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隋代樂府詩的題材運用與思想內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隋代樂府詩的題材運用與思想內涵 "

Copied!
1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隋代樂府詩的題材運用與思想內涵

隋朝結束南北朝對立的局面,其下開啟了唐代的盛世。也因此它的文學呈現 了一種過渡的特色。本論文以探討隋代樂府詩為標的,便把重點著力於隋代在樂 府詩的承繼與開拓方面。

隋代樂府詩的過渡特色展現在詩人身上甚為明顯,雖然南朝各個朝代國祚都 不長,詩人常有橫跨好幾個朝代,成為文學巨擘,沈約便是其中的代表。

1

梁代 庾信等詩人使周,

2

更促進了南北文學交流。但在隋代,幾乎沒有一個詩人是自 隋代所出,

3

此處將其分為四類:

4

一是由西魏、北周入隋:有楊廣、楊素二人,

他們現存的樂府詩作為十七首。二是由東魏、北齊入周隋人:如盧思道、薛道衡、

李德林、辛德源、李孝貞、蕭愨。其現存樂府詩作為二十八首。三為由梁入北周 的隋人:如明餘慶、蕭岑、何妥、柳莊、諸葛潁、柳顧言。其現存樂府詩作為九 首。四為由陳入隋者:如岑德潤、虞世基、王冑。其現存樂府詩作為十二首。

5

從 表面上看來,北方入隋詩人樂府詩作比起南方詩人入隋詩作多了兩倍,詩人成就 也以北方較為突出,但隋代九十首樂府詩中,並無一首擬作北朝樂府,反而多為 漢代樂府或南朝樂府,新創曲目內容除了隋煬帝的<紀遼東>外全走南朝纖麗一 派。筆者因此好奇,隋代樂府詩在所謂南北交融、過渡的角色上,到底是承繼了 什麼?又變化了什麼?因此從本章開始將展開一連串的探討,首先則由內容開 始。

詩歌是詩人表情達意的工具,梁•鍾嶸曾提到: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

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至

1 沈約歷仕宋 、齊、梁等朝,見《梁書˙沈約傳》,(唐)魏徵、姚思廉等合撰( 臺北:鼎文書 局 一九八六年再版),頁二三三~二四二。

2 庾信曾使東 、西魏,見《北史˙庾信傳》,(唐)李延壽撰( 臺北:鼎文書局,一九八六年再 版),頁二七九三~二七九四。

3 孔紹安(<結客少年場行>)、陳子良(<上之回>)兩人由隋跨唐 ,但兩人樂府詩作都僅有 一首,且不具代表性。

4 有一些無可考其先後的,像弘執恭、王由禮、魯范、殷英童、陳良等人 ,此處不予分類。

5 參見表二。

(2)

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戌,殺氣雄邊。塞客 衣單,孀閨淚盡。或有士解珮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 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勝其情?」 ( 《詩品•序》 )提 到詩人因物感時,故成詩作。對此元稹有進一步的說明: 「每公私感憤,道義激 揚,朋友切磨,古今成敗,日月遷逝,光景慘舒,山川勝勢,風雲景色,當花對 酒,樂罷哀餘,通滯屈伸,悲歡合散,至於疾恙窮身,悼懷惜逝:凡所對異於常 者,則欲賦詩。

6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正可以說明詩人寫詩時隨著感受的 不同而有不同的向度,在面對「斯情斯景」時,詩人會因為自身的生活經驗而有 不同的體認,這便是本章的研究重點之一,筆者將隋代樂府詩內容分為四大類型

(邊塞軍旅、豔情閨怨、宴遊寫景及豪客遊俠)加以探討;而這四類,在梁昭明 太子《文選》

7

詩的分類中有三類未見(邊塞軍旅、豔情閨怨、豪客遊俠) 。

8

非以 上四類者則納入「其它」中討論。另一個研究重點,則是將《樂府詩集》中自漢

-六朝以此四大類為題材或寫過相同「題名」的樂府詩作和隋代樂府詩作一個比 較,

9

據以對隋代樂府詩的題材發展與流變作一探索。

第一節 邊塞軍旅之作

在討論邊塞詩時,首先要對「邊塞」下定義。譚優學認為: 「文學史上 說的邊塞詩,以地域而言,主要指沿長城一線及河西隴右的邊塞之地。

10

」 而邊塞觀念的產生,則是秦朝為了防範胡人入侵,於是將戰國以來所建的長 城連接成為諸國的國界。到了漢武帝時,對匈奴的政策由防禦改成主動出 擊,於是將上述長城的防線再加以延伸,這條自秦漢以來的長城,在漢人的

6 <敘詩寄樂天書>,見《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出版),頁六八九七。

7(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漢京文化,一九八三年九月出版)。

8 宴遊寫景類似公讌 、遊覽二類。

9 本文設定方式為以隋代樂府詩為基準,朝上溯源自漢-六朝題名相同的樂府詩作探索 。

10 參見蕭澄宇 <唐代邊塞詩評價的幾個問題>,收錄自《唐代邊塞詩論文選粹》(甘肅教育出版 社),頁二。

(3)

習慣裡即稱為「邊塞」 。

11

至於邊塞詩的內容,大概包括下列三項 1.寫邊塞戰 爭,或與邊戰有關的行軍生活、送別酬答等。2.寫邊塞風光,自然景物。3. 寫 邊地風土人情與民族交往。

12

男子從軍,必定會造成家庭的不圓滿,由此衍 生出「閨怨」或「征怨」的內容。而行軍中最重要的象徵-戰馬,也成為詩 人吟詠的對象。本節將分為三部份來討論: (一)自漢至六朝樂府詩中之邊 塞軍旅。 (二)隋代樂府詩中之邊塞軍旅。 (三)隋代樂府詩邊塞內容的特色。

13

一、漢至六朝

1 4

樂府詩中之邊塞軍旅

本節所要討論的,是從漢-六朝邊塞詩內容有那些呈現面向。在作品中 常用的意象、語言、題材、抒情模式透過「文本」被一再的閱讀、內化, 「所 謂的文學繼承性主要即表現在這種『內容』構成的內在情感線索中,文學的 創新主要體現在這些『內容』內部變異、重組所形成的重心更移上。

15

」因 此,想要研究隋代樂府詩邊塞內容,便須對漢-六朝邊塞詩內容作一番了 解。筆者將漢-六朝邊塞詩內容分為三類作一解析。

16

(一) 人事活動:本類型以鼓吹曲辭<上之回>為例。 《樂府詩集》引

《漢書》曰: 「孝文十四年,匈奴入朝那蕭關,遂至彭陽。使騎兵入 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皇帝巡行北方(表面是巡行,其實是游 幸避暑。) ,對匈奴有防範及警告的意味,所以古辭有「游石關,望

11 以上說法主要參考王文進教授:《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里仁書局。二 000 年出版),頁三。

12 同註 10,頁十九~三五。

13 王文進教授將南朝邊塞詩的類型分為三類:1.閨怨.2.遊俠.3.詠馬。但筆者認為隋代遊俠詩有恨 很豐富的社會和文化意涵,故另立一節討論。.

14六朝一詞,史學家指的是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均建都建康(南京),故稱六朝,但文 學史所謂六朝則有二說:一指晉、宋、齊、梁、陳、隋,如陸侃如、馮沅君所著《中國詩史》(山 東:山東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出版),頁二七九。二指魏、晉、宋、齊、梁、陳,如廖 蔚卿《六朝文論研究 》(臺北:聯經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頁一。本文參考黃婷婷《六朝宮 體詩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三年四月。)採第二種說法,所謂六朝,

即指魏、晉、宋、齊、梁、陳。

15 參見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頁八。

16 相關作家與作品參見表五 。

(4)

諸國。月支臣,匈奴服。」等字眼,

17

雖然未必有實際的行動,卻也 是一種軍事上的「心理戰」 ,因此筆者將皇帝巡行列入邊塞內容的第 一類型。梁˙簡文帝、陳˙張正見、都有擬作,但都偏重於遊幸避暑,

著重於景色的描寫,如「輕絲臨雲罕,春色繞川風。桃林方灼灼,柳 路日曈曈。」 (梁˙簡文帝<上之回>) , 「龍媒躡影駃,玉輦御雲輕。

風烏繞鳷鵲,綵鷁照昆明。」 (陳˙張正見<上之回>) ,不再有防範 與警告的意味。

馬是邊塞行役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所以戰馬的歌詠也成為內容之 一。加上南朝詠物風氣的盛行,更使此類型的詩作在南朝邊塞樂府詩 中不再少數。如<驄馬>等。 《樂府詩集》言: 「<驄馬>,一曰<驄 馬驅>,皆言關塞征役之事。」但就<驄馬>這個題目而言,梁˙ 車

喿?

