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職教育的意義、目的與重要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職教育的意義、目的與重要性

育的實施方式。

第一節 親職教育的意義、目的與重要性

親職教養相關議題在 20 世紀初期就是心理學者相當重視的領域,

從最早的教養行為探討演變到研究影響父母信念的因素,皆都是社會 大眾關心的議題。綜觀國內目前針對父母教養相關研究甚多,本節將 進行親職教育的意義、目的與重要性相關的文獻探討。

一、 親職教育的意義

親職教育一直到十七、十八世紀才出現,最早重視家庭的學者為 康美紐斯(John Amos Comenius),其提出母親學校,年幼的孩子應該被 教育,母 親 為 教 師 , 家 庭 是 孩 子 的 第 一 個 教 育 場 所 , 這 時 重 視 生 活 教 育 , 以 外 感 官 的 發 展 為 主 。 再 來 盧 梭 (Jean-Jacques Rousseau)提 出 愛 彌 兒 一 書 , 鼓 勵 母 親 應 該 像 培 育 小 樹 苗 一 樣 照 顧、栽 培 子 女。接 著 出 現 裴 斯 塔 洛 齊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受 盧 梭 的 影 響 , 強調母親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並且重視家庭、學

校及社會教育。

關於親職教育正式的研究起源起於 1920 年代的美國,因為行為學 派主導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而較注重在父母的管教方式和態度。1980 年代,開始重視家庭問題與家長成長,直至二十一世紀關心家庭參與,

結合家庭、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提供更全面的協助。

二、 親職教育的目的

教育為影響人類發展的基石,而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個場域,對人的 生活習慣、人際互動及價值觀的建立等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好的家庭 教育可以成為社會安定與進步的原動力,是預防社會問題的第一道防 線。良好的家庭教育可培育出思想成熟、身心健全、學有所長的優質 國民,也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但目前社會生活型態的改 變,新世代的孩子勇於追求自我及時尚,致使現代的父母常面臨許多 親職的困難,例如學業、交友、生活習慣、價值觀等各方面與子女在 認知上有所差異,而不知如何彼此良性互動及進行管教。

親職教育是基於父母需要學習如何教育、溝通、輔導與增加親子 正向互動等知能,協助子女其身心健全發展,以扮演稱職而適當的父 母角色。親職教育有下列的目的:一、 提供有關子女身心發展的知識;

二、 教導父母正當的教養方式;三、 教育父母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

四、 協助父母養成子女良好行為規範;五、 父母教導子女提高成就、

發展潛能;六、 幫助身心障礙子女的父母克服教養困境。

三、 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親職教育的重要性,從 80 年代後,父母的教養研究變成為研究者 相當關心的重要領域,教養方式可以歸納為:「母親教導子女時,所持 有的價值信念、情感及所實際表現的行動與做法,包括態度層次和行 為層次」(賴玲惠,2008)。另外,父母對幼兒的期望與態度、影響父 母教養行為等變項,則是決定於父母的價值觀取向和信念。的確父母 的教養信念,會受社會環境、文化價值觀與父母的教養目標等的牽動。

但究竟什麼是「教養信念」學者 Sigel(1985),歸結出 27 種教養信念,

然後再予精簡成四類,即(1)認知歷程(cognitive processes):父母認 為子女是經由自己的想像、評估後果、比較、重新建構,提出不同作 法,評估,推論,統整,思考和推測等歷程而學習。(2)直接教學(direct instruction):在父母眼中孩童的學習是經由指示、解釋,忠告或引導而 學習。(3)正向回饋(positive feedback):兒童的學習是透過父母對其行 為的認同與讚許後才習得。(4)負向回饋(negative feedback):父母給 予行為的處罰或負向反應後才學會的。

家庭提供子女心理上與物質上的支持,藉由模仿、認同父母的教

育下學習與發展,所以家庭教育深深地影響人的人格發展,因此父母 是否善盡其親職的責任,發揮親職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丁雪娟,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