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性別、衣物消費與逛街購衣情境

3. 衣物消費與「做」女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的論述「形成不同胖女性什麼樣參差有別的意義詮釋與實踐」,也就是胖女性個 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瘦不瘦身、怎麼買衣服等提問時,所採取的觀點與行動。

換言之,我們需關心的層次,在於胖女性個體與衣物消費實踐之間的關係「怎 麼被實踐」。在形成對生產端的指導前,要把各種大眾媒體論述,包括主流的時 尚見解、衣物商品等內容,看成胖女性建構自我時能「運用」的資源,然後進入 個體實踐的經驗脈絡來理解胖女性「怎麼用」、缺乏了什麼而「沒得用」。

假若一個胖女生想變瘦、想好好打扮自己,讓自己覺得「自己越來越好、有 所成長與蛻變」,減重過程整體而言舒適、充實,而非僅獲得短暫空虛的愉悅、

患得患失,那其實也很好。但假若一個胖女生身邊沒有論述和資源支持自己以胖 身體好好生活,胖女性乃是基於一種「假如不減重,就要承受瘦身暴力與自我厭 棄情緒」的絕望感,那就有問題了。

這時,我們就要問:做為選擇服裝的個體,也就是做為衣物符碼的「消費者」, 胖女性「能動性」可以發揮的資源、管道有多少?如:胖女生所感受到的社會眼 光,對自己胖身體的檢視有多嚴苛?有什麼論述可以挪用以和主流論述爭奪論域

(黃詠梅,2003)?有多少店面提供胖女生價格合理、款式多元的大尺碼衣服?

胖女性們在生活中面臨困境、個體回應的行動上,有什麼異同?這些才是最實際 也最尊重個體選擇的提問。

3. 衣物消費與「做」女人

消費者具有一定的能動性,可通過消費詮釋出各種關乎自我的意義;消費是 一種建構自我認同的實踐。本部分先說明衣物消費和自我認同建構的密切關係,

再談衣物消費與「做性別」的連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1) 消費衣物做為建構自我的實踐

Giddens(1991/趙旭東、方文譯,2005)指出當代消費社會中,個體建構 自我認同時,有了歷史進程中參照論述相對多元的特色,個體自問「我要成為什 麼樣的人」時,這問題就涵括了「我的認同要往哪裡流動」的忖度,諸如職涯認 同、性別認同等。當代個體認同建構的流動性、可能性看似增加了,但個體同時 也體會到自己「做決定的責任」,且意識到任何抉擇都有其不確定性;不論如何,

風險都必須自己承擔。因此,當代個體在建構自我認同時,反思性監控相對增強:

成其為人,就是指總是依據某種描述去確知自身當下的行為及其 原因…在我們日常活動中,社會習俗的生產和再生產受到我們豐富多 彩的生活情境中「正在上演角色」的能動者的反思性監控。…反思性 覺知是所有人類行動的特徵…(Giddens, 1991/趙旭東、方文譯,

2005,頁 68)

在反思性監控增強的脈絡下,「自我認同」就成了個體一生需時時反思的「規 劃、計劃(project)」,而「身體外貌的打造」,就是其中一種:

…與自我一樣,身體變成了一個互動、佔有與再佔有以及將反思 性的組織過程與系統化的有序的專家知識聯結起來的場所。就其反思 性重構的狀況來說,身體本身已獲得了解放。…[身體是可以]「持續 不斷加以加工的東西」。(Giddens, 1991/趙旭東、方文譯,2005,頁 3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亦即,「身體外貌」是個體反思自我認同計畫的一環;個體運用各種資源與 論述,通過身體主體行動、客體外貌裝扮而建構自我認同。「做身體」的方式有 很多種,不必談到整形,光「衣物裝扮」就是身體加工最簡單、直接的日常生活 活動。「衣物裝扮」與「自我認同」建構關聯如此密切,主要是因為衣物對於身 體主客體型塑的作用,衣物「不只是單純的實用物質」,而是可在主客體層次上 和身體互動、在社會論述中交織意義的、個體得以建構、標記、實踐認同的管道 之一。

社會文化不斷形塑的身體,不只具有個體感知世界的「主體」層次意涵,也 同時做為「被認識的客體」──我們的表情、姿勢、儀態、服飾、膚色等,都讓 他人得以指認出我們可能「是誰」,傳達著關乎我們自身認同的線索,我們也通 過身體媒介在社會情境裡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表達自己。身體呈現自我認同的線 索,與衣物裝扮有很大的關係。Entwistle(2000)在《時尚的身體(The Fashioned

body)

》即說明了衣物與人之於社會世界的重要關係:

人類的身體是著衣的身體,社會世界則是著衣的身體的世界

(Human body are dressed bodies, the social world is a world of dressed bodies)…彼此遭逢的身體也是被修飾的,即使只是被珠寶、香水修 飾也一樣。(Entwistle, 2000, p.6)

當我們想起某個人,不會只想到對方赤裸的樣子,還包括該人的穿著、說話 活動方式。身體並非單純的一塊肉,它總是著衣的、與外物相連的,身體不論赤 裸或著裝,都是一種文化情境中的溝通(Entwistle, 2000;Barnard, 2002/鄭靜宜 譯,2004)。衣物是我們藉以表徵自我的重要媒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比起消費文化的其它要素,服飾是個人向這個世界宣告其身分地 位最有效的方式。廣義來說,任何人都可以從穿著中讀到一些有用的 社會訊息;狹義而言,其他人可以從相同項目讀出更複雜的訊息。

