內容重點 原生家庭. 溝通技巧. 情緒處理. 衝突處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懷行動. 對照高中家政課程架構分析. 基於前述說明,國內研究部分較少,而國外以關係教育課程、人際關係教育 課程等研究為多,將原生家庭互動納入其中,探討其對人際互動、未來親密關係、 婚姻關係的影響,因此本研究進一步以家政教學主題對照前述美國青少年關係方 案之重要內容,以確認教學重點。參照表 2-2-3,可發現課程內涵均關注原生家庭 影響、溝通技巧、情緒處理、衝突處理與關懷行動。表示國外關係課程雖未直接 以家人關係為課程主軸,但其重要內涵卻與本研究之家人關係課程重點相符,可. 14.

(26) 作為本研究課程設計重點的參考依據。 表 2-2-3 「高中家政家人關係課程」與「國外青少年關係課程」重點對照表 國外青少年關係課程內容重點 主題. 主要內容. 說明. 1.家人互 1-1 青少年與家人關係 動溝通技 1-2 家人互動原則 巧 1-3 家人溝通演練 2.家庭倫 主題 理 二:家 人關 3.學習型 係 家庭*. 2-1 家庭倫理 2-2 家庭倫理之實踐. 3-1 學習型家庭的意義 與重要性 3-2 學習型家庭氣氛與 環境的營造 3-3 學習型家庭重要活 動規劃與參與 1.家庭衝 1-1 常見的家庭衝突與 主題 突與危機 危機 三:家 2.家庭韌 2-1 家庭危機 管理與 庭衝 性 家庭韌性的形成 突與 2-2 多元家庭 的家庭 韌性 韌性*. 參、. 原生家庭. 溝通技巧. 情緒處理. 衝突處理. 關懷行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課程研究成效 前 述 國 內 外 各 相 關 課 程 研 究 搜 尋 結 果 中 , 其 中 「 CONNE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Marriage」(編號 C)與「Love U2: Increasing Your Relationship Smarts」(編號 D)兩個課程具有後續課程成效評估研究,共 4 篇高中關係課程成 效評估研究,雖非直接針對家人關係的課程研究,但其研究結果中亦呈現出其 對家人溝通、家庭衝突處理的正面效果。因此本研究分析其實驗設計及評估結 果,供本研究作課程實施與成效評估之參考。以下就 4 篇文獻加以說明研究對 象、成效評估工具、教學方案與研究結果(參見附錄三):. 15.

(27) (一) 研究設計 高中關係課程評估研究主要以「準實驗模式」為主,採「不等組前後測設 計」 ,即在教學介入前後,分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施以前、後測,來看其課程介 入的效果。這些課程全是以美國高中(high school)學生為主,年齡多分佈在 13 ~19 歲間,即我國的國一到高三階段;人數則從 72~1824 人不等,課程介入時 間也從 4 周到 12 周各有所不同,且配合學校制度,多以「節」為教學時間。研 究期程則因其課程介入週數與研究目的而有所不同,部份研究為檢視課程的長 期效果,陸續在 1 年後、2 年後或 4 年後進行追蹤測,因此具有樣本流失的問題, 使得具有完整資料的樣本數銳減至 100 人以下。 (二) 成效評估工具 此四篇課程之成效評估工具,以「自陳量表」為主,測量受試者在接受課 程介入前後的改變。與家人關係課程內涵相關的成效工具有「衝突策略量表」、 「衝突管理量表」、「言語攻擊量表」、「親子溝通量表」與「家庭適應與親密度 量表」等,參見附錄三。 (三) 教學方案與研究結果 Gardner (2001) 對 132 名高中生施以 Connections 課程後,發現實驗組使用 較多理性策略來解決衝突。Gardner、Giese、和 Parrott (2004)同樣以 Connections 為教學介入課程,並增加親子溝通變項,評估高中生於課程前後的改變,同樣 得到實驗組較少利用暴力來解決衝突,並發現此課程也有益於親子溝通。而 Gardner 與 Boellaard(2007)更以此兩研究為基礎,探討高中生 Connections 課程的 長期效果,在課程結束後 1 年與第 4 年進行追蹤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親 子溝通行為、的效果並未延續到 1 年或 4 年後,但 4 年後實驗組在使用暴力解 決衝突上卻明顯的低於控制組,且其家人凝聚力亦隨著時間顯著提昇。 Adler-Baeder 、 Kerpelman 、 Schramm 、 Higginbotham 與 Paulk (2007) 和 Kerpelman、Pittman、Adler-Baeder、Eryigit 與 Paulk (2009)則分別使用 Marline. 16.

