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於1970-80 年代興起的溝通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早已在 國際間成為英語教學的主流。在台灣,為了因應社會變遷並配合國中、小課程 標準修訂,教育部於民國84 年重新修訂、頒布「高級中學英文課程標準」(新 課程標準),正式確立培養溝通能力為高中英文教學方向。教學目標除了培養 學 生 聽 、 說 、 讀 、 寫 的 能 力 以 外 , 還 要 透 過 多 元 選 材 , 使 用 真 實 語 言

(authentic language),搭配溝通情境並結合其它學科,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 興趣以及語用能力(施玉惠,1998)。民國 95 年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 行綱要」(95 暫綱)以及民國 99 年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99 課 綱)也是延續相同的理念,無論是教材編選、教學活動或是教學評量,皆以語 言學習必須能夠提升溝通能力為目標(教育部,2005,2009)。

施玉惠(1998,2001)指出民國 84 年以前,高中英文科課程標準奠基於認 知教學法,著重的是語言的正確性;民國84 年起則轉而重視語言表達能力與學 習者需求,文法正確不再是教學活動的最高指導原則。字彙與文法的教學依然 重要,但是讓學習者有機會將語言知識應用於實際溝通情境才是教學重點。現 行99 課綱明訂高中生除了必修「英文」,另外可以選修「英文聽講」、「英文 閱讀與寫作」、「英文作文」、「英文文法」等科目。其中雖然保留「英文文 法」一科,但是要求使用「單句、對話、短文及其它可將文法知識運用於自然 溝通情境的教材」(教育部,2009,頁 41),過於複雜或是不常使用的句型和 文法「學生僅需理解即可」(頁 31),較為常見、實用的重要句型才須加以說 明與練習。

現行99 課綱羅列許多英文寫作教學活動,從合併與改寫句子、造句、回答 問題進而到段落與短文寫作,惟幾乎不見「翻譯」二字。在目前高中英文五個 必、選修科目的課程綱要裡面,「翻譯」總共只出現四次,分別是:「能將簡 易的中文句子翻譯成英文」(教育部,2009,頁 28),「能將中文的句子與段

落翻譯成英文」(頁 28),「能以口語或書寫方式翻譯中英文的句子或段落」

(頁29),「以上文法知識在閱讀、翻譯及寫作等方面的應用」(頁 41)。前 三項是學生完成高中課程必須具備的能力,最後一項則是英文文法教材編寫的 方向,也只有這一項勉強稱得上是翻譯教學。過去國立編譯館編寫之教科書

(國編本)經常出現整句式的中譯英練習,用以複習該課重點單字、片語、句 型,而現在的新教材中翻譯練習已經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句型練習。

語言應用固然和語言知識同等重要,然而要培養及評量溝通能力,必先定 義溝通情境以及所欲達成的溝通功能,關於這個部分目前課綱並沒有明確指示。

Higgs 和 Clifford(1982)指出溝通能力不能自外於語言知識,可以在餐廳點菜 和有能力從事商業談判兩者所需的語言能力完全不同,如果無法明確定義溝通 的情境與功能,容易過於強調基本的溝通能力,因而忽視語言是否正確的問題。

Higgs 和 Clifford 發現如果太早強調溝通能力,不重視語言是否正確,結果便是 學習者自己發揮創意決定語言如何使用,等到開始學習正確的語法,錯誤的語 言已經定型,再多的學習也無濟於事;相較之下,如果從正確的語法開始學起,

一開始詞彙以及語言的流暢度或許落後,但是因為擁有紮實的基礎,語言可以 不斷精進。

以溝通實用為原則的文法教學,教材如何編排、教學活動如何進行、如何 全面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理論與實踐之間依然存在落差。張武昌 和李櫻(2008)認為溝通式教材在內容設計上雖然以溝通功能為依歸,但是文 法、句型該如何呈現則缺乏具體方針。基於溝通原則編寫的新教材,課文後面 的句型練習單元依然存在許多問題。由於每課選文的溝通功能不易確認,加上 選文中出現許多句型,究竟該選取何者作為重點句型其實並無明確依據。因此 現在的做法還是延續過去的思維,雖然增添故事情節或者寫成角色對話,但是 練習的還是相同的文法規則,其實與機械式練習無異。張武昌和李櫻發現現在 高中英文教材句型練習過度偏重特殊句型,而且經常出現句型代換練習,句子 之間雖然命題相似,但是其實存在不同的語用功能。

翻譯之於外語教學,角色究竟如何定位、發揮何種功能,一直是不乏爭議。

從二十世紀初的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自然教學法(Natural Approach)到最近幾十年蔚為流行的溝通式教

學法,都是強調課堂上必須避免使用母語,鼓勵學生直接用外語思考和創造以 提高外語學習成效,導致在課堂上母語只能「暗地裡用,偷偷地用」(陳秀英,

1983,頁 27)。不少學者呼籲,使用任何一種教學法都得考慮學習者的認知程 度、語言能力和學習需求,母語不應是妨礙溝通的因素,而翻譯亦有其因地制 宜之必要性(Atkinson, 1987; Brown, 2007; Cook, 2001; Nunan & Lamb, 1996;

