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有聲文化資產典藏管理及其數位化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有聲文化資產典藏管理及其數位化之調查研究"

Copied!
1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臺灣有聲文化資產典藏管理及其數位化之調查研究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NSC 102-2410-H-004-222- 執 行 期 間 : 102 年 08 月 01 日至 103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林巧敏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李珮珊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戴芳伶 報 告 附 件 :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處 理 方 式 : 1.公開資訊: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2.「本研究」是否已有嚴重損及公共利益之發現:否 3.「本報告」是否建議提供政府單位施政參考:否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08 月 08 日

(2)

中 文 摘 要 : 雖然有聲紀錄在保存人類文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卻往 往受到忽視,加上有聲紀錄媒體在處理、保存與提供應用方 面都比紙本資料更為複雜,導致有聲紀錄未受到應有的重 視。有聲紀錄留存之音樂或是談話內容,可喚起個人或團體 的共同記憶,成為記憶當代生活與文化的重要資產。有聲紀 錄更是知識傳承者,過去的有聲紀錄可成為建構歷史過程的 基礎,有助於激盪產生新知識。但過去對於有聲紀錄的忽 視,讓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僅散逸於非專業典藏機構, 也同時暴露在保存的風險中。文化典藏機構的職責是將有價 值資訊妥善留存供後代使用,國內對於有聲紀錄的管理有待 關心。 本研究希望藉由調查瞭解現有典藏機構如何保存這些唯 一性文化資產,並探究這些文化資產的徵集、編目、典藏、 數位化與檢索應用情形,透過對於資源分布的瞭解,不僅有 助於形成館藏發展政策,也有助於制訂保存策略,建立整體 資源典藏的優先考量。 故本研究範圍是以具有獨特性與文化價值之有聲紀錄為 探討重點,研究調查採質性訪談與量化問卷方式施行,首先 以問卷調查具有有聲紀錄典藏特色之文化機構為調查對象, 以問卷分析瞭解整體資源分布及其典藏管理情形,繼而採深 度訪談瞭解代表性典藏機構目前管理作業之瓶頸。 研究調查主要發現:(一)有聲紀錄資料年代愈早者, 保存狀況不佳;(二)有聲記錄徵集來源主要為採購,主題 館與製播機構之館藏最具特色;(三)已完成紀錄編目者多 採用 MARC 格式;(四)典藏庫房條件不佳,溫濕度控制與安 全性問題最嚴重;(五)轉置考量是使用需求與內容價值; (六)有聲紀錄使用方式以館內閱聽最多,無法取用的限制 是授權、媒體保護等原因;(七)有聲資源管理待解決問 題,以資源整理、擴充經費與專業人力最為迫切。 最終建議未來應發展各機構特色館藏、提供資源分享管 道、研訂有聲紀錄作業手冊、改善典藏環境、優先轉置有劣 化徵兆資源、加強有聲紀錄目錄建置並推廣開放取用的觀 念。本研究成果可供瞭解國內有聲紀錄資源管理問題,並提 出有聲紀錄管理與未來發展建議。 中文關鍵詞: 有聲檔案,有聲紀錄,檔案管理,典藏維護,館藏調查 英 文 摘 要 : Sound archives are a holding of music and spoken

which remind the common memory becoming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culture. Sound archives are also a knowledge generator, because the

(3)

archives may become the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public history. They are contributive for helping to stimulate the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 In the past, the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sound recordings leaves the collections to scatter in non-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Most of the collections are at the risk of damag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cultural

repository institutions are preserving the collective mem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 It is tim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servation of sound recordings.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collection institutions how to preserve these unique national heritage and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sound archives in terms of collection acquisition,

cataloguing, storage, digitization and access. The survey not only assists in the formulation of collection policies, but also is useful in the formulation of pre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establishing priorities on materials to be restore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audio collections preserving on the institutions that are unique or valuable. The methodology combines two type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questionnaire was chosen as the primary data for realize the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mong repository institutions. In-deep interviews were taken to conduct with the specialists and archivis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 of institutions.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earlier sound recordings were manufactured, the worse conservation they have been.(2)The acquisition of sound recordings is mainly from purchase. The

collection of sound archives and manufacture

institutions are rather unique.(3)The most format of sound recordings catalog is MARC.(4)The archive storage is not in good condition, as well as the temperature and safety control are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s. (5)The consideration of digital transfer is use demand and content value.(6)The use of sound recordings is restricted to reading room. The reason of limit access is authorization and media

(4)

are collection organization, lack expenditure and professional staff.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formulate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digital collaboration in Taiwan.

英文關鍵詞: sound archives, sound recordings, archive management, archive preservation, collection survey

(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 成果報告

□期中進度報告

臺灣有聲文化資產典藏管理及其數位化之調查研究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 102-2410-H-004-222

執行期間:2013 年 8 月 1 日至 2014 年 7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林巧敏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戴芳伶、李佩珊

成果報告類型

(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

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一○三 年 七 月 三十一 日

(6)
(7)

中文摘要

雖然有聲紀錄在保存人類文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卻往往受到忽視,加 上有聲紀錄媒體在處理、保存與提供應用方面都比紙本資料更為複雜,導致有聲 紀錄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有聲紀錄留存之音樂或是談話內容,可喚起個人或團體 的共同記憶,成為記憶當代生活與文化的重要資產。有聲紀錄更是知識傳承者, 過去的有聲紀錄可成為建構歷史過程的基礎,有助於激盪產生新知識。但過去對 於有聲紀錄的忽視,讓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僅散逸於非專業典藏機構,也同 時暴露在保存的風險中。文化典藏機構的職責是將有價值資訊妥善留存供後代使 用,國內對於有聲紀錄的管理有待關心。 本研究希望藉由調查瞭解現有典藏機構如何保存這些唯一性文化資產,並探 究這些文化資產的徵集、編目、典藏、數位化與檢索應用情形,透過對於資源分 布的瞭解,不僅有助於形成館藏發展政策,也有助於制訂保存策略,建立整體資 源典藏的優先考量。 故本研究範圍是以具有獨特性與文化價值之有聲紀錄為探討重點,研究調查 採質性訪談與量化問卷方式施行,首先以問卷調查具有有聲紀錄典藏特色之文化 機構為調查對象,以問卷分析瞭解整體資源分布及其典藏管理情形,繼而採深度 訪談瞭解代表性典藏機構目前管理作業之瓶頸。 研究調查主要發現:(一)有聲紀錄資料年代愈早者,保存狀況不佳;(二) 有聲記錄徵集來源主要為採購,主題館與製播機構之館藏最具特色;(三)已完 成紀錄編目者多採用MARC 格式;(四)典藏庫房條件不佳,溫濕度控制與安全 性問題最嚴重;(五)轉置考量是使用需求與內容價值;(六)有聲紀錄使用方式 以館內閱聽最多,無法取用的限制是授權、媒體保護等原因;(七)有聲資源管 理待解決問題,以資源整理、擴充經費與專業人力最為迫切。 最終建議未來應發展各機構特色館藏、提供資源分享管道、研訂有聲紀錄作 業手冊、改善典藏環境、優先轉置有劣化徵兆資源、加強有聲紀錄目錄建置並推 廣開放取用的觀念。本研究成果可供瞭解國內有聲紀錄資源管理問題,並提出有 聲紀錄管理與未來發展建議。 關鍵字:有聲檔案,有聲紀錄,檔案管理,典藏維護,館藏調查

(8)

ABSTRACT

Despite the fact that sound recording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y are very often neglected. Sound recordings are much more complex and expensive to handle, preserve and provide access in comparison to paper archives affect they have not received the same attention as paper based records. Sound archives are a holding of music and spoken which remind the common memory becoming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culture. Sound archives are also a knowledge generator, because the archives may become the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public history. They are contributive for helping to stimulate the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 In the past, the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sound recordings leaves the collections to scatter in non-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Most of the collections are at the risk of damag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cultural repository institutions are preserving the collective mem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 It is tim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servation of sound recordings.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collection institutions how to preserve these unique national heritage and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sound archives in terms of collection acquisition, cataloguing, storage, digitization and access. The survey not only assists in the formulation of collection policies, but also is useful in the formulation of pre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establishing priorities on materials to be restore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audio collections preserving on the institutions that are unique or valuable. The methodology combines two type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questionnaire was chosen as the primary data for realize the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mong repository institutions. In-deep interviews were taken to conduct with the specialists and archivis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 of institutions.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earlier sound recordings were manufactured, the worse conservation they have been.(2)The acquisition of sound recordings is mainly from purchase. The collection of sound archives and manufacture institutions are rather unique.(3)The most format of sound recordings catalog is MARC.(4)The archive storage is not in good condition, as well as the temperature and safety control are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s. (5)The consideration of digital transfer is use demand and content value.(6)The use of sound recordings is restricted to reading room. The reason of limit access is authorization and media

(9)

protection. (7)The urgent issues of sound archives are collection organization, lack expenditure and professional staff.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formulate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digital collaboration in Taiwan.

