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繪本意涵與教學模式

本節旨在介紹繪本意涵與其相關理論,首先介紹繪本意涵,進而研討 繪本之理論基礎。

壹、繪本意涵

繪本具備的可親性和趣味性是課本所望塵莫及的,善用繪本所蘊藏的 意涵,不但能幫助孩子發展閱讀的信心,更能透過各種教學活動,培養孩 子獨立閱讀或與他人分享的能力(黃麗卿,1999)。以下針對繪本的定義、

特質、在教育上的價值、繪本教學運用的原則、程序與技巧五方面加以探 討。

一、繪本的定義

繪本(picture books)一詞並無統一的名詞,另有圖畫書、故事書、兒 童繪本、童書等名詞,目前常用是繪本與圖畫書;日本漢字早以「絵本」

為名,追溯「繪本」這一詞的來源可推至美國公共圖書館兒童館藏的分類 用詞(鄭雪玫,1993)。Kiefer(1982)認為繪本是一種藝術品,它藉由 連續繪圖來傳達訊息,也可透過文字與圖畫兩者聯合來表達意涵。另外,

郝廣才(2006)認為繪本是用圖畫說故事的藝術,書中的圖畫具最重要的 功能,把故事的情節及蘊涵表達出來,繪本的故事並不只是靠文字敘述,

而是由圖畫和文字的組合來共同表達。

鄭瑞菁(1999)認為並非所有附上插圖的童書都可以稱為繪本,她引 述Sutherland 與 Betsyhearne (1984)的說法,指出圖畫與文字一樣重要,

甚至比文字更重要;對兒童來說,不只是聽覺上的需求,也包括視覺上的

需求,甚至圖畫的影響力勝過文字。Nodelman(劉鳳芯譯,2000)也主張 繪本是透過有系統的圖畫,加上相關文字或完全沒有文字的結合,以說故 事或傳遞知識為主旨;日本繪本評論專家松居直(林貞美譯,2005)也指 出:文字+圖畫=帶插畫的書,字×圖畫=繪本。所以,插畫書不能歸類 為繪本,因為插畫只是文字的附屬,被用來美化故事的情景、角色,插畫 缺乏對故事的延續性的敘述(江淑惠,2004)。

二、繪本的特質

郝廣才(2006)指出,繪本都會在圖中隱含許多訊息,激發讀者的想 像,導引孩子更多的好奇,繪本背後有更深層的「暗號」,就像一個個有 特殊意義的字母,藏在字裡行間,有待兒童重新發掘。繪本大師松居直(林 貞美譯, 2005)認為就算是印刷在繪本上面的插圖是靜止的畫面,但孩 子們所看到的圖,卻是充滿動態和活力的,猶如耳朵聽到了語言,孩子們 也因而有了屬於自己的繪本體驗,體驗到如何透過自己去創造繪本世界,

事實上,這樣的體驗就是探索到繪本的本質。誠如Nodelman(劉鳳芯譯,

2000)所說:「圖畫的形狀、風格、佈局等,都是為了傳達故事的訊息。」

彙整多位兒童文學家(李連珠,1991;林敏宜,2000;郝廣才,2006;郭 麗玲,1991)對繪本的特質,研究者將之歸納如下:

(一)兒童性:在文字方面,繪本不僅要淺顯易懂,還需要符合幼兒的發 展、興趣與理解程度,並以兒童關切的事物為主題。

(二)教育性:繪本用畫面來描述事情或傳遞給孩子一些觀念,培養他們 以圖像思考的觀察力與習慣;繪本不會只給單向的價值觀,它不 要給孩子單調乏味,不要怕讓孩子接受挑戰,也多讓孩子問問題,

多一點複雜的思索以及多面相的思考角度。

(三)傳達性:繪本不只有圖像與文字,而是一連串關聯性的圖像和涵 義,利用圖說故事,讓兒童腦中形成一個視覺影像,並傳達一個 概念或訊息,讓兒童把訊息組織起來,構成完整的故事,概念自 然對應而生,充分發揮閱讀後所產生的不凡創造力和想像力。

(四)藝術性:文字與圖畫共同表現出繪本的藝術性,共同傳達故事中 蘊藏之意義,並表現其美感;圖畫具美感特質,與文字結合成有 條件的、有目的的繪本。

(五)趣味性:閱讀繪本是一種遊戲,一種娛樂,它的最大目的是要讓 孩子快樂、感動,不見得要有什麼道理。繪本的趣味性展現在文 字 間 的 幽 默 感 、 圖畫的 遊 戲 性 與 音 樂 性 , 經 由 整 體 的 設 計 與 安 排,使兒童能參與其中,進而得到快樂、發揮想像、情緒得 以紓解,甚至與人互動之樂趣。

三、繪本在教育上的價值

繪本不僅提供給閱讀者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的學習,也符合九 年一貫課程中,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的課程目標;老師在從事教學時,

只要能選擇適合的優質繪本,彈性靈活的運用在教學上,一定可以發揮繪 本的功能,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益(黃文英,2007)。繪本內容豐富又具趣 味性,對閱讀者而言,有其不可抹殺之價值(林敏宜,2000)。繪本雖然 只是「童」書,但內容之精彩度與醒世度,卻與成人所閱讀之教育類、心 靈成長之書籍有異曲同工之妙(方淑貞,2003)。繪本的相關研究是近十、

二十年來盛行,顯現繪本在教育上的價值日趨重要;綜合一些專家學者(李 連珠,1991;林敏宜,2000;楊振豐,2006;劉美玲,2002;鄭雪玫,1984)

