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戰與不對稱作戰之定義

第二章 網路戰與不對稱作戰

第一節 網路戰與不對稱作戰之定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第二章 網路戰與不對稱作戰

2001 年,美國學者阿爾吉拉(John Arquilla)、朗斐德(David Ronfeldt)二人在 主持的「網路及網路戰」(Networks and Netwars)研究報告指出,網路戰與資訊 戰爭(Information war)、資訊作戰(Information operation)、戰略性資訊戰、網 際網路戰爭、資訊破壞行動(cybotage,破壞資訊設施為主)等名詞同義,42到底 資訊作戰、網路中心戰以及信息戰的意義為何?網路戰的定義又為何?網路戰與 不對稱作戰是否相同?網路戰有何重要性?科技發展對網路戰有何影響?本章 將逐一探討這幾個問題。

第一節 網路戰與不對稱作戰之定義

一、資訊作戰、網路中心戰與信息戰

(一)資訊作戰: 「資訊作戰」乙詞最早於 1996 年,由美國學者阿米里特德所提 出,其定義為『影響敵方資訊及資訊系統,同時保護己方資訊與資訊系統 所採取的行動。』43該定義,並於 1998 年正式納入美軍準則「第 3-13 聯參 之部」資訊行動範疇。442012

年,中共學者陳恒、胡成軍在二人合撰論文-〈美軍資訊戰理論的發展及啟示〉中指出,資訊作戰為『在軍事行動中,

整合運用與資訊相關的能力,影響、擾亂、破壞或者篡奪敵方和潛在對手 的決策能力,同時保護己方。』45

(二)網路中心戰:我國國防大學 2008 年出版之《美國國防暨軍事戰略》一書中 說明,網路中心戰為藉資訊與通信技術,將分散的部隊整合在一起,經由 資訊系統及有用的資料鏈結,並以網路為中心的作戰,彼此分享有用資訊、

情資及具彈性的作戰構想。46

(三)信息戰:中共最早提出信息戰的專家是沈偉光。在 1996 年沈偉光對「信息 戰」下的定義是:『交戰雙方通過控制資訊與情報資源來爭奪戰場主動權的 戰爭』。471998 年中共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戰》一 書指出,信息戰為敵對雙方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裝備、系統實施的作戰行 動,通過信息武器與其它武器的綜合運用,爭奪信息優勢並形成戰術、戰 略優勢,以達到戰爭目的一種新的獨特的戰爭形態。482000 年,中共王普豐 少將認為,信息戰為對敵信息及信息系統實施竊取、篡改、刪除、欺騙、

擾亂、阻塞、干擾、癱瘓等一系列的入侵活動和電腦病毒攻擊,最終使敵

42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約翰.阿爾吉拉(John Arquila)、大衛.朗斐德(David Ronfeldt),《網路及網 路戰》(Networks and Netars:The Future of Terror,Crime,And Militanc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2003 年,頁 5-6。

43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阿米里特德(Leigh Armistead),《資訊作戰-以柔克剛的戰爭》(Information Operations:Warfare and the Hard Reality of Soft Power),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 年,頁 26。

44同前註,頁 95。

45陳恒、胡成軍著,〈美軍資訊戰理論的發展及啟示〉,《艦船電子工程》,第 32 期第 11 卷,2012 年第 11 期,頁 35-36。

46曹雄源,《美國國防暨軍事戰略》,桃園:國防大學,2008 年,頁 35-36。

47鄭大誠,〈中共網軍的發展與評估〉,

http://tw.myblog.yahoo.com/jw!0RhCSD.LHwIcZmpXnmtWD_6tdQ--/article?mid=319(2008 年 04 月 27 日)

48李承瑀,《中共高技術條件下信息戰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6 月,

頁 1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方電腦網路無法正常工作。49 二、網路戰

(一)美國:2001 年,由美國阿爾吉拉及朗斐德等兩位學者認為,網路戰為非國家 行為,是由無政府組織之電腦駭客發起,最終演變成「新層次戰爭」

(neo-cortical)及「認識論」(epistemological)。50此外,美軍 3-13 號聯 戰出版品指出,網路戰為資訊戰核心戰力,是以阻斷、擾亂或破壞電腦與 電腦網路或儲存之資訊,包含電腦網路攻擊、電腦網路防禦,及電腦網路 運用。51

(二)中共:2003 年,被稱為中國首席軍事評論家張召忠將軍,在其著作《網路戰 爭》乙書強調,在網路戰屬於信息戰範疇,而信息戰又分為戰略信息戰和 戰術信息戰兩大類,所謂戰略信息戰有的稱做為戰場之外的信息戰,通過 破壞或操作電腦的信息流的辦法,對敵人的電話網、油氣管道、電力網、

交通管制系統、國家資金轉移統、各種銀行轉帳系統和衛生保健系統等實 施破壞,以達到戰略目的;戰術信息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各種信息化彈 藥、信息化作戰平台和 C4ISR 系統,在偵察探測預警、信息處理與傳遞、

器控制和制導、作戰指揮與控制、偽裝欺騙干擾與軍事謀略等方面開展的 對抗與戰鬥。522009 年,由隸屬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紅旗出版社出版 的《中國信息安全報告-預警與風險化解》一書強調,信息戰有多種樣式,