Keywords: sound archives, sound recordings, archive management, archive preservation, collection survey

(10)
(11)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 3  第二章 文獻分析 ... 7  第一節 有聲紀錄典藏管理作業探討 ... 7  第二節 臺灣有聲資源典藏管理概況 ... 15  第三節 國外有聲資原典藏管理概況 ... 24  第四節 有聲紀錄典藏調查研究分析 ...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3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34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 39  第一節 問卷調查分析 ... 39  第二節 訪談結果分析 ... 57  第三節 綜合分析 ...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7  第一節 結論 ... 87  第二節 建議 ... 92  第三節 進一步研究建議 ... 94  參考書目 ... 95  附錄一:臺灣地區有聲記錄典藏與管理現況調查問卷 ... 102  附錄二:「臺灣地區有聲記錄典藏與管理之調查分析」深度訪談問題陳述與大綱 ... 109 

(12)

表目次

2.1 有聲紀錄價值鑑定因素與量化分析說明表 ... 9  表 2.2 有聲紀錄媒體溫濕度保存條件表 ... 11  表 2.3 TELDAP 數位典藏計畫有聲資料數位化規格建議 ... 13  表 2.4 其他錄音資料類型統計表 ... 18  表 2.5 有聲資料典藏機構數位化檢索服務說明表... 21  表 3.1 研究層面與問卷內容對應表 ... 32  表4.1 各類機構回收問卷情形統計表 ... 39 4.2 有否專責管理業務單位統計表 ... 40 4.3 辦理業務之總人力統計表 ... 40 4.4 辦理業務人員性質與數量統計表 ... 41 4.5 平均辦理業務人數統計表 ... 41 4.6 業務費編列與支用情形統計表 ... 42 4.7 設備及投資費編列與運用情形統計表 ... 43 4.8 各種媒體館藏數量及其內容特色說明表 ... 44 4.9 整體保存情況統計表 ... 45  表 4.10 有無數位化情形統計表 ... 46  表 4.11 數位化比例統計表 ... 46  表4.12 徵集來源統計表 ... 47 4.13 採購經費統計表 ... 47 4.14 館藏價值鑑定因素統計表 ... 48 4.15 建檔管理統計表 ... 48 4.16 庫房面積統計表 ... 49 4.17 庫房空間條件符合情形統計表 ... 49 4.18 館藏排架方式統計表 ... 50 4.19 定期檢視與轉置情形統計表 ... 51 

(13)

4.20 定期檢視與轉置作業頻率統計表 ... 51 4.21 典藏管理最嚴重問題排序統計表 ... 51 4.22 數位化方式統計表 ... 52 4.23 有聲紀錄數位化格式統計表 ... 52 4.24 閱覽空間統計表 ... 53 4.25 館藏線上目錄統計表 ... 53 4.26 館藏提供應用服務方式統計表 ... 54 4.27 館藏推廣與加值應用統計表 ... 54 4.28 本機構典藏管理應優先改善事項統計表 ... 55 4.29 國內整體資源管理應優先改善事項統計表 ... 56  表 4.30 受訪者背景說明表 ... 57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概念架構圖 ... 35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38  圖4.1 整體保存情況折線圖 ... 45 

(14)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幾世紀以來文字記錄是保存人類記憶的主要媒體,但自二十世紀開始,照 片、聲音、影像開始扮演更生動的文化記憶媒體角色,成為記錄當代生活與歷史 的重要文化資產。特別是有聲紀錄可忠實保留當代新聞報導與重要人士談話,成 為各國國家級典藏機構的館藏特色。睽諸世界各國,已有不少國家設有權責有聲 紀錄典藏管理之機構,但更多國家的情況是既有的有聲文化資產散置於境內各圖 書館、博物館、檔案館與學術機構(Laas,2011,p.131)。臺灣目前也處於類似情況, 並無一所專責典藏有聲紀錄之國家機構。

國 際 聲 音 與 音 像 典 藏 協 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 IASA)憂慮這些記錄了人類語言與文化多樣性之有聲文化 資產大部分是存放在比較小型的機構,由於普遍缺乏資金,這些機構嚴格來說甚 至無法被視為典藏機構,故呼籲各國對於這些分散的典藏應予關注並有優先處理 的必要(IASA-TC,2005)。有聲文化資產的內容不乏唯一性,而且是未公開出版 的紀錄,從田野採集到口述訪談,是國家文化與歷史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因其 內容具有珍稀性與原音重現的真實感,故彌足珍貴。 臺灣近年來雖已注意到有聲紀錄之寶貴,但有聲紀錄來源廣泛,過去亦無專 責典藏機構,有聲紀錄多半淪為圖書館和檔案館之附屬收藏,甚至更多的有聲紀 錄存在產生機構或屬於私人收藏,這些記錄隨著時間流逝面臨保存的考驗,珍貴 的文化資產正在一點一滴地毀損中。由於有聲紀錄之書目控制、使用授權與保存 技術不同於傳統紙質媒體,典藏者對於有聲紀錄之管理倍感棘手,益加凸顯需要 有專業的技術建議與相關資源的投入(Stevenson,1972,p.3)。 近年來,因為資訊技術的進步使得各類型文化資產可透過數位化技術進行典 藏與保存,不僅可降低原件多次取閱的損害,並有助於資訊內容的傳播與應用, 數位化方式讓無法割愛原件又無典藏條件的機構或個人,找到分享內容的可能, 也為典藏與取用的矛盾找到出路。雖然我國在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之推動下,對 於珍稀文獻與文物之數位典藏已有相當成果,然對於有聲文化資產之數位化與檢 索應用,卻因實體館藏分散,目前多以個別數位主題館方式呈現,相較於其他文 化資產數位典藏的發展,尚缺乏整體發展規劃與持續之保存維護計畫。 針對國內有聲紀錄典藏分散也不乏私人擁有的情形,如能藉由一所國家型典

(16)

藏機構主動徵集,或是爭取數位複製授權使用,並提供實體保存建議,可有效解 決這些分散資源的散逸情形。但進行數位複製典藏與保存維護的前提,必須先瞭 解資源特性與典藏條件狀況。因此,有必要藉由調查研究瞭解資源分布與管理現 況,並針對典藏相對豐富或有特色之機構,深入瞭解其管理問題及其資源可提供 應用情形。 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調查研究瞭解國內重要典藏機構有聲紀錄典藏資源特 色與管理問題;並探討國外重要典藏機構對於有聲紀錄管理與數位服務發展經 驗,期許能根據國內現況提出有聲紀錄管理與數位合作之未來發展建議。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有鑑於國內有聲紀錄典藏分散及其管理尚未受到重視情形,本研究希望探 討: 一、 臺灣重要有價值之有聲紀錄資源在哪裡?有哪些是值得投注經費及時 進行維護的特色資源? 二、 目前典藏機構對於館藏有聲紀錄徵集、整理、典藏維護與提供應用的方 式? 三、 目前典藏機構對於有聲紀錄數位處理方式?其數位化格式與完成數位 化情形? 四、 國外典藏機構如何因應有聲紀錄管理與應用問題?有否值得國內參酌 借鏡之處? 五、 國內典藏機構對於有聲紀錄管理迫切待解決之問題為何?如何建立有 效管理機制? 基於上述問題,本研究目的,在於: 一、 調查分析目前國內有聲紀錄重要典藏機構館藏資源與作業現況,彙整有 關資源特色、資源徵集整理、典藏與數位化、檢索與應用各面向問題, 藉以探索國內有聲紀錄典藏機構工作瓶頸與未來合作之可能性。 二、 分析國外重要國家圖書館或檔案館對於有聲紀錄典藏管理與數位檢索

(17)

服務概況,從而比較分析各國特色與值得仿效之處。 三、 綜合現況調查分析與文獻探討結果,整理提出有聲紀錄館藏發展、組織 整理、典藏維護與檢索應用等作業建議,提供國內有聲紀錄典藏機構實 務參考。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文獻所述之「有聲紀錄」(sound recordings)又稱「有聲檔案」(sound archives),或因強調具有文化意義,而以「有聲文化資產」(audio heritage)稱 之,本研究行文用語,三者皆採之,所指為以記錄聲音為主要內容呈現方式之 媒體。 有聲紀錄之範圍,參酌《中國編目規則》第七章錄音資料所指著錄範圍,包 括:唱片、錄音帶(盤式、匣式、卡式)及音樂捲帶等(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 分類編目委員會,2005,頁 143)。可知其記錄載體形式多元,包含早期以類比 (analog)形式儲存之磁性媒體(如:盤式錄音帶、匣式錄音帶、卡式錄音帶) 以及唱片(如:蟲膠唱片、黑膠唱片);或是近二十年發展之數位形式光碟等。 如以內容性質區分,主要的內容包括:廣播節目、流行音樂、地方樂曲、戲劇 錄音、田野調查與口述記錄等。其中唱片與磁帶資料等載體保存不易,在使用 上也較為不便,需要有相應之播放設備,然其所載錄之內容,往往記錄著往昔 社會與生活的共同記憶,其內容雖具有歷史文化意涵,但向來不如已在公開市 場流通之影音資源受到關注,實有進行資源調查並進行保存維護規劃之迫切性。 各國對於歷史悠久之有聲紀錄資源均視同文化資產保存之。根據我國《文化 資產保存法》第三條定義之文化資產範圍包括: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 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自然地景(文化資產保存法, 民100 年)。其中傳統藝術與古物,含有傳統藝術產出與圖書文獻,故其施行細 則第五條釋義:「傳統表演藝術,包括傳統之戲曲、音樂、歌謠、舞蹈、說唱、 雜技等藝能。」第七條定義:「圖書文獻,包括圖書、文獻、證件、手稿、影音 資料等文物。」(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民 99 年)因聲音資料內容可呈現 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屬於文化資產的一部份,應無疑義,故本研 究亦有以有聲文化資產稱之。

