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腦科技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由猜想的探索與檢測達到主動學習,實踐 透過概念衝突來建構知識,不僅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亦增進學習之參與感。然而,

任何的工具皆有它的使用方式,使用電腦科技也必須要注意到此問題,才能得到最佳 的學習效果。本節簡介電腦代數系統及其教學上的應用與限制性。

(一)

機系統只能做數值上的計算。現今較為普遍的 AS 有 Maple、Mathematica 及 Mathcad 等。CAS 能提供「數值的」(numerical)、

「圖形的」(graphical) 及「符號的」(symbolic) 多種呈現方式,能使學習者較完整地 分析數學知識。即:提供學生迅速地試驗大量的例子,並得到軟體技術限制下的結果 (outcome)。因此,CAS 在學習上是個理想的工具,它能同時呈現各種表徵並提供 連結之機會。也就是說,CAS 提供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相同的問題,扮演著數學 學習上多重表徵之間轉換的媒介。此外,有大多數地學生將 CAS 視為「數學專家」

(Pierce & Stacey, 2001)。

題 (極值問題、繪圖、線性近似等)。Orton (1983) 指出:複雜的「代數運算」會 影響數學概念的學習。Davis 等人 (1992) 指出:CAS 在數學學習上能減緩艱辛的 符號 (symbol) 操弄過程,將學生的心思花費在解決問題上 (Pierce & Stacey, 2001)。

因此,CAS 能協助學生處理微分的運算,只要將鍵入正確地指令,微分後的結果 將顯示出來,進而改變傳統微分概念教學的次序。

電腦代數系統

電腦代數系統 (Computer Algebra System, CAS) 為一套能提供學習者操弄符號 及觀察圖形和表格的軟體。此系統最讓人稱道的是「符號運算」,也就是我們在數學 課室所演算的方式,不像一般的計算

C

(二) 使用 CAS 的微積分教學

在傳統的微積分課程,學生必須先學會微分法則 (rules) 才能進一步解決最佳化 (optimization) 問題,以至於他們必須在發展微分技巧後,才能學習其它相關的應用 問

在「黎曼和」(Riem 符號運算之強大功能。

,學生使用紙筆計算黎曼和,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在處理數值計算或 符號運算,因而喪失對積分的「概念性理解」。因此,引進 CAS 不僅能提供學生在 技巧操作前,概念的學習與應用的機會,還能將目光聚焦在「概念性理解」上。

但缺乏「概念性 解」。他提到極限概念會影響微分與積分的學習,但一般傳統的微積分教學沒有

細思考極限的概念。而在使用 CAS 的教學環境中,學生不僅

Heid (1988) 將 CAS 使用在微積分的教學,主張在學習操作技巧前,先學習微 積分的概念與應用。Heid 認為一但有穩固的概念理解,學生能迅速地學會必要的操 作技巧。依據上述觀點,Heid 使用「概念性理解」教微積分,他的學生使用微分、

積分及 muMATH 所產生的圖形,回答問題並解決相關的應用問題,只於學期末最 後三週教授微積分的操作技巧。學生參與以技巧導向 (skills-oriented) 命題的期末 測驗 (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命題),測驗結果發現在二種不同教學模式下成績無顯著差 異,但對於 Heid 的學生而言,顯示出較優越的「概念性理解」。

Dubinsky & Schwingendorf (1991) 使用與 Heid 相似的方法在微積分教學上,

其研究結果與 Heid 相同。Rochowicz (1996) 微積分學習的研究報告指出:電腦教 學環境能夠減少強調計算技巧與計算方法記憶的學習;學生也可以在此環境中,從 圖形取向思索問題而非僅從代數計算的方法去學習微積分。因此,使用 CAS 整合微 積分教學環境,不僅增添學生概念理解與應用能力,亦保有傳統學習下的操作技巧。

指出:圖形視覺化的 方法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概念理解,而不需要以所對應的符號表示 (symbolization)。

ann sums) 的單元裡,更能突顯 CAS 傳統的微積分課程

Orton (1983) 指出:許多學生能熟練地應用積分與微分的技巧,

較多的時間讓學生仔

擁有對知識的「概念性理解」,亦保有傳統學習下的「操作技巧」(manipulative skills) (Heid, 1988; Dubinsky & Schwingendorf, 1991)。

