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漢至六朝樂府詩中之豔情閨怨 83

3. 藉(女性)以言志

將男女戀情歸於君臣之義,自古已然。「《離騷》托芳草以怨王孫,

藉美人以喻君子,遂為漢魏六朝樂府之祖。古人之不得志於君臣朋友 者,往往寄遙情於婉孿,結深怨於蹇修,以序其忠憤無聊、纏綿宕往 之致。101」曹植的<美女篇>正是此中翹楚: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葉落何翩翩。攘袖見 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

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顧眄遺光采,長嘯氣 若蘭。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借問女何居,乃在城南端。

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媒氏何 所營,玉帛不時安。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

安知彼所觀。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歎。

一般咸認為<美女篇>是從<陌上桑>衍化而來,《樂府詩集》

101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出版),頁八三二。

言:「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願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時,

雖見徵求,終不屈也。」<陌上桑>言一名美女叫秦羅敷,因美色而 受到覬覦,羅敷正詞以對。而曹植的<美女篇>卻另有寄託,前二十 四句簡直是<陌上桑>的翻版,但曹植卻由美女求佳偶,引申到良臣 求賢君。但後起擬作者只拿來模擬美女,「良臣求賢君」的隱喻含義卻 不可見,如梁簡文帝的擬作:

佳麗盡關情,風流最有名。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粉光勝 玉靚,衫薄擬蟬輕。密態隨流臉,嬌歌逐軟聲。朱顏半已醉,

微笑隱香屏。

主要內容是描述美女的容貌體態,嬌憨矜持的模樣,曹植的<美 女篇>也對美女的儀態衣飾作描寫,但簡文帝將重點移到美女的臉,

這是詩的特色,簡文帝只對美女作欣賞,自然不會有自己的感觸加入

(情欲另當別論)。蕭子顯寫的是宴會時觀看美女跳舞。102魏收的兩首 一首夢見女神,另一首宮庭爭寵的情形。103

另一種則是失意的文人從歷史的洪流中,找尋和他有類似遭遇和痛 苦的婦女,以產生安慰和鼓勵,或以古代禍國的美女比喻佞臣,抒發其 志不得申的感觸。所謂「《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 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報任 少卿書>)前以北周˙庾信<王昭君>,後以宋˙鮑照的<白頭吟>為 例:

102梁˙蕭子顯<美女篇>:「章丹蹔輟舞,巴姬請罷弦。佳人淇洧出,豔趙復傾燕。繁穠既為李,

照水亦成蓮。朝酤成都酒,暝數河間錢。餘光幸未借,蘭膏空自煎。」同註 17,頁六九七。

103北齊˙魏收<美女篇˙一>:「楚襄遊夢去,陳思朝洛歸。參差結旌旆,掩靄頓驂騑。變化看 臺曲,駭散屬川沂。仍令賦神女,俄聞要虙妃。照梁何足豔,昇霞反奮飛。可言不可見,言是復 言非。」(同註 17,頁六九七。),北齊˙魏收<美女篇˙二>「? ? ? ? ? ,我帝更朝衣。擅寵無 論賤,入憂不嫌微。智瓊非俗物,羅敷本自稀。居然陋西子,定可比南威。新吳何為誤,舊鄭果 難依。甘言誠易污,得失定因機。無憎藥英妒,心賞易侵違。」(同註 17,頁六九七。)

猗蘭恩寵歇,昭陽幸御稀。朝辭漢闕去,夕見胡塵飛。寄信秦樓 下,因書秋雁歸。(北周˙庾信<王昭君>)

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何慚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賤恩 舊,世路逐衰興。毫髮一為瑕,丘山不可勝。食苗實碩鼠,點白 信蒼蠅。鳧鵠遠成美,薪? 前見凌。申黜褒女進,班去趙姬升。

周王日淪惑,漢帝益嗟稱。心賞固難恃,貌恭豈易憑。古來共如 此,非君獨撫膺。(宋˙鮑照的<白頭吟>)

庾信強調懷鄉的哀愁,剛好符合他自身「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哀江南賦>)的傷心懷抱。值得一提的是庾信在王昭君系列中他個 人就寫作了三首,是否是因為他出使北朝後就被留在北方,此後無法回 到故土,和昭君的際遇雷同,因此藉詠昭君來哀嘆自己的身不由己?而 鮑照藉褒姒、趙飛燕受到愛寵,正如佞臣得到君王賞識,忠臣因直言而 無以發揮的憤懣。

這種歌詠史書有載的女性的題名在樂府詩中不在少數,如<長門怨

>、<班婕妤>等,全是歷史上有名的棄婦,但詩人的重點均放在君王 愛移、離棄後怨婦的寂寞、悲哀,和一般閨怨樂府詩無異,此處不擬討 論。

綜合本節所論述,漢-六朝樂府詩豔情內容可分為三類:描寫女性 外貌、描摹女性內心情感、藉(女性)以言志。在描寫女性外貌方面,

南朝樂府詩在民歌盛行及詩風的推波助瀾下,承襲漢、魏<陌上桑>、

<羽林郎>、<美女篇>等描寫女性外貌及衣飾的內容,並開發新的素 材。在發抒女性內心情感方面,南朝詩人在描寫女性情感時,喜用閨房、

閨閣物事、面部描寫、衣飾等意象群來表達、映襯女性心中委婉的情感,

且這些意象都金雕玉砌,華麗非凡。呈現南朝文人樂府詩與漢古辭和南 朝民歌截然不同的審美品味。在這波描寫女性外貌、發抒女性內心情感 的風潮中,也有兩位藉女性以言志的詩人(曹植、鮑照)承繼《離騷》

古義,將男女之情歸於君臣之義。可惜在宮體詩潮影響下,這類作品在 樂府詩中直如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