(18)

目前圖書館機構對於單純記錄聲音或是影音兼具之媒體,在管理作業上多是 等同視之。但有聲紀錄媒體所需之典藏環境與數位轉置技術不同於影音資料, 其資料內容所呈現之意義也有所區隔。本文所探討者較偏重於有聲紀錄,所稱 之有聲紀錄或有聲文化資產,係有別於照片、圖像等平面影像媒體,也不同於 電影片、錄影帶、影碟等兼含視覺與聽覺資訊內容者,是指單純記錄聲音表現 的媒體資料,國內有聲紀錄之數量統計,根據《公共圖書館統計》可知截至2013 年國內公共圖書館館藏之錄音資料,總數為316,352 件(含錄音帶、唱片、雷射 唱片)(國立臺中圖書館,2014)。但此部分大多是圖書館採購自商業管道之音 樂資料,與各國檔案機構關注之獨特性與珍稀性記錄不同,但此部分統計卻無 從得知,益加凸顯國內對於此部分文化資產的忽視。 有聲媒體歷史相較於影音媒體發展更早,更需要及時關注。有聲紀錄的重要 性,讓當代聲音得以完整保留,透過流傳下來的錄音,不僅可以從內容探知當 時的音樂欣賞風潮,甚至可從實際聽取錄音得知當時的音樂演奏、演唱風格, 進而產生演奏與演唱版本的研究;甚至藉由老唱片與相關文獻的統整分析,可 以觀察當時的商業技術發展、聲音樣貌、生活內容,甚至可探討其間的情感表 達方式,細究人們對於當時社會變遷的看法,所以老唱片反映的是一個社會文 化品味的轉變,不但是研究材料,更是觸及情緒內裡的研究寶庫,藉由分析當 時的詞彙用語與發音方式,亦是語言學鮮活的研究素材(洪翠錨,2012,頁 153)。 因此,有聲紀錄對於傳統技藝、音樂風格、語言詞彙、社會變遷、政治民情、 教育文化等各層面,提供許多具有研究或佐證價值的參考資訊,是值得珍視與 善用的歷史文物與研究材料。有聲紀錄特別需要典藏維護所彰顯的價值在於 (Layne, 1998): 一、 有聲紀錄典藏是記憶的釐清,過去歷史因時間長久,容易模糊或產生誤 解,有聲紀錄可原樣呈現當時真實情況,更接近實際場景。 二、 有聲紀錄是知識傳承者,過去的有聲紀錄可成為建構歷史過程的基礎, 有助於激盪產生新知識。 三、 有聲紀錄往往保留了地方文化特質,透過有聲紀錄資料使在地生活情境 更為具體呈現。 四、 有聲紀錄保留了音樂或是談話內容,可喚起個人或是團體的共同記憶。 五、 有聲紀錄留下公共知名人士的聲音,不僅保留前人智慧,更可供後人憑 藉。

(19)

但目前有聲紀錄普遍存在書目控制與授權待釐清問題,且要求之技術管理門 檻較高,不易納入既有的文獻典藏機構館藏管理工作,需要專門技術人員與轉 置成本的投入;加上有聲紀錄需要藉由閱聽設備始能取用(access),因此,不 少具有歷史價值之珍貴紀錄內容被埋藏在檔案庫房中,導致這些有聲文化資產 暴露在時間與保存環境的威脅。根據Stevenson 的觀察認為對於有聲紀錄處理的 迫切性問題,不在於蒐集的資源有多少,而是讓既有已典藏的紀錄得到更好的 維護和提供更有效率的使用(Stevenson, 1972, p.5)。 文化資產是日積月累的成果,現今所擁有的文化資產應有責任盡可能地傳承 給下一代使用,目前國內機構對於有聲紀錄之典藏管理,不同於國外先進國家已 有法定權責機構負責作業規範之訂定與重點館藏徵集特色之建立,臺灣有聲紀錄 資源分散在圖書館或主題檔案館等典藏機構,或是學術機構與資訊產生者手中。 雖然,資源分散是既有事實,但益加凸顯有必要將分散典藏之有聲紀錄透過調查 瞭解各館特色資源,以區隔各館資源發展特色與重點,避免館藏徵集重複與競 爭,進而可藉由書目控制與數位化方式,達到資源分享的境界。 基於上述問題觀察,本研究希望藉由問卷調查與質性訪談研究,瞭解國內有 聲紀錄典藏機構資源特色、典藏管理與數位化情形,以探究國內管理作業現況與 問題,提供資源合作分享與訂定作業原則之參考,進而期許可擴大研究成果,提 供國內發展整合型有聲紀錄資源查詢平台之建議。

(20)
(21)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一節 有聲紀錄典藏管理作業探討

有聲紀錄隨著時間出現不同載體形式,最早從1878 年蠟製滾筒(wax cylinder) 的發明,以圓筒式留聲機揭開聲音紀錄媒體的序幕,1897 年開始有蟲膠 (shellac) 唱片、1901 年產生賽璐珞(celluloid)唱片、1948 年有乙烯基塑料(vinyl plastic)唱 片(即俗稱黑膠唱片或密紋唱片)。蟲膠唱片和賽璐珞唱片轉速約每分鐘78 圈, 質地重而不耐摔,後來的黑膠唱片比蟲膠唱片質輕且較不易破裂,轉速為每分鐘 33 又 3/1 或是 45 轉。雖然同一時期錄音磁帶已經發明,但逐漸普及是在 1950 年代,因應各種用途的磁帶形式逐漸發展,當匣式錄音帶進入民眾家庭生活中, 音樂成為文化的一部份,接著數位技術發展,記錄聲音的媒體改為光碟,CD、 DVD 的普及又讓磁帶逐漸沒入歷史中。回顧臺灣自 1910 年傳入留聲機與唱片開 始,記錄聲音的媒體從蟲膠、黑膠、卡帶到CD、DVD;播放設備也由笨重的留 聲機、摺疊式留聲機、全電子式留聲機、立體留聲機、匣式電唱機、卡式錄音機 到CD 雷射唱盤與 DVD 播放機等(郭麗娟,2005)。有聲紀錄管理作業流程各項 工作理論與原則,簡述如下:

一、 徵集鑑定

雖然特殊媒體資源內容有其特殊性,但卻難以徵集維護,故歐洲理事會 (Council of Europe)基於對於歐洲文化資產保存的使命,曾針對歐洲會員國制 定公布一份《歐洲視聽文化資產保護》(European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udiovisual Heritage)手冊,主要規範各國應指定視聽資源法定寄存與專責管 理機構,負責視聽資源之蒐集、儲存、維護與提供使用的工作,所有視聽資料應 在內容公開發表後12 個月內送存到法定寄存機構,也賦予寄存機構基於資料保 護可進行合理重製,寄存機構需要制定標準化作業程序,承諾資料之典藏與保 護,此一指定寄存專責機構之作法,確保歐洲地區影音文化資產可完整徵集並流 傳後代(Council of Europe, 2001)。 由於機構資源有限,檔案機構不可能無限制的典藏所有資源,所以必須針對 主動徵集的紀錄制定優先採選的價值鑑定標準,對於有聲紀錄價值鑑定準則,不 同於紙質檔案,除了依循一般鑑定原則所揭示之重要性、代表性、完整性與保存 迫切性等四大原則外,Connors 曾藉由三個公共電視影音紀錄全宗之分析,根據 實證經驗提出其他考量因素,認為影音紀錄價值鑑定考量,應包括:全宗完整性、

(22)

保留的費用、授權使用問題、未來使用的潛在價值、資料格式與原來的製作成本 等因素(Connors, 2000, p.168)。 Paton 也曾發展一份可提供徵集鑑定實作參考的評選工作清單(checklist),包 含的鑑定項目包括(Paton, 1997, pp.128-130): (一)符合典藏機構任務及其館藏政策的關連程度; (二)獨特性與珍貴性; (三)其他典藏機構是否擁有副本或重製品; (四)媒體的專擅性(內容最適於以聲音表現而非其他讀取方式); (五)媒體格式(目前是否尚存可用設備閱聽或設備已罕見); (六)資料年代; (七)媒體保存狀況; (八)內容品質與可讀性; (九)完整性; (十)史實憑證價值; (十一)使用潛在價值; (十二)使用限制; (十三)保留需要付出的費用。 Baldwin 則試圖將有聲紀錄徵集鑑定的準則,依其對該機構重要性,賦予加 權數之量化計算值,藉以算出各有聲紀錄相對值得徵集採選的量化數值判斷 (Baldwin, 2004, pp.185-189)。其賦予各項鑑定因素之加權值如下:

(23)

表2.1 有聲紀錄價值鑑定因素與量化分析說明表 鑑定類型 鑑定因素 量化權值 儲存空間費用 1 典藏維護費用 1 轉置費用 2 費用層面 (cost) 描述與檢索費用 1 與既有館藏相關性 4 珍稀性與潛在財務價值 1 內容獨特性 1 聲音品質與再製仿真程度 1 完整性與憑證價值 1 價值層面 (value) 內容資訊價值 1 授權與智慧財產權問題 2 保存與檢索限制 2 格式穩定度與持久程度 1 控制層面 (control) 安全與風險管理 1 為減少人為判斷誤差,Baldwin 對於權值 2 以上者,說明給分標準,例如授 權問題,如為公共財可完全開放使用給2 分,授權館藏機構使用給 1 分,暫無法 授權使用給0 分,藉由此一量化標準,可計算出各別有聲紀錄全宗經評鑑後得分 數,依分數高低作為排比徵集優先順序的依據。

二、 整理編排

對於有聲紀錄之整理,由於內容的辨識需要藉助閱聽設備,相較於紙質文獻 可肉眼直觀方式,更仰賴目錄提供的內容描述,有聲紀錄編目的資訊來源除了由 編目員閱聽辨識內容外,尚且需要封面與容具上提供的文字資訊、蒐集內容產生 者的背景資訊等。 目前各典藏機構館藏重點有異,對於有聲資料的組織,無法以既有之通用分 類表(如:杜威或國會圖書分類表)加以整編上架,多半以自行發展之分類表類 聚整理,或是採用俗民分類方式(folksonomies),甚至也有捨棄分類方式,僅依 入藏順序賦予排架號,其調閱檢索是憑藉強化書目著錄的主題內容分析,或是允 許使用者以自己的描述上標籤(tag)(Mashon, 2007;Rooks, 2010)。 美國Virginia 圖書館對於徵集入館的地方電台資料,則直接依媒體形式分開

(24)

上架,再根據資料時間作為排架順序,但早期紀錄的聲音媒體為節省磁帶空間, 磁帶AB 面可能記錄的內容無關,原件整理過程需要先分開轉置分存,進行編目 描述需要特別記錄歷史背景並賦予主題標目(subject heading),才能便於日後的 檢索(Gaidmore, Sam, Davis & Cornette, 2005)。

位 於 英 國 西 敏 (Westminster)的議會有聲檔案館(Parliamentary Sound Archive)自議會定期接收議事過程有聲紀錄,收到的有聲紀錄先檢查內容的完 整性,並根據捲片開頭資訊編製索引,所有捲帶保有原來容具,採直立存放到庫 房的木製陳列櫃,排架順序依照檔案館賦予之分類編號,編號的組成是依議會業 務職能先分為五個主題系列,再依日期先後編號,此排架方式是著眼於有聲記錄 的產生會隨著時間增長,依日期編號排架有適用之合理性。(Bond, 1980)因此, 對於有聲紀錄的整編排架,需要視記錄媒體類型、資料來源與內容屬性等特質, 加以權衡考量,各典藏機構有自行發展適用之分類與組織邏輯順序。雖然在美國 多數的典藏機構採用與圖書資料一致之機讀編目格式(MARC)與英美編目規則 (AACR) 進行有聲紀錄之編目作業,但此部分多半僅是取自商業管道的音樂資 料,未在公開管道流通之有聲紀錄難以取得抄錄編目來源,多半只能採自建清單 方式或是有獨立之資料庫系統,此部分書目資訊分享問題較為嚴重(Bucknum, 2001)。

三、 典藏維護

超過百年以上的有聲媒體發展史,讓後人為了使用前一代主流媒體記錄之內 容時,必須併同保存當時之播放設備,但保存原來設備與媒體備受時間考驗,而 且愈來愈不可行。所以,需要有內容複製轉錄的過程,在原有媒體與設備尚可操 作之際,將有價值之資訊內容轉置到下一代媒體,使得目前數位典藏的概念不斷 被提起,但數位化目的在於便利檢索使用,如基於長久保存觀點,數位媒體不盡 然可靠。20 世紀末,各典藏機構紛紛將重要藏品轉換為數位形式,典藏保存的 觀念,也由「妥善保存原件」(preserve the original)的典範,遞移到「分散保存 風險」(distribution is preservation)的觀念(Orio et al., 2009, p.202),原件基於史 料情感依舊是需要維護的珍藏,但藉由數位複製多份可降低唯一性保存風險,並 利於內容擴散傳播使用。

國 際 聲 音 與 音 像 典 藏 協 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 IASA)之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於 2005 年發 布《有聲資產的維護:規範、原則與保存策略》(The Safeguarding of the Audio Heritage: Ethics, Principles and Preservation Strategy)提出在今日科技環境下適用 於聲音與影音典藏與轉置的建議作法,內容可提供典藏影音資源機構進行媒體保

(25)

存與數位轉置工作的技術建議(IASA-TC,2005)。此份文件提出載體的保存必須 依其使用目的分開原件與複製檔的保存,並定期清潔與維護,儘可能減少典藏原 件的使用,而以複製檔提供取用。對於載體本身已有損壞者,如果強行播放,裡 面的內容將有可能全部喪失,因此需要先進行清潔與修護,並在可能轉置成功的 情形下,立即儲存一份副本以免日後變質不復可用。當舊有規格需要轉置成新規 格時,應儘量使聲音不受到任何人為的改變或”改善”,雖然目前已有一些處理雜 訊的技術,但忠於原始記錄內容應是更妥當的作法。 有聲媒體的保存主要受到環境溫濕度的影響,不同媒體材質對於保存環境要 求不同,所需之溫濕度及儲存設備也不盡相同,為有效管理,應予分開典藏;另 考量典藏維護成本的經濟效益,典藏空間條件與設備需要有分級觀念,對於珍貴 脆弱的有聲紀錄需要投注的維護成本較高,有可替代內容的有聲紀錄媒體可以降 低維護的要求與付出,才能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需要維護的物件上。參閱國內檔 案管理局編訂之檔案媒體保存溫濕度表,編訂錄音與電子媒體保存條件要求如下 表: 表 2.2 有聲紀錄媒體溫濕度保存條件表 媒體種類 溫度 相對濕度 溫濕度的影響 錄影(音) 帶類 錄音帶 錄影帶 檔案的範圍是以磁帶形式 的錄影(音)帶媒體為主, 主要為基底材和磁層;磁層 是 由 磁 粉 和 黏 合 劑 所 組 成,大多數都是用醋酸纖維 素或多元脂所製成,早期磁 帶的帶基是以聚氯乙烯為 材質,雖穩定但卻易產生靜 電,高溫高濕下也易使材質 容易分解。 電 子 媒 體類 磁片 磁帶 光碟片 其它電子媒 體 18℃±2℃ 35%±5% 光碟的基本結構包括基底 層 、 金 屬 反 射 鍍 膜 層 (metallic reflective layer)、 染劑及保護層;而金屬反射 鍍膜層主要為鋁、鋁鉻合 金、金等無機物材質,高 溫、潮濕會引起氧化作用保 存不易。 資料來源:參考檔案管理局(2009),檔案庫房溫濕度標準表,上網日期:2012 年3 月 6 日,http://www.archives.gov.tw/UserFiles/storeroom.pdf

(26)

有聲紀錄的典藏不僅要求環境溫濕度之控制,標準之典藏庫房環境應有防日 光直射和紫外光照射、防有害生物、防火防震與空氣清靜設備,各項要求可參閱 檔案管理局出版之《檔案庫房建置》相關規範(林人立,朱世康,許尹馨編著, 2003)。 作業處理過程中應儘量避免觸及媒體面盤,以手持邊緣或是中間標籤區的方 式拿取,不同的媒體種類需要不同的容具加以保護,錄音帶類應個別存放於絕緣 的保護匣盒內,再放入儲存櫃中。因為錄音帶類屬於磁性媒體,所以儲存櫃應該 避免接近電器用品或是帶有磁場的處所。磁片、磁帶、光碟等電子媒體應該要以 壓克力、純聚丙烯等,化性穩定材質的保護盒個別存放,再放到儲存櫃中(林巧 敏,洪碧苓,2010,頁 60-61)。對於不同有聲紀錄媒體儲存容具要求與定期清潔 注意事項,詳細資訊可參閱美國國會圖書館提供之《蠟筒、光盤與磁帶保存盒》 (Cylinder, Disc and Tape Care in a Nutshell ) 網 頁 資 訊 ( The Library of Congress,2012b)。最後,庫房典藏之各種媒體記錄應定期清點檢驗,以掌握保存 與劣化問題,並及時進行必要的轉置或修護。

