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美感融入藝術創作引起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教學

第四節 教學實施與問題因應

1. 美感融入藝術創作引起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

藝術是最能發揮學生美感經驗的媒介,二年級的學生口語表達並未發展完 全,有時會有詞不達意的情形出現,再加上對課程內容不甚熟悉,而顯得興致缺 缺。因此,用藝術繪畫的方式能讓他們將自己最原始的美感經驗給完整表達出來,

相對地,學生的專注力也提高許多。

妳帶學生尋訪完校園後,要求他們畫出校園美麗的角落,原以為只是讓 學生單純畫完校園美景,課程就算結束。沒想到妳竟然讓他們合作將畫 拼成一幅校園美學地圖,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創意,學生也覺得很有趣。

不過,大部分學生都畫同一個地點,如此一來,美學地圖會顯得比例不 均,這點可以再思考一下。(訪-T1-20170515)

78

2. 以繪圖方式顯現學生內心真正的想法

教師在進行此單元教學前,將學生座位從小組改變為個人座位的方式,最主 要是讓學生不受旁人的影響,安靜的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之所以選擇繪圖的方式 來表達,是因為比起文字,圖畫更能夠清楚表達學生內心真正的想法。當學生在 繪圖時,教師從旁觀察並詢問學生圖像的意涵,在與學生的談話中,教師發現許 多先前未曾察覺的學生想法,亦藉此更加了解學生的個人特質與生活經驗。

S15:「我覺得校園裡美的地方很多,但是綠蔭小鎮(化名)長了許多植 物,因為多看綠色植物對眼睛很好,所以我才畫把背景塗成綠色的,而 且那裡經常會有很多蝴蝶在飛,我喜歡和同學在這裡玩。這裡是我最喜 歡的地方,也是我覺得最美的地方。」S01:「我覺得最美的地方就是學 校的操場,下課時和同學一起在這裡玩,有時家人也會帶我來運動,這 裡有我許多快樂的回憶,所以操場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了。」

(思-RT-20170505)

教師在整理學生的畫作時,發現學生對於校園中最美麗的角落有相當多元的 解讀與呈現方式,因此,以多元的方式解讀學生的作品,便能夠發現其中所蘊含 的創意。

(三)問題因應

「教學時間方面宜視教學內容做彈性調整」,研究者發現在教學設計上似乎有 過度理想化的現象,其實,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學生能夠專注的時間並不長,必須 要耗費更多的心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其中還出現秩序管理的問題。本單元原 訂的教學時間為兩堂課,但因學生們在參訪校園時,某些地點耗費過長的時間,

因此無法精準地掌握時間,使得課程進度延宕,讓整體的教學比例不均。因此在 第二堂課時,教師縮短某些地點的探索時間,嚴格控管課程進行的時間,並將課

79

堂時間延長,如此可提高研究的充實度與確實達成教學目標。

二、單元四:花開花謝

(一)實施過程

學生平時多半以視覺觀察自然環境與植物,利用這次的機會,教師帶學生到 綠蔭小鎮(化名)進行與自然環境的感官接觸,一開始讓學生撿集樹葉或花瓣,

先以視覺仔細觀察,之後便將學生的眼睛矇住,改以身體的其他感官(觸覺、嗅 覺等)與植物接觸。教師沒有限制地點跟植物的種類,讓學生可以盡情的在自然 環境中探索,用更廣的視角來發現大自然的另一面,充滿美感的一面。

S09 抱著樹,用手摸樹皮,用鼻子嗅著樹皮的味道,他是用身體直接與 大自然做交流,他說:「樹抱起來好舒服,有些樹皮摸起來粗粗的,有 些摸起來滑滑的,而且聞起來還有泥土的味道,跟樹葉的味道完全不一 樣。我還看到樹皮上面有螞蟻在爬,甚至還有蜘蛛絲,這樣的樹我就不 敢去抱了。」(思-RT-20170508)

第二堂課,學生將採集到的樹葉與花瓣放在桌上,一開始,讓學生以小組的 方式互相分享探索的過程,彼此互摸、互聞著對方撿集的樹葉與花瓣;之後,教 師要求學生依照自己蒐集到的樹葉或花瓣,觀察其特徵,繪製在學習單上,至於 繪製的方式不拘。於是,學生發揮創意,用不同的方式給予樹葉與花瓣新的樣貌。

S19:「這片葉子的葉脈摸起來凸凸的,所以我想用拓印的方式把它畫出 來。」S22:「我想在花瓣上著色,然後把它做成壓花,還可以把它當成 書籤。」(思-RT-20170509)

教師請幾位學生分享在自然環境探索後的發現,「我的葉子聞起來有淡淡的檸 檬味,而且上面還有蚯蚓。」(錄-S24-20170509)、「我的葉子聞起來有芭樂的味道,

80

樹皮跟樹葉摸起來還滑滑的。」(錄-S25-20170509)、「葉子聞起來有一種香味,但 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味道,樹皮摸起來粗粗的,而葉子摸起來不但滑滑、毛茸茸的,

