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自我認同與肥胖污名

1. 自我認同:從情境中反思行動而生的「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第貳章、文獻探討與研究問題

本章承續上章末的提問「胖女性在出門逛街買衣服的活動中,時常遭遇哪些 困境?胖女性怎麼因應這些困境?這些困境有什麼樣的意義?」,進一步闡述我 切入思索此問題的角度,並提出研究問題。

第一節、自我認同與肥胖污名

本節先說明「自我認同」乃從個體從日常生活情境中反思、行動而生;接著 談「污名」概念與「肥胖污名」。

1. 自我認同:從情境中反思行動而生的「我」

本文中所談的「自我認同」,是個體對於「我是誰?什麼是『我』?」這個 問題的回應。人有反身性(reflexivity),有稱呼「我」以及思考「自我」意義的 能力,而能生產對自我的種種論述,此即「自我認同」(self-identity)──關乎自 我的敘事;「自我認同」乃「個體反身(反思)的認同」,由個體做為反思主體而 生,以一串個體的敘事所呈現。

「自我認同」總是透過自我和他人相遇(encounter)的互動情節才得浮現,

無法脫離社會情境而存。如 Jenkins(1996/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頁 6)所 說,所有認同都是「社會認同」,不論自我認同、個人認同(personal/individual identity)或集體認同(collective identity)皆非本質恆定之物,而是社會建構所 生產,唯自我認同比個人認同、集體認同多了「以個體為主體」的反身條件,其 建構以個體歷時的生命經驗與反思為基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個人既獨特又多變,但自我是徹底的社會建構:這顯現於原初與 後續的社會化過程,也見於個人在其一生中,定義及重新定義自身和 他人的持續社會互動過程…即認同化的內外辯證(internal-external dialectic of identification),這是一切個人和集體認同據以建構的過 程。(Jenkins, 1996/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 頁 29)

「自我認同」是動態的、乃從時空情境所生;「自我認同」奠基於個體生命 歷程中從各個時空情境所汲取的經驗,個體反思「我是誰」的思考過程,就是和 這些經驗互動的過程。只要個體還有意識,這反思過程就不會停止。

個體從情境經驗中反思、生產自我認同的主要動能,是個體對於自己與他人 之間「類同」與「差異」的區辨,即胡紹嘉(2008)所言的「確認」和「歸屬」:

…[認同]包含了確認(identification)或歸屬(belongingness)

兩個面向,「確認」是指各別的生命體經由辨識自己的特徵,從而 知道自己與他人之不同,肯定自己的個體性;而「歸屬」則是指經 由辨識自己與他人的共同之處,從而知道自己的同類何在,肯定自 己的群體性(張玉佩,2000: 76-77)。(胡紹嘉,2008,頁 10)

總而言之,自我認同建構的歷程,不論是「肯定」自己的個體性或群體性,

都牽涉了個體既希望展現獨特性,同時又希望被團體接納的雙重期待。Goffman

(1963/曾凡慈譯,2010)把這種個人既擁有自身特質,又同時要回應公共期許 的雙重作用力量做為自我認同建構的運作脈絡,也就是「個體自我形象

(”self-image” or “image of self”)」和「社會公共形象(public image)」間的辯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關係(Jenkins, 1996/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

認同是高夫曼著作裡另一個重要主題。個體會在互動秩序裡協調 自己的認同。個體在情境化(框架)的例行活動裡發揮互動能力,呈 現出一個他人能夠接受的自我形象。用我的話說,這是相對於公共形 象認同化辯證的內在態勢。至於外在態勢則是他人對這種呈現的接 受:他們可能接受或拒絕。自我認同產生於自我形象與公共形象之間 的關係。(Jenkins, 1996/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 頁 101-102)

人的一生中,尤其是脫離了孤獨一人的私領域之時,總會遇到無數自我形象 與公共形象交互協調的情境,個體自我認同的調整建構,不管是「認異」或「認 同」,在個體產生「認定」的歷程裡,朝向「認定」的重要建構動能,就常常來 自個體在自身「自我形象」和社會「公共形象」論述之間取得定位的過程。「自 我形象」定義如下:

自我形象包括對個體角色特質(the individual's character)的態度

(attitudes)、認識(perceptions)和感受(feelings),及在情境(situation)

中何謂適當的行為(這也可能是個體所規劃的一部分)。(Schenk and Holman, 1980, THE CONCEPT OF SELF section, para. 1)

「自我形象」可解釋為情境中「個體對自身」所呈現出來的個人屬性

(attributes)之感知,如個體對自身外表、姿態、言談中所表述的價值觀的理解。

所謂公共形象,則綜合了他人在情境中對個體屬性無意識或有意識的「應然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要求,與「實然面」之解讀與評價。

自我形象和公共形象相輔相生,個體多少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認知、覺察自 我與他人相遇時,他人對自己有什麼公共形象要求與解讀,進而調整自我形象。

如職場面試情境中,一個應試者說話響亮大聲,顯現出搶眼的自信,他對自身的 自我形象解讀可能是「我的形象就是果敢而有信心」,並認為展演這個面向是對 他有利的;但面試主管可能在應然面上喜歡謙虛木訥、溫吞和緩的人,實然面上 便將「說話響亮」的表現視為與「木訥」的特質衝突,於是這位應試者就被解讀 成一個「過於強勢、難以相處的人」。但假如這位應試者知道面試主管的喜好,