(28) Pearson 發展的 relationship smarts 課程 2004 年版與 2007 年版,進行高中生關係 課程評估研究。Adler-Baeder 等人(2007)以關係知識量表、衝突策略量表與關係 信念量表檢測 235 名高中生在課程介入後的變化,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言語攻 擊策略有隨著時間下降的趨勢。Kerpelman 等人(2009)依據 Adler-Baeder 等人 (2007)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擴大其研究對象的數目,以「州」為主要研究施 行的範圍,共納入 1824 名平均 16.1 歲高中生,實驗組 1045 人、控制組 788 人, 進行 6 周 The relationship smarts plus 課程,同樣的也得到實驗組在有衝突管理能 力上的改善。 綜上所述,可知我國在高中生家人關係課程上的研究文獻尚待發展,國外 亦無直接相關之課程研究,因此本研究擬以「行動研究」作為此次研究的方法, 以發展適合國內高中生之家人關係課程,並依據教學設計與教學目標發展適當 之課程評鑑方式,來了解課程設計的適當性與課程效果的達成度。. 第三節「經驗學習論」教學應用 近年來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家政科課程綱要之修訂,以銜接九年一貫課程綜 合活動領域與家政教育議題理念,培養學生具備生活實踐能力,提升學生體驗、 省思與實踐的能力為方向(教育部,2010) 。研究者認為生活實踐能力正好與 Dewey 所提之「教育即生活」、「從做中學」的概念相符,因此選擇以經驗學習論的觀點 來發展課程活動。 Dewey 受經驗主義之影響,其知識論以「經驗」(Experience)為主,主張「教 育即生長」 、 「教育即生活」 ,生長和生活是經驗的改造。兒童的學習必須在實際生 活活動中,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陳峰津,2011)。並強調反省性思考能 把經驗導向進步與成長(林秀珍,2007)。 提出經驗學習圈的學者有很多,包含 Kurt Lewin、John Dewey、Honey 等人 都曾提出自己的經驗學習圈模式,他們彼此之間都有些許差異,不過,在台灣普. 17.

(29) 遍應用的是 Kolb(1984)的四階段學習圈。因此本研究採用 Kolb 所提出之經驗學習 圈作為教學活動設計的依據,以下則針對壹 Kolb 的「經驗學習圈」模式進行說明。. 壹、. Kolb 的「經驗學習圈」模式. Kolb 的經驗學習模式整合了 Dewey、Lewin 與 Piaget 的相關論點(Kolb, 1984)。 Kolb 界定學習是由經驗轉換而創發知識的過程,他認為每個人的學習都會經歷四 個階段所構成的環形結構:(1)具體經驗,(2)反思觀察,(3)轉化概念,(4)積極 應用(參見圖 2-2-1)。. 落實於真 實生活. 具體經驗 (CE) Feeling. 積極應用 (AE) Doing. 反思觀察 (RO) Watching. 轉化概念 (AC) Thinking. 學習對個人 產生意義. 圖 2-2-1 Kolb 的經驗學習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張玉山、莊孟蓉(2009) 一、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 CE) 強調以個人的感覺進行學習(learning from feeling),就像一個特殊的經驗. 18.

