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 育 行 政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 育 行 政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Copied!
3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 育 行 政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長 濱 國 小 推 動 生 態 教 育 之 研 究

研 究 生:林龍泉 撰 指導教授:何俊青 博士

溫雅惠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2)
(3)
(4)

謝 誌

論文終於完成了,心中如釋重負,回想兩年前為了給孩子一個終 身學習的好榜樣,因此以五十歲的高齡,十五年的國小校長資歷,毅 然決然報考台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兩年來,不但披星戴月,更是 風雨無阻,有時為了趕上課,還邊開車邊進餐,而每次放學回到家,

早已夜闌更深。尤其在書寫論文期間,更是忙到不知今夕是何夕。如 今論文完成,那種先苦後甜的滋味,真是筆墨所難以言喻。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何俊青老師、溫雅惠老師的諄諄教誨,對這 篇論文,給予許多指導與建議,讓我能兼顧到論文的各個面向。其次 要感謝梁忠銘老師、鄭燿男老師、王明泉老師的費心指導,教我論文 的寫作技巧和應注意事項,使我受益匪淺。也要感謝口試委員呂祝義 教授遠道而來,對我撰寫的論文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使得本論文得 以更臻完善。

謝謝這兩年來一同學習、相互勉勵的同學們,讓我重溫學生生活 的樂趣;尤其要感謝淑賀同學、揚志同學、玄光同學,我們一起為上 課報告奮鬥的革命情誼,我將永銘在心。

此外,非常感謝長濱國小邵雅倩校長,提供許許多多寶貴的研究 資料,讓這篇論文的內容更加豐富詳實;感謝長濱國小孔繁嘉主任、

施政嘉主任、林育璋組長、宋浴伶組長、李貞慧老師、鍾欣瑜老師和 全體教職員工們,以及長濱村石重美村長、義工池祥鈺先生等,接受 我的教學觀察與訪談,對這篇論文的完成助益良多。也要感謝楊肅棟 老師、簡學仁老師,對我論文英譯部分提供許多協助。

最後,我要感謝家人全力的支持與配合,那是促使我把論文完成 的最大原動力。兩年來,寶貝女兒立云和立心,經常陪伴我書寫論文,

對我噓寒問暖,加油打氣,讓我倍感溫馨。如今論文順利完成,最喜 悅的莫過於他們了。還有,我親愛的內人 Amy,也一併致謝!

林 龍 泉 謹誌

2009.06.25 於台東

(5)

摘 要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以東部一所偏遠地區國小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運用教學 生態池推展生態教育的情形。研究者蒐集文本資料、進行實地觀察、訪談相關人 員,將相關資料整理分類,交叉檢核,分析歸納出以下研究結果:

一、教學生態池的規劃設計:應注意生態、原生、安全、永續等原則;整建 過程中,學校方面應形成校內外共識、辦理主題教學活動;因為由民間團體贊助,

經費運用充分自主,有利於擴大施工參與層面、延請專業人員指導。

二、教學生態池的管理經營:應訂定生態池管理辦法、辦理生態池義工訓練、

善用社會及學區資源、觀察生態池物種改變、辦理生態池遊學活動、開放校園供 外賓參觀和發揮生態池休閒功能。可能遭遇困境包括管理人力不足、維護經費有 限、天然災害損壞、人為汙染破壞、使用安全疑慮、缺乏養護觀念、學校人員異 動、參觀學校不多、解說設施不足等;解決辦法包括廣徵義工、尋求財源、經驗 傳承、加強環保宣導、補強安全設施、增設微型盆栽等。

三、教學生態池的教學利用:可以運用生態池的素材,融入各學習領域教學;

可以於彈性學習節數中,發展學校生態特色課程;可以申請相關經費補助,將創 意融入生態教育中;也可以搭配環境教育推廣活動,與生態課程相輔相成。為提 升生態池教學利用效能,學校應:校長積極發揮生態課程領導效能、組成生態教 學團隊推動生態教育、以核心能力統整生態教學的內容、加強認識生態池生態與 維護課程、與海洋教育和生命教育等相結合、發展教學生態池以外的生態課程、

落實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的原則、運用多元評量檢核學生學習成效、發揮行政服 務教師支援教學功能、學校活動事先規劃避免干擾教學、擴大學校生態教育對外 影響層面、落實生態教育經驗傳承、促進新舊教師專業對話、提供義工班級老師 協助、辦理生態專業知能研習、維護教師生態教育熱忱、廣開財源尋求相關經費 挹注、添購生態教學之圖書與設備。

四、學校發展生態教育的影響:包括形成學校課程特色、增益學生環保概念、

促進與日本友校交流、獲得環保有功特優獎等;對社區的生態保育觀念的影響方 面較不明顯。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學校經營教學生態池與發展生態教育,提出以下 建議:1.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2.避免不當的人工設施;3.納入學校的環境維護;

4.落實生態觀察和紀錄;5.加強生態池利用宣導;6.納入學校教學和行事;7.設計 延伸性生態課程;8.資源分享與經驗傳承;9.鼓勵民間團體來協助。

關鍵詞:偏遠地區學校、生態教育、教學生態池

(6)
(7)

Summary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which takes an eastern remote district’s elementary school as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and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utilization of the teaching ecology pond in order to promote ecology education. The researcher collects the text material, carries out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performs interviews related to personnel, and collate sorts these materials, overlapping control, thus inducing the results below:

The plan of teaching ecology pond design: I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y, protest, safety and continuous management practic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entire constructs, the school personnel should achieve mutual recognition and conduct the subject teaching activity. Because the support was from the civic services, the school may utilize the funds freely which is advantageous in expanded construction efforts as well as hiring the specialists to instruct classes.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 ecology pond: School teachers should set up the rules of the ecology pond policing, hold the training of the ecology pond volunteer-workers, and make good use of social as well as school resources, observe ecology pond biology changes, administer the ecology pond teaching activities, open the campus for visits, and display ecology pond leisure functions. The potential problems they could

encounter are management insufficiency, limited service funds, damage from natural disasters, destruction from man-made pollution, security problems from its use, the idea of service lacks momentum, school

personnel changes, few visitors from the schools, and the facility may be insufficient for all needs. Possible solutions include the following: draft the volunteer-workers broadly, seek sources of wealth, apply the

inheritance experience,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da, and increases in safety equipment and the small bonsai.

The use of school ecology pond teaching: They may utilize the material of the ecology pond and integrate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They may develop the school ecology characteristic in Elastic Curriculum, may apply for the subsidy funds to integrate in / promote the ecology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which matches the school activity so they can

carry on learning the subjects together with the ecology curriculum. To

(8)

promote the ecology pond teaching use, the school may do the following:

School Principal displays leadership to promote the school’s ecology pond education, organize an ecology education team, and emphasize ecology education. In terms of core competencies, conforming ecology teaching strength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y pond, use ecology education to fill out the curriculum, unify Marine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develop the education of ecology curriculum from school ecology pond teaching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that each Student studies in joy, utilizing multi-dimensional comments to see the condition of student studies, the display of the administration teacher supports the teaching function, the school activity plans beforehand to avoid adversely affecting the teaching, expanding the school ecology education influence, carrying out the ecology education inheritance experience, promoting specialty exchanges in teachers, provides the volunteer teachers opportunities to assist the program, seeking the related subsidy funds and increasing the ecology teaching books and the

equipment.

The influence that school develops ecology education: Achieving the school course characteristic, increasing the student’s ideas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moting to speak with Japanese School for each own ecology reaching skills, also to w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prize, but what they do is not such a huge influence for the community to increase the ec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dea.

According to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have some opinions for school teaching ecology pond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education: 1. Seek specialists' assistance. 2.

Avoid inappropriate artificial equipment. 3. Become the school

environment maintenance. 4. Carry out the ecology observation and then record. 5. Strengthen the ecology pond guidance. 6. Become the school teaching and encourage proper conduct.7. Design an extensible ecology curriculum. 8. The resources can be shared and the experiences inherited.

