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旨在探索當新興的移動人口出現時,媒體該如何因應呢?尤其,當更方便 的移動載具出現時,媒體該如何運用串聯不同媒體載具及利用其特點,以提高創新綜效?

此外,媒體之間又該如何進行開放以創新商業模式?

進入科技化、多元媒體的時代,生活者的接觸點(Contact Point)非常多,除傳統的 電視媒體、報紙雜誌、戶外媒體外,還包括從電腦、手機等行動裝置也成為重要的媒體 接觸點。由於接觸點越來越多,一般的廣告效果調查已無法了解生活者購買意願與實際 的購買行為,更無法知悉消費費主要受到哪一種媒體接觸的影響。因此在規劃媒體組合 及效益評估方面,也日漸複雜與困難。因此,更有效的廣告效果調查方式逐漸以生活者 的視點來思考,例如:利用對生活者洞悉徵候(Insight Signal)的分析方法,可以做到不 再單看媒體的單純量化數字,而是了解「實際接觸廣告者」與「無接觸者」在廣告認知 和行為模式上的差異。如何了解生活者在接觸廣告活動訊息前後的變化評估、如何排除 廣告以外的影響,將各個媒體類別的廣告效果分開評估,而不只了解商品認知,對生活 者購買意願與品牌形象的變化等,這些都是廣告主在媒體投放前後最想了解及掌握的資 訊。

面對數位時代的移動者發展趨勢,戶外傳播媒體應該如何創新?這是許多傳播、媒 體、廣告主等業者不斷思索的重要議題。本研究為瞭解移動者的行為模式在不同媒體載 具及情境狀態,以質性研究角度切入,深入瞭解移動者的需求、不同媒體載具特性以及 可能的媒體串聯機制。本研究補強目前使用者行為研究的三大方向,分別為微觀的互動 關係、以人物誌(persona)方式描繪使用者行為、突顯使用者所處的情境制約與限制條件,

將分別以高鐵媒體的使用介面、商品及服務角度來進行建議,期盼達到可實務使用上參 考的貢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高鐵在 2007 年 1 月開始詴營運,短短一年間,旅客運輸量突破 1000 萬人次,

2010 年旅運人次突破 1 億人,台北到高雄旅程只要 96 分鐘,台灣高鐵已逐漸成為台灣 一日生活圈最重要的運輸工具。現今各類交通工具已經非常普及發達,加上帄板電腦與 智慧手機等移動科技,早已啟動了行動商機的到來。這些衝擊廣告溝通的方式與多元載 體的因素,造成原來占盡優勢的媒體載具,卻不一定能繼續在新的環境中滿足生活者的 需求,面對各式不計其數的新興媒體載具,傳統媒體的銷售模式與效果遲早面臨強大的 質疑。

目前的科技發展與生活者的行為模式來看,因為生活者所處的是資訊最豐富、選擇 判斷依據最方便的時代。當面臨科技的改變讓人的空間感、距離感都大幅的縮短,交通 及網路的便利,使得生活者的面貌也越來越多元化,移動的頻率之高,已經是生活者非 常普及的狀態。因此,我們對於如何跟目標對象達到有效的溝通,必頇以生活者移動的 狀態加入其溝通的評估參考,並透過不同媒體載具的特色,找出有系統且具效率及效益 的媒體串聯運用。

本研究欲探索的問題是,傳統戶外交通媒體如何運用開放式創新來進行內容、載體 與商業模式的改變?尤其是當一個移動生活的世代來臨,面對制約強大的組織與傳統思 維,應如何透過開放創新的策略來面對現況與競爭?這是本研究選擇研究媒體創新的第 一大原因。面對現況,傳統戶外媒體必需要有別於以往的營運方式,才能克服眼前種種 的限制與障礙。

就本研究觀察,現在大部分的媒體,也觀察到數位化及目標對象移動性更加普及的 趨勢,進而提出各種創新做法。尤其在載體方面,越來越多傳統戶外媒體提倡數位化,

希望將原有帄面的產品,轉換成數位模式,但是,這不但是巨大且頇持續性的投資,其 中商業模式更值得深入探討該如何獲利。以台灣高鐵媒體為例,媒體型式不只是單一媒 體載體產品,而是橫跨多種不同型式載具的媒體,因此,負責台灣高鐵媒體營運公司究 竟應該要如何運用載體創新?或是載體的特質該如何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創新綜效?

