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平溪地區的聚落發展與資源開發(1820-196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平溪地區的聚落發展與資源開發(1820-1969)"

Copied!
1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第四十一屆碩士論文. 平溪地區的聚落發展與資源開發 (1820~1969). 指導教授:陳國川 研 究 生:洪偉豪.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2)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地理學系碩士班 論文名稱:平溪地區的聚落發展與資源開發(1820~1969) 指導教授:陳國川 研 究 生:洪偉豪 論文內容:共一冊,文約十萬字,分五章十六節,以一千三百字扼要說明。. 摘. 要. 本研究以位於臺北盆地東側丘陵山地的平溪地區作為研究對象,借用清代土 地拓墾之「租佃體系」作為思考方式,從資源本身的特性著手,進一步釐清資源 的生產體系,討論從土地為主要資源開發的時期,進入到以煤礦為主要資源開發 的時期後,當地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的變遷。具體的研究目的有以下三點:瞭解 平溪地區礦業興起前的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探討平溪地區煤礦資源的開採與經 營運作的方式;探究平溪地區礦業興起後的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 原為平埔族金包里、大雞籠、毛少翁三社共管的平溪地區,嘉慶 25 年(1820) 金協福墾號在獲得官方允許後,正式招漢佃入墾。在該拓墾制度下,除十分寮聚 落因為收租公館所在,逐漸成為人口密度較高的聚落外,其餘地區大致呈現散村 聚落的景觀。 「永久佃作」的土地資源,使墾民能夠穩定於此地開墾;而原居地、 姓氏血緣不同,且散居於各地的墾民,因為租佃體系的建立、宗祠公田的設置、 廟宇的修築與祭典的舉辦,彼此間逐漸跨越姓氏血緣、原鄉地緣的界線,成為以 在地地緣為認同基礎的在地居民。 擁有豐富煤礦資源的平溪地區,由於市場需求的增加,礦業活動於大正 7 年(1918)正式興起。但「本層煤西厚東薄、夾石層西薄東厚」的特色,使得平 溪地區的礦業經營,產生區域差異:石底地區主要為臺陽公司直營管理的公司煤 礦;十分寮、東勢格地區,則多為小資本合夥或獨立經營的個人煤礦。但整體而 言,由於煤礦「不穩定」的特性,使得兩種生產體系都未能呈現穩定的狀態。為 此,業主通常會透過地方建設的投入、祭典活動的舉辦、福利制度的施行,以穩 固其生產體系之運作。 礦業興起後,在地居民逐漸由以農為主的維生方式,轉為農礦兼業的型態; 此外,還有不少外來從礦人口進入。但不論是在地還是外來的礦工,除部分會固 i.

(4) 定於單一礦場之生產體系外,「流動」是礦工面對「不穩定」的生產活動時,最 普遍的現象。「流動」的特色,也使得平溪地區的人群組成,仍是以原有的在地 居民為主。聚落型態方面,在地居民農礦兼業的就業型態,使得平溪地區的散村 聚落能夠維持。此外,隨著專業礦工的出現,礦場附近或是生活便利的地點,逐 漸吸引人群聚集,如平溪地區的兩大集村聚落:菁桐、十分寮。社會組織方面, 由在地居民組成的包工團隊,透過礦業生產過程中的利益爭取和利益共享,一同 面對生產上的問題,甚至發展為不僅以煤礦生產為目的社會群體;而在地居民也 透過信仰活動的投入與參與,祈求生活上的平安,人與人之間也能夠藉此聯繫交 流。而外來人群則大多數依賴於礦場直營的生產組織,人群間主要是因生產活動 而聯繫,一旦煤礦作為「資源」的條件出現變化,因煤礦生產而建立的業緣關係 也將隨之瓦解,外來人群也將隨之離散。 總而言之,土地與煤礦因為資源性質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聚落發展樣貌: 土地屬於不可被取代、可更新且相對較穩定的資源,任何的生產與生活皆是在土 地之上發生,因此就算生產的重要性不再,土地仍就提供了生活的基本空間,人 群能夠以此為基礎,建立相對穩定的社會;相較於煤礦,可被取代、不可更新、 不穩定性高的資源特性,一旦採掘完畢或者重要性降低,煤礦便不再具有任何價 值,因開採活動而建立的生產體系也將跟著瓦解,賴以維生的人群也隨之解散。. 關鍵字:平溪、資源、聚落型態、社會組織、礦業. ii.

(5) Abstra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settlement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exploitation of Ping-shi region, New Taipei City, Taiwan. Ping-Shi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hills of Taipei Basin, and is, geologically, famous for having the coal seam. The pioneers moved into Ping-Shi region in the Qing Dynasty Rule and started land exploitation; however, the coal was not exploited until the Japanese Rul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changes of settlement patter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loitation of Mining the Coal. Pioneers moved into Ping-shi region at least before 1820. They made a living by utilizing the land. People from different places were integrated through religion, ancestor worship and exploitation system. A stable settlement pattern was thus formed. Coal mining started in 1918. Many residents changed their living from “agriculture only” to “half-agriculture and half-mining;” lots of foreigners also came because of work opportunities. Nevertheless, because of the unstable and limited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resources, settlement pattern in this period were not stable: foreigners moved within the region or between regions, and with the fade of Coal resource, most of the foreigners moved out; only the old-timers left. In conclusion, the exploita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resources - renewable or nonrenewable -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settlement pattern in Ping-Shi region. Land resource, a renewable resource, enables residents to have a stable society. In contrast, Coal resource, a nonrenewable resource, makes the region an unstable society.. Keywords: Ping-shi, resources, settlement pattern, social organization, mining. iii.

(6) 目. 次.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問題緣起 ............................................................................................................... 1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研究區與時間界定 ............................................................................................... 8 第四節、研究方法 ............................................................................................................. 12. 第二章、礦業興起前的聚落發展 ............................................................................. 14 第一節、環境背景 ............................................................................................................. 14 第二節、清代漢人的拓墾 ................................................................................................. 20 第三節、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 ......................................................................................... 36 第四節、小結 ..................................................................................................................... 46. 第三章、煤礦業興起與生產體系建立 ..................................................................... 48 第一節、煤礦業發展背景 ................................................................................................. 48 第二節、資本進入與資源取得 ......................................................................................... 53 第三節、礦場的經營與管理 ............................................................................................. 63 第四節、小結 ..................................................................................................................... 86. 第四章、礦業聚落與社會組織 ................................................................................. 87 第一節、維生方式與人群組成 ......................................................................................... 87 第二節、聚落型態的變遷 ............................................................................................... 100 第三節、社會組織的型態 ............................................................................................... 111 第四節、小結 ................................................................................................................... 126. 第五章、結論 ........................................................................................................... 128 參考文獻 ................................................................................................................... 132 附錄............................................................................................................................ 141. iv.

(7) 圖. 次. 圖 1-1 戰後平溪地區現住人口就業結構(1947-1982 年) ..................................... 2 圖 1-2 平溪地區現住人口統計(1905-1991 年) ..................................................... 2 圖 1-3 墾區莊的土地經營方式 ................................................................................... 4 圖 1-4 平溪庄各小字分布(1920 年) .................................................................... 11 圖 1-5 新北市平溪區各里分布(2010 年) ............................................................ 11 圖 2-1 平溪地區地質圖 ............................................................................................. 15 圖 2-2 平溪地區地形水系 ......................................................................................... 16 圖 2-3 基隆地區氣溫雨量圖 ..................................................................................... 17 圖 2-4 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 ................................................................................. 19 圖 2-5 金協福承墾土地範圍 ..................................................................................... 21 圖 2-6 咸豐 9 年(1859)金協福墾號土地經營方式 ............................................. 34 圖 2-7 咸豐 9 年(1859)非金協福墾號土地經營方式 ......................................... 35 圖 2-8 日治初期平溪地區聚落型態(1904 年) .................................................... 37 圖 2-9 日治初期平溪地區人口密度(1897 年) .................................................... 38 圖 2-10 平溪地區謝平安戲棚地 ............................................................................... 43 圖 3-1 臺煤總產量與平溪地區產量變化趨勢(1897-1980 年) ........................... 51 圖 3-2 石底層煤層示意圖 ......................................................................................... 52 圖 3-3 平溪地區礦區許可數(1909-1943 年) ....................................................... 57 圖 3-4 平溪地區非會社礦業權人之住所(1909-1943 年) ................................... 59 圖 3-5 戰後平溪地區主要礦區圖 ............................................................................. 63 圖 3-6 戰後平溪地區主要煤礦位置 ......................................................................... 65 圖 3-7 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管理系統(1936-1938 年) ........................................... 66 圖 3-8 臺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系統(1948-1963 年) ................................... 67 圖 3-9 石底、青桐、平溪煤礦坑內圖 ..................................................................... 69 圖 3-10 戰後臺陽石底煤礦管理系統(1958 年) .................................................. 71 圖 3-11 臺陽公司煤礦的管理與生產體系(石底煤礦) ............................................ 75 v.