所寫的內容和關塞征役無關:

驄馬鏤金鞍,柘彈落金丸。意欲? 驔走,先作野遊盤。平明發 下蔡,日中過上蘭。路遠行須疾,非是畏人看。

首先形容馬裝飾華貴,接著形容馬奔跑迅速,再來則講奔跑迅速 的原因。到了劉孝威的<驄馬>,主角卻變成了人,馬成了配角:

十五宦期門,二十屯邊徼。犀羈玉鏤鞍,寶刀金錯鞘。一隨驄 馬驅,分受青蠅弔。且令都護知,願被將軍照。誓使? 衣鄉,

掃地無遺? 。

17漢代古辭為:「上之回所中,益夏將至。行將北,以承甘泉宮。寒暑德。游石關,望諸國。月 支臣,匈奴服。令從百官疾驅馳,千秋萬歲樂無極。」引自(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初版),頁一九八。

(5)

少年從戎,立志報國。<驄馬驅>現存四首都和「關塞征役」有 關,今舉兩首為例:

朔方寒氣重,胡關饒苦霧。白雪晝凝山,黃雲宿埋樹。連翩行 役子,終朝征馬驅。試上金微山,還看玉關路。 (梁˙元帝)

長城兵氣寒,飲馬詎為難。暫解青絲轡,行歇鏤衢鞍。白登圍 轉急,黃河凍不乾。萬里朝飛電,論功易走丸。 (陳˙江總)

這四首的特色是征人才是全詩的主角,馬只是必備的「行役之 具」 ,使得<驄馬驅>此題內容轉變成「行軍生活和邊塞風光」而非

「詠馬」 。

由上述說明可見,邊塞軍旅內容中皇帝巡行邊疆的內容到了梁、

陳擬作變成了皇帝遊幸避暑。而邊塞詩中詠馬的內容多和「關塞征役」

交融,馬成為邊塞行役內容輔襯的配角。

(二) 自然環境:主要內容在於描寫行軍生活和邊塞風光。漢-六朝 內容為邊塞內容的樂府詩作很多,本文則以<出塞>、<入塞>、<

從軍行>、<飲馬長城窟行>、<濟黃河>五題名為主要研究對象。

《樂府詩集》引《晉書•樂志》曰: 「<出塞>、<入塞>曲,李延 年造。」又引曹嘉之《晉書》曰: 「劉疇嘗避亂塢壁,賈胡百數欲害 之,疇無懼色,援笳而吹之,為<出塞>、<入塞>之聲,以動其遊 客之思,於是群胡皆垂泣而去。」可見<出塞>、<入塞>曲調能引 賈胡「遊客之思」 (因其使用笳聲) 。漢代古辭為「候騎出甘泉,奔命 入居延。旗作浮雲影,陣如明月弦。」可看出即是「軍隊出塞」 。梁

˙劉孝標之作和周˙王褒之作都緊扣題旨,只是加入了邊塞風景描

寫: 「塞禽唯有雁,關樹但生榆。」 (周˙王褒<出塞>)及戰爭場面

(6)

「陷敵摐金鼓,摧鋒揚飾旌。」 (梁˙劉孝標<出塞>) 。<入塞>是 由周˙王褒所寫,內容是「戰士入塞聽封」 ,王褒寫作的重點強調戰 士的久經戰陣「戍久風塵色,勳多意氣豪。」 、 「度冰傷馬骨,經寒墜 節旄。」 。<從軍行>, 《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曰: 「 《從軍行》

皆軍旅苦辛之辭。」故其內容均為描寫「軍旅苦辛」之辭。王粲、

18

陸機、

19

顏延之

20

所寫均符合,到了梁˙簡文帝之作則有了改變,內 容不再是「軍旅苦辛」 ,而是將士一心用命,功成紅妝來迎。

21

梁˙

元帝之作則從海路出發,寫得是自己臨戰的雅興: 「茍令多文藻,臨 戎賦雅篇。」自此,從軍似乎是樂非苦了。江淹之作則變成了遠送征 人: 「日暮浮雲滋,握手淚如霰。」庾信之作則將焦點放在戰事的描 寫: 「箭飛如疾雨,城崩似壞雲。」另一種從軍代表類型<飲馬長城 窟行>,根據《樂府詩集》的說法,<飲馬長城窟行>的內容有三種:

「言征戍之客,至於長城而飲其馬,婦人思念其勤勞,故作是曲也。」 、

「傷良人遊蕩不歸,」 、 「秦人苦長城之役也。」現有古辭採第一種內 容,

22

魏文帝則描寫戰事「武將齊貫甲,征人伐金鼓。」。

23

陳琳則採

18王粲<從軍行˙三>:「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方舟順廣川,薄暮未安坻。白日半西山,

桑梓有餘暉。蟋蟀夾岸鳴,孤鳥翩翩飛。征夫心兩懷,悽愴令吾悲。下船登高防,草露霑一作治 我衣。迴身赴? 寢,此愁當告誰?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茲理不可違。」同註 17,頁三八 0。

19陸機<從軍行>:「苦哉遠征人,飄飄窮四遐。南陟五嶺巔,北戍長城阿。溪谷深無底,崇山 鬱嵯峨。奮臂攀喬木,振跡涉流沙。隆暑固已慘,涼風嚴且苛。夏條焦鮮藻,寒冰結衝波。胡馬 如雲屯,越旗亦星羅。飛鋒無絕影,鳴鏑自相和。朝餐不免冑,夕息常負戈。苦哉遠征人,拊心 悲如何!」同註 17,頁三八一。

20顏延之<從軍行>:「苦哉遠征人,畢力幹時艱。秦初略揚越,漢世爭陰山。地廣旁無界,嵒 阿上虧天。嶠霧下高鳥,冰沙固流川。秋飆冬未至,春液夏不涓。閩烽指荊吳,胡埃屬幽燕。橫 海咸飛驪,絕漠皆控弦。馳檄發章表,軍書交塞邊。接鏑赴陣首,卷甲起行前。羽驛馳無絕,旌 旗晝夜懸。臥伺金柝響,起候亭燧煙。逖矣遠征人,惜哉私自憐!」同註 17,頁三八一。

21蕭子顯<從軍行>:「左角明王侵漢邊;輕薄良家惡少年。縱橫向沮澤,凌厲取山田。黃塵不 見景,飛蓬恒滿天。邊功封浞野,竊寵劫祁連。春風春月將進酒,妖姬舞女亂君前。」同註 17,

頁三八三。

22漢代古辭為:「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 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 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 憶。」同註 17,頁四三六。

23魏文帝<飲馬長城窟行>:「浮舟橫大江,討彼犯荊虜。武將齊貫甲,征人伐金鼓。長戟十萬 隊,幽冀百石弩。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同註 17,頁四三七。

(7)

用第三種。

24

傅玄用以傷良人遊蕩不歸。

25

陸機始言行軍之苦及邊塞 風光,次言立功報國,

26

沈約、

27

張正見、

28

王褒

29

都採陸機行軍之苦 及邊塞風光這類型的內容。而行軍的地點不光只是陸地,也有走水路 的。如<濟黃河>。梁˙謝微主要內容在描寫行軍之苦,

30

而陳˙江 總所作則是黃河沿岸風光,

31

他們未必都有親臨的經驗, 「黃河」在 此比較像一個有別於一般邊塞風光的新穎意象。

從漢-魏,邊塞詩的內容大多圍繞在出征、從軍苦辛這兩方面,

到了南朝便轉而變為對邊塞景物的描寫及對漢代軍功的嚮往。

32

此二 類型內容佔了絕大多數,成為南朝邊塞詩的主流,這應與南朝集會唱 和的風氣

33

及使用<賦題法>

34

來寫作樂府詩有密切關係。

24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 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寧當格? 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

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 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 骸骨相撐拄。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同註 17,頁四 三七。

25傅玄<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悠悠萬里道。草生在春時,遠道還有期。春至草不生,

