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音樂教學之內涵

教師每次提供學生的音樂經驗,都會影響學生的腦部、身體與情感,

也會改變其心智,如果教學得當,這種循序漸進的改變,持續進步的過程 就是「學習」,音樂教學是隨著生活經驗的加深加廣,強化音樂上的學習、

提高音樂知能,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成長與發展( Reimer, 2005 )。本節首 先分析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音樂教學,接著探討音樂教學相關理論。

壹、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音樂教學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包含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三方面的學習,

本研究雖僅探討音樂教學,但仍須由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基本理念、課 程目標、能力指標、實施重點等,從中探討音樂教學之課程設計。茲依次 介紹如下:

一、 基本理念

「藝術與人文」即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 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以培養學生藝術智能,鼓勵積極參與藝文活 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

為目的。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使藝術學習能夠促進與整合其他領 域的學習,並建立學生基本藝文素養,傳承與創新藝術,孕育完美人格與 藝術精神涵養﹙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有關「藝術與人文」

學習領域的基本理念,即是在透過藝術活動,啟發學生的藝術素養與生活 素養,以適應社會變遷﹙教育部,2007﹚。

二、 課程目標

綜合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與基本素養指標﹙教育部,2005﹚,

學習的關鍵有三:﹙1﹚探索與表現﹙2﹚審美與理解﹙3﹚實踐與應用,

這三面向的目標所預期培育的是學生能成為創作者、鑑賞者、以及有感知 的藝術生活實踐者。茲將此目標圖示如圖 2-1:

圖 2-1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主軸與目標結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5)

三、能力指標

能力( Competency )的定義很多,許多學者專家會從Bloom的認知、情 意、技能三個層面來探討能力的內涵。國內學者黃政傑、李隆盛( 1996 ) 等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認為指標是依據理論作引導,對現象作進一步、

有系統的解釋,可透過操作型定義的過程,將理論轉化為實證可測量的意 探索與表現

能運用媒材與形 式,從事藝術表現。

審美與理解

能體認各種藝術價值、

風格及其文化脈絡。

實踐與應用

能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連,認識藝 術行業,能身體力行,實踐於生活。

藝術生活實踐者 鑑賞者 創造者

義;指標屬於一種量化呈現,是可測量的建構現象,提供一個實質性的描 述,並不深入做價值判斷,但仍需以某些效標為參照點或標準。

四、素養指標

所謂「音樂素養」(Musical Capacity)是指不同程度、類別、個人品 味、年齡所應具備的音樂基本知能(姚世澤,2003)。素養指標是指藝術 與人文學習領域所必需包括的一般性陳述(教育部,2005),藝術與人文 學習領域素養指標包含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或綜合性指標;六年級 的素養指標,係指國小學生完成國小階段所應具備的藝術與人文基本素 養。以下就本研究相關之六年級音樂、綜合性素養指標列表如表 2-1。

表 2-1 六年級音樂、綜合性素養指標內容表

類 別 素 養 指 標

1、音樂

1.1 能運用一種樂器,能表現個人唱奏能力並能主動參與音樂活動。

1.2 能配合音樂,創作不同的肢體律動。

4、綜合 性

4.1 能樂於參與及觀賞至少三場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並說出感受和心得。

4.2 能認識並描述三個國內外音樂家、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或展演團體,

及其相關的人、事、物。

4.3 能了解藝文展演場所應有的基本禮儀,並至少參訪過一個藝文展演場所。

4.4 能樂於美化生活。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5)

五、實施重點

藝術學習活動的內涵,應包含視覺、音樂、表演藝術與其他綜合藝術 的「鑑賞」、「創作」、「歷史」、「文化脈絡與背景」,價值觀的建

立與省思,及生活致用的藝術等項(教育部,2007)。實施重點可從課 程設計、教材設計、教學方法與教學評量等重點方向著手,茲分述如下:

﹙一﹚課程設計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課程設計應秉持課程統整的精神,以「主 題」整合教材,再由各類藝術專長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所謂課程統整是將 相關的知識、經驗組織在一起,使各部分的知識、經驗相互連結,讓學習 者易於學得知識的意義,且易於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其目的在於突破 傳統分科課程割裂知識的學習,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學科的階層 性,增進學科知識的實用性(教育部,2007)。

課程統整是以「主題」貫穿所有課程內容。「主題」是統整課程的核 心,可使零碎的知識呈現完整的形式,將一些原分科課程中的「課」「單 元」組織成有關係之整體。決定「主題」是課程最重要的步驟,其來源大 致有六類:學生感到有趣的事物、學生生活中的經驗、社會中的熱門議題、

學科知識概念、學習能力或技巧與時令節日(教育部,2007)。

﹙二﹚教材設計

教學目標能適切且兼顧認知、情意、技能等範疇;教學模式應符合教 學原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藝術的動機;教學活動宜生動、活潑、趣味、