(8) 圖 3-12 個人煤礦的管理與生產體系 ....................................................................... 79 圖 3-13 臺陽直營煤礦的工人數與煤礦總生產量(1931-1957 年) ..................... 81 圖 4-1 1945 年平溪地區寄留戶遷入時間與分布地點 ............................................. 91 圖 4-2 平溪地區現住人口籍貫統計(1947-1981 年) ........................................... 96 圖 4-3 人口遷出遷入與煤礦生產量(1956-1969 年) ........................................... 99 圖 4-4 戰後石底、東勢格、十分寮地區的人口數(1905-1981 年) ................. 101 圖 4-5 平溪地區各區域戶數密度變化(1897 年、1945 年、1969 年) ............ 102 圖 4-6 戰後平溪地區聚落型態(1951 年) .......................................................... 103 圖 4-7 石底煤礦坑外設施圖 ................................................................................... 107 圖 4-8 戰後平溪地區主要煤礦之出口車站與臺車路線 ....................................... 110 圖 4-9 石底、東勢格等地區農曆 5 月迎尪公路線(統一祭典以前) ............... 118 圖 4-10 石底地區尪公、媽祖繞境路線(統一祭典以後) ................................. 119 圖 4-11 十分寮地區成安宮尪公、媽祖繞境路線(2012 年) ............................ 121 圖 4-12 十分寮地區龍興宮王爺繞境路線(2011 年) ........................................ 122 圖 4-13 菁桐聚落、十分寮聚落、東勢格地區人口數變化(1946-1991 年) ... 126. 表. 次. 表 1-1 清代竹塹地區的區域特色 ............................................................................... 3 表 1-2 新北市平溪區行政區沿革 ............................................................................... 9 表 2-1 基隆、火燒寮測站之平均氣溫雨量資料 ..................................................... 18 表 2-2 平溪地區番社或社番相關土地文書 ............................................................. 22 表 2-3 平溪地區各聚落漢人入墾年代 ..................................................................... 23 表 2-4 金協福墾號相關土地契約 ............................................................................. 25 表 2-5 咸豐 11 年(1861)金協福墾號胡協成之佃戶名冊 ................................... 27 表 2-6 大正元年(1912)以前平溪地區相關地契分布 ......................................... 29 表 2-7 昭和 20 年(1945)平溪庄胡姓戶數與占總姓氏戶數之比例 ................... 30 表 2-8 金協福墾號的相關稱謂 ................................................................................. 32 vi.

(9) 表 2-9 平溪地區人口統計(1897 年) .................................................................... 38 表 2-10 平溪地區漢人籍別統計(1926 年) .......................................................... 39 表 2-11 十分寮地區安溪胡姓公田 ........................................................................... 41 表 2-12 平溪地區謝平安祭典分股與戲棚地位置 ................................................... 42 表 3-1 昭和 18 年(1943)平溪地區礦區一覽 ....................................................... 57 表 3-2 民國 48 年(1959)平溪地區礦權設定情形 ............................................... 61 表 3-3 日治時期石底煤礦各坑開坑與收坑年 ......................................................... 68 表 3-4 戰後平溪地區臺陽直營煤礦 ......................................................................... 70 表 3-5 煤礦工人工作項目與計薪方式 ..................................................................... 73 表 3-6 戰後平溪地區非臺陽直營煤礦 ..................................................................... 76 表 3-7 戰後平溪地區公司煤礦與個人煤礦比較 ..................................................... 80 表 3-8 民國 60 年(1971)平溪地區開工煤礦工人數 ........................................... 81 表 4-1 平溪地區各種族之就業人口(1920 年、1930 年) ................................... 88 表 4-2 戰後平溪地區原從農戶長之職業變更(1969 年以前) ............................ 89 表 4-3 昭和 20 年(1945)平溪地區寄留戶之原居地 ........................................... 92 表 4-4 民國 58 年(1969)平溪地區外來遷入戶之原居地 ................................... 93 表 4-5 公司煤礦與個人煤礦採煤工作條件 ............................................................. 93 表 4-6 昭和 20 年(1945)平溪地區本居戶與寄留戶 ........................................... 97 表 4-7 昭和 17 年(1942)到昭和 20 年(1945)遷入之寄留戶狀態 ................. 97 表 4-8 民國 58 年(1969)平溪地區現住戶設籍比例 ........................................... 98 表 4-9 石底、臺和、鴻福煤礦工寮所在地住戶來源(1969 年) ...................... 105 表 4-10 石底、東勢格地區迎尪公、媽祖各庄戲棚地位置 ................................. 117 表 4-11 三聖宮與龍興宮主要捐獻姓氏比例 ......................................................... 124. 照片次 照 2-1 高德意坑福德祠(右)與光緒元年建廟石碑(左) ................................. 42. vii.

(10)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問題緣起 資源,係指有用、可用的物質,其必須有有效的需求、適當的開採技術,以 及保證能夠使用的權力,才能被稱為資源。(Peter Dicken, 2007: 27)而一地區 資源的豐富度、稀有性高低,以及資源掌握者對於資源的開發經營方式,皆可能 會對該地的發展產生影響。以農業時代來說,土地為當時最重要的生產資源,但 由於各地區資源條件的差異,因而衍生出不同的開發與經營方式,間接使得各地 的聚落型態以及社會組織,呈現出相異的面貌。1 相對於農業時代的土地資源,煤礦則是工業時代重要的資源之一。就臺灣的 煤礦而言,雖然在日治以前,已有部分地區有開採或使用的紀錄,但市場仍未正 式開啟;直到日治以後,有計畫且大規模的開發才陸續開始。逐漸成為「資源」 的煤礦,對於擁有該項資源的地點來說,無疑是帶來發展的契機,如位於臺北盆 地東側丘陵的平溪地區。2 煤礦業興起以前,平溪地區的居民以從事農業活動為主,直到日治初期,當 地的人口僅有 5,000 人左右。最晚在明治 39 年(1906),該地發現煤層露頭, 並於大正 7 年(1918),由臺北炭礦株式會社正式拉起礦業活動的序幕。(唐羽, 1999:22-24;458-459)由居民的就業結構來看,當地的礦業就業人口於戰前便 已超過農業就業人口,比例更在民國 56 年(1967)達到 75%;(圖 1-1)而人 口數方面,也大致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並於民國 58 年(1969)達到 16,901 人。 (圖 1-2)然而,隨著臺煤市場的萎縮,平溪地區的礦業就業人口,自民國 59 年(1970)逐年下降。民國 86 年(1997)重光煤礦收坑後,平溪地區的煤礦業 也暫時畫下了休止符。. 1. 相關的研究中,又以地理學者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 研究〉最為著名。該文從土地拓墾與經營方式切入,釐清竹塹地區三個人文地理區:漢墾區、保 留區、隘墾區,社會組織的差異以及聚落型態之成因。 (施添福,2001b:110-111) 2 本文所指的平溪地區,即今新北市平溪區的空間範圍。自大正 9 年(1920)以來,該地的行政 區名幾經調整,為求行文上的順暢,除與行政區相關之論述會採用當時的行政區名來敘寫外,其 餘一律以平溪地區來指稱。 1.

(11) 圖 1-1 戰後平 平溪地區現 現住人口就業 業結構(19947-1982 年 年) 說明 明:1.民國 56 年(1967)與 與民國 60 年(1971)的行 行業分類有經過 過較大幅度的 的修訂,本圖 圖主要 以民國 566 年(1967)的分類為基準 準進行微調:(1)民國 56 年(1967)以 年 以前的工業改 改為製 造業計算;人事服務、公 公共服務、國防 防事業、自由 由職業合併為服 服務業。(2)民 民國 60 年(19 971) 以後的金融 融保險不動產 產服務業併入商業計算;社 社會團體及個人 人服務業則列 列入服務業項 項目。 (3)民國 566 年(1967)的建築業、水 水電煤氣及環 環境衛生服務業 業、運輸倉儲 儲及通訊業,民國 60 年(19971)的營造業 業、水電煤氣 氣業、運輸倉 倉儲及通訊業,以及各年代 代不能歸類的 的其他 職業,由於 於就業人口較 較少,一律併入其他項。 2.民國 56 年(1967)以 以前的就業人 人口統計,包 包含 12 歲以上 上的人口,自 自該年後才改為 為 15 歲以上,因 因此就業人口 口數於該年驟減。 資料 料來源:新北市 市平溪區戶政 政事務所提供 供,戰後各年度 度人口統計。. 圖 1-2 平溪地區現 平 現住人口統計 計(1905-1991 年) 說明 明:1941-19455 年的人口資 資料有缺漏。 資料 料來源:1905--1941 年, 《臺 臺灣現住人口 口統計》 ;新北 北市平溪區戶政 政事務所提供 供,戰後各年 年度人 口統計 計。. 由以上就 就業結構以及 及人口數量 量的轉變過程 程,可以看到 到平溪地區 區似乎因為煤 煤礦 業的 的興起,而帶 帶動了當地 地的發展。然 然而,在此 此一發展過程 程中,令作 作者好奇的是 是, 土地 地與煤礦之 之資源型態並 並不類似,一 一旦平溪地 地區由「土地 地」為主要 要生產資源的 的時 2.