期盡歎無聲。感物懷思心,夢想發中情。夢君如鴛鴦,比翼雲間翔。既覺寂無見,曠如參與商。

河洛自用固,不如中岳安。回流不及反,浮雲往自還。悲風動思心,悠悠誰知者。懸景無停居,

忽如馳駟馬。傾耳懷音響,轉目淚雙墮。生存無會期,要君黃泉下。」同註 17,頁四三七。

26陸機<飲馬長城窟行>:「驅馬陟陰山,山高馬不前。往問陰山候,勁虜在燕然。戎車無停軌,

旌旗屢徂遷。仰憑積雪巖,俯涉堅冰川。冬來秋未反,去家邈以綿。獫狁亮未夷,征人豈徒旋。

末德爭先鳴,凶器無兩全。師克薄賞行,軍沒微軀捐。將遵甘、陳跡,收功單于旃。振旅勞歸士,

受爵橐街傳。」同註 17,頁四三八。

27沈約<飲馬長城窟行>:「介馬渡龍堆,塗縈馬屢迴。前訪昌海驛,雜種寇輪臺。旌幕卷煙雨,

徒御犯冰埃。」同註 17,頁四三八。

28張正見<飲馬長城窟行>:「秋草朔風驚,飲馬出長城。群驚還怯飲,地險更宜行。傷冰歛凍 足,畏冷急寒聲。無因度吳? ,方復入羌城。」同註 17,頁四三八。

29王褒<飲馬長城窟行>:「北走長安道,征騎每經過。戰垣臨八陣,旌門對兩和。屯兵戍隴北,

飲馬傍城阿。雪深無復道,冰合不生波。塵飛連陣聚,沙平騎跡多。昏昏隴坻月,耿耿霧中河。

羽林猶角觝,將軍尚雅歌。臨戎常拔劍,蒙險屢提戈。秋風鳴馬首,薄暮欲如何。」同註 17,

頁四三八。

30謝微<濟黃河>:「積陰晦平陸,淒風結暮序。朝辭金谷戍,夕逗黃河渚。赤兔徒聯翩,青鳧 詎容與。淚甚聲難發,悲多袖未舉。虛薄謬君恩,方嗟別宛、許。」同註 17,頁七九四。

31江總<濟黃河>:「蔥山淪外域,鹽澤隱遐方。兩京分際遠,九道派流長。未殫所聞見,無待 驗詞章。留連嗟太史,惆悵踐黎陽。導波縈地節,疏氣耿天潢。憫周沈用寶,嘉晉肇為梁。」同 註 17,頁七九四。

32如筆者未舉出的<度關山>、<關山月>、<雨雪曲 >、<折楊柳>、<隴頭>、<隴頭水>

等內容均為對邊塞景物的描寫及對漢代軍功的嚮往。

33參見王文進先生《南朝邊塞詩新論》第二章<邊塞詩形成於南朝的理論問題 >,(台北:里仁 書局,二 000 年出版 ),頁十五~三二。

(8)

(三)征怨:邊塞行役生活充滿生的苦難與死的恐懼,自然引發征人思 鄉的情懷,王文進稱這種思鄉的情懷為「征怨」 。

35

「征怨」這種內 容,在南朝邊塞詩中屢見不鮮。如陳˙後主的<關山月>:

戍邊歲月久,恆悲望舒耀。城遙接暈高,澗風連影搖。寒光帶 岫徙,冷色含山峭。看時使人憶,為似嬌娥照。

綜上所述,筆者將漢至六朝(樂府)邊塞詩的內容及其衍變作了一個整理,

而隋代(樂府)邊塞詩情形,則於下一節討論。

二、隋代樂府詩中之邊塞軍旅

經由上節我們大致可以了解自漢-六朝邊塞內容樂府詩的內容包含 三部份:人事活動的進行、自然環境的描寫與內心情感的抒發。接下來筆 者想探討的是隋代邊塞內容樂府詩的內容是否承繼了漢-六朝邊塞內容 的寫作系統,以及隋代邊塞內容樂府詩的特色及影響。

隋代樂府詩作內容和邊塞有關的有九篇十八首,

36

王文進研究認為邊 塞樂府只集中在「橫吹曲辭」 、 「鼓吹曲辭」 、 「相和歌辭」 、 「琴曲歌辭」 、 「雜 曲歌辭」五類之中,代表著「對傳統或是建安風骨的模擬與保留。

37

」隋 代邊塞詩主要也是使用這五類,

38

尤以橫吹曲辭寫作數量最豐(七首) 。

39

34所謂賦題法,便是「專就古題曲名的題面之意來賦寫的作法,拋棄了舊篇章及舊的題材和主 題… … .它是嚴格由題面著筆,按著題面所提示的內容傾向運思庇材。」請參見錢志熙先生所著

<齊梁似樂府詩賦題法初探-兼論樂府詩寫作方法的流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一九九五年第四期,頁六十一。

35王文進先生認為「征夫怨邊」之作,以塞外男子的角度出發,內容上翰漠沙場皆為眼前親臨之 境,佳人家園則為遙企之思。參見王文進先生《南朝邊塞詩新論》第四章<南朝邊塞詩的類型>,

頁一 0 九~一一七。

36 參見表六。

37閻采平<梁陳邊塞樂府論>一文載於《文學遺產》第六期,北平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一九 八八年十二月。

38 參見表五。

39 楊素<出塞>、虞世基<出塞>(二首)、薛道衡<出塞>(二首)、何妥<入塞>、王由禮

<驄馬>。

(9)

內容上,隋代邊塞樂府詩內容和漢-六朝邊塞內容樂府詩相似,今分述如 下:

(一)人事活動:前文曾提到六朝在寫作這個漢代古題<上之回>時便 將重點由巡行轉為避暑遊樂,隋˙陳子良便繼承南朝的構思角度,僅就 車輦停駐在行宮時兩旁的風景及在行宮舉行盛大宴會的情景:

承平重遊樂,詔蹕上之回。屬車響流水,清笳轉落梅。嶺雲蓋 道轉,巖花映綬開。下輦便高宴,何如在瑤臺。 (隋˙蕭愨<上 之回>)

蕭愨在寫此詩時,便緊扣著「巡行」這個重點:

發軔城西畤,回輿事北遊。山寒石道凍,葉下故宮秋。朔路傳 清警,邊風卷畫旒。歲餘巡省畢,擁仗返皇州。 (隋˙陳子良<

上之回>)

從詩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秋天出發巡行北方,直到年底才回來。

兩人相比,蕭愨著重的是巡行的過程,而陳子良強調的是皇帝駐 留行宮的時刻。蕭愨的皇帝巡行還有政治上的意圖;而陳子良的卻是

「承平重遊樂」皇帝的巡行變成一種旅遊享樂。可說蕭愨承襲漢代古 辭原貌,而陳子良則承襲了南朝避暑遊樂的內容。和南朝相比,由於 偏重的角度不同,梁˙簡文帝、陳˙張正見、隋˙陳子良描寫風景明 媚「輕絲臨雲罕,春色繞川風。桃林方灼灼,柳路日曈曈。」(梁˙

簡文帝<上之回>) , 「龍媒躡影駃,玉輦御雲輕。風烏繞鳷鵲,綵鷁 照昆明。」 (陳˙張正見<上之回>) , 「屬車響流水,清笳轉落梅。

嶺雲蓋道轉,巖花映綬開。」 (隋˙陳子良<上之回>) ,而蕭愨的風

(10)

景凝重,季節是在秋冬「山寒石道凍 ,葉下故宮秋。朔路傳清警,

邊風卷畫旒 。」和其他三人有明顯的不同。

在詠馬的內容上,隋代和南朝一樣,著重於與邊塞行役生活的交 融,從王由禮的<驄馬>可看出詠馬和邊塞詩的關聯:

善馬金羈飾,躡影復凌空。影入長城水,聲隨胡地風。控斂青 門外,珂喧紫陌中。行行苦不倦,唯當御史驄。

以馬的裝飾、跑的速度來形容這匹「御史驄」 ,由於內容有「影 入長城水,聲隨胡地風。」跟「關塞征役」有一些關聯。和南朝之作 相比,南朝的特色是征人才是全詩的主角,馬只是必備的「行役之 具」 ,使得內容轉變成「行軍生活和邊塞風光」而非「詠馬」 。而王由 禮所作的<驄馬>詩馬又恢復主角的地位。唐李群玉顯然認同王由禮 的寫法,其<驄馬>便是一首以馬為主角的詩。

40

(二)自然環境:和南朝一般,隋代對邊塞自然環境的描寫成為邊塞內 容最重要的內容。首先來看楊素、虞世基、薛道衡的這組和詩。從內容 來看,應是由楊素先寫,虞、薛二人和之。三人的詩都有一個共同的基 調,首聯先寫出征戰原因-行軍生活及邊塞風光-班師凱旋-建立功 名。現各舉一例如下:

漠南胡未空,漢將復臨戎。飛狐出塞北,碣石指遼東。冠軍臨 瀚海,長平翼大風。雲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橫行萬里外,

