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近年隨著行動互聯網、網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消費者的上網形態發生了 巨大改變。根據 StatCounter 的報告《Desktop vs Mobile vs Tablet Market Share Worldwide》的數據顯示,2016 年 10 月中旬,智慧型手機的全球市場份額首次 超越桌面型電腦,并呈現增長態勢,截止2018 年 4 月,智慧型手機的全球市場 份額始終高於桌面型電腦,其中手機與平板的總市場份額為55.34%(手機為 51.2%),桌面型電腦份額為 44.66%(StatCounter, 2018)。由此看出以智慧型手 機和平板為主的行動裝置已成為主流的上網工具,未來消費者將更多通過行動裝 置進行上網。根據Newzoo 在 2016 年發佈的《全球行動市場報告》數據顯示,

2016 年全球智慧手機用戶已達 23 億,普及率為 31%,到 2020 年智慧手機用戶 將達36 億,接近世界人口的一半(Newzoo, 2016)。正是處在數位化時代下,

消費者的上網形態的改變催生消費模式的改變,消費者透過行動裝置進行電子商 務交易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結合當前金融科技(Fintech)趨勢在全球範圍不斷 升級,各國都在積極推動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建立無現金支付體系,而 行動支付作為行動商務中最為核心和關鍵的環節,行動支付的發展勢必會推動社 會朝無現金交易的方向發展。根據Trend Force 指出,2016 年全球行動支付市場 規模達6200 億美元,年增長率達 37.8%,預計到 2019 年市場規模將達 1.08 兆美 元,顯示全球行動支付環境逐漸成熟(Trend Force, 2016)。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目前行動支付在全球蓬勃發展,尤其當前在中國大陸行動支付發展迅速,根 據艾瑞咨詢的《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 年行動支付的 交易規模達到58.8 萬億元人民幣,非現金支付滲透率為 42.2%,其中行動支付占 第三方支付的74.6%(艾瑞咨詢, 2017)。而反觀台灣,第三方支付專法《電子 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於2015 年正式上路。資策會(MIC)針對台灣人的付款習 慣調查,最常使用的兩種支付方式,現金(71.3%)與卡片(71.3%)還是最主要 的方式,不過行動支付比例(13.7%)較去年(4.8%)明顯提升(資策會[MIC],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18a)。發現兩岸在行動支付的普及率差異甚大,台灣作為已開發社會,行動 通信、金融交易基礎設施完善,用戶的網路滲透率和智慧型手機滲透率都比中國 大陸高,說明台灣在發展行動支付的大環境已很成熟,但為什麼行動支付遲遲發 展緩慢,不如中國大陸發展那麼好?對於兩岸行動支付的發展差異,從政府監管 政策與金融環境層面來看,首先台灣市場金融管制門檻相對較高,台灣金管會對 金融業務的監管較為嚴格;其次消費金融基礎環境與中國大陸不同,比如信用卡 與信用制度普及、交通電子憑證通用、現金方便取得等;最後是分眾的競爭態勢,

沒有獨大的行動支付生態系統,不同於大陸的支付寶、微信支付的生態發展模式

(邱志聖,2018)。這些客觀的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台灣行動支付快速發展。

由於根據相關文獻,有專家學者從經營大環境層面進行探究,本文將撇開社會大 環境的層面,從消費者主觀層面入手來探討兩岸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使用態度與 意願,從而透過分析去瞭解影響兩岸使用行動支付的潛在原因,希望能為兩岸的 行動支付從業者等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促進兩岸行動支付的發展。總上所述,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1.探討哪些因素會對兩岸消費者行動支付使用意願產生影響?

2.各因素是如何影響兩岸消費者行動支付使用意願及影響程度如何?

3.結合研究結果,為兩岸行動支付業者提供建設性的建議,促進行動支付的 發展。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首先理清研究目的與問題後,進行相關文獻的蒐集與梳理,再由文獻 的探討與回顧,瞭解過去研究成果與方向,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來選定研究 變數、提出研究假設,構建自己的研究架構;最後通過問卷調查蒐集數據與資料,

進行實證分析驗證假設,得出研究結論,進而提出行銷建議。本研究的思路架構 如圖1-1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1-1 本研究架構與流程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文獻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首先,以文獻研究的方式,

通過回顧有關行動支付的相關文獻,瞭解和掌握當前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狀 況,形成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相關理論模型,構建本文 的研究架構和相關假設。其次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結合 相關研究的成熟量表,設計研究問卷,將蒐集到的問卷資料通過SPSS 軟體進行 數據處理與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驗證假設。

第四節 研究創新點與意義

回顧相關文獻,發現大部分相關論文都是結合技術接受模型(TAM)、整合

緒論 介紹研究背景,提出研究問題,明確研究目

的與意義

研究綜述 介紹兩岸行動支付發展狀況,行動支付相關

理論及研究述評

研究設計 構建研究模型,提出研究假設,設計調查問

卷與抽樣分析

實證分析 問卷的敘述性統計,信效度分析,相關與回

歸分析,假設驗證

結論及局限 歸納研究結論,提出行銷建議,反思研究不

足,提出未來研究展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技術接受理論(UTAUT)及知覺風險與價值理論為主來構建消費者行動支付的 使用意願模型,本研究的創新點之一是將採用以邱志聖(2013)的策略行銷 4C 架構理論為主,整合上述相關理論進行構建本文的研究架構。另外查找兩岸碩博 論文文獻,在中國大陸主要論文文獻庫—知網,以關鍵詞“移動支付”加“使用 意願”方式來搜索,找到38 條相關結果,但發現並沒有關於兩岸對比的行動支 付的相關文獻,查找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僅有兩篇有關兩岸對比的行 動支付相關文獻,但採用上述所說之理論。因此本研究的另一創新點是在兩岸對 比的基礎上來探討兩岸的行動支付差異及內在主觀因素。

本研究的意義分為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一方面,本研究通過對兩岸行動支 付的使用意願進行實證研究,旨在豐富涉及兩岸對比的行動支付文獻及相關理 論。另一方面,為當前兩岸行動支付發展提供理論指導與實務建議,以促進行動 支付市場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