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線上新聞讀者評論的相關研究

以往閱聽人多透過傳統報紙、電視新聞媒體、廣播等管道獲得新聞,隨著閱 讀習慣改變,線上新聞成為閱聽人接收資訊的重要管道,研究顯示網路與行動電 話已經改變閱聽人與新聞的關係,61%的美國民眾閱讀線上新聞,入口網站新聞 如 GoogleNews、AOL 與 Topix 是最常被使用的新聞來源(Pew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2010)。

18

因此透過線上新聞文本及其讀者評論,研究者更有機會理解新聞如何傳播與 大眾日常生活高度連結的食品安全新聞、閱聽人與新聞以及閱聽人間的互動。調 查顯示 37%的美國線上新聞使用者曾在社群媒體與新聞互動,其中曾對新聞發 表評論者佔 25%,17%留下連結網址,11%的人標籤內容,9%發表原生版本的新 聞,3%的人在推特發表新聞的推文,顯現閱聽人在網路上以各種形式互動的比 例並不低(Purcell, Rainie, Mitchell, Rosenstiel, & Olmstead, 2010)。

壹、 電腦中介的互動溝通

閱聽人評論線上新聞、以及回應其他使用者的溝通模式不僅是電腦中介溝通 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再現,其中的互動更充滿豐富的線索。從中可以得知讀者如 何回應新聞文本、編輯的政治和意識型態觀點,以及其自身觀點、情緒(Upadhyay, 2010),Rafaeli 和 Sudweeks(1997)認為互動(interactivity)是描繪電腦中介溝 通團體非常有用的概念。

王泰俐(2003,頁 109-110)依照 Wiener(1948)的模控學理論將網路互動 研究略分為三大方向:認知過程(Perceived Interactivity)、媒介特徵(Interactive Features)與互動交換的論述者(Interactive Exchange)。第一派研究從使用者觀點 出發,將互動性視為「認知的過程(perceived interactivity)」,且同時受到下述 媒體結構與互動交換的過程影響(Quiring, 2009)。

第二派「媒介特徵(Interactive Features)」指的是媒介環境中,傳播內容與 傳播形式受使用者同步修正的程度;Wright & Street(2007)進一步說明線上服 務(電腦中介設定)的科技/結構對互動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並引導互動的方 式,例如每個頁面呈現的評論數、評論分類的方式、不同的政策例如評論是否需 要先註冊等都決定這些中介平台對互動的影響範圍(Ruiz, Domingo, Micó, Díaz-Noci, Meso, & Masip, 2011)。

19

第三派「互動交換的論述者」則將互動定義為:新媒體傳播過程中的參與者 能夠掌握論述內容,並可以隨時交換論述角色,從訊息的接收者轉換成發送者;

Rafaeli & Sudweeks (1997)則將互動細分為使用者間的互動/使用者與系統間 的互動;Weber(2013)更清楚的將互動分為讀者之間以及讀者與新聞的互動;

Ziegele、Breiner 與 Quiring(2014)聚焦在讀者間的互動,並將互動定義為「讀 者回應他人先前張貼的訊息」。

由於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著重在新聞如何報導毒澱粉事件以及讀者評論的 表現上,而未涉及《Yahoo!奇摩新聞》的介面設計或留言機制的討論,也不探討 讀者的感知過程,因此對於讀者評論的研究重點偏向上述討論的第三派:「互動 交換的論述者」。《Yahoo!奇摩新聞》提供讀者針對新聞進行評論(留言)以及 針對個別讀者評論(留言)進行回應的功能,因此本研究採用 Weber(2013)和 Ziegele et al.(2014)的互動概念,將讀者對新聞的評論以及讀者之間的交流進行 區分,將讀者互動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讀者的新聞參與度」,也就是讀者直接 在新聞之下發表的讀者評論則數,用以了解新聞報導受到讀者關注並討論的程度 為何,二為「讀者的互動程度」,亦即讀者在其他讀者評論之下發表的讀者回應 則數,詳見表 2-1。