胡運百年窮。兵寢星芒落,戰解月輪空。嚴鐎息夜斗,騂角罷

40唐˙李群玉<驄馬>:「浮雲何權奇,絕足世未知。長嘶清海風,躞蹀振雲絲。由來渥洼種,

本是蒼龍兒。穆滿不再活,無人崑閬騎。君識躍嶠怯,寧勞耀金羈。青芻與白水,空笑駑駘肥。

伯樂儻一見,應驚耳長垂。當思八荒外,逐日向瑤池。」同註 17,頁二九五。

(11)

鳴弓。北風嘶朔馬,胡霜切塞鴻。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

方就長安邸,來謁建章宮。 (楊素<出塞>)

窮秋塞草腓,塞外胡塵飛。徵兵廣武至,候騎陰山歸。廟堂千 里策,將軍百戰威。轅門臨玉帳,大旆指金微。摧朽無勍敵,

應變有先機。銜枚壓曉陣,卷甲解朝圍。瀚海波瀾靜,王庭氛 霧晞。鼓鼙嚴朔氣,原野曀寒暉。勳庸震邊服,歌吹入京畿。

待拜長平? ,鳴騶入禮闈。 (虞世基<出塞>)

邊庭烽火驚,插羽夜徵兵。少昊騰金氣,文昌動將星。長驅鞮 汗北,直指夫人城。絕漠三秋暮,窮陰萬里生。寒夜哀笳曲,

霜天斷雁聲。連旗下鹿塞,疊鼓向龍庭。妖雲墜虜陣,暈月遶 胡營。左賢皆頓顙,單于已繫纓。絏馬登玄關,鉤鯤臨北溟。

當知霍驃騎,高第起西京。 (薛道衡<出塞>)

這組和詩在內容上有幾個特點:一是長篇。劉孝標和王褒都只 寫了八句,而他們三人都寫了二十句。篇幅一長,就能作更完善的 鋪寫。因此在行軍生活和邊塞風光的部份,三人都花了很多功夫描 寫。加上三人都曾有豐富的行軍經驗,

41

寫來自然深刻逼真。二是雖 然三人詩作內容頗為類似,但每個人偏重的方向不同:楊素強調的 是大軍氣勢雄壯及功成凱旋的期許;薛道衡強調的是邊塞荒漠的景 緻。虞世基強調行軍打仗是「緬懷古人節,思酬明主恩。」 ,皇帝運 酬帷幄,軍隊將士用命,便得以建立功業。比較值得探討的是,三

41楊素曾率軍平齊、平陳,後又平宇文冑、李稜、王國慶之亂。薛道衡曾從元帥梁睿擊王謙。並 隨河間王北征突厥。虞世基曾參與遼東之役 。詳見魏徵著《隋書》(台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九 年二版)<卷四十八˙楊素傳>,頁一二八一~ 一二九三。<卷五十七˙薛道衡傳>,頁一四 0 五~ 一四一三。<卷六十七˙虞世基傳>,頁一五六九~ 一五七四。

(12)

人的詩作都沒有像《楚辭˙國殤》般有明確戰爭場面的描寫,或許 是因為要配合題目來抒寫內容吧?

42

蕭慇的<濟黃河>則是描寫軍隊棄陸從舟的景象: 「津城度維 錦,岸柳夾緹油。鍾聲颺別島,旗影照蒼流。早光生劍服,朝風起節 樓。滔滔細波動,裔裔輕舷浮。迴橈避近磧,放舳下前洲。… … 望知 雲氣合,聽識水聲秋。」煬帝的<飲馬長城窟行>將沙漠的廣遠、奇 特的景緻詳加描述: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關。

盧思道的<從軍行>

43

,長長的篇幅中,邊塞風光多次與相思交 替,是隋代雄健的邊塞樂府中唯一一首交雜閨怨內容的作品: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 羈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谷中石虎經銜 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朝 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征人 殊未還。白雲初下天山外,浮雲直向五原間。關山萬里不可越,

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邊庭節 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 沒。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

42薛道衡與虞世基雖然都曾上戰場,但身為文官,可能沒有實際戰爭經驗。楊素根據史書記載是 非常優秀的將領,但詩作中卻沒有任何戰爭描寫,頗令人玩味。

43盧思道入隋之作經倪其心先生考定只有三首分別為<上巳褉飲>、< 游梁城>、<春夕經留侯 墓>,此首並不在內,應是在北齊或北周所作。但思道向來都被視為隋朝詩人,而且隋代詩人橫 跨南北朝者所在多有,加上楊堅即位前曾在北周擔任宰相。故本文仍將它視為隋代之作。參見倪 其心<隋代的詩歌>,《文史知識》,一九八四年六月。

(13)

功名?

44

此詩結構分為三部份:頭兩句即以北方犯邊,緊急出動將軍率軍 應戰。軍隊的素質均家世良好,胸懷豪氣的青年。接下來介紹沿路所 看到的景色,所經之處是班固、李廣均曾到過的地方。接著敘述路途 的遙遠及行軍的快速, 「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朝見馬 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第二部份則是介紹駐紮之處的景緻與 氣候。 「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 連連映天沒。」接著是全詩的高潮,思道並沒有像一般<從軍行>的 結局: 「苦哉遠征人,撫心悲如何?」 (陸機<從軍行>)詩人在此只 是觀察到遠征人有行軍之苦、和家人分別、生死難卜這三個視域,思 道觀察到另一個造成良民遠征痛苦的原因,藉由反詰來加強其深度:

「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在安和樂利的社會中,這些 將軍該如何建立自己的功業?

(三)征怨:隋代樂府詩表達征夫內心情感的內容(征怨

45

)便是「塞 客衣單」 :

征夫從遠役,歸望絕雲端。蓑笠城踰壞,桑落梅初寒。雪夜然 烽濕,冰朝飲馬難。寂寂長安信,誰念客衣單。 (辛德源<成連

>)

44 <從軍行>歷來都是五言,自梁簡文帝 、蕭子顯開始作五 、七言夾雜的詩,北周趙王寫了一 首七言四句的詩,盧思道首開七言歌行的先河。唐代的李頎、王昌齡、張祜都有七言的作品。其 中以王昌齡之作最為知名,但唐代由於格律漸趨一致,樂府詩也受到影響,所作的從軍行從李頎 的七言十二句-王昌齡的七言四句-張祜的七言八句。從這裡可以略窺七言詩演變的痕跡。整個 魏晉南北朝七言歌行並不多,唯一能和此首並論的只有<燕歌行>,不過<燕歌行>自宋謝靈運 後多是邊塞詩中的閨怨類型,重點不在行軍生活和邊塞風光。<從軍行>在初唐前內容均合乎題 旨,自盛唐以後才有閨怨的類型出現,可見盧思道這首詩有其特殊的地位,便是繼鮑照的<擬行 路難>之後,開創七言歌行的先河。

45此處閨怨與征怨的分法,悉採王文進教授的說法:「若由閨怨寫來 ,則閨閣家園之景為實寫,

而邊塞之事物皆為憶測推想之語;若由征怨出發,則翰漠沙場皆為眼前親臨之境,而佳人家園為 遙企之思。」《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里仁書局,二 000 年出版 ),頁一一一。

(14)

作者強調征客遠赴塞外,由景物的變異產生了生活和心理上的不 適感,但鴻飛杳杳,表面上看起來他非旦得不到厚衣的溫暖,心裏也 倍覺孤單。 「征客思鄉」是很自然的事,鮑照<擬行路難>第十四首:

「君不見少壯從軍去,白首流離不得還… … 將死胡馬跡,寧見妻子 難。」指出征夫之怨在於戰爭曠日費時,使得他無法享受正常的家庭 生活。陳˙後主的<隴頭>: 「隴頭征戍客,寒多不識春。驚風起嘶 馬,苦霧雜飛塵。投錢積石水,歛轡交河津。四面夕冰合,萬里望佳 人。」邊塞景物與中原迥異,使征夫更加思念佳人。辛德源則以征夫 的立場,敘述「塞客衣單」的孤寒: 「雪夜然烽濕,冰朝飲馬難。」

比較特別的是, 「塞客衣單」這個通常都是由在家的妻子所顧及,如

「夜長無與晤,衣單為誰裁?」 (蕭繹<關山月) ,而辛德源所描述的 這個征夫: 「寂寂長安信,誰念客衣單。」期待中的家信沒有到來,

感到寒冷的,應該不是只有身體吧?

