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Copied!
1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根明 博士.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 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吳啟豪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11. 月. 14. 日.

(2)

(3)

(4)

(5) 謝. 辭. 我謹以一顆真摯、感恩的心,表達這兩年半來的謝意。 在提筆完成論文最後一個部分-謝辭的同時,也意謂著兩年半的研究生涯即 將畫下完美的句點。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吳根明老師! 在論文寫作期間,老師總是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中,抽空與我討論,每當寫作遇到 瓶頸與困惑時,老師總能提供明確的方向,並給予悉心指導與鼓勵;在老師嚴謹 的指導下,我的碩士論文終能順利完成。同時,也要感謝口試委員吳宗立教授與 羅瑞玉教授,在百忙中撥冗指導,並在論文格式上細心匡正缺失,提供許多中肯 適切的寶貴意見,使本研究能更臻周詳。 感謝在這兩年半的進修期間,與我同甘共苦的研究所同學們,大家總是在下 課後,風塵僕僕從各地趕來上課。夾雜在課業、工作、家庭三者之間,實在難以 兼顧,當中的箇中滋味,若非親身體驗,也是難以筆墨形容的。最要感謝的是三 口組的好搭擋-文祺和菀珊,在研究所修課的過程中,與我共同經歷了多次報告 的挑戰,一次又一次的培養默契,也一次又一次的順利過關。此外,論文小組的 學伴們,包括文祺、菀珊與文忠,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們總是相互激勵打氣、 訂定目標,期許彼此一定要在設定的期限內完成論文。在過程中,自己偶有怠惰, 但只要謹記心中的信念,再忙再累也能咬著牙撐下去。一路上,我們四人如生命 共同體堅持目標,築夢踏實,一同提計畫、一同通過口考,如今已是享受豐盛收 穫的時刻,我們也能夠一同領畢業證書了! 感謝林園國小的同事們,在論文寫作上的關心與協助:麗文在進修期間,不 厭其煩的替我解決諸多疑難雜症;原利主任無時無刻的鼓勵打氣,家慧、秋凰、 彥佑的論文校正,媜雅情義相挺的協助發放問卷......因為有你們,才有完美的今 日!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在我進修期間,爸媽總是在深夜等我返家後,才 能安心入睡;我也很高興如願達成了你們的期望,完成了碩士學位。 「沒有綠葉,哪能襯托出紅花的嬌豔;沒有你們,哪能看得到論文的成果。」 要感謝的人太多,此刻心中充滿感恩與喜悅,謹以此論文向所有幫助過我的朋友 們,致上我最深的謝意!. 吳啟豪. 謹誌. 2013 年 11 月 29 日.

(6)

(7)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 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現 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學童對網路使用行為及生活適應的差異情形,並探討學童 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的相關情形與預測力。 本研究以一○一學年度就讀於高雄市公立國小的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並 以自編的「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調查問卷」為研究 工具,依學校規模採取分層比例抽樣,共抽取 16 校,再隨機抽取該校五、六年 級學童各一班為樣本,共回收有效問卷 888 份,最後將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 差、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 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頻繁,其中以「教育學習行為」為最高,其次 依序是「人際溝通行為」和「生活休閒行為」。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情形良好,其中以「家庭適應」為最佳,其次依序 是「學校適應」和「個人適應」。 三、六年級、女學童、家庭有網路可上網、家長網路態度是自由使用,不加以干 涉之高年級學童,愈常使用網路。 四、五年級、女學童、網路使用時間短、家長網路態度是訂定使用規則,並限制 時間之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情形愈好,尤其在學校適應最為顯著。 五、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有密切關連,尤其以教育學習行為 與生活適應的關係最為明顯。 六、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教育學習行為對其生活適應情形影響最大。 最後,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 者之參考。 關鍵詞: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 I  .

(8) II  .

(9) A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and Life Adjustment - Based on the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Kaohsiung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and life adjust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Compared with different students’ background, we will discuss the related situations, such as students’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and life adjustment. The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elementary pupils who are studied in Kaohsiung City in 2013. We use self-made material “questionnaires of students’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and life adjustment” as research tool to take samples from 16 schools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Then, we took samples from one class of the fifth grade and one of the sixth grade in each school by random sampling, and 888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Finally, all the receiv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correlation,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etc., and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The status of students’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in elementary school were quite frequent; the “behaviors of getting knowledge” was predominated, less important were “behavior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 “behaviors of life leisure”. 2. The status of students’ life adjustment were quite well, the “family adaptation ” was predominated, less important were “school adaptation” & “individual adaptation”. 3. The female pupils of sixth grade, their family have the network to access the net, and if their parents don’t forbid them to do, students will use the computer more often. 4. The female pupils of fifth grade, they have little time to use the computer, their parents will decide the using rules, and limit them the time, students’ life adjustment were better, especially “school adaptation”. III  .

(10) 5.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of senior grade pupils made obvious connection with life adjustment, especially the relation between “behaviors of getting knowledge” and “life adjustment”. 6. Among all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of the pupils of senior grade, “behaviors of getting knowledge”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pupils perceptive of life adjustment.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e author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chool authority,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s for reference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life adjustment IV  .

(11) 目 次 摘 要............................................... Ⅰ. ABSTRACT............................................. Ⅲ. 目 次............................................... Ⅴ. 表 次............................................... Ⅶ. 圖 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相關理論之探討................. 9. 第二節. 生活適應相關理論之探討..................... 29. 第三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9. 第五節. 研究程序................................... 8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7.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現況分析...........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差 異分析................... ................ V. 87 92.

(12) 第三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分析........... 109. 第四節. 網路使用行為對生活適應之預測情形........... 112. 第五節. 綜合討論.......... ........................ 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1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31. 第二節. 結論....................................... 135. 第三節. 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5 一、中文部分.................................... .... 145. 二、英文部分.................................... .... 153. 附 錄............................................... 155.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155. 附錄二. 專家效度意見修正表.......................... 165.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73.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77. VI.

(13) 表 次 表2-1. 網際網路的特性…………………………………………. 10. 表2-2. 台灣全國地區上網人口統計表…………………………. 14. 表2-3. 台灣全國地區2002-2012上網人口比較統計表………. 14. 表2-4. 台灣全國地區使用網路依年齡別區分統計表…………. 15. 表2-5. 台灣全國地區12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推估-依教育程. 22. 度區分統計表……………………………………………. 16. 表2-6. 網路使用行為的定義……………………………………. 17. 表2-7. 網路使用行為的分類……………………………………. 18. 表2-8. 台灣全國地區12歲以上有上網民眾其接觸網路時間統. 22. 計表………………………………………………………. 19. 台灣全國地區個人最常使用寬頻上網地點統計表……. 20. 表2-10 台灣全國地區12歲以上民眾平日使用寬頻時數統計表. 21. 表2-11 台灣全國地區12歲以上民眾假日使用寬頻時數統計表. 22. 表2-12 台灣全國地區個人最常使用寬頻上網功能統計表……. 23. 表2-9. 表2-13 台灣全國地區12歲以上民眾有上網民眾其連網設備統 計表………………………………………………………. 24. 表2-14 網路使用行為動機的分類………………………………. 25. 表2-15 網路使用行為動機彙整表………………………………. 26. 表2-16 適應的定義………………………………………………. 30. 表2-17 生活適應層面的分類……………………………………. 37. 表2-18 不同專家學者對生活適應層面分類彙整表……………. 38. 表2-19 個人適應的定義…………………………………………. 39. 表2-20 家庭適應的定義…………………………………………. 40. 表2-21 學校適應的定義…………………………………………. 41. VII.