9. Encourage the civic body to assist the program.

Key words: Remote district schools, Ecolog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cology pond.

(9)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0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 0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05

第一節 國小生態教育之內容、目標與實施方式 ……… 05

第二節 校園生態池之規劃設計 ……… 11

第三節 校園生態池之維護管理 ……… 28

第四節 校園生態池之教學使用 ……… 31

第五節 探討校園生態池之相關研究 ………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9

第一節 研究場域介紹 ……… 49

第二節 研究者背景與角色 ……… 5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60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62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 ………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1

第一節 教學生態池整建背景、規劃與經過 ……… 71

第二節 教學生態池之管理經營 ……… 103

第三節 教學生態池之教學利用 ……… 142

第四節 教學生態池對學校及社區之影響 ……… 196

第五節 研究討論 ……… 2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237

第一節 結論 ……… 237

第二節 建議 ……… 245

參考文獻

……… 247

中文部分 ……… 247

英文部分 ……… 252

(10)

附錄

……… 253 附錄 1 訪談大綱 ……… 253 附錄 2 長濱國民小學教學生態池觀察記錄表 ……… 256 附錄 3 長濱國民小學將教學生態池資源運用於各學習領域教學照片 256 附錄 4 長濱國民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主題課程教學照片 ………259 附錄 5 長濱國民小學 2006 年執行「綠色文學校園」計畫照片……… 261 附錄 6 長濱國民小學 2007 年執行「藝文綠精靈」計畫照片………… 263 附錄 7 長濱國民小學生態新詩與生態小書教學成果照片 ……… 265 附錄 8 長濱國民小學生態教育「老樹爺爺的生命樂章」之生命脈絡圖 267 附錄 9 長濱國民小學發展環境教育課程照片 ……… 268 附錄 10 長濱國民小學建構環境保育校園照片 ……… 270 附錄 11 長濱國民小學主題課程教學實施計劃 ……… 272 附錄 12 長濱國民小學主題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探訪水生池 ………… 273 附錄 13 長濱國民小學主題課程教學活動計畫-水生池探險遊戲 …… 274 附錄 14 長濱國民小學學生生態新詩創作節選 ……… 279 附錄 15 長濱國民小學資訊融入語文、藝文領域教案設計——

生態電子繪本創作……… 281 附錄 16 長濱國民小學主題課程教學活動計畫—生態動畫創作 ……… 286 附錄 17 長濱國民小學 2006 年學生電子繪本作品之一 ……… 288 附錄 18 長濱國民小學 2006 年學生電子繪本作品之二 ……… 289 附錄 19 長濱國民小學創意生態遊學課程實施計劃 ……… 290 附錄 20 長濱國民小學 2008 年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遴選推薦表…… 292 附錄 21 長濱國民小學與日本長濱扶輪社、日本長濱小學交流文件… 294 附錄 22 參加日本滋賀縣長濱市「長濱水環 in 長濱」展覽照片 …… 304 附錄 23 日本長濱小學製作曳山祭貼畫照片 ……… 305 附錄 24 長濱國民小學學生寫給財津爺爺的詩 ……… 306 附錄 25 長濱國民小學生態教育相關消息之採訪報導一覽表 ………… 309

(11)

圖 次

圖 2-1 水生植物分布圖 ……… 17

圖 3-1 長濱國小交通位置圖 ……… 47

圖 3-2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位置圖 ……… 53

圖 3-3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平面規畫圖 ……… 54

圖 3-4 研究架構圖 ……… 61

圖 3-5 研究流程圖 ……… 63

圖 3-6 研究進度甘梯圖 ……… 70

圖 4-1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池中長滿蓮花,池邊雜草長得又高又密…… 71

圖 4-2 多孔隙空間營造示意圖 ……… 77

圖 4-3 在生態池中放置露出水面的枯木可以作為昆蟲鳥類暫棲之所…… 77

圖 4-4 東門扶輪社與學校及地方人士討論仿建莫內蓮花池的可能性…… 82

圖 4-5 荒野協會成員在教學生態池地方說明會中說明規劃理念………… 83

圖 4-6 座落在教學生態池入口處的竣工紀念碑……… 89

圖 4-7 教學生態池周遭景觀配置圖……… 93

圖 4-8 教學生態池增加了許多推展生態教育用的觀景和親水設施……… 93

圖 4-9 完工後的教學生態池水生植物種類變得很豐富……… 94

圖 4-10 觀景解說平台棚架邊栽種當地常見的攀緣性植物-九重葛……… 95

圖 4-11 長濱國小的親水性解說棧道從解說平台向下延伸到接近池面…… 96

圖 4-12 利用彩色的解說板說明水生植物的種類 ……… 96

圖 4-13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整建計畫識別標誌 ……… 97

圖 4-14 俗稱「水蓮花」的台灣萍蓬草 ……… 97

圖 4-15 社區義工協助將岸邊的強勢水生植物清除控制 ……… 114

圖 4-16 荒野協會老師教導小小義工們認識水生植物的特徵 ……… 116

圖 4-17 長濱國小「小義工大貢獻」課程結構圖 ……… 117

圖 4-18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水生植物照片節錄 ……… 121

圖 4-19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出現鳥類照片節錄 ……… 122

圖 4-20 2007 年 5 月 28 日出現在生態池中的保育類水鳥水雉 ………… 123

圖 4-21 學校生態池福壽螺晚上爬上池中枯木上產卵 ……… 127

圖 4-22 小花蔓澤蘭將教學生態池中的野薑花學纏住 ……… 128

圖 4-23 為養護新設步道與減低生態環境人為干擾學校設置活動式護欄 …132

圖 4-24 生態池義工為參加遊學課程的成功國小學生解說水生植物 ……… 133

圖 4-25 學校老師為參加遊學課程的成功國小學生解說水生植物 ………… 133

圖 4-26 博愛國小學生參觀完教學生態池後填寫生態遊學學習單 ………… 134

圖 4-27 長濱國小生態池的小義工幫忙解說服務 ……… 135

圖 4-28 長濱國小校長進行親子假日生態遊課程 ……… 136

(12)

