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觀察資料分析

受試學生在接受實驗教學期間,原本對這樣的教學方式是陌生 的,教材也是陌生的,所以當研究者拿出教學詞卡,要受試學生把原 本上課用的國語課本收起來時,感到有點驚訝,但是在研究者說明上

82

課的內容和方式後,大都能依照老師的指令做出反應。在識字教學的 同時,研究者除了口語還會加上圖片輔助說明,加深受試學生對目標 語詞的印象。以小婷而言,圖片內容如果是「卡通」,小婷會有比較大 的接受度,圖片內容如果是「實物照片」就會跟老師說「這個不是!

不是!」。有一次目標語詞是「奶茶」,因為她自己所慣用的杯子和照 片上的不同,所以否認圖片裡的是奶茶;一次教導「媽媽」,研究者呈 現小婷媽媽的照片,恰巧上一週小婷媽媽換了新的髮型,所以也被小 婷否認那是媽媽。由此可見小婷固執於眼前所見的現狀,認知類化較 困難。至於小妘則比較沒有類化的問題,卡通和實物照片都能接受。

在教導其他字體的目標語詞時,研究者先告訴受試學生「這是電 腦打字印出來的結果,雖然有些小地方跟剛剛那張長得不太一樣,但 是該有的結構、筆畫都相同」。小婷一開始還不能接受,到後來小婷喜 歡將同一個語詞、但是不同字體的三張詞卡,一起陳列桌上比較,並 且仔細比對它們有哪些地方不同,到後來漸漸能夠理解那些看起來不 一樣的小地方並不影響認讀文字的結果。在這樣仔細觀看文字結構的 過程中,也對文字的形狀留下深刻的印象。研究者最後會再次總結「這 是○○,這是○○,這張也是○○」,小婷便不會再出現「否認」的情 況。

83

小妘的類化問題不像小婷來得嚴重,研究者告訴小妘「這張○○

的字體長得比較瘦,這一張則比較胖,還有一張長得尖尖的」,小妘就 能接受它們是同一個語詞的事實,並沒有把三張詞卡一起陳列桌上比 較。

研究者也觀察到學生學習字義比字形快,意思相近的語詞容易搞 混。例如「公園、文化中心」,在同一節上課教學,同樣是提供休憩活 動的場所,小婷就不容易分辨。又如「健康中心」,同一節上課並未教 導「護士阿姨」,「護士阿姨」是研究者教導「健康中心」所解釋的語 詞,兩者在詞義上有關連,「護士阿姨」一詞對小婷而言更常使用,反 而弱化了目標語詞。又如「盥洗室」的學習狀況更明顯,這 3 個字對 小妘來說很陌生,因為「盥」筆畫多,而且小妘第一次聽到這個字的 唸法,所以在剛開始仿說的時候發音並不準確,要求她多說幾次後才 比較穩定。小妘只記得「盥洗室」和「廁所」的意思是一樣的,圖文 配對能正確回答,認字讀音有好幾次都說成廁所,經過研究者糾正後,

看到「盥洗室」反而停頓好久,思索著第一個字要怎麼唸。這幾個目 標語詞的識字認讀上,學習是失敗的,但是就目標語詞的詞義理解上,

學習是成功的。

在進入處理期的第 3 次教學時,受試學生大都已經能習慣教學活

84

動的順序,也能預測研究者下一步要她們做什麼,所以在進行教學時,

每個教學活動的銜接不需要再多做說明,幾乎是看到研究者所做的動 作就知道要做什麼了。雖然教學進行得頗順利,但是學生也會覺得沒 有新鮮感。後來研究者在教學時加入符合直接教學法精神的遊戲,如

「猜猜看,心臟病」,兼具教育性和娛樂性,使上課內容更豐富,也提 高學生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