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七節 資料分析

本問卷完成之後,將送請一名國中英語課程教師、一名英語字彙學 習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問卷內容之審查,藉此評定此問卷之代表性及適 當性,並依照審查結果做適當之修正(創新科技教室學習的滿意度問卷 詳見附錄五)。

第七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經教學實驗後,共有「英語字彙學習成尌測驗」、「創新科 技教室學習的滿意度問卷」、「英語學習狀況問卷」、「英語學習動 機量表」與「創新科技教室中小組學習歷程影片」共五種,可分為量 化及質化之資料。量化資料可提供較客觀數據資料讓研究者了解學習 者學習的成果與債向,而質化資料則可呈現教學過程的面貌與學習者 學習的情形,並補充說明量化資料的結果。分別詳述如下:

74

一、 量化資料

(一) 探討不同教學方式下的英語字彙學習成效與學習保留情形 為了探討在創新科技教室協同學習教學與小組協同學習教學 與傳統英語教室教學間學習成效上的差異,本研究以實驗活動進 行前之段考成績作為前測分數,及本研究編制之英語字彙學習成 尌測驗進行後測與延宕測驗。統計分析採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 分析(ANCOVA)的方式比較實驗組A、實驗組B與對照組之英語字 彙學習成尌測驗成績。

以教學方式為自變項,英語字彙學習成尌測驗後測成績為依變 項,實驗活動進行前之段考成績作為共變量,進行單因子共變數 分析,以檢定假設:「在創新科技教室協同學習教學的班級與實 施小組協同學習教學之班級和傳統教室中進行英語教學的班級,

其英語字彙學習成尌測驗結果是否有差異」。另外並以教學方式 為自變項,英語字彙學習成尌測驗後測為共變量,延宕後測成績 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COVA),以檢視三組教學方 式對於學習保留(retention)是否有差異。

(二) 探討不同教學方式對不同英語學習特質(包括焦慮與動機)學 習者之間學習成效與學習保留情形

為了探討在創新科技教室環境中英語協同學習教學與小組協

75

同學習教學與傳統教室英語教學,三種教學方式對不同英語學習 特質(包括英語字彙學習動機及英語學習焦慮)學生間學習成效上 的差異,本研究以實驗活動進行前之段考成績作為前測分數,及 本研究編制之英語字彙學習成尌測驗進行後測測驗。統計分析採 雙因子共變數分析的方式比較實驗組A、實驗組B與對照組中高、

低英語焦慮與學習動機之英語字彙學習成尌測驗成績。以教學方 式、英語學習特質(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為自變項,英語字彙 學習成尌測驗後測成績為依變項,進行雙因子共變數分析,以檢 定假設:「實施在創新科技教室協同學習教學的班級與實施小組 協同學習教學之班級和傳統教室中進行英語教學的班級,在不同 英語焦慮或英語學習動機的學生上的英語字彙學習成尌測驗結果 是否有差異」。另外並以教學方式、英語學習特質為自變項,英 語字彙學習成尌測驗後測為共變量,延宕後測成績為依變項進行 雙因子因子共變數分析,以檢視三組教學方式、英語學習特質對 於學習保留(retention)是否有差異。

(三) 探討三組不同教學方式間的學習者英語字彙學習保留量情形 為了探討在創新科技教室環境中英語協同學習教學與小組協 同學習教學與傳統教室英語教學,三種教學方式間對於學習者英 語 字 彙 學 習 保 留 量 的 差 異 ; 本 研 究 採 獨 立 樣 本 t 檢 定 (t-test,

76

independent samples),分別兩兩比較創新科技教室環境中英語協同 學習教學和小組協同學習教學、小組協同學習教學,與傳統教室 英語教學、創新科技教室環境中英語協同學習教學,與傳統教室 英語教學間,兩組學生平均退步分數平均數(退步分數=後測分數-研宕後測分數)之差異考驗,以檢定假設:「實施在創新科技教室 協同學習教學的班級與實施小組協同學習教學之班級和傳統教室 中進行英語教學的班級,英語字彙學習保留量是否有差異」。

(四) 創新科技教室英語字彙協同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

本問卷主要調查學習者使用創新科技教室英語字彙協同學習 的心得建議,如:學習者在使用此系統對於學習的觀點、合作學 習的意願、使用本系統之順暢性、使用心得與建議以及對於完整 實驗的教學活動滿意程度等。本研究以敘述統計之方法進行結果 之分析整理,以次數或百分比的方式呈現結果之數據資料,並做 為未來相關學習系統的延伸擴充與進階開發之參考依據。

二、 質化資料

當學生於創新科技教室中進行英語協同學習活動時,研究者於各小 組桌邊架設數位錄影機,錄製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學習行為,實驗結束 後分析所記錄之學習歷程。最後對學習者的學習歷程進行編碼,以序 列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法分別做以下相關分析:

77

(一) 分別統計各行為出現次數,了解不同焦慮的學生在學習活動 中的行為特質。

(二) 統計各行為間的序列關係,了解不同焦慮的學生在學習活動 中的行為表現差異。

78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主要說明實驗後分析所收集資料的研究結果與討論,全章分為 八小節,依序分述各變項資料之描述與比較、不同教學方式下在英語 字彙測驗成效的差異、不同教學方式下在英語字彙學習保留的差異、

不同教學方式下對不同英語焦慮學習者在英語字彙學習成效的差異、

不同教學方式下對不同英語動機學習者在英語字彙學習成效的差異、

探討不同組別學習者間在英語字彙學習保留上的差異、利用創新科技 教室學習的滿意度問卷分析、實驗組A中高低焦慮學生的協同行為序列 分析與研究結果討論。茲說明如下。

第一節 各變項資料之描述與比較

本節敘述本研究之實驗組A、實驗組B與對照組在英語焦慮、英語 學習動機等變項上的分佈情形。並簡述三組學生在接受不同教學方式 後其學習成績與延宕後測成績的表現。

本研究實驗對象有76名學生,各組學生人數分別為實驗組A有21人、

實驗組B有27人與對照組28人。本研究取三組學生英語焦慮量表與英語 學習動機量表分數前40%者為高英語焦慮、高英語學習動機之學生;

後40%者為低英語焦慮、低英語學習動機之學生。

在英語焦慮方面,高、低英語焦慮者分別皆為29名;實驗組A的高、

80

低焦慮學生皆為8名,實驗組B的高、低焦慮學生皆為10名,對照組A 高、低焦慮學生皆為11名。另外,在英語學習動機部份,高、低英語 學習動機者皆為29名;實驗組A的高、低學習動機學生皆為8名,實驗 組B的高、低學習動機學生皆為10名,對照組A高、低學習動機學生皆 為11名。

下表4-1為三種不同教學方式下的學習者,其人數、後測成績、延 宕後測成績與標準差的敘述統計部份。

表 4-1 英語字彙成尌測驗後測與延宕後測成績概況

平均數(單位:分) 標準差

組別 人數 後測 延宕後測 後測 延宕後測 實驗組A 21 26.67 22.33 4.44 6.10 實驗組B 27 25.48 19.19 5.03 7.10 對照組 28 27.75 20.07 4.35 7.15

第二節 不同教學方式下在英語字彙學習成效的差異

本節針對研究設計中不同教學方式下,對英語字彙成尌測驗結果上,

是否具有差異進行統計分析。以教學方式為自變項,英語字彙成尌測 驗前測為共變量,英語字彙成尌測驗後測成績為依變項,進行獨立樣 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在進行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前,需依據其統計基本假定,先 考驗組內迴歸係數是否符合同質性。故以三組學習者之英語字彙成尌 測驗前測與後測分數進行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用以瞭解使用共變項

81

(前測)預測依變項(後測)的迴歸係數及斜率是否相等,若符合同質性的 假定,則可進行共變數分析。本研究之英語字彙成尌測驗前測與後測 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如表4-2所示:

表 4-2 英語字彙成尌測驗前-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

方和 F

p

組別*前測成績 10.808 2 5.404 0.382 .684 誤差 990.868 70 14.155

由表4-2得知,三組的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未達顯著差異(F=0.382,

p>.05),表示三組具同質性,符合共變數分析假定,可進行共變數分析。

本研究以前測分數為共變項,α=.05為顯著水準,進行獨立樣本單 因子共變數分析,探討教學實驗效果是否顯著,其結果如表4-3所示:

表 4-3 英語字彙成尌測驗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教學方式-學習成效)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

方和 F

p

組間(教學方式) 62.685 2 33.343 2.253 .112 組內(誤差) 1001.676 72 13.912

由表4-3得知,排除共變項(前測分數)對依變項(後測分數)的影響後,

自變項(教學方式)對依變項所造成的實驗處理效果無顯著(F=2.253,

p>.05),表示不同教學方式間,對於英語字彙成尌測驗分數沒有顯著差

異。

82

第三節 不同教學方式下在英語字彙學習保留的差異 本節針對研究設計中不同教學方式下,在教學實驗結束三十天後,

學習者對英語字彙學習的學習保留上是否具有差異進行統計分析。本 研究以後測與延宕後測間學習保留效果的差異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 析。

統計分析以教學方式為自變項,英語字彙成尌測驗成績後測為共變 量,英語字彙成尌測驗延宕後測成績為依變項,進行獨立樣本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首先對於三組學習者之英語字彙成尌測驗後測與延宕後 測的測驗分數進行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用以瞭解使用共變項(後測) 預測依變項(延宕後測)的迴歸係數及斜率是否相等,若符合同質性的假 定,則可進行共變數分析。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如表4-4所示:

表 4-4 英語字彙成尌測驗後測-延宕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

方和 F

p

組別*後測成績 3.018 2 1.509 0.045 .956 誤差 2326.698 70 33.239

由表4-4得知,組內的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未達顯著差異(F=.045,

由表4-4得知,組內的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未達顯著差異(F=.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