圖 4-29 長濱國小生態池義工進行親子假日生態遊課程 ……… 136

圖 4-30 鄰近的和平國小教師利用週三下午進修來參觀 ……… 137

圖 4-31 校長為遠道而來的家庭介紹生態池(97.03.29) ……… 137

圖 4-32 校長為故事協會故事媽媽介紹生態池(97.04.03) ……… 138

圖 4-33 長濱國小生態池中成功復育水生植物鹵蕨 ……… 140

圖 4-34 長濱國小學生從水生植物盆栽中觀察浮萍生態 ……… 141

圖 4-35 教師利用教學生態池指導學生認識水生植物 ……… 148

圖 4-36 三年級學生表演生態戲劇—和我玩好嗎? ……… 151

圖 4-37 在「水生池群星會」單元中教師帶領學生探訪生態池 ………… 157

圖 4-38 學生們穿涉水衣下水體驗生態池維護工作 ……… 159

圖 4-39 各班級老師指導學生製作生態繪本 ……… 160

圖 4-40 長濱國小 2006 年推動「綠色文學校園」計畫結構圖 ………161

圖 4-41 長濱國小 2007 年推動「藝文綠精靈」計畫結構圖 ………163

圖 4-42 講座指導學生認識創意的「六頂思考帽」和「六雙行動鞋」 ……166

圖 4-43 學生展示自己完成的生態繪本作品 ……… 171

圖 4-44 學生一同合作分鏡拍攝製作生態動畫影片 ……… 172

圖 4-45 以生態為主題彩繪學校空白牆壁(1) ……… 178

圖 4-46 以生態為主題彩繪學校空白牆壁(2) ……… 178

圖 4-47 學生參加數位造林計畫在校園種下原生種樹木……… 179

圖 4-48 長濱國小環境教育網頁略圖 ……… 181

圖 4-49 學生將台灣萍蓬草滿江紅等水生植物畫入畫中 ……… 199

圖 4-50 日本長濱扶輪社與日本舞鶴扶輪社贈送交流錦旗給台東長濱國小 204

圖 4-51 日本滋賀縣長濱小學校校景 ……… 204

圖 4-52 本次展覽於長濱國小川堂(左圖)和台東文化局藝廊(右圖)展出 ……205

圖 4-53 長濱國小辦理日本長濱市攝影作品暨學生繪畫作品展宣傳單 ……205

圖 4-54 日本長濱小學學生畫的日本長濱城風光 ………206

圖 4-55「當台東長濱遇上日本長濱」友校的畫讓學校川堂更美麗 ………207

圖 4-56「當台東長濱遇上日本長濱」吸引遠道回鄉的鄉民特地來參觀 ……207

圖 4-57 台東縣長濱國小學學生畫的學校生態池景致 ………208

圖 4-58 台東縣長濱國小送到日本參展之生態詩作品之二 ………209

圖 4-59 台東縣長濱國小送到日本參展之生態詩作品之一 ………210

圖 4-60 台東縣長濱國小展示日本長濱小學學生製作的大幅曳山祭貼畫作品 211 圖 4-61 2008 年日本長濱曳山祭活動海報 ………212

圖 4-62 日本長濱地區每月四月中旬熱鬧的曳山祭活動 ………213

圖 4-63 台東縣長濱國小學生參觀日本曳山祭貼畫作品 ………213

圖 4-64 台東縣長濱國小辦理日本長濱友好學習週學生作品展 ………214

圖 4-65 台北東門扶輪社在日本介紹國小曳山祭畫作展情形 ……… 214

(13)

圖 4-66 長濱國小學生以生態池野慈菇為題材完成的畫作 ………216 圖 4-67 長濱國小六年級學生完成日本文化撕貼畫送給日本長濱小學 …… 216 圖 4-68 學生以陶笛和歌聲唱奏琵琶湖之歌歡迎和感謝日本來賓 …………219 圖 4-69 2007 年 3 月日本びわ湖.水ルラツサソス報導水環境 in 長濱展覽 …225 圖 4-70 2007 年 3 月 16 日報紙報導長濱國小與日本長濱繪畫交流 ………226 圖 4-71 2006 年 4 月 15 日報紙報導長濱國小辦理生態池遊學課程 ………227 圖 4-72 長濱國小 2008 年獲得全國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特優獎 …………228 圖 4-66 2007 年長濱國小生態池列入長濱鄉公所繪製的長濱鄉觀光導覽圖中 232

(14)
(15)

表 次

表 2-1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中的生態教育課程架構表 ……… 09

表 2-2 從空間層次看永續校園的意義內涵 ……… 13

表 2-3 台灣淡水濕地生態系統 ……… 15

表 2-4 水生植物定義表 ……… 16

表 2-5 溼地的主要價值 ……… 19

表 2-6 規劃生態景觀池注意事項 ……… 22

表 2-7 生態池的設計原則 ……… 24

表 2-8 設計生態池注意事項 ……… 26

表 2-9 探討國小生態教育與校園生態池之個案研究 ……… 36

表 2-10 以國中小生態教育或環境教育為題之個案研究的研究方法與結果 37

表 2-11 以國中小校園生態池或生態教材園為主題之個案研究的研究方法 與結果 ……… 39

表 3-1 長濱國小九十六學年度學校基本資料表 ……… 48

表 3-2 長濱國小九十六學年度 SWAT 分析表 ……… 49

表 3-3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落成之初栽植之重要水生植物一覽表 …… 53

表 3-4 學校會議紀錄等文件代號表 ……… 64

表 3-5 研究對象錄音與廣播資料代碼表 ……… 65

表 3-6 研究訪談結果代號表 ……… 67

表 4-1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整建歷程一覽表 ……… 79

表 4-2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整建動土典禮流程表 ……… 85

表 4-3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整建施工流程表 ……… 87

表 4-4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整建落成啟用典禮流程表 ……… 90

表 4-5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整建落成時列冊之水生植物一覽表 ……… 98

表 4-6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維護管理分工職掌一覽表 ……… 104

表 4-7 長濱國小生態池義工團第一次組訓課程表 ……… 111

表 4-8 長濱國小將教學生態池資源運用於各學習領域教學情形一覽表… 143

表 4-9 長濱國小主題課程實施內容配當表 ……… 149

表 4-10 長濱國小 96 學年度三年級主題課程「探訪水生池」教學內容…… 150

表 4-11 長濱國小 95 學年度五年級主題課程「水生池探險遊戲」教學內容 153

表 4-12 長濱國小 95 學年度五年級主題課程「水生池探險遊戲」教學目標 156

表 4-13 長濱國小 2006 年推動「綠色文學校園」計畫活動內容一覽表…… 162

表 4-14 長濱國小 2007 年執行「藝文綠精靈」計畫活動內容一覽表……… 164

表 4-15 長濱國小生態新詩與生態繪本創作教學活動設計 ……… 170

表 4-16 長濱國小「生態魔法師團隊」組織分掌一覽表 ……… 173

表 4-17 長濱國小 93~96 學年度環境教育相關研習一覽表 ……… 183

(16)

表 4-18 長濱國小生態藝文學習活動課程規劃表 ……… 215

表 4-19 長濱國小日本文化學習活動課程規劃表 ……… 217

表 4-20 長濱國小感恩學習活動課程規劃表 ……… 218

表 4-21 長濱國小生態教育相關消息之採訪報導一覽表 ……… 224

(17)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限制及名詞釋義。首先簡述 研究者從事此研究之來龍去脈,其次說明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以台東縣長濱國 民小學推動生態教育的經驗為例,探討教學生態池對學校生態教育之影響。最後 針對研究題目相關的名詞及研究範圍與限制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環境是國家賴以生存,國民憑以生活的重要資源,其品質良窳攸關國家的發 展。因此,在解決環境危機上,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大多願意傾注心力。甚至在 2007 年,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致力於關心環保議題的前美國總統候選人高爾先 生,表示對此議題的重視。

環境問題源於人類思想和行為的偏差,環境教育的最終目標為改變人類的 偏差行為。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正是生活習慣及價 值觀念形成的時期。兒童的模仿力強、可塑性大,若能於此時期適時給予環境 教育理念,使學生廣泛獲得環境知識,進而發展出社會道德觀與關懷自然生態 的情操,將影響其環境行為,並影響其家人,對往後解決環境問題大有助益。

台灣環保意識在六 0 年代尚處懵懂混沌階段;七 0 年代進入經濟開發和生 態觀念的衝突階段;八 0 年代逐漸跨入衝突的高峰期;其中缺乏緩衝的力量,

此時環保與社會運動相結合,試圖影響政府決策;九 0 年代民主改革浪潮澎湃,

民眾認清天然資源的保育和利用刻不容緩,正式邁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的認 同階段(陳秋澕,1999)。

台東號稱台灣最後的淨土,擁有美麗的青山綠水,具備發展環境教育的良好 條件,如果能夠善加運用在地生態資源,並且在校園中有系統的規劃生態教學課 程,將有助於提升學生愛鄉惜土情懷和自然保育觀念。

2004 年秋,位居台東縣北端,東海岸上的長濱國小,接受台北市東門扶輪 社、日本長濱扶輪社、日本舞鶴扶輪社、國際扶輪社共同贊助,整建校園教學生 態池,以「水域生態新規劃,原生植物回娘家」為旨,營造一塊台東縣國小校園 中最大的溼地教學區。學校方面從解決衝突、參與規劃、動土施工、落成啟用、

經營管理、教育推廣到國際交流等等,一連串的生態教育活動,漸漸深入學校經 營之中,形成學校特色,並且影響學校與社區發展。

長濱國小的生態教育,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於 2008 年被台東縣環保局推薦 參加行政院環保署 97 年度全國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遴選,一舉獲得「 特優 獎」,成績優良。這樣一個偏遠地區的小學校,如何在三年內運用社會資源,結 合學校課程,推動生態教育,而能獲致如此榮譽,實在令人好奇。希望藉由研究

