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分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限制及名詞釋義。首先簡述 研究者從事此研究之來龍去脈,其次說明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以台東縣長濱國 民小學推動生態教育的經驗為例,探討教學生態池對學校生態教育之影響。最後 針對研究題目相關的名詞及研究範圍與限制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環境是國家賴以生存,國民憑以生活的重要資源,其品質良窳攸關國家的發 展。因此,在解決環境危機上,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大多願意傾注心力。甚至在 2007 年,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致力於關心環保議題的前美國總統候選人高爾先 生,表示對此議題的重視。

環境問題源於人類思想和行為的偏差,環境教育的最終目標為改變人類的 偏差行為。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正是生活習慣及價 值觀念形成的時期。兒童的模仿力強、可塑性大,若能於此時期適時給予環境 教育理念,使學生廣泛獲得環境知識,進而發展出社會道德觀與關懷自然生態 的情操,將影響其環境行為,並影響其家人,對往後解決環境問題大有助益。

台灣環保意識在六 0 年代尚處懵懂混沌階段;七 0 年代進入經濟開發和生 態觀念的衝突階段;八 0 年代逐漸跨入衝突的高峰期;其中缺乏緩衝的力量,

此時環保與社會運動相結合,試圖影響政府決策;九 0 年代民主改革浪潮澎湃,

民眾認清天然資源的保育和利用刻不容緩,正式邁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的認 同階段(陳秋澕,1999)。

台東號稱台灣最後的淨土,擁有美麗的青山綠水,具備發展環境教育的良好 條件,如果能夠善加運用在地生態資源,並且在校園中有系統的規劃生態教學課 程,將有助於提升學生愛鄉惜土情懷和自然保育觀念。

2004 年秋,位居台東縣北端,東海岸上的長濱國小,接受台北市東門扶輪 社、日本長濱扶輪社、日本舞鶴扶輪社、國際扶輪社共同贊助,整建校園教學生 態池,以「水域生態新規劃,原生植物回娘家」為旨,營造一塊台東縣國小校園 中最大的溼地教學區。學校方面從解決衝突、參與規劃、動土施工、落成啟用、

經營管理、教育推廣到國際交流等等,一連串的生態教育活動,漸漸深入學校經 營之中,形成學校特色,並且影響學校與社區發展。

長濱國小的生態教育,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於 2008 年被台東縣環保局推薦 參加行政院環保署 97 年度全國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遴選,一舉獲得「 特優 獎」,成績優良。這樣一個偏遠地區的小學校,如何在三年內運用社會資源,結 合學校課程,推動生態教育,而能獲致如此榮譽,實在令人好奇。希望藉由研究

長濱國小因整建教學生態池,而在學校生態教育上、台日長濱交流上與地方生態 保育觀念上引起的變化和影響,記錄這段生態教育推廣經驗,並且從研究中了解 學校經營生態池和生態教育可採用的策略、成功的因素、遭遇的困難,和因應的 方式,並提出研究結果,作為往後推動生態教育與設立生態教學園區者參考。

二、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個案學校教學生態池整建經過及其規劃方法,以瞭解學校營建教學生態 池可能面對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二)探討以復育原生植物為主的教學生態池經營管理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及因應 之道。

(三)探討個案學校結合教學生態池,所發展出的生態教學經驗,尋求建立國小生 態教育的可行途徑。

(四)探討學校運用教學生態池,對學校生態教育發展、全校師生和社區所產生的 影響,以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第二節 名詞釋義

一、

偏遠地區學校

本研究所稱「偏遠地區學校」是指台東縣學校類型劃分所界定的偏遠與特殊 偏遠國小。本研究所選擇作為研究對象的長濱國小,就地理位置與交通狀況而 言,從台東市出發向北,超過六十公里,為特殊偏遠學校;就學校規模與學生人 數而言,班級數在十二班以下,學生數僅一百多名,屬於小型學校。

二、

生態教育

學校生態教育規劃受學校整體環境教育推動影響,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上可 分為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兩大領域:在生態保育方面,學校可透過戶外教學參觀 方式,讓學生欣賞自然環境、認識自然環境,並了解自然受到傷害後環境復育的 問題;在環境保護方面,除了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或社會領域中教學外,亦可 融入其他領域中教學,以提昇學生保護環境知能。本研究中所指「生態教育」包 含國小教學生態池的硬體管理、生態教學、環境教育宣導及生態藝文交流等教育 活動。

三、

教學生態池

溼地環境是生物聚集交流最豐富的地方,而生態池便是基於營造多樣性生物 棲息地為主要設置目的的一種人工溼地類型。本研究中所指「教學生態池」便屬 於此類人工溼地,除強調水池本身的生態性及其所扮演的生物棲地或庇護站的生 態功能外,還兼具休閒賞景、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育等功能。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台東縣長濱國民小學之「教學生態池」為觀察對象,生態觀察部份 僅限於肉眼可見之動植物現況探討;並以完成教學生態池後,學校發展的生態教 育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自 2008 年 1 月起一年,將蒐集長濱國民小學整建教學 生態池,發展生態教育之相關文本資料及訪談觀察所得作為研究。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以訪談為主,實地觀察、文件分析為輔。對於 2004 年至 2007 年間的教學生態池營造管理及學校生態教育推動情形,以長濱國民小 學留有紀錄之文本資料和受訪人員所述為限,2008 年 1 月至 6 月間再加上實地教 學觀察和訪談相關人員兩種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以增加研究論文的周延性。因研 究時間上的限制,教學生態池觀察與生態教育觀察方面,可能會有缺失遺漏情形 發生;又研究結果受限於個案選擇上的限制,無法作為其他個案之推論及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