(12) 期,進入到以「煤礦」為主要生產資源的時期之後,該地區原有的聚落型態以及 社會組織,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為釐清上述的問題,以下首先針對資源開發與 聚落發展之相關研究進行回顧,並提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研究目的 壹、文獻回顧 臺灣有關資源開發與聚落發展的研究,以清代土地拓墾之研究成果最為豐碩。 其中較為著名的,如地理學者施添福及歷史學者陳秋坤等人,從土地的租佃制度 著手,進一步討論各地區的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之特色。以下將針對幾篇主要的 研究成果進行回顧。 一、租佃制度與聚落發展 租佃制度與聚落發展的相關文章中,以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 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最為著名。土牛溝以及乾隆 55 年(1790)設 屯後的新番界,將竹塹地區劃分為三個人文地理區:漢墾區、保留區、隘墾區。 (施添福,2001b:81)三個人文地理區由於土地拓墾的方式不同,進入各區開 墾的人群,也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相互聯繫,形成地緣、血緣或是浮動的社會組織; 此外,由於墾佃自備工本拓墾,以及定期繳納租榖的拓墾形式,三區皆大致呈現 典型的散村聚落景觀,並散布著大型集村式鄉街的聚落型態。(表 1-1) 表 1-1 清代竹塹地區的區域特色 土地拓墾及經營方式. 社會組織. 聚落型態. 漢墾區. 業戶制、自墾制. 地緣社會. 集村式鄉街、散村聚落. 保留區. 私墾制、自墾制、屯墾制. 血緣社會. 集村式鄉街、散村聚落. 隘墾區. 墾戶制. 浮動社會. 集村式鄉街、散村聚落. 資料來源:施添福, (2001b) , 〈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 ,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 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頁 111。. 除了竹塹地區整體性的論述外,施添福更進一步以萃豐莊為例,討論漢墾區 之「墾區莊」的土地經營運作方式,並探討內部的社會組織特色。漢墾區之墾區 3.

(13) 莊,是指墾戶在向社番取得墾批,以及向官府申請墾照時,為便於在公文書上指 稱其墾區,而事先設定的「莊」。(施添福,2001d:37)由於墾區莊屬於墾戶 之私人財產,在進入開墾之後,墾戶不僅有報課陞科、繳納正供錢糧的義務,享 有招佃開墾、收取地租的權利;同時對其所招的墾佃,亦擁有某種程度的司法管 理權。(圖 1-3). 圖 1-3 墾區莊的土地經營方式 資料來源:施添福(2001d) 〈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 ,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 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頁 93。. 一個墾區莊的盛衰榮枯,與該墾區之莊主或墾戶本身的條件,及其與墾佃之 互動密切相關。(施添福,2001d:37)以萃豐莊來說,該墾區莊的社會秩序較 漢墾區內其他地區為穩定,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該墾區內分屬閩粵籍的莊主, 彼此之間能夠充分合作,共同經營墾區莊的運作;其二,莊主也親自投入土地的 拓墾事業,因此對於墾區內的事物瞭若指掌。以上兩點因素,使得此一租佃體系 中的閩粵籍墾佃、耕佃,能夠融洽相處,社會的秩序也得以維持穩定。(施添福, 2001d:53-57) 相對於秩序穩定的翠豐莊,施添福認為清代屏東平原之所以動盪不安,主要 原因與該地區的漢業戶多為不在地地主,且志不在力農有關。(施添福,2001e: 61-66)請墾屏東平原之業戶大多是居住於府城的漳、泉人士,這些業戶可能只 在追求短期的利益,並無長期經營墾區的打算,故墾區通常僅設有管事代為招佃、 收租。(施添福,2001e:62)這些不在地業戶,未能扮演維持墾區安定的角色, 使得屏東平原來自不同原鄉、語言有別、維生方式不同的閩粵族群,矛盾與衝突 4.

(14) 的發生似乎很難避免。(施添福,2001e:66) 同樣是以屏東平原為研究區域,陳秋坤則以施世榜家族為中心,討論施家以 不在地業戶的身份,招攬粵籍墾佃所建立之租佃關係。陳秋坤認為此一租佃機制 對於族群互動關係、農村生產秩序以及業佃生產交換關係等方面,具有正面的穩 定性功能;若是缺乏這些機制,初期的移墾社會將會缺乏有效的權利與義務關係, 來維持生產以及社會秩序。(陳秋坤,2001:40-41)此外,不在地業戶雖無法 直接指揮和監督墾區的社會秩序,但透過「管事」便能夠與墾區取得聯繫,並得 以監督村庄、有效控制墾佃的生產和納租。(陳秋坤,2005:7、18-19;2009: 14-18). 綜上所述,不論是那一種土地拓墾的形式,透過給墾與納租關係而建立的租 佃體系,得以將墾區內分屬不同血緣、不同原鄉地緣的墾佃、耕佃,彼此統合聯 繫,形成一個以土地拓墾為根基的社會組織;而該組織內的人群,則會再透過血 緣、地緣等因素而相互連結。組織內部之秩序是否能夠維持,則與土地資源的所 有者或經營者之身分,及其對開墾的投入程度,還有該組織中的人群組成等因素 有關。此外,開墾制度也會影響當地原始聚落型態的呈現。就整個臺灣來看,各 區域由於環境背景的差異,因而有不同的開墾制度形成,並進一步塑造出相異的 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 相對於土地資源拓墾而形成的租佃體系,煤礦資源開發所建立的生產體系有 何特色?在該生產體系下,一地區的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以下將回顧臺灣有關礦業活動與聚落發展的研究。. 二、礦業活動與聚落發展 有關礦業活動與聚落發展的研究,本文大致將其分為三類:礦業聚落定義及 特徵、礦業聚落的發展與變遷、礦業活動與地方社會的相關研究。 (一)礦業聚落定義及特徵 胡振洲於 1977 年出版的《聚落地理學》中,將礦業聚落定義為居民以礦業 維生的聚落。(胡振洲,1977:57)礦業聚落的發展,常隨一地的礦產產量而定, 當礦產產量極大時,甚至可能發展成為礦業城市;若是礦源枯竭,聚落則可能會 5.

(15) 因此而解體。(胡振洲,1977:28-30、57-58)作者經實察後,對北臺灣景美、 石碇及新店煤帶之煤礦聚落,歸結出以下幾點特徵:多分布於山腳地帶、廢土堆 積成人造平台、房舍建築低矮簡陋、烟塵造成黑色世界、台車鐵路維持交通。(胡 振洲,1977:61-63)除聚落之外在景觀外,作者也特別觀察礦工的型態,並將 其分為兩種類型:專業礦工與兼作礦工。前者多見於山中礦業聚落,且集中居於 礦場附近,僅從事礦業生產活動;後者散居於平原或河階平坦地之礦場附近,兼 作農業與礦業活動。(胡振洲,1977:62) 胡振洲對於礦業聚落的研究,多關注於聚落的外部特徵,黃清連《黑金與黃 金:基隆河上中游地區礦業的發展與聚落的變遷》一書中,除針對臺灣的礦業發 展作整體性的回顧外,作者也以日本學者川崎茂對於「礦山集落」所歸結的特徵: 「不安定」,分析九份礦業聚落的社會發展特色。(黃清連,1995:163)「不 安定」的成因,主要是與礦業聚落孤立、苦難和危險,以及礦場開發不規則、開 發時間長短不定有關。「不安定」的特徵,包括自由競爭、勞資衝突、人口流動 快速等。(川崎茂,1987:181-204。轉引自黃清連,1995:163)九份礦業聚落 的「不安定」性格,可以從勞資衝突、厲鬼信仰的普遍、日常生活中的「聲色犬 馬」與「吃喝玩樂」中觀察出來。(黃清連,1995:168-172). (二)礦業聚落的發展與變遷 李玉芬取北部地區幾個礦業聚落為個案,主要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這 些礦業聚落的形成、發展,以及居民面臨礦業沒落之後,生活調適的情形。(李 玉芬,1989:80)此外,作者也有針對平溪地區的菁桐及十分寮兩個聚落的發展, 進行比較研究:由於石底煤礦所在地有大面積的河階地形,礦場得以建立大規模 的宿舍及附屬設施,菁桐聚落也因此而興起;十分寮聚落所在地區的煤礦,由於 多分布於較深山的區域,加上山間平坦地不足,無法建立宿舍而形成聚落,因此 人群多往十分寮聚落集中。 (李玉芬,1989:33-44)以上的說法,是目前坊間論 及兩聚落之發展主要的參考來源。但須注意的是,作者忽略了兩聚落所在地的煤 層條件,以及礦業經營方式之差異,主要以兩地區之礦場所在地點的外在環境特 色,解釋兩聚落不同的發展,此說法似乎不夠完善。 不同於李玉芬從環境的角度來討論聚落之成因,以下兩篇研究則以不同時期 礦場的開發、管理方式,來討論礦業聚落的空間結構及其變遷。鄭甘密以九份為 6.

(16) 研究區域,探討礦業經營對聚落空間結構的影響。作者將九份的礦業發展依不同 的經營方式,分為草創、開發、成長、成熟等 4 個時期,分別討論各時期的交通 系統、工作、管理、居住、服務等各項發展因子對聚落形成的影響,並分析彼此 間的關連。(鄭甘密,2000:139-143)陳勤忠則以平溪菁桐地區為例,討論礦 區的空間構成與地方發展的關係。菁桐地區是因礦業活動而興起的聚落,其建築 設施多與臺陽公司有關,且不同時期的礦場開發,將對菁桐地區的聚落發展產生 影響;此外,礦業活動也會造成交通、社會、聚落、景觀、地方核心、經濟活動 等方面的變遷。(陳勤忠,2001:4-28-4-40)以上兩篇文章分別注意到礦業的經 營或是開發方式,對聚落外部型態之影響,但還有待進一步討論的是,除了外部 空間結構的變遷,聚落內部社會結構的變化也是值得探討之議題。 (三)礦業活動與地方社會 有關礦業活動與地方社會之文章,皆為歷史研究者所發表。莊珮柔以瑞芳地 區為例,瞭解地方社會如何面對工業化之衝擊,其關注的焦點包括當地的社會結 構、社會問題,以及信仰活動之特色。(莊珮柔,2000:152-163)在資料使用 的方面,作者利用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來討論社會結構與社會問題,是其他研 究中較少見的。周耀裕則以土城地區作為研究個案,釐清當地礦業發展的歷程。 此外,作者也有簡單比較日治與戰後礦業活動對地方社會的影響,討論的項目包 括人口結構、礦業主、宗教信仰、交通運輸等。(周耀裕,2007:160-175)謝 錦萍則以瑞芳的金礦業為研究對象,釐清其經營方式的轉變歷程。作者發現,由 於當地礦脈與業主的資金條件,使得瑞芳金礦在日治中期以後,改以承包制的經 營為主。在承包制的經營方式下,也使得該地的社會呈現多元活潑的樣貌。(謝 錦萍,2008:178-189). 總結有關礦業聚落的研究,可以發現仍有部分的議題值得進一步討論。首先, 在討論礦業聚落與礦業社會時,多數的文章僅關注於礦業時期的情形,卻並未針 對礦業活動前的狀態進行探討。就臺灣多數地區而言,礦業活動所形塑的聚落與 社會型態,通常是建立在該地原有的農村聚落之上,因此有必要針對礦業活動興 起前的情形,做整體性的瞭解。其次,有關人群組成的部分,前人的研究多將礦 工視為單一的類型,並未討論在地礦工與外來礦工的差異,以及彼此間的互動情 7.

