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

第二章、 礦業興起前的聚落發展

第三節、 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

自乾隆末年以來,位於「暖暖山後」的平溪地區,在農業時代亟需土地資源 的背景下,陸續有漢人自行或是受招募而進入此地。隨著入墾的人數增加,以漢 人為主的聚落與社會逐漸成形。

壹、聚落型態

乾隆末年,已有部分以同姓氏家族為單位的拓墾團體進入平溪地區,並選擇 基隆河或其支流旁的平坦地,作為初步墾殖的地點。然而,當時的拓墾活動屬於 非法行為,故進入的人數與墾殖的規模可能不大。直到嘉慶、道光年間,金協福 墾號取得墾照後,漢人得以合法進入開墾。由金協福墾號招來的墾佃,在取得佃 批後,照例應擁有土地「永久耕作」的權力,並自備工本獨立墾荒。為求開墾的 方便,墾佃通常會於請墾的土地上,搭建臨時草寮;一旦拓墾有成,甚至興建永 久性的家屋,作為安身立命之所。以上的拓墾方式,使得平溪地區的墾民,散佈 於各自的田園中,平溪地區也因此呈現散村聚落的景觀。(圖2-8)

目前,平溪地區仍留有許多名為「某厝」的聚落,如林厝、黃厝、詹厝、唐 厝、蔡厝等,皆為昔日各姓氏墾民分散拓墾而形成之聚落;除以上的聚落外,還 有不少聚落也是呈現同姓氏聚居的情形,如田仔(王姓)、尪仔上天(林姓)、

高德意坑(楊姓)、火燒寮(陳姓)、新寮大厝(胡姓)、石碣後(李姓)等。

這些分散於各個山間河谷的單一姓氏聚落,最初可能僅為1、2 戶同姓氏家族聚 居,之後因人口繁衍,聚落規模才逐漸擴大。

資料

38

條件,十分寮聚落相較於其他聚落擁有較多的戶數與人口,透過日治初期的統計,

可以明顯的看出此一現象。(表2-9、圖 2-10)

表2-9 平溪地區人口統計(1897 年)

莊域 石底莊

土名 薯榔藔 菁桐坑 白石腳 石笋尖 冬瓜藔坑 石底 平溪仔 人口(戶數) 271 (40) 83 (17) 89 (12) 99 (16) 117 (19) 185 (27) 205 (40) 土名 柴橋坑 嶺腳藔 東勢格 芉蓁林 芉蓁坑 火燒藔 番仔坑 人口(戶數) -- 263 (41) 423 (63) 237 (38) 332 (53) 406 (60) 339 (45) 總人口(戶數) 3,049(471)

莊域 十分寮莊

土名 望古坑 石灼坑 平溪仔 石硿仔 大湖 番仔坑 十分藔 南山坪 人口(戶數) 296 (36) 120 (18) 416 (55) 35 (45) 506 (65) --

土名 乾坑 六份 粗坑 幼坑 頂藔仔 月桃藔 新藔 伍分藔 人口(戶數) 214 (29) 98 (9) 112 (11) 148 (19) 237 (23) 270 (76) 113 (22) 總人口(戶數) 2,565(408)

說明:原件並未記載石底柴橋坑以及十分寮南山坪。

資料來源:土屋重雄,(1897),《臺灣事情一班》,頁 203-204。

圖2-9 日治初期平溪地區人口密度(1897 年)

資料來源:土屋重雄,(1897),《臺灣事情一班》,頁 203-204。

39

40

環境與生產資源,有助於各姓氏的墾佃,於平溪地區定居生根。

而其他未納入金協福租佃體系的墾民,或許沒有強而有力的在地墾戶,以維 持墾區的秩序,但墾佃、耕佃仍舊能夠透過招佃與納租關係而相互連結,且同樣 擁有「永為己業」的土地資源,不僅能夠在該土地上進行農業墾殖,還能夠就近 搭寮建屋。穩定的土地資源,提供進入平溪地區拓墾的人群,於此地安身立命的 最基本條件;以土地給墾、納租關係而建構的租佃體系,則將原先彼此關係疏遠 的人群,進行了初步的連繫。