(14) 表2-22 網路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 42. 表2-23 不同背景變項對網路使用行為影響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48. 表2-24 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49. 表2-25 不同背景變項對生活適應影響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56. 表2-26 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57. 表3-1. 高雄市101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分層比例抽樣統計表. 65. 表3-2. 正式問卷寄發學校名稱、數量及回收情形一覽表……. 66. 表3-3. 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基本資料之次數分配表………. 67. 表3-4. 協助審閱問卷專家名單…………………………………. 72. 表3-5. 「學童網路使用行為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 66. 表…………………………………………………………. 74. 「學童生活適應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75. 表3-6. 表3-7 「學童網路使用行為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76 表3-8. 「學童生活適應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77. 表3-9. 「學童網路使用行為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78. 表3-10 「學童生活適應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79. 表4-1. 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現況分析之摘要表……. 88. 表4-2. 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量表之各題平均數與標. 66. 準差摘要表………………………………………………. 89. 表4-3.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現況分析之摘要表…………. 90. 表4-4.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66. 表…………………………………………………………. 91. 表4-5. 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網路使用行為之t考驗摘 66 要表………………………………………………………. 表4-6. 92.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網路使用行為之t考驗摘 66 要表……………………………………………………… VIII. 93.

(15) 表4-7. 表4-8. 表4-9. 不同家庭連網情形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網路使用行為. 66. 之t考驗摘要表 …………………………………………. 94. 不同網路使用時間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網路使用行為. 66.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5. 不同家長網路態度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網路使用行為. 66.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7. 表4-10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網路使用行為之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99. 表4-11 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生活適應之t考驗摘要表. 100. 表4-12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生活適應之t考驗摘要表. 101. 表4-13 不同家庭連網情形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生活適應之t考 66 驗摘要表…………………………………………………. 102. 表4-14 不同網路使用時間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生活適應之變. 66. 異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4-15 不同家長網路態度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生活適應之變. 66. 異數分析摘要表…………………………………………. 105. 表4-16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生活適應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107. 表4-17 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109. 表4-18 網路使用行為各層面預測生活適應整體之多元迴歸分. 660. 析摘要表…………………………………………………. 112. 表4-19 網路使用行為各層面預測「個人適應」層面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表4-20 網路使用行為各層面預測「家庭適應」層面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660 113 611 114 660. IX.

(16) 表4-21 網路使用行為各層面預測「學校適應」層面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115. 表4-22 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現況綜合彙. 660. 整表………………………………………………………. 116. 表4-23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之差異綜. 660. 合摘要表…………………………………………………. 119. 表4-24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差異綜合摘. 660. 要表………………………………………………………. 124. 表4-25 網路使用行為對生活適應預測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綜. 660. 合摘要表…………………………………………………. 129. X.

(17) 圖 次 圖2-1. 適應歷程關係圖……………………………………………. 29. 圖3-1. 研究架構圖…………………………………………………. 62. 圖3-2. 研究流程圖…………………………………………………. 80. XI.

(18)

(19)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情形。本章 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待答問題、第四節 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時代環境的快速變遷,資訊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 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們透過多元化的上網方式獲得新知,網際網路儼然成為 人類史上最大的知識體。悠遊於網路世界中,如同生活在另一個真實存在的世 界,這些網路使用行為,在在影響著我們各層面的生活型態,在不自覺中,我們 的生活愈來愈依賴網路,甚至被網路給約束。Kandell(1998)的研究中提到, 曾幾何時,現今人們的生活環境被迫適應網際網路這種新的科技,而非是人們迫 使網際網路適應這瞬息萬變的世界。 薛國致(2010)認為,網路科技的高度發展與普及,使得現代人的生活已經 無法與網路分離,加上政府提倡網路學習的影響下,網路使用的年齡層有上升跟 下降的趨勢。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於 2012 年 3 月所發表的台灣寬 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45 歲以下上網率已達 96.15%以上。自 1997 年以來,政 府大力推動中小學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各級中小學已全面完成電腦教室的建置, 並建構學術網路,以期達成「校校有電腦,班班可上網;網路不打烊,知識瞬間 得」的政策(教育部電算中心,2001)。2003 年所開始正式實施的九年一貫課 程,更將資訊教育列為六大重大議題之一,資訊教育自此正式由國中延伸至國小 (教育部,2003)。 由於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網路使用者可以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向外拓 展自己的生活領域。對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的國小學童而言,網路世界彷彿有著神 奇的魔力與無法抗拒的魅力,吸引他們親近喜愛、甚至沈迷。在看似真實卻又虛 幻的網路虛擬世界中,卻也佈滿了許多充滿誘惑的陷阱,若不小心陷入,可能導 1.

(20) 致學業成績退步、人際關係也會受到影響。 Geyer(2009)表示,對於求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浩瀚的網路世界可激起他 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他們主動去發掘探索這個網路世界。林佳旺(2002)也 指出,網路「守門性低」、「匿名」與「無國界」的特性,潛藏許多未知的危險 與問題,在好奇心的驅使與不可抗拒的誘惑下,可能造成學生網路沉迷與網路犯 罪的負面影響。更有研究指出,將有家用電腦的在學青少年與沒有家用電腦的在 學青少年對照比較,發現因為有家用電腦的青少年將大多數的課餘時間耗費在電 腦使用上,因而忽略了對課業的用心與戶外活動的參與(Attewell, Suazo-Garcia, & Battle, 2003)。因此隨著在學青少年使用電腦的人口與時間比例日增,電腦使 用過度的負面影響也逐漸衍生出來,像是長時間注視螢幕影響視力健康;長時間 使用鍵盤和滑鼠造成手腕肌肉傷害(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甚至有 長時間沉迷線上遊戲,造成精神不濟,因而促使學業成績退步的情況(Kubey et.al, 2001;Young, 1998)。若將範圍擴大到成年人,更可能影響其人際關係、工作或 經濟狀況(Shapira, Goldsmith, KeckJr, Khosla, & McElroy, 2000)。因此,研究者 想瞭解,在上網方式日趨多元,網路使用年齡層逐年下降的環境下,國小高年級 學童的網路使用行為現況為何?以及在不同的背景變項中,學童們在網路使用行 為上差異情形為何?以作更進一步的探究,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唐璽惠(2002)認為,對國小學童而言,課業與友誼並非其生活與成長最重 要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學習更多的生活適應能力以面對未來現實生活的挑戰。 「家庭」是兒童出生以來第一個接觸的環境,而「父母」是兒童相處最久、關係 最親密的主要照顧者,父母更是兒童心目中崇拜的對象,其言行舉止也會是兒童 的模仿對象。因此,父母的思想、行為、態度、觀念會對兒童日後的行為發展與 人格養成產生深遠的影響。(簡茂發,1978)。除了家庭之外,學校是兒童接觸 的第一個社會機構,也是孩子的生活重心之一。因此,學童的觀念、人格、個性 都可能在學校中塑造與定型。家庭、學校是兒童發展及成長過程,兩個停留時間 最久的場所,兒童人格養成、能力發展的起點是家庭,而有可能改變後續發展的 是學校(引自鍾佩育,2009)。另外,顏秀芳(2007)亦指出,家庭與學校是國. 2.

(21) 小學童接觸最久、關係最密切的兩個環境,諸多的生活適應問題,也會顯現在這 兩個環境中。現今社會環境下,兒童面臨的挫折及壓力與日俱增,愈挫愈勇的小 孩能從挫折中學習經驗,更能對其生活保持樂觀的態度,並具有高度自我價值。 因此,若能及早協助兒童生活態度及人生觀的建立,將有助於未來孩子的成長和 生活適應。故本研究想深入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生活適應現況為何?以及在不 同的背景變項中,學童們在生活適應上差異情形為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當民眾的生活與人際互動愈來愈依賴網路,人們的生活適應與生活型態便已 經受到網路的操控,此時,網路便不再只是一項科技產物,網路已經成為人們生 活環境的一部份(劉樂農,2006)。對國小學童的身心發展而言,網路雖然帶來 諸多便利,卻也可能較易造成心理和身體某種程度或是某些能力的阻礙。網路發 展帶給現今國小學童的衝擊,包含有正向與負向的層面,家長和教師以何種態度 去面對上網對其學生與子女所造成的衝擊,亦會導引這些衝擊正向或負向的發 展。由於國小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期的生活適應良好與否關係著學 童的未來發展,網路發展深入現代學童的生活已是不可迴避的現象,而在過去的 研究文獻中,關於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大多以國中、高中、大學 生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的文獻甚少,因此,研究者想瞭解, 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其生活適應相關情形為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 三。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針對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的 現況、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的關係,以及國小高年級學童網 路使用行為是否會影響生活適應,以此為主題進行探究,其結果可提供給教育行 政機關、國小教師及家長和未來研究之參考。. 3.

