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行銷美學與風格主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行銷美學與風格主題

壹、 行銷美學

一、 行銷美學(Marketing Aesthetics)

Bernd Schmitt & Alex Simonson(1997)首次在《大市場美學》

(Marketing Aesthetics) 23提出此一新術語,乃是指「利用由企業或 品牌中所產生的感知經驗、並使其對該組織或該品牌的識別有所 貢獻的一種行銷學」。此處的「美學」定義非侷限於美術研究的範 疇,而是廣義的範疇,指「一種與邏輯截然不同、訴諸美感的、

並以真實為目標的自然科學。」24

在體驗經濟時代,大部分顧客在基本需求已獲得滿足時,惟 有進一步滿足他們在體驗上的需求-亦即他們對於美學的需求-

就可以輕易將價值展現出來。換言之,存在於顧客生活中的美學 生命力,可以為所有組織提供各種機會,以透過各式各樣的感知 經驗來吸引顧客;並因而讓所有的顧客與組織,都能藉由顧客的 滿意與忠誠,得以互蒙其利。

行銷美學(Marketing Aesthetics)係由三種完全不同的領域所導 出:(一)產品設計、(二)傳達研究、(三)空間設計。上述每個領域 都是以二分法(dichotomy)為其特徵。

(一) 產品與圖形設計:其差異分野為「功能」與「外形」。 功能(function)是指一項產品或服務的各種切合實用的 利益或特質;而外形(form)則是指產品或服務的包裝。

(二) 傳達研究:其差異分野係在於兩種不同的訊息-「中心訊息」

與「周邊訊息」。

中心訊息(central message)乃是指主要的說服議題或議 論;周邊訊息 (peripheral message)則是指與主要訊息所 提供的各種線索幾乎毫無關係的其他因素。

23 郭建中|譯(1999),Bernd Schmitt and Alex Simonson 著,《Marketing aesthetics: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brands, identity, and image》(大市場美學:品牌識別形象的策略管理與美學行銷),台北:新雨。此書名英 文為 Marketing Aesthetics,直譯應為行銷美學,現依中譯本書名_大市場美學,以利辨別。

24 郭建中|譯(1999), Schmitt and Simonson 著,《大市場美學》頁 31,台北:新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空間設計:「結構」與「象徵性意義」便是造成空間設計差異 的主要分野。

結構(structure)乃是指當人們與其置身環境產生互動作用 時、和使用方式有所關連的各種實際議題。例如:總共 多少樓層、有幾部電梯、屬於何種動線交通型態等。

象徵性意義(symbolism)所指的就是該場地中各種非功能 性的經驗層面。

Bernd Schmitt & Alex Simonson(1997)更指出行銷美學係與外 形、與周邊訊息、以及與象徵性意義有所關連 25;它並不會牽扯到 功能、中心訊息、或是結構的領域內。表示如下表:

圖 2-2-1 行銷美學的領域

資料來源:Bernd Schmitt & Alex Simonson,1997,《Marketing Aesthetics》

另一方面,美學亦提供了企業與品牌識別的最佳的差異化策 略表現。因為在消費者的經驗世界中,美學可說是一種主要的「滿 意指標」,進而創造顧客忠誠度,並使高昂的價格成為可能,並使 企業或品牌在眾多的資訊海中脫穎而出,甚至美學在智慧財產的 保護架構下,亦可以抵抗競爭者的攻擊。對於企業內部,也可以 因為明確的美學準則與員工的認同,吸引最有創意的員工以及激 勵現有團隊成員。最佳的案例就是發明 iPhone 與 iPad 引領世界風 潮的 Apple 公司。

25 同上,頁 32~33。有關<行銷美學:外形、周邊訊息與象徵性意義>的說明。

產品與圖形設計 功能 外形

傳達研究 中心訊息 周邊訊息

空間設計 結構 象徵性意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企業表現方式(CE)/顧客印象架構(CI)

