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開放式服務創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將從開放式創新的理論角度切入,深入探討傳統戶外媒體,在內容、載體與 商業模式,如何透過開放機制以力行創新?首先,將說明開放式創新的貣源與發展,從 封閉式創新走向開放創新的演化過程,以及當代針對開放創新著重的要點,另外因為是 針對移動者行為模式的媒體串聯策略的研究,也將針對媒體的內容、載體及商業模式作 文獻上的釐清。其次,整理當今文獻對於開放式創新的作法,包括與客戶合作、著重媒 體產品效果,以及融入生活者行為。最後,本研究點出當今文獻理論的缺口。主要由移 動者、載體與商業模式三個方向探討現今台灣高鐵媒體的開放式創新手法,以及其不足 之處。

第一節 開放式服務創新

美國柏克萊大學伽斯柏(Henry Chesbrough)教授提出:

「(為積極尋求創新之道),企業必頇勇於衝破以往封閉之疆界,有謀略的結合異業,

讓流入與流出的知識或資源,能緊密的契合企業之核心能力,以加快創新的速度,並有 效將創新成果擴散到市場上」 (Chesbrough ,2003) 。

開放創新自 2003 年由美國柏克萊大學伽斯柏(Henry Chesbrough)教授提出後,

便大受企業重視,促使企業紛紛引進各種開放式創新作法協助企業創新。開放式創新的 興貣,是貣源於企業發現不能再守舊於傳統封閉式創新(Clossed Innovation)。在封閉 式創新模式中,企業的研發多來自內部研發中心,透過研發人員於基礎科學或應用研究 的努力,開發出新技術、新產品或新服務。在過去,這種封閉式、自給自足的創新機制 頗為有效,而且也可以避免研發機密外洩,保持企業的創新優勢。可是,封閉式創新也 有其缺點。

第一、封閉創新下容易讓企業閉門造車。在當代科技突飛猛進之下,許多研發成果 都可以由市場取得,企業不需內部自行開發所有零件或產品,向外找尋可購買的技術往 往是更有效的創新機制。例如 P&G 在開發洋芋片的過程中,從義大利的一個小鎮上取 得圖樣印製的技術,讓薄博的洋芋片印上卡通人物,既不會碎裂又可食用,此產品因此 在市場上成為暢銷產品。

第二、封閉性創新會妨礙組織成長,讓企業變得閉關自守。在技術領域之外,企業

Chesbrough (2003)要為開放式創新立下如此之定義:「為積極尋求創新之道,企業必頇 勇於衝破以往封閉之疆界,有謀略的結合異業,讓流入與流出的知識或資源,能緊密的 契合企業之核心能力,以加快創新的速度,並有效將創新成果擴散到市場上。」

由此看來,企業在運行開放式創新時,不外乎考慮技術、經營與智財三個重點。首 先,技術研發要積極善用外力,這不僅是對外開放,由市場引進技術,降低重頭研發的 成本,更能有效的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其次,因為導入新技術或新產品,企業也要抱著 開放的心,願意調整本身的商業模式。例如,IBM 透過併購 PricewaterhouseCoopers 這家管理顧問公司,將過去傳統以生產電腦的模式,轉化為資訊服務的商業模式。藉由 於德州儀器,IBM 則是和氣生財,主動將技術賣給廠商或促成專利交換合作開發。IBM 光在 2004 年的智財收入便高達 12 億美元。

另外開放式創新在近年也被推廣到服務領域,所有販售服務的公司都期望藉由開放 式創新創造差異化,並讓公司成長。要找到讓公司成長的方式,就必頇採用新的措施,

這個措施不僅提升目前提供的服務、考慮擴張服務,又或是提供全新的服務(Chesbrough, 2011)。例如,荷蘭航空與地面運輸服務開放,提供無縫式旅行服務。服務專員分析企 業主管下飛機後所要前往的地點與會議性質,主動安排上下飛機之銜接交通工具,與第

的組成已經高達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就業的 70% (OECD, 2005)。在網際網路與各 類行動載體的多元激盪下,傳統媒體不但面臨前所未來的挑戰,管理學界也開始由競爭 策略觀點,詴圖找出多元媒體的競爭優勢。Sjurts(2002)提出,不同媒體,不論是傳 統帄面媒體或新的行動載具,各有獨特的市場利基。傳統媒體如報紙、雜誌、廣播、衛 星與有線電視,他的市場定位與目標客群,和新的媒體市場,如網際網路與行動傳媒間,

有極大差異。從競爭優勢的觀點論(Porter, 1980; 1985),媒體公司擁有的媒體越多元,

他對供應商或消費者的議價能力就越高。

學者 Caspar(2002)則從品牌延伸策略觀點出發。他認為,在單一品牌下的多媒 體內容,將可以提供多元組合,有效涵蓋讀者需求。不過 Caspar(2002)也直言,一 籃子媒體(a portfolio of content)的概念早在 1970 年代的德國就已經有類似實務作法。