(2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的現況。 二、了解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的現況。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的差異情形。 四、比較不同背景變項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的差異情形。 五、分析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其對生活適應的相關情形。 六、分析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對其生活適應的預測情形。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相關單位及人士參考。. 第三節. 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現況為何? 二、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現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差異情形為何? 五、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其生活適應的相關性為何? 六、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對其生活適應的預測情形為何?. 4.

(2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了本研究能順利進行分析與討論,茲將本研究所涉及之相關重要名詞,包 括: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分述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 本研究所稱國小高年級學童係指一○一學年度就讀高雄市公立國小五年級 及六年級的學生。. 二、網路使用行為 「網路使用行為」係指網路使用者透過各種不同的網路連結方式,在網路上 所從事的各種行為或活動。 在本研究中,網路使用行為是以自編的「學童網路使用行為量表」,在「教 育學習行為」 、 「人際溝通行為」 、 「生活休閒行為」三個層面向度中的得分而言, 受試者在總量表及分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網路使用行為愈頻繁。各層面的涵義如 下:. (一)教育學習行為 「教育學習行為」意指運用網際網路的各種搜尋引擎,查詢各種資料,達到 增進學習目的的網路使用行為。. (二)人際溝通行為 「人際溝通行為」意指運用網際網路的各種通訊軟體,達到與他人互動溝通 及資訊交流的網路使用行為。. (三)生活休閒行為 「生活休閒行為」意指連結網際網路的各種休閒娛樂性網站,達到提升生活 品質與休閒娛樂目的的網路使用行為。. 5.

(24) 三、生活適應 「生活適應」是指個人為了滿足生活上不同層面的各種需求,一方面受到來 自生活環境的壓力與約束,同時也積極的對所處的生活環境採取適宜的因應方 式,完成個人自我實現目標,以求得與生活環境取得和諧一致關係的互動歷程。 在本研究中,生活適應是以自編的「學童生活適應量表」 ,在「個人適應」、 「家庭適應」 、 「學校適應」三個層面向度中的得分而言,受試者在總量表及分量 表的得分愈高表示生活適應愈佳。各層面的涵義如下:. (一)個人適應 「個人適應」意指個體擁有正確與正向的自我概念,能夠接受自己內在與外 在的表現,如外貌、優缺點、自我情緒…等,對自己有自信進而肯定自我價值。. (二)家庭適應 「家庭適應」意指個體對於家庭是否存有歸屬感,與家庭成員間的相處互動 是否良好,對其家庭生活是否感到滿意。. (三)學校適應 「學校適應」意指學童在學校的學習活動及人際互動的適應情形,其中人際 互動則包括同儕相處與師生關係。. 6.

(2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情形,並 分析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情形。茲就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 下:. 壹、研究範圍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茲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屬於區域型的研究,以高雄市地區學籍屬於一○一學年度的國小高年 級學童為研究的母群體。為便於分析及使樣本具有代表性,採取分層比例隨機抽 樣的方式,依據學校規模之比例取樣。合計抽取 902 位學生為施測對象。.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研究內容,以問卷調查所蒐集之資料為主,瞭解高雄市國小高年級 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現況與關係,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 議。在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方面,研究者由文獻探討歸納整理出三個層 面,分別為「教育學習行為」、「人際溝通行為」、「生活休閒行為」;在生活適應 方面,則分為「個人適應」、「家庭適應」、「學校適應」三個層面。. 7.

(26)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分為研究區域、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變項四個方 面,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影響,以高雄市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 作為研究之母群體,所得之研究結果受到限制,研究結果亦無法推論至其他教育 年段,如國中或高中學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問卷調查法為主,研究工具是使用研究者自編之「高雄市國小高 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調查問卷」,以進行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 用行為與生活適應資料的蒐集。受試者在填答當下可能會因個人的認知與當下的 情緒,而對問卷內容的詮釋有所差異,或因外在環境的客觀因素,如受到社會的 期許或心理的防衛機制所影響,而無法呈現真實反應,使問卷測量結果產生誤差。. 三、研究變項 影響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的因素相當多,本研究在歸納相關 文獻及考量研究目的之後,擬從國小學童的年級、性別、家庭連網情形、網路使 用時間、家長網路態度、家庭結構等六項背景變項來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 用行為及生活適應情形,無法涵蓋所有的變項,因此在研究推論時會有所限制。 為了減少各項研究限制在研究進行中可能產生的影響,在編製問卷前,事先 針對現今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網路使用行為動機,蒐集相關研究資料,並以研究者 所在工作場域,實際調查學童的網路使用現況,再加以彙整歸納。在研究對象方 面,以原高雄市及高雄縣的公立國小,涵蓋市區和偏遠地區學校,以降低研究對 象的性質及城鄉差距,減少問卷測量結果可能產生的誤差。. 8.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本章共分 為三節:第一節為網路使用行為相關理論之探討;第二節為生活適應相關理論之 探討;第三節為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茲分述如後。.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相關理論之探討 科技化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網路的使用與現代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關於 網路使用行為的研究,一直廣受各大專業領域及各國政府的重視。以下分別就網 路的概述、網路使用行為的內涵兩部分加以探討。. 壹、網路的概述 網路涵蓋的面向十分多元,要了解網路的全貌必須先探討網路的發展與網路 的特性,以下分別對網路發展史與網路特性做詳述說明。. 一、網路發展史 網際網路的英文名稱為 Internet,研究其單字構成,可以將之拆成「inter」+ 「net」。「inter」是介系詞,有「在...之間」或是「一起,相互」之意;而「net」 就是網或網狀物,用在電腦術語中,則應指 network(網路) 。所以整個字合起來 -internet,即是指兩個以上的網路相互連接而成為網際之間的網路。(引自黃鴻 珠,1991)。 網際網路的最初構想肇始於 1945 年,布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副院長並 擔任「戰時科學研究辦公室」主任時,發表了「As Walk May Think」,在文中指 出了社會即將出現能夠匯聚人類千百年來智慧累積的劃時代發明,更說明藉由此 工具,知識累積的速度將超越人類理解,此發表被視之為網際網路發展的最初構 想(梁瑞祥,2001) 。1965 年,尼爾森提出「hyper」超連結的觀點,尼爾森透過 此觀點,定義了超過三度空間的思維模式。1989 年,伯納斯李提出「全球資訊 網」的全球超文件系統,1991 年,伯納斯李發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9  .