(17) 形;另外,外來礦工是否能夠融入當地的社會,都還有待進一步討論。最後,從 清代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之相關研究回顧中,瞭解資源之性質及其經營方式,將 會對一地區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礦業的相關研究中,除鄭甘密與謝錦萍兩 篇有關金礦聚落的研究,從資源的經營方式著手,並討論該經營方式對於地方發 展的影響外,多數的研究對於資源之經營方式並未有較深入的瞭解,有關資源之 特性也少能確切的釐清。. 貳、研究目的 經過以上的回顧與整理,本文將借用清代土地拓墾之「租佃體系」作為思考 方式,並從土地與煤礦資源本身的特性著手,釐清各自的生產運作體系,包括組 成人群、運作方式、穩定程度等。之後,進一步瞭解在該生產運作體系之下,一 地區的聚落發展特色。據此,本研究將以位於臺北盆地東側丘陵的平溪地區作為 研究區域,首先瞭解當地的環境資源特性,以及因農業拓墾而建立之租佃體系, 並瞭解在該運作方式下,當地的聚落型態及社會組織;其次,瞭解平溪地區煤礦 資源的特性,以及資源取得與分配的情形,並釐清煤礦業的經營方式與生產體系; 最後,探究煤礦的生產活動下,平溪地區居民維生方式以及當地人群組成的特色, 並進一步釐清當時的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 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目的有以下三點: 一、瞭解平溪地區礦業興起前的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 二、探討平溪地區煤礦資源的開採與經營運作的方式 三、探究平溪地區礦業興起後的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 第三節、研究區與時間界定 壹、研究區界定 位於臺北盆地東側丘陵山地的平溪地區,於清代僅有零星的聚落分佈,居民 以農業活動為主,日治時期以後,才因礦業活動的興起而帶動當地的發展。相較 8.

(18) 於北部其他著名的礦業鄉鎮,瑞芳、汐止自日治時以來,便已逐漸都市化;而雙 溪於清代即位處北宜之間的交通要道。以上地區興起的原因,可能不單只是受到 礦業活動的影響,因此,本文選擇平溪地區作為研究的區域。為了之後行文的方 便,在此先針對研究區的名稱以及區域劃分,作簡單的界定。 首先,本文所指的平溪地區,即今新北市平溪區的空間範圍。自大正 9 年 (1920)以來,該地的行政區名幾經調整,為求行文上的順暢,除與行政區相關 之論述,仍採用當時的行政區名來敘寫外,其餘一律以平溪地區來指稱。 其次,本文再將平溪地區劃分為石底地區、東勢格地區以及十分寮地區。石 底地區為今石底、嶺腳、白石、薯榔、平溪等里,東勢格地區即東勢里,十分寮 地區指的是望古、十分、新寮、南山、平湖等里。此一空間劃分,大致是延續日 治時期的行政區劃而來。各區於戰後所含的村里,以及日治時期的小字與土名, 如表 1-2 所示。(表 1-2). 表 1-2 新北市平溪區行政區沿革 民國時期 臺北縣平溪鄉 2 (民國 67 年;1978) 村名. 石底村. 日治時期. 臺北縣平溪鄉 (民國 39 年; 1950) 村名. 嶺腳村. 白石村. 白石村. 薯榔村. 薯榔村. 菁桐村. 菁桐村. 平溪村. 平溪村. 東勢村. 臺北州七星郡平溪庄 1 基隆廳水返腳支廳 (大正 9 年;1920) (明治 34 年;1901) 大字. 小字. 石底村. 嶺腳村. 清代. 街庄. 土名. 石笋尖. 石笋尖. 冬瓜寮坑. 冬瓜藔坑. 石底. 石底. 嶺腳寮. 嶺腳藔. 白石腳. 白石腳. 石底. 石底庄. 紫來村. 9. 基隆廳 (光緒 13 年;1887) 街莊. 石底莊. 薯榔寮. 薯榔藔. 菁桐坑. 菁桐坑. 平溪子. 平溪仔. 柴橋坑. 柴橋坑. 芉蓁林. 芉蓁林. 火燒寮. 火燒藔. 番子坑. 番仔坑.

(19) 東勢村. 望古村. 望古村. 十分村. 十分村. 新寮村. 新寮村. 十分寮. 南山村. 平湖村. 南山村. 平湖村. 東勢格. 東勢格. 芉蓁坑. 芉蓁坑. 望古坑. 望古坑. 石灼坑. 石灼坑. 十分寮. 什份藔. 頂寮子. 頂藔仔. 新寮. 新藔. 五分寮. 伍份藔. 月桃寮. 月桃藔. 南山坪. 什份藔庄. 南山坪. 六分. 六份. 乾坑. 乾坑. 幼坑. 幼坑. 粗坑. 粗坑. 大湖. 大湖. 石硿子. 石硿仔. 番子坑. 番仔坑. 平溪子. 平溪仔. 什份藔莊. 說明:1.昭和 7 年(1932)平溪庄改隸基隆郡;2.民國 99 年(2010)12 月 25 日起,臺北縣升格 為新北市,平溪鄉改為平溪區,轄下各村改為里。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管內堡里街庄土名表》 ;河野道忠, (1921) ,《新舊對照管 轄便覽》;王世慶, (1991)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建置沿革篇》。. 其三,明治 34 年(1901)的土名與大正 9 年(1920)的小字,是日治時期 最基層的行政區劃範圍。(圖 1-4)為求更為細緻的空間資料呈現,日治時期相 關的戶籍資料,皆是以該空間範圍作為整理之基礎。戰後,小字改為鄰,並歸併 入平溪鄉 13 村之中,由於鄰的空間較不明確,加上戰後小字的整併複雜,3為避 免分析上的疏失,戰後的資料仍舊以村里來呈現。(圖 1-5). 3. 如昔日屬於石底小字的田仔聚落,戰後未被劃入石底村,而被劃歸為嶺腳村。 10.

(20) 圖 1-4 平溪庄各小字分布(1920 年). 圖 1-5 新北市平溪區各里分布(2010 年). 11.

(21) 貳、時間界定 根據研究目的,本文欲討論平溪地區由「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源的時期,進 入以「煤礦」為主要生產資源的時期後,當地的聚落型態以及社會組織的變遷。 因此,本文將依照平溪地區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兩個時段進行討論:1820 年 到 1918 年的土地拓墾時期,以及 1918 年到 1969 年的煤礦開採時期。 平溪地區自嘉慶 25 年(1820)起,漢人正式取得墾批,得以合法入墾。此 後,入墾平溪地區的漢人,便以農業為主要的維生方式,包括土地的墾殖以及山 林資源的採集。隨著煤礦需求的增加,平溪地區豐富礦產漸受資本家重視,大正 7 年(1918),顏雲年與藤田平太郎合資成立臺北炭礦株式會社,著手進行當地 的煤礦開採。自此,煤礦開採逐漸成為平溪地區重要之產業活動,其從業人口更 在昭和年間超越農業。直到民國 58 年(1969),隨著臺煤市場的萎縮,平溪地 區的礦業活動也由盛轉衰,當地的人口也隨之轉升為降。 總而言之,本研究的時間段限,將自漢人得以合法入墾的嘉慶 25 年(1820) 起,直到礦業活動由盛轉衰的民國 58 年(1969)為止,並以大正 7 年(1918) 作為「土地」開發及「煤礦」開發的分界,進一步探討兩時期的聚落發展特色。. 第四節、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依循研究目的,首先,探討礦業興起前,平溪地區的聚落型態與社 會組織;其次,瞭解平溪地區礦業的生產體系;最後,進一步探究在該生產體系 下,當地的聚落型態與社會組織特色。為釐清以上的議題,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 法為文獻歸納與分析,以及田野調查。 文獻歸納與分析方面,首先,蒐集相關的文獻,包括地圖類,如地質圖、礦 區圖、明治 37 年(1904)的《臺灣堡圖》、民國 40 年(1951)的藍晒地籍圖等; 方志類,如清代的方志、戰後的《臺灣全志》、《臺北縣志》、《平溪鄉志》等; 檔案類,如土地契約、《淡新檔案》、《臺灣日日新報》、《臺灣總督府府報》、 《聯合報》,以及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 本居戶》、《戶口調查簿 寄留戶》與 戰後《戶籍登記簿》;統計類,如日治時期的《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與 人口統計、戰後平溪地區各年度的人口統計等;期刊與專書類,如《臺煤》、《臺 12.

