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立國小教師的人格特質、組織公平是否會造成組織承諾變 化,進而對組織公民行為產生影響之探討。本章首先要闡明本論文之背景動機、

提出本論文之主要目的、界定其涵蓋範圍,進而建立之研究的方法與流程,最後 說明論文之若干相關限制等。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教育」係與人類起源同時存有的一項活動,它伴隨著人類成長,是人類文 明發展與生活品質提升的主要憑藉。尤其當社會進展愈加迅速,教育活動的重要 性便與日遽增,而自然而然也就成為各國發展的重要議題與社會焦點。職是之故,

教育係國家的根本,其實施成效對於國家的穩定成長和創新發展影響甚鉅,不容 怠忽。

此外,教育工作是落實教育理念過程中重要的推手,倘若沒有兼具效能與效 率的教育工作,則教育目標恐將難以有效達成,教育品質也將大打折扣。另一方 面,在民主化、多元性的開放社會,學校已從靜態的封閉組織轉變為動態的開放 系統,並深受社區文化、價值信念和政治生態的影響(吳宗立,1993)。且近年 來臺灣社會變遷快速,在面臨許多重要變革之下,國內教育生態正處於巨大衝擊 下的過渡轉型期。

回顧歷史的腳步,從1987年解除戒嚴、政治解禁之後,民間對於教育改革的 訴求與呼聲便不斷高漲,教改團體也相繼成立。1994年4月10日,民間教改團體走 向街頭,由「410教育改革聯盟」發起的教育改造運動,首次將教育問題以社會運 動方式訴諸社會大眾,以喚醒全民對於教育議題的關心,而一連串教育改革運動 也因此如火如荼的展開。2002年9月28日,上萬名教師以「團結、工會、尊嚴、協 商」為訴求走向街頭,教師專業自主權、相關權益等問題浮上臺面,教育改革的 呼聲更加沸騰,引發大眾的關注。

鑑於以上所述,行政院為了對教改浪潮有所回應,因此積極籌劃「教育改革 審議委員會」研議各項教育問題,並提出四次的諮議報告書及彙整而成的總諮議 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此外,1995年8月9日「教師法」

公佈實行,依法各級學校可籌組「學校教師會」,並設置「教師評議委員會」,

校長不再一人決策,而「臺灣省各級學校家長會設置辦法」、「臺北市中小學校 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等組織規定也相繼出現,使得國民中小學組織的權力分配 產生重大變革,「教師會」與「家長會」對於學校行政的監督力量也因此有了大 幅的轉變與提升。

再者,1998年9月30日教育部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1999年2月3日通過「國民教育法」增修案,同年6月4日三讀通過堪稱教育憲法的

「教育基本法」,這些對於學校校務的推展、行政運作、組織結構、課程教學…

等均產生重大變革,使得教改的潮流不斷衝擊當今的國民中小學,而迸出諸多火 花。是故,不論是已推動的開放教育、落實小班小校、鄉土教育、中小學師資多 元化、學校本位課程或九年一貫課程等,多半是由國民中小學教育與學校組織著 手。因此,國民中小學的組織現況值得深入探討。

2

人是社會的動物,不能離群所居,為了共同的保護與方便,自然而然形成了 各種組織,以便藉由集體的力量來達成共同生活的目的,因此,人與組織具有相 生相屬的關係,人需要依附在組織中求發展,組織需要人進入組織中以達成組織 目標(鄭燿男,2004)。再者,組織為了確保效能,除了生產工具、財務、市場 等相關資源必須加以運作外,人力資源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基於此,領導 者或主管必須對組織成員的行為有所掌控,並預測或控制其行為,以利政策的推 行。

就多方面來看,校長一職在任何學校中都扮演著最具影響力且重要性的角 色,他要為校內所有的活動肩負起義務與責任。也正因為校長們的領導,學校才 不至於群龍無首、一團混亂,而其領導行為更深深影響學校文化、學習氣氛、教 師士氣以及教學成效的興衰。另一方面,校長亦是學校與社區之間重要的樞紐,

而影響學生及家長對於學校的態度頗大。如果學校是一個勇於創新、充滿活力並 追求教學卓越的場所,則學生將能盡情發揮所長,人們也總會將這些榮譽、口碑 歸功於校長的有效領導,其重要性由此可見。然而,學校組織錯綜複雜,經緯萬 端!欲使行政工作順暢、和諧、具績效,學校行政人員尤其是校長,就更必須掌 握當前行政研究的趨勢,以利校務的推展。