(28) 藉由圖形介面、超文本的瀏覽方式,網路成為民眾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伯納斯 李成為布希與尼爾森的最終實踐者。. 二、網路的特性 網際網路的發明對全球產生莫大的影響力,網路打破跨越國家、語言的限 制,讓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族群,在同一個平台共同討論分享,網路已經成為 人類全體的公共資產,在社會各個層面得到廣泛的運用。透過網路的連結,人類 生活的各種行為模式,更有形無形受其影響。 網路是一個沒有明顯架構、階層體系、既定規則的開放系統,猶如分權式的 海星型組織,沒有實體的總部、沒有領導者、權力與資訊分散於各處、成員擁有 極高自主性(洪懿妍譯,2007)。以下就國內外學者對網路特性的看法整理如下 表 2-1: 表 2-1 網際網路的特性 學者. 網際網路的特性. 定位性、高彈性、可存取性、互動性、實用性、速度快、 雲端環境、易於傳播、客製化、匿名性。 互動性、超文本、數位化、非線性、匿名性、 黃學碩(1997) 以資訊為中心、控制程度低、新的語言符號系統。 Cooper(1998) 可接近性、可負擔性、匿名性。 Griffiths(2000) 便利性、可逃避性、社會接受性。 互動性、匿名性、非線性、數位化、超連結與多媒體、 許怡安(2001) 非同步傳播、低社會線索。 林琬馨(2001) 資訊性、互動性、匿名性、方便性及可接近性。 王舒薇(2002) 互動非線性、不限時地、非同步傳播。 匿名性、互動的傳播模式、無遠弗屆的連結功能、 楊期泰(2002) 多媒體的功能、。 呂欣怡(2006) 全球性、開放性、匿名性、既隔離又連結的互動。 魏鈺珊(2006) 可接近性、便利性、互動性、匿名性。 王嵩音(2007) 無國界、互動性、方便近用性、匿名性。 夏鑄九等譯(2007) 互動性、匿名性、多元性、時空壓縮性、階段性。 林偉傑(2008) 自由開放、分權彈性、多元互動、便利近用。 曾麗娟(2008) 匿名性、虛擬性、方便性、網路溝通文字。 匿名性、透明性、虛擬性、即時性、互動性、方便性、 薛國致(2010) 非同步性、自我投入性、去階級性、網路溝通文字、 非線性之資訊處理。 Katz(1997).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0  .

(29) 歸納以上文獻,茲將網路的特性闡述分析如下:. (一)網路是自由開放的傳播媒介 網路能夠快速發展與進步,是因為無數不求回報的理想者與科學家不斷在為 網路付出,從不會想把發明創造的成果據為已有(陳豐偉,2000)。從布希的最 初構想、尼爾森的超連結觀點、伯納斯李發表全球資訊網,這一切都說明網路的 成長發展是藉由使用者的自由參與和開放性的系統,無私的將成果與大眾分享, 網路成為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資產。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透過網路 的連結,獲取或分享任何資訊,網路的發展會如此快速,網路的自由開放實為重 要因素之一。 網路因為自由開放而成為一個新興媒體,網路的傳播方式從發展初期的純文 字,演變成今日零時差的影像視訊傳播,人們得以在不同地點相互連結,即時接 收他人分享的最新訊息。但同樣的,也因為網路的自由開放,產生了諸多對社會 負面的影響,例如虛擬的人際互動、透過匿名方式的傳播訊息、網路成癮的隱憂、 網路犯罪等層出不窮的現象,卻也都是人們在網路的自由開放下必須面對與解決 的課題(楊期泰,2002;楊洲松,2006)。 網路猶如水一樣,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犯罪模式和現實生活中的犯罪模式 差異不大,只是換成一個虛擬的面貌罷了(引自陳俊良、趙涵捷,2001)。蔡昭 儀(2007)認為「網路社會」如同「實體社會」,存在著是非善惡等一切屬於實 體社會的矛盾。相對於人們在真實世界中對陌生事物的防備,網路既隔離又隱密 的特性,使得網路使用者可以免除內心的害怕與抗拒,能夠與他人在網路世界 中,建立起一種似近實遠、似遠實近的特殊人際關係。. (二)網路有其便利近用性 相較於傳統大眾傳播媒體,如電視、報章雜誌等,網路具有更高的可接近性。 網路迷人之處在於讓人們可以將文字、影像、動畫、資料、訊息以數位(digital) 形式在全球各地零時差的快速傳播、流通交換,形成一個非常龐大的數位化資料 庫(林偉傑,2008)。世界各國為提昇國際競爭力,均大力推動國家資訊基本建 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 ,產業界也積極研發寬頻上網及無線   11  .

(30) 上網技術,在現今社會裡,無線上網已經是非常普遍的設備,學校、圖書館、餐 廳、公共設施,都是可以無線上網的地點,使得網路應用服務更加快速、方便, 加上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機動性高的連網設備問世,網路更可就近使用。也 因為網路有其便利性,人們的生活所需,皆可以透過網路的連結,獲得即時的解 決。李英明(2000)指出,從網際網路的全球性來看,它提供了一條捷徑,使人 們可以輕易吸取世界各國最新的訊息。從網際網路的教育性來看,它提供人們終 生學習的管道,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 (三)網路是個虛擬世界 不同於真實的現實環境,網路是個可以依照個人構想而打造出來的虛擬世 界,在網路世界裡,人們可以使用任何名稱、任何身分或匿名的方式與其他的網 路使用者進行溝通,自由發表言論與交換訊息。透過網路的溝通,使用者在任何 時間、地點,也可以與他人互動聯繫,不論本身的性別、學歷、背景、社會地位, 在網路中代表自己身分的代號,就是對其身分的認同(范家敏,2005)。吳秀娟 (2009)認為匿名性,是指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使用者可以隱藏身份,可以改 變自己的真實身分與人格特質,例如性別、生日,甚至改變人格,以非現實的人 格型態出現在這虛擬的時間和空間裡,匿名性也可能會塑造無形的安全感,降低 發展虛擬社交的風險性。當網際網路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逐漸擴大,將會使更多 人必須依附在網際網路這個載體或母體上,成為網際網路的寄生體(引自李英 明,2000)。在網際網路中,人雖然以匿名的方式優游於網路世界,固然會以個 人期望的角色與模式去塑造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理想人物,致使會造成欺騙或導 致別人的幻想;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卻也顯示,當人可以越過身體、時空等 現實生活中固有的的限制時,人是可以呈現多元生命發展的。 陳俞霖(2003)認為,網路世界並非是虛擬的,相反的,網路世界反而更為 真實,是整個社會的小縮影,在不需隱藏真實情感的狀態下,人性因素在其中顯 露無遺。透過網路的連結,現實的社會聚落將會逐漸被虛擬社群所取代,時間、 空間的限制與傳統倫理的束縛,將在這虛擬的社群中逐漸消失。 優游於真實與虛構的環境中,網路世界充滿了無限的想像與刺激,網路使用   12  .

(31) 者發揮其好奇心和冒險心,沉浸在網路世界裡。在網路世界裡,人事物的存在有 可能是虛構的,使用者的身分也不需要擔心會被刻意揭露,在使用網路時,暫時 卸除既有的身分限制,也因為這個原因,網路使用者可能沉溺於自己虛構的網路 世界中,而與現實環境脫節,進而造成不好的影響。. (四)網路激發無限創造力 吳秀娟(2009)認為,透過網路這項新興的傳播媒體,人們可以將自己的想 法理念,以建構網站、部落格的方式,與社會大眾分享,更可透過留言版的互動 方式,分享交流彼此的資訊。近年來,網路社群(如 facebook)的蓬勃發展,一 個小議題,可以透過網路的轉載分享,獲得全球各個角落的迴響。這種透過即時 通溝通討論模式,尋求事情或疑問的解決之道,就是一種腦力激盪的過程。 網路的發明,讓彼此的溝通更加便利與即時,網路訊息的傳播可以跨越國 家、語言、種族,影響世界各個角落;例如一首流行歌曲,透過網路的傳播,可 以跨越語言的隔閡,在全世界多個國家蔚為流行,網路傳播的力量,是如此無遠 弗屆。但網路世界也存在著許多看不見的隱憂與危險,特別是在學的學生與青少 年,常沉迷於網路世界中而迷失了自我。網路的發明固然為生活帶來了諸多便 利,但政府當局相關單位也必須對網路使用訂定相關限制與規範,減少因網路使 用而帶來的不當影響。. 三、台灣網路使用概況 網路的興起,為人類生活帶來了重大的轉變,依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TWNIC)於 2012 年 3 月所發表的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 12 歲以 上民眾曾上網率達七成七,使用各種方式上網的使用率也呈現穩定微幅成長,反 映台灣網路使用普及率頗高。而曾寬頻上網率達七成四,曾無線上網率已達四成 六,曾行動上網率為三成,則反映民眾上網方式日趨多元,對於上網速度的需求, 也與日俱增。以下依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於 2012 年 3 月所發表的台 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來說明台灣目前的網路使用概況。.   13  .

