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緊急避難的人性辯證分析 緊急避難的人性辯證分析 緊急避難的人性辯證分析 緊急避難的人性辯證分析

第三章 性惡本質的合理辯證分析 性惡本質的合理辯證分析 性惡本質的合理辯證分析 性惡本質的合理辯證分析

第一節 緊急避難的人性辯證分析 緊急避難的人性辯證分析 緊急避難的人性辯證分析 緊急避難的人性辯證分析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緊急避難的人性辯證分析 緊急避難的人性辯證分析 緊急避難的人性辯證分析 緊急避難的人性辯證分析

任何存在事件皆相對應其他的存在事件,雖然也有相同的存在道 理與利害關係,卻皆有其獨立性與客觀性。例如沒有空氣、陽光和水

的存在,就可能沒有人的存在如果《甲板案》的木板不存在,A 與 B 兩人可能均無法保命,但是空氣、陽光和水並不必然決定人的存在,

更是不可能支配人的思想、感情與意志的存在,《甲板案》中的木板 卻屬於例外。

當然,空氣、陽光和水,本來就超越人而獨立存在,也可以不避 接受人類存在的影響,這是依客觀的事實存在。但是,當沒有空氣、

陽光和水,才與人類產生「利害」關係;至於其「利害」關係不發生 在空氣、陽光和水之身上,因為若是發生缺乏空氣、陽光和水,是人 類後天製造的問題,這才是認知產生利害關係之問題的癥結的所在,

而《甲板案》中若剛好有兩塊木板其「利害」關係也就獲得解決。

「人性」在先秦哲人思想中具有本體與本質二方面的意義。在

「人文化之」的「人的心性」背後也形而上的「天道」與「天命」思 想作為根源,且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仁」有本質的意義,「先 生」即是人之「用」,「人的心性」其本質即是「仁」,其用即是「先

生」,傅佩榮先生謂:「人所指涉的是人之性與人之道。」(徐復觀,

1969:325)。

先秦原本由天子根據天命觀所制作的禮樂,到孔子時根據他對人 性論的洞識予以再造生機。孔子與儒家的構想是,即使天子失德,即 使不再有天子,每一個人依舊可以而且應該遵守禮樂規範,並由此滿 足全人性的基本要求。

下面羅列的是一些傳統「性」這個字,傳統哲學家們在使用它時,

傳統哲學家們在使用它時,有極複雜的涵義,在此不加討論 (韋政 通,1977:24) 。

壹、 性相近說

論語、陽貨篇 :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大戴禮 記、保傅篇 :「殷為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秦為天子,二世 而亡。人性非甚相遠也(注:孔子曰,性相近),何殷、周有到之長,

而秦無道之暴,其故可知也。」王石安、原性篇 :「曰,無所安 者,孔子之言而已。……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無知 言如此。」(臨川先生文集卷六八)程顥、語錄 : 「性相近也,習 相遠也。性一也,何以言相近?曰,此只是言氣質之性,如俗言性 急性緩之類。……孔子言性相近,若論其本,起可言相近 ? 只論 其所稟也。」(遺書卷十八)李二曲、靖江語要 : 「性本不可以近

遠論,相近者,就稟質而言也。」(二曲及卷四)顧炎武、日知錄、

性相近條 : 「性之一字,始見於商書,曰,『惟皇上帝,降中於 下民,貨有恒性』。恒即相近之義,相近,近於善也;相遠,遠於 善也;故夫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曲沃衛嵩 曰,孔子所為相近,即以性善而言,若性有善不友善,其可謂之 相近乎 ?如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若湯武知性不善,安能反 之以至於堯舜耶? 湯武可以反之,即性善之說,湯武之不即為堯 舜,而必待於反之,即性相近之說也。孔、孟之言一也。」(韋政 通,1977:25)。

貳、 生之謂性說

孟子、告子上篇 : 「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 為性也,猶白之謂白與 ? 』曰,『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

白寫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 』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 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又 :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 猶桮棬。」「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 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程顥、

語錄 : 「性一也,何以言相近 ? 曰,……此言性者,生之謂性 也。……生之謂性,凡言性處須看他立意如何 ? 且如言人性善,

性之本也。生之謂性,論其所稟也。……告子所云固是。」(遺書

卷十八)薛君來、論性 :「生之謂性,程子取之,蓋指氣稟而言耳。

其推本天命之性,則卒歸於孟子性善之說。」(王廷相「答薛君采 論性書」引,見王氏家藏集卷二八) (韋政通,1977:25、26)。

參、 性善說

孟子、告子上篇 :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

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 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 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 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公孫丑 上篇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