這首詩的特點是用琴曲曲調來寫征怨,未見於南朝。從這裏我們 可以看出隋代詩人對樂府詩的努力,在於他們除了制作新曲調、填新 辭外,也積極利用舊有曲調來嘗試新的內容,這是從魏晉以來就有的 嘗試,隋代除了承繼外,還嘗試用一些前人不使用的曲調。

三、隋代樂府詩邊塞內容的特色:

(一) 南朝邊塞樂府詩

4 6

的延續

當代一般學者均將邊塞詩視為北朝之作,認為南朝大量的邊塞詩 是由於文士羈北後產生南北詩風交融的結果。王文進在二 000 年出版

《南朝邊塞詩新論》

47

認為邊塞詩形成於南朝,並提出許多有力的證

46為配合筆者的研究,這裡僅將南朝邊塞詩的範圍縮小為南朝(樂府)邊塞詩。

47《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里仁書局,二 000 年出版)頁十五~三二。關於筆者所言「當代一 般學者均將邊塞詩視為北朝之作,認為南朝大量的邊塞詩是由於文士羈北後產生南北詩風交融的

(15)

據,此一發現在學界已成定論。經過筆者的考察,確定隋代邊塞樂府 詩是南朝邊塞樂府詩的延續。

首先觀察隋代邊塞詩的作者:屬於由北朝入隋的有楊廣、楊素、

盧思道、薛道衡、辛德源;屬於由南朝入隋的有何妥、明餘慶、虞世 基、王冑。但楊廣在當晉王時長駐揚州,他喜好南朝文學,當時身邊 跟了許多文學之士。

48

楊素的家奴中,竟有江南文士。

49

薛道衡曾使 陳

50

: 「江東雅好篇什,陳主尤愛彫蟲,道衡每有所作,南人無不吟 誦焉。」辛德源曾使梁

51

: 「中書侍郎劉逖上表薦德源曰: 『文章綺豔,

體調清華。』 」盧思道: 「周武帝平齊… … 追赴長安。與同輩陽休之等 數人作聽鳴蟬篇。思道所為,詞意清切,為時人所重。新野庾信遍覽 諸同作者,而深嘆美之。

52

」由以上史料可知,這些由北入隋的作者,

有的受到南方文學的影響;有的本身即以「清切」 (盧思道) 、 「綺豔」

(辛德源)為時人所稱,而「清切」 、 「綺豔」正是南朝文士所贊賞的 風格。南朝邊塞詩自然會成為他們寫詩的一種題材。

再者王文進也提到: 「南朝邊塞詩有極大的成份應屬於宮庭唱和 之作。

53

」也就是貴遊文學。雖然文帝不愛此道,但文士之間仍常利 用聚會互贈詩句,如楊素、薛道衡兩人詩歌往來頗為頻繁,

54

到了煬 帝時期,他不但喜好文學,也愛享樂: 「帝退朝後,便命(柳顧言)

結果。」在本書第二章<邊塞詩形成於南朝的理論問題>有詳盡的分析,此處不再贅引。

48《隋書•柳巧言傳》「王好文雅,招引才學之士諸葛穎、虞世南、王冑、朱瑒等百餘人以充學士,

巧言為之冠。王以師友處之,每有文什,必令其潤色,然後示人。」同註 41,頁一四二三。

49《隋書•楊素傳》:「 有鮑亨者,善屬文… .並江南士人,因高智慧案沒為(楊素)家奴。」同註 41,頁一二八八 。

50見《隋書•薛道衡傳》同註 41,頁一四 0 七。

51見《隋書•辛德源傳》同註 41,頁一四二二。

52見《隋書•盧思道傳》同註 41,頁一三九八。

53同註 11,頁三十二。

54楊素贈薛有:<山齋獨坐贈薛內史>二首、<贈薛播州詩十四章>等,薛則有<敬酬楊僕射山 齊獨作詩>、<重酬楊僕射山亭詩>。見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八年出版)頁二六七六、二六八三、二六七八、二六八三。

(16)

入閣,言宴諷讀,終日而罷。

55

」 在這種場合「憐風月,狎池苑,

述恩榮,敘酣宴。

56

」的作品,對那些由南朝入隋的詩人而言,不過 是南朝宮庭創作生活的延續,而在南朝宮庭「唱和」詩中,邊塞詩是 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顯然也被隋朝的詩人繼承,在隋代邊塞樂府中就 有兩組和詩:<出塞>以及<紀遼東>。其它的作品有的使用漢魏樂 府古題,和南朝邊塞樂府詩一樣,如<上之回>、<出塞>、<從軍 行>、<飲馬長城窟行>、<豫章行>等。除了<豫章行>之外,其 他四題都是到了南朝才有大量擬作,更不要說<驄馬>、<濟黃河>

這些自南朝才開始有的作品。筆者有理由相信,這就是「廣義的唱和

57

」 、 「文學傳統中歷時性的唱和之作。

58

如果我們就詩的內容而言,也可以看出隋代邊塞詩和南朝邊塞詩 有共同的特點:對漢代盛世的模擬,大量使用漢時、漢地、漢將。如

59

1.漢都「長安」

高秋白露團,上將出長安。 (薛道衡<出塞>)

方就長安邸,來謁建章宮。 (楊素<出塞>)

寂寂長安信,誰念客衣單。 (辛德源<成連>)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 (盧思道<從軍行>)

2.漢將、軍師:

冠軍(霍去病)臨翰海,長平(衛青)翼大風。 (楊素<出塞>)

還嗤傅介子,辛苦刺樓蘭。 (薛道衡<出塞>)

當知霍驃騎(霍去病) ,高第起西京。 (薛道衡<出塞>)

問此將何事,嫖姚封冠軍(霍去病) 。 (何妥<入塞>)

55 見《隋書•柳巧言傳》,同註 41,頁一四二三。

56《文心雕龍•明詩》引自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一九九四年五月初版 ), 頁六八。

57同註 11,頁四十。

58同註 11,頁四十三。

59此處主要依據王文進教授的分法。同註 11,第三章<南朝邊塞詩的時空思維>,頁五十四~七 十五。

(17)

長安飛將(李廣)出祁連(盧思道<從軍行>)

英名欺衛、霍,智策蔑平良(楊廣<白馬篇>)

3.征伐對象:

橫行萬里外,胡運百年窮。兵寢星芒落,戰解月輪空。 (楊素<

出塞>)

柳城擒冒頓,長? 納呼韓。 (薛道衡<出塞>)

左賢皆頓顙,單于已繫纓。 (薛道衡<出塞>)

妖雲墜虜陣,暈月遶胡營。 (薛道衡<出塞>)

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盧思道<從軍行>)

借問長安候,單于入朝謁。 (楊廣<飲馬長城窟行>)

高闕剪名王。 (楊廣<白馬篇>)

4.長城、龍城、龍庭:

雲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 (楊素<出塞>)

影入長城水,聲隨胡地風。 (王由禮<驄馬>)

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 (盧思道<從軍行>)

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楊廣<飲馬長城窟行>)

連旗下鹿塞,疊鼓向龍庭。 (薛道衡<出塞>)

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 (盧思道<從軍行>)

5.西北方要塞「陰山」 、 「玉門」 、 「祁連」 、 「朔方」 、 「輪台」 、 「高闕」 : 徵兵廣武至,候騎陰山歸。 (虞世基<出塞>)

誓將絕沙漠,悠然去玉門。 (虞世基<出塞>)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 (盧思道<從軍行>)

前年破沙漠,昔歲取祁連。 (王冑<白馬篇>)

會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明餘慶<從軍行>)

輪臺受降虜,高闕剪名王。 (楊廣<白馬篇>)

6.西域征戰點的「天山」 、 「樓蘭」 、 「宛河」 、 「隴蜀」 、 「薊北」 、 「漁

(18)

陽」 :

還嗤傅介子,辛苦刺樓蘭。 (薛道衡<出塞>)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 (虞世基<出塞>)

宛河推勇氣,隴蜀擅威強。 (楊廣<白馬篇>)

徵兵集薊北,輕騎出漁陽。 (楊廣<白馬篇>)

7.漢代城池、宮闕、營地 :

朔方烽火照甘泉(秦漢皇帝的離宮) 。 (盧思道<從軍行>)

白雲初下天山外,浮雲直向五原(漢郡)間。 (盧思道<從軍行>)

單于渭橋(漢宣帝受降處)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盧思道

<從軍行>)

來謁建章宮(漢代宮闕名) 。 (楊素<出塞>)

射熊入飛觀(漢代館名) ,校獵下長楊(漢代宮闕名) 。 (楊廣<白 馬篇>)

受降(城)今更築,燕然(山)已重刊。 (楊素<出塞>)

笳喧細柳營。 (明餘慶<從軍行>)