Schmitt & Simonson(1997) 為了進行上述一個強調美學的差 異化策略管理,在經過長時間針對人們的認知來進行心理研究後,

獲得一種分析架構-「企業表現方式(CE)/顧客印象(CI)架構」,

係藉由美學的「風格」與「主題」,對企業表現方式與顧客印象進 行策略性管理 26。如下圖所示:

圖 2-2-2 企業表現方式(CE)與顧客印象(CI)架構

資料來源:Bernd Schmitt & Alex Simonson,1997,《Marketing Aesthetics》

因為顧客們並無任何直接管道,可以對一個組織或一種品牌 的文化、使命、策略、價值、以及該組織或該品牌的「私我」獲 得深入的瞭解。雖然如此,顧客們卻可以見到該組織或該品牌的 公眾面貌-亦即它的表現方式。這種公眾面貌乃是在透過具有不 同美學風格與主題的各種識別要素後,所反映出來的一種形象。

另一方面,人們卻也從來不曾以整體的眼光來看待這種公眾面貌,

而是在把各種不同的認知加以整合後,才形成對該組織或其品牌 的整體顧客印象。

上述公眾面貌-企業的表現方式(CE, corporate expressions),

Schmitt & Simonson 建議至少以三個階層細分識別要素,以方便 對企業進行檢視與分析。第一階為「識別與形象管理的 4P」,第 二與第三階為根據第一階的基本識別要素再細分解析。

其中第一階是以傳統行銷組合的 4P 加以類推,將識別要素 區分為四種以 P 為起頭的主要類型:資產( Properties),產品 (Products),展現(Presentations)以及發表(Publications)。

26 郭建中|譯(1999), Schmitt and Simonson 著,《大市場美學》<第二章 藉由美學創造識別與形象>頁 39~63,

台北:新雨。

顧客印象 企業表現方式

風 格

主 題

資料來源:Schmitt and Simonson 1999,《Marketing Aesthetics》

本文即是著重在一個企業資產中與顧客進行面對面直接接 觸,提供體驗展示的商店空間研究為主。探討其透過組織與品牌 所選用的識別元素,適當地將這些組織與品牌的私我表達出來,

以避免兩者無法貼切的現象-反應落差(projection gaps)出現。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另一方面,整體顧客印象(CI, customer impressions)如同前述,

乃是「藉由心智上的闡釋過程,對一個組織或一種品牌的美學,

做出心智上的表象之後而形成的」。而顧客並非被動的接受者,

他們是主動的資訊處理者,會編校、並闡釋各種主要的要素、風 格與主題,並形成對該組織或其品牌的整體印象。而在這種處理 過程中,某些印象或許是在潛意識中所衍生的,而某些則是在仔 細考量後所產生的結果。其中顧客處理資訊時通常是運用「整合」、

「推論」、「態度」三種處理類型為基礎28

Schmitt & Simonson(1997)則是蒐集許多定性與定量得顧客 印象調查後,將各種識別要素歸納下列幾種關鍵性的、與整體印 象有關的認知層面存在。以下圖表示說明:

圖 2-2-3 顧客整體印象的關鍵認知層面

資料來源:Bernd Schmitt & Alex Simonson,1997,《Marketing Aesthetics》

(一) 時間的表現方式:時間的層面可以說是表象的一種支撐點或 參考點,形成了「傳統的」、「現代的」、「未 來的」的表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強調時 間運轉的表現方式,亦可以「復古的」、「前 衛的」、「傳承的」、「古典的」塑造顧客體 驗的印象。

(二) 空間的表現方式:可以概分為三種形式,「城市/鄉村」、「東 方/西方」、「特定的空間印象」。這是一 種強而有力的美學區隔變數。

28 郭建中|譯(1999), Schmitt and Simonson 著,《大市場美學》頁 178~206,台北:新雨。

時間 (與過去、現在、或未來的關係)

空間 (城市/鄉村,東方/西方)

科技(機械/手工)

真實性(真實的/衍生的)

複雜性(廉價的/精緻的)

