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蘇聯解體前之平反與回歸 一、限制解除與回歸

第四章 後史達林時期德意志人之平反與回歸

第二節 蘇聯解體前之平反與回歸 一、限制解除與回歸

利·布蘭特(Willy Brandt)的「東方政策」(Ostpolitik)48的作用下,西方與蘇聯展開 低盪期(Détente),蘇聯對德意志人態度又趨寬容。

47 Sidney Heitman, “The Soviet Germans,” Central Asian Survey 12(1) (1993), p. 77.

48 布蘭特認為,美蘇競爭已陷入僵局,若西德繼續推行哈爾斯坦主義,不僅不能重新統一,亦

不能消除蘇聯之威脅與美國之掌控,故其認為,西德只能以承認二戰後之現實與蘇聯達成諒解,

此政策為「東方政策」。主要政策內容為:與西方加強合作之同時,加強與東方之諒解;同時承 認戰後歐洲之現狀,改善與蘇聯及民主德國(東德)之關係。參見:周尚文、葉書宗、王斯德等著,

蘇聯興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頁 779。

49 Alexander Prieb, Deutsche Kolonisten Russlands 1763-2006 (Augsburg: Waldemar Weber Verlag, 2012), S. 162.

民協會(Vereinigung ausreisewilliger Deutscher der UdSSR; Association of Germans in the USSR Willing to Emigrate),不僅要求自由回歸西德之權利,更主張恢復前 自治共和國。1974 年成長至超過 7,000 個成員,並多次在莫斯科、塔林及阿拉木

50 Gerd Stricker, “Ethnic Germans in Russia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Stefan Wolff ed., German Minorities In Europe (New York and Oxford: Berghahn books, 2000), p. 169.

51 Nurlan Suraganov, Die Zuwanderung Deutscher nach Russland seit dem 18. Jahrhundert und Gründe für die Rückwanderung bis in die heutige Zeit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Situation in Kasachstan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8), S. 33.

52 蘇聯德意志人回歸通常以西德作為首要回歸國家。東德(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DDR) 通常是萬不得以的選擇,少部分選擇東德是因為有親屬在東德,但大部分只是作為日後移民至西 德的跳板。70 年代至 80 年代間,總計只有 11,000 蘇聯德意志人選擇回歸東德。參見:Sidney Heitman, “The Soviet Germans,” Central Asian Survey 12(1) (1993), p. 79.

53 J. Otto Pohl, “Soviet Apartheid: Stalin’s Ethnic Deportations, Special Settlement Restrictions, and the Labor Army: The Case of the Ethnic Germans in the USSR,” Human Rights Review, Vol. 13 Issue 2(2012), p. 221.

54 Gerhard Simon (Karen Forster&Oswald Forster Trans), Nationalism and Policy Toward the Nationalities in the Soviet Union, p. 338.

55 Hans Hahnenkampf, Analyse der Lage der Deutschen in Russland nach dem zweiten Weltkrieg-mit besonderem Blick auf die Gründe,die sie veranlasst haben Russland zu verlassen und nach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主義國家(西德)必須繳交 300 盧布的稅金(社會主義國家僅 50 盧布),且蘇聯德 意志人放棄國籍還必須額外繳交 100 盧布的費用,56企圖阻擋回歸潮。但另一方 面,蘇聯由於擔憂過於激烈的手段會影響其與重要政治、經濟夥伴─ 西德之關 係,故蘇聯實際上對處理德意志人之問題顯得謹慎行事,深怕引起西德政府之反 感。格哈特·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也體認,若要幫助更多的同胞離開蘇聯,

私下談判比大聲叫嚷來得有用,故也採取了相當低調的態度處理俄國德意志人之 問題。隨著請願的次數越趨密集,美國及東德、西德皆不斷施壓蘇聯對其境內德 意志人允許自由移民。57

由於雙方關係的改善,1971-1979 年間人數的增長與上個 10 年相比,翻了 10 倍之多,人數增長在 1976 年達到高峰,到了 80 年代後又因蘇聯與西方關係 交惡人數開始逐年下降。(見下圖 4-2)

Deutschland zu kommen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10), S. 9.

56 在 1975 年赫爾辛基協議(Helsinkin Accords)前,前往資本主義國家稅金為 400 盧布;但前往社 會主義國家僅 30 盧布。詳見:Benjamin Pinkus, “The emigration of national minorities from the USSR in the post-Stalin era,” Soviet Jewish Affairs, 13:1(1983), p. 24.

