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俄國德意志人之研究─ 遷入、流放與回歸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俄國德意志人之研究─ 遷入、流放與回歸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俄 羅 斯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郭武平 博士. 政 治 大. 立 俄國德意志人之研究─ 遷入、流放與回歸. ‧ 國. 學. A Study of Russian Germans: Migration,. ‧. Deportation and Return.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 周克宣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三 年 六 月.

(2) 謝辭 碩士班兩年的求學生涯,承蒙恩師 郭武平教授在學術研究及生涯規劃上的 諄諄教誨,學生於此致上最誠摯的感謝。也感謝口試委員林永芳教授與趙竹成教 授在百忙中撥冗指導本論文。林教授不論於課堂、未來生涯及論文寫作有疑惑 時,總是耐心地指引方向,在參加課外活動與實習時,林教授都大力的鼓勵我; 趙教授在我提論文大綱之前,耐心指點,使我更能掌握論文的重心,並在論文口 試惠予諸多寶貴意見,使學生的論文更臻完善。 鈺茹助教是我們俄研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領袖,助教總是能有效率地解決我們. 政 治 大. 學校行政上的問題,私底下也很關心同學們論文的進度。俄研所能有鈺茹,我們. 立. 很幸運。. ‧ 國. 學. 感謝陪伴我四年的女友曾怡蓁,在寫作過程中不斷的激勵我,這篇論文是犧 牲我們無數約會方能快速竣工的。此外也要感謝父母多年來的栽培。. ‧. 感謝嘉祐在論文的寫作期間給予我精神上許多支持。亞倫、奕安和岱融認真. sit. y. Nat. 幫忙我檢查論文,感激不盡。乃文、閔荃和貞均在俄文學習上也教導我很多。契. al. er. io. 契娜在我查閱俄文文獻時,幫了大忙,平常也是我了解車臣的窗口。匠菁也給我. v. n. 很多找工作的建議。還要謝謝士德對於我未來留學給予很多建議,以及皓元學長. Ch. engchi. i n U. &德驊學弟對我接下來的軍旅生涯提供的寶貴資訊。還有其他俄研所的同學,很 高興在這短暫的兩年中認識了你們! 周克宣於台北 09. 07. 2014.

(3)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自 1762 年到 2012 年俄國德意志人在俄國的歷史,內容含括德 意志人遷移俄國之背景、蘇聯時期的流放以及蘇聯解體後的現況。 本研究成果主要有四點:(一)、凱薩琳二世為鞏固及開發大片南方新疆土, 在 1762 年開始邀請外國殖民者的政策,眾多特權及優惠吸引了當時歐洲窮困的 德意志人遷移至俄國,遷入運動長達百年並在 19 世紀末逐漸停歇。(二)、對德意 志人的流放早自 30 年代便已展開,1930 年初,對德意志人的流放起初為「階級 取向」,主要流放富農德意志人,1935 年後,逐漸移轉到「民族取向」,以民. 政 治 大 明顯的為居住地的改變、職業、母語認同與教育程度的低下。(三)、德意志人在 立. 族作為流放的標準,並一直持續到二戰時期。流放對德意志人的影響甚大,較為. ‧ 國. 學. 戰後的回歸,主要受到蘇聯與西德政府的外交關係影響,但在蘇聯解體後,則是 受到德國移民法規的影響。由於法規趨嚴,俄國德意志人近年來回歸德國人數不. ‧. 斷下滑,且已成為一個趨勢。(四)、目前俄羅斯僅存 60 萬德意志人,哈薩克約. sit. y. Nat. 23 萬。俄羅斯及哈薩克皆提出優惠條件希望吸引德意志人再度回歸,但真正回. al. er. io. 歸的寥寥可數,俄國德意志人最終很可能成為歷史名詞。雖然在俄羅斯境內存在. v. n. 兩個德意志人自治區,但德意志人未來很有可能面臨同化的命運。. Ch. engchi. i n U. 關鍵字:凱薩琳二世、伏爾加、俄國德意志人、民族流放.

(4)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history of Russian Germans in Russia from 1762 to 2012, which includ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ir migration to the Russia Empire, deportation in the Soviet era, and their current status after the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author has come to four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Emigration of Russian Germans occurred because of the will of Catherine II. During her reign, she intended to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new annexed land in southern Russia, which eventually led to her first invitation to foreign settlers in 1762. Catherine II provided foreign settlers with a series of privileges and thus attracted mainly Germans- who at that time were beset by poverty. Germans` emigration to Russia lasted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and came to a halt in late 19th century. 2. The deportation directed at Russian Germans was already in action in the 1930s.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30s, the deportation of Russian Germans was class-oriented. After 1935, however, it gradually switched to nationality-oriented and remained to be so during WWII. The deportation of Russian Germans had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most predominantly by the change of residence (from Europe to Asia), profession, and by the downfall of mother tongue salience and education level. 3. The number of Russian German returnees to Germany after WWII was influenced by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Soviet Union and West Germany. After the demi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number of returnees, however, w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omestic immigration laws of German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re had been stricter restrictions toward Russian German returnees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returnees has been declining and is expected to decrease in the future. 4. Currently there are around 60 thousand Russian Germans in Russia and another 23 thousand in Kazakhstan. Both counties have proposed good terms to attract Russian Germans to come back, but just a few of them eventually returned. Although there are two German autonomous districts in Russia, the residents in these two districts also face danger of assimilation..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 words: Volga, Catherine II, Russian Germans, Deportation.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 1-2 第二節、文獻回顧 .......................................................................................... 3-12 第三節、研究方法 .............................................................................................. 13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 14. 政 治 大. 第五節、章節安排 ........................................................................................ 15-16. 立. 帝俄時期德意志人的遷入 ...................................................................... ‧ 國. 學. 第二章. ‧. 第一節、遷入背景與遷入運動 ................................................................... 17-22. io. sit. y. Nat. 第二節、德意志人在俄國之發展 ............................................................... 23-29. n. al. er. 第三節、大斯拉夫主義之影響 ................................................................... 30-39. C. i n U. v. hengchi 第四節、小結................................................................................................ 40-42 第三章. 蘇聯德意志人之自治與流放 .................................................................. 第一節、列寧至史達林時期之自治 ........................................................... 43-48 第二節、史達林之流放與原因 ................................................................... 49-68 第三節、流放時期之命運與影響 ............................................................... 69-83 第四節、小結................................................................................................ 84-86.

(6) 第四章. 後史達林時期德意志人之平反與回歸 .................................................. 第一節、赫魯雪夫時期之平反與回歸 ....................................................... 87-97 第二節、蘇聯解體前之平反與回歸 ......................................................... 98-105 第三節、俄羅斯聯邦時期之變遷 ........................................................... 106-116 第四節、小結............................................................................................ 117-120. 第五章. 政 治 大. 結論............................................................................................ 121-124. 立. ‧ 國. 學. 參考文獻.................................................................................................... 125-138. ‧. 附錄............................................................................................................ 139-14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表格目錄 表 2-1 1897-1926 年間俄國及蘇聯德意志人人口之變化 ............................... 33 表 3-1 蘇聯 1926 年人口普查中各民族之讀寫能力 ....................................... 47 表 3-2 1945-1955 年特殊移民之德意志人人數................................................ 77 表 3-3 蘇聯時期俄國德意志人之人口統計 ..................................................... 78 表 3-4 1939 年蘇聯人口普查中各民族教育程度 ............................................. 80. 政 治 大 表 3-5 1989 年蘇聯人口普查中各民族教育程度 ............................................. 81 立. ‧ 國. 學. 表 3-6 俄國德意志人 1957-1991 年異族通婚率.............................................. 83. ‧. io. y. sit. Nat. 圖片目錄. n. al. er. 圖 2-1 德意志人遷入俄國路線 ......................................................................... 20. C. i n U. v. h e n c h i ....................................................26 圖 2-2 1710-1959 年俄羅斯德意志人分布圖 g. 圖 3-1 伏爾加德意志人流放地區 ..................................................................... 63 圖 3-2 戰後德意志人在特殊移民區的分布圖 .................................................. 74 圖 4-1 1951-1971 年德意志人從蘇聯回歸西德人數示意圖 ........................... 92 圖 4-2 1972-1986 年德意志人從蘇聯回歸西德人數示意圖 ......................... 101 圖 4-3 1987-2012 年德意志人從蘇聯回歸德國人數示意圖 ......................... 103.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俄國德意志人(Российские немцы)在德國被視為俄國人,而在俄國又被歸 類為德國人。德意志人在俄國有久遠的歷史,從12世紀到19世紀末從未間斷,吸 引歐洲人赴俄,為俄國帶來西方基督教文明一直為眾多沙皇的既定政策。 俄國德意志人大量遷入俄國,乃受凱薩琳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 1729-1796)之詔令所吸引。來到俄國後大量聚集於伏爾加河流域,便被稱作伏爾 加德意志人(Поволжские немцы; Volga Germans),伏爾加德意志人也往往成為. 政 治 大. 俄國德意志人的代名詞。在百年發展後,德意志人並不僅僅存在於伏爾加河地. 立. 區,而在俄國的各個角落皆有其蹤跡,西至波蘭,東至遠東地區,南至高加索,. ‧ 國. 學. 皆可見其蹤影。俄國德意志人在俄國的歷史中,不僅僅只涉及單純的遷入 (Migration),在不同時期皆有著遷出(Emigration)俄國,前往美洲或回歸德國的運. ‧. 動。 1. y. Nat. sit. 在蘇聯早期,德意志人享受自治權利,並在1924年蘇聯內成立「伏爾加德意. n. al. er. io. 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i n U. v. Республика Немцев Поволжья; Autonome Sozialistische Sowjetrepublik der. Ch. engchi. Wolgadeutschen),為第一個獲得自治共和國地位之少數民族。然而,在史達林 時期,對德意志人之強制流放不僅規模最大、影響也最為長遠。二戰期間,迫害 更達到了高峰,不僅伏爾加自治共和國被取消,多達百萬德意志人更被移送至西 伯利亞及中亞充當奴工。在戰爭結束後,仍對德意志人各種基本權益有著重重限 制,因此在二戰後,德意志人展開了長達數十年的平反及自治運動。 1. 根據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字典的解釋,“Migration” (移民,包含移入及移出) 乃指一大群人民或動物自一個地方遷徙至另一處(the movement of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birds or animal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而 “Immigration” (移入),乃指永久居住在異國的過程(the process of coming to live permanently in a country that is not your own);至於“Emigration” (移出), 則是指離開居住國並前往另外一個國家(to leave your own country to go and live permanently in another country)。德意志人在俄國不僅僅為單純的移入或移出,而是在不同時期包含不間斷的移 入及移出,故筆者認為選擇用 Migration 較為恰當。參見: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http://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 1.

