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食品安全報導的可讀性與風險訊息品質

壹、 食品安全報導的可讀性

上述文獻探討讓研究者對於媒體如何呈現食品安全新聞有大致的了解,接下 來的文獻探討將從報導可讀性以及風險訊息品質出發,探討媒體究竟如何處理食 品安全這樣包含了風險與科學面向的議題。

對民眾而言,容易閱讀的(readable)科學新聞,不僅影響其對科學發展的認 知,也和是否能引發閱讀興趣與關注有關(陳憶寧,2011)。張卿卿(2012)探 討科學新聞資訊呈現形式對閱聽人的訊息接收影響,從內容資訊提供的觀點來檢

12

驗可讀性,將可讀性分為:「對新聞理解度有益」、「對新聞注意度有益」,以 下詳細說明之:

一、對新聞理解度有益:受內容資訊充足度以及修辭手法影響

報導提供充足的內容資訊有助於提升閱聽人對相關議題的理解。研究發現

「解釋核心概念」和「提供中英對照名詞」能明顯降低理解困難度,有助於新聞 理解度;「解釋核心概念」也顯著提升相關性感知,能加強議題相關性(張卿卿,

2012)。

除了內容資訊充足度外,特定的修辭手法,例如類比也有助於提升閱聽人的 新聞理解。Hsu(2008;轉引自徐美苓、楊意菁,2011)認為食品風險議題對常 民而言仍屬高門檻科學知識,宜使用類比方式呈現風險高低,貼近民眾生活的經 驗做比較,例如比較吸菸與攝食戴奧辛致癌機率的差異。

二、對新聞注意度有益:與資訊呈現形式與寫作風格相關

Miller 對「缺陷模式」的探討發現,學術式的專業論述可能阻礙閱聽人理解

(2001)。因為一般大眾未必有足夠的能力與時間對科學議題深入理解,所以良 好的科學新聞報導不僅要兼具資訊與內容的充足和正確,也可透過資訊呈現形式 與寫作風格(敘事與故事性)提升新聞的注意度。學者也建議媒體傳播科技風險 訊息時,雖然不必摒棄以科學專業為基準的訊息傳佈方式,但可使用常民能理解 的語言與方式進行溝通(徐美苓、楊意菁,2011)。

在新聞形式上,張卿卿(2012)發現流程圖「對新聞注意度有益」產生顯著 正向效果。而寫作風格方面,鄭宇君(2003)認為用「說故事方式描述科學研究 的過程,取代專業、充滿生硬語言的學術論文,可吸引讀者的興趣並增加新聞的 可讀性,大眾可透過敘事者的特定觀點,掌握複雜科學事件的整體意義,具有情 節的故事也容易使讀者印象深刻。」,因此如何說故事(story-telling)比找尋科 學事實(fact-downloading)更能凸顯科學記者的專業性(Trench, 2009)。

13

貳、 食品安全報導的風險訊息品質

媒體報導食品安全議題時除了提升可讀性,確保重要訊息得到閱聽人一定的 關注與理解,提供優質的風險訊息讓民眾在面對不確定性時能有風險判斷與決定 的依據也同等重要。

風險訊息的品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具風險元素的故事通常都極易引發民眾 恐慌,就算是只影響到相對少數人的危害也常會形成不成比例的關注(Slovic, Finucane, Peters, & MacGregor, 2004)。研究發現媒體雖然是民眾接收健康風險 議題的重要來源,但媒體處理多數相關議題時卻常強化風險的強度,扮演「警示 者(alarmist)」的角色(Lichter & Rothman,1999; 轉引自 Dudo et al., 2007)。研 究顯示報紙與廣播報導癌症議題時經常會放大風險(Lichter & Rothman);Berry、

Wharf-Higgins 與 Naylor(2007)分析 SARS 新聞的文本、消息來源和文法也發 現媒體呈現健康相關主題時,提及風險的比例是預防方法的三倍;「國際食品資 訊會議組織」(International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 Foundation)的報告也顯示 新聞報導食品添加物和食品污染時,負面影響被強調的強度是正面影響的兩倍