(22) 灣礦業》等期刊,以及《臺灣礦業史》、《平溪鄉煤礦史》、《臺陽礦業公司四 十年誌》、《臺陽公司八十年志》等專書。其次,依照各章節所要探討的議題, 將各式的文獻整理與歸納後,製作為圖表或繪製成地圖。最後,再進行議題的討 論與分析。 除文獻歸納與分析外,田野調查所獲得的資訊,則能夠輔作內文論述時的具 體說明,或是補充文獻上的不足。田野調查實施的時間,為民國 100 年(2011) 7 月到民國 101 年(2012)4 月間,首先走訪平溪地區各地,並進行隨機式的訪 談,針對昔日各聚落的主要姓氏、維生方式、信仰活動,以及主要煤礦的發展進 行初步的瞭解;之後,再選取適當的對象,進行較為深入的訪談。本研究主要的 訪談對象,如附錄 1。(附錄 1). 13.

(23) 第二章、礦業興起前的聚落發展 康熙 48 年(1709) ,陳賴章墾號獲准開墾北臺,是漢人在北部大規模拓墾的 開始,隨著時間的演進,拓墾的範圍也逐漸由盆地擴展至周圍的丘陵山地區。 (溫 振華,2005:17-19)位處於臺北盆地東側的平溪地區,自乾隆年以後,也逐漸 成為漢人墾殖的區域。本章首先將整理平溪地區的自然環境特色,接下來將釐清 礦業活動興起前,漢人的拓墾制度以及維生方式;最後,瞭解礦業興起前,以土 地拓墾為基礎的平溪地區,其聚落型態和社會組織的特色。. 第一節、環境背景 平溪地區位於臺北盆地東側的丘陵山地區,此地除東北側的基隆河河谷外, 其餘皆為山地圍繞。西北以觀音山—姜子寮山山稜線與今新北市汐止區相鄰,北 以姜子寮山—頂子寮山—五分山山稜線與今基隆市暖暖區相隔,東北以五分山— 五分寮山—大平林山山稜連線與今新北市瑞芳區相連,東以大平林山—內平林 山—大坑山—下內平林山—上內平林山—枋山坑山山稜線與今新北市雙溪區相 接,南以枋山坑山—乾溪山—火燒寮山山稜線與今新北市坪林區相對,西以火燒 寮山—伏獅山—峰頭尖—觀音山山稜連線與今新北市石碇區相交。 本區以第三紀中新世沈積岩為主,自古而新有木山層、大寮層、石底層、南 港層、南莊層。 (圖 2-1)其中,木山、石底、南莊等層,屬濱海相或陸臺相地層, 主要有三點特徵:其一,均有含煤層或豐富的炭質物,是臺灣主要之含煤層;其 二,由白色或白灰色細粒至粗粒砂岩,與細砂岩、粉砂岩及頁岩所構成之薄頁互 層;其三,所含化石稀少。 (黃鑑水,1988:3)其餘的大寮層、南港層則屬海相 地層,以厚層亞混濁砂岩或石灰質砂岩及灰黑色頁岩為主,且含有較多的海相化 石。 (黃鑑水,1988:3)構造地質方面,石底向斜軸大致沿基隆河河谷,呈東北 東—西南西走向,貫穿本區;本區的地層便大致以向斜軸為中心,向兩翼依次出 露南莊層、南港層、石底層及大寮層。(黃鑑水,1988:19)簡言之,軟硬岩互 層的特色,影響本區的地形演育,而含煤層的出露,則為本區日治以後的煤礦發 展,埋下了伏筆。 14.

(24) 圖 2-1 平溪地區地質圖 資料來源:中央地調所, 《五萬分之一 臺灣地質圖》 ,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圖幅:雙 溪、臺北、新店、頭城). 地形分區上,平溪地區屬於西部衝上斷層山地區。由於本區多屬軟硬岩互層, 且呈緩傾斜,配合臺灣北部地區雨量豐富的特色,在受到逕流的侵蝕下,而切割 為許多小地形區。 (陳國川,2005:38-39)平溪地區大致以基隆河為界,左岸屬 於南港山脈,為本區與今汐止區、瑞芳區、基隆市暖暖區之界山;右岸屬於伏獅 山山脈,為本區與今坪林區、雙溪區之界山。以上兩山系皆呈東北東—西南西走 向。(圖 2-2)(林朝棨,1957:231、236-237;陳國川,2005:38-39). 15.

(25) 圖 2-2 平溪地區地形水系 資料來源:河階資料係參考楊貴三等, (2010) ,《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頁 55。. 本區位於淡水河支流基隆河之上游,西南部薯榔里與石碇區光明里、永定里 交界的分水崙,為基隆河發源地,其主流沿石底向斜軸向東北東流,呈縱谷地形。 (楊貴三等,2010:55)此河段由於位於上游地區,河流下切作用旺盛,加上軟 16.

(26) 硬岩層交錯或是主支流侵蝕作用差異,瀑布地形發達,著名的有十分寮瀑布、眼 鏡洞瀑布、嶺腳瀑布等。其中,位於新寮里、南山里交會處的十分寮瀑布,高約 16 公尺,寬約 30 公尺,有「臺灣的尼加拉瀑布」之稱。 (楊貴三等,2010:35-57) 此外,本區壺穴地形發達,又以大華一帶最為著名,當地之地名「石槽」,其由 來便與壺穴地形有關。由於本區河床多崎嶇不平,因此少數相對平坦的河段,便 有「平溪」的稱呼出現。如今平溪里三坑以及望古里灰窯,舊地名皆為平溪仔, 最後也成為本區行政區名的由來。 十分寮至菁桐之間的基隆河主流河谷,以及支流芉蓁林溪兩岸,有低位河階 地形分布。(楊貴三等,2010: 57-58)此平坦地多為早期聚落選址的地點,如 中埔、南山坪、十分寮等聚落;此外,也是早期居民進行水稻耕作的主要地區。 大體而言,本區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基隆河及其支流所形成的河谷、河階地形, 為少數較為平坦的區域。在此一背景之下,早期入墾的漢人,因而以「山高水深、 不成片段」,(淡新檔案,13201-010)來形容平溪地區的環境特色。 氣候方面,此區屬於副熱帶季風氣 候,最冷月均溫為 16˚C,年降雨量高達 3,772 毫米,且多集中於秋季與冬季; (圖 2-3、表 2-1)民國 39 年(1950)到民國 94 年(2005)間,平均雨日達 203.9 天。 另外,再以位在平溪東勢格地區的火燒 寮雨量測站來看,該地的年均雨量更高 達 5,547.5 毫米,降雨豐、雨日多的特性, 也使得該地有「見雲就落雨」的稱號。 多雨的氣候特色,也影響本區農業活動 的進行,以稻作農業來說,平溪地區兩 期稻作的播種與收成時間為一期:農曆 1 月、6 月,二期:農曆 7 月、10 月。二 期稻作種植期間因為雨量過多,多數仍 以 1 月播種、6 月收成的一期稻作為主。 圖 2-3 基隆地區氣溫雨量圖. 17. 圖 2-3 基隆地區氣溫雨量圖 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網站, http://www.cwb.gov.tw/V7/, (2012.05.11 擷 取).

(27) 表 2-1 基隆、火燒寮測站之平均氣溫雨量資料 測站. 項目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平均 氣溫. 基隆. (˚C) 雨量 (毫米). 火燒寮. 雨量 (毫米). 16. 16.2 17.9 21.3 24.5 27.3 29.3 28.9. 331.6 397. 321. 27. 24.1 21.2 17.7. 22.6. 242 285.1 301.6 148.4 210.1 423.5 400.3 399.6 311.8 3,772. 525.8 456.3 423.7 266.1 351.1 395.2 274.5 378.8 635.1 701.7 637.9 579.1 5,547.5. 說明:基隆測站的月平均資料為 1981-2011 年之平均值;火燒寮測站則為 1906-1986 年的平均值。 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網站,http://www.cwb.gov.tw/V7/, (2012.05.11 擷取) ;經濟部水資 源統一規劃委員會, (1989) ,《臺灣地區雨量紀錄—北部地區》,頁 82-84。. 「山高水深、不成片段」以及「見雲就落雨」的環境背景,並不是進行農業 墾殖的最佳條件;此外,由於丘陵山地的阻隔,欲進入此地拓墾,必須先翻山越 嶺或是溯河谷而上才能抵達。以上的環境特色,對於清代漢人的拓墾而言,都是 一大障礙。除了有形的限制外,「番界」則是限制漢人進入的無形界線。 透過清乾隆中葉的番界圖可以發現,今南港、汐止以南的區域,當時仍位於 番界以外。(圖 2-4)番界之劃設,係源自康熙 61 年(1722)朱一貴事件後,為 使「奸民無窩頓之處,而野番不能出危害矣」 , (藍鼎元,1958:40)最後決議在 54 處立石為界。 (黃叔璥,1957:167-168)乾隆 15 年(1750) ,除增添立石界址 禁止漢民越墾外,官方有鑑於熟番土地的流失問題,准許熟番於界外地區打牲耕 種,以資生計;乾隆 26 年(1761)更挖溝堆土,挑築土牛及土牛溝,明確釐清 界線,永禁漢人跨越私墾。這片位於界外、作為維護熟番生計的區域,即所謂的 保留區。(施添福,2001c:84-85). 18.