主要有網路戰、電子戰、心理戰等,其中網路戰是信息戰的主體,廣義上,

網路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國家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平時及戰時,

狹義指為軍事領域或與戰爭有關的網路戰,為對敵對雙方透過民用或軍用 網路,主要利用計算機技術偵察、獲取、干擾、破壞對方指揮、武器系統 的重要信息,從而達到影響、加速甚至決定戰爭進程的行為。53

(三)中華民國:2013 年,國內學者林穎佑指出,網路戰是指利用網際網路作為攻 擊的媒介,資訊戰概念底下的一種攻防型態,是資訊戰的一種特殊發揮形 式。54另依中共學者及近期國內研究中共信息戰學者之看法,中共網路戰即 為信息戰一環。55綜合上述,筆者認為網路戰,即為透由有、無線電等網路 傳輸手段、或特攻人員及先進電子科技武器,對敵人網路節點、資訊系統(含 機房)及儲存資料實施實體及虛擬(雲端伺服器)攻擊,以獲取或竄改所需情 報、癱瘓、摧毀敵國重要基礎設施,進而使敵人無法及時產生正確重要決 策,或造生人民恐慌而影響政府機制運作及國家整體安全,達到不戰而屈 兵之目標,同時保護己方資訊及資訊系統(含基礎設施),不受敵人所影響。

49沈偉光主編,《中國信息戰:知名學者聚焦信息戰權威專家解讀信息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年,頁 36。

50同註 42,頁 7-16。

51黃文啟譯,Balne R.Clark,〈以資訊戰做為武裝衝突嚇阻手段〉(Information Operations as a Deterrent to Armed Conflict ),《國防譯粹》,第 37 卷,第 12 期,2010 年 12 月,頁 6。

52張召忠,《網路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 年 1 月,頁 87-90。

53潘小剛、周亞明、肖琳子,《中國信息安全報告-預警與風險化解》,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 年,

頁 27。

54林穎佑,〈大陸網軍與 APT 攻擊〉,《展望與探索》,第 11 卷,第 3 期,2013 年 3 月,頁 97。

55黃俊麟,〈中共信息戰與網路戰結合未來網軍發展之研究〉,《聯合後勤季刋》,第 10 期,2007 年 8 月,頁 24-25; 陳漢強、蘇文德,〈中共信息戰之網路攻擊型態研究〉,《新新季刋》,第四十 卷第二期,2012 年 4 月,頁 234; 同註 53,頁 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三、不對稱作戰

(一)美國:「不對稱作戰」(Asymmetrical Warfare)一詞,首見於 2001 年的《四 年國防總檢》(QDR-2001),其定義為『一方面迴避或削弱對手的優勢,另 一方面又利用其弱點,所採手段則截然不同於對手慣用作戰模式之企圖。』

56在 2000 年,美國學者科普蘭(Thomas E.Copeland)表示,不對稱作戰如同 武術,將敵人的優點變成弱點。57

(二)中共:中共最早提出不對稱作戰理論,為 1999 年出版的《超限戰》。根據該 書的說法,不對稱作戰係運用各種方式打擊敵人,以不流血手段達到傳統 戰爭不可能達到的效果。58另外,在 1999 年,我國中共軍事分析家林中斌 博士指出,中共「信息戰」,為 80 年代的「點穴戰」或「針頭攻擊」的作 戰方式,此種接近美方所謂「不對稱戰爭」,採取「以弱戰強,避實擊虛」

戰爭哲理。59

(三)中華民國:國內學者林中斌教授強調不對稱作戰,是以「戰術手段達成戰略 目的」的手段,並以「改變遊戲規則,你打你旳、我打我的」各自表述的 思考形態。60國防大學戰院主任教官謝游麟上校認為,不對稱作戰為『避開 敵人強點,集中我方相對優勢(relative dominance),來對付敵人相對劣勢的 一種作戰方式。』61而國防大學林明武上校則表示,國軍應以網狀化作戰為 核心,運用通資電不對稱戰力,進行不對稱戰力之建構,達成以小搏大、

避實擊虛、以弱擊強、以劣勝優的原則。62

(四)綜合上述,不對稱作戰就力量而言是以小搏大,就態勢而言,是劣勢一方 運用有利態勢,創機、造勢,勝得戰爭勝利。就效益而言,就是用最小的 成本,使敵人付出慘痛的代價。

56倪耿,〈台式不對稱作戰與戰力組合〉,《亞太防務》,第 63 期,2013 年 1 月,頁 36。

57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科普蘭(Thomas E.Copeland),《資訊革命與國家安全》(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Natonal Securit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年,頁 99。

58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4 年,頁 111-129。

59同註 48,頁 20。

60同註 55,頁 38。

61謝游麟,〈國軍發展「不對稱」軍事思想之途徑與實踐〉,《國防雜誌》,第 27 卷,第 4 期,2012 年 7 月,頁 54。

62林明武,〈國軍應用「通資電」科技於不對稱戰力之研究〉,《國防雜誌》,第 27 卷,第 4 期,2012 年 7 月,頁 88-8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