(Lichter & Axnundson ,1996; 轉引自 Anderson, 2000)。

媒體傳遞的風險訊息經常被批評具有偏差、誇大和聳動化的特徵(Allan, 2002; Freudenburg, Coleman, Gonzales, & Helgeland, 1996)並且缺乏足夠的脈絡

(Ayoob et al., 2002),科學家則指出科學新聞的報導手法過於戲劇化,標題也 易使人誤解(陳憶寧,2011)。國內外關於食品、健康以及科學的新聞研究也有 相同發現(陳雅妤,2012;曾薏珊,2011;楊智元,2009;Anderson, 2000; Ayoob et al., 2002; Borra et al., 1998)。

新聞經常使用的下列報導手法正具體呈現了學者對於新聞風險資訊品質的 批評:首先是使用具想像空間的詞彙(陳雅妤,2012)、譬喻(Gauthier)2010,

以及用情節框架主導新聞報導,但缺乏能提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實質訊

14

息(Dudo et al., 2007)。曾薏珊(2011)發現 H1N1 型流感報導中,「憤怨恐慌」

的修辭高達五成二,這類修辭最常提及流感期間社會各界恐慌、恐懼、及擔憂的 情緒。楊智元(2009)探討毒奶粉的風險論述分析也發現,報導持續精緻化、論 述化公眾「預警性原則的道德判斷」,這種道德判斷具有強烈的情感特徵,例如 使用「不可恢復」、「嚴重」等負面觀感的字眼。

此外,媒體的譬喻手法也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風險嚴重性,Gauthier(2010)

便發現媒體以「戰爭」為主要譬喻手法報導李斯特菌事件時,風險被再現為嚴重 的,各種行動被描繪得如同作戰,例如「已經『瞄準』受汙染的食物」、「『命 令』店家銷毀受汙染的食物」、「清理工廠被視為『尋找並摧毀』的行動」,並 使用「嚴峻的」、「嚴謹的」、「侵略性的」等字眼,有一種軍事行動的言外之 意;相反的,當報導使用「連帶危害」框架時是從企業角度出發,強調企業經濟 受牽連,在此框架下受害消費者被淡化,風險則是輕描淡寫帶過,新聞以「暴力」

比喻掃蕩行動,使用「打擊」、「像蓋世太保」等詞彙,並以「用坦克殺蒼蠅」

形容政府反應過度,負責食品回收行動的政府官員被形容為「僵化」、「過度熱 心」。

此外,媒體提供的風險資訊也流於膚淺,未能提供足以使讀者自行評估風險 的詳細訊息(Dudo et al., 2007; Nucci et al., 2009)。Nucci et al.以 FDA 發布的新 聞稿來判斷媒體報導健康資訊的精確性,發現媒體的風險訊息表現不佳,儘管有 高達 72%的報導會提及食用汙染波菜的死亡率,但只有 11%的報導提供「感染症 狀」,且多數都出現在回收行動開始的階段,正確提及「受風險影響的特定群體」

的報導只有 9%,且多出現在頭兩天的新聞中,雖然 41%的報導正確指出所有受 到汙染的波菜,但 56%的報導完全沒有提到任何受大腸桿菌汙染的波菜種類,也 有高達 62%的新聞全然未提及應該避免食用哪些種類的波菜。

從上述探討發現媒體以戲劇化的誇大手法、譬喻與負面情緒的修辭報導風險 訊息,但卻未能提供足夠的脈絡資訊,這種報導手法將導致閱聽人無所適從,也

15

使得人們無法對相關主題進行溝通(Anderson, 2000)。Rogers 用焦點團體法告 知關於愛滋病藥物的報導,發現受試者希望從更全面的角度了解新資訊的原由,