(28) 圖 2-4 清乾 乾隆中葉臺 臺灣番界圖 說明 明:較靠近山腳 腳之實線為番 番界,另一條 條則為道路;平 平溪地區大略 略位在方框處。 資料 料來源:柯志明 明(2001),《番頭家:清 清代臺灣族群政 政治與熟番地 地權》,附圖。 。. 年 林爽文事件 件後,閩浙 浙總督福康安 安提出仿四 四川屯練之例 例, 乾隆 53 年(1788) 在臺 臺設屯,挑平 平埔熟番為 為屯丁,並將 將界外未墾荒 荒埔,撥給屯 屯丁耕種作 作為養贍埔地 地; 而原 原先界外侵 侵墾的土地, ,則歸屯所 所有。此外,於屯埔外緣 緣的山根地 地帶,重新劃 劃定 一條 條新的番界 界,保留區至 至此始有較 較明確的範圍 圍。 (施添福 福,2001c:84)例如暖 暖暖 山前 前一帶,今汐 汐止八連港 港以及基隆 隆七堵、田寮 寮港,當時便 便劃為毛少 少翁、金包里 里、 大雞 雞籠、三貂 貂、小雞籠、 、北投等 6 社之養贍埔 埔地。(臺灣 灣私法物權 權,1863:4 425) 乾隆中葉 葉,明確挑溝 溝堆土劃定番 番界後,永 永禁漢人跨越 越私墾,並 並將番界以東 東的 保留 留區,留給熟 熟番墾耕, ,以作為維生 生的土地,不僅嚴禁漢 漢番私自典 典賣,甚至不 不准 漢人 人贌墾。(臺 臺灣銀行經 經濟研究室,1964:12 27)在以上 上的限制下,「番界」似 似乎 成為 為一條阻止 止漢人入墾的 的無形障礙 礙。但實際上 上,不論是地 地形上的阻 阻隔,還是人 人為 界線 線的限制,皆 皆無法阻礙 礙漢人亟欲取 取得土地,以進行拓墾 墾的決心。清乾隆年間 間, 平溪 溪地區已有 有零星的漢人 人自南港、汐 汐止等地進 進入拓墾。4(盛清沂,11960a:31-3 33; 4. 昭 11 年(19936)出版的 昭和 的《基隆郡平溪 溪庄要覽》記 記載,乾隆年間 間入墾的漢人 人,將當地的 的蕃人 19.

(29) 渡邊源作,1985:241). 第二節、清代漢人的拓墾 壹、金雞翁三社共有地 位於臺北盆地東側丘陵山地區,乾隆中葉仍未屬於界外埔地的平溪地區,最 晚在嘉慶 25 年(1820)以前,已歸金包里、大雞籠、毛少翁等三社所管。目前 蒐集到與平溪地區相關的文獻中,最早的是一則道光 15 年(1835)由毛少翁社 前通事上承的稟文,擷取該稟文內容如下: 「 臺 下 北 港 毛 少 翁 社 前 總 通 事 木 生 □ 机 越 □□□□□□□□ 嚴 拘 究 辦 □□□□□金雞翁等社,山窮海竭,生齒日繁,口糧不敷,全賴祖上□□地土活 命,此乃. 皇上恩恤。至嘉慶二十五年三月間,木生時仝大雞籠社土目己力、金. 包里社土目里滑景淆等,赴. 轅請准. 胡前憲,願木生等所管未出給之暖暖山後. 拾份寮等處壹帶山林埔地,踏界給與漢佃金協福等,認為自備工本,招佃開墾耕 □,而今多年。案據嗣有應抽的林租,均充白番口糧,以倖餘生,抵今十有餘載, 歷掌無異。……」(淡新檔案,13201-001) 該稟文提到「暖暖山後拾份藔等處」,其範圍「東至三貂山、石壁坑、苧仔 潭倒水為界;西至南港山、大湖隔、嶺腳藔倒水為界;南至芉蓁林大山盡水、幼 5 2) (淡新檔案,13201-004) 坑倒水為界;北至暖暖大山、蛇仔形倒水為界」 ,(附錄. 大致為今日平溪區全境,以及瑞芳區的一部分。 (圖 2-5)這片位於暖暖山後的區 域,可能是因為金雞翁三社「山窮海竭,生齒日繁,口糧不敷」,官方才將土地 交予管理。6(淡新檔案,13201-001、004、006) 趕入坪林金瓜寮; (渡邊源作,1985:241)此外,今平溪地區還留有兩個番子坑地名(東勢里、 平湖里),兩地皆位於基隆河右岸支流,且據說都曾有原住民出沒,因而得名。但根據前人的研 究,泰雅族分布最北界大至在新店屈尺、石碇乾溝一帶, (廖守臣,1984:114-117)其是否真的 有到達平溪一帶,還有待另文討論。 5 石壁坑位於今雙溪區三貂里,苧仔潭位於今瑞芳區柑坪里,大湖隔位於今石碇區永定里,芉蓁 林大山應為今平溪區與坪林區之界山,暖暖大山蛇仔形所指則應為今羌仔寮山—頂仔寮山—五分 山—三爪子山山稜線。 6 道光 15 年(1835)的幾則稟文指出,林永裕充當墾戶,侵墾先前陳成章等人因占墾而遭充公 的 19 處土地,當時已被金協福墾號承墾的十分寮一帶, 「即據陳成章即陳謙記呈獻歸官一十九處 20.

(30) 圖 2-5 金協福承墾土 金 土地範圍 說明 明:係參考「東 東至三貂山、石 石壁坑、苧仔 仔潭倒水為界;西至南港山 山、大湖隔、嶺 嶺腳藔倒水為 為界; 南至芉蓁林 林大山盡水、幼坑倒水為 為界;北至暖 暖暖大山、蛇 蛇仔形倒水為界 界」(淡新檔 檔案, 13201-0044)之範圍繪製 製。. 嘉慶 25 年(1820) 年 ,此片土地由 由三社通土 土共同交予漢 漢佃金協福 福等招佃開墾 墾, 但實 實際上仍有 有部分土地屬 屬於各社或 或各社社番所 所有。7(表 表 2-2)其中 中,值得注意 意的 是, ,同治 3 年(1864)文 文書中的毛少 少翁社番洪 洪文意,曾在 在咸豐 5 年 年(1855)於 於大 屯山 山一帶參與 與守硫磺的工 工作,甚至 至還曾被盜採 採者扭獲,並 並遭到「百 百般酷虐」 。 (淡 新檔 檔案,144011)參與守屯 屯之屯丁洪 洪文意於十分 分寮擁有埔 埔地,不論其 其是否有自耕 耕, 都似 似乎能夠說 說明,三社共 共同管理「暖 暖暖山後」的原因,應 應與乾隆末 末年以後的屯 屯制 施行 行有關。. 山場 場之內」。(淡 淡新檔案,13201-001、004、006)早 早年陳成章侵墾 墾而充公的土 土地,於道光 光年以 後,官方飭舉張吳 吳吉(結)擔任 任佃首,專責 責管耕收租,但 但似乎並未包 包括「暖暖山後 後拾份藔等處 處」。 (淡 淡新檔案,132201-006) 7 目 目前尚未蒐集到 到金包里社在 在暖暖山後的相 相關文書;此 此外,前文所 所提及的道光 15 年(1835 5)土 地糾 糾紛,毛少翁社 社前通事木生 生與大雞籠社土 土目慶昇分別 別出面爭取利 利益,金包里社 社似乎沒有出 出面處 理此 此一糾紛。 21.

(31) 表 2-2 平溪地區番社或社番相關土地文書 土地坐落 1863. 1864. 1870. 嶺腳寮(尪仔 上天一帶) 十分寮. 嶺腳寮. 立契人 白碧奎. 關係人 林章溪. 承買林和山場一所. 租額 年配納大圭籠社 口糧租谷照納. 亡父王永記向毛少翁社. 王振東等. 林達. 土地來源. 石騫. 承埤叔明給圭籠社青山 茂林,前年與兄弟鬮分 得山場埔地茶畬雜物. 1. 2. 番洪文意買得埔地 蔡霞、. 備註. 年配納番租 8 升 口糧 8 分. 1. 資料來源:1.劉澤民, (2004),《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集續編(上)》 ,頁 80、82;2. 臺灣總督府高等林野公文類纂,09880 卷,轉引自蕭景文,(2002),《平溪地方經濟 之歷史考察》 ,頁 42。. 乾隆末年屯制施行後,毛少翁社奉命擔任跨社之總通事,具有干涉他社土地 交易的權力,以及徵收稅賦稅、撥給勞役等職務; (吳佳芸,2011:238)其中, 毛少翁社又與大雞籠、金包里兩社之間,有較為密切的關係,如毛少翁社通事負 責監管兩社守衛北投與大屯山之硫磺礦區,以及沿海地區的安全;嘉慶 21 年 (1816)還因福建巡撫王紹蘭欲至北路巡查,共同受命選派社中勇壯、屯丁建造 隘寮、協助安全。 (吳佳芸,2011:239-241、251-252)共同守衛、設隘的三社, 在屯制施行之後關係變得較為密切,官方也許便在此一契機下,將暖暖山後的山 林埔地撥給三社共管,各社屯丁也能夠在此地自耕,以資養贍。8該土地的性質, 與乾隆 55 年(1790)設屯後,供屯番自墾自耕的養贍埔地類似。 簡言之,「暖暖山後」於乾隆中葉以前,應為無主之荒埔,屯制實施以後, 官方為賞賜「奉公」的金雞翁三社,該地才轉交三社共管。但須注意的是,「暖 暖山後」為金雞翁三社所有之界外未墾荒埔,其應屬於免納正供,但嚴禁漢番私 行典賣,甚至不准漢人贌墾的「番地」 ,金協福等漢佃為何能夠於嘉慶 25 年(1820) 獲得官方許可,進入「暖暖山後」招佃開墾? 若由養贍埔地的性質來看,該埔地最初雖規定須由屯丁自行耕種, 「如有私 行典賣,按律治罪,追賠契價。充公地畝,轉給另挑屯丁承受」 。 (臺灣銀行經濟 8. 蕭景文認為,該地區最初可能是由大雞籠社取得地權,但因吳陳協侵墾大雞籠社地的事件後, 促使大雞籠社聯合毛少翁與金包里等社共管土地。 (蕭景文,2005:56)有關吳陳協侵墾的事件, 當時是由道光元年(1821)才就任的北路番理鹿仔港海防捕盜同知的鄧傳安審案,而金雞翁三社 共管土地的情形,最晚在嘉慶 22 年(1817)已發生。 (淡新檔案,13201-004)因此,蕭的說法 似乎還有待商榷。 22.