(9) 在蘇聯解體後,多達兩百多萬餘人回歸德國,在德國其又被稱為「晚回歸者」 (Spätaussiedler),並在德國形成一個特殊的族群。至今仍有數十萬的德意志人 散落在俄羅斯及中亞等國,成為一個廣大的離散民族(Diaspora People)。 俄國德意志人的流放命運,與其他同被流放的少數民族相比,其境遇更為特 殊多舛,而研究德意志人的歷史,使我們能借鏡蘇聯處理民族問題的錯誤方式, 在錯誤中學習,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此外,在筆者大學時代交換至德國 期間,學習俄語的家教便是俄國德意志人。種種都引發了筆者的研究動機。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主題為自俄羅斯帝國至俄羅斯聯邦時期俄國德意志人之. 治 政 大 本文之研究目的主要有兩點,分別為: 立. 歷史發展。. (一)、德意志人遷移俄國之背景及過程。. ‧ 國. 學. (二)、蘇聯時期,德意志人被流放的經過及其影響?.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n U. v.

(10) 第二節. 文獻回顧. 蘇聯時期對少數民族之流放之資訊,在1980年代末期,隨著機密檔案逐漸解 密公開,逐漸為人所知。然而,或許由於時空及地理因素影響,台灣及大陸地區 對於俄國德意志人的文獻並不多,不是粗略帶過,就是介紹淺顯,甚至還有錯誤。 在英文文獻中,對於流放時期及流放後之資訊隨著出版年份先後,除了數據不精 確外;內容亦有出入。由於史達林對於德意志人流放之複雜性及延續性,至今眾 多學者仍無法呈現流放的過程、地點以及流放的實際情況進行爬梳。幸眾多解密 檔案之公開,流放之詳細情況有著更精準的資訊,筆者更希望能利用解密後大陸. 政 治 大 該筆寶貴資料,為國內提供關於研究俄國德意志人的研究資訊。 立. 學者師建軍翻譯俄國學者之文獻─「關於戰後蘇聯特殊移民的解密檔案」2,利用. ‧ 國. 學. 國內尚未有研究俄國德意志人之專書,因此筆者將以西文之專書、期刊及論 文作為主要資料來源,其中西文資料將以英語及德語之相關書籍及期刊為主,俄. ‧. 語資料為輔。筆者對於研究俄國德意志人之文獻依主題分類可分為下五大類。. sit. y. Nat. al. er. io. 一、俄國德意志人之遷入及發展史. v. n. 關於俄國德意志人之文獻中,最多莫過於對伏爾加德意志人的歷史介紹,這. Ch. engchi. 類作者通常自身為伏爾加德意志人之後裔:. i n U. Fred C. Koch 所著的《伏爾加德意志人在俄國及美洲-1763 年至現今》 (The Volga Germans in Russia and The Americas from 1763 to the Present) 3 一書中,便 對伏爾加德意志人的來源、百年來的發展進行了詳盡的介紹,每個歷史事件幾乎 都有涵蓋,可以說是研究伏爾加德意志人不可不參閱的一本著作。 Nadjeschda Eremina 所撰之《受罰的民族,20 世紀的俄國德意志人家族》(Ein. 2. 師建軍, 「關於戰後蘇聯特殊移民的解密檔案」 ,冷戰國際史研究,俄國解密檔案(2010),頁 413-505。 3 Fred C. Koch, The Volga Germans in Russia and The Americas from 1763 to the Present (University Park: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

(11) Bestraftes Volk, Eine Russlanddeutsche Familie im 20. Jahrhundert) 4,一文涵蓋自 凱薩琳二世頒布詔令至俄羅斯聯邦時期德意志人之歷史,文中更穿插自身家族之 歷史,可以說是一本家族史。然而,作者與一般美國學者論調不同的是,作者認 為,早在德蘇戰爭爆發前,蘇聯政府便將德意志人當作敵人。其提出的證據為, 早在 30 年代的去富農化時期,德意志人受到反革命及指控為富農、取消其選舉 權,甚至還被流放至西伯利亞及中亞地區,可見一斑;而 Darrel Philip Kaiser 的 《伏爾加殖民區的遷入及遷出》 (Emigration to and from the German-Russian Volga Colonies)5亦屬於此類,作者除了對於伏爾加德意志人流放之過程有詳盡的介紹. 治 政 Robert Korn 在《忠誠的獎賞》(Der Lohn für die大 Treue) 中,除了對伏爾加德 立. 外,亦對其 1870 年後移民至美洲的歷史有所含括。. 6. 意志人早期發展歷史有著十分詳盡的介紹外,文中更穿插數位德意志人的親身歷. ‧ 國. 學. 史口述資料,增進了歷史真實感。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就伏爾加德意志人的傳. y. Nat. 貴的資訊,可謂是研究伏爾加德意志人之一本專書。. ‧. 統、文化、音樂、節慶及伏爾加地區當時各大殖民區的發展提供了非常詳細且寶. er. io. sit. Philipp Keim 的《伏爾加德意志人自遷入至殖民者公署之廢除》 (Die Wolgadeutschen von der Einwanderung bis zur Aufhebung des Kolonistenkontors) 7提. al. n. v i n 供本文伏爾加德意志人自遷入俄國至 C h 1860 年代之早期歷史發展。文中內容包含 engchi U. 伏爾加德意志人建築風格、經濟、宗教及教育制度,是一本了解伏爾加殖民區之 初期發展的專書;另一方面,James W. Long 的《自特權自身到一無所有─ 伏爾 加德意志人 1860-1917》(From Privileged to Dispossessed- the Volga Germans, 1860-1917) 8,則是對伏爾加德意志人在帝俄末期之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資訊,作 4. Eremina Nadjeschda,“ Ein bestraftes Volk. Eine Russlanddeutsche Familie im 20.Jahrhundert , ” in Irina Scherbakowa ed., Russlands Gedächtnis Jugendliche Entdecken Vergessene Lebensgeschichten (Hamburg: Körber-Stiftung, 2003), S. 79-95. 5 Darrel Philip Kaiser, Emigration to and from the German-Russian Volga Colonies (Huntsville: Darrel Kaiser Books, 2007). 6 Rober Korn, Der Lohn Für die Treue (Waldemar: Weber Verlag, 2012). 7 Philipp Keim, Die Wolgadeutschen von der Einwanderung bis zur Aufhebung des Kolonistenkontors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6). 8 James W. Long, From Privileged to Dispossessed: The Volga Germans, 1860-1917 (London: 4.

(12) 者不僅對於當時伏爾加地區之社會狀況、土地問題及經濟產業皆有所談論,更論 及帝俄末期所發生之各重大事件及其對伏爾加德意志人之影響。 另外一類型的專書,則較偏重於介紹俄國全體德意志人,時間軸從其遷入俄 國至回歸德國皆有涵蓋。相關書籍如 Alexander Prieb 的《俄國德意志殖民者》 (Deutsche Kolonlisten Russlands) 9,一書中講述當時德國、俄國之歷史背景,解釋 德意志人離開德國及遷入俄國之推力與拉力。除了生動的文字描寫外,更提供了 眾多歷史圖片。作者自身為史達林流放政策下的受害者,其父母被蘇聯軍隊自德 國流放至特殊移民區,因此作者較大篇幅論述德意志人之流放以及壓迫。在其最. 治 政 大 所採取的歧視政策有著批評,亦是一本值得參閱的書籍。 立. 後一章「不知所措」(Fassungslosigkeit)中,亦對德國政府對回歸的俄國德意志人. Irina Mukhina 的著作《蘇聯德意志人》( The Germans of the Soviet Union) 10亦. ‧ 國. 學. 屬此類。作者在本書中大量引用第一手的官方資料,提供筆者許多難以尋得的數. sit er. io. 二、列寧時期民族政策. y. Nat. 面向。. ‧. 據。更特別的是其更探討流放對蘇聯德意志人女性的影響,提供筆者研究的不同. al. n. v i n Pipes在《蘇聯之組成:共產主義及民族主義 Ch engchi U. Richard. 1917-1923》(The. form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 Communism and nationalism, 1917-1923)11的第一章 「俄國的民族問題」(The National Problem in Russia)中,將列寧對於民族問題 的看法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 1893-1913年、1913-1917年以及1917-1923年。 作者認為,列寧的民族自決理論實際上並不是解決俄國民族問題的方法,更批評 列寧非但不嘗試解決民族問題,反而只是利用了民族問題來完成自身政治野心。.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8). 9 Alexander Prieb, Deutsche Kolonisten Russlands 1763-2006 (Augsburg: Waldemar Weber Verlag, 2012). 10 Irina Mukhina, The Germans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 11 Richard Pipes, The form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 Communism and nationalism, 1917-1923(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5.