(18)

長濱國小因整建教學生態池,而在學校生態教育上、台日長濱交流上與地方生態 保育觀念上引起的變化和影響,記錄這段生態教育推廣經驗,並且從研究中了解 學校經營生態池和生態教育可採用的策略、成功的因素、遭遇的困難,和因應的 方式,並提出研究結果,作為往後推動生態教育與設立生態教學園區者參考。

二、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個案學校教學生態池整建經過及其規劃方法,以瞭解學校營建教學生態 池可能面對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二)探討以復育原生植物為主的教學生態池經營管理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及因應 之道。

(三)探討個案學校結合教學生態池,所發展出的生態教學經驗,尋求建立國小生 態教育的可行途徑。

(四)探討學校運用教學生態池,對學校生態教育發展、全校師生和社區所產生的 影響,以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19)

第二節 名詞釋義

一、

偏遠地區學校

本研究所稱「偏遠地區學校」是指台東縣學校類型劃分所界定的偏遠與特殊 偏遠國小。本研究所選擇作為研究對象的長濱國小,就地理位置與交通狀況而 言,從台東市出發向北,超過六十公里,為特殊偏遠學校;就學校規模與學生人 數而言,班級數在十二班以下,學生數僅一百多名,屬於小型學校。

二、

生態教育

學校生態教育規劃受學校整體環境教育推動影響,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上可 分為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兩大領域:在生態保育方面,學校可透過戶外教學參觀 方式,讓學生欣賞自然環境、認識自然環境,並了解自然受到傷害後環境復育的 問題;在環境保護方面,除了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或社會領域中教學外,亦可 融入其他領域中教學,以提昇學生保護環境知能。本研究中所指「生態教育」包 含國小教學生態池的硬體管理、生態教學、環境教育宣導及生態藝文交流等教育 活動。

三、

教學生態池

溼地環境是生物聚集交流最豐富的地方,而生態池便是基於營造多樣性生物 棲息地為主要設置目的的一種人工溼地類型。本研究中所指「教學生態池」便屬 於此類人工溼地,除強調水池本身的生態性及其所扮演的生物棲地或庇護站的生 態功能外,還兼具休閒賞景、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育等功能。

(2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台東縣長濱國民小學之「教學生態池」為觀察對象,生態觀察部份 僅限於肉眼可見之動植物現況探討;並以完成教學生態池後,學校發展的生態教 育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自 2008 年 1 月起一年,將蒐集長濱國民小學整建教學 生態池,發展生態教育之相關文本資料及訪談觀察所得作為研究。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以訪談為主,實地觀察、文件分析為輔。對於 2004 年至 2007 年間的教學生態池營造管理及學校生態教育推動情形,以長濱國民小 學留有紀錄之文本資料和受訪人員所述為限,2008 年 1 月至 6 月間再加上實地教 學觀察和訪談相關人員兩種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以增加研究論文的周延性。因研 究時間上的限制,教學生態池觀察與生態教育觀察方面,可能會有缺失遺漏情形 發生;又研究結果受限於個案選擇上的限制,無法作為其他個案之推論及預測。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共分成五節,分別探討國小生態教育的內容、目標與實施方式,校 園生態池之規劃設計,校園生態池之維護管理,校園生態池之教學使用,以及校 園生態池之相關研究等之相關文獻資料

第一節 國小生態教育之內容、目標與實施方式

生態學是生態教育的基礎,生態教育是環境教育的一環。依據國內學者觀 點可知,環境教育也是一種地球永續發展教育(王鑫,1999)或生態文化教育(郭實 渝,1999)。。現今課程綱要中,與國小的生態教育息息相關的課程是七大學習 領域中的「自然與科技」領域,與六大學習議題中的「環境教育」議題。因此本 節將從「生態學的基本概念」、「環境教育的意涵」、「永續教育的意涵」探討生態 教育的內容;從「九年一貫課程中生態教育的教育目標」與「國小生態教育的實 施方式」探討國小生態教育的實施情況。

一、生態教育的內容

生態教育包含生態學與教育學兩個概念。透過教育的方法,指導學生認識生 態,實踐環保,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由於生態是環境的一部份,所以在小學階 段的課程裡,生態教育包含在環境教育中;環境教育成功,環境保護落實,是促 進地球永續發展的重要工作,因此,近年來發展出永續教育的概念。不論環境教 育或永續教育,所訴求的內容,均與生態教育密不可分。所以以下討論生態學的 基本概念,了解生態學的內容,並釐清環境教育與永續教育的意涵,總結出生態 教育的內容。

(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生態學(ecology)一詞源於希臘語,eco 表示駐所或棲息地,logy 表示學問,因 此就字面而言,生態學是研究生物棲息環境的科學。Haeckel 定義生態學為研究 生物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其所謂非生 物環境是指光、溫、水、營養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環境則是同種和異種的所有生 物體;相互關係是指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與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生物之間 的相互作用還包含種內相互作用與種間相互作用(孫儒泳等,2002)。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環境,構成了生物圈,生物不管是屬於 植物界還是動物界,彼此相互作用,所以大至海洋、陸地,小至農田、池塘或魚 缸,不管自然或人工形成,都可能是一個生態系統,只是發育的成熟或穩定與否 而已(林水源,2002)。

(22)

生態系統的構成概分為非生物類的無機物質、有機化合物、氣候因素,以及 生物類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六大成分。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密切的交 織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而運作。生物和生物之間發生食物鏈、食物網等交互 作用。其交互作用種類包括中性(neutralism)、競爭(competition)、互惠共生 (mutualism)、單會共生(暫稱 unname#1)、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共棲附生 (commensalism)、非絕對附生(暫稱 unname#2)、相剋作用(allelopathy)、寄生或捕食 (parasitism 或 predation)非絕對寄生或捕食(暫稱 unname#3)(周昌弘,1993a)。

一般咸認為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則生態功能越穩定,因而為持生物多 樣性,即生態系統中多樣物種共存,方能發揮穩定的物質與能量循環功能。走過 20 世紀,人類了解到資源之有限性危機,並且開始反省,不僅提醒人類必須重 視還境倫理,更督促人類必須遵守生態倫理,將各階層之生物與無生物以及人類 均視為該系統中平等存在之元素,維護生態完整性及確保物種多樣性之根本結 構。因此,提醒人類在從事所有人為建設時,必須考量既有生態空間紋理之保全,

儘量減少其破碎化(張鏡湖,2002)。

傳統人定勝天的規劃理念造就了以人為思考中心的大城市、大街廓,而考量 生物和人類共生之環境,應該兼具人性以及生物棲息可行性。例如將整體河川流 域視為一個生態系統,將生態工程方法引入環境規劃設計之中,則有助於重建失 序之自然生態系。因此都市綠帶、河川藍帶、景觀綠道、生態廊道,以及大面積 的自然綠地等規劃,漸漸為人們所重視。

唯有保持生態系統的構造及其功能,才能使人類的活動永續的發展下去,如 果人類繼續追求經濟發展,任意改變許多地方的生態系統,使生態系統自我調節 的功能受損,使大自然原有的生態平衡失調,無法短期恢復的話,將造成生態危 機。所以生態保育的最終目的,希望達到保存生態結構的完整及維持生態功能的 平衡,如此生物資源方能獲致永續發展,生生不息。

(二)環境教育的意涵

環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以外的空間,及直接或肩接影響該生物 體或生物群體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總和(孫儒永等,2002)。在環境科學中,一般以 人類為主體,人類在環境中為了生存與生計,有了不同型態的生活與生產方式,

並在環境中逐漸發展出不同的環境思維與行為。

所謂環境倫理便是指人類與自然環境間的倫理關係,表現在人類對待自然環 境的態度和行為上。早期以人類為中心,強調人是大自然的主宰、人定勝天;後 來拓展到以生命為中心,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注意到動物保護問題;現在以生 態為中心,否定人類超越自然,認為自然生態與人類同等價值,不能以物種對人 是否實用做為存在與否的衡量(楊冠政,1996d)。