(30) 中學習,對所接觸的人事物的強烈感覺(張玉山、莊孟蓉,2009)。Kolb(1984)認 為在此階段應在目標設定的原則下,選擇與主題相關的活動(activity),以促進 參與者體驗自身能力、溝通接納、問題解決、品格特質等。 教師可藉由課程設計,創造個人經驗,或提供觀察他人經驗的機會,如烹調實 習課程提供學生實際動手做菜的經驗,在烹調實習過程中,學生除了可以在做菜 過程中看見食物經切割、組合、烹煮、調味等歷程變化,亦可得到觀察其他學生 做菜的技巧與小組進行工作的狀況(引自王麗菱,2012)。 二、反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 RO) 強調用看與聽等觀察來學習(learning by watching and listening),做任 何決定之前會先仔細觀察周遭環境、事物的變化,喜好由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 並且尋求事情真正的意義(張玉山、莊孟蓉,2009)。Kolb(1984)認為此階段主收 集及整合體驗經驗的資料,檢視成員在活動中發生哪些問題?產生哪些情緒?在這 階段最重要的提問是:「剛才發生什麼事?」(What just happened?)以及「我們 做了些什麼?」(What did we do?)提問主要是有如播放錄影帶一般,讓成員從另 一角度觀察自己的表現,看見他人如何組織及執行計畫,藉以調整個人的學習模 式(Kolb ,1984)。 從教學來看,重要的是教師提供學生對於「具體經驗」的思考重點,即教師 在課程中以特定問題引導學生回顧「具體經驗」歷程中的教學重點,並引導學生 思考與課程目標相關的問題,如提供學生實際做菜經驗後,教師將做菜經驗區分 為食材清洗、食材切割、烹煮等歷程階段,逐一透過發問,如:「剛剛為什麼要 這樣切呢? 」「那這項的切法跟火力大小的關係? 」引導學生討論、思考刀工、 火候與烹調時間三者的關係(引自王麗菱,2012)。 三、轉化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AC) 強調以思考來進行學習,從邏輯的分析與概念來學習,對情境完全了解後, 做出有系統、有計畫的行動程序(張玉山、莊孟蓉,2009)。Kolb(1984)認為應藉. 19.

(31) 由轉化性的提問,使當下的經驗與成員過去的生活經驗及價值觀產生關聯。 在此階段的學習有兩大目的:包括學生能歸納出學科重點,並能規畫未來實 施的運用。教師以學科重要概念引導學生歸納統整「反思觀察」階段後所獲得之 知識架構與原理,如學生透過「反思觀察」階段討論、反思刀工、火候與烹調時 間三者的關係,教師以食物前處理與料理法則為架構,引導學生統整歸納出刀工、 火候與烹調時間三者的搭配原則,並思考在家庭生活飲食經驗上是否符合此烹調 原則,以及規畫未來自己料理食物時的流程與步驟(引自王麗菱,2012)。 四、積極應用(active experience, AE) 強調以實際操作來進行學習(learning by doing),有能力及耐心將事情完成, 喜好冒險性的活動,且透過主動驗證去影響周遭的人事物(張玉山、莊孟蓉,2009)。 體驗學習的成效,在於能應用活動的經驗,把所學的實踐在真實世界中。 積極應用的學習精神在於落實與應用課堂所學於真實生活情境,強調將「轉 化概念」階段所得之知識架構與原理運用於新的情境中,如提供一次烹飪實習機 會,讓學生依據「轉化概念」階段的規劃(即自己料理食物時的流程與步驟安排), 實際操作(引自王麗菱,2012)。. 貳、. Kolb 經驗學習圈融入教學設計. 本研究目的為發展高中生家人關係課程,期望從高中生具體家庭經驗出發, 提供其觀察原生家庭的機會,反思家人互動歷程,透過學習良好的家人互動方式, 積極運用在現在與未來的家人關係中。經驗學習論在教材教法上以「針對過去經 驗的反省」、「與現在經驗的聯結」、及「創造新的經驗以供學習」三個方式來 引導學生的改變與學習(羅寶鳳、白亦方,2002),本課程希望學生觀察以往的家庭 生活經驗,省思現在的家人互動關係,並運用良好互動方式於現在與未來的家人 互動中,因此採用 Kolb 所提出之經驗學習圈四階段作為本研究各單元之教學活動 設計的模式。. 20.

(32) 以經驗學習四大歷程連結各課程單元: 「具體經驗」階段,以描繪原生家庭家 人互動經驗為主;「反思觀察」階段,以「心理距離、重要程度、互動關係與被關 愛的程度」檢視自己與家人間的互動情形;「轉化概念」階段,教師介紹存款、提 款、五種愛之語的概念,引導學生以此概念思考自己與家人間表達情感的方式與 互動情形,並強調運用「轉化概念」階段中所學的存款、提款、五種愛之語概念, 規劃關懷家人的行動; 「積極應用」階段則重視將關懷家人的行動付諸實行。參見 圖 2-2-2。各單元內也應用經驗學習四大歷程的不同階段來連結個別的教學活動, 詳細教學活動設計將於第四章予以說明。. 落實於真 實生活 具體經驗 (CE) Feeling. 實踐關懷家人 的行動. 積極應用 (AE) Doing. 1 以「情感銀行」與「愛 之語」 ,思考自己與家人. 描繪原生家庭 家人互動經驗. 反思觀察 (RO) Watching. 檢視與省思自 己與家人間的 互動情形。. 轉化概念 (AC) Thinking. 間表達情感的方式與互 動情形 2 規劃關懷家人的行動. 學習對個人 產生意義. 圖 2-2-2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模式. 21.

