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逐項介紹研究背景與動機、闡述本研究之目的與問題,最後提供名詞解 釋,使本研究的構思更為清晰。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年級的國語課,從念讀課文開始,再進行生字教學,生字教學由注音拼讀 到造詞、部首、書空、習寫,以建立孩子對國字聲、形、意的認知與記憶,進而 希望建立閱讀的基礎。在學校各科目的學習都需要以文字記錄與表達。例如:數 學領域之講解、說明、布題,是以文字構成;生活領域的講述故事、提問,亦是 文字構成;生活上的標誌、招牌、說明、廣告,也是以文字構成,而且無注音標 示。因此,孩子會運用文字成為與社會溝通的必備能力。

Chall(1996) 認為識字能力的習得與自動化是閱讀理解的基礎。識字是一年 級學習與生活適應的基礎能力之一,研究發現低年級識字困難學童在識字量與閱 讀理解方面與普通學童的差距隨著年級增加而增大。識字或理解問題愈嚴重者,

其所需要的補救教學介入時間亦愈長,而識字與理解困難的補救教學介入越早越 好(王瓊珠、洪儷瑜、陳秀芬,2007)。

因此,應從低年級階段即開始篩選識字量不足的學童,予以即時且充分時間 的補救教學。小學一、二年級要能精熟識字解碼能力,才能為未來語文學習奠下 基礎,避免閱讀能力學習的馬太效應,讓貧者欲貧、富者欲富的現象。綜合國內 過去十年的識字補救教學研究,發現多數研究僅限於教學目標字與立即成效,未 提出類化與持續成效,可見,有效的識字補救教學仍有困境有待研究者繼續探討

(洪儷瑜、黃冠穎,2006)。

九年一貫課程綱文學習領域(國語文)亦重視培養學生在語文科學習方面具 有下列能力:

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

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有效應用國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欣 賞、創作,以融入生活經驗,擴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

3.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本國文 化精髓。

4.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工具書,結合資訊網路,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 和深度,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教育部,2011)

能力指標中說明第一階段(一、二、三年級)的學童須具備「能認識常用中 國文字 1000-1200 字」、「能熟習常用生字語詞的形音義」、「能讀懂課文內容,了 解文章的大意」、「能擴充詞彙,正確的遣辭造句,並練習常用的基本句型」之能 力(教育部,2011)。

以上說明可見得學生要能夠有效應用國語言文字能力,以達成其它學習目標。

然而,這項基礎在於學生能正確理解文字及正確使用,有識字能力為基礎,才能 進行閱讀的學習。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從高雄到花蓮的國小任教已進入第五年了,從一開始就感受到學生的 特質、行為的展現有別於西部學校、山區學校,學校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 明顯低落。研究者擔任三年高年級導師後,自願接低年級導師職務,儘管以前在 高雄山區學校已有兩年低年級導師的經驗,但還是抱持著戰戰兢兢的心理,擔心 久待高年級的我,面對低年級學生是否能順利轉變教學方法、班級經營、思維與 口語?再次面對有如白紙、可塑性高的孩子,研究者想透過本研究探討自己是否 可以教出主動學習、樂於學習的孩子。

王瓊珠、陳淑麗(2010)認為識字是閱讀的基礎,如果識字是零,語言理解 再好,也無法進行閱讀。所以,低年級時,認字是重要關卡,它不僅是一項學業 能力,也是學習各科的基礎,如果在閱讀時,不論是對字的解碼或內容的理解上 發生困難,皆會影響個體獲得知識的機會,進而影響了生活適應。

在注音符號十週的教學之後,開始識字教學,從筆順名稱開始,一筆一畫的 帶領學生書空、範寫、習寫,一節課上不完所有生字,但學生已經興趣缺缺,動 力不足。只能停下來,轉換活動進行比賽或遊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

可以發現低年級的學童對於講授式的識字教學感到乏味,但對於活動式、遊戲競 賽類型的教學活動教學參與度極高。如同 Shipley (2003) 指出遊戲的功能,遊戲 能促進致力成長、激發動機、結合新舊經驗。所以,本研究想探討遊戲競賽型的 教學活動能否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從兒童的認知發展來看,低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具體操作階段,適合以實務的 操作、遊戲方式來進行學習。又從多感官學習、訊息處理理論來看,學生的識字 學習極適合用眼、手、口的方式進行。由於學童具有個別差異,不同的心智發展、

不同的困難部份、學習能力不一樣,採用同樣的教材和教法,對某些學童可以學 得很有成就,可是某些學生卻成為低成就。所以在正式的課程之外,研究者欲尋 找提高學童參與學習的識字教學法,且能改善學童的識字困境。

