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對本研究使用之專有名詞 做出簡略解釋,並將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列明於此。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國語文為臺灣學子學習一切學科之基礎,除英文科外所有學科教科書均以國 語文撰寫而成,國語文能力可說是臺灣學子學習的重要關鍵,若缺乏一定程度國 語文閱讀能力,無法理解基礎課本內容,進而造成學習成就不彰;更有甚者,日 常作業及考試內容敘述亦使用國語文說明,若國語文能力低下可能造成考題閱讀 困難,因而無法順利答題,連帶影響考試成績。黃冠穎(2005)指出,識字能力不佳 造成閱讀困難,而閱讀障礙將可能造成學業低成就。由此可見國語文能力實為臺 灣學子需在學涯中不斷培養累積的重要能力。

教育部(2008)提出 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 學年度實施),訂定 適合國小學童之國語文教學指標與基本能力,為教育部界定學童自國小入學至國 中畢業九年間應具備之國語文能力。該教學指標共分注音符號運用能力、聆聽能 力、說話能力、識字與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六大範疇,期望學子能 夠在九年國教時培養出基礎國語文識字、閱讀等基礎能力。

而自 92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下稱九年一貫課程) 實施始,為講求上課時數更有效率的應用,其將國小低年級學童國語文上課時數 由原本的十堂減縮至五堂,中高年級的國語課程堂數亦減少三分之一,自九堂變 為六堂,對學生之識字閱讀等國語文能力均造成不利影響(王前龍,2001)。教育部 (民 97)修正之 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 學年度實施)中則將課程學習 總節數分為「領域學習節數」及「彈性學習節數」,並明訂學習領域節數百分比。

領域學習節數課程包括傳統學科如國文、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等科目;

彈性學習節數則為各校自由安排全校性或全年及活動。以國小中年級(三、四年級) 學生為例,每週學習總節數約在 28 節至 31 節之間,領域學習節數共 25 節,其中 有 20%至 30%節數可應用於語文教學。換句話說,國小中年級學生每週約有 5-8 節語文課程,而該 5-8 節課程尚需分配予國文、英文及鄉土語言三科,明顯可見國

語文教學時數與過去的時數已不可同日而語。

閱讀包括識字(word recognition)與理解(comprehension)兩層面,閱讀之最終目 的為理解,但識字是理解的基礎(Kamhi and Catts,1991)。簡言之,識字可稱作閱 讀的起點。而由上述臺灣學子國語文學習現況與教育部制定之課程綱要可知,識 字能力的培養實為要務,識字教學重要性也隨之提升,然現有針對識字學習成就 探討文獻其對象多集中於特殊學生,缺乏對一般學童識字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陳 靜子,1996;李淑媛,1999;呂美娟,2000);除特殊學生外,現今一般學童亦同 樣容易產生寫錯字情形,顯示更有效率之識字教學策略的必要性。現有文獻亦不 乏結合電腦輔助教學於識字學習之行動研究,且均獲得不錯成效(蕭金慧,2001;

葉淑欣,2002;溫瓊怡,2003)。但研究對象仍多聚焦於特殊學生,較缺少對一般 學生之識字學習成就討論。亦構成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之一。

學生國語文能力直線下落,從最基本之識字辨字能力至字詞應用,乃至通順 文章撰寫均受影響。丘慶鈴(2003)針對國小學生錯字情形進行分析,認為若教師能 適當使用具聲光效果之教具進行教學,可幫助學生減少寫錯字狀況,提升國語文 識字學習成就。陳星貝(2006)亦認為學子國語文能力低落原因有四:學童閱讀時數 少、資訊氾濫、學校較重視英文教學及國語文授課時數遞減。在此資訊氾濫之定 義包括學生使用電腦時數過長,因長期接觸不正確文字用法或諸如「注音文」、「火 星文」等不合規範之閱讀資料,導致積非成是,越加無法辨認與使用正確的國語 文字詞、文法。Prensky (2001)同樣注意到資訊氾濫問題,提出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 概念,認為新世代學童出生在資訊爆炸時代,每天均暴露在不同媒體刺激下,因 而習慣於同時接受多種刺激,已不適合在過往教學方式下學習。教學者應順應今 日社會狀況,採用新型教學方式,才能提升學習者之學習意願。

在教學方式上,張靜嚳(1996)指出傳統教學缺點包括效率低、效期短、範圍小 及非人性化等,在此傳統教學被定義為老師於台上以講解方式教學,學生則在台 下聽講練習之教學方式。張靜嚳(1996)認為這些缺點源於傳統教學預設教師為主動 角色,學生僅被動接受知識之故。然就建構論觀點而言,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應主 動建構知識。鍾美月(2010)亦認為教師並非教學活動中唯一供給知識者,數位學習 法與傳統教學法各有利弊,數位學習方式可作為傳統教學法的補充。以上學者之 論點均指出有針對新世代學童設計不同與過往傳統教學的新式教學法之需求,施

隆民(1995)即指出,若教師能夠有效利用科技媒體輔助教學,則可更有系統地呈現 教學內容,並具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之功。其觀點亦與前述使用電腦輔助教學融入 國語文識字實驗之學者類似,均認同電腦輔助教學對於學生學習之幫助。