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上的智慧物種,主要在於人類具有知識累積、經驗傳承 與群我修正的特質。因此,我們要學習從人類文化發展中,擷取宏觀的思維概念,

並透過環境教育的生態廊道,增進人與環境良性的互動文化。

(23)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六大議題之環境教育議題基本理念中指出:環境教 育源起於 1972 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發表「人類宣言」,促使人類注意環境的問題,開始了對環境教 育的關切與研究,而經歷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佈了「我們共 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及 1992 年的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提出了 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共 負的責任。

環境教育是概念和價值澄清的過程,藉以發展了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化、

和其他生物、物理環境相互關係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有關 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

因此,環境教育是一種全方位的教育,在目標上是一種關愛環境的環境保育 (含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探索環境生態的學域整合教育;

在文化上是一種追求永續發展的全民教育;在行動上是一種生活的終身教育(汪 靜明,2001)。由於世界各國體會到「地球只有一個」的全球生態觀,正積極在 社區與學校推動環境教育,加強對自然生態的認識與關愛。

(三)永續教育的意涵

1972 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揭櫫環境教育的重要之後,

1992 年於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辦「地球高峰會」,2002 年聯合國在南非的約翰尼 斯堡召開「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討論地球的永續發展問題。

永續發展是甚麼?1987 年挪威女總理 Brutland 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到:

「能夠滿足我們這一代的發展,但又不影響下一代發展權利的,就叫做永續發 展。」(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

「永續」的主要面向有三:1.環境的生態關係、2.經濟的資源管理、3.社區 的生活情境。行政院在「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中,將 永續發展的具體內涵統整成四大願景:1.永續的生態;2.適意的環境;3.安全的社 會;4.開放的經濟。

以永續的生態為例:臺灣幅員雖不大,生物資源、種類卻相當豐富。全民經 由教育及環保意識之提昇,在充分體認與其它生物共存、共榮的倫理,由俾令台 灣生物多樣化所建構的功能往往更為強化,人人皆可因而享受到大地生生不息的 哺育。

人類實踐永續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扮演絕對必要的角色,這是歷次重大國際 會議的共識。聯合國秘書長在 2002 年的永續發展高峰會上指出:「教育是達成永 續發展的鎖鑰,教育民眾永續發展,並不只是把環保的內容加入課程中,還要促 成在經濟目標、社會需求、與生態責任間的平衡,教育必須讓學生具有與社群永 續發展及生活得相關技能、視野、價值,和知識,這必須是科技整合,結合不同 學科的概念與分析方法。」

有鑑於此,行政院希望把永續發展變成一種機制、生活哲學、生活態度,更

(24)

重要的是實踐。而這實踐,指的是把被動回應國際壓力,轉化成主動的在地實踐。

如何在地實踐呢?首先是「扎根」的工作,因此行政院永續發展協會要求教育部 加入,也邀請與「永續教育組」的討論,要求學校改善硬體,營造永續校園,老 師深入了解永續議題,進而教育孩童(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

實施永續教育的教師必須:1.澄清自己的環境信念與態度,重新定位人與自 然關係——肯定自然本身的價值,釐清人類中心、生命中心與生態中心的環境價 值觀;2.重新認定環境正義的範圍——除了自然保育外,更要思考弱勢族群與未 來世代的關係;3.重新定義現代文明的內涵——思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及科技 與人文本質的相互依存關係。

由於永續教育強調覺知的引導、價值觀的建立與行動的產生,所以永續教育 的課程發展是發展教學計畫,而不是發展教學模組,更不是研發教學單元與學習 單。其課程發展流程如下:1.訂定教學主題;2.擬定教學目標;3.融入哲學理念;

4.選擇學習領域與配合之能力指標;5.運用教學策略;6.發展教學模組與學習單;

7.研擬教學實施計畫(張子超,2004)。

由以上說明可知:生態教育的內容從認識生態開始,探索生物與其周圍環境 (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的相互關係,了解生態系統的構造,和如何維持生 態系統的功能;透過對自然生態的認識,達到珍惜自然資源、注重生態保育、關 心環境維護,追求永續發展的全民教育與終身教育。

二、國小生態教育的目標與活動方式

(一) 九年一貫課程中生態教育的教育目標

國小生態課程主要內含在自然科課程中實施,自然科課程內容包含物質科 學、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三大學科領域,林水源(2002)年分析 64 年版「現行課程 標準」、82 年版「新課程標準」與 90 學年度開始施行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 課程暫行綱要」發現:不管任何版本課程標準或綱要,國小自然科課程有關生態 教材的安排設計,通常循著:生物體→族群→群落→生態系→生物圈等五個不同 的層次來探討,至於呈現方式、次序及內容,則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不同的教 育目標需求,而有些差異。

我國自 90 學年度起,自一年級開始施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 要,過去稱為「 自然科」的學科課程,修訂成「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在「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材內容要項中,與生態教育相關的課程如「表 2-1」(林水源,2002)。

現行課程綱要強調設計的統整性,並尊重教學者課程與教學的自主性,所以 希望教學者能有自行編選教材能力並能自行重新組合,講求注重科學及科學研究 知能,培養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情操及善用科技與運用資訊等能力,並能實踐 於日常生活中。至於領域範圍更大的環境教育,則另以議題方式呈現,以更統整

(25)

方式進行融入式環境教育教學。

表 2-1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中的生態教育課程架構表

課題 主題 次主題

120 生命的共同性 自然界的組成與特性 地球上的生物

121 生命的多樣性

改變與平衡 213 動物體內的恆定性與調節

交互作用 221 生物對環境刺激的反應與動物行為 230 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自然界的作用

構造與功能

231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演化與延續 生命的延續 310 生殖、遺傳與演化

420 天然災害與防治 生活與環境 環境保護

421 環境污染與防治 510 生物和環境

511 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

*永續發展 生態保育

512 資源的保育與利用

*附註:永續發展所提示教材應以融入的方式,納入其他各主題中。

資料來源:引自林水源(2002)

因為,環境教育旨在喚醒人類對環境的覺知和關懷,因此注重理解現存的環 境問題與預防新的環境問題產生,而生態學所關心的也是環境問題,只是偏重在 生物與生物,以及生物和環境互動的交互作用,因此許多生態學的概念被納入國 小環境教育的課程範疇之中。

現行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環境教育教育目標包含:

1.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 關係、測量、推論、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汙染的覺 知,和對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2.環境概念知識:教導學生了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 石流、河川汙染、核汙染、能源和空氣污染……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永 續發展、生物樣性);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資源節約與再利用、

簡樸生活、生態設計、綠色消費、非核家園……等)。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藉由環境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 境態度,使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對環境議題具有獨立思考及判 斷的能力,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 展。

4.環境行動技能: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收集資料、建 議可能解決方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新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5.環境行動經驗: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

(26)

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

(二) 國小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

學校生態教育規劃受學校整體環境教育推動影響。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概 分為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育兩大領域(汪靜明,2001)。其中生態保育方面,學校可 以透過戶外教學參觀的方式,讓學生欣賞自然環境的美質,以及對於自然受到傷 害後環境復育的問題。

實施生態教育,除了利用戶外教學外,在教室中可以進行的方法有以下幾 種:1.討論:包括小組討論、班際討論、腦力激盪、師生詰問與辯論會等;2.示 範:包括知識、情意、技能的傳授;3.表演:包括角色扮演與戲劇等;4.活動:

包括模擬遊戲、各式探究等。

推動生態學習的教育方式包含:教學者生態專業成長訓練、領域課程及彈性 課程中的生態教學與研究,以及生態保育教育宣導活動。其中生態教學的實施策 略有:1.戶外教育;2.5E 學習環;3.探究式教學;4.價值教學;5.資訊教學(林水 源,2002)。以上各種生態教育活動,應根據不同單元與教學目標,因時因地制 宜,加以彈性運用。

(27)