(13) Robert Conquest之著作《蘇聯民族政策的實踐》 (Soviet Nationalities Policy in Practice)12中則對馬克思對於民族問題的理論、聯邦制與民族政策的關係以及列 寧、史達林之民族問題的看法亦有談論。 在周尚文、葉書宗、王斯德等人著之《蘇聯興亡史》13的第三十章「民族危 機的加劇和蘇聯的解體」中提到,沙皇政府百年來對弱小民族進行的壓迫及歧視 政策,使得民族對立、猜忌嚴重,一直到十月革命後,透過列寧大力提倡民族自 決、民族平等,反對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原則後才有了改善;但列寧之後的領導 人不了解民族矛盾,使得民族間在宗教、文化、風俗之間的差異沒受到重視,造. 治 政 大 《列寧論民族殖民地問題的三篇文章》 文中包括列寧對民族自決的概念的 立. 成了嚴重後果。. 14. 闡述以及其對民族問題的看法,對筆者了解列寧之民族政策有所助益。. ‧ 國. 學 ‧. 三、史達林時期民族及特殊移民政策. y. Nat. 就史達林的民族政策來說,趙常慶、陳聯璧、劉康岑、董曉舊等人所著的《蘇. er. io. sit. 聯民族問題研究》15一書亦有詳盡的介紹。在其第四章「史達林 - 勃烈日涅夫 時期民族工作的問題」便有提及史達林處理民族問題的錯誤包括:剝奪少數民族. al. n. v i n 的權利、將十幾個弱小的少數民族逐出家園及取消許多民族自治實體等等作為。 Ch engchi U 對於特殊移民政策的起源,師建軍及付奮奎在「蘇聯特殊移民政策的深層原. 因」中提到:「特殊移民的產生是俄國歷史傳統的延續,是史達林極權主義下動 員型社會─ 經濟發展模式的結果。」16除了史達林的個性之外,師建軍更認為, 史達林對於馬列主義教條式錯誤理解,是其重蹈俄國動員型社會發展模式覆轍的 主因,而其工業化及農業集體化的政策又催生了特殊移民現象的產生。. 12. Robert Conquest, Soviet Nationalities Policy in Practice(New York: Praeger, 1967). 周尚文、葉書宗、王斯德等著,蘇聯興亡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 列寧,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列寧論民族殖民地問題的三 篇文章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5 趙常慶、陳聯璧、劉康岑、董曉舊等著,蘇聯民族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6 師建軍、付奮奎, 「蘇聯特殊移民政策的深層原因」 ,俄羅斯研究,第 6 期(2007),頁 89。 13. 6.

(14) 而在特殊移民政策中,青覺與栗獻忠在《蘇聯民族政策的多維審觀》17一書 中,對筆者了解史達林之特殊移民政策提供了眾多資訊。在其第三章「蘇聯政治 生活中的民族政策」中,作者將特殊移民分為兩個種類:第一種為 30 年代史達 林為消滅富農政策下的富農特殊移民;第二種為二戰前後以國家安全、通敵叛國 等理由被流放的弱小少數民族。 師建軍所撰「蘇聯特殊移民政策的歷史演變」18,一文中運用大陸及俄羅斯 學者出版之專書以及俄羅斯國家檔案館解密資料,從而對史達林之民族流放之政 策- 包含特殊移民政策的歷史演變進行系統性的分析,文中亦對 1941-1954 年. 治 政 大 代「去富農化時期」以及 40 至 50 年代針對少數民族的「民族流放時期」。作者 立. 間特殊移民人數變化提供了數據。作者將特殊移民之政策分為兩個階段:30 年. 提到,隨著 30 年代中期農業集體化之實施和國際關係之緊張,史達林從 30 年代. ‧ 國. 學. 針對富農「階級性」之流放將目標逐漸轉移到了「民族性」的流放;史達林到了. ‧. 40 年代,放鬆對富農之特殊移民限制,轉而將強制流放的焦點放在少數民族。. y. Nat. 雖然同為特殊移民之身分,但與富農之特殊移民相比,蘇聯對少數民族的特殊移. er. io. sit. 民歧視還來的更嚴重,其中除了特殊移民之子女之身分世襲外、地方政府也對這 些少數民族之特殊移民之人身自由、經濟活動進行限制,而作者對蘇聯特殊移民. al. n. v i n 的解放劃分為四個階段: (一)、特殊移民解放政策的醞釀期(1953 年至 1954 年 Ch engchi U 中);(二)、大多數特殊移民解放期(1954 年中至 1956 年末);(三)、持續解放. 剩餘特殊移民時期(1957 年至 1958 年);(四)、特殊移民徹底解放期(1959 至 1965 年間)。 師建軍在「關於戰後蘇聯特殊移民的解密檔案」中,主要編譯自兩位俄國研 究特殊移民政策的兩位專家:Н. Ф. Бугай 及В. Н Земсков。師建軍編譯了兩位俄 國專家書籍中之檔案資料,而這些檔案資料乃引用自蘇聯中央檔案館(現俄羅斯 聯邦國家檔案館)及內務人民委員部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 17 18. 青覺、栗獻忠,蘇聯民族政策的多維審觀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師建軍, 「蘇聯特殊移民政策的歷史演變」,寧夏大學學報,第30卷,第5期(2008),頁88-95。 7.

(15) The People's Commissariat for Internal Affairs) 等官方資料。文中師建軍更加入自 身的意見,其認為,特殊移民的產生乃是許多綜合因素之下的結果,除了實現農 業集體化、工業化、鞏固國防、平衡國家東西部人口差距以及加強偏遠地區經濟 開發等表面原因外,還有更深層的歷史背景如國際情勢緊張及國內落後的因素。 師建軍不否認特殊移民政策對國家工業化、開發偏遠地方經濟及人口平衡的貢 獻,但仍是史達林解決民族問題的錯誤方式。. 四、俄國德意志人的流放及其後歷史. 治 政 大 章「被消滅的民族」(Liquidated Peoples)中提到,伏爾加德意志人之流放是出 立 Walter Kolarz 的《俄國及其殖民地》(Russia and Her Colonies) 19中,第三. 自於國家安全因素,蘇聯希望藉此對其他非俄羅斯裔之民族作出警告,乃是一種. ‧ 國. 學. 對其對「蘇聯政體忠誠」 (Loyalty to Soviet Regime)的一種測試,作者並認為若. y. Nat. (Buryato-Mongols)自治共和國的少數民族身上。. ‧. 日本攻打蘇聯則相同的境遇則會發生在雅庫特(Yakuts)或布里雅特-蒙古. er. io. sit. 而在 Robert Conquest 所著之《蘇聯民族流放》(Soviet Deportation of Nationalities)20一書中,首先對伏爾加德意志人的歷史來源進行簡短回顧。本書. al. n. v i n 中較特別的是,作者不只以歷史的角度去分析蘇聯二戰時期伏爾加德意志人被流 Ch engchi U 放的命運,更以政治、意識形態的面向去探討原因,在當時資料欠缺的時代,作. 者用最少的資料卻拼湊出完整的資訊,其更是第一個繪畫出德意志人被流放路線 的學者,為西方研究伏爾加德意志人的先鋒。21在第七章探討主題「非官方資料」 (Unofficial Accounts)中,作者大量參閱曾親自參與流放過程的前任內務人民委 員部上校布爾立茲司基(Colonial Burlitski)的口述、高加索(Kavkaz)及普羅 米修斯(Prometheus)期刊、還包括人口普查之數據及蘇聯大百科(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之俄文資料。渠認為,德意志人流放之原因主要為國家 19 20 21. Walter Kolarz, Russia and Her Colonies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52). Robert Conquest, The Soviet Deportation of Nationalities (London: Macmillan, 1960). Ibid., p. 94. 8.