由以上說明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隋代邊塞樂府詩基本上是南朝 邊塞樂府詩的延續,這和隋代詩人有一部份由南朝入隋及受南朝文學影 響有關。王文進認為南朝邊塞詩的產生有三個因素: 「北都神州的意識 依戀、僑郡州縣的時空錯置、天漢雄風的攀附。」

60

但隋代周齊,據有 長安,不似南朝偏安江左,因此不可能是「北都神州的意識依戀」 ,同 理也不會是「僑郡州縣的時空錯置」 ,這兩項因素到了隋代都消失了論 據,但隋代邊塞詩依然出現了這種「奇特的時空思維

61

」?何故?筆者 認為可能有下列二個原因:

1.南朝貴遊唱和傳統的延續:前文已言隋詩和南朝文學之間的承繼

60同註 11,頁七八~八二。

61引用王文進教授語,同註 11,頁七八。

(19)

與演變,觀徐國能《隋詩研究》 ,

62

隋代奉、賦得、和之類的詩非 常多,可見南朝貴遊唱和傳統被延續下來,加上隋代戰爭頻仍,

剛好給予這個「邊塞」的題材更多賦詠的空間。另南朝邊塞詩模 擬漢魏樂府,其典範便是「建安風骨」 ,隋代承繼了這個傳統,因 此隋代詩人所作<出塞>、<從軍行>等詩很能符合劉勰所說:

「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 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63

」隋代樂府詩在邊塞內容上比南朝樂府 詩更能展現「梗概而多氣」的特質,從長篇的發展、建功立業的 期許到摹擬漢魏古題

64

都將此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到了唐代更 成為盛唐邊塞詩的一大特色。

2.「漢代大一統」美學典型的建構:隋朝初年,楊堅代周自立為帝,

勢力僅止於江北,接著一連串的平陳、平梁、平亂、征突厥、征 遼。國家連年戰事,自然和南朝一樣,對「漢代大一統」的情景 有相同的戀慕和嚮往,因此藉由詩句建構一個「大一統」的美學 典型,而其原型就是漢代。筆者並不覺得隋代這種時空錯置的想 像是違背事實的,因為「語言本身是用來『建構』事實而非「反 映」事實。

65

」詩人藉著重複漢代的意象表達一個共同的「能指」 , 同時不用當代的意象以確保後世能明瞭其「所指」 。它另外還有一 個作用:隋代不乏從北齊、北周或陳、梁入隋的詩人。隋代許多 戰爭均和他們原來所處的朝代有關,使用漢代的意象可以避免「直 指其事」的窘境。影響所及,這種「漢代大一統」的美學典型也

62徐國能著《隋詩研究》,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六月。頁八三~八八 。

63《文心雕龍˙時序》,(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臺北:里仁書局,一九八四年五月初版 ),頁 八一四。

64筆者發現,除了<濟黃河>(梁人所創)、<驄馬>(梁人所創)、<紀遼東>(隋煬帝所創)、

<成連>(隋˙辛德源創)之外,隋代其它邊塞樂府全擬漢魏古辭,梁、陳用來唱和的邊塞樂府 詩<度關山>、<隴頭水>、<雨雪曲>一首擬作也沒有。

65鄭毓瑜<由話語建構權論宮體詩的寫作意圖與社會成因>,《漢學研究》,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頁二六 0。

(20)

被唐代所繼承,綜觀唐代邊塞詩,使用漢書典故仍比比皆是。

詩人在面對創作時,不論他所處的情境是因事起興還是因題賦詠,

他必須自腦海中找尋他所熟悉的文化記憶-包括興象、典故、套語,以 及前人在相同的文化傳統中對類似的情境所作過的反應,這些成為一個 特定的語境,構成詩人和閱讀者共同期待的審美結構,於是隋代詩人承 襲了漢朝對戰爭文化的描述與反思。東漢、魏、晉雖然戰亂頻仍,但是 他們強調的是生死無常及人生亂離、超越求仙等內容,

66

反不若西漢建 功塞上的意氣昂揚。隋代邊塞樂府詩也充滿了立功建業的壯志豪情,如 隋˙楊素: 「方就長安邸,來謁建章宮。」 (<出塞>) :薛道衡: 「當知 霍驃騎,高第起西京。」 (<出塞>)虞世基: 「勳庸震邊服,歌吹入京 畿。待拜長平? ,鳴騶入禮闈。」 (<出塞>)明克讓: 「會取淮南地,

持作朔方城。」 (<從軍行>) ,比起南朝邊塞樂府詩,這類句子的確頻 繁出現。相對於東漢、魏、晉在戰爭中表達生死無常及人生亂離、超越 求仙等消極情感,南朝邊塞樂府的征夫怨婦、兒女情長,隋代邊塞樂府 轉而正面、積極的態度,無疑影響了唐代邊塞樂府的發展。

(二) 內容的承襲與拓展

隋代邊塞詩是否只是一味的從體式、內容、遣詞、

67

上對南朝邊塞 詩亦步亦趨?答案是否定的。觀察<紀遼東>這首煬帝新創的詩,地點 是遼東,時間是隋代,內容是征伐遼東,得勝班師。這完全是「斯時、

斯地、斯事」 ,打破了南朝邊塞詩「隨意取消今古界線而形成的時空錯 置語調。

68

」從「超現實的想像

69

」回到現實,真正展現出屬於隋朝的時

66如晉˙陸機<駕言出北闕行>:「駕言出北闕,躑躅遵山陵。長松何鬱鬱,丘墓互相承。念昔 殂沒子,悠悠不可勝。安寢重冥廬,天壤莫能興。人生何期促,忽如朝露凝。辛苦百年間,戚戚 如履冰。仁智亦何補,遷化有明徵。求仙鮮克仙,太虛安可凌。良會罄美服,對酒宴同聲。」同 註 17,頁六八一。

67配合此節隋代(樂府)邊塞詩內容研究,體式、遣詞、將移到後面章節討論 。

68同註 11,頁七八。

69同註 11,頁八四

(21)

代風格。另外,南朝邊塞詩不出皇帝遊幸、行軍生活及邊塞風光、征怨、

詠馬這幾類,隋代<上之回>卻能符合古辭(皇帝巡行) ,<驄馬>撇 開南朝以來以人為主的視角,改為以馬為主的角度。尤以<紀遼東>

70

開拓班師得勝

71

這個內容值得一書,煬帝和王冑的<紀遼東>,

72

寫作 內容和一般邊塞詩不同,它描寫的是戰事得勝,凱旋歸朝時意氣風發的 模樣:

秉旄仗節定遼東,俘馘變夷風。清歌凱捷九都水,歸宴洛陽宮。

策功行賞不淹留,全軍藉智謀。詎似南宮複道上,先封雍齒侯。

(煬帝)

天威電邁舉朝鮮,信次即言旋。還笑魏家司馬懿,迢迢用一年。

鳴鑾詔蹕發淆潼,合爵及疇庸。何必豐沛多相識,比屋降堯封。

(王冑)

楊廣以帝王之尊,好大喜功的個性使他三次征伐遼東,詩的內容 自然是誇耀戰功,實際上三次征遼輸多勝少,甚至因此動搖國本。詩 中並未對這些軍人戰場苦辛多所著墨。而南朝邊塞詩雖然很多,但皇 帝很少御駕親征,所以沒有這類題材。

從上述內容看來,在在顯示隋代樂府詩在邊塞內容上有繼承,也 有創新。繼承的是對邊塞人事活動及自然景物的描摹,以及內心情感 的刻畫,拓展的是戰事得勝,凱旋歸朝的內容。

(三) 新曲的產生與影響

70這首詩的曲調是煬帝本人所創。

71南朝邊塞詩的內容都是「期許」班師得勝,並且只在最後兩句點明,而非對戰勝凱旋經過的描 寫。

72《隋書˙煬帝紀》曰:「大業八年,煬帝伐高麗,度遼水,大戰于於東岸,擊賊破之,進圍遼 東。」同註 41,頁八二 。另王冑「隨煬帝從征遼東。」《隋書˙文學傳》同註 41,頁一七四一。

(22)

