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三節 綜合分析

依據量化問卷統計與質性訪談結果綜合分析臺灣有聲紀錄典藏與管理情 形,呈現的特性如下:

一、 機構行政組織與體制現況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有聲紀錄典藏機構設置有聲館藏管理單位的比例雖過 半,但實際管理業務人力不多,以3 人左右編制居多,其中人員屬性為機構編制 人員與臨時人員(含工讀生)居多。根據訪談瞭解,機構人員負責的業務多不只 單一任務,如有負責有聲資料編目兼及典藏維護者,或負責典藏與閱覽服務尚且 需要兼管數位化專案者。雖有小規模的分工情形,但整體實際業務執行多為 3 人左右,並包含非正式編制的臨時人員。

同樣地,在經費編列與運用情形,多數機構未編列年度業務費,而設備及投 資費編列情形亦不佳,多透過其他項目經費勻支,僅有少數機構有定期預算支 出,經費與人力的不足可能影響有聲紀錄的管理。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經費與人 力的缺乏間接影響典藏環境,機構必須就現有資源達成有限的管理成效,例如多 數機構雖然能提供空間保存有聲紀錄,但其環境條件過半數僅為依媒體類型分區 設置保管空間,實際訪談機構人員,庫房雖具有基本的典藏環境,但有聲紀錄需 要更專業的環境與保護設備,因人員與經費的不足,雖提供一定空間典藏有聲紀 錄,卻無法滿足不同媒體的保存標準,多遷就數量較多的媒體形式。

除此之外,人力與經費不足亦影響設備的維護,包含設備過時、資材耗損與 後續空間需求,雖可輔以數位化的方式,增加有聲紀錄使用與後續維護的便利 性,但數位轉置亦需要經費與人力支持,實際上幾乎半數機構由機構人員自行轉 置,不固定的經費與人力,讓數位轉置作業無法掌握與預估,間接影響有聲紀錄 的使用情形。

二、 館藏資源與整理概況

有聲紀錄的媒體多集中於CD、卡式錄音帶、盤式錄音帶與黑膠唱片,根據

問卷調查結果,CD 佔最多,達 40 多萬件,其次為唱片、卡式錄音帶、盤式錄 音帶。有聲紀錄的內容特色依媒體不同有所差別,例如盤式錄音帶多見於製播機 構,其內容多與機構業務有關;CD 與卡式錄音帶皆為主流媒體,廣泛地在市場 流通販售,因此內容涵蓋多元且能透過商業採購輕易取得;黑膠唱片亦常見於典 藏機構,內容以音樂性作品為主,館藏有聲紀錄媒體數量與媒體年代有關,年代 愈早之媒體現存數量愈少,媒體類型所載錄的內容重點也不同,年代愈早的媒體 記錄的內容多為珍貴稀有的有聲資源,如古典音樂、名人受訪聲音紀錄,具有珍 貴的歷史價值。

有聲紀錄的來源豐富,主要以採購為主,其次為捐贈、自行產製等,採購是 最直接取得資源的方式,除了是圖書典藏機構主要的館藏來源,製播機構也需要 透過採購充實商業資源,珍稀性高之館藏可透過捐贈或採購方式取得。透過問卷 調查機構的採購經費,多數機構的年度經費不到五十萬,代表館藏以採購為徵集 來源,經費卻不高,因此機構採集館藏有其選擇依據,例如機構考量的館藏價值 鑑定以著作權問題為重,其次為內容重要性、使用者需求、內容獨特性與完整性 等。

有聲紀錄的管理情形,問卷結果顯示多數機構已進行館藏整理與編目,並隨 機構性質有不同的整編方式,例如圖書館機構、主題館習慣依循圖書處理方式進 行整編,多依據圖書館編目規範與格式進行,規範遵循中國圖書編目規則、

AACR2,格式以 MARC 居多,後續提供館藏線上查詢目錄,並發展數位典藏資 料庫使用。有聲製播機構則習慣以使用目的進行整編工作,例如多以內部人員取 用便利為目的,自有一套內部自行訂定的作業規則,如以流水號或自訂主題排 列、設定更加精確的索引點等,後續的使用方式也多以清單、索引的方式提供查 詢。

三、 機構提供應用服務情形

有聲紀錄開放應用方式,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機構以提供館內閱聽服務為 多,其次為提供閱聽但限制對象、網路串流服務、完全不開放使用。多數機構建 有目錄系統提供查詢,根據訪談結果,網路查詢目錄後到館取用有聲紀錄的應用 方式為多,少數可直接提供線上閱聽服務方式,限制使用的原因多是因授權問