很可能為了得到工作,而想辦法刻意壓低自己說話的音量,盡量展演自己「溫柔 的一面」,從此也可能在類似的情境「學乖」,不敢把自己果敢大膽的一面過度呈 現出來。

此即所謂自我形象和公共形象對話的例子。這面試情境僅是一個人的生命片 段,類似的自我形象調節工作,在個人的一生不斷上演,每日生活只要個體和他 人接觸,不論公私領域,都必會遭遇到參照著公共形象調節自我形象的情境。這

「調節」不是「沒頭沒腦地迎合」,而牽涉了諸種關乎「我是誰、我該怎麼做」

的思考與行動,自我認同也就是在這種歷經辯證的狀態落成──因而自我認同是 社會的、互動的、動態可塑的。

自我形象和公共形象的對話,可能只是短時間內的表演,但這種表演經歷練 習後,會建構一個人的生活經驗、習性,成為個體反身思考自我意義時的重要參 照,對個人自我認同意義的建構有莫大影響。也就是說,人們總會參考他人意見 認識自我、建構自我,內化(internalisation)作用於焉而生:

人們習得了他們被貼上標籤的認同,這是權威所加諸的認同有 效建構或侵害個人經驗的能力。這牽涉了誰的情境定義才算數(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糙的說,是權力)的問題。(Jenkins, 1996/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 頁 32)

這種「被貼標籤」的「內化」作用,即和「污名(stigma)」概念有關。

2. 「污名」概念與肥胖污名

個體有可能時常接收到他人(社會)給予的負面評價,但短時間內沒有力量 翻轉這種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看法。當個體了解到自我形象與公共形象(社會要求)

之間有著個人「無力彌補的落差」時,其「自我認同」就會受損(spoiled),也 就是發現自己不符合公共形象要求、期待,而對自我不滿的狀態。前述舉的例子 像是面試情境中的音量調節,還在個體能夠調整的範圍,但個體身上若有明顯「不 被社會接納」的特質,這不被接納的特質短時間內又無法去除,甚至永遠無法去 除,它就成了污名(stigma)的標記。

所謂「污名」,就是個人自我形象、公共形象間常被視為具負面意涵的落差,

「污名」就是當這種「落差」被發現時,所帶給個體的恥辱(Goffman, 1963/曾 凡慈譯,2010;Jenkins, 1996/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如幾乎所有社會情境 都要求個體公共形象是體態「穠纖合度」的,體態肥胖者的「胖」就與這種要求 有落差。若我們觀察他人時,只因為他某種屬性,就覺得他整個人因此顯得比較

「糟糕」,污名即發生;如 Goffman(1963/曾凡慈譯,2010)所言:

原本應該在一般社會交往中很容易被接納的個人,只因為具備一 項突兀的特質,而使他遇到的人對他產生厭惡,破壞了他的其餘屬性 所該得到的對待。…具有一項不好的差異,讓他不符合人們的預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Goffman, 1963/曾凡慈譯,2010,頁 5-6)

需注意的是,我們得避免把污名標記當成一種「本存」於個體身上的、意義 無可翻轉的烙痕。「污名」並不是一種「本存的屬性」,而於「關係中存在」

(relationship, not attributes)(Goffman, 1963/曾凡慈譯,2010,頁 3)。即污名 並不是一種恆在地存於受污名者身上的「不好的本質」,而是社會情境中個體遭 逢的論述,如「胖」不是一種「本質上不好的特質」,它被指出來、被關切注意,

並有了「胖」的稱呼,有了「病態、醜」的評價,都是在深植現代醫學論述、消 費社會性感論述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才得發生,像是一個胖妻子可能被公婆嫌棄:

「妳太胖不健康,又醜又生不出健康的孩子。」但換了一種文化,「胖」可能意 義就不同了,甚至不見得會成為一種被「指認」出來並「命名為胖」的特質。

污名情境對受污名者有長期影響,會內化建置受污名者的自我認同,此即污 名的政治意涵──別人會依據我們的形象評價我們,同時建構我們的認同:

其他人不單只是察知我們的認同,他們還積極地加以建構。而且 建構的方式不僅是命名或分類,還包括他們回應和對待我們的方式。

在個人認同化的辯證裡,外在態勢可能影響極為深遠。(Jenkins, 1996

/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頁 105)

如肥胖的少女從小到大在不同的情境中因為「胖」而得到負面的對待,像是 從小到大逛街時,年輕女性纖瘦的公共形象,與她的自我形象多次出現衝突,她 可能會注意起自己「太胖」這件事情,而覺得「我不要當個胖女生,我不是個胖 子」就走入減肥的規劃;但也有可能調整自己,慢慢認為「我就是一個胖女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我要很愛自己」,且這對自我的看法,也會再影響她呈現自我形象的方式,如:

還沒瘦身時覺得自己胖,就穿非常寬鬆的衣服遮掩身材,並表現出不在意打扮的 樣子,以免別人注意到她,或避免有人認為她長得胖還要打扮是「東施效顰」,

還沒瘦身時覺得自己胖,就穿非常寬鬆的衣服遮掩身材,並表現出不在意打扮的 樣子,以免別人注意到她,或避免有人認為她長得胖還要打扮是「東施效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