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部將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成就每一個孩子的願景下,推動因材 施教、適性揚才的理念,以達到確保學生學力品質的教育目標。在一般的教室情 境中,因材施教的理想一直缺乏適切的教學技術、策略與理念來實現(黃永和,

2015),在學校教育的實際情形,教師很難滿足每位學生的需求,因此如何真正 落實因材施教的理念,一直是現場教師以及學術界很關切的議題。

現今,所有學校均採常態編班,有研究指出常態分班的優點是能使學生與不 同類型的人相處,減低標籤效應;缺點則是在教學的現場,老師必須配合大多數 同學的程度,學生懸殊的程度可能會造成教學的困擾,而教學內容多針對一般程 度學生的需求,要兼顧所有學生基本的平等學習權利是很困難的(張玉芳,2009;

張春興、郭生玉,1984;戴曉霞,1998),因為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差異、和 學習型態各不相同,老師很難顧及個別差異(夏正江,2008)。在異質性高的班 級中,只能採取一般同學平均水準為主的講課,這樣容易犧牲兩端的學生(丘愛 鈴,2013)。Tomlinson (2001)認為所有的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方式 來學習課程內容,高學習成就的學生,由於課程太過簡單,在態度上容易懶散,

為求滿分,反而不願意跨出舒適圈去挑戰新的困難,擔心失敗,無法養成讀書習 慣及應變能力;與此相反,學習困難的學生,受挫於學校的學習任務,跟不上教 學進度,易產生習得無助感,進而放棄學習(張碧珠等譯,2014)。

那麼,最該培養的學習能力是什麼呢?許多文獻指出學生的學習離不開閱讀,

它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也是對認知成長最有幫助的活動之一(陳淑麗、洪儷 瑜,2010)。閱讀能力越強的人,學得越快,越有能力蒐集理解判斷資訊,由此 可知閱讀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臺灣學生參與閱讀素養發展調查 (PIRLS)國小四年級學童之閱讀素養進行調查,臺灣學生在 2006、2011、2016 年 的表現雖都在國際平均之上,但仍落後相鄰的亞洲經濟競爭國家,且值得注意的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是 2016 年,臺灣學生成績達最高級水準有 14%,而低分水準的學生同樣也有 8%,

未達最低 400 分的學生也有 2%,顯示學生在高分及低分的兩端差異不小。而在 學習動機自信心的調查中,我國在 45 個國家排名第 38 名,相較其他國家,臺灣 學生在學習動機上,對自己的閱讀自信心仍顯不足。而許添明、葉珍玲回顧國際 學力調查報告後指出,國內高低成就組的差距,有越來越大的趨勢(許添明、葉 珍玲,2015)。同時,在教學的現場,研究者也發現學生的差距也逐漸擴大,針 對同一班級不同程度、學習需求及學習方式的學生,應如何給予協助?如何減低 學生程度嚴重落後或差距過大的問題,何種教學型態可以解決現場所遭遇的困難,

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動機?研究者以為,差異化教學或許可作為一個解套的方

式。

Tomlinson(2001)指出差異化教學(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以學生為中 心,針對課程內容、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果提供多種策略,融合大班教學、分組教 學及個別指導,以呼應學生的需要。在國外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差異化教學對於 提升學生能力確實是有幫助的(Brimijoin, 2005; Connor, Morrison, Fisherman, Schatschneider, & Underwood, 2007; Förster, Kawohl, & Souvignier, 2018; Grimes

& Stevens, 2009; Ocampo, 2018),同時,差異化教學對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也有助 益(Baumgartner, Lipowski & Rush, 2003; Senturk, 2018; Smit & Humpert, 2012)。在 差異化教室內,老師事先對於課程的範圍、學生的起點行為,學習的過程都有預 先的構想,規劃出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學習,以呼應學生在學習需要的差異,尋求 具挑戰性的學習經驗,也就是說,每位學生的目標都是依他目前所在的學習位置 之上做最大可能的發展,因應學生的準備度,教師主動的規劃,適切的分派學生 任務,讓學生能夠更進一步挑戰自己(張碧珠等譯,2014)。差異化教學強調,