以及後續發展,如果缺乏這些脈絡,他們很難理解這些資訊以及其重要程度

(Rogers, 1999;轉引自 Brechman, Lee, & Cappella, 2011)。

1996 年由 Food Marketing Institute 以及 Prevention Magazine 執行的「為健 康而購物(Shopping for Health)」的問卷也發現,新聞報導食物與營養科學時缺 乏脈絡,導致許多數美國人(70%)認為被認定是高營養成分的食物時常改變,

並表示專家很可能在五年內改變何種食物健康與否的看法(Borra et al., 1998)。

具體而言,研究發現發現媒體提供的風險訊息中,質化資訊多於量化資訊

(Amberg & Hall, 2010; Roche & Muskavitch, 2003),提供數字或脈絡陳述風險 的比例較少(Amberg & Hall, 2010),且質化資訊一般來說都未提供相關內容的 母體(Roche & Muskavitch, 2003)。

在報導普遍充滿誇大訊息而未提供足夠脈絡資訊的情況下,媒體如何扮演有 效風險溝通與傳遞資訊的角色值得深思。學者認為有效的風險傳播應該奠基於科 學溝通取徑之上,提供一系列的準則與工具,以期議題在受到高度關注的情況下 進行溝通(Covello, 2001),而食品安全風險溝通的目標應該是教育大眾食品安 全的實踐和健康的飲食控制,並且避免不必要的擔心 (Hansen, Holm, Frewer, Robinson, & Sandøe, 2003)。

因此報導風險相關議題時除了避免引發恐慌,也必須提供重要訊息以讓大眾 能在資訊充足的情況下進行風險決定。Roche 與 Muskavitch(2003)以「質化資 訊」與「量化資訊」作為報導中訊息品質的判斷標準,是相關研究的重要參考依 據(Amberg & Hall, 2010; Dudo et al., 2007)。Dudoet al.(2007)參考其分類,

建議媒體報導和科學、環境及健康相關的議題時可以從「自我效能」、「風險強 度」、「風險比較」、「聳動化資訊」的面向思考,檢視媒體是否提供「優質風 險資訊」;Amberg & Hall(2010)則依照脈絡的精確度將風險強度細分為沒有數

16

字資訊的「低精確度質化資訊」、有數字資訊的「絕對數字量化資訊」與「脈絡 化的高精確度量化資訊」,綜合上述討論,本研究將風險訊息品質的檢視標準整 理如下:

一、「自我效能」:提供個人可以施行,進而加強自我效能的措施(measure)。 例如「描述症狀」與「個人防護措施的例子」,因為這兩種特定的資訊能增加(感 染性疾病資訊的)自我效能(Roche & Muskavitch 2003; Dudo et al., 2007)。

二、「風險強度」:報導應該提供更多關於風險議題強度以及潛在強度的量 化資訊,特別應該提到上下文的基準(Roche & Muskavitch, 2003)。

1. 低精確度質化資訊:使用不精確的詞彙例如「重大危機」、「十分糟糕」

而未提供數字或足夠的上下文資訊;或是提供聳動化資訊:用「最嚴重案例描述 可能負面結果」、「情緒性用語」:使用強調字(loaded words),例如引發情緒 反應的形容詞、副詞(Dudo et al., 2007)。

2. 量化風險測量:

(1)沒有脈絡的絕對數字量化資訊:沒有脈絡基準(分母)。這類的資訊會以 數字表示風險,例如 25 人死亡,但缺乏脈絡,因此不能算準確的風險指標。

(2)脈絡化的高精確度量化資訊:屬於列出分母的風險,可幫助閱聽人對風險 程度有適當的關注,例如 26 人中 25 人死亡。此類資訊能提供人們做出理性決

(2)脈絡化的高精確度量化資訊:屬於列出分母的風險,可幫助閱聽人對風險 程度有適當的關注,例如 26 人中 25 人死亡。此類資訊能提供人們做出理性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