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相關理論之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本章共分 為三節:第一節為網路使用行為相關理論之探討;第二節為生活適應相關理論之 探討;第三節為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茲分述如後。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相關理論之探討

科技化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網路的使用與現代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關於 網路使用行為的研究,一直廣受各大專業領域及各國政府的重視。以下分別就網 路的概述、網路使用行為的內涵兩部分加以探討。

壹、網路的概述

網路涵蓋的面向十分多元,要了解網路的全貌必須先探討網路的發展與網路 的特性,以下分別對網路發展史與網路特性做詳述說明。

一、網路發展史

網際網路的英文名稱為 Internet,研究其單字構成,可以將之拆成「inter」+

「net」。「inter」是介系詞,有「在...之間」或是「一起,相互」之意;而「net」

就是網或網狀物,用在電腦術語中,則應指network(網路)。所以整個字合起來

-internet,即是指兩個以上的網路相互連接而成為網際之間的網路。(引自黃鴻 珠,1991)。

網際網路的最初構想肇始於 1945 年,布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副院長並 擔任「戰時科學研究辦公室」主任時,發表了「As Walk May Think」,在文中指 出了社會即將出現能夠匯聚人類千百年來智慧累積的劃時代發明,更說明藉由此 工具,知識累積的速度將超越人類理解,此發表被視之為網際網路發展的最初構 想(梁瑞祥,2001)。1965 年,尼爾森提出「hyper」超連結的觀點,尼爾森透過 此觀點,定義了超過三度空間的思維模式。1989 年,伯納斯李提出「全球資訊 網」的全球超文件系統,1991 年,伯納斯李發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藉由圖形介面、超文本的瀏覽方式,網路成為民眾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伯納斯 李成為布希與尼爾森的最終實踐者。

二、網路的特性

網際網路的發明對全球產生莫大的影響力,網路打破跨越國家、語言的限 制,讓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族群,在同一個平台共同討論分享,網路已經成為 人類全體的公共資產,在社會各個層面得到廣泛的運用。透過網路的連結,人類 生活的各種行為模式,更有形無形受其影響。

網路是一個沒有明顯架構、階層體系、既定規則的開放系統,猶如分權式的 海星型組織,沒有實體的總部、沒有領導者、權力與資訊分散於各處、成員擁有 極高自主性(洪懿妍譯,2007)。以下就國內外學者對網路特性的看法整理如下 表2-1:

表2-1

網際網路的特性

學者 網際網路的特性

Katz(1997) 定位性、高彈性、可存取性、互動性、實用性、速度快、

雲端環境、易於傳播、客製化、匿名性。

黃學碩(1997) 互動性、超文本、數位化、非線性、匿名性、

以資訊為中心、控制程度低、新的語言符號系統。

Cooper(1998) 可接近性、可負擔性、匿名性。

Griffiths(2000) 便利性、可逃避性、社會接受性。

許怡安(2001) 互動性、匿名性、非線性、數位化、超連結與多媒體、

非同步傳播、低社會線索。

林琬馨(2001) 資訊性、互動性、匿名性、方便性及可接近性。

王舒薇(2002) 互動非線性、不限時地、非同步傳播。

楊期泰(2002) 匿名性、互動的傳播模式、無遠弗屆的連結功能、

多媒體的功能、。

呂欣怡(2006) 全球性、開放性、匿名性、既隔離又連結的互動。

魏鈺珊(2006) 可接近性、便利性、互動性、匿名性。

王嵩音(2007) 無國界、互動性、方便近用性、匿名性。

夏鑄九等譯(2007) 互動性、匿名性、多元性、時空壓縮性、階段性。

林偉傑(2008) 自由開放、分權彈性、多元互動、便利近用。

曾麗娟(2008) 匿名性、虛擬性、方便性、網路溝通文字。

薛國致(2010)

匿名性、透明性、虛擬性、即時性、互動性、方便性、

非同步性、自我投入性、去階級性、網路溝通文字、

非線性之資訊處理。

歸納以上文獻,茲將網路的特性闡述分析如下:

(一)網路是自由開放的傳播媒介

網路能夠快速發展與進步,是因為無數不求回報的理想者與科學家不斷在為 網路付出,從不會想把發明創造的成果據為已有(陳豐偉,2000)。從布希的最 初構想、尼爾森的超連結觀點、伯納斯李發表全球資訊網,這一切都說明網路的 成長發展是藉由使用者的自由參與和開放性的系統,無私的將成果與大眾分享,

網路成為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資產。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透過網路 的連結,獲取或分享任何資訊,網路的發展會如此快速,網路的自由開放實為重 要因素之一。

網路因為自由開放而成為一個新興媒體,網路的傳播方式從發展初期的純文 字,演變成今日零時差的影像視訊傳播,人們得以在不同地點相互連結,即時接 收他人分享的最新訊息。但同樣的,也因為網路的自由開放,產生了諸多對社會 負面的影響,例如虛擬的人際互動、透過匿名方式的傳播訊息、網路成癮的隱憂、

