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

壹、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於資料蒐集上,主要包含:概念測驗、訪談、省思、參與觀察及相關 文件蒐集,茲詳細敘述如下:

(一)前測卷與後側卷

1.「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測驗卷(測驗一)」:

主要再選取出「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概念表現低落之個案,內容包含認識、

化簡二元一次方程式,完成且判斷「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解」、二元一次聯立 方程式求解-代入消去法、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求解-加減消去法、解的探討 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列式與應用等共五點(詳見附錄五)。測驗一測驗題 目乃參考雙項細目表(詳見附錄六)。

2. 「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測驗卷(測驗二)」

主要目的是為了要蒐集學生對於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之認知改變情形。內容

包含「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概念,其測驗之概念與題目呈現方式皆與測 驗一相同,僅更改數字部份,是為複本測驗(parallel or equivalent forms),根 據郭生玉(1990)的看法,複本測驗「兩份測驗在內容、型式、題數、難度、

指導說明、時間限制與例題等各方面,必須類似或相等。」而本研究所使用 的測驗一、二除了數字有做改變之外,整體題型與架構並沒有做任何變動(內 容詳見附錄六)。測驗二測驗題目乃參考雙向細目表。

(二)個別訪談

本研究透過訪談方式以瞭解個案於補救教學當下真正想法,為了獲取更詳 細、更正確的資料。然而進行訪談的時機再研究者對於補救教學個案的表達 有不清楚或是有疑慮之處,尚且針對測驗一之題目、教學過程中與測驗二之 題目進行訪談補救教學個案的中心想法,以幫助研究者的分析更具有內容信 度。

(三)參與觀察

在本研究當中,研究者扮演多項角色中主要以參與者及觀察者的角色為主,

換言之,研究者一方面實施補救教學的同時也觀察學生反應,並隨時調整教 學的過程。另外為求完整捕捉教學的實況,研究者除了以紙筆摘要出教學的 時間,師生之間互動的型況以及當下發現與省思外,並將整個活動全程錄音。

參與觀察期間為每次進行補救教學活動的時間,於 2012 年 1 月底至 2012 年 2 月底期間進行。

(四)研究者的省思札記

研究者在於整個的研究過程中,隨時對自己的心得、反省、感想部份,加以 記錄,以便了解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與解決之道。

(五)相關文件的蒐集

在本研究當中,依據研究目的,所蒐集的文件資料有:

1.學習單

主要在即時了解個案於補救教學活動時的想法和計算過程,內容是該次活動 之內容,詳細內容請見附錄二,使用方法為每次實施補救教學活動的時候,

補救教學個案將紀錄下整個補救教學活動中對問題的計算過程定描述當時的 想法,以及該補救教學活動後的想法,所以使用時機是補救教學活動當中配 合進行與活動結束前 10 分鐘讓研究對象填寫對當次活動的主要想法。

2.評量單

主要是幫助了解每次活動後個案的學習情形,內容為每次活動內容的評量,

詳細內容請見附錄三,使用方法為該次補救教學活動實施後,做為形成性的 評量工具,可以評量出該次活動後的成效,並且用來做為下一次活動調整的 一句,所以使用的時機是補救教學活動後,為了配合五個活動,故總計進行 五次,每次約為 10~20 分鐘評量時間。

貳、資料的整理

本研究利用參與觀察、訪談、省思札記、文件蒐集等的相關資料整理、轉錄 彙編分類,將各種資料一時間、蒐集種類、對象並做出不同的代號,目的在將原 始的情形詳細且原始的呈現並紀錄下來,以方便日後分析與追蹤。茲以表 3 呈現 如下:

表 3 資料標記說明表

代號 意義

R 研究者

() 表情或其他動作

… 停留時間 3-10 秒

…… 停留時間過長或省略

20120201 訪 2012 年 02 月 01 日訪談學生錄音資料的轉錄

其他 其他資料

参、資料分析

此研究的資料分析是有系統的搜尋與組織研究中所有蒐集的資料過程,以增 加研究者對資料的理解與主要發現(黃光雄等人,2001)。及本研究資料分析步 驟是把教學現場中和研究有重要相關的資料先做閱讀、轉譯、在進行資料編碼、

不斷地反思與校正,接著尋求變通性的解釋,最後在撰寫研究報告(邱兆偉,1995;

黃瑞琴,2001)。資料分析流程圖如圖 4 所示,詳細的內容說明如下:

(一)資料轉譯

研究者將研究進行中所獲得的資料,如:補救教學過程的錄音資料、學生學 習單、訪談內容、學生評量單、前測評量測驗、後測評量測驗以及研究者省 思的札記逐一轉譯成文字資料。

(二)資料閱讀

研究者將錄音檔等轉譯後的文字資料仔細閱讀和思索,追蹤資料中所呈現之 事件。亦即是在補救教學活動中,學生「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之概念改變 過程。經由訪談之中口語的表達,學生如何詮釋本身所了解的二元一次聯立 方程式概念。在透過具體實作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到什麼樣的經驗。於 補救教學中,學生生做了甚麼。

(三)資料編碼(coding)

資料編碼係指將資料分類、篩選、建構與再建構成各種類別,是為一種技術 性與新制性的分類工作(黃瑞琴,2001)。研究者在資料不停的閱讀和檢視相 關資料後,篩選與「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補救教學的研究目的刪除無關的 寒喧與閒聊等對話,將資料中特性相似的,形成初步的概念,接著逐漸發展 出比較高層次的類別,進一步做出分類與歸納出暫時性的主題,最後再尋求 合理解釋的變通性答案,綜合以上所有的解釋,歸納分析出研究的發現與結 果。

(四)反思與校正

為了減少研究者對本研究主觀的偏見,因此研究者對於資料的分析抱持開放 且懷疑的態度,於資料分析過程中,透過補救教學過程中的對話、學生學習 單、訪談內容、學生評量單、前測評量測驗、後測評量測驗等資料來源,採 取交錯的(triangulated)、辯證的(dialectical)、恆常的比較(constant comparison) 的方式來檢查研究者對於資料解釋的適切性與合理性。並與同儕、指導教授 互相分析、討論,「三角校正」來尋求對資料解釋的客觀看法,使資料的解釋 更具有可信度。

(五)研究報告撰寫

研究者將相關「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補救教學活動的觀察、研究者省思札 記、個別訪談以及學生之文件等原始資料,歸納所得到研究發現與結果,加 以整理、綜合,撰寫成研究報告。

圖 4 資料分析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