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自我投射的場域 自我投射的場域 自我投射的場域 自我投射的場域

一 一 一

一、 、 、自我與鏡像 、 自我與鏡像 自我與鏡像 自我與鏡像

「自我」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常從別人的眼中看見自己,形塑自我。露易絲

認為週遭的人都不關心她,也同時貶低了自我的價值。如果凱若琳是露易絲的 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卻讓露易絲顯得自慚形穢。鏡子理論,又稱鏡緣或鏡像階 段(the mirror stage),由法國精神分析巨擘拉岡(Jacques Lagan, 1901~1981),

在 1936 年首次提出。拉岡認為「鏡像」是塑造自我的第一階段。嬰孩從六個月 到十八個月,會對自己的鏡像顯出莫大的興趣,試圖藉由鏡像所提供的完形 (Gestalt),來實現自己期望成熟的目的。鏡像理論可看作是一種認同作用,不過 精神分析學者不斷強調走出鏡像的重要。拉岡解釋,當主體透過鏡像來認識自 己,其實是藉由「他者」,才認識到自己的存在,雖然鏡像過程幫助嬰兒發現

「自我」,拉岡強調經由鏡中認識的自我,並不是真實的,而是一種鏡中幻象。

60

我們透過露易絲的眼睛,看到了露易絲所處的世界。而露易絲是透過彼此

不斷照鏡子,在不斷的人際互動中,形成自我形象。然而,露易絲的價值觀有 些是扭曲變質的,所以她的生命曾被侷限。就如同有些孩子,多半會承受來自 長輩的不當教導和影響,這些不良的童年經驗,全都內化為自我的一部分。這 令人想起白雪公主中的那面「魔鏡」,魔鏡告訴皇后的多半不是真實的答案,

而皇后卻無法自拔的認同魔鏡,並隨之悲喜起舞。好比 2006 年牧笛獎得獎童話

《皇后的鏡像》,皇后受了宮中種種規矩的限制,被迫成為他人眼中的自己,

而失去了自己的鏡像。

「創世記」記載人類墮落之前,神宣稱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亞當第一

次看到夏娃,甚至發出「你是我骨中骨、肉中肉」的讚嘆!當人類從神的角度

60 廖炳惠著,《關鍵詞 200》,頁 238。

彼此對看,原本十分美好,然而,罪的意識入侵之後,始祖立即從對方的臉上,

照到自己「不被喜歡」,急忙拿無花果樹的葉子,遮住羞恥部位。一個個不健 康的生命劇本於焉形成,就這樣,人類雖然獲得了從外部看自己的能力,卻一 路奔向廣受局限的宿命。聖經上說:「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照著祂的形 象造男造女。」又說:「當那神聖者,受讚的祂,創造了第一個男人時,祂將 男人造成雌雄同體。」將女性移到另一形體,乃是從完美墮落到二元世界開始 的象徵;而接下來的發展自然是好壞二元性的發現、逐出上帝在地球上漫步的 花園,形成了對立的同時存在,人類 (現在已是男人和女人)不僅從上帝的影像 中分離出來,甚至也不記得此一意象了。

依榮格所言:當春分點進入雙魚座世紀時,雙魚座所隱含的雙重特性,正

反映出基督教教義中水火不容的對立成分。光明 VS.黑暗,精神 VS.物質,太陽 VS.月亮,父親 VS.母親。凡是一神論的宗教系統,皆須將天神的「二元」特質 合而為一:天神顯現出來的形象既是正面、亦是負面,是男性、亦是女性,是 精神、亦是物質。天神通常被視為是將對立特質容唯一體的本來面目,然而不 幸的是,基督教卻在調和二元對立中面臨了困難。61假如邪惡的勢力能自絕於上 帝的掌握範圍之外,而獨立存在,那麼這也就意味著上帝不是全能的。而此一 想法也就暗示著上帝其實是透過善與惡來運作,且其本身也是善惡兼備的,不 過,這項另類說法同樣也被基督教的教義所排拒。由此一來,耶穌基督的形象 全然光明,欠缺黑暗的一面,而這個失衡的現象則反映在撒旦(Satan)此一不可或 缺的角色當中,也展現在強調人類邪惡的本質之中。倘若邪惡的力量不肯能是 來自於上帝,那麼它勢必是由人類的意志或無知,亦即他/她的原罪(original sin) 所造成。而其實在中國和日本,崇高的慈悲菩薩不僅以男身相,也以女身相來 表示,如觀世音菩薩。菩薩雌雄同體的特色正如道家所謂的「道」,是陰陽相 生的;又一如中國流傳的地母經所指出「陰陽會合真造化」;而中國古代紀事中的

61 見 Maggie Hyde 著,趙婉君譯,《榮格與占星學》(Jung and Astrology)(新店:立緒文化,2001.12),

頁 9。

「太初」,即聖女太元(Tai Yuan),結合了男性(陽)與女性(陰)質素於一身。而這 個「太初」其實是最原始的「本我」形象。

榮格曾提出一種集體精神的假定,這種集體的精神包含意識與潛意識的雙 重成分,它們會透過人類的共同文化當中的神話、圖像等,自由自在地跨越時 間與空間的藩籬。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會將它自身投射到外在的世 界,於是創造出一種超越性的意義秩序。換言之,生命具有一種模式、一種次 序或是一種意義,超越於個人的理解之上。它顯現在我們對於宇宙秩序的看法 之中,會藉由人類集體潛意識的投射而釋放出來。而此一投射出來的影像,也 就是榮格所說的---人類的「本我」(the self)形象。