二、公田與宗祠的設置

各姓移民進入平溪地區後,通常會建立祖祠祭祀祖先,凝聚血緣關係相近的 宗親;迨開墾有成,宗親常會再修建規模較大的宗祠,如新寮大厝的胡氏宗祠安 定堂,以及石碣後的李氏宗祠光孝祠。除宗祠的設置外,在鬮分家產時,也常會 抽出部分土地作為公田,由派下輪流耕植,收入則作為家族共同開銷或祭祀之用。

如咸豐10 年(1860),一則位於芉蓁林由林海佃墾的田園,其部分土地「存為 公業歷年輪流祭祀,不許胎典賣他人」;(附錄3,編號 5)又如新寮胡典變家 族於同治2 年(1863)土地鬮分時,便抽出一段田地作為「母親養贍至百歲,方 為雙親祀田」,分別由五房宗親輪耕。(胡嘉侯等,2004:418-419)

另外,人口數眾多、彼此關係已較為疏遠的胡姓墾民,各宗支不僅設有各自 的宗祠或公田,還以共同的唐山祖為名設置集體之公田,拉近分屬不同開臺祖、

原鄉關係可能已經疏離的各個胡姓宗支之關係。十分寮地區的胡姓居民可分為安 溪胡姓與惠安胡姓,而安溪胡至少又可再分為7 支不同的開臺祖。21(胡嘉候等,

2004:29-30)安溪胡姓 7 個宗支中,入墾人數較多的新寮、南山坪、望古坑等 3 支系,皆有各自的宗祠建立。此外,除乾隆末年拓墾南山坪的安溪胡姓,其餘皆 是嘉慶25 年(1820)胡克修回鄉招佃之後才陸續入墾。不同年代入墾的安溪胡 姓移民,為求團結及照顧宗親,分別設置3 處公田供族人開墾或招佃耕作,並將 收入作為族內祭祀或是其他公用。(表2-11)(胡嘉候等,2004:376-377)

21 胡姓開基始祖胡竦,其第 9 世胡啟入墾惠安、胡壽入墾安溪及南安。平溪惠安胡姓的來臺組,

即為胡啟派下第16 世胡雲梯。入墾安溪及南安的胡壽,其第 3 世胡繼基遷安溪來蘇,為來蘇 1 世祖,平溪之安溪胡姓開基祖多為其派下15 世。典圍、典然、典金、典玉、典言、義陣為南山 坪開基祖;典正、典裼為望古坑開基祖;典變、典澳、文動為新寮開基祖;典科、典和、典邑、

義祿、善福為石碣後開基祖;典圭、典求、黈為磜腳開基祖;典靜為羌仔坑開基祖。另外,來蘇 第13 世寨,為鹿港開基祖,其 4 世諸純即為胡克修。(胡嘉候等,2004:27-93)

41

表2-11 十分寮地區安溪胡姓公田

名稱 承墾者 實際耕作者 祭祀對象 食祖日

六份 安溪來蘇15 世 蘇姓 安溪來蘇1 至 5 世祖 農曆11 月 15 日 赤皮湖 安溪來蘇15 世

(典變、典澳、諸純) 魏姓 安溪來蘇6 至 7 世祖 農曆元月10 日 牛埔 安溪來蘇15 世

(典變、典澳)

新寮典變、

典澳派下 安溪來蘇8 至 13 世祖 無 資料來源:胡嘉候等,(2004)《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頁 321-322;376-377。

3 處公田中,六份公田為安溪胡姓 15 世祖共同承購,該田業交由蘇姓耕佃 進行墾殖,每年收租32 石,用作祭祀安溪胡姓 7 個宗支的共同先祖。祭祖的地 點位在十分寮公館旁,日期為每年的農曆11 月 15 日,通常會連續舉辦 2~3 天,

每天照三餐各準備4 到 5 桌,供安溪胡姓族親食用。(胡嘉候等,2004:321、

376)胡姓族親不僅能夠在祭典過後共同享用料理外,也能夠解此機會聯繫感情。

簡言之,透過該公田的設置,使得不同宗支的安溪胡姓,能夠藉由每年1 次的祭 祀活動,互相切磋交流;而原先已疏離的血緣關係,也得以再次凝聚。

三、廟宇的修築與祭典的舉辦

為求開墾的平安與順利,於拓墾之初,墾民常會將原鄉神祇的香火,供奉於 各自家中;隨著開墾穩定,聚落附近通常會有福德祠的設置。(劉枝萬,1963:

101-102)在形式上,除了個人私設外,也有屬於附近居民共同設立的福德祠。

例如東勢格地區芉蓁坑的高德意坑聚落,光緒元年(1875)同聚落的居民於當地 主要聯外道路旁,建立石造福德祠,當時有楊、林、李、陳、余等姓共同出資建 廟,甚至還包括「業主胡協成」。(照2-1)

說明

100 年(201

100 年(201

代,居民繳納

44

一年來的庇佑,並祈求來年的順利;人與人之間也藉由聯合的祭典活動,拉近彼 此間的關係。23然而,此類的祭祀活動或是福德祠的建立,主要仍是以幾個聚落,

或是鄰近的土名、小字之居民為主要參與成員,人數較少且姓氏組成較單純。由 數個庄頭、不同姓氏居民共同參與的大型廟宇修築或祭典活動,可能在光緒年以 後才出現,如十分寮成安宮的修建。

成安宮位於十分寮公館附近,主祀媽祖、尪公、三代祖師24。據說媽祖與三 代祖師是由安溪胡姓自原相迎請而來,尪公則是當地居民由汐止分靈而來。據廟 前大正11 年(1922)立之「成安宮碑記」,以及日治初期的《社寺廟宇ニ関ス ル調查 臺北廳》的記載:光緒 7 年(1881),由新寮胡姓胡章禮發起建廟,廟 宇於光緒8 年(1882)完工。大正 5 年(1916),廟宇因年久失修,當時的什份 藔區區長胡萬合捐地,並與平溪區區長潘炳燭、瑞芳福興礦場書記李建興擔任繕 修發起人,再由庄民共同出資改建廟宇,然而該工程卻遇風雨而停擺。直到大正 10 年(1921),改建工程才再次進行,終於大正 11 年(1922)8 月 15 日賀成。

25

日治初期的《社寺廟宇ニ関スル調查 臺北廳》報告中,記載成安宮之信徒 主要分布於十分寮地區,約有500 戶,此一數字與當時十分寮地區的總戶數大致 相符。(表2-9)再由大正 5 年(1916)改建工程之發起人與捐款者來看,發起 人不僅有安溪胡姓的胡萬和,還包括潘炳燭與李建興等人,而捐款人則包括惠安 胡姓以及其他姓氏的居民。26由廟宇之信徒以及修建捐款人之組成來看,最晚於 日治初期,成安宮已是十分寮地區的居民共同之信仰中心。

此外,位於十分寮公館埔的龍興宮,也是日治時期以前,平溪地區唯二的廟

23 原為五年一次的輪股祭祀,約在民國 60 年(1971)左右取消,改為五股合併統一擲筊杯選爐 主、頭家,祭祀的地點也不一定是在原本的戲棚地,多於爐主家附近進行祭典。至今,謝平安的 祭祀活動,仍然持續的進行,舉辦的時間也與舊例相同。

24 尪公指的是保儀大夫;三代祖師指的是舜帝,當地居民又稱三代公,據說為胡姓的鼻祖。本 文依當地居民習慣的稱呼,故文中皆以「尪公」、「三代祖師」敘寫。

25 有關成安宮的建廟時間,廟方還有另一種說法:嘉慶 3 年(1798),拓墾十分寮地區六分一 帶的胡典熾家族,便已自安溪原鄉迎請媽祖來臺,並於今廟址搭草寮奉祀;嘉慶5 年(1790),

改建為石造廟宇;道光8 年(1828)廟宇便已進行第一次擴建。以上的說法若屬實,似乎表示成 安宮最初可能僅為安溪胡姓的共同信仰。

26 大正 11 年(1922)成安宮碑記的捐款人中,就現有的文獻比對,仍以安溪胡姓為多數,惠安 胡姓至少有胡榮樟1 人,其他可以確定身分的還包括頂寮李姓、十分寮吳姓、番子坑林姓、南山 坪余姓、五分寮楊姓、月桃寮陳姓、石硿子林姓等。值得注意的是,日治時期的礦業相關家族,

26 大正 11 年(1922)成安宮碑記的捐款人中,就現有的文獻比對,仍以安溪胡姓為多數,惠安 胡姓至少有胡榮樟1 人,其他可以確定身分的還包括頂寮李姓、十分寮吳姓、番子坑林姓、南山 坪余姓、五分寮楊姓、月桃寮陳姓、石硿子林姓等。值得注意的是,日治時期的礦業相關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