網路犯罪等層出不窮的現象,卻也都是人們在網路的自由開放下必須面對與解決 的課題(楊期泰,2002;楊洲松,2006)。

網路猶如水一樣,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犯罪模式和現實生活中的犯罪模式 差異不大,只是換成一個虛擬的面貌罷了(引自陳俊良、趙涵捷,2001)。蔡昭 儀(2007)認為「網路社會」如同「實體社會」,存在著是非善惡等一切屬於實 體社會的矛盾。相對於人們在真實世界中對陌生事物的防備,網路既隔離又隱密 的特性,使得網路使用者可以免除內心的害怕與抗拒,能夠與他人在網路世界 中,建立起一種似近實遠、似遠實近的特殊人際關係。

(二)網路有其便利近用性

相較於傳統大眾傳播媒體,如電視、報章雜誌等,網路具有更高的可接近性。

網路迷人之處在於讓人們可以將文字、影像、動畫、資料、訊息以數位(digital)

形式在全球各地零時差的快速傳播、流通交換,形成一個非常龐大的數位化資料 庫(林偉傑,2008)。世界各國為提昇國際競爭力,均大力推動國家資訊基本建 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產業界也積極研發寬頻上網及無線

上網技術,在現今社會裡,無線上網已經是非常普遍的設備,學校、圖書館、餐 廳、公共設施,都是可以無線上網的地點,使得網路應用服務更加快速、方便,

加上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機動性高的連網設備問世,網路更可就近使用。也 因為網路有其便利性,人們的生活所需,皆可以透過網路的連結,獲得即時的解 決。李英明(2000)指出,從網際網路的全球性來看,它提供了一條捷徑,使人 們可以輕易吸取世界各國最新的訊息。從網際網路的教育性來看,它提供人們終 生學習的管道,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

(三)網路是個虛擬世界

不同於真實的現實環境,網路是個可以依照個人構想而打造出來的虛擬世 界,在網路世界裡,人們可以使用任何名稱、任何身分或匿名的方式與其他的網 路使用者進行溝通,自由發表言論與交換訊息。透過網路的溝通,使用者在任何 時間、地點,也可以與他人互動聯繫,不論本身的性別、學歷、背景、社會地位,

在網路中代表自己身分的代號,就是對其身分的認同(范家敏,2005)。吳秀娟

(2009)認為匿名性,是指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使用者可以隱藏身份,可以改 變自己的真實身分與人格特質,例如性別、生日,甚至改變人格,以非現實的人 格型態出現在這虛擬的時間和空間裡,匿名性也可能會塑造無形的安全感,降低 發展虛擬社交的風險性。當網際網路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逐漸擴大,將會使更多 人必須依附在網際網路這個載體或母體上,成為網際網路的寄生體(引自李英 明,2000)。在網際網路中,人雖然以匿名的方式優游於網路世界,固然會以個 人期望的角色與模式去塑造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理想人物,致使會造成欺騙或導 致別人的幻想;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卻也顯示,當人可以越過身體、時空等 現實生活中固有的的限制時,人是可以呈現多元生命發展的。

陳俞霖(2003)認為,網路世界並非是虛擬的,相反的,網路世界反而更為 真實,是整個社會的小縮影,在不需隱藏真實情感的狀態下,人性因素在其中顯 露無遺。透過網路的連結,現實的社會聚落將會逐漸被虛擬社群所取代,時間、

空間的限制與傳統倫理的束縛,將在這虛擬的社群中逐漸消失。

優游於真實與虛構的環境中,網路世界充滿了無限的想像與刺激,網路使用

者發揮其好奇心和冒險心,沉浸在網路世界裡。在網路世界裡,人事物的存在有 可能是虛構的,使用者的身分也不需要擔心會被刻意揭露,在使用網路時,暫時 卸除既有的身分限制,也因為這個原因,網路使用者可能沉溺於自己虛構的網路 世界中,而與現實環境脫節,進而造成不好的影響。

(四)網路激發無限創造力

吳秀娟(2009)認為,透過網路這項新興的傳播媒體,人們可以將自己的想 法理念,以建構網站、部落格的方式,與社會大眾分享,更可透過留言版的互動 方式,分享交流彼此的資訊。近年來,網路社群(如facebook)的蓬勃發展,一 個小議題,可以透過網路的轉載分享,獲得全球各個角落的迴響。這種透過即時 通溝通討論模式,尋求事情或疑問的解決之道,就是一種腦力激盪的過程。

網路的發明,讓彼此的溝通更加便利與即時,網路訊息的傳播可以跨越國 家、語言、種族,影響世界各個角落;例如一首流行歌曲,透過網路的傳播,可 以跨越語言的隔閡,在全世界多個國家蔚為流行,網路傳播的力量,是如此無遠 弗屆。但網路世界也存在著許多看不見的隱憂與危險,特別是在學的學生與青少

網路的發明,讓彼此的溝通更加便利與即時,網路訊息的傳播可以跨越國 家、語言、種族,影響世界各個角落;例如一首流行歌曲,透過網路的傳播,可 以跨越語言的隔閡,在全世界多個國家蔚為流行,網路傳播的力量,是如此無遠 弗屆。但網路世界也存在著許多看不見的隱憂與危險,特別是在學的學生與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