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 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 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韋政通,1977:

26)。

肆、 性惡說

荀子、性惡篇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政通案 : 偽乃 人為義,非虛偽之偽)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 而辭讓亡焉;生而有即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 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仁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故必將由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 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問者曰 :

『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 ? 』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 偽,非故(同固)生於人之性也。……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 生禮義,禮義生而致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

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 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資財而分者,

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 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美,

挾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之於外。故富而不

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 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彊學而求有之也;

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生而已,則人無禮義,不 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生而已,則悖亂在 已。用此觀之,人之性惡名矣,其善者偽也。」 (韋政通,1977:

28、29)。

伍、 性無善惡說

告子 : 「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告子上篇引)董仲舒對策三 : 「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 成。」王石安、原性篇 : 「有情然後善惡行焉,而性不可以善惡 言也。」(臨川先生文集卷六八)胡宏(五峯)、知言 : 「或問性。

曰 : 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奧也,

善不足以言之,況惡乎哉 !」(朱熹、「胡子知言疑義」引) (韋政 通,1977:29、30)。

陸、性有善惡說

世碩、宓子賤、公孫尼子:「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

舉人之善,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如此則情 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故世子座養書一篇。宓子賤,漆雕 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

(王充論衡、本性篇引)王充、論衡、率性篇 : 「論人之性,定 有善有惡。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 善。凡人君父審觀臣子之性,善則養育勸率,無令近惡;惡則輔 保禁防,令鍵於善。善賤於惡,惡化於善,成為性行。」又本性 篇 : 「實則人性有善有惡,由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 不可高。」呂坤、談到 : 「氣數之天是後天,落陰陽五行之後,

有善有惡。」(呻吟語卷一內篇) (韋政通,1977:30)。

柒、 性善惡混說

揚雄、法言、修身篇 :「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 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興?」(韋政通,

1977:30)。

捌、 性三品說

王充、論衡、本性篇 : 「人性有善有惡,猶人才有高有下 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謂性無善惡,是為人才無高下也。稟 性受命,同一實也,命有貴賤,性有善惡,謂性無善惡,是謂人 命無貴賤也。九州田土之性,善惡不均,故有黃赤黑之別,上中 下之差;水潦不同,故有清濁知流,東西南北之趨。人稟天地之 性,懷五常之氣,或仁或義,性術乖也;動作趨翔,或重或輕,

性識詭也;而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長或短,至老極死,不可變易,

天性然也。」(韋政通,1977:30) 。

1923 年史懷哲( Albert Scchweitzer )在其出版的《文明的哲 學》( The Philosophy of civilization ) 一書中對現代人的生活 有如下的描述 (史懷哲,1974:10-11) 。

一、 大規模的工業和工廠制度的興起,結果個人的經濟地位喪失了 自由獨立,人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與大自然;嚴重的心理傷 害也就隨之而起。再寫過份的勞動剝奪了個人的成長機會,使 得人們變的散漫、健忘、不願思考、不求進步,而只尋求最不 需要依賴精神力量的低級娛樂。於是文化、事業與文明機構受 到膚淺精神的滲透,又反過來影響社會情況,更深地腐蝕人們 的心靈。現代人的心裡變的空虛,他們無法保持心理上的鎮定 與自制的能力,這種膚淺的精神貶低了人文價值。

二、過度的專業化,造成了個人能力的畸形發展。現代人在多變而複 雜的工作環境裡養成了機械般缺乏個性的交往,「缺乏同情」、「冷 漠」使社會不再允許人文價值與人類尊嚴存在,學校教育與書本 也撇開了人道責任的觀念,而不再以之作為訓練人格的第一要 務。《果腹案》的當事人 A 在即將餓死的狀態下,當然就顧不得什 麼人性尊嚴了。

三、在社會與政治組織的束縛和壓抑下,現在人變得個性萎縮貧瘠,

失去自我的個人意識。所持的觀念都是國家、主義、政黨,社會 地位所決定的,這些觀念受到某些禁忌的維護而不容許批評。

因此,史懷哲當年曾說 : 「現代人在精神上喪失了獨立,變的

因此,史懷哲當年曾說 : 「現代人在精神上喪失了獨立,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