學校的教材箱中每一課都有字卡、詞卡供老師上課使用,但卻都只是解說部 首、筆順、造詞而已,雖然減少了老師板書的時間,學生也可以一起看到,但卻 少了學生動手操作的部分。偶然一次運動會時,見到工作人員發號碼牌,讓研究 者聯想到「字卡」的使用,可以方便學生手拿,進行自我的識字練習,或和同學 比賽念讀。姚蘭(2007)指出閃示卡具有引發學習動機、提升專注力、強化記憶 力。的功能。林婉瑜(2006)指出兒歌結合字卡教學對認字能力有立即及維持的 效果,同時指出字卡是一個簡單又容易製作的輔助工具,將單字寫在字卡上,可 以運用遊戲的方式讓兒童認讀,是一種多重感官教學法的運用。因此,研究者想 探討字卡教具用於識字教學中,能否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學生在文字的書寫時,常將國字左右錯置、增減筆的情形尚需要改進,在參 閱了各類識字教學法後,發現部件的概念包含部首、筆畫、字,將字以方塊組合 的方式進行學習,研究者覺得部件識字教學可以針對錯置、增減筆這問題來改進。

在黃冠穎(2005)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學習 成效之研究結果,顯示「以文帶字部件識字教學法」在增進學童教學字的學習成 效、識字量、朗讀流暢度、閱讀理解、部件辨識能力、識字流暢度和閱讀理解能

力比「以字帶文部件識字教學法」為佳。可符合研究者現行上課中隨文識字的教 學,直接使用課文的生字進行部件教學。

綜合上述說明,本研究欲想將「字卡」、「部件識字」、「遊戲」這三方面結合,

來提升學童識字量及識字能力。並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對教學現場所面臨的問題,

做實際的行動,在過程中反思修正教學,進而對學童的識字能力有提升。進行字 卡遊戲結合部件識字教學策略,探討如何有效提升學童識字量及識字能力。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者欲針對識字能力低落的學童,採取字卡 遊戲結合部件識字教學策略,探討如何有效提升低成就學童識字量及識字能力。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字卡遊戲結合部件識字教學」的成效。

二、探討「字卡遊戲結合部件識字教學」可能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待答問題:

一、 「字卡遊戲結合部件識字教學」能否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

二、 「字卡遊戲結合部件識字教學」能否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字卡遊戲結合部件識字教學」能否增進學生的學習態度?

四、 「字卡遊戲結合部件識字教學」可能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 字卡

字卡又稱抽認卡或閃卡(Flash Card),是一小塊紙片用來輔助教學。可以用 來記錄詞彙、歷史事件時間、公式等等。使用字卡的目的主要是幫助記憶,提高 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多種感官的刺激(維基百科,2014)。

本研究之「字卡」指將國字或其部件寫於名片大小之紙上,方便學生拿取及 遊戲操作,以增進學生學習興趣及精熟學習。

二、 部件識字教學

謝錫金(2000)認為部件識字教學的部件概念本是機械學的專有名詞,借用 在漢字的結構,意思就是把一個漢字當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由若干部分組成,

如「想」字,就由「木」+「目」+「心」而成。孩子學習漢字,宜從部件開始,

因為部件具有較強的系統組織,孩子比較容易理解、掌握和記憶,相對於筆畫識 字的方法,部件識字法可大大提高孩子的識字量。

本研究之「部件識字教學」指利用漢字的構形部件切入識字教學,將複雜的 漢字進行部件拆解,減少學生記憶量,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提高對字形 的敏感度,讓學生能有系統識字,掌握構字的原則。

三、 識字能力

陳慶順(2001)指出識字可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解釋,狹義的識字是只看 到印刷文字後,能唸出字的發音,但不包括對此字意義的瞭解;而廣義的是自責 包括字形辨認、字音辨讀及字義搜尋。

本研究之識字能力採識字的廣義定義,並使用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 秀芬(2008)所編製的識字量評估測驗,以測驗所得的識字量做為評估學生的識 字能力。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雖力求嚴謹,但是因研究範圍之限定,故在推論時有其限制,茲說明 如下: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因受限於研究者的時間、能力,僅以研究者任教之二年級國語科學習 成就落後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任教於〇〇國小,是一所 12 個班級的小學校,

本研究因受限於研究者的時間、能力,僅以研究者任教之二年級國語科學習 成就落後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任教於〇〇國小,是一所 12 個班級的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