(33) 22.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為研發高中階段之「家人關係課程」並探討其成效。本章將針對 研究方法及流程詳加說明,分為以下三節:第一節研究設計說明研究取向、研究 歷程與研究時程;第二節介紹研究場域與參與者;第三節則針對資料蒐集與分析 策略予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歷程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研究者依照現行高中家政課 綱,參酌研究者先前教學經驗與學生回饋資料,採用 Kolb「經驗學習圈」為原則 設計課程教學活動,以質性與量化方式的多樣性的工具,探討「家人關係課程」 的教學歷程與學生學習效果。 基於行動研究的特色為「希望將事件的描述、詮釋、以及解釋做得更適合於 特定實務工作環境」(Bassey, 1995,引自蔡清田,2006),符合本研究目的:發展 適合高中階段的「家人關係課程」 ,並透過資料收集與分析,來了解課程設計的適 當性與課程效果的達成度,進一步調整課程,使其更適合實際教學的情境。本研 究以實際教學場域作為研究情境,規劃教學方案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行動研究 是一種提供解決實務問題的行動方案,具有井然有序的程序架構,行動研究的歷 程更是一個不斷反省的循環,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包括關注問題領域焦點、規 畫行動方案、尋求合作夥伴、實施行動方案、進行反省評鑑等(蔡清田,2006), 以適應實際情況的需要。 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ISD)為一普遍使用的教學 設計模式,且與本研究所採用之行動研究歷程相呼應,因此本研究將融入系統化 教學設計模式,並參考上述蔡清田(2006)所提出之行動研究過程,在進行期間, 將研究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包含課程醞釀階段、課程實施階段、反思評鑑與修正. 23.

(35) 階段,如圖 3-1-1,分別說明如下。. 壹、. 課程醞釀階段. 課程醞釀階段主要包含三大研究工作:課程設計、專家審查課程,以及徵求 同儕教師的課程意見。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的發現,設計本研究之高中階段「家人關係課程」 ,為確 認教學課程的正確性及適用性,擬先請有關專家進行專家效度處理,綜合專家意 見,並與同儕教師、指導教授共同討論後,再針對教學課程進行修改,確定正式 實施的教學課程。. 貳、. 課程實施階段. 本課程正式實施時間為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 4 月到 5 月底。課程實施過程中, 研究者一方面以教學日誌做詳實的記錄,且在每週課程結束後進行學生訪談,並 進行學生學習單、回饋單等教學歷程文件的收集與整理;另一方面則邀請同儕教 師與指導教授入班進行課程實施觀察紀錄。課程教學結束後請研究參與者填寫課 程回饋單。. 參、. 反思評鑑與修正階段. 研究者將「家人關係課程」實施過程中所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如學生的學習 單、學生的訪談紀錄、觀察教師的紀錄單、研究者的教學日誌、課程回饋單等, 做進一步的整理分析與解釋,並依據資料分析結果對整個行動計畫做綜合反省與 批判,進行研究報告撰寫,提出本研究的發現與建議,並完成論文的撰寫。本研 究之研究資料蒐集及分析的策略,於第三節中詳細說明之。 前述各階段之實施進度表詳如表 3-1-1,以下並交代研究所需完成的項目和進 度。. 24.

(36) 1、需求分析 2、訂定教學目標 3、設計教學與評量 活動. 課程設計. 課 程 醞 釀. 專家審查課程 同儕教師討論、課程調整. 文. 教學實施與修改 課 程 實 施. 1、教學日誌 2、學生訪談紀錄 3、教學歷程文件 4、同儕教師觀察記 錄. 質性資料蒐集. 量化資料:課程回饋單. 反 思 評 鑑 與 修 正. 資料登錄與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圖 3-1-1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發展行動研究歷程. 25. 獻. 探. 討.

