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補救教學

第三節 補救教學

此節將探討補救教學之相關研究,故此研究者分別依序討論補救教學之理 念、實施補救教學之歷程、補救教學課程類型、補救教學對象的界定、補救教學 之設計原則。

壹、補救教學之理念

在現代教育改革中極力訴求的「因材施教」、「把每位學生帶上來」等觀念,

都顯示針對學生在學習方面跟不上原本班級進度者,透過補救教學幫助他二次學 習為目前教學實務中極為重要之任務,學生可能因為某個觀念無法理解或無法融 會貫通,進而影響之後的學習態度及信心,而在學校教師無法兼顧班上所有學生 的學習進度之情況下,此類學生即需要接受教師特別的幫助。然而補救教學 (remedial instruction)基本上是也一種診療教學的模式(clinical teaching,也稱臨床 教學模式),教師會在事先診斷學生之學習問題,選擇好準備接受補救教學的對 象後,進而進行一連串的補救教學活動(張新仁,2001; 陳長春,1992)。

即在教育改革時,應發展學習診斷工具,再配合適合的教師,規畫出適當的 課程與教材,使學生因觀念不清楚或學習經驗不足所造成之學習挫敗感能減至最 小,幫助他學習與成長。

補救教學的方式是為幫助學生釐清基本概念、發現問題所在及克服學習障 礙,並減少學習的挫折感與無力感,使其能改善原本的學習態度,進而增加其繼 續學習的信心,故此本研究為先診斷出必須實施補救教學之學生,分析其二元一 次方程式聯立方程式之問題點之後,再透過研究者本身設計補救教學課程實施以

進行補救,以提升並強化學生在「二元一次方程式」的相關概念和能力,期望在 補救教學實行後,學生有能力跟上原本班級之教學進度,並能增加其學習信心,

日後亦能幫助學生在函數課程上的學習更上層樓。

所以,有效的補救教學取決於正確診斷,透過適當的題目測驗、教師的觀察 與評估,可以對學生的程度與迷思概念有進一步的了解,然後再決定補救教學之 方向,施行後,以學生之學習成果再判斷是否需調整教學方式,此類診斷-教學是 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直到學生可以達到學習目標(郭玉生,2000)。

貳、實施歷程

補救教學的歷程為「評量-教學-再評量」之循環,期望補救教學之實行後,

學生有能力跟上原本班級之教學進度,其歷程大致分為三階段(張新仁,2000)。

1.人員產生

補救教學的第一步工作在於篩選、診斷以選擇需接受補救教學的學生。

2.正式評量

評量的重點在於了解學生目前之學習成效,以學生無法正確解答之題目來評 估其可能之學習困難處,找出問題的癥結點以對症下藥,以幫助行補救教學。

評量的資料來源大致包含:學習困難報告、教室觀察紀錄,心理評量等項目。

依據各種評量的方式,可幫助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診斷出學習問 題點,並輔助補救教學能更快達成教學目標。

3.教學

補教教學也是一種診療教學模式,亦稱做臨床教學模式。其重點在於了解學 生的學習問題後,設計出一套適合學生的課程內容,並以有助於該生學習的 教學模式教習之。

根據以上補救教學之歷程,本研究補救教學前之評量主要是要了解學生在

「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該單元之學習困難,進而設計出一套符合學生需求之教

學課程而進行補救教學,在進行補救教學之活動結束後,再實施評量,以評估是 否達成該階段之學習目標,因而本研究主要是依據「評量-教學-再評量」的歷程 進行研究。

因此,教師可以透過觀察習作、利用上台做答或採用隨堂測驗的方式,決定學生 的學習困難是否存在;其次藉由後續觀察、評估診斷出問題所在,並找出學習困 難的原因;最後擬訂補救教學之計劃。而補救教學之活動實施目的,主要希望學 生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故需要定期檢討、評鑑、紀錄與追蹤,以了解其實施成 效。所以,有效的補救計畫來自於正確的診斷。

参、課程類型

單就課程內容而言,補救教學因教育理念、學習設備、教師素養與學生本身 的需要,而呈現出多樣化的類型。一般常用的教學課程內容設計有補償性、導生 性、適性、補充性、加強基礎性及學習策略等類型(杜正治, 1993)。而以下就 以本研究相關之類型加以說明:

1.導生式課程(tutorial program)

導生式課程主要在提供學生額外協助與解說,並對一般正規課程之教材再做 複習。除了實施小組教學或一對一等教學方式外,其餘皆與正式課程沒有差 異。故,導生式課程為正規課程的延伸。所以,由此課程實行補救教學的成 敗關鍵,在於正規教學教師與補救教學教師兩者之間的溝通與協調,並且一 起策劃出教學活動。導生式課程相當耗時,佔用教師大量精神與時間,所以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同儕參加補救教學之活動,由同學互相指導學習。