四、 數位轉置

有鑑於磁帶媒體的一般生命週期為25 年,或甚至更短,典藏機構所收藏之 有聲紀錄,其磁帶幾乎已屆25 年保存壽命,故進行媒體轉置為刻不容緩的首要 工作,因資訊科技的發展,目前轉製之媒體形式多將原始類比資訊轉為數位形 式,但數位轉置成本不貲,加上使用迫切性考量,當面臨數量龐大的有聲資料數 位轉置,宜有優先性考量,衡酌其先後順序之因素包括(Paton,1990): (一) 符合本館館藏發展政策所列之館藏內容重點; (二) 本館館藏已有其他媒體內容可相互參考應用; (三) 記錄的有聲內容極具歷史價值; (四) 除此資料外並無其他可替代性的資源。 前述提及國際聲音與音像典藏協會(IASA)制定之《有聲資產的維護:規範、 原則與保存策略》,建議有聲典藏機構處理有聲紀錄數位化時,可優先處理已被 認為具有高度保存風險的類比媒體,包括: (一) 蠟筒 (cylinders) (二) 各類即時錄音唱片 (instantaneous discs) (三) 「漆膠」唱片(lacquer discs) (四) 醋酸鹽基的錄音帶 (acetate tapes)

(五) 所有速度的播放盤帶(open reel tapes)和任何類型的卡式錄音 帶(cassette tapes)

(27)

」),或因不當處理及儲存造成的惡化現象(如物理變形、發霉 等)。 1 IASA 建議數位化格式可依循 WAV 與 BWF 兩項格式,最低數位解析度為 48 千赫與 24 位元,但 96 千赫與 24 位元已被許多機構廣泛採用。(IASA-TC, 2005) 臺灣對於聲音檔案數位化規格可參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 畫」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新修訂之典藏數位化規格中,對於聲音資料之數 位格式,將過去採用提供典藏保存用途之WAVE 格式改為 MPEG-4 AAC,提供 網路瀏覽用途之MP3 格式改為 MPEG-4 AAC,希望提供國內典藏機構聲音檔案 數位化格式之依據與技術發展規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2011)此規範 2012 年 3 月另有 2.0 版公布,將有聲紀錄格式區分為語音資料與 音樂資料兩種類型,其檔案格式規格一樣,但清楚區分語音與音樂取樣率的差異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12)。 表 2.3 TELDAP 數位典藏計畫有聲資料數位化規格建議 數位檔 用途 典藏保存 網路瀏覽 規格 舊規格 新規格 舊規格 新規格 說明 將資料數位化典藏保存原有風貌 提供非商業性使用者線上聽取 檔案格式 檔案格式: WAVE (Microsoft 格式) 取樣率: 44.1KHz 16~24 bit/sample 聲道:立體音 檔案格式: AAC(MPEG-4 AAC) 取樣率: 44.1KHz-96KHz/ 24 bit sample 聲道: 至少為立體聲 檔案格式:MP3 取樣率: 44.1KHz 聲道:立體音 頻寬:128kbps 檔案格式: RA格式 編碼種類:雙頻 ISDN立體音 取樣率:16KHz 頻寬:100Kbps 檔案格式: AAC(MPEG-4 AAC) 取樣率: 22.05KHz以上 /16 bit sample 聲道:立體聲 資料傳輸率: 64Kbps-128Kbps 資料來源:TELDAP數位典藏數位化規格(2011年9月),檢索日期2012年12月7 日,檢自http://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wp-content/uploads/2011/10/ TELDAP_Digital_Spec_20110901.pdf 1 上述有聲媒體中譯名係引用黃均人教授 2011 年將 IASA-TC 03 中譯之版本,引用來源 http://www.iasa-web.org/sites/default/files/downloads/publications/TC03-Chinese-traditional.pdf

(28)

針對類比有聲紀錄轉置為數位格式之作業程序,美國國會圖書館曾編有《擷 取類比聲音進行數位保存:轉換類比唱片(帶)最佳實務之圓桌討論報告》 (Capturing Analog Sound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Report of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of Best Practices for Transferring Analog Discs and Tapes),此一實務工 作報告,對於唱盤與磁帶,從原件清潔到格式選擇以及轉置需要之機器,提供處 理過程的技術建議,是相當具有實務性的操作手冊(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 Library of Congress, 2006)。

完成數位轉置的每一件載體必須定期檢查資料之完整性,當發現錯誤明顯 增多時,應儘快複製到新的載體(refreshment),數位化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 數位內容會因為載體與格式過時,需要在軟硬體過時前,再次轉置(migration)。 數位化必須至少維持兩個以上的副本,並以典藏用途以外的副本提供取用。 描述有聲紀錄數位物件之後設資料格式(metadata),因有聲紀錄資源類型涵 蓋音樂、傳統戲曲、自然聲音到語音記錄皆有,其後設資料之訂定不僅可參照國 際後設資料相關標準,亦可參考「數位典藏學習網」相關內容,再根據本身資源 特性加以編修。(數位典藏學習網,2012)國內曾有針對中央廣播電台之聲音史 料,採數位轉置後,建立廣播有聲紀錄後設資料描述欄位分析與著錄,其著錄內 容項目,除一般性內容屬性描述外,尚且包括媒體與數位格式等保存性後設資料 欄位,以及建立來源與版權等管理性後設資料欄位,可作為廣播記錄Metadata設 計之參考(張式軍,2002,頁38-41)。

五、檢索應用

對於有聲紀錄之應用,以瑞士國家有聲檔案館(Swiss National Sound Archives) 為例,該館為提供有聲資料線上閱聽服務,是將原有磁帶、唱盤或是光碟形式有 聲紀錄,逐步數位化轉製為WAV 與 MP3 兩種數位格式,囿於該國著作權規定, 國家有聲檔案館僅提供來自徵集與送存的各種有聲紀錄前 30 秒的網路閱聽服 務,如需要更完整的有聲紀錄內容,需親自拜訪該檔案館使用,由於瑞士國家有 聲檔案館希望將有聲資料提供更便利的應用,自2009 年開始陸續與瑞士境內 26 個縣(cantons)協議在各縣一所圖書館或教育機構設置服務據點,便於民眾就近取 用有聲資料,大幅提昇該館有聲資料的使用率(Wells, 2009)。 Wactlar 等人為提升對於廣播或新聞影像內容檢索的深度,曾進行播報內容 和影像人物的辨識,將新聞字幕透過字元辨識轉為文字檔可加深對於內容的檢 索,或是將播報內容透過語音辨識轉為文字,讓每段廣播或是播報的新聞均有內 容文字檔可供全文檢索,也善用社群網站的經營讓使用者加上評論,或是開放參

(29)

與讓使用者對於影片或聲音人物加標籤(tag),有助於對過去史事與人物記錄背 景不清或人物難以辨識的釐清(Wactlar et al., 2000)。 有聲紀錄數位化莫不以提供應用為主要目的,但往往基於著作授權問題受到 使用限制,德國Karlsruhe 大學圖書館的作法是根據德國著作權法第 53 條合理使 用的規定,對於電視廣播等來自採集的紀錄內容,以校園 IP 為使用範圍控制, 限於校園內師生非營利使用;如屬於商業市場可獲取之產品,則自出版商採購限 於校內使用之數位使用權,但不少出版商並未發行此一版本,往往需要經過溝通 磋商的過程取得出版商同意。另有一部份是機構自己產生的記錄內容,此部分儘 可能取得產生者授權開放在網路(internet)上直接使用(Tobias & Willke, 2001) 。 此類針對不同管道來源區隔不同授權程度的使用範圍,值得參考。 網路時代以Web 2.0 為概念基礎的網路工具與應用服務陸續出現,這些強調 使用者參與、互動與分享,所創造出來的服務模式,在各領域都有很普及的應用, 常見的影音分享平台 YouTube 與 iTunes 都是提供全球網路使用大眾自由分享影 音資源的平台,圖書館、博物館與檔案館等典藏機構,可藉此擴大使用者的參與 形式,利用Web 2.0 平台除了可蒐集使用者需求與意見回饋外,亦可邀請大眾提 供自身擁有資源的分享,建立一種專業的興趣社群,也能針對特定議題共同討論 創作開放資源(岳修平,2008,頁 19),此舉可擴大資源的影響力,是未來有聲 紀錄數位應用發展趨勢。

第二節 臺灣有聲資源典藏管理概況

臺灣對於有聲資料的典藏相當分散,典藏機構如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因 文化保存職責,致力於各種形式資源館藏發展,其中自然包括有聲紀錄之徵集與 保存;學術研究機構如中央研究院、臺灣師範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因學術研究或 教學發展,也不乏相關資料產出與蒐藏;甚至政府或民間機構因業務屬性亦有珍 藏,如過去新聞局有國情影片、照片、DVD 等視聽資料的攝製與供應;各廣播 公司與電視台也擁有為數不少本身錄製的錄音與錄影資料。但政府或民間機構主 要關注核心業務推展,對於業務產生之影音資料無暇它顧,多半需仰賴學術或典 藏機構協助整理與研究應用。 對於臺灣地區有聲紀錄保存與管理概況之瞭解,先藉由機關網頁與相關文 獻,掌握目前典藏有聲紀錄較具代表性機構之內容特色、數位化情形及其開放應 用等事項,並加以簡述分析如下。因部分資訊來自於機構網頁,暫有資訊及時性