(37) 表 3-1-1 高中「家人關係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實施進度表 時間(年). 研究階 段. 工作項目.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 3 4 5 6 7 9 10 11 12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1 月. 1 課程設計 課程醞 2 專家審查課程 釀階段 3 同儕教師討論、 課程調整 課程實 1 教學實施與修改 施階段 2 質性資料蒐集 反思評 1 資料登錄與分析 鑑與修 正階段 2 撰寫研究報告.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壹、.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某臺北市立高級中學的四個高一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該校學生素 質相近(PR 幾乎同質),其年齡因素可視為均等,班級內性別分佈均等。班級人數 分別為 40 人、41 人、39 人及 40 人,研究參與者總數及性別分佈如表 3-2-1: 表 3-2-1 研究參與者總數及性別 班級. A. B. C. D. 總和. 班級人數. 40. 41. 39. 40. 160 人. 男生. 50.0%(20 人) 51.2%(21 人) 51.3%(20 人) 52.5%(21 人) 51.25%(82 人). 女生. 50.0%(20 人) 48.8%(20 人) 48.7%(19 人) 47.5%(19 人) 48.75%(78 人). 26.

(38) 貳、. 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有六年高中家政教學 經驗,教學過程中亦積極參與專業研習課程,包括臺北市高中家政科「創新教學 活動設計發表」、臺北市 95 年度高中職學校推行家庭教育課程設計教師研習、普 通高級中學家政教學資源研發推廣研習(北區)、臺北市高中家政科「教學活動設 計分享」研習實施計畫、100 年度家政新課綱教案新知研習(北區)、家庭教育初階 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等,以期充實在家政教學的專業能力。 研究者於 98 年 9 月開始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家庭組碩 士班進修,至 99 年下學期完成研究所課程,在研究所期間修習家庭相關議題,包 括家庭發展研究、家庭生活教育哲學研究、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設計研究、家庭理 論研究、青少年與家庭研究等課程,並參加愛家基金會親密之旅初階培訓課程, 以增加對家庭課程設計之相關知能與技巧。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擔任的角色如 下: 一、課程設計者及教學者 從國內外家人關係課程研究與我國高中家政課程綱要,挑選與家人關係相關 之重要內容,並採用 Kolb 經驗學習模式,設計高中家人關係課程,經請教課程專 家,與同儕教師討論後,確定正式實施之高中家人關係課程,實施後反思檢討, 並進一步修正成本研究欲發展之家人關係課程。 研究者即課程實施之實際教學者,擔任行動研究過程之所有教學工作,引導 學生認知基本知識概念,並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帶領學生進行討論、題問、反思、 成清、對話。 二、觀察者及研究者 課程實施情況過程中,研究者將觀察學生反應與互動,記錄於教師省思札記 中,及於每次課程結束後搜及學生學習單與相關活動參與記錄,做為後續記錄的. 27.

(39) 參考依據,並於行動研究告一段落後,分析教學成效及其可能影響因素,做出結 論與建議,針對教學活動內容做適度修正。.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策略 本研究目的為發展「家人關係課程」,並探討其實施成效,故本研究採用量 化與質性策略來收集資料,以評估課程的成效,及課程修改與調整的依據。以下 分別說明其內容與分析方法。. 壹、 量化策略 量化策略為「有家真好」課程回饋單,目的在於了解研究參與者對各教學活 動實施效果的看法,作為課程活動設計與實施的修改依據。整體課程實施後,請 研究參與者針對各單元的教學活動進行課程效果評量。包括「吸引人的家庭」 、 「我 們這一家」 、 「情感銀行」 、 「愛的多聲帶」 、 「愛家行動」等教學活動。參照表 3-3-1。 以 Likert 五點量表方式計分,分數從 1 分到 5 分,分別代表為非常不同意至 非常同意的程度,分數越高,表示參與研究者越同意教學活動有達成研究者預定 之教學目標。預計使用以下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 1.敘述統計:將所收集的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等統計方式呈 現,藉以瞭解研究參與對各教學活動效果的同意情形。 2.t 考驗:題平均以 t 考驗進行檢定,題平均顯著高於理論中點 3 表示研究參與者 對此教學活動是否達成研究者預定之教學目標持中等意見。題平均顯著高於 3.5, 則分別表示研究參與者同意對教學活動有達成研究者預定之教學目標。. 28.