(16) 安全因素─ 史達林擔心其與德軍合謀,因此流放屬於一種預防性措施(Preventive Measure),防止其落入敵人手中。作者所提供關於流放的數據由於寫作時空限 制,並無記載流放人數之資料,故作者所提供流放之數據僅提到自烏克蘭、克里 米亞及北高加索大約流放了 20 萬人。 22 而 Александр Некрич 所撰寫的《被流放的民族》(Наказанные Народы) 23亦 是 70 年代關於蘇聯民族流放的早期作品之一。作者對蘇聯二戰期間對各民族之 流放進行了初步的整理,敘述流放的歷史背景及強制流放的情況,其將被流放的 民族分為兩類:分別是預防性軍事需求而流放的民族─ 包括伏爾加德意志人、. 治 政 大、卡拉柴人(Karachais)、 流放民族 ─ 車臣人(Chechens) 、印古什人(Ingushs) 立 庫德人(Kurds) 、希臘人(Greeks) 、含姆辛人(Hemshins) ;以及以懲罰為由的. 克里米亞韃靼人(Crimean Tatars)及巴爾卡爾人(Balkars) 。雖對作者於德意志. ‧ 國. 學. 人之流放並不是十分詳盡,但仍然對筆者了解蘇聯民族流放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 В. Н. Земсков 之著作《特殊移民》 (Спецпоселенцы) 24是 1990 年代後,首. 殊移民之建置及其人數變化有著更為精確的掌握。. io. sit. y. Nat. 先利用官方資料對蘇聯各流放民族之人數進行統整分析的文章,該文使筆者對特. al. er. 至於 Н.Л. Поболь, П.М. Полян 等人合著的《史達林的流放 1928-1953》. n. v i n ( Сталинские депортации 1928-1953 ,俄國學者根據最新的解密 C h ) 則是近十年內 engchi U 25. 資料所編撰而成的一本專書,本書不但對德意志人的流放時間、地點及人數都有 極為詳細的紀載,作者們更整理許多流放德意志人的重要命令,使筆者對於流放 的經過有著更深刻的了解。 J.Otto Pohl所著《蘇聯社會資本及特殊移民:1941-1960年》 (Social Capital and Special Settlers in the USSR, 1941-1960)26的文章中則提到,蘇聯針對特定民族流. 22. Robert Conquest, The Soviet Deportation of Nationalities (London: Macmillan, 1960), p. 53. 亞.涅克里奇著,王攸琪、沈江等譯,被流放的民族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87)。 24 В.Н Земсков, «Спецпоселенцы» (1990), C. 3-17. 25 Н.Л. Поболь, П.М. Полян, Сталинские депортации 1928-1953 (Москва: Демократия, 2005). 26 J. Otto Pohl, “The Loss, Retention, and Reacquisition of Social Capital by special Settlers in the USSR, 1941-1960,” in Cynthia J. Buckley, Blair A. Ruble& Erin Trouth Hofmann eds., Migration, homeland, and belonging in Eurasia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 pp. 23. 9.

(17) 放之動機有著種族及文化兩個因素,因為蘇聯政府認知德意志人無法融入蘇維埃 社會,視為本質上無法相容蘇維埃國家,特別是德意志人這類與外國(德國)有 著「種族關聯」的民族。史達林將其視為潛在的第五縱隊份子,流放不過是一種 預防性的安全措施。在為何德意志人獲得平反時間較晚的問題上,其則認為,乃 是其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27不足的結果。在特殊移民區廢除後,戰爭期間 被流放的各民族依照其社會資本多寡將會影響其要求返回出生地及自治共和國 權利之能力,其中德意志人社會資本最低的原因有三點:首先為歷史因素,相較 於其他較早獲得平反之流放民族,德意志人在俄國的歷史根源較淺,再者,德國. 治 政 大Korenizatsiya)政策之失敗 同。此外,蘇聯20年代實施的本土化(Коренизация; 立. 德意志人又缺乏文化同質性(Cultural Homogeneity),有著宗教、語言認同的不. 恢復其權利,返回出生地等訴求上團結力不足。. 學. ‧ 國. 亦是一個重要因素,種種都造成了其社會資本低下,進而影響其對蘇聯政府要求. ‧. Gerhard Simon 在《蘇聯民族民族主義及政策─ 自極權專政至後史達林社. y. Nat. 會》(Nationalism and Policy Toward the Nationalities in the Soviet Union- from. er. io. sit.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to Post-Stalinist Society) 28中提出,蘇聯之所以遲遲不願 平反德意志人之罪名及限制返回出生地之原因為歷史因素。其證據為蘇聯在. al. n. v i n 印 古C 什 自 治 共 和 國 (Чечено-Ингушская hengchi U. 1957 年 恢 復 車 臣 ─. 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The Chechen–Ingush Autonomous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後,被流放的車臣人及印古什人返回原本的家鄉引發了 大量的暴力事件及與當地新居民產生嚴重的紛爭,使得蘇聯政府擔憂,若同樣給 予其返回出生地之權利將與當地新住民產生衝突。 287-312. 27 J. Otto Pohl 認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乃由個體間之社會連結、網絡、相互之義務所組成, 其中又可分為結合型社會資本」 (Bonding Social Capital)與「橋接型社會資本」 (Bridging Social Capital)兩種。前者能在族群之間能藉由文化傳統之網絡加強自身身分認同,該資本之多寡影響 一族群集合凝聚力及動員之能力;而後者則是指橫跨多網絡的團體,茲網絡可使資訊及其他資產 流動。 28 Gerhard Simon, (Karen Forster& Oswald Forster Trans), Nationalism and Policy Toward the Nationalities in the Soviet Union: from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to Post-Stalinist Society (Colorado: Westview, 1991). 10.

(18) Pavel Polian 之著作《違反其意志:蘇聯強制遷徙之歷史與地理》 (Against Their Will: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Forced Migrations in the USSR) 29,則是目 前一本系統化分析蘇聯流放歷史起源、流放過程及路徑之著作。該書對於筆者分 析德意志人之流放過程、途徑及在特殊移民區之資訊有相當大的助益。 Hans Hahnenkampf在其著作《俄國德意志人二戰後之情況分析-特別探討為 何其離開俄國並來到德國》(Analyse der Lage der Deutschen in Russland nach dem zweiten Weltkrieg-mit besonderem Blick auf die Gründe,die sie veranlasst haben Russland zu verlassen und nach Deutschland zu kommen) 30中提到,流放對俄國德. 治 政 大 遠,對其保有文化傳統、語言、工作及教育權都有很大的傷害,甚至對其民族認 立. 意志人所帶來的破壞十分巨大。作者並表示,流放導致德意志人生活距離彼此遙. 同也受到了影響。而對於為何德意志人最終選擇離開俄國,作者認為除了蘇聯解. ‧ 國. 學. 體後經濟困頓、教育制度落後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德意志人在戰後的四十年間不. ‧. 斷的向政府請願恢復其自治權利,而政府則不斷以拖待變,正是這種沮喪及失望. y. Nat. 導致其在蘇聯解體後大量離開俄國。. er. io. sit. 大陸學者研究俄國德意志人之資料不多,但筆者仍找到一份有助益的文獻。 如初祥在「鮮為人知的一幕,蘇聯德意志人被迫移居西伯利亞和中亞的歷史」31. al. n. v i n 中,對蘇聯德意志人在二戰期間的強制流放提供了眾多的資料,包括流放的前置 Ch engchi U 作業及過程、二戰期間成立的勞動軍(Tрудармия; Labor army)建置及特殊移民 區的生活都有所涵蓋。初祥認為,將敵對國(德國)公民或同族人流放至指定區 域集中管理是可以接受的,但蘇聯政府卻在三點上大大傷害了民族感情,包括: (一)、為德意志人冠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在特殊移民區進行流放式的管理; (三)、戰爭結束後將管制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從而降低了蘇維埃政權的威信。 29. Pavel Polian, Against Their Will: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Forced Migrations in the USSR (Budapes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3). 30 Hans Hahnenkampf, Analyse der Lage der Deutschen in Russland nach dem zweiten Weltkrieg-mit besonderem Blick auf die Gründe,die sie veranlasst haben Russland zu verlassen und nach Deutschland zu kommen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10). 31 初祥,「鮮為人知的一幕— 蘇聯德意志人被迫移居西伯利亞和中亞的歷史」,西伯利亞研究, 第 4 期(1999),頁 1-8。 11.

(19) 五、蘇聯解體後之德意志人歷史 有關於俄國德意志人的另外一類型文獻,則是關注其在蘇聯解體後的發展, 其中Barbara Dietz所撰寫的《介於適應與自治,俄國德意志人在前蘇聯及聯邦德 國》(Zwischen Anpassung und Autonomie Russlanddeutsche in der Vormaligen Sowjetunion und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32一書中,詳細地提供俄國德 意志人自1954年至1994年移民至德國之數據。作者將德意志人回歸聯邦德國(西 德)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55-1970年、第二階段1971-1980年以及第三階段 1981-1986 年。作者認為,這三個階段的移民數量變化都與蘇聯的外交及內政情. 治 政 大 (Migrationsbewegungen in der Geschichte der Russlandeutschen)中,作者便指 立. 勢有著很大的關係,在作者第三章「俄國德意志人移民運動史」. 出,蘇聯與西方國家的低盪期(Détente)結束後,對德意志人回歸德國造成負. ‧ 國. 學. 面的影響。而針對回歸德國之原因,作者對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原因:1985-1986. ‧. 年德意志人移民之因素歸類為種族因素- 欲保存自身語言、文化、以德國人的. y. Nat. 身 分 與 德 國 人 生 活 ; 到 了 1989-1990 年 時 最 重 要 的 原 因 , 轉 變 為 家 庭 團 聚. er. io. sit. (Familienzusammenführung);而到了1991年後,由於蘇聯經濟凋敝,此時經濟 因素- 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及住房機會變成了德意志人離開的主因。. al. n. v i n Suraganov的《自18世紀德意志人遷入俄國運動及其現今回歸原因─ Ch engchi U. Nurlan. 特別探討哈薩克之情況》(Die Zuwanderung Deutscher nach Russland seit dem 18. Jahrhundert und Gründe für die Rückwanderung bis in die heutige Zeit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Situation in Kasachstan) 33,則特別關注德意志人 在俄國及其各繼承國之發展,對筆者了解德意志人在各共和國之狀況有很大的助 益。其中對於哈薩克的德意志人有著相當詳細的介紹。. 32. Barbara Dietz, Zwischen Anpassung und Autonomie Russlanddeutsche in der vormaligen Sowjetunion und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erlin: Duncker& Humblot, 1995). 33 Nurlan Suraganov, Die Zuwanderung Deutscher nach Russland seit dem 18. Jahrhundert und Gründe für die Rückwanderung bis in die heutige Zeit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Situation in Kasachstan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8). 12.