(32) 研究室,1959:21)但由於撥給屯丁的埔地,大多離社窵遠,屯丁難於前往自耕, 因此若是得到理番同知的批准,即可給墾予漢佃。 (戴炎輝,1979:483、490-494) 就實際的情形來看,金雞翁三社不僅需要負責守衛硫磺與海口,不時還要受 到官方的差遣進行設隘等工作,真正能夠投入土地拓墾的社番應占少數;就算投 入拓墾, 「暖暖山後」與守硫的大屯山區,距離至少有 20 公里以上;此外,社番 也未必能克服「山高水深、不成片段」的環境。以上的因素,可能都是促使三社 於嘉慶 25 年(1820) ,將「暖暖山後」的土地交由金協福等漢佃,自備工本招佃 開墾的原因之一。而漢人也在此契機下,得以合法進入平溪地區進行土地墾殖。. 貳、漢人越界入墾 一、越界私墾 平溪地區於乾隆年間,便有以泉州籍為多數的墾民,自南港、汐止、瑞芳等 地翻山越嶺進入開墾,但這些拓墾應屬於非法的行為。 (表 2-3)當時拓墾的方式, 應是以同姓氏家族為單位。位於汐止石硿仔及平溪三坑交界處的肉板嶺,便是當 時墾民進入的主要路線之一;另也有部分墾民是經由石碇玉桂嶺、瑞芳九芎橋等 地進入。 表 2-3 平溪地區各聚落漢人入墾年代 莊域. 土名. 拓墾者. 時間. 祖籍. 石笋尖 冬瓜藔坑 石 底 莊. 份 藔 莊. 時間. 祖籍. 潘氏. 乾隆年間. 泉州安溪. 芉蓁林. 嚴氏. 乾隆年間. 泉州. 平溪仔 高飛. 乾隆年間. 泉州安溪. 石底. 柴橋坑. 拓墾者. 嶺腳藔. 林國華. 乾隆年間. 泉州安溪. 火燒藔. 陳泉. 乾隆年間. 泉州. 白石腳. 林氏. 乾隆年間. 泉州. 番仔坑. 胡氏. 乾隆年間. 泉州. 薯榔藔. 黃文富. 嘉道年間. 泉州. 東勢格. 高德意. 乾隆年間. 泉州安溪. 菁桐坑. 李大青. 乾隆年間. 泉州. 芉蓁坑. 乾隆年間. 泉州. 蘇氏. 乾隆年間. 泉州. 胡文濟. 咸豐 3 年. 胡文隈. (1853). 望古坑 什. 土名. 平溪仔 石灼坑 什份藔 南山坪. 胡結. 蔡氏. 胡氏. 咸豐 5 年 (1855) 咸豐 8 年 (1858) 乾隆年間. 六份. 泉州. 詹氏 楊氏. 頂藔仔. 泉州. 新藔. 泉州安溪 23. 伍份藔 月桃藔. 泉州安溪.

(33) 乾坑. 石硿仔. 白氏. 嘉慶年間. 泉州. 粗坑. 大湖. 桂氏. 嘉道年間. 泉州安溪. 番仔坑. 林氏. 嘉道年間. 泉州安溪. 幼坑. 蔡氏. 乾隆年間. 泉州. 資料來源:盛清沂(1960),《臺北縣志 卷五 開闢志》 ,頁 31-33。. 由嘉慶 25 年(1820)金協福繳納的租額來看,至少在道光 15 年(1835)以 前,每年皆須繳納「抽的林租」給予三社作為社番口糧。 (附錄 3)「抽的林租」 係指在未經墾熟之草地或山邊不毛之地所課徵的稅收,以生產的番薯、胡麻、豆 類等作物為繳納原則。(伊能嘉矩,1991:298 轉引自蕭景文,2002:42)這表 示嘉慶 25 年(1820)以前,平溪地區仍多屬於未墾荒埔,也顯示在「山高水深、 不成片段」的環境下,進行土地拓墾並非易事。據此推斷,最初進入的墾民應是 以山林資源採集為主,如採集薯榔、菁桐樹皮等;9此外,還有墾民種植大菁, 並用以製作藍染,例如乾隆年間入墾十分寮一帶的胡姓墾民。(盛清沂,1960: 31-32) 以上的採集活動,可以從平溪地區的地名得到印證,如今薯榔里里名即取自 舊地名薯榔寮,意指採集薯榔的工寮,最晚於咸豐 8 年(1858)已有此地名的記 載;菁桐里里名則取自舊地名菁桐坑,意指菁桐樹遍生的谷地,最晚於咸豐 6 年(1856)此地名便已出現;(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而東勢 里階腳一帶的地名菁礐腳,意指位於製藍用的石砌池子下方之區域。這些山林資 源多數會運至汐止、暖暖等地販賣或出口。但由於此時的拓墾屬於非法越界的行 為,故拓墾的規模應不大。 二、金協福墾號招佃開墾 嘉慶 22 年(1817) ,漢佃金協福等向三社通土請墾土地,並由理番同知批准; 嘉慶 25 年(1820),再由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胡振遠給發示諭,漢人終能合法 進入拓墾。(淡新檔案,13201-004;臺灣總督府高等林野公文類纂,09880 卷, 轉引自蕭景文,2002:42)值得注意的是,由毛少翁前通事稱呼請墾者為「漢佃 金協福等」來看,承墾土地的漢佃應不僅有 1 人。 咸豐6年(1856),一則座落於菁桐坑的土地契約中註明,「向墾業主金協福 9. 薯榔,學名 Dioscorea matsudae,薯蕷科,多年生塊根草本植物,其塊根含有單寧,汁液除可 作為紅褐色染料外,還可增加染物的韌性;菁桐,學名 Firmiana simplex,又稱梧桐,落葉喬木, 樹皮纖維堅韌,可用來製作繩索。 24.

(34) 即胡協成賴天福明買得山林埔地」 ; (附錄3,編號2)另外,一則光緒13年(1887) 的土地契約指出: 「立杜賣歸就山埔田契字人金協福即賴國香,因先人賴天福與胡克修同立公號金 協福,向三社通土等給得什份寮石底庄芉蓁林、番仔坑、南山坪、芉蓁坑等處, 小土名不一,併向理番廳憲給出墾諭為總墾佃首,自嘉慶二十五年間發出示諭在 案。後被股夥胡克修派下持□巨族抗覆私賣,歷控多年,至乙酉孟冬,淡水憲李10 斷清定讞□□依立案所有來歷示諭契據底,係配納學租番糧,經以通詳俱各存在 案券。……」(臺灣總督府高等林野公文類纂,09880 卷,轉引自蕭景文,2002: 42) 以上兩則文書已足夠說明,金協福應是由胡協成以及賴天福合股成立之墾號, 分別取「協」 、 「福」兩字,加上代表吉祥的「金」字,作為該墾號的名稱。其中, 賴天福可能為人名,但相關的資料有限,目前僅知光緒13年(1887)的代表人為 賴國香;11胡協成則應是以胡克修為首,並與其他胡姓宗親組成之墾號。 (表2-4) 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兩則文書曾提及賴天福外,平溪地區拓墾的相關事項,幾 乎都是由胡克修或胡協成墾號出面辦理。這或許與胡克修具有舉人的身分,再加 上胡協成墾號除經營土地的招佃開墾事宜外,本身也投入土地的拓墾有關。以下 將以胡協成為中心,瞭解金協福墾號於平溪地區的招佃拓墾情形。 表 2-4 金協福墾號相關土地契約 年代. 1860. 座落. 芉蓁林. 立契人. 土地來源. 其他. 有承父向金雞翁社番明. 年配納口糧壹員;任從其意. 給石碇堡十份寮等處山. 招佃開墾成田照例按配納. 林埔地. 大租. 有承父當官明給得. 年配納番口糧銀伍錢. 業主金協福,即. 承祖父當官,向金雞翁. 每年帶納口糧銀參大員. 胡協成,即胡建. 杜番明給山場. 正;其日後墾成水田,照莊. 金協福即胡協 成即胡淑達. 備註. 1. 金協福即胡協 1866. 芉蓁坑. 成 即 胡 淑 逢. 1. (達) 1866. 10. 石硿仔. 3. 乙酉年為光緒 11 年(1885),「淡水憲李」指的是臺北府淡水知縣李嘉棠。 昔日平溪地區的賴姓居民主要聚居於東勢格地區的芉蓁坑,該賴姓是否與賴天福或賴國香有 關,還有待查證。 25 11.