(32) (一) 人口數 表 2-2 台灣全國地區上網人口統計表 上網人數 全部人數. 12 歲以下 1,597,003 2,614,006. 12 歲以上 15,936,977 20,629,714. 0-100 歲 17,533,980 23,243,720. 資料來源:2012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 2012 年 9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由表 2-2 台灣全國地區上網的統計分析,12 歲以下民眾約有 160 萬人曾使 用過網路;12 歲以上民眾約有 1594 萬人曾使用過網路;總計 0-100 歲民眾約 有 1753 萬人曾使用過網路。12 歲以上民眾有 77.25%(1594 萬人)曾經使用 過網路。 表2-3 台灣全國地區2002-2012上網人口比較統計表 年別 2003.07 2004.01 2005.01 2006.01 2007.01 2008.01 2009.01 2010.01 2011.01 2012.03. 上網人口(萬人) 1175 1264 1380 1476 1523 1555 1582 1662 1695 1753. 佔當年人口比例(%) 57.23 61.01 64.14 65.97 67.77 68.51 70.95 72.56 75.69 77.25. 成長比例(%) 116.80 115.75 109.18 106.96 103.19 102.10 101.74 105.06 101.99 103.42. 資料來源:2012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 2012 年 9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由表 2-3 台灣全國地區 2002-2012 上網人口比較的統計分析,台灣全國地區 上網人口近 10 年(2003-2012)的上網人口,從 2003 年的 1175 萬人,增加到 2012 年的 1753 萬人,所佔人口比例,由 2003 年的 57.23%增加為 2012 年的 77.25%。 無論是上網人口或是上網人口比例,都有逐年增加之趨勢。而在每年的統計數據   14  .

(33) 上,也都是呈現正成長,加上上網方式日趨多元化,各項比例在未來勢必會穩定 持續提升。 由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國小高年級學童,年齡在 12 歲以下,而在台灣網路 資訊中心(TWNIC)的調查資料中,對於年齡在 12 歲以下對象的網路使用行為, 並未有詳盡的分析探討,但現今的教育體制,在教育部全面推廣資訊教育之下, 國小學童的網路使用情形已經十分普遍,因此,研究者期望藉由本研究的探討, 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網路使用行為有更明確的瞭解。. (二)性別 依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於 2012 年 3 月所發表的台灣寬頻網路使 用調查報告,全國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曾經使用網路的比例依性別來看,男性為 78.67%(810 萬人),女性為 75.84%(784 萬人)。 不論是曾上網或近半年的上網率、寬頻上網率、無線上網率及行動上網率, 男性皆高於女性,顯示男性在網路使用率上略高於女性,而男性對於電子產品的 喜好度與涉入上一向高於女性,這也是男性上網比例高於女性上網比例的原因之 一。. (三)年齡 表 2-4 台灣全國地區使用網路依年齡別區分統計表 年齡層別(歲). 百分比例(%). 排序. 12-14. 100.00. 1. 15-19. 99.56. 3. 20-24. 99.72. 2. 25-34. 97.81. 4. 35-44. 96.15. 5. 45-54 55 以上. 70.79. 6. 34.12. 7. 資料來源:2012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 2012 年 9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15  .

(34) 由表 2-4 台灣全國地區使用網路依年齡別區分的統計分析,12 歲以上民眾曾 經使用網路比例依年齡別來看,以「12~14 歲」、「15 歲~19 歲」、「20 歲~24 歲」、「25 歲~34 歲」及「35 歲~44 歲」最高,皆在 96.15%以上;「45 歲~54 歲」,為 70.79%,「35 歲~44 歲」和「45 歲~54 歲」之間的比例有非常明顯的 落差,由 96.15%降為 70.79%;而「55 歲以上」之上網比例更為明顯下降,為 34.12%。 分析各年齡成的比例,24 歲以下尚屬就學階段,網路使用率趨近 100%,而 在 45 歲以上網路使用率則有明顯降低。. (四)教育程度 表 2-5 台灣全國地區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推估-依教育程度區分統計表 教育程度. 百分比例(%). 排序. 小學及以下. 17.30. 6. 國中. 59.40. 5. 高中. 82.17. 4. 專科. 91.45. 3. 大學. 97.96. 2. 研究所以上. 99.87. 1. 拒答. 9.28. 7. 資料來源:2012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 2012 年 9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由表 2-5 台灣全國地區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推估-依教育程度區分的統 計分析,12 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比例以「研究所及以上」及「大學」最高,分 別為 99.87%及 97.96%;其次為「專科」 ,為 91.45%。 「國中」比例則明顯降低, 為 59.40%,「小學及以下」比例最低,為 17.30%。 综合上述分析,網路使用在台灣全國地區無論人口數、性別、年齡、教育程 度,普及率已相當高,上網方式也不再侷限於有線網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 等多元化的無線連網方式,更讓網路與民眾日常生活有了更緊密的連結,網路使 用對社會發展影響深遠,而網路使用行為所衍生的各項相關議題,值得更進一步 觀察與深究。   16  .

(35) 貳、網路使用行為的內涵 要了解網路使用行為的內涵必須先介紹網路使用行為的意義和網路使用行 為的分類。. 一、網路使用行為的意義 關於「網路使用行為」的定義,專家學者各有不同的闡述,茲根據文獻將各 專家學者對「網路使用行為」的定義整理如表2-6所示: 表 2-6 網路使用行為的定義 學者. 網路使用行為的定義. 董潔如(2002). 林奕汝(2004). 李曉君(2005) 廖思涵(2005) 謝明達(2005) 林欣玫(2008) 鍾佩育(2009). 基於滿足社會及個人心理需求,經由網路連結方式,利用相關 工具從事網路活動的行為,都可稱之為網路使用行為。 網路使用行為意指使用者以電腦為中介傳播系統,運用輸入工 具將個人的內在態度文字化,並透過網路連結的方式傳播出 去。 網路使用行為是指人機互動階段的行為,也就是個人使用電腦 的行為。 透過網路連結的方式來使用網際網路各種主要功能的行為。 個人在網路環境中,利用網路連結與其他個體產生虛擬互動的 行為。 網路使用行為是指經由網路連線的方式,運用網際網路所提供 的功能來滿足個人對社會及心理的需求。 網路使用者運用網際網路為溝通媒介,與其他個體進行交流互 動的行為。.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統整各專家學者的定義,研究者認為, 「網路使用行為」係指網路使用者透 過各種不同的網路連結方式,在網路上所從事的各種行為或活動。.   17  .

(36) 二、網路使用行為的分類 對於網路使用行為的分類,並無特定的依據,茲將各專家學者對「網路使用 行為」的分類整理如表 2-7 所示: 表 2-7 網路使用行為的分類 學者. 網路使用行為的分類. 嚴增虹(2002) 許明遠(2004) 廖思涵(2005) 盧浩傑(2007) 賴昱霖(2007) 林偉傑(2008) 鍾佩育(2009). 網路使用功能、網路使用動機與目的、網路使用歷史、 網路使用時間、網路使用地點。 網路使用動機與目的、網路使用功能、網路使用年資、 網路使用時間及次數、網路使用地點。 網路使用時間、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活動、 網路使用情境。 網路使用時數與次數、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類型、 網路使用年資。 網路使用動機與目的、網路使用功能、網路使用年資、 網路使用時間。 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年資、網路使用頻率、網路使用時間、 網路使用動機、網路使用功能。 網路使用資歷、網路使用頻率、網路使用地點、網路使用活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本研究將網路使用行為分類為網路使用資歷、網路使 用地點、網路使用時間、網路使用活動、網路使用工具五個類別來進行分析研究。.   18  .