(Corrigan, 1997/王宏仁譯,2010,頁 240)

服裝的消費──選擇、購買、使用服裝──是重要的社會學議題;穿著服裝的 身體,也同時是行動著的、給定他人溝通條件的、彰顯著自我的身體。有史以來,

服裝就彰顯著社會階級、文化區辨、性別認同等意義──套上 Smashing Pumpkins 樂團的 T-Shirt,就暗示自己「迷」的身份;少年選擇要穿鮮紅高跟鞋或球鞋時,

也選擇了不同的性別意義。牛仔褲破不破?胸口領子要多低?身體隨時通過衣著 裝扮傳達各種意義,能彰顯自我認同。身體與衣物所交織的不只是一個人的客體 外貌而已,也有主體型塑的效果。衣服會影響身體活動,甚至影響我們對環境的 感知(Young, 2005/何定照譯,2007),像是我自己穿著褲子或穿著裙子時,動 作、自我形象的表現除了外貌上的區別,還有我身體動作的方式也不同──我出 門化妝打扮時,會表現得比較女性化、比較自信點,甚至也會覺得自己想事情、

做事情比較勇敢,我同時相信他人看待有化妝打扮和沒有化妝打扮的我,亦會有 不同的形象解讀。

衣物消費之所以重要,不只因為它是個體建構、標記、實踐認同的方式,還 因為通過掌握自己與衣物之間關係的各種關係與變化,個人就掌握影響個體日常 生活情緒的要件。甯應彬與何春蕤(2012)討論個體憂鬱發生的社會條件時,就 談到當代「自戀」文化擴張,「自戀者」(非貶意)越來越多;反思自我計畫各種 面向的成功或失敗,成為個體自我實現的核心,以及情緒滿足或挫敗的主因:

下面我們想提出的大膽假設就是:這些自戀的自我變身者在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我反思的籌劃成功或失敗的時候,也就是在他們透過反思來選擇或 形塑自我成功或失敗時,極可能會產生憂鬱。更簡單的說,憂鬱症 緣起於:社會壓迫與競爭下,現代自戀自我的營造失敗的副作用。

(甯應彬、何春蕤,2012,頁 123)

衣物消費正是如此,個體希望通過衣物打造自己的形象,若是選擇受限、打 造總是挫敗,則可能落入憂鬱的情況,這和許多女性的瘦身憂鬱有很大的關係(甯 應彬、何春蕤,2012),因為「瘦」是「理想的自我」,瘦不下來就成為一種「自 我計畫」的失敗。

(2) 在逛街情境中「做」女人

和衣物消費關聯最緊密的自我認同建構面向,就是「性別」。通過穿著,人 們得展演性別認同的流動,如生殖論述中被宣稱為男性者若穿上高跟鞋,他會感 覺身體走路的姿態、感知環境的方式變了,自己的社會角色也顯得陰柔化。

通過衣物打造形象,對女性而言是一種通過「衣物消費」,「反思」地「做」

性別的活動。如前述談「消費者能動性」的部分所引述過的 Guy and Banim(2000)

研究,就指出女性通過選擇衣物會展現關於「我是一個怎樣的女性?」的思考,

這就是女性個體通過衣物消費「做」女人的實踐。

Maguire and Stanway(2008)把英國年輕人自我生產過程的焦慮與風險放在 衣物消費脈絡中討論,並分析受訪者如何論述性地應對焦慮與風險,指出個體通 過衣物消費打造身體時,其反思主題和「風格的問題(the question of style)」、「符 合適應的困境(the problem of conformity)」、「自信的欲望(the desire fo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confidence)」與「性別的協商(the negotiation of gender)」(pp. 69-74)等面向息 息相關。也就是說,個體選擇衣物的過程,往往會思考「自己適合什麼風格?」

從對風格的思考中,又引出了一方面想展現個體性,一方面希望社會接納的定位 過程,以及奠定自己信心的欲望,還有如何表現性別氣質的思忖。

從 Maguire and Stanway(2008)的研究,可以看到自我認同的基礎範疇「性 別認同」在衣物消費與自我認同脈絡裡特別顯著,且衣物裝扮是一種頗為「陰柔」

的活動,如女性自然會提到怎麼通過選衣服、怎麼穿著來表現女性化、表現陰柔 氣質。男性則把著重打扮的男性朋友描述為「大妞兒(big woman)」(p. 75)。

不論個體如何通過衣物消費建構性別認同,兩點值得重視:首先,女性與衣 物消費的關係雖不具有應然層次上的有效性,即對衣物消費的「關注」不盡然是 女性的「天性」,但實然層次上,女性與衣物消費的關係的確被建構得緊密,女 性與衣物消費的關係被看得相對「自然」。這種社會論述讓衣物消費成為相對陰 柔化的活動,與女性的關係也顯得相對密切,女性個體建構性別認同時,不管對 裝扮、流行的關注是否熱切,衣物消費都成為女性建構性別認同的重要主題。

再者,「性別認同」的協商是衣物消費與自我認同建構的重要核心,逛街選

再者,「性別認同」的協商是衣物消費與自我認同建構的重要核心,逛街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