(30)

不足之憾,需日後實地訪談加以補正,但先初步呈現重要典藏機構之館藏特色與 數位化分析,以供略窺整體資源分布樣貌。

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簡稱臺灣音樂館)為臺灣地區音樂主題的 專業資料館,隸屬於文化部,自2008 年 4 月起為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下五個派駐單位之一。在2003 年原已成立之「民族音樂研究所」基礎下擴展音 樂保存與推廣業務,此一以音樂為主題的專門資料館,典藏範圍以臺灣各族群之 音樂為主,亞太及世界民族音樂為輔,內涵包括:歌謠、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傳統音樂、舞蹈音樂、儀式宗教音樂及臺灣音樂當代創作等。 該館主要的核心業務重點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2014): (一) 音樂資料的整合:提供完整的臺灣音樂資訊,蒐藏以唱片、光碟與 DVD 等影音資料為主;圖書、曲譜、手稿與文獻等紙本為輔,並 進行專業保存與推廣。 (二) 音樂資料的管理:進行音樂資料之蒐集、維護、紀錄及保存展示, 並建構數位臺灣音樂資料庫,建立數位音樂分享交流機制。 (三) 音樂資料的推廣流通:提供專業音樂製作人才及新秀創作與發表園 地,並提供音樂人舉辦小型發表會;輔助個別樂師、樂團從事技藝 保存研究,並獎助國內各大學院校音樂系所專業人才之創作發表。

二、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鑑於國片流失日趨嚴重,電影資料乏人蒐集整理,行政院新聞局於1979 年 與民間共同集資成立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附設電影圖書館,1989 年為 彰顯電影圖書館保存電影文化資產之功能,易名為電影資料館;復因電影基金會 財力有限,行政院新聞局亦深切體認到為了保護電影文化資產工作能落實,其經 費預算宜由政府編列,爰將電影資料館定位為「由政府編列預算,受政府督導運 作」之財團法人。故於1991 年 5 月原擬提《國家電影資料館設置條例》草案呈 請行政院移轉立法院審議,惟為避免因立法過程緩慢而導致影響電影資料館館 務,行政院新聞局乃決定先依民法第61 條規定成立財團法人。其後因政府組織 改造,行政院新聞局於2012 年 5 月裁撤,電影資料館整併納入文化部,未來將 與「行政法人臺灣電影文化中心」合併(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14)。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簡稱電影資料館)典藏豐富之臺灣電影文化資

(31)

產,為臺灣地區專責影音資料保存管理之機構。其主要職掌為: (一) 電影文化資產保存:將臺灣電影文化資產蒐集、整理及保存; 亦接受電影公司及其他公私機構、團體或個人委託保管電影片 及其附屬材料。除臺灣電影外,亦蒐集各國經典名片。 (二) 電影資產之管理:將電影片及其附屬材料與電影從業 人員資 料數位建檔,進行電影史料、電影理論之整理與研究,並提供 中外電影圖書、期刊及錄影節目帶之閱覽使用。 (三) 電影文化之推廣:發行及製作與電影相關之文字及影 像出版 品、舉辦電影欣賞活動及電影展、輔助電影人才培植與電影文 化之國際交流。

三、 國家圖書館

國圖對於有聲紀錄的典藏除了因館藏發展政策蒐藏來自法定寄存與採購徵 集之商業資源外,主要的館藏特色為2007 年接受中國廣播公司(簡稱中廣)贈 送之廣播記錄。中廣歷史悠久,曾製播大量的政府行政首長及黨政活動的實況錄 音,這批聲音檔案並未對外界開放,在總數約4 萬件有聲紀錄中,包含:新聞、 演講、人物專訪、政治競選、戲曲錄音等內容,依媒體形式大致可分為:廣播盤 帶、黑膠唱片與其他錄音資料。 (一) 廣播錄音盤帶:此批錄音盤帶內容類別豐富,依其盤帶所自訂 之分類,包括:名人講話(含歷任總統、行政首長、訪華外賓、 政經文化界聞人)、人物專訪、會議、廣播劇、實況錄音、戲曲、 小說選播、新聞事件等,其中屬音樂類(含各類戲曲錄音)約 8000 捲,講話、人物專訪與實況錄音等約 3200 餘捲。錄音期間自 1920-1980 年代,具代表性者如:民國 26 年 2 月 19 日蔣中正 先生為新生活運動三周年紀念所發表告全國同胞書之廣播錄 音。 (二) 黑膠唱片:中文黑膠唱片總數共13,250 張,包括 78 轉 45 轉及 33 又 1/3 轉唱片,其種類包括語言學習教材、演講、樂器演奏、 各地民歌、軍樂、流行音樂、地方戲曲等。 (三) 其他錄音資料:為播放廣播節目所使用之各種歌曲或節目錄製 帶,資料內容時間涵蓋1918-1991 年間,有音樂類 12,248 張, 非音樂類1002 張。如依資料內容區分,含有為數不少的中國音

(32)

樂、國語歌曲、地方戲、平劇、相聲、京韻大鼓等內容。各類 數量統計如下: 表 2.4 其他錄音資料類型統計表 類型 張數 中國音樂(國樂及各種合奏音樂) 1213 客家歌謠 361 童謠、兒童音樂 213 國語歌曲 5769 臺語歌曲 740 合唱及原聲帶 492 軍歌 104 地方戲 1936 各種樂器演奏 227 南北管 127 平劇 923 講唱戲曲 (相聲、京韻大鼓等) 87 舞曲 37 宗教音樂 19 音樂類 小計 12248 非音樂類(如:演講、教材、故事及其它) 1002 總計 13250 綜觀此批中廣資料所記錄之有聲資產特色在於: (一) 為數不少之重要人物談話與人物專訪,記錄了知名人士原聲原音。 (二) 留存資料將近一世紀,保留各種音樂資料,可概觀中國音樂發展史。

(33)

(三) 不乏地方戲曲與說唱藝術,呈現中國特有的音樂文化內涵。 (四) 廣播新聞節目與會議報導,留存當代史事記錄,提供史料研究素材。 有鑑於此批有聲資料內容之豐富性,國家圖書館徵集中廣資料入館後,經清 點與初步整理後,依館藏分類編目程序,完成機讀編目格式(MARC)著錄,資 料查詢可藉由館藏目錄檢索,原件依媒體形式分開上架,依分類號排序入庫典 藏,並自2009 年起陸續進行數位化,目前已完成 1,900 張中文黑膠唱片(以京劇 及演講為主),以及 2,746 捲人物專訪、兩岸論壇及名人講話的廣播盤帶數位化工 作。

四、 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原隸屬於兩廳院企劃組,1991 年 10 月 1 日以任 務編組方式成為獨立之圖書室,1992 年 12 月《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暫行組織規程》 生效,圖書室列入正式組織單位,1993 年 3 月正式開放提供服務。2006 年 1 月 更名為表演藝術圖書館。 該圖書館以建立專業表演藝術資訊中心為發展目標,館內典藏了音樂、戲 劇、舞蹈、舞台、劇院管理等主題資料,其中由兩廳院主辦節目的海報、節目單、 錄影帶及數位光碟更是圖書館的特藏。2009 年獲得樂評家曹永坤先生遺贈音樂 資料,擁有了7 萬餘件經典黑膠唱片及古典 CD 唱片,使館藏更趨多元。 該館已建置多種數位資料庫,提供民眾網路查詢使用,如「表演藝術傳記人 名索引資料庫」、「表演藝術期刊目次查詢系統」、「藝文剪輯資料庫」及「兩廳院 數位博物館」等,其數位博物館是將海報、劇照、節目單、影音資料、表演藝術 雜誌與年鑑出版品等加以數位典藏(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2014)。

五、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數位典藏中心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簡稱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成 立於2004 年 9 月,是國內音樂院校第一個以音樂數位典藏為發展方向的單位, 宗旨是: (一) 服務音樂學院內各系所,進行主要活動紀錄以及歷史檔案數位化工 作; (二)建立檔案資料庫與管理系統,提供外界查詢瀏覽; (三)執行音樂數位典藏相關計畫;

(34)

(四)嘗試應用多媒體科技於音樂研究工作; (五)推動國際學術交流。

除了校內典藏工作之外,該中心亦與國內其他具有數位典藏技術與珍貴館藏 之機構合作,包括:台南奇美博物館、國史館、台北歌劇劇場、阿美族巴奈合唱 團、白鷺鷥文化基金會、師大圖書館、成功大學音樂暨多媒體系統實驗室、中研 院資訊科學研究所LIS 實驗室(The Laboratories of Intelligence Systems)、全球影 音保護聯盟(GSI Media)等。 中心擁有專業之影音紀錄器材與後製作剪輯系統、音樂會現場錄影多機導播 系統、分享式多媒體伺服器以及獨立伺服器機房,可進行各類型文件、照片、田 野採集資料以及影音檔案之數位化工作,並可自行拍攝及剪輯製作紀錄片、教學 影片,執行音樂會高品質錄音與錄影(音樂數位典藏中心,2014)。此中心雖是 學術機構,但多年來因協助各典藏機構進行影音與音樂資料製作或數位轉置作 業、參與大型數位典藏計畫,已發展音樂數位典藏工作環境,並擁有為數不少之 數位音樂資料。