第二節 校園生態池之規劃設計

校園是一個不斷運行的生態系統,其中的自然或人為環境,提供了野生動植 物生存空間,同時也是師生共同生活學習的空間,除此之外,更是提供教師、學 生及社區家長接觸探究大自然的場所。因此,以下將從綠色校園、永續校園討論

「國小校園環境的生態地位」。並探討校園生態教材園中與「生態池」相關的「濕 地生態教育」、「生態池定義與類型」、「生態池的生態環境規劃」等議題。

一、國小校園環境的生態地位

生態到處存在,因此生態系也到處形成。以生態學的眼光來看,任何一個國 家、地區,甚至任何一個校園,也許不一定是一個明顯的生態區域,但都可視為 整體生態環境的一部分。雖然校園環境大小、師生人數不一,但從校園建築的成 立開始,就已經改變了原有的棲地環境,校園內活動的進行和資源的消耗,都與 整體環境息息相關(林水源,2002)。所以,校園環境是整體生態環境中的一部分。

校園也是一個人為干擾嚴重的退化生態系統,因為大部分的校園都未在都市 化較高的地方,這些地方本來對自然生態系的人為干擾就較為嚴重,校園中建築 規劃和環境維護以人類教育需求為優先考量,為了興建教育設施,校園綠地被切 割為不同區塊,為了尋求整齊美觀好管理,校園植栽趨於單純化、外來化,生態 系統中的生物種類因而降低,因此校園很難保有原先豐富多樣化的自然生態。

雖然說校園的生物棲地受到人為干擾,但是都市中的校園綠色地景,又經 常是都市中難得綠地廊道,提供許多動植物棲息,可以規劃為生態學習的空間。

而非都市地區的校園,師生人數較少,校園腹地相對而言較大,人為干擾也較低,

再結合周遭自然環境,更可以提供學生親近生態,認識自然,發揮生態教育的功 能。

(一)綠色學校

近年來,由於環境保護意識抬頭,對於校園環境的規劃有了許多新名詞,如

「永續校園」和「綠色學校」,強調校園的硬體設施和教育活動,應該朝向生態 的、永續的、自然的、環保的方向努力。

其中之一的「綠色學校」是指透過學校師生與家長的參與,共創符合安全、

寧靜、舒適、生態原則、具本土色彩的校園及社區環境,並且積極的參與關懷土 地、生命、生態系、地方與國際社會的活動與推廣的工作。它是以學校經營為基 礎的環境教育策略,其目標是達到師生個人環境素養的建立、教學方式及內容的 改革、學校組織政策、硬體空間的綠化。

教育部環保小組成立「綠色學校伙伴網路」(www.greenschool.org.tw),此計 畫自 1998 年發想、進行前驅研究迄今(2008 年),從無到有,已邁入第九年。

(28)

此計畫中的「綠色學校」從環境教育出發,強調心靈環保,師生共同參與,

並且表現在:1.學校的環境政策與管理計畫;2.學校的校園建築與戶外空間;3.

學校的教育計畫與教學;4.學校師生的生活等四個面向。在過程中強調「生態思 維、人性關懷、伙伴關係、行動學習、資源交流」,期望指引參與學校的師生依 照自己的現況,學校的能力及資源,選擇部分面向來自動改善,並以伙伴精神相 互的鼓勵、提攜、資源相互交流。 此四個面向彼此關連、相互輔助。其願景如 下:

1.環境政策方面:學校的環境政策要由環保組織及領導承諾、要進行學校調 查及環境稽核,並明列學校面臨的問題及改善行動計畫的時程的環境白皮書。此 部份鼓勵師生、家長的參與環保的行動組織。

2.學校校園方面:學校的空間規劃、建築及環境管理等必須符合環境保護 及教育的要求,達到省能源、省資源、乾淨寧適的目標。 鼓勵師生參與規劃及 維護的工作。

3.學校課程教材與計畫方面: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環境作為教學的場域,推 動戶外教學,讓學生體驗自然,多向自然學習。學校老師自己規劃設計、發展且 適用於該地特色或問題的環教教材、課程與計畫。

4.學校生活方面:要使順應自然的方式融入學生的校園生活,參與改善環境 的行動、校園的成員要養成負責任的環保行為、如;綠色消費,省能源,省資源,

避免污染,並且與人及環境和諧相處。(綠色學校伙伴網站,2008)

由以上願景中可以了解到:綠色學校有助於落實知行合一的環境教育,具 有:一、環境政策訂定化;二、學校校園減汙化;三、學校環境課程教材與國際 化;四、學校的生活簡樸化等四個面向的內涵,此乃糾正過去僅以資源回收、打 掃清潔維護為環境教育的迷失概念(王順美、梁明煌,2004)。

(二)永續校園

「永續校園推廣計畫」,是教育部「六年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之一。依據教 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的規劃構想,永續校園的主要目的,除了突破傳統校園封閉的 環境與制式管理原則,建立一個「進步、安全、衛生、健康、人性化的學習空間」

之外,也期望能整合社區資源,拓展生態旅遊,將校園改造為具有社區特質的公 共活動空間;並希望結合相關產業技術,進而增進綠色農業推廣效益,落實擴大 內需而促進產業升級與提振國內景氣之功效,從而發揮永續台灣、環境教育之積 極意義與促成教育改革之目的 (喻肇青,2007)。

學校校園的規畫與經營可以直接展現永續發展的理念,無論是能源、資源的 節約、生態校園的維護、健康環境的規畫、與社區資源的整合,都是教師可以參 與的項目(張子超,2004)。

從空間層次看永續校園,包括地區層次、社區層次、校園層次、校舍層次、

設備層次與身體層次,其意義內涵詳如「表 2-2」(喻肇青,2007)由此可知,校園 規畫在生態永續方面的重要性。

(29)

表 2-2 從空間層次看永續校園的意義內涵

空間層次 意義內涵

地區

1.校園是地區性空間脈絡中的「生態綠島」

2.校園是地方產業的實驗場和發動機 3.校園是地方永續生活學習的場域

社區

1.創造開放校園的「生態拉鍊」

2.社區——學校的資源分享

3.校園是「永續生活」社區營造的支撐平臺

校園

1.與自然和好的「生態基礎」

2.高循環的「校園經濟」

3.有參與活力的校園生活

校舍

1.建築物是一件會呼吸的大衣服 2.節省能源的「聰明房子」

3.使用者參與的使用計畫與設計

設備

1.回歸自然的小系統設施 2.省能、省水的設備就是「人」

3.有創意的軟體可以取代硬體設備

身體

1. 身體有「個體人.家庭人.社會人.國家人.民族人.世界人.宇宙人」等不同空 間的「位格」。

2. 永續校園的起點是師生自身行為和身體的實踐。

資料來源:節錄自喻肇青(2007)

永續校園涵蓋的面向,其內涵分別是(林政仁,2001):

1.環境政策方面:需具備環保組織及領導承諾,並進行學校環境調查,編撰 環境白皮書,羅列學校面臨之問題即改善行動之計畫時程。

2.學校校園方面:推動戶外教育使學生體驗自然,向自然學習,充分利用校 園環境作為教學場所。

3.學校課程教材與計畫方面:教師需能自行規劃設計並發展適用於當地特色 之環境教材、課程與計畫。

4.學校生活方面:培養學生參與、規劃及改善環境行動能力,負責任的環境 保護行動,使環境融入校園生活中。

永續校園不是一時衝動,或得硬體設施經費補助的措施。永續校園是一種對 於校園主動關懷的表現,而且這種表現透過學校的主管的主動關心,引導全校老 師和學生共同向大自然學習的一種歷程。在這歷程中,大自然是全校師生共同的 導師,它提供我們豐沛的學習素材,也透過各種方式讓我們重新發現許多學習的 樂趣(陳佩正,2004)。

(30)