(40) 表 3-3-1 「有家真好」課程回饋單. 「有家真好」課後. 自我評量. 班級座號:□□□□□. 各位同學,非常感謝大家這些日子以來在家政課的努力,希望大家可以針對「有家真好」的學習 活動,給予意見,讓老師能夠讓下次的教學效果更好。 非常同意←→非常不同 意. 在本課程學習過後~ 1. 「吸引人的家庭」活動:幫助我「澄清、思考自己對家庭的願景」. 5—-4—-3—-2---1. 2. 「我們這一家」活動:幫助我瞭解「自己與家人間的互動關係」. 5—-4—-3—-2---1. 3. 「情感銀行」活動:幫助我瞭解「良好互動有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 5—-4—-3—-2---1. 4. 「愛的多聲帶」活動:幫助我瞭解「自己與家人偏好之愛的表達方式」. 5—-4—-3—-2---1. 5. 「愛家行動」:幫助我「對家人表達關懷」. 5—-4—-3—-2---1. 整體而言,本課程的學習內容幫助我「營造良好的家人關係」. 5—-4—-3—-2---1. 貳、 質性策略 質性策略包括課堂學習單、研究者省思札記、學生訪談紀錄與同儕教師觀察 紀錄,透過質性資料瞭解研究參與者的課程參與狀況、理解狀況,並提供課程修 正的參考與依據。實施時機如表 3-3-2,並說明如後。 表 3-3-2 質性策略實施時機 質性策略 課堂學習單 研究者教學日誌 學生訪談紀錄. 資料來源. 實施時機. 學生. 依據課程設計進行安排. 研究者. 每班上課後. 隨機抽取的學生. 每班課堂課程結束後. 同儕教師觀察紀錄 同儕教師、指導教授 課程實施期間. 29.

(41) 一、課堂學習單 課堂學習單係研究者在課程設計階段,配合各單元主題及教學活動所設計之 教學輔助文件,提供研究者了解學生上課參與狀況、理解狀況,以作為課程活動 設計與實施的修改依據。詳細發展與修正過程、內容將於第四章呈現。 二、研究者教學日誌 從研究者角度,觀察課程實施情況,並對自我授課表現進行反省思考。紀錄 格式與內容,參照表 3-3-3。 表 3-3-3 研究者教學日誌 教學單元. 教學日期. 班級. 班級狀況紀錄 1.. 教學活動銜接流暢度:□銜接流暢 80~100% □可再加強 60~80% □缺乏連貫性 60%以下. 2.. 學生專心度:□80~100%專心 □60~80%專心 □50~60%專心 □50%以下專心. 3.. 學生參與情況: □良好,多數踴躍發言 □普通:活躍者踴躍發言 □不佳:指定者可順利發言 □非常不良:指定者分享困難 教 學 活 動 紀 錄 與 反 思 紀錄重點. . 實施時間:□符合設計. □較長. □較短. . 實施時間:□符合設計. □較長. □較短. 活動名 問題紀錄 稱: 可能解決方案 紀錄重點 活動名 問題紀錄 稱: 可能解決方案. 30.

(42) 三、學生訪談紀錄 課後隨機抽取學生,詢問其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度、喜好度。預定發問問題如 下: 1 最喜歡剛剛課堂上的哪個活動?為什麼? 2 對於剛剛課堂上的內容都了解嗎? 3 有需要再詳細說明的課堂內容嗎?有哪些需要再說明清楚一點? 4 有對老師課程進行的建議嗎? 四、同儕教師觀察紀錄 研究者邀請同儕教師與指導教授進入課堂,參考高中家政專業評鑑表格進行 設計教學觀摩與回饋記錄表,參照下頁表 3-3-4。提供課程設計、研究者活動帶領 技巧的建議。. 31.