我還在樹上看到松鼠呢!」(錄-S20-20170509)。

第三堂課,教師引領學生一同省思在校園尋美與探索自然環境的過程中,體 會到只要是自然界的生物,皆為有生命的個體,必須得珍惜並愛護它們。然而,

透過自然界花開花落的生命歷程,使學生體悟到生命並非永恆,以及生命之得來 不易,因此更應該要珍惜所有的生命。

「之前還有人隨便摘花,還亂拔葉子,有一次我還看到有人去學校的水 池撈蝌蚪,把蝌蚪放進小瓶子裡帶回去,我覺得小蝌蚪好可憐!」

(學-S10-20170510)

「不管是人、動物或是植物,生命都是一樣珍貴,就像我們從出生長到 這麼大,過程很不容易,動物跟植物也是一樣的,我們除了要珍惜自己 的生命之外,還要愛護其他的生命。」(學-S16-20170510)

(二)學生學習與師生互動

「體驗性課程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在進行此單元的教學前,學生便對於綜 合活動課能夠尋訪校園環境感到興致勃勃。

教師在說明完課程規劃與進行方式後,學生對於能夠尋訪校園的感覺紛 紛表現出興奮的情緒,也發表一些對課程的想法。S11:「用身體的其他 感官體驗自然環境?這樣做跟美感教育有什麼關係呢?」S21:「那裡很 漂亮,我上次在那裡看到好多蝴蝶呢!」S03:「我對這個課程內容比較 有興趣,可以先上這個單元嗎?」(思-RT-20170508)

81

學生們將自己融入在自然環境裡,用不同的感官與大自然進行接觸,不管是 用視覺一覽美景、用觸覺和嗅覺體驗大自然,甚至用聽覺仔細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這些都帶給孩子們極大的驚喜與享受。

S13:「我都有將觀察到的植物記錄下來,每種植物摸起來的感覺都不 一樣。」S23:「我發現很多平常沒看過的果實,它們都藏在花瓣的下 面。」S09:「每棵樹抱起來的感覺也不一樣,有些樹摸起來會有濕濕 的感覺。」(思-RT-20170509)

學生們依照教師的指示用心觀察植物,發揮探險的精神仔細摸索自然環境的 每一處,將所體驗到的感覺紀錄在學習單上,並發揮其創意,使撿拾的植物煥然 一新,賦予其全新的樣貌。學生們喜愛與大自然互動,因此,這堂課完全喚醒他 們的學習興趣,全心全意的參與課程,並感受其美好,使用身體上的其他感官來 與自然環境進行交流,將美感體驗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做連結,引發並內化成他們 的美感經驗。

(三)問題因應

「體驗課程不應破壞自然環境原有的樣貌」,教師在課程開始前已告誡學生切 勿摘取植物,只能撿取落下的葉子與花瓣,不能因這次的體驗課程而破壞自然原 有的樣貌。但在體驗過程中,不時有學生向我反映有人隨意摘取葉子跟花瓣,因 此,我中斷體驗課程並集合全班學生,請學生省思在探索自然環境時,所作所為 是否恰當,並再次提醒他們愛護自然環境,否則便會提早結束體驗課程以示懲罰。

先前的課程內容提到要愛惜自然萬物的生命,無論是動植物或人類,但 少數學生似乎無法以同理心來愛惜植物,在教師說明過後,學生也表示 不會再出現這樣的行為。(思-RT-20170508)

82 參、兩階段的教學調整與循環模式

一、學生小組討論與發表時間的掌握

一開始學生對分組討論尚未熟悉,因此討論的過程顯得有些冷清,但在教師 的鼓勵與增強下,討論漸趨熱絡,所呈現的結果也相當多元。教師請每組派兩位 代表上台發表討論出的結果,礙於學生的台風並非那麼穩健,教師必須替台上的 學生重述發表的內容,以至於討論的時間遠超過預期。

研究者於主題二的教學中,嚴格控制學生討論的時間,原則上已十分鐘為上 限,並設定計時器以提醒學生與老師;而教師也在逐桌巡視各組的討論情況時,

將每組停留的時間最均衡的分配,隨時留意班上的討論狀況。每個單元讓三組上 台發表,整組同心協力,將討論的結果作最完整的分享,一組上台發表的時間限 制為三分鐘,並留時間給教師講評與同學回饋。將討論與發表時間做調整後,主 題二的課程都於規劃的時間內完成教學,教學品質亦能同時顧及。

二、教學策略的調整

由於主題一是美感課程的開始,擔心學生一時無法進入狀況,因此以講述法 為主要的教學策略,並搭配小組討論與發表。課程的進度與問題討論都是由教師 主導,學生的思考觀點都是以教師的觀點為主,回答的內容大同小異,並無學生 其獨特性。

因此,在主題二的教學上稍作調整,主要為增加學生在課程中的主導性,弱 化教師的主導性,亦即教師在課程中是扮演著輔助的角色,同時,避免只由教師 做出課堂的結論,試著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導者。主題二的「自然與生命的樂章」

與「花開花落」,均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教師鼓勵學生以多重感官來與自然 環境接觸,如此便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層次,呈現出理想的學習成效。

83 三、教學內容的調整

實際進行單元一的課程教學後,研究者發覺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對美感的了解

實際進行單元一的課程教學後,研究者發覺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對美感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