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雙碼理論

Paivio (1986) 提出解釋人類對訊息表徵和處理的雙碼理論 (Dual-Coding Theory, DCT),認為人類的心智結構與訊息處理過程中皆包含文字 (verbal) 與圖像二種不同 類型的訊息。當感覺器官接受到文字訊息時,這些文字訊息將經由文字編碼歷程 (verbal encoding process) 在運作記憶* (working memory) 中轉換為文字系統的心智表 徵,此過程為建立文字表徵連結;感覺器官接受到視覺訊息時,這些視覺訊息將經由 視訊編碼歷程 (visual encoding process) 在運作記憶中轉換為視覺系統的心智表徵,

此過程為建立視覺表徵連結;而參照連結 (referential connection) 則是將兩種呈現的 訊息連結在一起,如圖 2-4 所示 (Mayer & Sims, 1994)。

圖 2-4 雙碼理論的學習示意圖 Mayer & Sims (1994) 運作記憶

長期記憶 文字系統的心智表徵

視覺系統的心智表徵 文字呈現

視覺呈現

參照連結 執行

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則視文字表徵連結、視覺表徵連結及參照連結三種連結建立 的品

質而定。Mayer & Sims (1994) 發現同時呈現文字訊息與視覺訊息比先後呈現更 能有效地幫助建立參照連結。因此,依據雙碼理論,學習者需要同時使用心智文字系 統與心智視覺系統來有效處理訊息,如果能促進這三種連結的建立,就能有效地提昇 學習的成效。

* 訊息處理中短期記憶在有限時間內,除接受從感官收錄輸入進來的訊息,並適時作出反應之外,另 具有運作記憶的功能 (張春興,1996)。

(二) 表徵的意義

在認知心理學上,表徵是指「將外在現實世界的事物,以另外一種較為抽象或 符號化的形式來代表的歷程」;而在訊息處理取向上,則是指「訊息處理過程中,

將訊息經譯碼 (coding) 而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以便貯存或表達的歷程」(張春興,

2006)。廣義言之,表徵乃是指「用以代表某些事物或事件的東西或現象」。例如:

古人結繩記事,乃是用繩結來代表所欲記載之事,因此繩結可當作是所欲記載之事 的表徵;此外,剛從樹上摘下來的三個蘋果,可用筆寫出「三個蘋果」、用圖形畫出

「 」或「3 」來代表這具體的三個蘋果,或者在心中留存一幅三個蘋果的 景象 (黃永和,1997)。當我們使用一個符號代表一組經驗時,我們所使用的符號便 是該組經驗的表徵;所用的符號可以是動作、聲音、圖畫或者是心像 (image),也可 以是抽象的文字 (劉秋木,1996)。

Mayer (1987) 以認知心理學觀點看「數學解題」的過程,當我們面對一個新的 問題情境時,會將所接收到的訊息轉譯成自己所能理解的形式,這種問題轉譯的過程 也就是一種內化的心理表徵 (mental representation);接著再經由問題整合、監控解題 計畫、執行解題之四項數學解題成份,將內部思考過程轉譯為外在解題的表徵,作為 溝通數學想法的工具 (林清山,1997)。因此,數學表徵是內部數學思考的歷程,以及 外在數學形式的展現。

就數學領域而言,許多學者 (Kaput, 1987; Lesh et al., 1987; 蔣智邦, 1994) 對表 徵的定義也有著不同的見解。Kaput (1987) 指出:表徵系統有「表徵」(representing) 及「被表徵」(represented) 兩個面向;本研究被表徵面向為極限概念,而表徵面向為 表徵結構之表現內容。Lesh 等人 (1987) 將「表徵」視為模式化 (modelizes) 各種 心智過程 (mental processes) 所使用的符號系統,如圖表、符號及文字等,也就是 外在具體化已經內在概念化的知識。蔣智邦 (1994) 認為「表徵」是用某一種形式 (物理或心理),將一種事、物或想法,重新表現出來,以達成溝通的目的。由上述可 知,表徵具有運思及溝通的功用。

(三) 表徵的分類方式

1. 外在與內在觀點

Carpenter & Hiebert (1992) 將表徵分為「內在表徵」(internal representation) 及

「外在表徵」(external representation) 兩類:

(1) 內在表徵:指存在個人心中或腦海裡,他人無法直接觀察的「心智表徵」。

Carpenter & Hiebert (1992) 以外在及內在的觀點將表徵區分為兩類;而 Bruner (1966) 由運思的觀點探討表徵的分類;Lesh 等人 (1987) 則以溝通的觀點,重新描

2. 運思觀點

(1) 動作 (enactive) 表徵:利用動作來表徵訊息。例如:兒童用手指數數。

(2) 圖像 (iconic) 表徵:利用視覺影像來表徵訊息。即:個體藉由操作具體物 的經驗,而在腦海中留下了心像,因而在運思的過程當中不需要實際操作 具體物,只要憑著心像即可進行內在運思。例如:比較分數大小時,大腦 所浮現的圖示。

