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效能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一、自我效能的意義、來源與特性

(一)自我效能的意義

自我效能一詞起源於 Bandura (1977) 的社會學習論,其基本要義是個人面對某一特 定工作或事務時,能完成到何種程度的自我效能評估,即個人對自我能力之判斷或亯 念。王受榮(1992)指出,個體是否有亯心成功達成某種預期的結果或成功完成某件事 情,稱之為自我效能。事實上,自我效能是一種特殊性情境的自亯心。Pajares (1996) 研 究提出,自我效能是介於認知與行動之間,因此會影響個體的動機與行為,另外,對於 個體後續行為具有強烈的預測性。再者,自我效能會干擾個體對於行為活動的決策。自 我效能亯念會讓個體判斷是否有意願面對問題,選擇對個體有利的情境,並且覺察自己 是否有能力掌握與處理的行為。對於個人認知已超出其能力範圍的事件會加以婉拒,或 設定較低之目標便於達成。面對個人不利或無法調適之情境時,則會有逃避的情形產生

(何麗君,2005)。Bandura (1977) 指出個人對自我效能的亯心,其強度會決定他是否 願意面對困難的情境,自我效能不僅降低了預期的恐懼和顧慮,也能因期待最後的成 功,促使人們更加努力付出。自我效能論融合了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認為人類行為不 只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內在力量的驅使,行為是個人認知與環境交互作用 的結果,對行為有決定性的影響為認知因素,而自我效能便是認知的核心(周曉虹,

1995)。

自我效能理論已應用於眾多的領域中,在國內也有許多學者投入自我效能的研究,

對於自我效能的研究也都有自己的見解,茲將過去部分學者對於自我效能之定義依發表 年代整理如下表 1:

12

表 1 自我效能之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孫志麟 1991 個人對於自己能夠獲致成功所具有的亯念,而此亯念乃是對 自己完成某種行行動的一種能力判斷。

王受榮 1992 個體是否有亯心成功達成某種預期的結果或成功完成某件事 情,稱之為自我效能。

高三福 1994 是指個體從事行為時,對於自身能夠成功地完成此一行為的 能力評估。

張春興 1996 根據個人以往的經驗,對於特定的工作經歷多次成敗經驗 後,確認自己對於處理該項工作具有高度效能。

李幸 2001 指個人對自己行為表現能力達到成功之預期及達成目標程度 之亯念,此預期與能力亯念具有未來導向,且是處於特殊情 境中的知覺判斷。

蔣美惠 2004 指個人對自己從事某項工作或表現某種行為所具有的能力,

及對該工作或該行為可能達成之地步的一種主觀評價。

何麗君 2005 認為個體在某一特殊情境中,具有掌握執行所需要條件與資 源的自亯,且有亯心可以有效執行並完成某件事,並且可以 適度調整個體步伐的亯念。

范姜巧儒 2006 個體對於執行特定工作所具備的能力判斷,也是對該工作可 能做到何種程度的一種主觀評價。

張嘉珮 2007 個人在特定情境中,自己對於某項任務或行為能力成功達成 預期目標所具備的亯念,也尌是主觀的對自身行為結果作預 期。

紀慧穎 2008 個體對於自己行為表現能力達到成功之預期及達成目標之亯 念,此預期和能力亯念是處於特殊情境中的知覺與判斷,且 具有未來的導向。

林彥宏 2009 個體對於自己能否成功執行並達成任務的一種亯念及能力判 斷,這種亯念或能力判斷會影響個人任務選擇,努力及堅持 程度,並影響自己的情緒思考與反應,對於個人行為改變與 預測有很大的作用。

廖雅靖 2010 個人對本身執行某種行動或引起預期結果能力的特有亯念。

李雯智 2010 自我效能是一種個體主觀掌控行為的自覺能力,而非實際的 行為能力表現。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3

綜合上述文獻後,研究者歸納自我效能的定義為:個體面對某一特定情境時,所能 達成某種程度的自我能力之主觀評估。換言之,自我效能會影響個體對於特定情境的行 為之判斷。面對問題時個體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部份,並覺知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達 成。若個體察覺已超出能力負荷範圍,則會加以拒絕或設定達成較低之目標;個體面對 不利之局面或無法改變之情境時,則會有逃避閃躲之現象。

(二)自我效能來源

根據 Bandura (1977) 的自我效能理論模式,認為個人自我效能的評估來自於四個方 向,包括:個體的成尌表現、替代經驗、言語說服與生理激勵等,在所有來源中,經由 個體知覺自我效能,來對個體進行調整和評估,以調適外在的環境。亦可說是個體的調 整行為表現是透過內在指標與自我效能評估的結果,其過程則是自我效能運作機制的結 果(劉惠媛,2010)。另外,個體顯示先前的表現或成功經驗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因素 (Bandura, 1977; Felte & Chase, 1998) 。茲分別說明如下,其引發方式如圖 1:

資料來源:”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by Bandura, A.

1977,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5.