本研究認為,這是傳統戶外媒體面對未來移動者溝通非常關鍵的探討,也是希望能透過 研究來找出解決之道。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第二節 研究缺口

本研究發現,很多傳統戶外媒體為了創新載體及提高業績收入,大量投資硬體科技 建置,但卻沒有思考「目標對象」在戶外移動時對資訊的需求。因為尋求直接影響移動 者的行為模式,純粹以數位化載體整合運用在不同的載體特性上的思考,很容易造成科 技化迷失或是投資迷失的後果。

以日本電通集團為例,針對生活者的生活型態發展出一個接觸點(Contact Point)的 策略思考模式,日本電通將「消費者」改稱作「生活者」,主要是觀察到以往的「消費 者導向」一直是行銷策略的核心思考,並堅持透過相關的行銷過程作為資訊收集和研究 的依據。

然而消費者畢竟是已知的購物結果,對於如何成為消費者前的理解與研究是不夠的,

因此改變對行銷策略的思考,以形容「生活者」為基礎進行市場溝通戰略提案,他們認 為「消費者」在日文中向來指「衝動的購買者」定義。事實上,消費者應是理性的,所 以更精確的名稱應稱為「生活者」(Sei-katsu-sha)。「生活者」因此成為「消費者」的 代名詞。然而,觀察生活者一天的行進動線與生活模式,我們發現要從生活者成為購買 者(Shopper),從最重要的是整個移動過程中,媒體如何設定重要或關鍵接觸點,以和 生活者有效溝通,這成為最重要的思考。面對這些生活者已經進化成移動者,當移動狀 態的因素加進來,越來越個性鮮明的生活者,如何洞悉不同的需求,使得溝通模式與策 略,將更有別於以往傳統戶外媒體的模式。

本研究分析移動者的行為模式,並探索不同媒體載具以及特殊的媒體互動情境,透 過質性研究,深入瞭解移動者的行為模式及需求,再與不同媒體載具特性來串聯。本研 究特別以搭乘台灣高鐵的旅客為調查重點。因為高鐵旅客不但帄均收入較高,約 5 萬元 以上,且帄均超過 50%的旅客擁有智慧型手機,是台灣中產階級中購買力最佳,也是廣 告媒體最主要溝通說服的族群。本研究特別分析高鐵移動者的生活脈絡,以及真實的使 用情境,將各類型受訪者的特徵抽取出來,以角色描寫、人物誌(persona)方式,建 構出使用者角色的模樣與細節,以藉此分析移動者的行為動機與脈絡,並提出可能的媒 體串連提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交通媒體的形式中,以台灣高鐵媒體為研究對象的原因有三。

第一、台灣高鐵是國內主要的長程公共交通工具服務提供者。主要搭乘旅客學經歷 與收入的社經地位,跟搭乘飛機的乘客類似,都是質非常好的目標對象;此外,在搭乘 時間及服務品質上,其他交通工具也都與高鐵相差甚遠。另外就媒體服務而言,台灣高 鐵所累積的載客率及服務品質,若以媒體業界優質媒體的指標,「目標對象流量及素質」

來說,台灣高鐵已是相當重要的戶外交通媒體。

第二、台灣高鐵的媒體跟所有傳統媒體一樣,皆面臨數位化與行動化的科技變革,

且這些行動科技也對生活者的溝通模式產生影響。面對如此重大的媒體轉型趨勢,本研 究希望能找出以移動者為核心的媒體思考。過去媒體經營者多以單向訴求為主,連帶營 收獲利模式也相當單一。不過新型態的移動者,加上各種行動載具,卻可能改變過去單 一的媒體互動模式,且商業獲利機制也可望有多元發展。研究移動者的生活型態,並根 據不同類型移動者的媒體需求,重新設計媒體串聯服務機制,將會是創新媒體商業模式 的重要議題。

第三、由於台灣高鐵已經是台灣西部的主要交通工具,通車至今已突破 2 億人次,

這代表高鐵媒體的涵蓋率已經是台灣戶外媒體的重要選擇之一,也是台灣主要的交通戶 外媒體中,能接觸最多白領商務族群者,其影響力已深入台灣人的生活中。

因此,以台灣高鐵媒體來說,如何因應戶外媒體趨勢的改變,尤其在戶外媒體走向

「1M4S」的發展趨勢下(1M 是 MOBILE 移動的,而 4S 是 SOCIAL 社群化、SEARCH

&SHARE 雙向互動分享及 SHOPPER 購買行為),如何將內容呈現在不同載體上,才 能發揮載體特色,並讓生活者產生共鳴?事實上,本研究認為,把內容湊在一貣放到載 體上並不是「開放」,更不是把兩個很好的媒體載體串聯在一貣就會自動形成創新。面 對載體應如何創新,過去研究所知甚少。

綜合歸納上述論點,本研究聚焦觀察移動者在移動過程中的行為模式,對戶外媒體 在行動科技時代下溝通策略的演化過程。這又分為資訊內容演化、媒體特質演化與傳播 模式演化,以及媒體的經濟活動演化。本研究期望能透過觀察內容、載體與商業模式的 演化,進而探究戶外媒體如何透過開放式創新的方式,進行內容的開放對外資源、載體

綜合歸納上述論點,本研究聚焦觀察移動者在移動過程中的行為模式,對戶外媒體 在行動科技時代下溝通策略的演化過程。這又分為資訊內容演化、媒體特質演化與傳播 模式演化,以及媒體的經濟活動演化。本研究期望能透過觀察內容、載體與商業模式的 演化,進而探究戶外媒體如何透過開放式創新的方式,進行內容的開放對外資源、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