57 Barbara Dietz, Zwischen Anpassung und Autonomie Russlanddeutsche in der vormaligen Sowjetunion und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erlin: Duncker& Humblot, 1995), S. 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4-2:1972-1986 年德意志人從蘇聯回歸西德人數示意圖

資料來源:Maria Savoskul, “Russlandeutsche: Integration und Selbstidentifizierung, ” in Ipsen-Peitzmeier , Sabine, Kaiser , Markus, Zuhause Fremd-Russlanddeutsche Zwischen Russland und

Deutschland (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06), S. 200.

二、戈巴契夫時期之回歸期

在戈巴契夫(Михаил Горбачёв)上台前,蘇聯政府原意在 1979 年夏天打算在 哈薩克的 Зеленоград (Zelinograd,今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地區以 Ерейментау (Ereymentau)市為中心,設立了一個如同蘇聯早期的民族區,但遇到當地居民強 烈反對而失敗。58

在 1980 年代,德意志人多次在莫斯科紅場上示威遊行,雖然多人被逮捕,

但並沒阻止德意志人回歸故土的意願,由於當時資訊不公開,西方各國難以估計

58 關於在哈薩克設立自治區的詳細過程可參閱:Eric J. Schmaltz, “Carrots and Sticks . . . and Demonstrations: Yuri Andropov’s Failed Autonomy Plan for Soviet Kazakhstan’s Germans,

1976-1980,” The Eurasia Studies Society Journal of Great Britain and Europe(2014), Vol. 3. No. 1, pp.

1-36.

60 Hans Hahnenkampf, Analyse der Lage der Deutschen in Russland nach dem zweiten Weltkrieg-mit besonderem Blick auf die Gründe,die sie veranlasst haben Russland zu verlassen und nach

Deutschland zu kommen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10), S. 10.

61 Alexander Prieb, Deutsche Kolonisten Russlands 1763-2006 (Augsburg: Waldemar Weber Verlag, 2012), S. 168.

62 1991 年 5 月原本對蘇聯公民出入境的法律又有更大的簡化,但由於國內眾多的政治問題,出

入境簡化的法律直到 1993 年 1 月 1 日才全面生效,也解釋了為何 1993 年是德意志人回歸人數的 最高峰。參照:Barbara Dietz, Zwischen Anpassung und Autonomie Russlanddeutsche in der

vormaligen Sowjetunion und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erlin: Duncker& Humblot, 1995), S. 1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4-3:1987-2012 年德意志人從蘇聯回歸德國人數示意圖 63

資料來源:1986-2010 年之數據取自德國聯邦行政局(Bundesverwaltungsamt)之歷史統計資料

<http://www.dierusslanddeutschen.ru/doc/files/1950_2010.pdf>;2011-2012 年之資料同樣取自德國 聯邦行政局網站<http://www.bva.bund.de/DE/Home/home_node.html>

(二)完全平反與自治

戈巴契夫與西德總理科爾於 1988 年 11 月 28 日之會談中表示,蘇聯政府有 意在薩拉托夫省附近重新成立德意志人自治區。64蘇聯最高主席團也通過在哈薩 克改善教授德語為母語之決議,在蘇聯其他地區討論新開設德國學校。1989 年 3 月,蘇聯德意志人在莫斯科成立了名為重生(Wiedergeburt)的組織,該組織由 105 個代表組成,積極向蘇聯政府要求自治權利。65

63 兩德在 1990 年 10 月 3 日統一。

64 Fred Oldenburg “Relations between the USSR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n The Federal Institute for Soviet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eds., The Soviet Union, 1988-1989 Perestroika in Crisi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 p. 254.