(2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採用歷史研究法以及文獻分析法,透過這兩種研 究方法之配合,以求達到客觀的研究成果。 (一)「歷史研究法」 所謂「歷史研究法」是指有系統性的蒐集及客觀評鑑與過去發生之事件相關 之資料,以檢驗事件之因果或趨勢,並以此提出準確之解釋,進而解釋現況,並 對未來的發展做出預測的一種分析方法。歷史研究法可幫助我們瞭解當時問題之. 政 治 大. 來源、問題之發展以及其特徵為何,對過去所採用之解決方案及未採用之方案進. 立. 行確認。知曉歷史法有助於管理者重蹈歷史覆轍,或只用傳統狹隘或膚淺之角度. ‧ 國. 學. 來觀察自身之環境。一國之政策有其延續性且受時代背景之因素所影響,透過運 用歷史研究法,可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領導人與執行者動機之願景及渴望。 34. ‧. 俄國德意志人為何遷入俄羅斯帝國?其中是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或是宗教因. y. Nat. al. n. (二)「文獻分析法」. Ch. engchi. er. io. 究欲利用歷史研究法,來探究這些議題。. sit. 素影響成分為大?蘇聯時期其歷史發展脈絡為何?流放的詳細情況為何?本研. i n U. v. 而「文獻分析法」是廣泛應用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之一,以系統且客觀性 的評定,配合證明之方法,來確定過去事件之真實性及結論,協助了解過去所發 生之事件之前因後果,從而探知過去、解釋現況、推知未來。35文獻可分為一手 文獻(Primary Source) ,包括官方與非官方的各種原始及間接文件資料;以及二 手文獻(Secondary Source) ,又包括專書論著、期刊論文、報章時事及網路資料 等相關資料。透過參閱一、二手文獻,對資料進行歸納、整理,最後從中尋求問 題之答案。. 34 35. 張紹勳,研究方法 (臺中:滄海書局,2000),頁 309-312。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 (臺北:陽智文化出版社,2000),頁 103。 13.

(2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在時間上有所限制,時間之範圍始於帝俄時期 1762 年凱薩琳二世公 布詔令始,終於 2012 年。.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屬於宏觀研究,俄國德意志人在俄國之歷史有兩百餘年,如此長時. 治 政 大 研究之第一個研究限制。另外筆者俄語能力有限,無法大量閱讀俄文文獻,但仍 立 間軸所發生之歷史事件眾多,對於非與研究目的相關之事件只能重點描述,為本. 將參閱重要俄國學者之著作且積極利用俄文文獻中譯本來補足俄語文獻的不. ‧ 國. 學. 足。最後,德意志人流放之相關資料到戈巴契夫晚期方公諸於世,但現在眾多文. ‧. 件又被俄國及中亞各國以各種名義限制參閱,36筆者未能親自前往俄國及中亞蒐. y. Nat. 集相關資料,進行實際的田野調查、親身訪問俄國德意志人亦屬限制之一,因此. er. io. sit. 將以國內各大學圖書館及中研院圖書館之各式書籍、期刊以及網路新聞等二手資 料進行研究,補足這方面之不足。. n. al. Ch. engchi. 36. i n U. v. 1990 年代,由於前蘇聯的檔案部分公開,20 年來在德國、俄國、哈薩克及吉爾吉斯的學者依 據解密檔案資料撰寫了大量的文獻;但現今的開放性大不如前,以吉爾吉斯的中央檔案館 TsGAKR(Central State Archives of the Kyrgyz Republic)為例,二戰流放時期所成立的勞動軍的資 料便重新分類為機密(Secret)以及最高機密(Top Secret)等級。參見:Irina Mukhina, The Germans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 p. 3. 14.

(22) 第五節. 章節安排. 本研究可以區分為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研究範圍 與限制以及章節安排。. 第二章為帝俄時期德意志人的遷入:本章主要探討俄國德意志人之歷史脈 絡。首先將針對俄國德意志人遷入俄國前,當時德國以及俄國之背景進行分析, 探索德意志人前往俄國之原因以及凱薩琳二世發布詔令、邀請外國人之歷史背. 政 治 大 帝俄晚期斯拉夫主義興起對俄國德意志人之影響進行回顧。作為了解往後歷史之 立 景。再者,探討其發布詔令百年間,德意志人陸續前往俄國之運動,並在最後對. ‧. ‧ 國. 學. 基石。. 第三章為蘇聯德意志人之自治與流放:該章為本文研究之主軸,首先探究列. sit. y. Nat. 寧民族政策及民族自決理論,作為日後對史達林之民族政策及特殊移民政策了解. al. er. io. 之基礎。隨即論述史達林對德意志人的流放政策、經過及影響。尚包括流放過後,. v. n. 強迫德意志人加入勞動軍及其在特殊移民區及勞動軍之情況,都將在本章探討。. Ch. engchi. i n U. 第四章為後史達林時期德意志人之平反與回歸:該章主要探討後史達林時期 德意志人之歷史發展。赫魯雪夫時期展開對二戰期間被無辜流放之民族平反,勞 動軍之解散及特殊移民區之廢除為德意志人平反的一個開端,而平反的進程、德 意志人之境遇、德意志人在俄國掀起的自治運動以及解體後其之回歸,則為本章 之重點。. 第五章為結論。就前三章之研究對俄國德意志人之研究發現進行說明,統整 結論,並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15.

(2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6. i n U. v.

(24) 第二章 帝俄時期德意志人的遷入 第一節. 遷入背景與遷入運動. 一、德意志人之遷入背景 早在伊凡四世(Иван IV, 1530-1584) 時期,俄國沙皇便開始邀請德意志裔的 工程師、醫生及教育家等技術人才赴俄,但這段時期赴俄人數仍不具規模。 1德 意 志 人 較 大 量 遷 入 俄 國 是 一 直 到 16 世 紀 的 彼 得 大 帝 時 期 (Пётр I Великий, 1682-1725)才開始。彼得大帝於1702年頒布詔令,再度邀請德意志人手工藝家、 技術人才及農民來到俄國, 2德意志人來到俄國後,在各大城市形成了街區,在. 政 治 大. 莫斯科便形成了德國街區(Немецкая Слобода)。3彼得大帝的聯姻政策使得德國皇. 立. 室與俄國羅曼諾夫皇室產生交集,歐洲與俄國的聯繫自此一直持續到1917年十月. ‧ 國. 學. 革命前夕。. 但俄國德意志人真正意義上大規模遷入,發生在同為德意志人的凱薩琳二世. ‧. (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 1729-1796)時期。招募外來移民之政策是當時歐洲重商. y. Nat. sit. 主義下的產物之一,歐洲國家如奧地利及普魯士早在凱薩琳二世前便已推行相同. n. al. er. io. 之政策,希望吸引外來移民促進經濟發展,該政策又稱作「殖民政策」. i n U. v. (Konlonisationspolitik)。4凱薩琳趁顎圖曼土耳其人衰弱,不斷南進奪取其黑海之. Ch. engchi. 領土,取得南烏克蘭黑海沿岸大片未開發疆域。為鞏固自身統治,凱薩琳二世希 望以基督教文化之歐洲殖民取代當地突厥民族, 5建立緩衝地帶,開墾廣袤未開. 1. Fred C. Koch, The Volga Germans in Russia and The Americas from 1763 to the Present (University Park: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 195. 2 Nurlan Suraganov, Die Zuwanderung Deutscher nach Russland seit dem 18. Jahrhundert und Gründe für die Rückwanderung bis in die heutige Zeit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Situation in Kasachstan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8), S. 14. 3 莫斯科德意志人街區的成立,為其在俄國的流散奠基。事實上街區不僅僅居住德意志人,更包 括普魯士人、瑞士人及其他不講俄語的外國人。莫斯科的德意志街區於 1812 年因莫斯科大火災 而消失。 4 Philipp Keim, Die Wolgadeutschen von der Einwanderung bis zur Aufhebung des Kolonistenkontors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6), S. 8. 5 當地經常受到遊牧民族哈薩克人(Киргизы)及卡爾梅克人(Калмыки)等遊牧民族侵擾,一直到 18 世紀末都不斷侵擾伏爾加德意志人之殖民區。 17.