2.加強基礎課程(basic skills progarm)

加強基礎課程之重點,偏重於學生正規課程中並未習得之基本技巧。加強基 礎課程的基本假設認為:學習歷程為一種線性作用,因而七年級的學生無法受 益該年級之課程,除非該學生已經精通該年級以下的所有課程。如一位六年

級學生的作文能力還停留在四年級程度,則補救教學課程需要再強調四年級 之寫作技巧訓練。基於此觀點,在實施補救教學前,重要的課題不僅在於診 斷學生之學習困難,一樣重要的,必須清楚了解學生當時基本概念是否正確。

綜合上述,本研究補救教學之方向乃是由導生式課程與加強基礎課程設計結 合,就「加強基礎課程」設計之方向而言,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在實施補救教學前,

診斷學生之學習困難及必須清楚了解學生的基本概念是否正確,且補救教學活動 偏重於正規課程中尚未習得之基本技巧。就「導生式課程設計」而言,本研究將 採用三位個案進行補救教學活動,並組成小組教學方式進行,除了可讓參加補救 教學之個案透過同儕間互相激勵學習,也可增強其學習動機;且在補救教學活動 中,對於研究者的引導概念已經理解的個案,研究者以鼓勵方式,使其對尚未理 解之個案說明解釋,此時研究者亦可檢驗補救教學之個案的理解程度為何。

肆、設計原則

張新仁(2001)指出補救教學的課程設計,首先須考量學習的原則:由易而 難、由簡至繁,從已學至未學,此來才能建立學生的自我信心與學習動機。其次,

課程內容必須緊密結合,莫讓學習者有銜接不上之感覺,同時學習目標需明確與 具體,才能掌握住學習的重點。此外,學習活動設計要考量到學生的理解能力、

學生接受之程度及足夠的學習動機。對中低學習成就學生來說,適合先釐清基本 概念,並簡化教材,且教學內容應具有趣味性與變化性。

杜正治(1993)認為一般補救教學課程之設計,必須考慮到下列項目:

1.分析基本能力

任何學科、任何單元學習要達成目標,需要一定程度的心智能力,內容包含 注意力、理解力、知覺力、想像力、記憶力與觀察力等。教師教學時不僅需 考慮到欲達成之學習目標,更須把學習主體放在學生身上,以學生程度為課 程設計之出發點。另外,學生先天上的個別差異,例如年級、程度、能力即

先備知識,倘若相關能力不足的話也將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因此在設計補救 教學課程與教材時,需考量學生的相關能力與個別程度,進而配合教材教法,

如此才能達到事半功倍。

2.評量學科能力

在於進行補救教學之前,必須先針對學科的學習能力進行評量與測驗,以做 為課程設計之依據,而學科能力不單僅於該科目評量,如數學科之能力包含 基礎運算能力、邏輯能力、題目之閱讀能力,題型結構理解等,若是語文程 度不佳,而無法完整理解題意,必然影響學習成效。

3.評量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往往影響到學習成就,因此在進行補救教學之前,教師應先了解學 生學習動機之強弱。一方面可以考慮將學習動機強的成績低落學生為優先補 救對象,另一方面設法對學習動機弱之學生提供額外的加強,並引起其更強 烈之學習動機。

4.擬定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擬定除了配合正規課程進度之外,亦取決於教學方法的選擇,其 也關係到補救教學的成效。而教師在擬定課程目標之時,須先了解學生之學 習能力,以及學習的客觀條件。課程目標的訂定,需根據學習對象、學習的 內容、教學方式、行為標準與評量的方式來訂立之。

5.選擇適合補救教學受教者能力的教材

有成效的補救教學課程設計,應該根據學生程度編設適合的教材,此包含訓 練有效的學習策略、簡化既有教科書內容、另行編選坊間教材、重新自行設 計教材。

至於成功的補救教學進行原則,Olivares (1993)主張如下:(1)徵求學生參加的 意願;(2)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教學;(3)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4)循序漸進,

小步驟進行;(5)提供回饋和安排增強;(6)使學習教材有意義化;(7)教材的份 量宜適中;(8)將學生安排為合作式小團體的學習;(9)提供充分而多樣化的練

習機會;(10)建立成功的經驗;(11)激勵學習動機;(1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本研究之補救教學將依據前述之十二項原則做為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之補救 教學之設計原則。

伍、對象的界定

現階段對於補救教學對象的界定為日常定期成績考查,即俗稱段考或月考,

學科成績不及格者(60 分以下),且學業表現與其他學生一定落差者,可稱

學科成績不及格者(60 分以下),且學業表現與其他學生一定落差者,可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