二、溼地生態教育

(一)溼地的定義與類型

根據「國際拉薩姆溼地公約」第一條,國際所界定的溼地為:「無論是自然 的或人為的,永久的或暫時的,其水靜止的或流動的,抑或淡水的、半鹹水或鹹 水地區內草澤(marsh)、沼澤(fen)、泥煤地(peatland)的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及 六公尺的海域。」

而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則將溼地定義為陸地與水域的過度地帶,稱溼地為「上 水下土」的潮溼土地,如池塘、潮汐灘地、泥沼地、沼澤區、低窪的積水區等地。

在台灣,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所發行的《自然保育通訊月刊》規定,具備以下 三種條件之一的就稱為「溼地」:1、週期性的,以水生植物為優勢;2、主要是 無法排水的積水土壤;3、基質不是土壤,而是在每年生長季節的某些期間內,

含有飽和的水分,或者積有淺水的土地。

台大環境規劃研究室編著的《環境生態學鄉土教材》中,則定義溼地為:「在 水陸交會處,土地永久或間歇性地被表面水淹沒或地下水所飽和,具備溼潤的土 壤、水生植物及水域等溼地構成要素,正常狀態下有其優勢植群的生長。」

以上各單位對溼地的定義,或廣或狹,說法不一,可知:雖然現階段台灣的 環境保護政策綱領中已關切溼地的問題,但是仍然尚未以法律條文為「溼地」定 義,所以對溼地的界定尚有爭議,但我們可以發現溼地共通性的構成要素,包括:

水域(water region)、飽和土壤(hydrosoil)及水生植物(hydrophytic aquatic vegetation)。

溼地是介於陸域與水域間的生態交錯地帶。綜合來說,常見的溼地類型包 括:1、河口、紅樹林與海埔地(estuaries,mangroves and tidal flats);2、洪水平原 與三角洲(flood plains and deltas);3、淡水草澤(freshwater mashes);4、湖泊(lakes);

5、泥煤地(peatlands);6、林澤(forested wetlands);7、人工溼地。

校園中的「教學生態池」屬於溼地型態,大多經過人工干預,刻意營造,具 有濕地的特色與功能。

(二)淡水溼地的生態體系

雖然溼地具有調節洪流、儲存水份、保存生物基因等許多功能,但是長期以 來卻被認為是荒蕪無用之地。以紅樹林議題為例,它和濱水菜、鹽地鼠尾草等耐 鹽、耐旱植物,招潮蟹、彈塗魚、紅冠水雞、小白鷺、鹬鴴科、雁鴨科及各種小 生物們形成完整的生態體系,但是早期人們並不重視,當人們注意到它的獨特和 豐富之時,也喚醒了人們正視溼地的重要性。

由於溼地位於水域與陸域的交界處,其生態環境兼有兩者之特徵。溼地的物 化環境一般具有水體溶氧量低、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溫度與鹽度變化激烈及水 文條件變化多等特性,因此孕育出溼地多樣性的生態體系。溼地生態系組成要 件,主要包括了水體及土壤組合的環境,及其中所蘊育出特有之生物,藉著水文

(31)

傳輸及各種物質轉換機制,提供溼地生物生存所需的物質與能量,以維持整個溼 地生態體系的運行(陳有祺,2005)。

溼地的生態體系包括沿海溼地和淡水溼地兩大類型。沿海溼地的溼地生態系 可以概分為六種類型:1.泥灘沼澤溼地;2.河口溼地;3.潟湖溼地;4.沿海魚塭溼 地;5.鹽田溼地;6.紅樹林溼地。淡水溼地的溼地生態體系則概分為三種類型:

1.水田溼地;2.埤塘溼地;3.河川濱岸溼地(彭仁君,2002)。本研究中的校園「教 學生態池」為淡水溼地。淡水溼地的生態系統,陳有祺(2005)參考彭仁君(2002) 資料整理如下:

表 2-3 台灣淡水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類型 能量來源 物質來源 水環境 生物組成

1.水田濕地 陽光.電力.水力 作物.肥料

灌溉水.

地表逕流.

雨水

水生昆蟲.螺.貝 蛙類.秧雞科.鹬 科 . 鴴 科 . 鷺 科……等

2.埤塘濕地 陽光.電力.水力 廢汙水

雨水.

地 表 逕 流 . 地下水

浮 游 植 物 . 浮 游 動物.水生昆蟲.

魚類……等

3.河川濱岸濕地 陽光.河川 廢汙水.碎屑

河 川 淡 水 . 地 表 逕 流 . 雨水.

地下水

浮 游 植 物 . 浮 游 動物.兩棲類.魚 類.鳥類……等 資料來源:引自陳有祺(2005)

淡水溼地的基本食物網,是以有機碎屑為整個食物網的基礎,藉著食物鏈底 層的浮游植物及附著性藻類,提供食物給中層的攝食者,如浮游動物、底棲動物、

水生昆蟲等,最後再供給食物鏈上層的魚類及鳥類等食用(陳有祺,2005)。

(三)溼地的動植物

在所有的生態體系中,熱帶雨林的物種的多樣與豐富排名第一,而溼地生 態排名第二,僅次於熱帶雨林的豐富生態系。不論是沿海溼地體系還是淡水溼 地體系,各體系的動植物內容非常豐富。

溼地也是一個生態體的基礎與源起。當一個地方有了水、成了溼地,水生 植物就會因為鳥類、昆蟲等攜帶種子而逐漸繁殖﹔而當有了水生植物、亦即有 了食物,昆蟲就會開始產卵、聚集,而當昆蟲聚集之後,鳥類自然就會前來捕 食,慢慢的,整個生態體系就會變得完整、變得立體。所以溼地可說是生態的 啟動者。

(32)

1、溼地的植物

溼地的植物是種耐水性的物種,即使其根部被水淹沒,處於缺氧的環境中,

仍然可以發展出很好的適應力。水生植物的適應特點是體內有發達的通氣系 統,以保持身體各部對氧氣的需要;葉片常呈帶狀、絲狀或極薄,有利於增加 採光面積和對二氧化碳與無機鹽的吸收;植物體具有較強的彈性和扭曲能力以 適應水的流動;淡水植物具有自動調節滲透壓的能力,而海水植物則是等滲的(孫 儒泳等,2002)。

陳有祺(2005)將溼地植物根據生長環境中水份的多少和植物對水份依賴的 程度,區分為水生植物與溼生植物兩種:終生都能生長在水中的植物,統稱為 水生植物,生長在過度潮濕地方的植物稱為溼生植物。

有學者認為:因為水在自然界與土壤中有連續性且變異度高的因子,故很 難界定哪些植物生長在何種含水量或哪些水位以上才能稱為「水生植物」或「溼 生植物」(顏聖紘,2001)。有學者則根據水生維管束植物分類方式,將水生植物 分為溼生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等五大類型,將溼 生植物歸類為水生植物中的一型。總之,對水生植物下定義的學者很多,謹將 1980 年以後許多學者為水生植物下的定義簡述如下「表 2-4」:

表 2-4 水生植物定義表

學者 年代 定 義

顏聖紘 1986 廣義:生長在土壤中水分保持飽和狀態之植物。

狹義:植株必須長期生長在於水中之植物。

楊遠波 1987 大部份生活史沉水或浮於水中生長的植物。

莫華榕 1987 生活在水域,除了浮游生物所有植物的總稱。

陳世輝 1992 在水域或溼地中,自然成群生長者。自然成群者,包括沉水、浮水、浮 葉、挺水等生活型的植物及生於飽和水之溼地的植物。

賴明洲 1996 生活在水域,除了浮游生物外所有植物的總稱。

資料來源:節錄自郭一羽(2002)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將水生植物定義為「長期生長在水裡、水邊潮濕環境 的植物。包括完全沉浸在水裡、漂浮在水面上、及生長在水邊的高等維管束植 物」。

台灣有三百餘種水生植物,其生育環境與生長形態並不大相同,一般可依葉 片與水面的相對位置及生活習性加以分類,本研究參考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畔所 立解說牌的水生植物分類圖所示,將水生植物分成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 物、挺水植物(孫儒泳等,2002;講綱,陳德鴻,2005.10.14),另外參考荒野保護 協會(2006)所做分類,加列溼生植物,共分成五大類:

(1)沉水植物:這類植物完全沉浸水中。根退化或消失,表皮細胞可直接吸收 水中氣體、營養物和水分,葉綠體大而多,適應水中的弱光環境,無性生殖比有

(33)

性繁殖發達,無水上形態、多半生長在水較深的地方,根長在土裡、葉片多呈線 形、帶狀或絲狀。如水車前、水王孫等。

(2)浮葉植物:這類型的水生植物大多生活在深水域環境。它們的根莖或球莖 固定在水底泥土裡,根部所需氧氣之輸送方式與挺水植物相同;葉片由長長的葉 柄支撐平貼於水面,葉片表面有氣孔,通常呈寬大的圓形或橢圓形。如睡蓮、台 灣萍蓬草、蓴菜等。

(3)漂浮植物:唯一根部沒有固定在土裡的一群水生植物。整個植物體漂浮在 水面上、會隨水流四處游移,某些還具有特化的氣囊以利漂浮;氣孔經常分布在 葉的上面,維管束不發達,無性繁殖快,生產力高。如青萍、滿江紅等。

(4)挺水植物:生長在水較淺的地方。植物體會挺出水面、根固定在土裡,但 葉片或莖卻挺出水面;有一些挺水植物幼株或成株也能在水面下長沉水葉,形狀 和水面上的葉不同;挺水植物的花多數在水面上開放,為水生植物中種類最多的 一種。如莎草科的水毛花、針藺、荸薺等。

(5)溼生植物:生長在河川兩岸或陰溼地區,植株可以適應陸地與水域,自大 喬木至草本植物均有。如水茄苳、野薑花、巴拉草等。

這五類的水生植物分布圖如「圖 2-1」(荒野保護協會,2006):

圖 2-1 水生植物分布圖

資料來源:引自荒野保護協會(2006)

水生植物長期生長在多水的環境,其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都 已演化成有別於陸生植物的構造:

(1)根:生於缺氧的環境則有呼吸根、支持根、不定根的特徵。

(2)莖:為了吸收更多氣體,植物莖內部充滿了氣洞,可貯存空氣、增加浮力。

(3)葉:葉柄或葉背部份會膨大形成氣室、以貯存空氣、增加浮力,即浮水囊。

(4)花:部份水生植物可閉鎖式授粉或伸出水面藉傳媒、或水流進行授粉。

(5)果實、種子:藉水流、風飄、水鳥等動物散播。

水生植物是自然體系中的生產者,只要它們一出現,就能帶動各種生物活 動,讓一漥水潭或一條排水溝成為生機盎然的園地。它提供昆蟲、鳥類等各種野 生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是自然生態體系中最基礎最重要的角色。對人類而言,

(34)

水生植物孕育了魚蝦貝類、淨化水質、保護土壤,提供我們生存所需的資源與保 護。孕育水生植物的溼地,生物種類變動最大、最豐富,生產力也最高。它匯集 了陸地和水中的資源,不但相互為用,並且共存共榮。

水生植物也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如:

(1)棲地的破壞:水源的污染、除草劑、農藥的殺傷力、溝渠的水泥化等。

(2)土地利用形式的轉變:埤塘的消失、廢耕的水田。

(3)外來物種的入侵:動物方面如福壽螺、吳郭魚、大螯蝦、琵琶鼠、巴西龜 等;植物方面如布袋蓮、大萍、人厭槐葉萍、光冠水菊、翼莖擴苞菊等(講綱 陳 德鴻 20051014)。

2、溼地動物

溼地的動物與水生植物一樣,為了能夠在水域及陸域的過渡地區生存,多半 都已發展出一套適應環境的機制,例如:循環系統的調節、覓食習性及行為上的 調節等。

溼地上最廣為人知的動物是水鳥,多數地濕地生態保地生態保留區,均將水 鳥列為優先保護的對象。由於台灣位於西伯利亞、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東北、

一直到菲律賓、澳洲這條國際候鳥季節遷移的路徑上。溼地豐富的魚、蝦、螺、

貝類吸引了無數來往於這條路徑上的各種候鳥,紛紛停足、覓食、繁殖。台灣各 溼地所記錄的水鳥,包括鷗科、鷸科、鴴科、鷺科、雁鴨科等五大家族(陳有祺,

2005),種類十分豐富。

台灣常見的水生動物,有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水生無脊椎動物主 要包括:原生動物(如眼蟲)、腔腸動物(如水螅)、扁形動物(如淡水渦蟲)、軟體動 物(如螺類、貝類等)、節肢動物(如水生昆蟲中之水蚤、蜉蝣、蜻蜓、龍蝨、豉蟲、

紅娘華、水螳螂、水生螢火蟲、陸生昆蟲之幼蟲,以及溪蝦、毛蟹等……)牠們 需要岸邊沼澤、土堤及水草環境棲息、化蛹或下蛋,無法在水泥溝渠環境繁殖。

水生及水岸脊椎動物,體型通常較無脊椎動物大,主要包括:淡水魚類、兩棲爬 行動物,以及河畔池邊水鳥與哺乳動物等(荒野保護協會,2006)。

(四)濕地的功能與價值

溼地的組成要素為水、土壤、微生物、動物、植物及能量流(如:陽光、空氣、

食物鏈、食物網等有機體維持生命之營養循環路徑)等,人們有必要運用一些恰 當的手段來控制(如:恢復、創造與重建),而使其新生,讓它成為一個活的溼地生 態系(陳宜清,2003)。

一個活的溼地生態系統,方偉宏等(2006)分析具備下列 9 項功能:1.調節洪 患;2.補注地下水;3.調節氣候;4.調節空氣;5.淨化水質;6.保護海岸;7.物質 生產;8.多種生物的棲息地;9.教育研究與生態旅遊。

而方偉達(2006)則將溼地生態系功能歸納成以下五項:

1.生態功能:溼地提供了滯洪、淨化水質、補注地下水量、防止海岸侵蝕、

數據

圖 4-66  長濱國小學生以生態池野慈菇為題材完成的畫作      …………………216  圖 4-67  長濱國小六年級學生完成日本文化撕貼畫送給日本長濱小學    …… 216  圖 4-68  學生以陶笛和歌聲唱奏琵琶湖之歌歡迎和感謝日本來賓      …………219  圖 4-69    2007 年 3 月日本びわ湖.水ルラツサソス報導水環境 in 長濱展覽  …225  圖 4-70    2007 年 3 月 16 日報紙報導長濱國小與日本長濱繪畫交流      ………226  圖 4-71
表 2-2    從空間層次看永續校園的意義內涵  空間層次  意義內涵  地區  1.校園是地區性空間脈絡中的「生態綠島」 2.校園是地方產業的實驗場和發動機  3.校園是地方永續生活學習的場域  社區  1.創造開放校園的「生態拉鍊」 2.社區——學校的資源分享  3.校園是「永續生活」社區營造的支撐平臺  校園  1.與自然和好的「生態基礎」 2.高循環的「校園經濟」  3.有參與活力的校園生活  校舍  1.建築物是一件會呼吸的大衣服 2.節省能源的「聰明房子」  3.使用者參與的使用計畫與設計
圖 3-3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平面規畫圖
表 4-2      長濱國小教學生態池整建動土典禮流程表  時間  項目  活動照片及說明  10:00~10:30  迎接來賓  10:30  典禮開始(鳴炮)  10:30~10:40  節目表演(一)──祥獅獻瑞  長濱國小舞獅隊表演賀動土典禮圓滿順利 10:40~10:50  介紹長官貴賓  10:50~10:55  主席致辭  10:55~11:10  來賓致辭  台北東門扶輪社前社長暨十方建築事務所負責人說明生態池設 計規劃內容  11:10~11:15  認養儀式  1.致贈生態池整建設計圖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Arts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five ess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overall aim of education set out by the Education Commission: “To enable every person to attain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