(25) 發的土地。 6 基於上述動機,凱薩琳二世於1762年及1763年頒布兩次詔令,邀請外國殖民 者開墾新土地,凱薩琳二世希冀吸引具有專業技能的農夫及工匠赴俄。頒布詔令 吸引外國殖民者是其上任後的幾個重大決定之一。 1762年12月4日第一次的詔令「關於除猶太人外之外國人至俄國定居及自俄 國自由回歸其祖國之允許」(Über die Erlaubnis für die Ausländer, außer Juden, hinauszugehen und in Russland zu siedeln und über die freie Rückkehr von russischen ins Ausland gelaufenen Menschen in Ihr Vaterland)中以俄語、德語、法語及英語;. 治 政 大 令因優惠條件不明確,僅具有歡迎移民之宣傳效用,響應人數相當少,俄國政府 立 甚至波蘭語、捷克語與阿拉伯語在歐洲主要國家的報紙中刊登。 7但第一次的詔. 大大高估了響應人數。. ‧ 國. 學. 隔年,1763年7月22日又頒布第二次詔令「關於赴俄在其所欲各省定居之外. ‧. 國人及其贈與權利」(Über die Erlaubnis allen Ausländern, den nach Russland. y. Nat. fahrenden, in den Gubernien zu siedeln in denen sie es wünschen und über die ihnen. er. io. sit. geschenkten Rechte)。在詔令中凱薩琳二世便提及: 「我國帝國廣袤,尚有大片潛 力極大之領土未受開發,礦產豐富、山川壯麗。」 8此外,凱薩琳二世更明訂優. al. n. v i n 惠條件,凱薩琳二世給予外國殖民者許多優惠— 除了每家庭給予農地30公頃、 Ch engchi U 免除兵役、補助赴俄旅費、允許免關稅攜帶至多300盧布等價個人財產以及免除 稅賦10-30年不等外,更保障來者之政治自治權、宗教信仰自由、保障語言文化 及其對自身教育之自治權;9對於建造農房及馬廄,亦提供10年無息之貸款。10方 才吸引大量外國殖民者─ 不僅德意志人,甚至來自現今法國、比利時及荷蘭的. 6. 除了上述原因外,當時凱薩琳二世除了目睹英國、荷蘭及普魯士接收新教徒(Huguenots)所帶來 的經濟利益外,此外還有最基本的人口學概念— 越多的人口,國家就越強盛。 7 Philipp Keim, Die Wolgadeutschen von der Einwanderung bis zur Aufhebung des Kolonistenkontors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6), S. 10. 8 “Catherine the Great and the 'Russian-Germans,” Deutsche Welle (Jul. 23.2013), <http://www.dw.de/catherine-the-great-and-the-russian-germans/a-16965100> (May 29 2014). 9 Andreas Kappeler, Russland als Vielvölkerreich: Entstehung-Geschichte-Zerfall (München: C.H Beck, 1993), S. 52. 10 Walter Kolarz, Russia and Her Colonies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52), p. 69. 18.

(26) 殖民者皆來到了俄國。 11 該詔令公布後,歐洲各國成立各種私有及國有代辦處以招募殖民者,每成功 吸引一個移民,各代辦處便可自俄國政府得到一筆獎金。12俄國政府更與德意志 各邦貴族展開合作, 13分別在德國的羅斯勞(Rosslau)、呂貝克(Lübeck)、比丁根 (Büdingen)、紐倫堡(Nürnberg)、韋爾達(Werda)及烏姆(Ulm)等地成立代辦處,廣 納人才。俄國為保障外國殖民者之權利,亦在俄國各殖民地成立相應之機構─ 殖 民者公署(Kontor),殖民者公署可逕自與外國代表進行直接溝通。假如對殖民者 給予優惠條件不夠周全或實施有異議,公署可向俄國議會報告,甚至賦予其直接. 治 政 大 為俄國延續的政策,並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葉為止。 立. 與沙皇溝通的權力。14邀請外國殖民者,特別是具備基督教文明的歐洲人,也成. 綜觀來看,引發德意志人大量遷入俄國之主要原因為貧窮及土地短少。15先. ‧ 國. 學. 前連年戰爭紛擾之影響,16導致長年經濟危機及土地歉收,以當時柏林五口之家. ‧. 為例,高達73%的收入必須花在糧食。此外,當時德國尚面臨土地過少、農民過. y. Nat. 剩、宗教衝突以及稅賦過重 17等問題,導致德國各邦人民渴望土地、宗教自由、. er. io. sit. 減少賦稅及免除兵役權;反之,俄國剛好土地過剩、農民技藝不精。於是在這樣 的互補條件下,凱薩琳的詔書自此開啟德意志人長達百年共分三波遷入俄國之運. n. al. 動。. Ch. engchi. 11. i n U. v. 歐洲各君主國特別是荷蘭及英國等具有海外殖民地的國家,不樂見人民移居它國,便採取了 一系列的嚴格措施限制移民。 12 Philipp Keim, Die Wolgadeutschen von der Einwanderung bis zur Aufhebung des Kolonistenkontors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6), S. 30. 13 18 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反對封建制為一趨勢,在當時德國各邦雖無激起革命,但貴族為了 減緩緊張,鼓勵農民移民。農民面臨貴族壓榨,並無選擇只能移民,當時德意志人亦選擇前往北 美洲,但與前往俄國相比,費用高昂。 14 Philipp Keim, Die Wolgadeutschen von der Einwanderung bis zur Aufhebung des Kolonistenkontors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6), S. 12. 15 Ebenda., S. 16. 16 當時的德國地區歷經了三十年戰爭(1618-1648)及七年戰爭(1756-1763)。前者使得德國各邦國 人口減少三分之一,在法爾茲(Pfalz)、波梅爾恩(Pommern)、圖林根(Thüringen)及紐倫堡(Nürnberg) 各邦人口甚至少三分之二,眾多村莊毀滅;後者亦造成嚴重破壞,使得當地經濟凋敝,久久不能 恢復。 17 當時在德國農民經常必須將所有的收成出售以支付稅收,對其造成極重負擔。 19.

(27) 二、德意志人三波遷入運動 德意志人進入俄國主要有三種路線(見下圖2-1):主要在但澤(Danzig)或呂貝 克(Lübeck)乘船經過波羅的海抵達克倫斯塔(Kronstadt),在當地待一至二天後, 再接駁至聖彼得堡的港口橘樹鎮(Oranienbaum)。18在橘樹鎮港口向沙皇宣誓效忠 後,再經由陸路抵達伏爾加河上游,一路向下至薩拉托夫省;次之為自德國烏姆 (Ulm)經多瑙河到黑海,再散佈至南烏克蘭及高加索地區;亦有少數經陸路波蘭 再進入俄羅斯本土。.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2-1:德意志人遷入俄國路線 資料來源:Berend Nina, Russlanddeutsches Dialektbuch (Halle: Projekte-Verlag, 2011), S. 1.. 大部分人通常赴俄前便已熟識,甚至是親屬。根據啟程地、季節及交通工具 之不同,旅途一般耗時三至六個月不等,遷入俄國之旅途艱辛且危險,當時有15%. 18. Fred C. Koch, The Volga Germans in Russia and The Americas from 1763 to the Present (University Park: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 19. 20.

(28) 的德意志人餓死及折返。19抵達各殖民區後,再根據宗教信仰而聚居,如同氏族 (Clans)般互相支持。 德意志人第一波赴俄國運動發生在1764-1769年間,凱薩琳二世的第二次詔 令吸引主要來自德國中部黑森(Hessen)的德意志人,20有約25,000名其中超過半數 為農民的德意志人響應。21德意志人在抵達橘樹鎮港口後,便在當地建造少量殖 民據點,大多數人繼續沿著伏爾加河水路的方式不斷湧進伏爾加中下游流域,在 5年內便在伏爾加河流域建立了超過104個母殖民區(Mutterkolonien)。 22期間第五 次俄土戰爭(1768-1774)的爆發、普加喬夫之亂(1773-1774)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政 治 大. 喬瑟夫二氏(Josephs II, 1765-1790)在1768年禁止移出國家之政策,導致第一次遷 入俄國潮減緩。. 23. 立. 德意志人第二波赴俄國運動發生於1801-1823年間,德意志各邦在歷經拿破. ‧ 國. 學. 崙戰爭(1804-1815)後,經濟凋敝以及當地大地主之沉重稅賦,使得人民大量出. ‧. 走。同時凱薩琳二世的繼任者保羅一世(Павел I, 1796-1801)於1800年9月6日的詔. y. Nat. 令中,追認凱薩琳之殖民政策及對殖民者的特權,總共賦予殖民者約332,100英. er. io. sit. 畝大小之土地。24保羅一世除了邀請德意志人外,更對來自普魯士,因宗教因素 逃避兵役而來到俄國的門諾教德意志人(Mennonites Germans)寬容 25,在詔令中承. al. n. v i n 諾其免除其一切兵役,確立門諾教德意志人之特權,至1810年為止,有超過18,000 Ch engchi U 名門諾教德意志人來到烏克蘭。 26 19. Nurlan Suraganov, Die Zuwanderung Deutscher nach Russland seit dem 18. Jahrhundert und Gründe für die Rückwanderung bis in die heutige Zeit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Situation in Kasachstan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8), S. 19. 20 七年戰爭對當地的巨大破壞,加大當地人民向外移民的推力。 21 J. Otto Pohl, “Volk auf dem Weg: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of the Russian-Germans From 1763 to the Present Day,” 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Vol. 9, No. 2(2009), p. 268. 22 德意志人抵達新地點便建立子殖民區(Tochterkolonien),而通常子殖民區的命名,都與母殖民 據點或者德國之家鄉名稱有所關聯。 23 Alexander Prieb, Deutsche Kolonisten Russlands 1763-2006 (Augsburg: Waldemar Weber Verlag, 2012), S. 35. 24 Irina Mukhina, The Germans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 p. 8. 25 門諾教德意志人來自東普魯士,為和平主義者,為了躲避服役而遷入俄國。沙皇保羅一世特 許其免除兵役並可在森林擔任守衛或在醫護隊擔任職務。在十月革命前,仍有 10 萬餘人在俄國, 在 1957 年蘇聯特准來自美國的門諾教徒前往蘇聯找尋其下落。詳見:Robert Conquest, The Soviet Deportation of Nationalities (London: Macmillan, 1960), pp. 145- 146. 26 J. Otto Pohl, “Volk auf dem Weg: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of the Russian-Germans From 1763 to 21.