這三類均代表著運思的抽象程度,較抽象的表徵 (圖像表徵、符號表徵) 是在學 習經驗中發展出來的,在活動中先獲得圖像或符號的意義,當其意義穩固後,才可進 一步

3. 溝通觀點

Lesh 等人 (1987) 以解題溝通的觀點提出:實物情境 (real scripts)、操作具體物 )、圖形影像 (stati

符號 (written symb

,加強廣度的學習有助於深度的提昇。因此,他們增加了「實物情境」

和「口語符號」兩種表徵。這五種表徵分別為 (Behr, Lesh & Post, 1987):

Bruner (1966) 由運思觀點認為人類智慧成長期間,有三種表徵系統在起作用,

這三種表徵系統的相互作用,是認知發展與智慧成長的核心,這三種表徵分別為:

(林清山,1997)

1

(3) 符號 (symbolic) 表徵:利用語言或其他符號來表徵訊息。例如:數學上以

「π」表示圓周率。

地使用圖像或符號材料,進行運思活動 (楊雅捷,2002)。即:學生從具體活動中 了解抽象數學表徵的意義,才能運用符號來進行運思。由於數學思考方式的多樣性,

用來呈現數學想法的表徵方式,也會出現多樣的風貌。

(manipulative models c pictures)、口語符號 (spoken language)、書寫 ols)。Lesh 等人認為數學的學習,除了 Bruner 表徵理論強調在 深度的提昇外

2

1 3

(1) 實物情境 (real scripts):由「真實世界」的情境或知識組織而來,可做為解

(3) 圖形影像 (static pictures):一種靜態的圖形模式,包括可操作模型所內化成 的心像。

(三)

數學 這些表徵之間不完全是獨立的,而是相互

有關 學表徵轉

認為:能 表徵之間順利的做轉換,甚至懂得

選擇

Even (1990) 認為:在某種表徵形式中理解某個概念,並不意味著在其它的表徵 形式中也理解此一概念。數學概念的理解包括兩個面向:一個是能夠以一套符號或 系統來表徵數學概念,另一個是能夠以「多重表徵」呈現某一概念,並在不同的表徵

統之間作「轉換」(Davis, 1984)。Lesh 等人 (1987) 認為學生必須具有下列條件

能很有彈性地處理這個概念;

(3) 能精確地將此概念從一個表徵系統轉換到另一個表徵系統。

他們研究發現學生僅用單一表徵學習數學,很少使用多重表徵,因此強調區分不同表 徵系統的重要性,而表徵之間的轉換與整合對學習者更重要。Lesh 等人以平面網狀 圖形呈現表徵系統的轉換關係,如圖 2-5 所示。

表徵轉換與數學概念

概念本身有許多的表徵方式,而

連且可以加以轉換。NCTM (2000) 強調數學表徵的重要性,並期望學生具有數 換的能力。根據文獻探討,許多學者 (Davis, 1984; Lesh, Post & Behr, 1987) 夠利用多種表徵來表達同一個概念,並在

適合的表徵來協助解題,皆表示具有穩固的概念理解。

才具有概念理解:

(1) 能將此概念放入各種不同的表徵系統之中;

(2) 在給定的表徵系統內,必須

圖 2-5 表徵系統的轉換模式 Lesh 等人 (1987)

實物情境 口述語言

書寫符號 圖形影像

具體操作

(四) 多重表徵與教學

Bruner 將人類認知表徵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但在實際教學時,他並不主張按年 齡或年級,而是採取三種表徵方式去教學生求知。原因是即使是同年級學生,在知識 經驗上尤其是求知方式上,彼此間也存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張春興,1996)。從訊息 處理論可知,所有的學習都與訊息呈現的多樣化形式有關。因此,教學時常以各種 不同的表徵方式呈現,以利學生在訊息處理的過程中,能對教

材建立概念性結構。

Janvier (1987) 以「星形冰山」描述數學概念的多重表徵,冰山中心蘊含著此一 概念,每個尖端代表著一種表徵形式;數學學習的理想方式是能在同一概念上運用 數個表徵形式。在教學上使用多重表徵所具有的動機與目的如下:

(1) 教學時會期望學生察覺固有的慣用數學表徵,並能在問題情境中選擇適當 的表徵;獲得表徵的同時也知道它的限制和效果。

(2) 可局部地用來降低特定的困難。

(3) 使數學學習變得更具吸引力,進而使用多重表徵發展不同的解題方式。

然而,研究中發現多重表徵若只是單獨地與概念作對應,學生可能會將相同題目以 不同表徵方式解決的情形,視為不同題目解決的情形,因而喪失在不同情境下轉換 概念的機會。

多重表徵與概念學習關係相當密切,單一表徵只能強調出觀念或概念結構特定 的部分,而其它部分可能無法完全顯現出來。教學時期望學生對問題的情境或概念,

形成多種化表徵並給予連結,以增進對於問題的理解與解題能力。因此,多重表徵的 引進彌補單一表徵的缺陷,以多重表徵呈現同一個概念,並注重表徵間互相的連結及 轉換,乃學習數學最理想的方法。

Lesh 等人 (1987) 提到「多重表徵系統」(multiple representation system) 對學習 的重要性,並指出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轉譯」(translations)、系統本身內部的「轉換」

(transformations) 同等重要。因此,在表徵系統中必須要做到單一表徵的完整建構,

也要做到表徵之間互相連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