(35) 昌兄弟 業主金協福即 1867. 石硿仔. 胡協成,即胡桂 森兄弟. 1898. 六份. 例按甲配納金協福大租. 承祖父當官,向金雞翁. 若是開墾成田,依例按甲配. 四柱耆番明給出. 納金協福大租. 胡于政公眾裔. 公有憑中銘買得金協福. 孫. 山林埔地水田. 3. 年配納錢糧口糧大租照例 完納;托中送就與墾戶首金. 2. 協福即胡廷献. 說明:胡淑達為胡克修之子,於同治 5 年(1866)過世,胡桂森則為胡克修之孫;而胡建昌、胡 廷献則未記載於《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中,其身分待查。 資料來源:1.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 ;2.胡嘉候等, (2004) , 《平溪十分寮胡氏族 譜》,頁 435;3.劉澤民, (2006), 《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 上冊》, 頁 19-20。. (一)拓墾的進行 胡克修,又名諸純,當地人多稱其為「胡老師」,12祖籍泉州安溪,乾隆43 年(1778)生於彰化鹿港北勢寮,卒於道光28年(1848),為彰化縣學廩貢生, 捐署汀州府學、順昌縣學訓導。 (周璽,1958:239;胡嘉候等,2004:30、228) 此外,位於彰化北斗的奠安宮,廟內有一塊嘉慶12年(1807)由胡克修捐贈的匾 額,其頭銜為北斗街總理即用儒學;嘉慶22年(1817),胡克修還曾以彰化縣學 候選訓導的身分,發起重修彰化螺青書院;道光6年(1826)彰化縣境內發生匪 徒焚搶案時,胡克修因保衛地方有功而蒙賞八品官。(周璽,1958:462) 具有舉人身分且與官方關係密切的胡克修,在取得「暖暖山後」開墾的許可 後,即回到祖籍地泉州安溪,招募以胡姓為主的墾佃入墾。(胡嘉候等,2004: 400-401)平溪地區安溪胡姓來臺的時間點,除南山坪胡姓為乾隆年間便已入墾 外,其餘的胡姓多為嘉慶末年至道光初年進入,(胡嘉候等,2004:30)後者的 時間點大致吻合胡克修招佃入墾的時間。另外,再透過咸豐11年(1861)胡協成 所開立的佃戶名冊來看,該名冊之中共有98筆土地,推估總面積約有30.618甲。 13. (表2-5)其中,胡姓佔的比例最高,共有29筆土地屬胡姓或胡姓與他姓共耕,. 面積約有16.437甲,占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可以確定的是,名冊中的胡文煨、胡 禮、胡會、胡托等人,都是在嘉慶末年以後才進入平溪地區,其可能皆屬胡克修 12 13. 就田野訪談得知,目前十分寮地區仍有「胡老師」開墾平溪地區的說法。 此結果與咸豐 9 年(1859)丈量後 44 甲,有 14 甲左右的出入,原因尚不得而知。 26.

(36) 招來的安溪胡姓墾民。(胡嘉候等,2004:73、80、341-342)由以上之整理, 應可證實胡克修回安溪招墾的說法。 表 2-5 咸豐 11 年(1861)金協福墾號胡協成之佃戶名冊 佃戶. 租額. 面積. (石). (甲). 佃戶. 租額. 面積. (石). (甲). 佃戶. 租額. 面積. (石). (甲). 胡協成. 2.9376. 0.49. 劉生. 0.504. 0.084. 楊首. 2.7. 0.45. 胡註. 1.52. 0.253. 劉興. 3.56. 0.593. 王求. 1.26. 0.21. 3.6. 0.6. 張塔. 2.336. 0.389. 王園. 0.4. 0.067. 胡針. 8.028. 1.338. 張立. 0.204. 0.034. 朱鑾. 0.488. 0.081. 胡恬. 3.8. 0.633. 洪旺. 1.392. 0.232. 楊清風. 1.684. 0.281. 胡格. 2. 0.333. 吳媽生. 1.292. 0.215. 李九. 0.54. 0.09. 胡梯. 3.456. 0.576. 張旺. 0.92. 0.153. 吳勝. 3.32. 0.553. 胡齊. 4.844. 0.807. 1.684. 0.281. 賴便. 1.31. 0.218. 胡日. 2.772. 0.462. 2.328. 0.388. 葉筲. 0.856. 0.143. 胡三興. 1.568. 0.261. 4.57□. 0.763. 吳接. 0.244. 0.041. 胡日. 2. 0.333. 1.38. 0.230. 林. 2.164. 0.361. 胡瓊. 1.908. 0.318. 3.□28. 0.588. 金協成. 1.584. 0.264. 胡省. 2.688. 0.448. 王山林. 3.448. 0.575. 李神. 1.1696. 0.195. 3.188. 0.531. 王德金. 3.28. 0.547. 楊返. 0.4024. 0.067. 1.38. 0.23. 陳彥. 1.648. 0.275. 金協成. 6.992. 1.165. 1.152. 0.192. 黃漢. 1.852. 0.309. 沈目. 0.4. 0.067. 0.88. 0.147. 黃富. 0.32. 0.053. 劉送元. 1.248. 0.208. 胡新福. 2.016. 0.336. 1.132. 0.189. 陳宗. 2.172. 0.362. 胡文煨. 2.718. 0.453. 王杜炳. 0.98. 0.163. 朱近. 0.384. 0.064. 胡禮. 2.788. 0.465. 馬送. 1.336. 0.223. 陳定. 0.36. 0.06. 胡會. 0.56. 0.093. 陳江. 0.152. 0.025. 詹昧. 0.22. 0.037. 胡峰泰. 0.832. 0.139. 張才. 0.16. 0.027. 王麒麟. 2.416. 0.403. 胡于政嘗. 1.536. 0.256. 王連裕. 0.716. 0.119. 胡協成. 0.672. 0.112. 胡協成 胡諒. 胡協成 胡萬 胡哮 蘇鞋 胡哮 胡協成 江定發. 廖傳 洪迓 楊獅 □德賂 □恪 林考 合興號 林考、李扐. 潘悶 潘策. 27.

(37) 胡托. 王其麟. 胡于政嘗. 1.792. 0.299. 魏定. 0.312. 0.052. 胡渣. 4.42. 0.737. 潘吉. 0.3. 0.05. 胡渣. 0.836. 0.139. 鄭印. 1.132. 0.189. 胡娥. 4.484. 0.747. 劉俊. 1.048. 0.175. 胡喜. 4.368. 0.728. 許江河. 1.152. 0.192. 余海. 0.88. 0.147. 黃際. 3.016. 0.503. 蔡惠. 1.28. 0.213. 胡協成. 3.98. 0.663. 廖差. 3.12. 0.52. 林端正. 4.8. 0.8. 周水勝. 0.844. 0.141. 陳適. 0.6648. 0.111. 蕭天. 2.3424. 0.39. 黃尚珍. 0.744. 0.124. 劉綿. 王麒麟. 0.46. 0.077. 0.448. 0.075. 0.524. 0.087. 0.248. 0.041. 楊冬. 0.4. 0.067. 祖師公祀. 2.0016. 0.334. 0.304. 0.051. 5.223. 0.871. 王鎮. 0.964. 0.161. 金協成. 1.734. 0.289. 王齊 王齊 王其麟 余謀 王麒麟 王珠玉. 金協成 李紀 金協成 王山. 說明:原件中並未紀錄田地面積,田地面積係根據「每一甲田應科租谷六石」來計算。(淡新檔 案,13201-010) 資料來源:《淡新檔案》,13201-015、016、017。. 此外,乾隆末年入墾南山坪的安溪胡姓,也有族人墾胡協成之土地,如胡格; 而道光年間渡臺的平溪惠安胡姓開臺祖胡雲梯,也是胡協成之墾佃之一。其他姓 氏的墾佃,究竟是招墾前還是招墾後進入,目前尚無資料可以釐清。另外值得注 意的是,至少有4筆土地屬胡協成佃墾,或胡協成與其他墾佃聯名所有,這似乎 代表胡協成除招佃開墾外,本身也投入土地的拓墾事業。 胡協成招佃拓墾的範圍,是否真的有「東至三貂山、石壁坑、苧仔潭倒水為 界;西至南港山、大湖隔、嶺腳寮倒水為界;南至芉蓁林大山盡水、幼坑倒水為 界;北至暖暖大山、蛇仔形倒水為界」?目前十分寮地區仍流傳「胡老師」開墾 平溪的說法,其擁有的土地面積大到「東曝曝、西霧霧」,看都看不清楚;14另 就現有的地契文書來看,整理 47 則內容曾提及「金協福」的契約,分別座落於 平溪地區各地,大致符合當初承墾的範圍。(表 2-6). 14. 但相關的傳說,卻未在石底與東勢格地區流傳。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現場取消未講授);三、 「中東地區的女性與發展—女性領導力(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Feminizing Leadership) 」 、 「新網路世紀的創新與發展(Innovation and Growth

Affidavit: after extending the employment permit, the same construction project will not be used to apply for introduction or renewal of employment of foreigners. (see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We cannot exclude the presence of the SM Higgs boson below 127 GeV/c 2 because of a modest excess of events in the region. between 115 and 127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