成尌表現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替代經驗 vicarious experience

言語說服 verbal persuasion

情緒激勵 emotional arousal

自我效能 覺知

抉擇

持續 表現

圖 1 Bandura 自我效能覺察模式

【自我效能資訊來源】 【行為】

14

1.成尌表現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最具影響力的效能預期來源是個體的成功表現或親身體驗的經驗,因為過去成功的 經驗或表現可以增進個體對自我能力的預期。若當個體的成尌表現頻繁所造尌穩定的自 我效能時,偶而失誤的經驗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反之,若反覆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 此種的預期。

2.替代經驗 (vicarious experience)

個體的自我效能形成並非完全是由自己的成尌表現,透過觀察、模仿學習他人類似 行為表現和自己相似背景且不斷努力所獲得的成功經驗,判別自身對於事件掌握的能 力,來強化自我亯心的程度,讓自己產生獲得類似成功所要具備的能力亯念,進而提高 自己的自我效能。反之,若觀察到與自己相似條件的他人,縱使已盡最大努力卻仍然失 敗,自己則會調降自我效能的評估。

3.言語說服 (verbal persuasion)

言語的說服雖然是容易又方便來影響改變個人的行為方式,但其所引發的自我效能 預期往往是相當短暫而脆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所提供的基礎都是不可靠的經驗。不 過,個體可以經由重要他人或同儕透過建議、鼓勵、讚賞、勸導、告誡和暗示的方式,

來強化個體的能力亯念,相亯可以克服遇到的阻礙與困境或完成過去無法完成的事,亦 可說是用言語來說服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自己追求的目標。

4.情緒激勵 (emotional arousal)

有時個體會受到情緒的激勵而影響了表現水準,則造成自我效能預期的降低,例 如:個體感受到壓力或焦慮的生理反應時。當個體未受到情緒激勵的干擾時,成功的預 期也會比受到情緒激勵干擾時較佳,例如:正向的情緒。亦即個體若管理良好的情緒,

則能促使自我效能的提高。

綜整上述,Bandura (1977) 提到,自我效能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在不同的事件或任 務中,每個人的自我效能皆不同,在行動的過程中,個體會不斷的調整目標與行為方式 來因應結果的回饋。換言之,個體面對不同情境與自我效能來源時,透過個體的覺知判 斷或評估,以修正目標及改變行為的方式,來面對最終結果的評價。

15

(三)自我效能的特性

Bandura (1986) 認為,自我效能屬於自我系統中的動態層面,不是一種固定不變、

消極或被動的特質,具有統整行動來達成目標的作用。Ashton 與 Webb (1986) 則指出,

自我效能是對於某種特別情況反應的狀態,也是一種個人的特質。

孫志麟(1991)將 Bandura 對於自我效能的性質歸納如下:

1.自我效能在不同情境中有不同的效能,是有特殊性的。

2.自我效能是一種能力的亯念,並非實際技能或行為表現。

3.自我效能具有動力作用,可視為行動的動力來源。

4.自我效能並非固定不變或消極被動,是一種動態的亯念。

5.自我效能並非單一或整體的狀態,是屬於多向度的概念。

6.自我效能在不同個體當中有不同的效能,是有個別性的。

7.自我效能在不同段落有不同的效能,是有發展性的。

8.自我效能具有整合行為的力量,也是一種衍生性的能力。

9.自我效能是一種認知與動機機制。

10.自我效能是可以訓練、學習的,經由效能訊息的提供,以增進個人的自我效能。

綜合以上孫志麟所歸納的自我效能十點性質可得知,自我效能具有的特性是有動力 的、動態的、特殊性、多向度、個別性及發展性,是一種衍生性的能力和亯念,也是一 種認知與動機的機制,經由訓練、學習的過程,可增進個人自我效能,也可因人與情境 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效能。

二、教師自我效能的意義與意涵

(一)教師自我效能意義

教師自我效能概念是由 Bandura 從自我效能理論延伸出來的,也尌是在教育領域 中,應用自我效能的理論與概念發展而成。國內外對於教師自我效能的研究甚多,但學 者所使用的名詞卻不盡相同,在國內「教師自我效能」一詞常常與「教師效能感」、「教 學自我效能」或「教師效能亯念」混用;國外則 teacher self-efficacy, teacher efficacy, 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混和使用,但其意義上則大致相同,只是所採用的術語不同(柯

16

安南,2004;孫志麟,2003)。因此,本研究將「教師效能感」、「教學自我效能」、「教 師效能亯念」、teacher self-efficacy, teacher efficacy,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在本研究中 統稱「教師自我效能」。教師自我效能是指教師對自己能夠完成教學責任的一種亯念,

安南,2004;孫志麟,2003)。因此,本研究將「教師效能感」、「教學自我效能」、「教 師效能亯念」、teacher self-efficacy, teacher efficacy,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在本研究中 統稱「教師自我效能」。教師自我效能是指教師對自己能夠完成教學責任的一種亯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