20

在「讀者的新聞參與度」方面,Weber(2013)發現每則新聞平均有 22.12 位 使用者參與評論,10.75%的新聞沒有任何評論,50%的新聞最多不超過 13 則評 論者的評論;Ziegele et al.(2014)的研究則發現「讀者的互動程度」不高,76%

的讀者評論只收到一個回應,16%收到兩則回應,收到超過兩則回應的讀者評論 只有 8%。為了瞭解毒澱粉事件中的讀者互動溝通,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4】

毒澱粉事件「讀者的新聞參與度」與「讀者的互動程度」為何?

21

貳、 讀者評論的特色

一、 讀者評論的不禮貌表現

與儘管目前的研究顯示讀者的新聞參與度或互動程度不高,但線上新聞平台 允 許 對 話 者 有 較 多 的 自 由 , 加 上 電 腦 中 介 傳 播 匿 名 性 與 去 個 人 化

(depersonalization)的特性使得其傳播內容極具特色,影響力不容小覷,研究便 發現線上評論的論調可能誘發閱聽人詮釋新聞的偏見(Anderson et al., 2013;

Kouper, 2010),因此檢視讀者評論在食品安全新聞中的樣貌對於了解閱聽人對 相關議題的看法極具意義。

讀者評論具有電腦中介的特色,充滿戰火、人身攻擊、好戰、刻薄且不客觀

(Diakopoulos & Naaman, 2011; Neurauter-Kessels, 2011),但儘管讀者評論的戰 火特色暗示了電腦中介溝通並非完全理性,不過上述看似負面的特色卻可能是線 上溝通的要素。吳筱玫(2003)認為人們對戰火的容忍度高,爭吵過後仍熱切地 回到線上繼續辯論,因此可被視為一個有生產力的詮釋工具。新聞群組上的討論 因而被視為「社會閱讀」的復活:一大群人同步或非同步參與閱讀活動,並解讀 一堆混雜的文本,這些混雜的論述本質形成緊張的泉源(Connery,1997; 轉引自 吳筱玫,2003)。

因此在電腦中介溝通的研究中也經常見到關於禮貌與無禮回應的研究,近年 來許多研究者更聚焦於「無禮(impoliteness/incivility)」的互動回應(Angouri

& Tseliga, 2010; Borah, 2012; Coe, Kenski, & Rains, 2014; Neurauter-Kessels, 2011;

Upadhyay, 2010),顯示在網路這樣非面對面的脈絡下,使用者的無禮回應與互 動受到關注。

Coe et al.(2014)將不禮貌(incivility)定義為:對論壇、參與者或題目傳達 不必要的失禮語調,是一種討論的樣貌(features),並且特別強調不禮貌的指是 討論時的「態度(manner)」,但對特定的看法表示不認同(disagreement)並不

22

在此列;Coe et al.將不禮貌概念化為表達對批判對象的貶低、輕蔑之意,並且依 照被批判對象將其分為針對個人或群體的「人身攻擊(name-calling)」,或是針 對意見、計畫、政策、行為的「中傷(aspersion)」;還有指陳某意見、計畫或 政策是說謊的(lying),甚至使用髒話(vulgarity);研究發現超過兩成的評論 都有不禮貌的樣態,收到讀者評論的新聞文章中約五成都至少出現一個不禮貌的 評論,其中又以人身攻擊最常出現(14.0%),其次是使用髒話(3.0%),而有 2.6%的評論包含中傷,1.7%的評論指陳欺騙。