(29) 保 羅 一 世 死 後 , 亞 歷 山 大 一 世 (Александр I, 1801-1825) 透 過 第 六 次 (1787-1792)、第七次俄土戰爭(1806-1812)以及1813年併吞克里米亞汗國後,再度 取得廣大黑海沿岸之土地。亞歷山大一世繼續前任沙皇之政策,希望俄羅斯人能 效仿德意志人的工業及商業能力,故在1804年2月20日頒布詔令,再度邀請殖民 者前往俄國。這次德意志人主要來自普魯士(Preußen)、巴登(Baden)、法爾茨 (Pfalz)、亞爾薩斯(Elsass)及符騰堡(Württemberg)等地。第二波的遷入運動,德意 志人來到俄國的原因主要為經濟及宗教因素,一共吸引超過50,000- 60,000德意志 人來到烏克蘭,27其在俄國黑海地區又成立了209個殖民據點。28由於來者眾多,. 治 政 大 少具備300基爾德(Gulden)數量之現金或者有專業技能方可赴俄,且不能預支其 立 亞歷山大一世開始對赴俄人士之條件有所限制。其規定赴俄之德意志人必須要至. 來俄國之費用,以及必須以家庭為單位申請赴俄。 29. ‧ 國. 學. 德意志人最後一波之赴俄國運動則是在1830-1880年間,沙皇批准了約. ‧. 25,000-30,000德意志人在西烏克蘭沃里尼亞(Volhynia)地區定居,產生了沃里尼亞. y. Nat. 德意志人(Volhynian Germans)。30德意志人在此期間不斷移入當地,以至於到1880. n. er. io. al. sit. 年,沃里尼亞德意志人移民已達170,000人。 31. Ch. engchi. i n U. v. the Present Day,” 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Vol. 9, No. 2(2009), p. 268. 27 James W. Long, From Privileged to Dispossessed: The Volga Germans,1860-1917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8 ), p. 14. 28 Ibid. 29 Nurlan Suraganov, Die Zuwanderung Deutscher nach Russland seit dem 18. Jahrhundert und Gründe für die Rückwanderung bis in die heutige Zeit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Situation in Kasachstan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8), S. 19. 30 Nina Berend, Russlanddeutsches Dialektbuch (Halle: Projekte- Verlag, 2011), S. 20. 31 J. Otto Pohl, “Volk auf dem Weg: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of the Russian-Germans From 1763 to the Present Day,” 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Vol. 9, No. 2(2009), p. 269. 22.

(30) 第二節 德意志人在俄國之發展 一、初來乍到 剛抵達伏爾加地區的德意志人,身處於完全未開發的地帶。當地沒有任何基 礎建設、建築材料及農業機具。由於當地冬天極度寒冷,與歐洲之冬天差異極大, 因此初來乍到的頭幾年,德意志人尚須借宿在俄羅斯農民家中方可生存。 大部分德意志人在家鄉雖然務農,到俄國後嘗試從事其他行業,俄國本希望 藉由德意志殖民者的協助開發蠻荒之地,且俄國對穀物之需求量大,基於茲背 景,帝俄政府在1767年頒布詔令,禁止德意志人從事除了農業以外的行業,32且. 政 治 大 意志人之權利。此外,凱薩琳二世原意將伏爾加地區規劃成一個整齊且有序的殖 立 德意志人不被允許離開其殖民地。此詔令與1763年詔令的原則相牴觸,限制了德. ‧ 國. 學. 民區,但面臨地方貴族及當地俄羅斯農民非法佔據土地,造成德意志人到了當地 只能獲得條件不好的土地。而且伏爾加地區不僅因氣候條件不同於歐洲家鄉,導. ‧. 致連年穀物收成不佳,政府時常無法準時繳交春季需要的種子,更加重了歉收。33. sit. y. Nat. 當地尚面臨遊牧民族、盜匪之侵襲,種種原因使得德意志人離開當地─ 有的返. al. er. io. 回德國、有的前往北美洲,一直要等至1775年伏爾加地區才獲得首次豐收。 34. v. n. 土地、學校與教堂在殖民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土地方面,烏克蘭德意志人. Ch. engchi. i n U. 允許土地私有;而伏爾加德意志人的土地則是歸屬村社(Мир)所擁有,土地擁有 者死後再由村社分配土地。子嗣繼承土地法律也有著不同,烏克蘭德意志人是由 最年輕的兒子繼承,最年長的兒子在成家後,會自父親得到少許農業機具及牲 畜;而伏爾加德意志人則是依照子嗣人數重新分配。35土地分配方面,烏克蘭德 意志人之條件較伏爾加德意志人來得優渥,不但土壤條件良好,伏爾加德意志人. 32. James Minaha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s Diverse Peoples- A Reference Sourcebook (Santa Barbara: ABC-CLIOs, 2004), p. 102. 33 伏爾加河地區氣候基本上屬於冬天長冷,夏天短熱且降雨量不定。當地氣候之記載可參見: James W. Long, From Privileged to Dispossessed: The Volga Germans, 1860-1917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8), pp. 2- 7. 34 早年當地便流傳一句俗語:「第一代人得到死亡,第二代人得到貧窮,第三代得到麵包。」 35 Alexander Prieb, Deutsche Kolonisten Russlands 1763-2006 (Augsburg: Waldemar Weber Verlag, 2012), S. 49. 23.

(31) 僅取得30公頃地;而烏克蘭德意志人取得多達65公頃地,且還能依自身需求自由 購買土地。 36 由於享有教育自治權,教堂可自由雇用牧師,在每個德意志人的殖民區大部 分皆設有獨立的教會學校,由當地人自由雇用教師,並以德語授課,這也造就了 其識字率在1914年達80%的高水平,同時間俄羅斯人僅28.4%。 37此外,在遵循 俄國法律的先決條件下,在殖民區內德意志人也建立了自治政府及司法機構,成 為一個獨立於俄國之外的國中國。 38在宗教方面,德意志人享受高度宗教自由, 宗教對德意志人的意義重大,往往教堂是殖民區內最重要且華麗的建築。日後德. 治 政 大 詢中心等機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伏爾加及烏克蘭德意志人逐漸在俄國站穩腳 立. 意志人更在各殖民區中建立起各式機構,包括醫院、運動場、報紙媒體及教育諮. 步,展開了歷史的新頁。. ‧. ‧ 國. 學. 二、壯盛繁榮. y. Nat. 到了19世紀中期,德意志人逐漸壯大。由於土地的短少及子嗣的分產制度之. er. io. sit. 影響,德意志人成為耕作土地─ 特別在農業及磨坊技術專家。在引進德國先進 的農業器具後,伏爾加地區及烏克蘭地區農業生產便大幅度的提升,很快地,德. al. n. v i n 意志人便將該二區域打造成俄國農業的典範區,並開始俄國對農業、棉花出口作 Ch engchi U 出重要的貢獻。並在日後將產業逐漸轉型為紡織製造及菸草生產。當時德意志人 口僅占俄國總人口之3%,但其所生產的農業作物占俄國農業出口的60%之多。39 在烏克蘭地區的德意志人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基於工業化時代人口增長,小. 麥需求大增的情況下,烏克蘭德意志人放棄了原本熟悉的畜牧業,進而發展農 業。烏克蘭德意志人將農業產品輸往歐洲,並再自歐洲引進最新技術及各式新品 36. Nurlan Suraganov, Die Zuwanderung Deutscher nach Russland seit dem 18. Jahrhundert und Gründe für die Rückwanderung bis in die heutige Zeit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Situation in Kasachstan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8), S. 19. 37 Gerd Stricker, “Ethnic Germans in Russia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Stefan Wolff ed., German Minorities In Europe (New York and Oxford: Berghahn books, 2000), p. 166. 38 J. Otto Pohl, Ethnic Cleansing in the USSR, 1937-1949 (Westport CT: Greenwood, 1999), p. 29. 39 Alexander Prieb, Deutsche Kolonisten Russlands 1763-2006 (Augsburg: Waldemar Weber Verlag, 2012), S. 60-61. 24.