隋代邊塞詩主要集中在「橫吹曲辭」 、 「鼓吹曲辭」 、 「相和歌辭」 、

「琴曲歌辭」 、 「雜曲歌辭」五類之中,比較特殊的是辛德源使用琴曲 曲調描寫征怨這個類型,和梁˙劉孝威的<思歸引>、梁˙吳均的<

渡易水>、宋˙吳邁遠、梁˙江洪的<胡笳曲>描寫行軍生活及邊塞 風光的不同,在所有琴曲歌辭同類型作品中可說是絕無僅有。另煬帝 自創新曲

73

<紀遼東>來描寫班師凱旋志得意滿的心態,這比起六朝 邊塞詩只作題目的衍化

74

及內容的改變來說算是自成一格。<紀遼東

>到唐代還有王建的擬作,

75

由此可見樂府在傳承、創新之間衍變的 軌跡。

第二節 豔情閨怨之思

詩歌發展到南朝,發展出三種現象: 「一則啟心閒繹,託辭華曠。雖存 巧綺,終至迂迴。宜登公宴,本非准的;而疏慢闡緩,膏盲之病。典正可採,

酷不入情… ..次則緝事比類,非對不發,博物可嘉,職成拘制。或全借古語,

用申今情,崎嶇簽引,直為偶說;唯睹事例,頓失精采… … .次則發唱驚挺,

操調險急,雕藻淫豔,傾炫心魄。亦為五色之有紅紫,八音之有鄭衛。」 ( 《南 齊書˙文學傳》 )由刻畫山水到描摹詠物,由強調聲律到講究詞藻。作家們 開始有意識的追求「新變

76

」 。 「新變」的基礎在於聲律說的確立和南朝民歌 的興盛,承繼山水詩及詠物詩用典、對仗、煉句等精密的文字技巧,其環境 則是偏安江左,經濟繁榮提供貴族充裕的物質條件以供享樂。其人生態度是

73 陳後主也創新曲,《隋書˙樂志》載:「陳後主於清樂中造《黃驪留》及《玉樹後庭花》、《金 釵兩鬢垂》等曲,與幸臣等制其歌詞,綺豔相高,極於輕蕩。男女唱和,其音甚哀。」但新曲內 容輕豔,與煬帝於新曲中創制邊塞風格不同。

74 如驄馬,又叫<驄馬曲>及<驄馬驅>。

75 參見表七。

76《南齊書˙文學傳論》:「在乎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梁)蕭子顯撰《南 齊書》(臺北:鼎文書局,一九八 0 年出版),頁二一 0。

(23)

「丈夫在世,如輕塵棲弱草,白駒之過隙。人生歡樂富貴幾何時?」 ( 《梁書

˙魚弘傳》 )而其主張則是「文章且須放蕩。

77

」 (蕭綱<誡當陽公大心書>)

其內容主要以描繪女性的容貌、體態、衣飾、閨房器物為主,所謂: 「雙鬢 向光,風流已絕;九梁插花,步搖為古。高樓懷怨,結眉表色;長門下泣,

破粉成痕。」 (蕭綱<答新渝侯和詩書>)間有一些吟風月、狎池苑的作品。

其風格為「豔」-豔物、豔事、豔情的內容、豔麗的詞藻。在寫作上, 「惟 須綺穀紛披,宮徵靡曼,唇吻猶會,情靈搖蕩。」 ( 《金樓子˙立言》 )其目 的,是「將宮庭生活引入詩中,對生活原型作了藝術的「昇華」處理… ..不 是『再現』生活,而在於追求和實踐其藝術的唯美理想。

78

」這就是梁、陳 流行的宮體詩,詩主要描寫女性的姿態、服飾及感情生活,隨之衍伸出的豔 情這個內容。

隋代以豔情為內容的樂府詩有十三篇二十首。

79

依曲調來說,除橫吹曲 辭及琴曲歌辭外,都有詩作。

80

以詩人地域畫分,發現大部份以豔情為內容 的樂府詩均為北朝入隋的詩人所作,

81

尤以盧思道、薛道衡、楊廣(隋煬帝)

三人最多(共十一首) ,佔二分之一強。這是頗為弔詭的現象:在隋代,北 人以豔情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居然勝於南人,而南朝詩人擅長以橫吹曲辭、琴 曲歌辭寫作豔情內容的習慣

82

到隋代並不復見。

77此處的放蕩筆者採用以下兩種含義:一是放任不拘。如周曉琳<論宮體詩>(成都:《四川師 範學院學報》第二期,一九八二年)、周禾<宮體詩初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

一九八六年)二是毀棄禮法,不守儒道之義。如鄭力成<蕭綱的「文章且須放蕩」說再探>(濟 南:《文史哲》第一期,一九九 0 年)

78參見王力堅著《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台北市 :臺灣商務,一九九七年。)頁一 九 0。

79 參見表九。

80 參見表八。

81 由南朝入隋的詩人寫作豔情閨怨內容樂府詩的有殷英童、辛德源二人共二首,且扣除民歌<

十索>六首及出身地域不詳的詩人,南人作品數量遜於北方,見表九。

82在橫吹曲辭部份,如劉邈<折楊柳>:「高樓十載別,楊柳濯絲枝。摘葉驚開駃,攀條恨久離。

年年阻音息,月月減容儀。春來誰不望,相思君自知。」(同註 17,頁二七五。)、徐陵<梅花 落>:「對戶一株梅,新花落故栽。燕拾還蓮井,風吹上鏡臺。倡家怨思妾,樓上獨徘徊。啼看 竹葉錦,篸罷未成裁。」(同註 17,頁二九一。)琴曲歌辭部份,如齊•徐孝嗣<白雪歌>:「風 閨晚翻靄,月殿夜凝明。願君早留眄,無令春草生。」(同註 17,頁六三四。)及陳˙江總名 作<宛轉歌>:「七夕天河白露明,八月濤水秋風驚。樓中恒聞哀響曲,塘上復有苦辛行。不解 何意悲秋氣,直置無秋悲自生。不怨前階促織鳴,偏愁便路搗衣聲。別燕差池自有返,離蟬寂寞

(24)

隋代詩人中由南入隋者本身長期受詩影響自不待言,經過侯景之亂和江 陵失陷後,大批南朝文人北上,影響了北朝文士,如盧思道是邢邵的弟子,

而邢邵的文風即取法南朝的沈約,因此思道有不少「輕豔」之作。薛道衡自 身作品風格便偏向清麗婉約,他受南人稱讚的詩全是這種風格。隋煬帝在登 基前駐守揚州,認識大批南朝文士,本身又喜好享樂,醇酒美人,音樂歌舞,

無所不好,且看下面幾段資料:

(諸葛穎)遷著作郎,甚見親倖,出入臥內。帝每賜之曲宴,輒與皇 后嬪御連席共榻。 ( 《隋書˙文學傳》 )

王好文雅,招引才學之士諸葛潁、虞世南、王冑、朱瑒等百餘人以充 學士,而巧為之冠。王以師友處之,每有文什,必令其潤色,然後示 人。 ( 《隋書˙文學傳》 )

所至唯與後宮流連耽湎,惟日不足,招迎姥媼,朝夕共肆醜言,又引 少年,令與宮人穢亂,不軌不遜,以為娛樂。 ( 《隋書˙煬帝紀》 )

煬帝矜奢,頗玩淫曲,御史大夫裴蘊,揣知帝情,奏括周、齊、梁、

陳樂工子弟,及人間善聲調者,凡三百余人,並付太樂。 ( 《隋書˙音 樂志》 )

享樂的環境,貴遊唱和,自身有文學才華,眾多的宮庭婦女成為可描寫

詎含情。雲聚懷情四望臺,月冷相思九重觀。欲題芍藥詩不成,來采芙蓉花已散。金樽送曲韓娥 起,玉柱調弦楚妃歎。翠眉結恨不復開,寶鬢迎秋度前亂。湘妃拭淚灑貞筠,筴藥浣衣何處人。

步步香飛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已言採桑期陌上,復能解佩就江濱。競入華堂要花枕,爭開 羽帳奉華茵。不惜獨眼前下釣,欲許便作後來新。後來瞑瞑同玉床,可憐顏色無比方。誰能巧笑 特窺井,乍取新聲學繞梁。宿處留嬌墮黃珥,鏡前含笑弄明璫。採葹摘心心不盡,茱萸折葉葉更 芳。已聞能歌《洞簫賦》,詎是故愛邯鄲倡。」(同註 17,頁六七 0。)

(25)

的對象,造就了隋代樂府詩部份作品「豔」的內容。這正可證明在南北數 百年交流後,北朝向南朝學習、融會已有一定的影響。

一、漢至六朝樂府詩中之豔情閨怨

83

(一)描寫女性外貌

漢魏樂府詩中不乏有描寫女性外貌的作品,如下三篇:

青絲為籠係,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 下裙,紫綺為上襦。 (<陌上桑>)

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兩鬟何 窕窕,一世良所無。 (後漢•辛延年<羽林郎>)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 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顧眄遺光采,

長嘯氣若蘭。(魏˙曹植<美女篇>)

