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綜合討論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是以差異化教學提升五年級學生的語文能力及學習動機,本章將針對 綜合歸納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並提出建議與本研究的限制,以做為未來差異化 教學設計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第一節 綜合討論

壹、 差異化教學對提升學生的詞彙能力有效果,但在閱 讀理解能力仍未見差異

本研究實施一學期的差異化教學方案,本研究發現,在控制智商和前測的影 響後,兩組兒童語文能力的後測,實驗組的詞彙能力顯著高於對照組,但兩組的 閱讀理解能力及成就測驗則都沒有顯著差異。這個結論與 Connor 等人(2007)研 究有些不同,他們的研究中,詞彙能力與閱讀能力都比對照組好。但本研究與 Förster(2018)等人與 Ocampo(2018)發現類似,雖然實驗組本身閱讀能力有提升,

但仍與對照組閱讀能力相差不大。研究者推論可能有三個的原因:第一,本研究 的課程設計分為詞彙與閱讀理解兩大部分,詞彙採取的是遊戲式教學,課程相對 較吸引學生投入,而閱讀策略著重在文章結構及內容提問,對於以前從未接觸過 閱讀策略的學生來說,如何有效的運用策略於文本中是有難度,需要教師長時間 的引導。第二,師資因素,本研究由兩位教師執行差異化教學,但這兩位老師都 是第一次做差異化教學的工作,經驗上的缺乏可能影響教學的效能。第三,教學 時 間 長 度 , 國 外 差 異 化 教 學 的 實 驗 教 學 大 多 為 期 一 年 (Baumgartner,2003;

Brimijoin,2002; Connor, 2007),而本研究的介入時常只有 11 週,55 堂課,相對 國外的研究時間縮短了許多,所以這或許也是實驗組閱讀能力沒有顯著差異的原 因。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綜上所述,差異化教學對提升學生的詞彙能力是有效果的,但需要經過長時 間的教學投入、教師的專業長時訓練、讓學生能更有效的運用閱讀策略於文本中,

可能是未來研究需要關切的議題。

貳、 差異化教學後,兩組兒童在期末成就測驗並沒有顯 著差異

本研究發現,期末成就測驗不論是在總分或是閱讀策略大題分數上,全部實 驗組與對照組學生並無顯著差異,代表實驗組的期末閱讀策略成績與對照組相差 不大。而再將學生細分高中低能力組別,中能力組學生,對照組成績高於實驗組,

在期末成就測驗總分上中能力組有顯著差異,但閱讀策略分數則無。研究者推論 可能的原因有三,第一,授課教師因素:對照組教師中,有一位是新北市 Super 教師,教學效能或許較一般師來的好;而實驗組兩位老師,都是第一次接觸差異 化教學,對於課程的掌握初期似乎遇到些困難,包含無法按照教學進度完成課程,

及教室內剛開始分組時有些混亂,不懂得如何兩組轉換等,在接觸新的教學策略 時,也需要一段適應期,才能夠真正上手。因此,研究者推論期末成績成效不明 顯,可能是與教師教學效能有關;第二,未能設計符合中能力組的學習單,本研 究期末成就的總分,全部學生並無顯著差異,而再細分不同能力學生的總分,三 組學生只有中能力組有顯著差異。但再深入探討本研究所教的閱讀策略分數,不 論是全部學生或不同能力學生,組間均沒有顯著差異,但中能力組學生的平均值 實驗組高於對照組 1.62 分。研究者推論可能是差異化學習單只設計高低能力兩 種不同難度的學習單,並未設計中能力組的學習單,而是將中能力組學生依能力 再次分派在兩組中,可能不符合其程度;而一般教學,老師大多是依中能力組學 生設計教學內容,所以中能力組的進步幅度較大。也就是說,學習單的難度可能 是重要的。第三,實驗組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在本研究的學習單採包裹式設計,

包含詞彙、文章結構、推論策略提問、補充閱讀、課後文意測驗及寫作練習,已 是一份完整的學習設計,但是此次的實驗學校要求每一班都須要完成習作、及作 文六篇,而習作內容大多是低層次的書寫,例如生字詞彙、選詞填寫…等,在行 政缺乏彈性下,實驗組學生必須同時完成學習單及習作,造成了重複書寫練習,

可能也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 差異化教學能提升學生學生學習能力與動機

差異化教學後,實驗組教學問卷發現多數學生明顯感到自我能力提升,更能 運 用 策 略 了 解 字 詞 、 文 章 結 構 及 文 章 內 容 , 達 成 自 己 的 目 標 。 此 結 果 與 Bandura(1997)所提出的「自我效能」相符,當孩子面對工作時,相信他們在學習 上真的有能力及有效時,他們更有可能投注心力在任務中。而從質性的描述中,

學生也多次提到學習單的難度適中,教師引導得當,使他們更有學習的動力,此 也與 Brophy 與 Good (1974)的研究不謀而合,教師能依學生的能力給予每一位學 生不同的態度與期望,會影響學生自身的成功期望(林清山譯,2002)。但值得 注意的是,在量化問卷中,仍有五成的學生對獨立學習自信心較不足,研究者事 後追查,發現較沒自信的大多是低能力組,由於本研究差異化教學為同質分組,

且因應實驗需要並未調整組別,未來可視學生的進步情況隨時做調整,減低學生 的標籤效應。

肆、 參與教師認為差異化教學可提升教學能力

本研究透過事前的備課、課堂中觀課、課後議課,使實驗組教師能掌握差異 化精髓內涵及執行要訣,實驗組教師從以前教師講、學生抄的模式,透過鷹架及 教學型態的調整,結構化的學習單,有系統的課程設計,讓兩位實驗組教師能夠 在教學中更有效率的達成教學目標。而在備課與議課的過程中,實驗教師覺得自 己的教學能力是有進步的,日後也願意繼續嘗試差異化教學,真正達成「教學相 長」。此結果與 Valiandes(2015)發現相似,教師占差異化教學重要角色,透過系 統化的培訓、豐富的教師學習社群,長時間來實施差異化教學,將有助於提升教 師對差異化教師的實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兩位實驗教師在過程中也向研究者 多次的提到有關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學校的活動與他班課程進度都會對授課教 師造成困擾,學校的行政系統也須就差異化教學的實施提供支持,做相應的配 合。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