(32) 種牲畜。數十年內德意志人在烏克蘭成立了三間專門生產高質量農業機械的大型 企業。40除了大型企業外,在伏爾加地區及烏克蘭地區的德意志人尚成立超過一 百家精煉、釀酒及釀醋工廠等中小企業。 41 不到百年,俄國德意志人的人口不斷增加。伏爾加德意志人殖民區內的出生 率極高,由最初的25,000人茁壯至240,000人,原本的104個母殖民地也擴增到165 個之多。42隨著逐漸在俄國站穩腳步,德意志人也鼓勵其子嗣從商、往技術人員、 教師以及醫生等高知識份子階層努力,逐漸在各行政主體擔任要職,包括在銀 行、工廠及政府官員皆有其身影,對沙皇也十分忠心。 431860年後,在伏爾加地. 治 政 大 內過於擁擠,也引發德意志人另一波內部遷移,但這些遷移皆屬個人之行為,且 立 區以及其他各地區的殖民據點已逐漸穩定,但人口過多 44,也造成了各個殖民區. 其遷居之開銷皆由個人完全負擔。. ‧ 國. 學. 直到俄國1861年推行斯拉夫化政策前,德意志人與境內其他農民相比,屬於. ‧. 當時唯一的自由農,不僅享有各種特權,更因德意志人自身的勤勞及文化水準較. y. Nat. 高,使得俄國德意志人在社經上比其他族裔之農民更具優勢。45再加上其農藝技. er. io. sit. 術及機具精密,不傳授將其技術外族農民,更加強了其優勢地位。 46 因帝俄政府不限制烏克蘭德意志人農民購地之權利,因此烏克蘭地區的德意. al. n. v i n 志人透過購買土地,不斷擴大其農地,以至於在日後引起俄羅斯農民及帝俄政府 Ch engchi U 之妒忌及注意。大量擁地之現象尤其以烏克蘭之黑海地區及比薩比亞(Bessarabia). 為甚,當時德意志人在烏克蘭地區所擁有之土地與波西米亞(Bohemina)大小相. 40. Alexander Prieb, Deutsche Kolonisten Russlands 1763-2006 (Augsburg: Waldemar Weber Verlag, 2012), S. 60. 41 Ebenda., S. 62. 42 James W. Long, From Privileged to Dispossessed: The Volga Germans, 1860-1917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8), p. 8. 43 1853-1856 年間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德意志人積極支援戰事,特別在協助運送傷員及提供運輸 工具上積極幫俄軍。 44 雖然 19 世紀德意志人人口無精準數據,但 James W. Long 估計 19 世紀始,光在伏爾加河流域 德意志人之人口每 25-30 年便成長一倍,出生率及死亡率分別是 2:1。 45 Robert Conquest, Soviet Nationalities Policy in Practice (New York: Praeger, 1967), p. 47. 46 Isabelle Kreindler, “The Soviet Deported Nationalities: A Summary and an Update,” Soviet Studies, Vol. 38, No. 3 (Jul., 1986), p. 388. 25.

(33) 同。47且德意志人排斥烏克蘭及俄羅斯等外族人,往往不讓外族在其村莊或殖民 區擁有任何房產,因此烏克蘭地區的德意志人由於擁地甚大及較為排外,與外族 人相處上最具衝突性,相反的,伏爾加地區的德意志人則相對較無此問題。 48. 三、百年後的俄國德意志人 經百年發展,德意志人在俄國壯盛繁榮,在各地建立起眾多殖民區。(見下 圖2-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2-2:1710-1959年俄羅斯德意志人分布圖 資料來源:Martin Gilbert 著,王玉菡譯,俄國歷史地圖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頁39。. 47. Walter Kolarz, Russia and Her Colonies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52), pp. 70-71. Dietmar Neutatz, Deutsche Bauern in den Steppen Rußlands Die Wolga- und Schwarzmeerdeutschen von der Ansiedlung bis zur Deportation: Mit einem vergleichenden Blick auf die Donauschwaben (München: Koehler & Amelang, 1994), S. 135.. 48. 26.

(34) 德意志人以伏爾加河流域及烏克蘭地區為中心,在俄羅斯帝國開枝散葉,分 別在俄羅斯形成伏爾加德意志人(Volga Germans),在烏克蘭形成黑海德意志人 (Black Sea Germans)、沃里尼亞德意志人(Volhynian Germans)以及克里米亞德意 志人(Crimea Germans),還有人數在數萬不等,分散在高加索、西伯利亞以及莫 斯科、聖彼得堡兩大城市的德意志人。 伏爾加德意志人為是最早第一波遷入運動中來到俄國的群體,由於德意志人 在此區域建立大量的殖民據點,逐漸成為德意志人的主要集聚地,故在此區域的 德意志人又被稱為伏爾加德意志人。伏爾加德意志人主要務農,到俄國不到百. 治 政 大 之情況下,土地短少引發伏爾加德意志人往烏拉爾(Ural)及西伯利亞遷徙,更在 立. 年,便將俄國落後的南疆,開發為俄國最重要的糧倉之一。殖民區人口逐漸飽和. 當地建立了數個子殖民區。 49. ‧ 國. 學. 在烏克蘭的德意志人屬第二波遷入運動時來到俄國之群體,其又可分為主要. ‧. 三個團體:黑海德意志人、克里米亞德意志人及沃里尼亞德意志人。50黑海德意. y. Nat. 志人因人數較其他兩者占優勢,經常被通稱為烏克蘭德意志人。黑海德意志人主. er. io. sit. 要居住在比薩比亞及多布羅加(Dobrujan)兩地。其大多數屬精練的農民,亦將烏 克蘭打造成俄國重要穀物出產地之一。沃里尼亞德意志人是最後一群來到俄國的. al. n. v i n 德意志人,其主要來自當時的波蘭地區,1882-1914年沃里尼亞德意志人移居至 Ch engchi U 更內陸的烏拉爾、中亞及西伯利亞地區,並在當地成立了殖民區。克里米亞德意 志人則是屬於較為孤立的一個族群,不與其他地區德意志人有著接觸。在烏克蘭 的德意志人是僅次伏爾加地區,德意志人第二大的集散地。隨著時間推進,烏克 蘭德意志人所建立的殖民區亦面臨人口過多、資源不足之情形,引發德意志人繼 續往俄國更內陸的省份移居。20世紀初,德意志人自烏克蘭又移居到比薩比亞、 塔夫里切斯基省 51(Тавриче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及高加索地區。 49. 當時德意志農民賣掉所有家當,移居到百里,甚至千里外杳無人煙之地點購買廉價的土地, 再建立子殖民區之情況相當常見。詳見:James W. Long, From Privileged to Dispossessed: The Volga Germans, 1860-1917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8), p. 132. 50 Irina Mukhina, The Germans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 p. 11. 51 塔夫里切斯基省(Тавриче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為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含括包括克里米亞、聶伯河 27.

(35) 高加索地區的德意志人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德意志人,高加索德意志人居住在 較孤立且族裔複雜的殖民區內。與伏爾加及烏克蘭地區之殖民區相比,德意志人 在高加索的殖民區彼此分散不相連,促使其長期與非德裔民族接觸,故同化較其 他地區的德意志人較深入。在1920年代,德意志人在高加索地區便建立了超過200 個據點,主要分為五大殖民區。52特別的是,當俄羅斯境內的殖民區都停止接收 新德意志殖民者後,高加索的殖民區仍不斷歡迎新殖民者,因此與其他俄國的殖 民區相比,高加索地區的德意志人與德國母國之聯繫、語言及文化更為緊密,但 1921年及1933年的飢荒使當地德意志人人口嚴重下降,史達林日後的流放更完全. 治 政 大 亦有人數較少的德意志人分布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的兩大城以及西伯利亞與 立. 消滅高加索德意志人。. 中亞地區。以莫斯科及聖彼得堡為例,是早期居住在德意志街區的德意志人後裔. ‧ 國. 學. 以及居住在俄國境內其他地區德意志人以知識份子及文化精英為主的融合群. ‧. 體。在羅曼諾夫王朝終結前,形成了與其他地區德意志人全然不同之方言、文化. y. Nat. 傳統及心態。53而西伯利亞及中亞地區的德意志人,則是在隨著19世紀末,俄國. er. io. sit. 歐洲省份殖民區土地逐漸短少情況下,逕自決定向該區移民而產生。西伯利亞及 中亞的德意志人亦孤立於其他德意志人,直到1940年代勞動軍的動員前,一直屬. al. n. v i n 於一個孤立的群體。1871年開始,德意志人移居到哈薩克西北部省份,直到20 Ch engchi U 世紀初一共建立了110個殖民區。54在1900-1914年間,又在國家政策之推動下,55 大約10萬餘德意志人移居到西伯利亞地區, 56建立323個德意志人殖民區。 57 正由於俄國德意志人因地理分布廣泛,遷入時間不同,彼此之間在社經條件 下游、黑海和亞速海沿岸地區。 52 Irina Mukhina, The Germans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 p. 12. 53 Ibid., pp. 15-16. 54 “Assessment for Germans in Kazakhstan” : <http://www.cidcm.umd.edu/mar/assessment.asp?groupId=70502#summary> (9 May 2014). 55 彼得·斯托雷平(Пётр Столыпин)之眾多重要的改革之一,便是開發西伯利亞之農業,為該地區 提供經濟前景。斯托雷平農業改革的結果讓德意志人在烏拉爾地區、西伯利亞東、西部─ 特別 是鄂姆斯克(Omsk)、阿爾泰地區的斯拉夫戈羅德(Славгород)兩地、哈薩克,甚至在遠東地區之 殖民立下了基礎。 56 Gerd Stricker, “Ethnic Germans in Russia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Stefan Wolff ed., German Minorities In Europe (New York and Oxford: Berghahn books, 2000), p. 165. 57 Irina Mukhina, The Germans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 p. 16. 28.

(36) 有明顯差異,不應將其視為擁有同一文化、語言及宗教信仰之民族。德意志人在 各地形成群體,彼此互不交流,因此「俄國德意志人」這個名詞,在俄國十月革 命前並不存在。 5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58. Ch. engchi. i n U. v. Irina Mukhina, The Germans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 p. 7.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長期以來白俄羅斯之政治、經濟文化深受主要貿易夥伴俄羅斯影 響。2017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楊肅煜 召集人.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use past tense to describe the features and life of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e.g., Socrates was a philosopher. He was the teacher of Plato. He emphasized ethics and

 申請人應依個人專業及意願順序,至多可選填該批次 30 個校系 志願,所選志願應與申請人所學專業相同或相近。所選填志願 中,國立大學共可選填 10 個志願,每校至多選填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Die Dharani des Groben Erbarmens des Bodhisattva Avalokitesvvara mit tausend Hánden und Augen: Ube,γsetzung und Untersuchung ihrer te耳tlichen Grundlage so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