從詩的內容來看,在漢時描述女人外貌重點在於頭髮及衣飾,

到了魏時加上了對容貌的描寫。南朝時詩風盛行及南朝民歌的影 響,這類描述女子外貌的詩增加不少。今舉例如下:

玉貌歇紅臉,長嚬串翠眉。 (梁•簡文帝<妾薄命>)

豔粉驚飛蝶,紅妝映落花。舞衫飄冶袖,歌扇掩團紗。 (陳•

張正見<怨詩>)

83 本文並非以討論自漢至隋樂府詩為標的 ,故以隋人創作的樂府題名為主 ,往上回溯,不足處 才舉有相同內容的其它題名來討論。

(26)

當然也有一些是摹擬<陌上桑>、<美女篇>的作品:

巧笑美回盼,鬢髮復凝膚。腳著花文履,耳穿明月珠。頭作 墮馬髻,倒枕象牙梳。姌姌善趨步,襜襜曳長裙。 (後魏•高 允<羅敷行>)

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粉光勝玉靚,衫薄擬蟬輕。密態 隨流臉,嬌歌逐軟聲。朱顏半已醉,微笑隱香屏。 (梁˙簡文 帝<美女篇>)

模仿<陌上桑>或<美女篇>的內容了無新意,於是南朝詩人 從民歌中擷取新的題材-採蓮。由梁˙武帝作<江南弄>開始。梁

˙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採蓮曲>是其中之一,描述採 蓮女一邊採蓮一邊唱歌的情景,

84

其重點有二:一是美女,二是歌 聲。到了梁˙簡文帝時「歌聲」的重點已不在,反而大多集中在採 蓮的部份,如「摘除蓮上葉,? 出藕中絲。」 (朱超)或是對荷塘 的描寫,如「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 (梁˙簡文帝) 、 「蓮香 隔蒲渡,荷葉滿江鮮。」 (劉孝威) 、以及對工作進度是否能完成的 擔心,如「湖裏人無限,何日滿船時。」 (朱超)在眾多擬作中,

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作品,

85

但大部份仍以採蓮為主,這其中自然 少不了對採蓮女的描寫:

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 (梁•吳均)

隨宜巧注口,薄落點花黃。 (陳˙後主)

84如此段:「遊戲五湖採蓮歸,發花田葉芳襲衣。為君儂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

採蓮曲。」(梁˙武帝<採蓮曲>,同註 17,頁五六一。)

85如梁˙元帝描寫採蓮女嫁給汝南王:「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

因持薦君子,願襲芙蓉裳。」(同註 17,頁五六四。)吳均以女子採蓮欲寄給從軍的良人,希望 他早日回來,珍惜自己的青春:「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採江南蓮。遼西三 千里,欲寄無因緣。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吳均<採蓮曲˙二>,同註 17,頁五六五。)

(27)

由於採蓮女主要工作便是採蓮,因此蓮花、蓮藕、蓮葉成為映 櫬外貌、衣飾的必備意象:

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梁•簡文帝)

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 (梁•元帝)

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梁•劉孝威)

<採蓮曲>既由西曲而來,其本事可能的確是婦女採蓮時所唱的 歌謠,但被梁˙武帝改造後,為配合宮庭宴樂,便出現了濃厚的宮 庭氣息,採蓮女子均「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 (吳均) 、 「隨 宜巧注口,薄落點花黃。」 (陳˙後主)乘的是「金槳木蘭船」 (劉 孝威) ,江南女子採蓮往往為了養家活口,不可能有如此豪華的「工 具」和打扮,滿頭珠翠也不適合工作,為了躲避日晒還得用帽子或 布把臉遮起來,詩人根本無由得見他們的雪膚花貌,因此詩人將宮 庭女子的面貌裝扮注入了採蓮女子的形象中,使採蓮彷彿變成了一 種高級的娛樂活動,這便是南朝王公貴族對民歌吸收、轉化的過 程,使得<採蓮曲>不但在音樂上符合宮庭宴樂,內容上也符合貴 族的認知,同時這也符合詩的寫作要求。

<櫂歌行>則是首內容幾經轉折的題名。根據《古今樂錄》引 王僧虔《技錄》所說,<櫂歌行>內容在漢朝本來應是「王者布大 化」 ,但自晉以後,就如同題名般,只是乘舟鼓櫂而已。

86

魏明帝 所作,是以武力平吳,因為吳地處江南,非得乘舟渡河,以救民於 倒懸。

87

到了晉˙陸機,變成暮春時節,乘舟渡黃河,一邊享受波

86《古今樂錄》曰:「王僧虔《技錄》云:《櫂歌行》歌明帝『王者布大化』一篇,或云左延年作,

今不歌。梁簡文帝在東宮更製歌 ,少異此也。」《樂府解題》曰:「晉樂,奏魏明帝辭云『王者布 大化』,備言平吳之勳。若晉陸機『遲遲春欲暮』,梁簡文帝『妾住在湘川』,但言乘舟鼓櫂而已。」

同註 17,頁四六三。

87魏˙明帝<櫂歌行>:「王者布大化,配乾稽后祇。陽育則陰殺,晷景應度移。解文德以時振,

武功伐不隨。重華舞干戚,有苗服從媯。蠢爾吳蜀虜,憑江棲山阻。哀哉王士民,瞻仰靡依怙。

皇上悼愍斯,宿昔奮天怒。發我許昌宮,列舟于長浦。翌日乘波揚,棹歌悲且涼。太常拂白日,

旗幟紛設張。將抗旄與鉞,曜威於彼方。伐罪以弔民,清我東南疆。」同註 17,頁四六三。

(28)

上風光,一邊聽人謳歌。此是第一轉折。

88

到了吳邁遠,有了一個 特殊的變化:

十三為漢使,孤劍出皋蘭。西南窮天險,東北畢地關,岷山 高以峻,燕水清且寒。一去千里孤,邊馬何時還?遙望煙嶂 外,瘴氣郁雲端。始知身死處,平生從此寒。

由煙雨江南變成了塞外風雲,敘述出使塞北,老死異地。內容 與本事全無關連,鮑照則改成羈客行無定所,只好任舟飄流:

羈客離嬰時,飄颻無定所。昔秋寓江介,茲春客河滸。往戢于 役身,願令懷永楚。冷冷儵疏澤,邕邕雁循渚。飂戾長風振,

遙曳高帆舉。驚波無留連,舟人不躊躇。

時當晉宋之際,此二作頗有清逸之氣。梁˙簡文帝則吸收南朝 吳歌和描寫女性的特點,敘述家住湘川的女子,如何靠船生活,當 然免不了重點刻畫她的面容、衣飾:

濺妝疑薄汗,霑衣似故湔。

可見梁代之風盛行,連「王者布大化」的內容都能改寫成輕豔 的內容。自此之後擬作,不是藉訴相思,

89

便是乘船出遊,

90

亦或是 聆聽櫂歌,

91

完全變成「因題而作」的情形。

88晉˙陸機<櫂歌行>:「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已,濯穢遊黃河。龍舟浮鷁首,

羽旗垂藻葩。乘風宣飛景,逍遙戲中波。名謳激清唱,榜人縱櫂歌。投綸沉洪川,飛繳入紫霞。」

同註 17,頁四六四。

89梁˙劉孝綽<櫂歌行>:「日暮楚江上,江深風復生。所思竟何在,相望徒盈盈。舟子行催櫂,

無所喝流聲。」同註 17,頁四六五。

90梁˙王籍<櫂歌行>:「 揚舲橫大江,乘流任蕩蕩。輕棧莫不息,復逐夜潮上。時見湘水仙,

恆聞解佩響。」同註 17,頁四六五。

91梁˙阮研<櫂歌行>:「芙蓉始出水,綠荇葉初鮮。且停《白雪》和,共奏《激楚》絃。平生 此遭遇,一日當千年。」同註 17,頁四六五。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 36 號(1959 年),頁 53-56;高崎直道, 〈如來藏思想の歷史と文獻〉 ,收入平川彰等編, 《講 座大乘佛教 6:如來藏思想》(東京:春秋社,1982 年),頁

國內經濟部分,11 月份的工業生產、出口以及商業營業額均較上月減 少、較上年同月增加,預期 12 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將與 11 月相近,商業營 業額可望高於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總計.

37.諸比丘!且置六年,…且置五年,且置四年,且置三年,且置二

(不寄發口試通知) 105年3月15日(星期二) 105年3月15日(星期二) 105年5月11日(星期三) 口試日期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教育統籌局 第 15頁 二零零三年二月. 諮詢文件內的建議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憫農 小池 七步詩 題西林壁 水調歌頭 聲聲慢 畫雞 花影 候風地動儀 泊船瓜洲 滿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