對繪本價值之見解,研究者歸納如下:

(一)拓展生活層面

人類生活經驗豐富、萬事變化多端,許多事物與經驗是因人而異,沒 有標準與固定模式可遵循,兒童依其年紀增長,或許會遭遇各種的生活突 發狀況,但因生活經驗不足,或許會手足無措、無法面對與解決,甚至陷 入疑惑、害怕、適應不良的情況,經由繪本分享討論可彌補其自身經驗之 不足,作為日後處理生活事務之參考,減少其茫然感。

(二)養成閱讀的習慣與提升閱讀興趣

繪本可潛移默化的增加語文與認知能力,內容中豐富的詞彙、情節的 鋪陳、時空背景的描繪、主題的掌握、用字遣詞等技巧,都可以促進兒童 語文的學習,也可奠定兒童閱讀的習慣;此外,繪本傳達給兒童一份單純 的快樂,進而吸引兒童對閱讀產生興趣,並享受閱讀的樂趣。

(三)刺激創造力與發揮想像力

兒童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經常天馬行空與好奇的發問,教師 在引導學生閱讀繪本時,可一邊閱讀一邊讓學生預測接下來的發展情節,

想像力與創造力才會越來越靈活,這些都需要經驗的累積,教師要給予學 生發問的機會,不要害怕學生的發問,或隨便找個理由塘塞之。

(四)提供陶冶性情與情緒抒發的管道

兒童因心智未成熟,未能有正確的情緒管理,經由繪本故事的認同,

學生可從中學習到當自己遇到挫折、困難或委屈時,以正面的情緒態度去 面對,而不是ㄧ昧的哭泣或任性的發脾氣,繪本可引導學生勇於承擔、面 對困難、正確的人際相處與表達自己的情緒之功能。

(五)涵養美感

繪本的色彩飽和多變、線條流利與構圖精彩且具故事性,不同的表現 手法、素材、主題、故事背景,呈現出多元的文化,近年來,國內也引進

不少世界各國大師級或得獎之繪本,豐富了兒童的視野與藝術內涵。

綜上所述,繪本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使其閱讀的年齡層從幼兒到成 人都有,因為在繪本世界中,可找到無限的創意與童趣,小朋友可發揮天 馬行空的想像力,成人也能從中得到樂趣而會心一笑。近二十年來,繪本 研究已蔚為風潮,尤其繪本在教育上貢獻良多,教師們利用繪本的不同特 質與內容,將繪本融入各學習領域,期望學生能拓展生活觀感、激發創意 力、提升閱讀興趣、陶冶性情與涵養藝術美感等。

四、繪本教學運用的原則

Beaty(1974)指出「吸引注意力」和「高接收度」兩項特質,是繪本 常被使用來輔助教學的主要原因,教師運用繪本教學引導學生,依教學目 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情境脈胳,再 利 用 繪 本 故 事 的 問 題 為 中 心 進 行 探 究 討論,進而協助學生觀念的釐清,建構新概念。林敏宜(2000)指出設 計繪本活動,必須把握三項原則:

(一)銜接新、舊經驗:新概念的建構需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及先備知 識銜接。

(二)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階段、基本能力、興趣與需求。

(三)統整各項學習經驗。

Lauritzen 與 Jaeger(1997)提出繪本課程模式包含教學目標、情境脈 絡、探究解決問題等三個原則:

(一)教學目標之引導:教師依單元活動之教學目標設計活動,最終目的 在於引導學生達成教學目標。

(二)重視情境脈絡:依據教學目標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脈絡,情境脈絡 必須與學生結合舊經驗,符合學生興趣與需求,繪本故事的主題必

須明確,才能引發探究活動。

(三)探究解決問題:在布置情境脈絡、確認繪本主題後,再以繪本主題 為問題中心進行探究活動,學習者因舊經驗的連結,延伸得到新概 念,進而將問題解決。

五、繪本教學的程序與技巧

白碧華(2007)認為唯有多元、多樣、多層次的教學方式,才能在繪 本中注入生動、活潑的創意,吸引學生聽下去的動力,學生不僅感到新奇,

也可啟發創意的開端,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繪本傳遞的訊息與意涵。

對於繪本教學的程序,各學者們(李連珠,1991;李培鈴,2001;陳美姿,

1999;黃淑娟,1999;楊振豐,2006;鄭淑芬,2003)雖有不同的見解,

但原則上差異不大,研究者歸納這些程序如表2-3:

鄭淑芬(2003)

故事開始前

以下就教學前準備、教學歷程、教學後的延伸活動三階段,分別探討 運用繪本進行教學時應有之技巧。

(一)教學前準備

繪本教學前的準備工作,攸關整個繪本活動是否成功,研究者參考諸 位專家學者(李連珠,1991;何應傑,2002;林敏宜,2000;洪慧如,2002;

鄭淑芬,2003;鍾家瑄,1992),歸納出布置脈絡情境、選擇合適的繪本、

教學媒體的選擇等三項教學技巧。

1、布置脈絡情境

安排符合故事情境的環境,除了圖片、器具的擺設布置外,亦可在教 室中成立圖書角或語文區,或陳列此次活動所涉同主題而不同出版商之繪

安排符合故事情境的環境,除了圖片、器具的擺設布置外,亦可在教 室中成立圖書角或語文區,或陳列此次活動所涉同主題而不同出版商之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