(37) 以下依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於 2012 年 3 月所發表的台灣寬頻網 路使用調查報告,茲將研究者所歸納之網路使用行為的分類分述說明如下:. (一)網路使用資歷 表 2-8 台灣全國地區 12 歲以上有上網民眾其接觸網路時間統計表 使用時間. 百分比例(%). 排序. 未滿半年. 0.31. 12. 半年以上,未滿 1 年. 0.93. 11. 1 年以上,未滿 2 年. 3.25. 9. 2 年以上,未滿 3 年. 3.47. 8. 3 年以上,未滿 4 年. 3.58. 7. 4 年以上,未滿 5 年. 3.96. 5. 5 年以上,未滿 6 年. 7.17. 2. 6 年以上,未滿 7 年. 4.79. 4. 7 年以上,未滿 8 年. 5.37. 3. 8 年以上,未滿 9 年. 3.67. 6. 9 年以上,未滿 10 年. 2.66. 10. 10 年以上. 60.46. 1. 其他. 0.39. 13. 資料來源:2012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 2012 年 9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由表 2-8 台灣全國地區 12 歲以上有上網民眾其接觸網路時間統計表分析, 12 歲以上民眾接觸網路時間以「10 年以上」比例最高,占 60.46%;其次為「5 年以上~未滿 6 年」,占 7.17%;整體而言,「5 年以上」比例已占 84.12%。.   19  .

(38) (二)網路使用地點 表 2-9 台灣全國地區個人最常使用寬頻上網地點統計表 地點. 百分比例(%). 家中. 92.5. 工作場所. 32.68. 學校. 18.75. 咖啡廳、餐廳、速食店. 14.83. 網咖. 10.29. 捷運站/火車站/機場/高鐵站. 9.49. 朋友同學家/親戚家. 6.50. 圖書館. 6.45. 飯店、旅館、民宿. 5.98. 便利商店. 2.00. 宿舍. 1.06. 醫院. 1.07. 其他場所. 3.97. 資料來源:2012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 2012 年 9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由表 2-9 台灣全國地區個人最常使用寬頻上網地點的統計分析,12 歲以上有 使用寬頻上網之受訪者中,其最常使用寬頻上網之地點以「家中」為最多;其次 為「工作場所」,再其次為「學校」。 由此數據顯示,民眾的家庭中有網路可使用者,已經高於九成,網路使用行 為在家庭已經相當普遍。.   20  .

(39) (三)網路使用時間 表 2-10 台灣全國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平日使用寬頻時數統計表 使用時間. 百分比例(%). 排序. 未滿半小時. 4.41. 7. 半小時以上,未滿 1 小時. 8.12. 4. 1 小時以上,未滿 2 小時. 19.83. 1. 2 小時以上,未滿 3 小時. 19.57. 2. 3 小時以上,未滿 4 小時. 12.90. 3. 4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7.54. 5. 5 小時以上,未滿 6 小時. 6.43. 6. 6 小時以上,未滿 7 小時. 1.81. 13. 7 小時以上,未滿 8 小時. 2.14. 12. 8 小時以上,未滿 9 小時. 4.18. 8. 9 小時以上,未滿 10 小時. 1.33. 15. 10 小時以上,未滿 11 小時 2.55 11 小時以上,未滿 12 小時 0.64. 11. 12 小時以上,未滿 13 小時 1.39 13 小時以上,未滿 14 小時 0.07. 14. 14 小時以上,未滿 15 小時 0.10 15 小時以上,未滿 16 小時 0.25. 19. 16 小時以上. 1.17. 16. 平日不上網. 3.00. 9. 不一定. 2.56. 10. 17 20 18. 資料來源:2012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 2012 年 9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由表 2-10 台灣全國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平日使用寬頻時數的統計分析,12 歲以上有使用寬頻上網之受訪者中,其平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以「1 小時以上, 未滿 2 小時」及「2 小時以上,未滿 3 小時」比例最多,分別占 19.83%及 19.57%; 整體而言,平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合計未滿 4 小時已占 64.83%。平日一天使用 寬頻時數合計 8 小時以上占 11.68%。.   21  .

(40) 表 2-11 台灣全國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假日使用寬頻時數統計表 使用時間 未滿半小時 半小時以上,未滿 1 小時 1 小時以上,未滿 2 小時 2 小時以上,未滿 3 小時 3 小時以上,未滿 4 小時 4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5 小時以上,未滿 6 小時 6 小時以上,未滿 7 小時 7 小時以上,未滿 8 小時 8 小時以上,未滿 9 小時 9 小時以上,未滿 10 小時 10 小時以上,未滿 11 小時 11 小時以上,未滿 12 小時 12 小時以上,未滿 13 小時 13 小時以上,未滿 14 小時 14 小時以上,未滿 15 小時 15 小時以上,未滿 16 小時 16 小時以上 平日不上網 不一定. 百分比例(%) 3.72 6.98 14.27 15.91 11.16 8.74 8.97 3.76 2.95 2.83 0.85 1.94 0.76 1.47 0.04 0.22 0.28 1.21 8.90 5.04. 排序 10 7 2 1 3 6 4 9 11 12 16 13 17 14 20 19 18 15 5 8. 資料來源:2012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 2012 年 9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由表 2-11 台灣全國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假日使用寬頻時數的統計分析,12 歲以上有使用寬頻上網之受訪者中,其假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以「2 小時以上, 未滿 3 小時」及「1 小時以上,未滿 2 小時」比例最多,分別占 15.91%及 14.27%; 整體而言,假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合計未滿 4 小時已占 52.04%。假日一天使用 寬頻時數合計 8 小時以上占 9.60%。 由表 2-10 與表 2-11 的統計分析,民眾不論在平日或假日,已經有接近 90% 的比例,每天使用寬頻上網 1 小時以上,顯示網路使用在民眾日常生活中,已是 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22  .

(41) (四)網路使用活動 表 2-12 台灣全國地區台灣全國地區個人最常使用寬頻上網功能統計表 上網功能. 百分比例(%). 搜尋資訊. 49.50. 網路社群. 31.44. 看新聞氣象. 28.73. 瀏覽資訊、網頁. 27.09. 線上遊戲. 21.66. 收發電子郵件. 19.53. 網路購物. 19.36. 線上觀賞影片. 12.48. 傳送即時短訊. 7.31. 網路金融服務. 4.86. 資料來源:2012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 2012 年 9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由表 2-12 台灣全國地區台灣全國地區個人最常使用寬頻上網功能的統計分 析,12 歲以上有使用寬頻上網之受訪者中,其最常使用寬頻上網之功能以「搜 尋資訊」為最多;其次為「網路社群」、「看新聞氣象」及「瀏覽資訊、網頁」。 「搜尋資訊」是民眾最常使用的上網功能,但隨著上網方式日趨多元化,民 眾透過上網方式來進行與日常生活相關活動連結也愈來愈普遍。.   23  .