無論是集體或是個人的精神,都會在潛意識中夾帶這個「本我」的形象,

那是一個代表秩序與完整的形象,而榮格式心理分析(Jungian analysis)的任務之 一,也就是要朝向這個形象接近。在個人的精神世界中,想促使對立的元素彼 此握手言和,將是一個永無休止的過程。榮格對於基督教時期的研究,主要就 是將耶穌基督當作是一個自我象徵而加以分析。人類集體地將耶穌基督等同於 自我的形象,但我們在祂的身上卻只看到光明的一面,而將黑暗的那一面,亦 即陰影的部分摒除在外。集體潛意識則會對此一棄暗投明的舉動加以補償,其 方法便是將集體的陰影投射到天空,或是投射到世界上。此一黑暗面即被視為 罪惡,或是以女性的形象加以呈現,亦即由永遠無法得到喜悅的聖母瑪莉亞作 為代表,因而壓抑了人類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動物」本質。對立元素的調和問 題,也因此不斷地出現在基督教之中,以及個人企圖了解自我的掙扎裡,而此 一對自我的試圖理解,則被榮格稱為「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的過程。62 而關於伊底帕斯想重回子宮和母親懷抱的渴望,在榮格在《轉變的象徵》

(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一書中,重新閱讀伊底帕斯的願望時,他的解讀卻是

62 榮格( C. G. Jung),《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頁 464:

「榮格:『我使用『個體化』一詞,旨在表示一個人變成心理學上的『個人』過程,即變成 一個分離、又不可分割的一體或『整體』』。」

伊底帕思索慾望的對象,其實並非個人的母親,而是那個無上老母,亦即萬物 之母,如此說來,這整個重返母體的過程中,也就標示著一個人精神重生的開 始。這也就代表一個人重返他自己源頭過程,像是榮格在某個時期遇見了他自 己,艾瑞克森將自己的名字改名,他要自己成為自己的來源一樣。

而露易絲重返母親懷抱,多少也有這樣的象徵意涵。而活在非善即惡、二 元對立的現實生活中,魔鏡裡歪曲的自我形象,常以極其強大的力量,主宰著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大大限制了生命的健全成長。如果露易絲一直持續認同這 歪曲的自我形象,那麼她勢必走不出成長的僵局。令人可喜的是,露易絲能嘗 試去覺察並體會自己內在的情感,重新理解自我,並在另一個空間中重建了自 己的生命。露易絲正在邁向她的個體化過程。

二 二 二

二、 、 、傲慢與 、 傲慢與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 偏見 偏見 偏見

傲慢與偏見即是一對孿生姊妹:在露易絲歪曲的自我形象中隱藏著許多的

偏見,她看到了凱若琳的傲慢(即使凱若琳在別人眼中如天使般燦爛)。露易絲的 偏見很多是非理性的想法,她的偏見包括:「自以為要負起照顧家人的責任」、

「一個人應該被周圍的每一個人所愛與稱讚」 、「、「、「、「不幸福或不快樂是由外在情 況所引起」、「一個人必須非常能幹、完美及成功才有價值」、「有一些人是 不好的、邪惡的、卑鄙的﹔他們應該被責備、被處罰。」「期待不得償,或計 劃不能實現,是一件可怕的災禍。」、「一個人應該依賴他人,且必須有一個 強者為靠山。」、「一個人應為別人的問題與適應不良感到難過。」…….等等。

63以艾理斯(A. Ellis,R. A. Harper)所創的理性情緒療法觀點來看,情緒是伴隨 著思惟而生,而種種不合理的想法會造成情緒上的困擾。

露易絲的內在宇宙之投射,形成了她所相信的世界。在珍‧奧斯丁在她名

垂不朽的的《傲慢與偏見》一書中,藉著達西先生與伊莉莎白小姐,淋漓盡致

63A. Ellis ,R. A. Harper 著,何長珠、何真譯,《你不快樂---合理情緒療法》(台北:大洋,1988.3)。

的寫出人如何走出巨大的自我,縱身泅泳於愛的海洋。而露易絲最終要走出自 己的偏見,與凱若琳自在共舞,才能擁抱生命的喜樂。彭樹君在為《傲慢與偏 見》的序文中這樣寫著:

我們都有一個巨大的自我,……因為這個巨大的自我,我們總是看不

見真正的自己,當然更看不見真正的對方。透過自我偏執的習性,我 們製造了不同顏色的鏡片,適用於不同的對象。於是我們不是把對方 想得太好,就是把對方想得太壞,可是這一切想像中就只發生在我們 自己的大腦皮質層裡而已,看見的是自己心裡自以為是的畫面,與對 方一點關係也沒有。64

正如同珍‧奧斯丁所想要表達的概念:傲慢與偏見根源於同一母體,一個

巨大的自我。佩特森‧帕特森也視孿生姊妹為同一靈魂的兩面:「我們的生命 都包含光明與黑暗,我們就是自己的孿生。所以最後沙拉‧露易絲為了要成為 一個完整的人,就必須愛凱若琳,這樣她才能同時愛她自己裡面的雅各與以掃。」

65露易絲唯有放下自己的偏見,謙卑的去愛凱若琳,當她認同了凱若琳,也就等 於認同了她自己。這與美國奇幻作家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1929-)

在《地海傳說》中一系列作品,表達的「一體制衡」理念相通。在娥蘇拉‧勒

在《地海傳說》中一系列作品,表達的「一體制衡」理念相通。在娥蘇拉‧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