當教師能夠評估學生目前的學習準備度時,給予適當的任務,讓每個孩子都有成 功的經驗,學習將會是最有效的。

而近年來也越來越多現場教師投入差異化教學的研究,但很可惜的是,研究 類型大多屬於行動研究(李佩臻,2017;李佳琪,2014;許燕萍,2015;孫允梅,

2015),目的將藉由差異化教學應用於教學現場,解決現場中的問題,在每一次 教學後再做修正及調整,但這些行動研究大多針對特定問題進行解決,然而,每 個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都不相同,很難概括而論。而目前探討差異化教學的成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效研究有英文科(翁惠婷,2015)教學時間:為期 7 週,共 21 節、數學科(黃 于真,2014)教學時間:為期 3 週,共 12 節課、自然科(蔡易勳,2011):教學 時間為期 4 週,共 16 節課,此三篇論文的研究者均為科任老師,且教學的時間 短,是否能看得出差異化教學的成效?有待商榷。而對學科能力而言,最重要的 閱讀能力成效的論文研究更僅有一篇(張丹旻,2017),採取的是單組前後測設 計,六年級實驗組僅有 14 位學生,沒有對照組,內外效度無法控制。以上研究 都是由研究者擔任教學者,是否會產生實驗者效應?無法得知。因此,差異化教 學仍需要更多的實徵研究,以檢驗成效。

那麼,要選擇幾年級為研究對象?根據 Chall(1983)的閱讀理論,從小學四年 級學生已開始邁入透過閱讀策略以學習新知階段,但是從中年級升高年級階段,

很多學生會出現成績崩盤現象,因為課程變難了,但是有些學生未必能有相符的 能力去因應課程難度,差距因此擴大。所以,閱讀理解技巧的發展應該成為高年 級課程中重要的活動之一(曾世杰譯,2015)。而五年級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以 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而言,詞彙為文意的最小單位,再者,從文章觀點談文體,

找出文章結構,最後要深入的了解文章內容,推論是必要的途徑之一;也就是說,

詞彙、文章結構、推論策略在五年級佔有重要比例(柯華葳,2010),若能學會 閱讀策略,將可以有效提升閱讀理解的能力。以國小而言,國語課大多是原班導 師上課,換句話說,班導師若能教會學生閱讀策略,再搭配差異化教學,依照學 生程度,分派合適的目標任務,給予每個孩子成功的經驗,將可能有效降低班內 差距,提升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

綜上所述,年級越高,課程越難,教師越需要因應學生學習準備度教導適當 閱讀策略。為了解決孩子個別差異的問題,本研究將以差異化教學為依據,以國 小五年級為研究對象,班導師為教學者,以課本為教材內容,教導學生閱讀策略,

並依學生的準備度設計不同難度的學習單,在教學上也給予不同層次的引導,採 用學習過程差異化,透過彈性分組合作,協助學生達成其學習目標。藉由差異化 教學的實施,探討學生在差異化教學介入前後語文能力及學習動機是否提升,以 檢驗差異化教學之成效。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差異化教學應用在國小五年級之實施 成效,因實驗學校屬於 60 班以上大校,九月剛分班,師生彼此不熟悉及開學事 務繁多,研究者決定開學第一個月當觀察期,等到第四課開始正式實行差異化教 學及入班觀課。而從 10 月開始,實驗組使用研究者編制的南一版國語五上第四 到十四課教案與學習單,以驗證差異化教學是否能有效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語文 能力與學習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壹、 研究目的

1. 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對象,檢驗差異化教學是否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 力。

2. 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對象,檢驗差異化教學是否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與動機。

3. 探討實驗組教師進行差異化教學的教學適應歷程。

貳、 研究問題

1-1 實驗組學生經過差異化教學後,詞彙能力和對照組學生比較,成效是否 有所差異?

1-2 實驗組學生經過差異化教學後,閱讀能力和對照組學生比較,成效是否 有所差異?

1-3 實驗組學生經過差異化教學後,成就測驗和對照組學生比較,成效是否 有所差異?

2-1 差異化教學後,實驗組學生的能力與動機改變情形為何?

3-1 實驗組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之教學適應歷程為何?

3-2 實驗組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所面臨的挑戰與困難為何?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