(42) (五)網路使用工具 表 2-13 台灣全國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有上網民眾其連網設備統計表 連網設備. 百分比例(%). 個人桌上型電腦. 87.76. 筆記型電腦. 41.92. 手機. 32.25. 平板電腦. 11.84. 家庭電器設備. 2.44. 手持式影音娛樂設備. 1.72. PDA 超過三年未上網,無法回答. 1.18 1.17. 其他. 0.15. 資料來源:2012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 2012 年 9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由表 2-13 台灣全國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有上網民眾其連網設備的統計分析, 12 歲以上曾使用網路之受訪者中,其上網設備以「個人桌上型電腦」為最多; 其次為「筆記型電腦」;而「手機」與「平板電腦」等無線連網設備,在未來幾 年,比例也必定大大提升。 綜上所述,網際網路的發明提升了民眾生活的便利性與多元性,網路使用與 民眾生活也有了緊密的結合。在學童教育上,教育部推動資訊教育亦向下紮根, 電腦課程的實施從國小中年級階段開始推行,教師授課方式也由傳統的板書教學 逐漸轉變為數位媒體化的教學,教學與網路做連結,也成為教師授課的教學工 具,多方面的刺激影響,提升了國小學童使用網路人口的比例,而關於國小學童 的網路使用行為更是值得更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24  .

(43) 三、網路使用行為的層面 「網路使用行為」係指網路使用者透過各種不同的網路連結方式,在網路上 所從事的各種行為或活動。而所有的網路使用行為,必有其使用目的與動機,對 於網路使用的目的與動機,國內多位學者皆有其探討與研究,茲將國內學者研究 結果整理如表2-14: 表 2-14 網路使用行為動機的分類 學者. 研究對象. 網路使用行為動機. 黃玉萍(2002) 嚴增虹(2002) 何志宗(2004) 許明遠(2004) 楊易蕙(2005) 賴昱霖(2006) 許玉霞(2006) 盧浩傑(2007) 林娌竹(2008). 國小高年級生 國小高年級生 國小高年級生 國小高年級生 國小四、六年級生 國小高年級生 國小高年級生 國小高年級生 國小高年級生. 使用電子郵件、蒐集課業資訊。 搜尋資料、收發信件。 玩網路遊戲、收發電子郵件、蒐集課業資料。 搜尋課業資料、網路連線遊戲。 聊天交友、休閒娛樂、資訊學習。 搜尋資料、下載遊戲、使用傳訊軟體聊天交友。 玩線上遊戲、蒐集資料。 下載資料、網路連線遊戲、收發電子郵件。 搜尋資料、玩線上遊戲、瀏覽電玩遊戲網站。 搜尋資料、連結休閒娛樂網站、使用網路溝通 功能、線上學習活動。 瀏覽網站、連線遊戲、下載音樂。. 吳秀娟(2009) 國小高年級生 曾鈺珮(2009) 國小高年級生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5  .

(44) 表 2-15 網路使用行為動機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黃玉萍 (2002) 嚴增虹 (2002) 何志宗 (2004) 許明遠 (2004) 楊易蕙 (2005) 賴昱霖 (2006) 許玉霞 (2006) 盧浩傑 (2007) 林娌竹 (2008) 吳秀娟 (2009) 曾鈺珮 (2009). 搜 尋 資 料. 瀏 覽 網 頁. 電 子 郵 件. 聊 天 交 友. 即 時 傳 訊. 連 線 遊 戲. 下 載 遊 戲. 下 載 音 樂. 下 載 軟 體. 網 路 購 物. 教 育 學 習.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統整表2-14與表2-15國內學者對網路使用行為動機的調查,顯示國小學童已 具備網路使用能力,所包含的動機類別也相當廣泛,歸納上述網路使用行為動 機,研究者將網路使用行為分為三個層面:分別是「教育學習行為」 、 「人際溝通 行為」及「生活休閒行為」三個層面。本研究所探討的網路使用行為,即以此三 個層面為主,茲分述如下:. (一)教育學習行為 「教育學習行為」意指運用網際網路的各種搜尋引擎,查詢各種資料,達到 增進學習目的的網路使用行為。現今社會已進入網路時代,資訊的取得不僅是由 書本、報章雜誌的方式,透過網路來獲取資訊,已成為最為普遍且方便的方式, 網路成了藏書量最為豐富的虛擬圖書館;任何新聞訊息可透過網路的即時傳播,   26  .

(45) 零時差的在任何地點接收;資訊設備的快速發展,如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的問 世,使得人們的閱讀習慣從傳統的紙本轉變成電子書及電子報。而在知識的獲取 上,只要在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便可出現多筆可供參考的資料,為自己解決生 活上及課業上的疑難問題。甚至透過網路力量的匯集,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因 而誕生了如維基百科此類的網路百科全書。 現今學校教育方式,也已從傳統的板書教學演變為數位化教學,透過網路的 連結,讓學生學得課本之外更多的知識,生動的數位化教學,更可提升學生的學 習興趣,也可增進師生間的互動。有鑑於此,教育相關單位也設置了許多學習網 站與各式各類的數位學習網,成為學生提升自我能力的最佳方式。網路知識的取 得雖然方便,但在使用時必須考量其正確性,否則在廣泛的流傳下,便會產生誤 導與錯誤的情況。. (二)人際溝通行為 「人際溝通行為」意指運用網際網路的各種通訊軟體,達到與他人互動溝通 及資訊交流的網路使用行為。在網際網路發展初期,學生透過 BBS 的方式進行 線上聊天,網路上也設置各式各樣的交友網站,進而逐漸發展出個人化的部落 格,「網路」成了一個虛擬族群。MSN、Skype、即時通等通訊軟體的發明,更 加速網路溝通的發展;透過網路的迅速發展,也從單純的文字傳送發展成視訊的 傳送。facebook 的問世,更是將各式的網路溝通工具加以整合,將網路溝通的功 能發揮至極致。時至今日,facebook 已成為學生溝通訊息的最主要方式,溝通對 象也從雙方便成了多方,透過單方面訊息的傳播,便可立即將訊息傳播到世界各 個角落;可說是萬能的網路平台。任何問題,只要在 facebook 發問,便會得到 許多的回應,人們也耗費愈來愈多的時間在這虛擬的網路世界中進行交流溝通。. (三)生活休閒行為 「生活休閒行為」意指連結網際網路的各種休閒娛樂性網站,達到提升生 活品質與休閒娛樂目的的網路使用行為。在網路尚未普及之前,學生透過電視及 廣播來接收生活休閒新知是最普遍的方式,而網路普及後,學生可透過網路無遠 弗屆的各項功能,享受各式各樣的休閒娛樂。例如透過 youtube 的上傳與搜尋,   27  .

(46) 便可以觀看任何你想觀看的影片,也可透過網路的連結進行線上遊戲,甚至可以 透過網路進行購物消費。網路能夠提供學生生活休閒的方式愈來愈多元。 網路使用行為的範圍相當廣泛,就國小高年級學童常使用的網路行為,分為 此三大類網路使用行為層面。故本研究即是以研究者所歸納的三大網路使用行為 層面作為自變項,來探討和其它變項之間的關係。.   28  .

(47) 第二節 生活適應相關理論之探討 本節旨在探討生活適應相關理論,將就生活適應的意義、生活適應的理論與 生活適應的層面加以探討。茲介紹如下:. 壹、生活適應的意義 「適應」是個體對不同的生活環境、方式、時間、人、事、物…等各種因子, 能調整自己的行為,並產生正面或反面的影響狀態(教育部電子辭典,2013); 林偉傑(2008)認為,「適應」與「生活適應」兩者之間,並無區別。研究者亦 認為,「適應」的目的本是「生活」,因此「適應」即是「生活適應」。英國著名 的生物學者達爾文(Darwin)於 1859 年所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生物 學進化論裡「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概念,是適應一詞的起源。 適應是個體為了與其生活的環境保持和諧狀態所做的各種反應,實為一動態 的歷程,其中包含了個體、環境及人格特質三者間取得調和之互動歷程(張春興, 1996)。國外學者 Arkof(1968)認為適應是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適應包含 了兩方面的歷程,其一是個體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去改變環境,讓環境去適應 個體;其二是改變自己,調整自身狀態去順應環境。所以一個適應良好的人,能 夠適時因應內在壓力去順應環境的變化,其內在需求與外在環境要能夠保持在和 諧的狀態。陳金定(2007)指出,健康的適應歷程,包含「平衡之自我調適歷程」 、 「與環境有效互動」及「個人健全之發展」三因素之互動,三者之關係圖如圖 2-1。. 自我調適歷程 適應結果 環境. 個人發展. 圖 2-1 適應歷程關係圖 資料來源: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頁 6) ,陳金定,2007。 台北:心理。 對於適應意義的界定,國內外學者專家各有不同的闡述,茲根據文獻將國內   29  .