題,或基於原件維護或以內部使用優先等原因考量而不開放使用。

多數機構已建置線上目錄提供檢索查詢目的,少數提供線上閱聽服務者,則 透過數位內容資料庫提供讀者線上應用有聲紀錄,例如以主題資料庫方式呈現。

線上閱聽服務提供的數位有聲紀錄,除了近年有聲紀錄原始格式多為數位型態,

不須經過額外的數位化過程,過去典藏的舊媒體,如錄音帶、唱片等,逐步藉由 數位化轉為數位格式,數位化有助於分擔紀錄保存風險並可促進便捷取用。

然而根據問卷調查,過半數的機構雖逐步進行館藏數位化,然而數位化比例 仍不及館藏量的一半,多數機構可能囿於經費與授權問題,數位轉置工作計畫無 法穩定持續。數位轉置的考量因素主要是以使用需求為主,其次為內容價值、授 權。通常轉置以越早期的媒體為主,以降低設備與原件取閱損害的風險,相反地,

如卡式錄音帶因內容多為商業錄音,不易取得數位化授權,根據問卷調查結果,

數位化比例反而最低。

除館內使用與線上應用有聲紀錄外,推廣亦為有聲典藏機構宣傳館藏,提供 額外加值的應用方式。根據問卷調查目前機構推廣或加值應用情形,近半數的機 構尚未提供推廣與加值應用,少數以辦理展覽、出版相關資源等其他方式進行。

實際訪問機構人員,舉辦演講、展覽或音樂會等活動,是多數受訪者皆贊同的推 廣應用方式,透過與其他單位合作能達成教育推廣之成效。另外,透過網站加強 資訊傳播、製作或複製有聲紀錄,並將有聲紀錄進一步加值為衍生產品,例如學 習教材、出版品。

但亦有少數機構以保存資源、降低有聲紀錄的折損為機構管理有聲紀錄之目 標,因此選擇消極的館藏管理,既不開放有聲紀錄,也不進行推廣。

四、 典藏管理內部問題與整體改善建議 (一) 內部問題

目前臺灣有聲紀錄典藏機構內部普遍面臨的問題為缺乏專業人力與經費不 足,人力性質以約聘人員或行政體系人員為主,缺少專業人才執行業務,經費亦 普遍沒有固定業務費與維護費。人力與經費的缺乏會影響機構的館藏發展與典藏 政策,無法形成系統性的館藏徵集;影響典藏的環境與設備,環境不佳將造成媒

體快速劣化;影響有聲紀錄的定期維護,媒體檢索與轉置可以延長有聲紀錄的壽 命,確保使用的長久性。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機構典藏管理應優先改善事項中,

爭取經費預算、爭取人力資源、辦理資源修護與轉置、建置改善庫房設備等皆為 重要性較高的改善建議。

另外,雖然多數機構有進行館藏整理、編目,但實際選用之整理方式差異性 較大,如圖書館機構與主題館多依循圖書編目原則,製播機構都採內部規定。訪 談結果顯示,有聲紀錄的分類編目需求難以完全同於圖書資源,例如音樂專業讀 者可能認為圖書的分類表無法完全適合有聲紀錄,資源整理與建檔為機構認為內 部典藏管理最應該優先改善之項目。

(二) 整體環境

根據問卷調查,臺灣有聲典藏機構認為國內整體資源管理應優先改善事項以

「爭取經費納入機構年度預算」為重,由於經費不足影響設備管理、有聲紀錄維 護、應用服務提供等重要業務的發展,為整體環境最應改善的核心方向。其次為 國家級典藏機構建立、聯合目錄系統整合查詢、提升保存與修護技術、辦理專業 人員培訓課程、研商解決版權問題與其他等。

從館藏管理與館藏使用的角度,國內珍貴有聲紀錄分散於各個機構典藏,並 根據機構屬性與媒體性質的不同,管理方式亦不同。機構人員認為有聲紀錄是臺 灣重要的聲音資產,珍貴的資源需要有國家級專責機構統籌規劃、制定政策,統 整分散各地的有聲紀錄,提供專業且適當的管理規範與流程。除了透過國家級機 構設立的大方向外,機構之間也能透過書目交換、共享的方式逐步統整各館館 藏,尤其有聲紀錄的整理需要花相當時間,透過機構彼此交換書目、共享書目的 方式,除了可以提升有聲紀錄的整理效率外,提供讀者的服務亦不限於機構館 藏,達成資源共享、統整館藏的第一步。

從應用服務的角度,目前多數機構能提供基本的館藏目錄進行檢索查詢,少 數機構透過數位內容資料庫的服務,提供線上閱聽服務。機構人員認為,雖然網 站提供查詢館藏、線上閱聽服務,但並未將兩項系統加以整合,容易造成館藏資 訊獲取的差異,應可透過系統整合的方式,提供讀者單一窗口完整館藏的線上服

務。除此之外,可結合機構書目交換、書目共享,建立跨機構系統的整合平台,

提供單一平台的檢索服務,達成機構之間的館藏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