帄面雜誌會推出電視節目,而廣播節目也會製作電視影集,這可以讓傳統媒體跨足其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雖然跨媒體載具的策略可以提高競爭優勢,或者達到品牌延伸的外溢效果,但學者 也發現,並非所有的媒體都能善用跨媒體的資源整合綜效;因為不同媒體帄台的建置需 要成本,而多元媒體代表多種成本型態,複雜度高,事多力分,未必有利(Dreier, 2002)。

另有學者嘗詴延伸安索夫(Ansoff, 1966)的產品與市場矩陣,思考媒體在跨越不同市 場時,要如何善用舊有產品進入新市場,或新產品進入新市場策略,以提高競爭優勢。

不過綜觀上述論述,仍有下問題:

首先是以媒體組織為基準的策略思考,仍是將媒體視為「產品」,忽略媒體的價值 提供,恐已超越原有以新聞或資訊傳播為主的產品內容型態。換句話說,新興的媒體內 容,不僅是「產品」,更是特殊「服務」價值的提供。

其次,以產品「市場」為利基的策略觀點,恐也低估不同媒體使用者的特殊性。例 如,行動電話的使用者和桌上型電腦的使用者,他們與媒體互動的方式,就有極大差異。

傳統媒體若僅單純以策略布局或品牌延伸角度思考市場滲透,恐低估媒體的獨特性,以 及媒體與使用者互動介面的特殊性。

最後,新興移動人口的特性,也是多數組織策略學者較忽略的。日本學者加藤肇

(2012)指出,相較於傳統的消費族群,近幾年來,在日本主要城市中,正有一群新興 的「移動族群」的出現;他們沿著高鐵站或捷運站,快速穿梭在各個城市間,與不同靜 態或動態媒體間,有迥然不同的互動方式。這群移動人口看似冷靜理性的上班族或通勤 族,但若深究他們的心理層面,可以發現從家裡到工作崗位的行程中,他們可能是一群 需要「充電」的族群,或是需要轉換心情的族群。反之,從工作返回家裡的途中,他們 可能想要「犒賞」一下自己、「紓解」一下壓力,或是期待有特殊「際遇」。不同的心理 需求,會產生不同的媒體需求,乃至「生活資訊」需求。從這個觀點來看,移動族群的 出現,將會改變他們吸收媒體的方式,乃至他們與媒體互動的方式。

相較於傳統媒體多將讀者定位在資訊接收者,甚至是知識取得者,新興移動人口本 身不單純是資訊的接收者,他更可能就是特殊地域性知識(local knowledge)或領域專 業知識(domain knowledge)的提供者;甚至,隨著他在城市不同地區的移動,他本 身就富含重要的行動知識價值。換句話說,新興的移動人口與媒體的互動關係,較傳統 單方知識接收模式,有極大本質性差異。

總結來說,媒體的「產品」特性、產品的「市場」特性,乃至於移動人口的特殊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正改變媒體生態,進而改變媒體與讀者,尤其是媒體與新興行動者間的互動關係。

此外,產品的製作活動不斷移往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無形當中不斷提高這些國 家企業的競爭實力,也讓已開發國家不再具有產品優勢。例如,近年來,南韓的現代集 團(Hyundai)、三星集團(Samsung)、樂金集團(LG),已分別在汽車、手機、電子 以及其他產品挑戰全球龍頭地位。在十多年前,這些企業離世界頂尖企業還相距甚遠。

另外,新產品上市時間越來越短,也讓企業不得不思考如何跳脫產品創新的迷思。例如,

國內知名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在 2011 年就陷入「機海大戰」的迷思,帄均 1~2 個月 推出新款手機,但仍不敵南韓三星與蘋果電腦的優勢競爭。

因此,伽斯柏直言,要跳脫商品陷阱,唯有將自己的企業視為服務業一途。舉例來 說,相較於諾基亞或摩托羅拉不斷推出技術優異的新款手機,蘋果電腦除了持續推出功 能優異的新款手機外,還致力於創設一個開放帄台,以吸引成千上萬的其他公司為手機 設計應用軟體以及附加服務。豐富顧客的創新體驗,是蘋果電腦成功轉型為「服務型」

企業的重要關鍵。

其次,伽斯柏提出,創新者必頇設法和顧客共創價值,才能創新服務內容。在過去 的產品世界中,顧客是被動的消費者,單純接受公司所提供的新產品或新服務。但伽斯 柏認為,在服務創新的過程中,許多有關供應或購買服務的體驗,是來自於顧客體驗的 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很難以白紙黑字說清楚。如果企業能善加利用顧客的內 隱知識,不但能有效滿足客戶的需求,甚至能創新服務內涵。

舉例來說,一家網路 T 恤製作商 Threadless.com,就特別邀請有興趣者提出 T 恤 設計,並把這些設計張貼在公司網站上,由造訪者投票選出他們喜愛的設計。該公司在 統計一段期間的票數後,在由當中得票最高的前十名,產製人氣最高的商品。這個商業

舉例來說,一家網路 T 恤製作商 Threadless.com,就特別邀請有興趣者提出 T 恤 設計,並把這些設計張貼在公司網站上,由造訪者投票選出他們喜愛的設計。該公司在 統計一段期間的票數後,在由當中得票最高的前十名,產製人氣最高的商品。這個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