Riley, 1985; Swan, 1985; Widdowson, 1978, 2003;辛保羅,2001;陳秀英,1983;

董昭輝,198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過去的學者認為翻譯會產生語言干擾,因此反對使用翻譯進行外語教學。

然而現在學者提出相反看法,認為翻譯有系統比較母語與外語,反而可以幫助 學習者意識到語言的不同之處,跳脫以母語思考外語的習慣。學者認為既然外 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無法避免使用翻譯,不如好好利用,一方面滿足學生需要 翻譯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習者認識兩種語言的異同,包括詞彙、句 子結構、搭配詞、語用習慣等等,透過翻譯練習顯化不同語言的特殊之處,便 可進一步避免犯錯(Edge, 1986; Titford, 1983)。翻譯不僅可以用來幫助記憶字 彙,學習複雜的句法和結構,如果能將真實的溝通情境融入翻譯練習,為了達 到溝通功能學習者也會開始思考形式與功能的對應關係,於是學會更精準的表 達方式(Widdowson, 1978, 1979)。

翻譯作為一種語言測驗的形式亦有其特定的價值和功能。Matthews-Bresky

(1972)認為翻譯試題的指導語清楚、簡單,不像外語提示容易洩露答案。

Matthews-Bresky 指出,母語與外語之間語法、語序、標點符號經常無法直接對 應,適足以作為練習重點,學習者在翻譯的同時可以學習正確的外語語法、語 序及標點符號,而教師也可藉此檢驗學習者是否具備足夠的語言意識和外語能 力。此外學者發現學生之所以翻譯時詞彙表現較差,主要在於翻譯的內容已經 固定,學生無法迴避沒有把握的單字,因此造成選字不當和用字錯誤。為此學 者主張翻譯測驗的能力與自由寫作不同,錯誤的形態也不同,兩者在教學上的

應用理當可以互補,如此方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外語寫作能力(Källkvist, 1998;

解志強,2003)。

儘管目前高中英文教科書不提供任何翻譯練習,但是翻譯題型仍舊是大學 入學考試(簡稱大考)以及校內英文考查的常態。大考翻譯試題的基本假設為,

只要高中生能夠掌握課句型、單字,注意拼字、詞序(word order)以及標點符 號,就不至於被扣分(陳超明,2009)。但是從歷屆考生得分我們便可得知,

對高中生而言,正確翻譯必然經過複雜的認知處理過程。目前國內研究如何透 過翻譯進行語言教學都是從大學階段談起,高中階段的翻譯研究多在分析歷屆 大考翻譯試題,研究重點放在題型、命題趨勢及試題內容等(周正一,1996;

黃燦遂,1994;潘佳幸,2001;劉月雲、廖柏森,2010)。高中生寫作翻譯試 題究竟如何運用課內學到的常用字彙與基本語法,依據中文語意寫出單字、詞 序、文法皆正確的完整句子?翻譯錯誤有哪些?對他們而言翻譯困難之處為何?

學生對於學習翻譯有何態度和策略?這些問題目前依然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

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目的

如前所述,高中階段的翻譯研究多在分析歷屆大學入學考試翻譯試題,至 於高中生寫作大考翻譯試題的錯誤與困難則未曾有過相關的研究。本研究從大 考翻譯試題出發,邀請高三學生寫作歷屆試題,蒐集、彙整語料後,借助專業 翻譯提出的翻譯重點,從冠詞/數量詞、代名詞、被動語態、時態、連接詞、

詞性轉換、詞序、標點符號等八個方面,利用描述性統計逐項分析高低成就學 生的翻譯錯誤,以探究高中生的翻譯能力。由於翻譯是一種心理決策過程,除 了分析學生翻譯的成果,尚須輔以個別訪談,以探知學生翻譯時思考及文字轉 換過程,進而釐清其翻譯時的困難所在。由於不同程度的學習者有不同的學習 困難與學習需求,因此本研究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習者進行資料蒐集,以期能更 完整說明高中生寫作大考翻譯可能遭遇的問題與困難。

根據以上目的本研究將處理以下兩個研究問題:

1. 寫作大學入學考試翻譯試題時,高成就學習者與低成就學習者的翻譯錯 誤為何?

2. 對於寫作大學入學考試翻譯試題,高成就學習者與低成就學習者遭遇到 的困難為何?

研究結果將可以彌補目前文獻的不足,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探究高中生 究竟如何從中文提示聯想到可用的英文句型、單字、片語,進而寫出語法、詞 序、標點符號皆正確的英文句子?其轉換過程為何?轉換困難為何?為何發生 轉換錯誤?如此便可以從翻譯命題、翻譯教學以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等多方面 著手,針對目前不足之處採取補救措施。另外,透過瞭解高低成就學習者的翻

研究結果將可以彌補目前文獻的不足,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探究高中生 究竟如何從中文提示聯想到可用的英文句型、單字、片語,進而寫出語法、詞 序、標點符號皆正確的英文句子?其轉換過程為何?轉換困難為何?為何發生 轉換錯誤?如此便可以從翻譯命題、翻譯教學以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等多方面 著手,針對目前不足之處採取補救措施。另外,透過瞭解高低成就學習者的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