1978年,James MacGregor Burns(1978)在其獲得普立茲獎的名著--《領導》

(Leadership) 一書中,提出了領導的兩種主要類別,即交易領導(transactional leadership)及轉型化領導 (transforming leadership)。交易領導強調基本 的、外在的動機與需求,部屬為獲得某種目的,知道如何做以獲得酬賞及避免懲 罰;轉型化領導則強調更高層次的、內在的及終極性的動機與需求,亦即轉型化 的領導者關注部屬的自尊、自主、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以及善、公 正、責任與義務等道德問題(Burns,1978;張慶勳,1996:173-174)。

自從Burns發表此書之後,轉型領導開始受到重視,各家學者紛紛投入研究工 作以探究其內涵,而一種新的領導理論-「轉型領導」於是如火如荼的在企業界、

教育界中蔓延開來,成為「新領導典範」(new leadership paradigm)中的一員。

近年來由於社會環境急遽的變化,尤其是國小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正處青春期 的階段,教師在教學與管理上備感困難,加上學校的教學資源軟硬體的不足、學 校的行政領導、組織決策和家長要求等都會牽動著教師本身的教學士氣;同時在 社會環境中,大眾媒體的發展,使得學生容易受到其強力傳播的影響、加上有時 候對學校教師的負面報導,也使得社會大眾對教師這個角色,不再是那樣的崇高,

教師們在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教育環境之下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是不容忽視的。如 何維持教師的教學熱忱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然而,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必 須先探討影響教師教學熱忱的因素為何?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我們常說:「有什麼樣的學校,就有什麼樣的老師。」由於學校校風之不同,

教師對組織的認同與組織承諾情況亦各異其趣;研究者近十年來在國小擔任總務 工作等相關職務,歷經與熟識教師數百餘位,發現其個人間的人格特質、學經歷 背景、教育理念、人生價值信念等等迥然有別,所採的教學風格與激勵措施也有 所差異,對組織氣氛、組織公平性的認知及組織承諾,再再影響其作為一位組織 公民之行為。綜觀國內、外之研究發現,組織公民行為(學校風氣)與教師服務

3

精神(教師工作滿意、道德精神、組織承諾、組織氣氛、組織績效)具有正相關,

而組織公民行為(學校風氣)深受教師服務精神的影響(李團益,2002;林秀美,

1980;林新發,1989;邱文忠,1982;陳怡君,2001;陳國彥,1988;曾燦登,

1987;蔡淑苓,1988;Goldman,1998;Peterkin,1996;Thomas,1986;Weber,1987)。

惟組織公民行為(學校風氣)是否仍深受教師對組織公平性認知的影響?在 認同組織公平性的前提下,教師能否展現出認同組織的目標與價值,且願意竭盡 心力以爭取組織的績效與榮耀,並渴望繼續留在組織中服務的態度(此態度又稱 為組織承諾),從而使學校的教師皆能表現出「即使組織不給予獎賞仍會自動自 發為組織奉獻」的超越角色規範以外之行為,進而帶動學校風氣?因相關研究如 鳳毛麟角,尤其是組織公民行為(國小學校風氣)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尚付之 闕如,因此,研究者以自己任職時所熟識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嘗試了解教師 組織公平、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學校風氣)三者間之關聯為何?這是本研 究動機之一。

學校係以「育人」為目的,其成效最不易評估,不像一般企業機構,可由利 潤 來 了 解 績 效 。 但 是 , 任 何 組 織 都 必 須 兼 顧 效 率 ( efficiency ) 與 效 能

(effectiveness),才能成為有效達成組織目標。因此,組織的運作,必須兼顧 效率與效能,然而這卻也是不容易的。有「效率」並不能保證有「效能」,但是 卻可以用無「效率」的方式來生產「效能」。只是如此一來,組織勢必需要投入 大量的人力、物力或財力,才能維持一定效能的產出,也因此產生了一些不可避 免的成本與資源浪費。這樣是非常可惜的!

Katz(1964:131-133)曾提出觀點,認為一個有效能的組織,其組織成員必 須有三個行為條件:第一,成員必須願意參與並留任於組織之中;第二,成員必 須達成角色內績效;第三,成員必須超越工作上的角色,表現出創新與自發性的 行為。此三者行為皆有其重要性。其中,第三種行為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前二者,

但卻最容易為組織所忽略。如果組織僅依賴員工角色要求所需的行為,這是很難 在非完美的組織設計之下,達成預期目標的。如果員工能主動表現出角色外行為

(extra-role behavior),此將可彌補角色內行為(in–role behavior)的不 足(Organ,1988)。如此一來,對於發揮組織效能、達成組織目標將有相當的助 益。而Katz所提的第三種行為,即「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簡稱OCB)的表現。

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近年來廣受注意,成為管理學上一個重要的研究主題,

多位學者紛紛探求影響組織公民行為的因素,包括親和力、公平知覺、公平理論、

程序正義、文化差異、領導型態、領導型態的轉變、組織承諾、工作滿足、個人

程序正義、文化差異、領導型態、領導型態的轉變、組織承諾、工作滿足、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