六、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記錄

口述歷史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簡稱近史所)採集史料的重要工作之 一。1955 年近史所創辦時,為展開研究工作,除徵集檔案文獻外,也重視口述 歷史記錄。其後適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進行中國重要人物口述訪問計 畫,雙方因此在 1960-1962 年建立合作關係,並互換訪問紀錄。1962-1972 年, 近史所在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下,擴大訪問計畫,並將台灣籍重要人物納入訪問 計畫。 其口述訪問對象以黨、政、軍、外交、交通、財經、學術各界人士為主,共 訪問70 餘人,其中以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或各地軍系如桂系、西北軍有深厚淵 源的軍事將領居多,也有少數家族史、婦女史之訪問記錄。1984 年,成立「口 述歷史組」,再度積極展開訪問工作,訪問對象除遵循以往方向繼續訪問知名度 較高之重要人物外,也重視影響臺灣發展的台籍人士。1985 年起,展開企業界、 科學界、醫學界、藝術界、婦女界、考古界、體育界人士及中研院院士的訪問。 自1976 年至 2008 年,共進行 120 餘位個人生命史的訪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2014)。 口述訪問因有內容涉及當時政治禁忌與敏感評價,在1980 年之前,僅提供 所內研究參考,暫不公開。1980 年後,經討論決議認為這些史料有公諸於世,

(35)

提供學者參考的必要,故決定徵得受訪者或家屬同意,並經審查後,逐年出版口 述歷史叢書。迄今已出版有軍事、政治、黨務、外交、教育、學術、財經、交通、 郵政、農業、工業、企業、醫學、考古、人類學、都市計畫、婦女史、家族史、 華僑史、體育史、政治案件、九二一震災、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道德會等 口述歷史叢書93 種 102 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 上述六所機構分別擁有不同特色之有聲資料,包含本地音樂、電影音樂、展 演音樂、民間與機構典藏以及口述記錄,除中研院近史所口述記錄尚維持錄音媒 體保存,以圖書出版提供應用外,其他五所機構已陸續開展數位典藏工作,並提 供不同開放程度的檢索服務,謹將此五所機構提供之數位化檢索情形列表說明如 下: 表 2.5 有聲資料典藏機構數位化檢索服務說明表 機構名 典藏內容 資料數量統計 數位檢索系統 系統檢索功能 台灣 音樂 館 收 藏 以 台 灣 各 族 群 音 樂 為 主,並以亞 太 及 世 界 民 族 音 樂 為輔。 典藏資料總數 約 22,000 餘 筆,包含光碟 (雷射光碟、影 音光碟、資料 性光碟)、磁帶 資 料 ( 錄 音 帶 、 錄 影 帶) 與唱片等。 有聲數位資訊建置為 5 個資料庫查詢,包括: 1. 台 灣 音 樂 群 像 資 料 庫:提供臺灣音樂相關 人物、影像、作品資料 查詢。 2.台灣音樂資訊交流平 台:主要是提供台灣音 樂家線上授權之資料 庫,並可供查詢授權之 音樂資料。 3. 傳 統 民 族 樂 器 資 料 庫:提供傳統樂器介紹 及樂器分類瀏覽,是傳 統樂器介紹之資料庫。 4.戲曲曲譜檢索系統:提 供曲譜檢索與線上影 像瀏覽。 5.臺灣傳統戲曲有聲出 版品目錄彙編:提供臺 灣傳統戲曲目錄查詢。 資料庫可提供主 題分類、關鍵詞檢 索以及簡易、進 階、瀏覽檢索等功 能,部分資料庫也 提供熱門關鍵字 的功能。除該館網 頁提供相關資料 庫查詢,也提供其 他機構建置之資 料庫連結。

(36)

電影 資料 館 典 藏 資 料 以 電 影 文 化 資 產 為 主,包括: 新聞、紀錄 片、劇情片 等。館藏媒 體 分 為 三 大 類 : 膠 片、視訊資 料、有聲資 料。 截至 103 年 1 月 館 藏 量 統 計: 1. 華 語 影 片 共 14,667 部(含紀錄 片、短片及 台 影 影 片)。 2. 外 語 影 片 2,989 部 ( 含 紀 錄 片 、 短 片)。 3. 電 影 碟 片 17,650 片。 4. 電 影 錄 影 帶 54,978 卷。 該館因「台灣電影數位 典藏暨推廣計畫」之發 展,已數位化計 27,000 筆後設資料,影音檔案 達2,000 小時,內容以台 灣電影文化股份有限公 司 之 新 聞 紀 錄 片 為 大 宗,主要紀錄台灣光復 後至1980 年代的發展與 生活,分為新聞類、電 影 文 物 、 電 影 作 品 三 類,再細分不同專題, 策畫不同的主題網站, 網站提供資料則以照片 寫真為主。 查詢數位化成果 是連結至數位典 藏與數位學習入 口網,於網站機構 分類下,檢索國家 電影資料館藏,介 面 提 供 簡 單 檢 索、進階檢索以及 分 類 瀏 覽 等 功 能,同時可連接至 其他機構查詢。數 位化資料多為影 音資料,純粹有聲 資料較少,大多是 影音結合之資料。 國家 圖書 館 典 藏 有 聲 資 料 來 源: 1. 依 法 送 存 的 有 聲 錄 音 資 料,主要以 ISRC 送存 之 音 樂 光 碟,以及其 它演講、宗 教 類 CD 出 版 品 為 主。 2. 外 界 捐 贈,包括黑 膠 唱 片 與 廣 播 錄 音 盤帶。 典藏資料總數 約 40,000 餘 件 , 包 含 光 碟 、 錄 音 捲 (盤)帶、與唱 片等。 有聲錄音資料的檢索主 要 透 過 2 個資料庫查 詢,包括: 1. 館 藏 目 錄 查 詢 系 統:大部份入藏有聲 資料都完成編目,可 透過館藏 OPAC 系 統查詢。 2. 數 位 影 音 服 務 系 統 (DAVA):凡已完成 數 位 化 之 有 聲 錄 音 資料,可在圖書館網 頁 各 主 題 館 進 行 瀏 覽、查詢,並依使用 授 權 範 圍 提 供 線 上 聆聽服務。 資料庫可提供主 題分類、關鍵詞檢 索,以及簡易、進 階、瀏覽檢索等功 能。除了該館網頁 除提供相關資料 庫查詢,也提供其 他機構建置之資 料庫連結,已完成 數位化之錄音檔 案則視授權範圍 提供館內或網際 網路的線上聆聽 服務。

(37)

初步彙整上述機構對於有聲資源之典藏與數位化情形,可瞭解已建置之資料 庫多半可滿足已知條件簡易或進階查詢,或是提供分類瀏覽功能,但有聲資料因 授權問題,多半僅及於資料庫書目檢索,鮮少提供線上閱聽服務,或者需要親臨 館舍於館內查詢瀏覽內容。國內外音樂著作授權使用規定或有不同,國內對於音 樂著作非經授權很難突破提供線上閱聽服務,但建立線上授權機制,讓願意分享 國家 兩廳 院表 演藝 術圖 書館 典 藏 國 家 表 演 藝 術 中 心 之 國 家 兩 廳 院 音 樂 、 戲 劇、舞蹈、 舞台、劇院 管 理 等 相 關 主 題 資 料。 館 內 典 藏 CD 、 DVD 、 LD、DAT、黑 膠唱片、主辦 之節目影音資 料、錄影帶、 錄音帶等有聲 資料;有聲資 料數量總數未 詳。 主要提供查詢資料庫為 「 兩 廳 院 數 位 博 物 館」,內容分三部分: 1. 數位典藏資料庫,蒐 集數位影音(過去演 出的錄音影)、數位 文 物( 節 目 單 、 海 報、劇照)、國家交 響 樂 團 演 出 之 相 關 資料、中心表演藝術 雜誌和年鑑電子版。 2. 節目資料庫,含所有 兩廳院演出資訊。 3. 數位展覽,利用展覽 方 式 不 定 時 推 廣 蒐 集之數位文物。 資料庫提供各種 檢索,另有跨資料 庫的綜合檢索,使 用者可透過瀏覽 檢索、簡易檢索、 進階檢索等功能 進行檢索策略。目 前資料庫有聲內 容僅開放部分線 上閱聽,完整內容 需於館內使用。 師大 音樂 數位 典藏 中心 多 是 與 他 機 構 合 作 建 置 數 位 藏 品 為 主,中心所 藏 有 聲 媒 體 則 是 本 身 音 樂 系 所 的 產 出 和作品。 典藏之音樂有 聲 與 紙 本 資 料,明確數量 未知;與其他 典藏機構合作 之數位化成果 可提供資料庫 查詢。 透過國科會數位典藏計 畫將各合作機構數位化 成果,分別建置檢索系 統,如:「 音樂數位博 物館-師大音樂 60 年數 位典藏計畫」、「提琴 理想國-奇美博物館提 琴 收 藏 數 位 典 藏 計 畫」、「許常惠檔案數 位典藏計畫」、「南島 語族音樂博物館─帛琉 音樂數位典藏計畫」網 站。 已建置之資料庫 有檢索或瀏覽功 能,然部分資料庫 檢索功能尚未建 置完成。