有變化,掌握生活化原則,與建構概念的順序性,並考慮學生學習的動機、

興趣、能力及程度等個別差異(教育部,2003)。

﹙三﹚教學方法

教學法須多元而彈性,包含各種音樂教學法,應充分熟悉靈活應用,

營造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歷程,要提供良好的示範供

學生觀摩,並提供充裕的時間和機會在各種情境實作,鼓勵學生主動學 習,當學生學習遭遇困難時,要適時介入,鼓勵學生持續努力,學生有合 適的表現要立即稱讚,尊重學生對主題的詮釋或各種問題解決的方式(教 育部,2003)。

(四)教學評量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除了部分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可應 用客觀形的紙筆測驗之外,其餘的知能與情意,均適宜用實作評量。實作 評量包含:紙筆實作作業、口語評量、觀察、札記與日誌、操作計畫、檔 案評量等。這些實作評量均可用量化、以文字描述、或兩者兼具方式,呈 現學生的學習成果(教育部,2007)。

透過上述領域內涵之分析探討,音樂教學實施以「多元化」、「能力 化」為重點,以及強調音樂教學取向應結合生活情境,以學生的多元生活 經驗為主,建構多元的音樂課程設計、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實施實作評 量;學生透過生活經驗中的音樂觀賞或參與音樂表演,更能了解音樂與生 活的關連性,認識音樂相關價值、文化與行業,進而身體力行從事音樂表 現,將音樂實踐於生活中。

貳、音樂教學相關理論

音樂學習及能力的養成,與兒童的認知及音樂行為發展有關,以下由 認知發展理論、認知表徵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與螺旋式音樂發展理論,探 討高年級兒童應具備的音樂基本能力,作為設計音樂教學活動之依據。

一、認知表徵理論

Bruner將人類對環境週遭事物,經知覺將外在物體或事件轉換為內心

事件的過程,稱為認知表徵(張春興,1994)。個體學習的歷程,分為動 作表徵期、形象表徵期、符號表徵期,鄭瓊英(1991)將此三個認知時期 之音樂行為分述如下:

(一)動作表徵期(Enactive representation stage):靠感官、動作的結果 獲得學習經驗;在音樂行為上會藉由動作、模仿、表情或肢體動作 來證明他已了解所感受到的音樂,也會利用樂器呈現音樂概念。

(二)形象表徵期(Iconic representation stage):對於事物所得的心象或 圖象是運用感官來代替未成形的概念做思考輔助,在音樂的理解方 面亦如此。

(三)符號表徵期(Symbolic representation stage):思想趨近成熟,能運 用文字、數字、圖形、語言等符號來代替經驗與知識;會使用音樂 符號、語法等。

吳美玲(2001)亦將Bruner的認知表徵理論與鄭瓊英(1991)的看法 整理出兒童音樂行為發展,如表2-2:

表 2-2 Bruner 表徵系統兒童音樂行為發展表

表徵期 音 樂 行 為

動作 表徵期

1.透過肢體動作來表示對音樂的瞭解。

2.藉模仿方式將所聽到的音樂表演出來。

3.以姿勢或舞蹈律動來描述所聽到的音樂。

4.能經由即興彈奏樂器或口語,組合自己的音樂意念。

形象 表徵期

1.保留心象的能力漸增,能與視覺表象結合,如↗代表聲音越來越高,∣∣∣∣

表示規則的拍子。

2.將所看見的形象,以音樂演奏來詮釋。

3.能經由自創的形象符號或使用他們自己的言辭,來描述所聽到的音樂。

表徵期 音 樂 行 為

符號 表徵期

1.將音樂聽覺概念用傳統的符號連結起來的能力增加。

2.會運用記號或音樂術語來描述音樂。

3.藉由演奏把抽象符號轉為聲音表達出來。

4.能用傳統的音樂記號來組織、記錄自己的音樂意念。

資料來源:吳美玲(2001)

二、多元智能理論

Gardner(1993)起初提出人類有七種智能:語文、邏輯數學、視覺空 間、肢體動作、音樂、人際及內省智慧,後來又增加自然觀察;其中音樂 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指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對 節奏、音調、旋律、音色具敏感性。研究者發現多元智能理論之教學觀與 九年一貫課程理念符合,如:Campbell, Campbell 與 Dickinson(2004)所 提出的音樂教學策略:先建立一個音樂學習環境,將音樂引進教室,藉由 聆聽音樂、無意義的聲音或團體詩歌朗誦進行唱歌前的暖身,接著培養音 樂的基本技能與透過音樂教授閱讀、認識音樂符號、利用創作歌曲、激發 創造力與製作創意樂器。

Armstrong(1994)建議運用音樂智慧之教學策略,可歸納其音樂學習 模式如下(丁凡譯,1998):

(一)學生可經由律動和音調學習音樂。

(一)學生可經由律動和音調學習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