(三) 圖形視覺化

在 80 年代初期,高解析度 (high-resolution) 圖形的誕生,帶給學習者使用圖形 的方法學習微積分,幫助學生將數學概念視覺化。Heid (1988)

楊維哲 (1994) 認為「視覺化」是理解的一大部分,學生心中若缺少「圖像化」,

就談不上真正的學習。認知心理學家 Piager 與 Bruner 都強調在「符號」思考及 運算前,必須經過「圖像」(icon) 階段。因此,許多微積分教科書也增加不少圖示,

提供學習者建構心像及了解概念之涵義,但這些圖形都是「靜態的」(static),只能 明 (illustrate) 圖形裡有什麼。而 CAS 能提供學習者以「外在動態表徵」(dynamic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方式,詮釋抽象數學概念。因此,這些「外在動態表徵」將 提供學習者建構「動態心像」。

,那麼視覺化、情境化及數值化的 腦環境設計,實有其重要性;而動態本身就可視為一個情境;另外為了解決特殊化 與一般化的爭議,若能夠以動態呈現各種可能變化,那麼圖形就不止是一份靜態成果 的展現 (demonstration) 而已 (謝哲仁,2003)。鄭晉昌 (1997) 指出:透過視覺可以 擴大個人的知覺經驗,對學習者而言有下列三點益處:

(1) 視覺經驗較為具體,尤其是動態的視覺經驗可以讓人瞭解整個事件發生的 歷程。

(2) 因為視覺訊息較易處理,因此視覺思考可以讓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容許 有更多的短期記憶的空間進行資訊的處理。

許多使用 CAS 的微積分課程,除了傳統的符號表徵外,還強調了視覺 (visual) 與數值 (numeric) 表徵。在 Porzio (1995) 的研究中,比較了三種教學模式:傳統課 程、使用圖形計算器及使用 CAS (Calculus & Mathematica),發現使用 CAS 課程的

生在圖形與符號表徵之間的連結能力比其它二者課程強。因此,CAS 能迅速地 精確圖形,提供學習者使用圖形或幾何方法學習微積分。

Piaget 指出:學習具有階段性,具體操作期必須發生在形式操作期之前,如果將 數學的學習視為具有階段性,就如 Piaget 所言

(3) 視覺經驗較具可探索性,讓學習者更具想像空間,擴展學習的深度。

產生大部分函數的

(四)

據建構主義的數學學習觀點,強調學生的概念性理解需要經歷個人和群體商 討的

使用 CAS 的學習模式

CAS 提供學生探索數學想法的工具,引發了利用「建構」的方式學習微積分。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是一種學習者建構知識的歷程,透過新經驗與舊知識相融合,

學習者不斷修正既有的知識。因此,將原本以教師為主 (teacher-centered) 的教室,

轉變成以學生為主 (student-centered) 的實驗室,在實驗室裡學生嘗試他們自己的想 法並探索數學真理。

過程 (Vygotsky, 1978)。同儕討論使得想法前後交互作用,提供學生精練 (refine) 語言和其它經驗的思維。這樣的過程能導致學生「同化」新知識到現有的基模,或強 迫改變當他們「調適」矛盾的經驗。Drouhard (1997) 把 CAS 視為教室裡的另一個 成員 (player),將 Joshua & Dupin (1993)「教學三角模式」(didactic triangle model),

如圖 2-6 所示,擴增為金字塔型,如圖 2-7 所示 (Pierce & Stacey, 2001)。

知識

教師 學生

圖 2-6 教學三角模式 Joshua & Dupin (1993)

知識

團體 (Group)

圖 2-7 教學三角模式 Drouhard (1997)

教師 學生

CAS

Drouhard (1997) 指出:每個成員能產生不同的作用,如:學習者、訊息提供者、

Tall (1989) 描述在教室使用 CAS 所發生的互動 (interactions) 情形,為了建構 試驗基模,學生四種可能的互動環境類型如下:

型,能 幫助學生擴增數學思維及修正數學基模。在傳統數學教室裡 CAS 增加「人工頭腦」

的環境,學生的猜想能透過電腦來「試驗」,也能鼓勵他們探索及試驗他們數學上的 想法。

(五) 使用 CAS 的限制

資訊科技能突破某些層面上的教學,但不當地使用科技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學習 方法上或概念上的謬誤,這是因為科技上虛擬實體 (virtual reality) 與數學概念實體 (mathematics conceptual reality) 的偏差所導致。科技軟體的運算多以近似值表達,

學生在這種學習情況之下,可能會將電腦結果的近似值與表達的真實數值混為一談 (郭禮賢,1999)。因此,在教學上必須釐清兩者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可避開這類產生 誤解的例子。此外,Sanders & Wilcocks (1994) 提到:如果學生發現學習使用某個課 程軟體是困難的,他們會不想去使用 (謝哲仁,2003)。因此,困難的軟體操作介面會 降低學習意願,亦影響課程知識本身的學習。

教導者 (tutor)、神諭 (oracle) 與對話者 (interlocutor);將 CAS 視為古希臘「神諭」

(oracle) 相似的角色,因為實際上 CAS 並沒有回答問題,它做出的動作及執行的結 果可能與預期不同,這需要充分地解釋 (Pierce & Stacey, 2001)。

(1) 無生命 (inanimate):學生透過操弄具體物件獲得訊息的環境。

(2) 人工頭腦 (cybernetic):CAS 依據「既定規則」(pre-ordained rules) 提供學生 答覆的系統。

(3) 人與人之間 (interpersonal):與其他人溝通討論的環境。

(4) 個人 (personal):自我反思知識的結果。

Pierce & Stacey (2001) 指出:「人工頭腦」與「人與人之間」這二種互動類

Wain (1993) & Thomas (1994) 探討教師與學生使用 CAS 所遭遇的一些困難,

這些困難包括數學上慣用的「表示法」(notation) 與 CAS 語法的困惑及 CAS 產生 錯誤結果。雖然 CAS 在技術限制下呈現的結果有時困擾著學生,但實際上引起學生 與教師之間的進一步討論 (Pierce & Stacey, 2001)。此外,學習如何使用 CAS 也可能 造成學習上的負擔。

然而,學生使用 CAS 可能只學到「如何做」(how to do),而不是「為什麼做」

(why to do)。使用者正確地輸入語法指令時,CAS 以「既定規則」回應可能的結果,

例如:輸入 Maple 指令「limit(f(x),x=0);」即可得到極限值,但 CAS 並未告知學習 者任何極限概念。像這種以「目的取向」(goal-oriented) 的 CAS,中間似乎忽略了數 學教學過程所需過程的學習。因此,使用 CAS 教學前必須先了解軟體本身的效能,

並設計符合學生概念發展的活動,才能產生較佳的學習效果。若未將目光聚焦在概念 學習上,那麼學生只學習到如何敲擊鍵盤或使用 CAS (Monaghan, Sun & Tall, 1994)。

此外,CAS 的使用態度也會對學習產生影響,學生若過份依賴它的運作而沒有足夠 的運算操練,將導致演算能力低落。

(六) 使用 CAS 產生的誤解

使用 CAS 描繪圖形有相當多微妙的 (subtle) 技巧,選擇適當的定義域與值域 才能呈現合適的圖形。例如:使用圖形計算器 (TI-92) 繪圖時, x 軸與y軸的比例會 改變原有圖形的風貌。此外,螢幕上所呈現的圖形,可能造成意義上嚴重的「誤解」

(misinterpretations)。Goldenberg (1988) 指出:學生在自主地 學習情境下,探

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向上平移 4 個單位,得出

(freely)

究變數 “b” 對y

=

ax

+

b圖形之影響,可能建構出複雜 (complex) 的數學概念。以下 配合視窗圖形說明 Goldenberg 所發現之現象。

究變數 “b” 對y

=

ax

+

b圖形之影響,可能建構出複雜 (complex) 的數學概念。以下 配合視窗圖形說明 Goldenberg 所發現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