(38)

創作之在地音樂家擁有創作分享與交流平台,應是未來值得鼓勵的作法。

第三節 國外有聲資原典藏管理概況

一、 美國國會圖書館(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LC)與國家記錄保

存委員會

(National Recording Preservation Board, NRPB)

美國國會圖書館擁有全美數量最豐富、型態最多元之有聲紀錄資源,館藏數 量近 350 萬件,每年增加約 75,000 件有聲館藏,多數來自捐贈、主動徵集與法 定送存的管道。藏品涵蓋自有聲紀錄媒體產生後110 年來的各種媒體形式,其內 容包括音樂、口述記錄、實況錄音與廣播內容。自1920 年代國會圖書館開始典 藏地方民謠,1940 年代圖書館接受卡內基社團法人(Carnegie Corporation)贊助成 立有聲紀錄實驗室,此後有聲紀錄館藏隨著商業音樂市場的發展,館藏量大幅增 加,加上圖書館收藏 1935 至 1970 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NBC)的廣播帶與其他重要廣播節目,擴展了國會圖書館的有聲館藏範 圍(The Library of Congress, 2009)。現有館藏媒體形式幾乎可反映有聲紀錄技術 發展史,從最早蠟筒(wax cylinder)、唱盤類(disc,含 78 轉、45 轉與雷射)、各種 轉速盤帶類(open reel tape)、磁帶類(Tape,含卡式與匣式) 到數位錄音帶(digital audio tape)應有盡有,不同媒體面臨不同的維護考驗,國會圖書館對於各種記錄 媒 體 形 式 , 均 有 研 訂 相 應 的 保 存 環 境 與 容 具 的 專 業 建 議( 可 參 閱 http://www.loc.gov/preservation/care/record.html)

由於館藏數量增加以及對於專業典藏環境的需求,國會圖書館與相關機構合 作在維州卡爾佩柏(Culpeper, Virginia)設置了國立視聽保存中心(the National Audio-Visual Conservation Center),建物擁有41.5 萬平方米面積,可提供超過 90 公里架長的密集典藏環境,備有現代化保存視聽媒體的典藏條件,以及124 個獨 立典藏庫,以完善典藏包括有聲媒體在內的各種非紙質媒體資源(The Library of Congress, The Packard Campus, 2011)。

此外,國會圖書館根據 2000 年通過之《國家記錄保存法》(The National Recording Preservation Act)設置「國家記錄保存委員會」(National Recording Preservation Board, NRPB) 由專業團體代表與學者專家組成,主要目的在於確保 具有美國文化與歷史價值之有聲資源可妥善保存與應用,其具體工作包括(The Library of Congress, Activities of the National Recording Preservation Board, 2013):

(39)

(二) 研究擬訂將傳統有聲紀錄轉換為數位形式的方法並建立標準; (三) 建立複製老舊有聲紀錄的標準; (四) 分析既有法令對於有聲紀錄使用的侷限,以突破圖書館等非營利機 構提供有聲紀錄線上數位服務的限制; (五) 提供研究者、教育者以及其他興趣團體有關有聲紀錄維護與應用的 成果報告。 該委員會進行之有聲紀錄調查與分析成果斐然,例如:針對圖書館與檔案館 典藏 1972 年之前的商業有聲紀錄進行數位保存與傳播的著作權建議(Besek, 2005);進行轉換類比磁帶與唱盤的數位保存圓桌會議成果報告(The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2006);對於美國有聲 紀錄資源的調查報告(Brooks, 2005)等,均有助於問題的探討和解決。另一項 具體工作是協助國會圖書館建立有聲紀錄的選擇入藏標準,主要選擇原則包括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National Recording Registry Criteria, 2012a):

(一) 具有文化、歷史與美學重要性,可反映美國生活面貌的紀錄內容。 (二) 有聲紀錄收錄範圍是單純以音樂、口說或是其他有聲形式表現者, 不包括有聲音的影像作品,除非該影片能有獨立出來的聲音表現形 式。 (三) 有聲紀錄可以是單件或是一系列作品,無論其是否出版或未出版, 凡屬音樂、口說或是廣播等以聲音為表現方式者,均為登錄範圍。 經登錄進入國會圖書館館藏之有聲紀錄,除了可透過圖書館首頁提供的所有 館藏目錄查詢系統,查找包括有聲資源在內的所有國會圖書館館藏目錄外,亦可 選擇進入「有聲線上清單與目錄」系統(Sound ONline Inventory and Catalog,簡 稱 SONIC) , 查 找 單 純 是 有 聲 紀 錄 的 館 藏 內 容 ( 網 址 http://star1.loc.gov/cgi-bin/starfinder/0?path=sonic.txt&id=webber&pass=webb1&O K=OK),或是進入「線上有聲館藏」系統(Online Audio Collections)(網址 http://www.loc.gov/rr/record/onlinecollections.html),閱聽可線上公開之數位有聲 內容。

美國對於有聲紀錄之蒐藏,除了以國會圖書館與國家記錄保存委員會為法定 專責機構外,另有其他典藏機構亦擁有不同特色主題資源,例如:美國廣播檔案 館與博物館(American Radio Archives and Museum)、民俗文化中心民俗檔案館 (Archive of Folk Culture,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國家文件與檔案署(National

數據

表 2.1  有聲紀錄價值鑑定因素與量化分析說明表  鑑定類型  鑑定因素  量化權值  儲存空間費用 1  典藏維護費用 1  轉置費用 2 費用層面 (cost)  描述與檢索費用 1  與既有館藏相關性 4  珍稀性與潛在財務價值 1  內容獨特性 1  聲音品質與再製仿真程度 1  完整性與憑證價值 1 價值層面 (value)  內容資訊價值 1  授權與智慧財產權問題 2  保存與檢索限制 2  格式穩定度與持久程度 1 控制層面 (control)  安全與風險管理 1  為減少人為判斷誤差,
圖 3.1  研究概念架構圖 相關文獻探討  1. 有聲紀錄典藏與管理作業文獻分析  2. 臺灣有聲資源典藏管理概況文獻分析 3. 國外有聲資源典藏管理概況文獻分析 4. 有聲紀錄調查實證研究文獻探討  根據文獻探討理論設計問卷調查與訪談大綱,並規劃個案研究與焦點座談方向。 問卷調查 瞭 解 國 內 典 藏 有 聲 紀錄之圖書館、主題館、學 術 機 構 與 記 錄 製 播機 構 等 不 同 屬 性 對 象資 源 特 色 與 作 業 現況,以掌握全貌。 深度訪談 立意抽樣選擇代表性典藏機構人員約 11位,深入
圖 3.2  研究流程圖 蒐集相關文獻 整理分析文獻  擬定研究範圍與對象  訪談問題 設計 約時訪談與 繕製逐字稿 資料整理與綜合分析撰寫研究報告 提出結論與建議 問卷內容 設計 催覆問卷 與統計 開始 結束
表 4.2  有否專責管理業務單位統計表  專職有聲紀錄管理單位  機構數  百分比(%)  有  24 66.7  無  12 33.3  小    計  36 100  (二)負責管理業務之人力 統計各典藏機構負責業務人員數分布,因不乏機構回覆有兼辦業務人力情 形,故如屬兼職人力採數量折半計算,因此有 0.5 人之數值,而將統計分布,區 隔為 0 人、0 人以上-3 人、3 人以上-6 人以及 6 人以上之等距分布。其中機構配 置人員數以 0 人以上-3 人最多,占 72.2%,其次為 6 人以上,若依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某項貨物的單位價格是指該項貨物的貿易貨值與其貨量之比。季度單位價格指數是計算當季各

一、數位電子係於民國 72 年配合工業電子精密化分工修正時,將工業電子職 類分為數位電子、儀表電子、與電力電子等 3 組。民國 82 年為配合電子

(五)聲音量 測、聽覺 損傷之分 類及測 量、視障 者之特殊 聽覺需 求、視障 者之聽覺 輔具使 用、聽覺 訓練、利 用聲測數 據判讀交

拉丁美洲發展銀行(CAF)針對南美洲國家 1,200 位民眾之 調查報告指出,厄國將近

國際性或大型行進管樂比賽,是各校親師生開拓視野的重要里程碑;除了 每年例行性的全國音樂比賽決賽之外,臺灣也有幸於 2019 年在臺北承辦世界

與職業相關職能之類別概念,透過國內外文獻研究、States' Career Clusters Initiative (SCCI)、美國 O*Net

具備 (凌陽格式 ) 串列 SRAM 介面. 7 通道10位元電壓類比/數位轉換器 (ADC) 單通道聲音類比/數位轉換器

文資傳匠工坊專業課程之人才培育目標,為針對具文化資產修復或再利用現場實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