在選擇適合學童之教學器材方面,Rieser, Garing, and Young (1994)指出實體物 件的操作可增進思考與學習。而 Resnick et al. (1998)指出,過往經驗證實兒童適合 以實作學習(hands-on learning)的方式探索知識,因而從中發展出數位教具(digital manipulative)的概念。該數位教具的意義在於允許使用者藉由日常生活物品進行學 習,同時在日常生活用品上附加電腦運算與溝通功能,此種教具既能夠像一般實 體一樣被碰觸、移動,亦可與其他物品互動溝通。Durin and Inkpen (2001)提到適 當使用科技能夠幫助提升學童之學習興趣與好奇心,且科技應無縫(seamless)接合 於學童日常生活中,亦即讓學童能夠不經過學習而使用科技產品輔助其生活或學 習。Hoyles and Noss (1999)提及經由使用具直覺操作式介面性質的學習能夠使兒童 建立並重新建構熟悉事物與不熟悉事物的連結。Scarlatos (2002)提出 TICLE 概念 (Tangible Interfaces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強調實體操作式介面 應用於合作學習環境之可能性。以上學者均認同在兒童教育中使用可觸碰式教具 能夠有效提升兒童之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此即 Ishii and Ullmer (1997)提出之直覺 操作式介面(Tangible user interface, TUI)概念。

直覺操作式介面是 Ishii and Ullmer (1997)提出的新式操作介面,旨在取代過往 慣用之圖像式人機介面,使得人與科技產品之間的溝通能夠變得更加便利,經由 日常生活物品便可進行。此類介面之特點在於讓使用者能夠直接以平日慣用物品 進行與電腦端溝通,減少傳統圖像式人機介面中使用滑鼠或鍵盤輸入的不便。而 直覺操作式介面概念即與 Resnick et al. (1998)、Durin and Inkpen (2001)、Hoyles and Noss (1999)等學者強調兒童使用數位教具進行學習之概念不謀而合。在此本研究將 直覺操作式介面概念應用於電腦輔助教學中,並將此類教具概念與識字學習結 合,試圖瞭解具此種性質之教學器材是否可有效輔助學生之國語文識字之學習成 就,並提升學童之學習興趣。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上所述,本研究試圖探討直覺操作式介面教具融入國語文識字教學中對於國 小一般學童之學習影響。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包括:

一、瞭解一般國小三年級學童之國語文識字成就、國語文喜好程度、平日使用 教具及平日主動學習頻率。

二、瞭解直覺操作式介面教具與傳統教具介入國語文識字教學後,是否影響一 般國小三年級學童之國語文學習成就。

三、瞭解直覺操作式介面教具與傳統教具介入國語文識字教學時,一般國小三 年級學童之國語文之學習成就是否受其個人基本資料影響。

四、承上,比較使用直覺操作式介面教具與傳統教具介入國語文識字教學後,

一般國小三年級學童所產生之學習成就及教具觀感差異。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欲回答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一般國小學童之國語文識字成就、國語文喜好程度、平日使用教具及平日 主動學習頻率為何?

二、接受應用直覺操作式介面教具與傳統教具之國語文識字教學後,是否可顯 著提升一般國小學童之國語文學習成就?

三、接受應用直覺操作式介面教具與傳統教具之國語文識字教學後,一般國小 學童之國語文學習成就之提升是否受到其性別、實驗前國語文喜好程度及實驗前 主動學習頻率影響?

四、接受應用直覺操作式介面教具或傳統教學教具之國語文識字教學後,一般 國小學童之國語文學習成就提升是否產生差異?

五、接受應用直覺操作式介面教具或傳統教學教具之國語文識字教學後,一般 國小學童對教具觀感是否產生差異?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直覺操作式介面

Ishii and Ullmer (1997)根據 Weiser (1991)無所不在的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提出直覺操作式介面(Tangible user interface, TUI)想法。Scarlatos (2002)認為直覺操作式介面除具有與實體物品相近性外,尚需具備感測器(sensor) 以感知外界刺激及變化,包括物體接近、位置或旋轉等相關狀態偵測。直覺操作 式介面旨在取代過往圖像式人機介面之操作模式,透過日常接觸物件進行電腦功 能操作,使得操作電腦,與電腦溝通等功能不須再以傳統的滑鼠或鍵盤進行,而 能經由日常用品變得無所不在(Ubiquitous),是一種強調實體觸控操作的新型態人 機介面。

二、部件

戴汝潛(1999)、戴汝潛、謝錫金與郝嘉杰(1999)進行中文識字法之整理,其中 即提到部件識字法之概念。黃沛榮(2006)提出部件識字法,明確定義部件為中文字 書寫的最小單元,也是中文字的零件,其範圍落在筆畫與部首、偏旁之間;換句

戴汝潛(1999)、戴汝潛、謝錫金與郝嘉杰(1999)進行中文識字法之整理,其中 即提到部件識字法之概念。黃沛榮(2006)提出部件識字法,明確定義部件為中文字 書寫的最小單元,也是中文字的零件,其範圍落在筆畫與部首、偏旁之間;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