規模(富麗堂皇/小型規模)

整體印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科技的表現方式:即期各種識別要素可以顯示出其產品係由 科技方式,或是由人工手藝所生產出來的。

但是顧客對於這種印象的反應,通常主要 是以每個人對科技、對該公司或其產品類 型的態度決定。

(四) 真實性的表現方式:此處的真實性強調在該識別要素是否具 有原創性,或者是以衍生性與模仿性為基 礎,屬於較為狹義的真實性定義。

(五) 複雜性的表現方式:這是以「單純的」、「粗糙的」、或是「廉 價的」的識別要素表現,相對於「複雜的」、

「精緻的」、「豪華的」的對照式二分法的 差異印象。

(六) 規模的表現方式:這是一種流行的表現方式,乃是由對該企 業的認知規模(亦即富麗堂皇或小型規模) 所構成的。

上述顧客印象(CI, customer impressions)研究,因涉及顧客的 意識與滿意度調查,需要大量樣本調查與定量式分析,非本文構 築理論架構的研究重點—企業表現(CE, corporate expressions)之真 實性研究。但是只有在公司或品牌的所有表現方式,都能夠被轉 換成各種顧客印象時,它們才算是具有實質的意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 風格與主題

在前述的企業表現方式(CE)與顧客印象(CI)架構分析,企業表現 方式係以一個組織或一種品牌的公眾面貌呈現;這些表現方式都屬於

「識別要素」的一部分。為了要使顧客們對該組織產生適切的印象,

企業就應該以策略性的原則對這個組織的所有表現方式進行管理。而 這種過程乃是藉由對風格與主題-這兩者即是構成識別的核心要素-

的管理來完成。

一、 風格(Style)

風格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特質或形式,一種表現的方式。根據 藝術史學家Meyer Shapiro的說法,風格乃是一種「某個人或某個 群體,在其藝術表現上恆久不變的形式-有時候則是恆久不變的 各種要素與表現方式」29

針對行銷美學而言,風格可以創造品牌知名度,也能引發心 智上與情緒上的聯想。也可以幫助顧客對相關的產品與服務進行 分類,甚至也可以對運用於不同的目標市場的行銷組合,進行細 微調整。因此藉由美學來進行識別管理時,最重要的任務就是:

將該組織及它的所有品牌,與某種特定的風格加以連結在一起。

風格可以人類基本感知領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以及 嗅覺)相對應構成風格的主要美學要素:色彩、外形、線條與型式,

乃是構成視覺風格的關鍵因素;音量、音調與韻律,則是構成聽 覺風格的主要要素。而購買與消費則是屬於多重感覺的經驗。

此外,Schmitt & Simonson(1997)更強調這些主要美學感官要 素的交互作用-共感覺(synesthesia),這是指由一種感覺所激發的 某種感覺。這種共感覺的概念已經刻意地被運用在許多藝術方面 的形式中。

日本的茶道可以充分說明此一「共感覺」定義:在一間掛有 字畫與能夠欣賞花園景觀的房間內,使用精挑細選的茶具,以儀 式般的恭敬態度,提供與眾不同的香茗。包括泡茶的服務者(亦即 侍者)與品茶的的參與者(亦即客人),兩方面都必須遵循某些形式

29 郭建中|譯(1999), Schmitt and Simonson 著,《大市場美學》頁 100,台北:新雨。

「屬性系統」(systems of attributes)。

圖 2-2-4 風格的主要要素

資料來源:Bernd Schmitt & Alex Simonson,1997,《Marketing Aesthetics》

二、 風格的構面(Dimension of Style)

Schmitt & Simonson(1997)認為企業管理人員如果針對風格的 主要構面進行有系統地評估,才可以在眾多的美學識別要素項目 中,檢視其連續性與一致性,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Schmitt & Simonson(1997)認為企業管理人員如果針對風格的 主要構面進行有系統地評估,才可以在眾多的美學識別要素項目 中,檢視其連續性與一致性,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