(43) 表 3-3-4 教學觀摩與回饋記錄表 教學觀摩與回饋記錄表 教學者:. 觀摩與紀錄者: 評量. 評 鑑 觀摩指標與檢核重點 向 度. 優 良 待 文字敘述 改 異 好 進. A-2 精熟家政學科專業知能 A-2-1 對於家政專業知識具有相當程度的理解 A-2-2 對於家政專業技能具有相當程度的操作能力 A-2-3 正確掌握任教單元的教材內容 A A-2-4 課程內容能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識與技能 課 A-2-5 課程內容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A-3 研擬適切教學計畫 程 設 計 與. A-3-1 依據教學目標擬定課程單元目標 A-3-2 規劃適切的單元學習教材 (如:考量教學目標、學生特質與程度等) A-3-3 規劃適切的教學活動和進度 (如:考量教學目標、學生特質與程度等) A-3-4 規劃適切的評量方式 (如:考量教學目標、學生特質與程度等). 教 A-3-5 針對各單元教學進行省思與改進 A-3-6 依學生學習發展與差異調整教學計畫 學 A-4 展現課程設計能力 A-4-1 擬定符合高中家政科課程綱要的教學目標 A-4-2 編選適切且有利於學習的家政教材(包括補充教材) A-4-3 整合校內外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成效 A-4-4 研擬家政科的授課大綱或教學進度. 32.

(44) A-4-5 根據實際狀況與需求 (如:學校本位、學校及社區活動或社會事件等)彈性調 整課程內容 A-5 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A-5-1 說明學習目標或學習重點 A-5-2 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A-5-3 正確而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A A-5-4 適當舉例說明或示範以增進理解 課 A-5-5 提供適當的練習以熟練學習內容 程 設. A-5-6 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或價值觀,引導學生正 確概念與行為 A-5-7 設計學習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討論或發表 A-5-8 完成每個學習活動後,適時歸納總結學習重點. 計 A-6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A-6-1 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與 A-6-2 表現教學熱忱,營造良好學習氣氛 A-6-3 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策略 教 A-6-4 順暢進行教學活動的轉換與銜接 學. A-6-5 有效掌握教學節奏和時間 A-6-6 善用問答技巧,啟發學習與思考 A-6-7 適當使用資訊媒材、教學媒體或教具 A-6-8 適時檢視學生學習狀況彈性調整教學. A A-7 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課 A-7-1 口語清晰、音量適中 A-7-2 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 程 A-7-3 板書或教學媒材文字正確、工整、有條理而大小適 中 設 A-7-4 師生互動良好 計. A-8 善用學習評量 A-8-1 選擇適切的評量方式. 與 A-8-2 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量 A-8-3 根據學習評量結果分析學習成效 教 A-8-4 根據學生表現給予適當的回饋與指導. 33.

(45) A-8-5 根據學習評量結果調整教學 學. A-9 有效指導實作活動 A-9-1 實作材料準備周延 A-9-2 實作內容講解清楚 A-9-3 確實掌握實作流程與步驟 A-9-4 引導學生建立良好操作習慣. 評. 評量. 鑑 評鑑指標與檢核重點 向 度. 優 良 待 文字敘述 改 異 好 進. B-1 建立有助於學習的班級常規 B-1-1 訂定合理的班級規範和獎懲規定 B B-1-2 維持良好的教室秩序常規 班 B-1-3 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級. B-1-4 妥善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 B-1-5 適時實施生活教育. 經. B-2 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營 B-2-1 善於運用學生自治組織 B-2-2 布置或安排對學習有利的環境 與 B-2-3 教師表現教學熱忱 教 B-2-4 學生能專注於學習 室. B-3 促進親師溝通與合作. B-3-1 向家長清楚說明家政教學、評量和班級經營的理念 管 和作法 B-3-2 告知家長學生學習情形和各項表現 理. B-3-3 有效獲得家長合作提供有關資源和服務 B-4 協助學生生活輔導.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館內請安靜 看書不飲食 書籍不摺損

檢視教科書的 學習材料及活 動,拼音教學 與朗讀訓練同 步施行。. 透過試教及觀 課,觀察學生

教育局網頁 www.edb.gov.hk > 課程發展 > 課程範疇 > 全方位學習. 與津貼有關的重要資訊 會通過聯遞系統 Communication and Delivery

所有精教 的圖書 二年級 課程統籌主任. 三年級 課程統籌主任、圖書館主任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數學教育組.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使用遠距教學軟體 例如:Google meet、Microsoft Teams、U 會議、Adobe Connect、Cisco WebEx、Jitsi Mee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