Sobieraj 與 Berry(2011)則以「冒犯(outrage)」作為不禮貌的特徵,認為 其通常會以憤怒、擔憂、泛道德化、聳動化、誤導或不精確的資訊、人身攻擊等 形式出現,而且會激起閱聽人回應;他們將冒犯概念化成 13 種不同類型,發現 嘲笑(mockery)、誇大其詞(misrepresentative exaggeration)、冒犯的語言(insulting language)、人身攻擊(name calling)是 4 種最普遍的樣貌(都超過 10%);其 中「嘲笑」是最常出現的冒犯形式,其定義是取笑個人或群體的行為、計畫、政 策或觀點,意圖讓被嘲笑的主體顯得愚笨、無能、虛偽或不誠實,但不包含親暱 或輕鬆愉快的玩笑;次要出現的「誇大其詞」,會使用非常戲劇化且負面的誇飾 來扭曲事實;接下來是用「冒犯的語言」,針對個人或群體的計畫、觀點或政策,

使用如白痴、自負等詞彙;第四個常出現的冒犯形式是「人身攻擊」,使用冒犯 的語言直指個人(而非其行為),批評其是愚鈍的、低能的,見表 2-2。

23

表 2-2:不禮貌的讀者評論整理 Coe、Kenski 與 Rains(2014)

形式 批評對象 目的與手法

Sobieraj 與 Berry(2011)

形式 批評對象 目的與手法

綜合 Coe et al.(2014)以及 Sobieraj 與 Berry(2011)對不禮貌的討論,本 研究將不禮貌的核心概念定義為顯現出對被批判對象的輕蔑貶低與冒犯之意,但 考量《Yahoo!奇摩新聞》的評論篇幅大多較短,也常出現省略主詞或受詞的句子,

為避免語意不清難以分辨批判對象為「人」或「意見、計劃或政策」,所以不區 分兩者,另外讀者評論的真實性與否並非本研究關注重點,所以不會討論其是否

「誇大其詞」,因此本研究將不禮貌的讀者評論分為下列三種形式:第一類是使

24

用貶低、輕蔑、冒犯的語言或以嘲笑的方式使個人/群體或意見/計畫/政策/

行為呈現出負面的愚蠢、無能形象;第二類則是指陳個人或群體的意見、行為、

觀點是欺騙的;第三類則是使用「髒話」。為了瞭解毒澱粉新聞中的讀者評論樣 貌,本研究將以上述三類不禮貌的分類進行讀者評論分析,見表 2-3。

表 2-3:本研究的不禮貌讀者評論分類

形式 目的與手法

人身攻擊與中傷

使用貶低、輕蔑、冒犯的語言或以嘲笑 的方式使被批判對象呈現出負面的愚 蠢、無能形象

說謊

指陳個人或群體的意見、行為、觀點是 欺騙的

髒話

除了對不禮貌的讀者評論進行分類,研究發現特定的文章主題、消息來源會 引發較無禮的讀者評論(Coe et al. , 2014; Ziegele et al., 2014),例如政治、法律、

稅務、國際事務這類的硬新聞就比軟新聞如健康、生活型態、科技易引發無禮評 論,而以政治人物為消息來源的新聞也容易挑起無禮評論(Coe et al., 2014)。

越來越多人會根據網路上的資訊、意見做出決定,因此了解負面情緒、不禮 貌的評論如何主導討論,對於促進社會共識以及降低衝突應該有所幫助。而從食 品安全新聞的角度出發,評論者的無禮表現可視為理解民眾對報導甚至相關單位 處理類似事件的看法的重要線索,因此了解評論的禮貌/不禮貌樣態除了可作為 日後媒體報導此類議題時改進或著重的方向,亦可能提供政府單位了解民眾對相 關事件的輿情反應。

25

另一方面,毒澱粉新聞雖然本質上屬於食品安全新聞,但也因為其關係到政 府管理、政策等面向,因此報導不只涉及健康議題,也可能著重在因應行動、責 任歸屬等其他主題,消息來源也應該會比一般的健康新聞更多元,是觀察消息來

另一方面,毒澱粉新聞雖然本質上屬於食品安全新聞,但也因為其關係到政 府管理、政策等面向,因此報導不只涉及健康議題,也可能著重在因應行動、責 任歸屬等其他主題,消息來源也應該會比一般的健康新聞更多元,是觀察消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