(48) 對於適應意義的界定,國內外學者專家各有不同的闡述,茲根據文獻將國內 外學者專家對「適應」的定義整理如表 2-16 所示: 表 2-16 適應的定義 學者. 適應的定義. 適應是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個人與環境無時無 Arkoff(1968) 刻都在改變,因此個體與環境之間,也必須不停的 適應,使雙方達到和諧一致的狀態。 適應是個體為了克服或解決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 Kaplan & Stein(1984) 運用各種技能與方法,以解決問題的歷程。 Atwater(1990) 適應是個體透過學習以達到和環境間和諧的關係。 適應是個體藉著同化和適調的歷程,和環境之間達 Piaget(1994) 成平衡的狀態。 個體為了因應各種需求,而在行為上做出有意義、 簡茂發(1986) 有系統的改變,個體從過程中所獲得的滿足感,就 是「適應」。 適應是個體與生活環境間保持和諧狀態所表現的各 張春興(1989) 種反應。 適應是個體為了個人的需求,與環境間產生調和作 劉焜輝(1990) 用的過程。 適應是指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事物的反應, 林清山、張春興(1998) 適應包括主動改變環境和被動因應環境兩種性質。 適應是指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是連續且雙 王以仁、林淑玲 向的;適應本質是動態而非靜態,對於生活具有控 與駱芳美(1999) 制力。 適應是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關係,包括個體與他 黃佳儀(2002) 人的人際互動,以及個體在身心狀態的行為表現, 皆能處於一種良好的狀態。 適應是指個體為滿足其生理、心理、社會的基本需 吳慧玲(2004) 求,與環境間產生交互作用關係,包含整個歷程與 結果。 適應是個體在環境中,透過與他人、環境交互作用 劉芳文(2006) 的過程,個體不斷克服來自內在與外在的壓力與挑 戰,尋求滿足個人需求並與環境維持平衡的狀態。 適應是指個體與本身、他人及外在環境互動之間取 沈美杏(2007) 得和諧,其過程是雙向且連續的。當個體內外在環 境和諧性愈高,適應性就愈好。 適應是個人因身心快速成熟改變,或環境改變時, 陳金定(2007) 為了維持發展之持續與整合(引自陳金定,2007)。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0  .

(49)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對適應的看法,適應的意義由原始的「優勝劣敗、適 者生存」 ,演變成個人與環境間的一種互動關係。因此,研究者認為, 「生活適應」 是指個人為了滿足生活上不同層面的各種需求,一方面受到來自生活環境的壓力 與約束,同時也積極的對所處的生活環境採取適宜的因應方式,完成個人自我實 現的目標,以求得與生活環境取得和諧一致關係的互動歷程。. 貳、生活適應的理論 現今社會,科技迅速發展,人們的腳步幾乎跟不上社會變化的速度,更不容 許自己稍作片刻停留;生活的壓力,常常將人們壓得喘不過氣,而極速的生活步 調,亦讓人們慌亂了步伐。在面對多重壓力的時代,學者們以多方面向來探討個 體與環境間的適應問題,均指出生活適應不僅受到個人人格影響,與環境間的互 動更有密切的關係。 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生命的過程如同一連串適應的歷程。如果一個人要保 持良好的身心適應,個體必須主動並適時改變外在環境與調適內在的心理狀態, 才能保持個體與環境間的和諧關係(張春興,1996;楊國樞,1994)。反之,個 體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一旦沒有足夠的適應能力,就容易產生許多適應上的 問題。 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對於生活適應都秉持不同的見解,以下茲就精神分析 論、人本論、社會學習論、認知發展論、特質論的觀點進行闡述。. 一、精神分析論 Freud 是精神分析論的創始者, 在 Freud 所提出的人格結構中,認為人格主 要是由本我(id) 、自我(ego)與超我(super-ego)三個面向所構成。高犁雀(2011) 認為,本我屬於生物性因素,凡事依循個人思考及其心性行事,內心並不需要存 在任何壓力,也毋須受到太多限制,執行任務時,亦無須他人同意即可執行。自 我屬於心理性因素,凡事依循既有規則行事,執行任務時,必須考量現實環境是 否允許;自我亦會壓抑本我,避免執意實行的衝動。超我則是屬於社會性因素, 凡事依循著理想原則行事,追求心中的理想境界,既不允許本我的衝動行事,也   31  .

數據

表 2-11  台灣全國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假日使用寬頻時數統計表  使用時間  百分比例(%)  排序  未滿半小時 3.72  10  半小時以上,未滿 1 小時 6.98  7  1 小時以上,未滿 2 小時 14.27  2  2 小時以上,未滿 3 小時 15.91  1  3 小時以上,未滿 4 小時 11.16  3  4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8.74  6  5 小時以上,未滿 6 小時 8.97  4  6 小時以上,未滿 7 小時 3.76  9  7 小時以上,未滿 8 小時
表 2-15  網路使用行為動機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搜尋資 料  瀏覽網 頁  電子郵 件  聊天交 友  即時傳 訊  連線遊 戲  下載遊 戲  下載音 樂  下載軟 體  網路購 物  教育學 習  黃玉萍 (2002)  9  9  9    嚴增虹 (2002)  9    9    何志宗 (2004)  9    9      9   許明遠 (2004)  9  9      9     9 楊易蕙  (2005)  9  9      9   9   9  9 賴昱霖 (2006
表 2-18  不同專家學者對生活適應層面分類彙整表  研究者(年代) 個人適應  家庭適應  學校適應  人際適應  劉焜輝(1985)  ○  ○  ○  陳貴龍(1987)  ○  王柏元(1999)  ○  ○  李文欽(2003)  ○  ○  ○  ○  沈如瑩(2003)  ○  ○  ○  ○  陳治豪(2005)  ○  ○  ○  ○  廖思涵(2006)  ○  ○  ○  ○  劉芳文(2006)  ○  ○  ○  ○  黃建彰(2008)  ○  ○  ○  ○  總計次數  8
表 2-19  個人適應的定義  學者  個人適應的定義  莫麗珍(2003)  個人適應意指對自我的接受及對自我情緒的感受。  廖思涵(2006)  個人適應包含瞭解自我能力,瞭解自我情緒與動機,及瞭解自 我價值。  吳淑娟(2008)  個人適應意指瞭解自我能力與條件,瞭解自我情緒與動機,能 夠欣賞自己、接納自己、並體認自我的價值。  吳宗弘(2009)  個人適應意指個人是否能與外界環境取得和諧關係。  沈惠萍(2009)  個人適應包含擁有正確與正向的自我概念,瞭解自己的優缺 點,欣賞自己、接納自己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R part is designated for the desired adjustment to the target; the exogenous part is corresponding the offset between the center of target and the aiming point wherein

But the network security, the perceive risk of online insures behaviors, the cognitive of e-life insurance products, allow them to maintain reservation about the online

In the second phas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ptimization- to meet the target under the adjustment of control factors’ levels via ANOVA analysis, and using the quality characteristic

Finally, with extending Nerlove and Arrow’s advertising model and considering the adjustment cost of advertising expenditures as well as learning effect accumulated b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initial pH value, and adsorption temperature on 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between Cr(IV) ion with a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haviors of a low-carbon diet among with different mother’s occupations.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gained among knowledge attitudes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