65 該組織代表蘇聯全體德意志人,主要要求政治平反;同時提倡德文、德國文化及習俗,最重

要的是要求恢復自治共和國。該組織在向蘇聯政府要求重建自治共和國上展開了多年的運動,

1993 年成員已達 20 萬人,在德俄政府之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詳見:Eric J Schmaltz, “Reform

“Rebirth” and Regret: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Ethnic-German Nationalist Wiedergeburt Movement in the USSR and CIS, 1987-1993,” Nationalities Papers(1998), pp. 215-2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89 年 7 月 12 日在第一次民族代表大會的決議後,最高蘇維埃成立「蘇聯 德意志人問題委員會」(Kommission für die Probleme der Sowjetdeutschen),制定 恢復德意志人自治的方案,最後完成了該方案草案的制定。根據該草案,將在前 伏爾加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國領土上,恢復德意志人的自治。

除了在自治權利上的進展外,德意志人的進一步平反也實現了。1989 年 11 月 14 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宣布在戰爭期間之流放行為不僅是犯罪且違法,內 文中寫道:

「…二戰期間,政府將保加利亞人、印古什人、卡爾梅克人、卡拉柴人、克 里米亞韃靼人、德意志人、土耳其─梅斯赫金人、車臣人、朝鮮人、希臘人和庫 德人等民族強制流放,體現出史達林體制的野蠻與殘暴…最高蘇維埃認為,強制 流放不僅是最嚴重的犯罪,更違反了國際法及社會主義之人道原則,對之予以強 烈譴責。最高蘇維埃保證,此類踐踏人權和人道主義原則之事件不會在我們國家 重演…並將立法,確保蘇聯各民族免於受壓迫之可能…。」66

1989 年 11 月 18 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同意,在伏爾加地區重新成立一個獨 立的伏爾加德意志自治共和國,並委託成立國家委員會,徹底恢復蘇聯德意志人 之權益。67見此態勢,薩拉托夫州共黨領袖便在莫斯科及共和國選定地發動了大 規模的抗議及遊行,伏爾加地區俄裔居民之反感強烈,甚至說出︰「寧可要愛滋 病,也不要德意志共和國。」迫於壓力,最高蘇維埃暫緩計畫。68對於同時大量 回歸之德意志人而言,這些決議也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66 師建軍,「關於戰後蘇聯特殊移民的解密檔案」,冷戰國際史研究,俄國解密檔案(2010),頁

490。

67 Hans Hahnenkampf, Analyse der Lage der Deutschen in Russland nach dem zweiten Weltkrieg-mit besonderem Blick auf die Gründe,die sie veranlasst haben Russland zu verlassen und nach

Deutschland zu kommen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10), S . 11.

68 實際上,當地俄羅斯人並不反對德意志人;而是反對建立一個自治共和國。1990 年 1 月,當

地活動分子在莫斯科遊行的主題便為:「德意志人─好!,自治─不!(Germans – Yes! Autonomy – No!) 參見:Irina Mukhina, The Germans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 p. 161.

69 James Minaha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s Diverse Peoples- A Reference Sourcebook (Santa Barbara: ABC-CLIOs, 2004), p. 233.

70 Eric J. Schmaltz 認為蘇聯作出此舉是在戈巴契夫新政下,國內政治及各民族團體之壓力,其希 望透過改革能改善蘇聯國際地位及形象以及博取德國好感,增加德國在俄國的經濟投資。詳見:

“Soviet “Paradise” Revisited: Genocide, Dissent, Memory and Denial”

<http://www.grhs.org/heritage/SovietRepression.pdf>, p. 9.(1 June 2014).

71 早在 1893 年阿索沃地區的第一個村莊便由伏爾加德意志人所創建。阿索沃自治區目前人口

22,925 人(2010 年人口普查),當地以俄裔居民為主體,德裔人口僅占近 20% (2010)。自治區總面 積 1,400 平方公里,地方機關以俄語作為官方語言。

Deutsche unter Deutschen leben);到了1989-1990年時最重要的原因轉變為家庭團 聚(Familienzusammenführung);而到了1991年後,由於蘇聯經濟凋敝,此時經 Treaty on Good Neighbourly Relations, Partnership and Cooperation)以及蘇聯德意

意設立德語幼稚園。德國政府雖然積極協助在俄德意志人,包括街道基礎建設、電力及供水系統、

改善住房等措施,但並沒有達到減少移民回德國的效果。真正具備德國文化知識及德語能力之德 意志人早已離開,剩下的德意志人對德國文化及德語並沒有很高的興趣,最終這兩個自治區很有 可能被同化,成為第二個名不如實的猶太自治區。

74 Barbara Dietz, Zwischen Anpassung und Autonomie Russlanddeutsche in der vormaligen

Sowjetunion und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erlin: Duncker& Humblot, 1995), S. 104-109.

75 Marianne Takle, “(Spät)Aussiedler – from Germans to Immigrants,” Nationalism and Ethnic Politics, Vol. 17, No. 2, p.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