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角概念及其相關性質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角概念及其相關性質

本節主要是探討「角」的意義及「角」的一些性質,分別說明如下。

壹、角的意義

數學上「角」的定義與我們日常生活中談到的角,所表示的意義有時是不相 同的。劉好(1996)指出,一般人對角的認知,常是真正角概念的局部,大都認 為一個角有兩條線段當作邊,兩邊中夾著一塊區域,產生一個尖尖的頂點;也有 人以角的頂點或頂點的鄰近區域來描述角。對角的意義還有許多種說法,例舉說 明如下:

一、歐幾里德(Euclid)之角的定義

陳錦傳(1995)提到Euclid認為角是平面上具有共同端點的兩條不重疊 直線的傾斜度(inclination),當這兩條直線重疊時則稱為「成直線的角」

(rectilinear)。由上述定義可知:歐幾里德以「直線」的觀點來描述角,以 傾斜度說明兩射線的方向差,並藉由直線的重疊引出零度角與平角的概念。

二、Heath 的「角」定義

蔡明哲(1998)在「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童的角概念」中介紹了幾位學者 對角的定義,其中之一提到Heath(1956)認為角是兩條直線間不同的方向 差,由一直線移至另一直線間的旋轉量,角是平面的一部份,在此平面上有 兩直線相交於一點。由上述定義可知:Heath 認為角是方向的問題,方向變 換是以旋轉的方式進行,含有動態角(旋轉角)與靜態角(圖形角)的概念。

三、Gustave Choquet 的「角」定義

蔡明哲(1998)介紹的第二位學者之角定義為 Gustave Choquet(1969)

使用旋轉(rotation)來定義「角」,他認為角是以頂點為起源的一雙半線對,

由其一線段移至另一線段。由上述定義可知:Gustave Choquet 是以旋轉的 觀點定義角,是屬於動態角(旋轉角)的概念,已有旋轉次序的區別。

四、David Hibert 的「角」定義

蔡明哲(1998)介紹的第三位學者之角定義為David Hibert(1971)是 使用射線(rays)的觀點來定義「角」,他認為平面上兩條有區別的射線從頂 點放射,並且成有區別的直線,這樣的射線對(pair of rays)稱作「角」,

但這樣的識別方法則排除了 0 度角、平角(straight angle)和優角(reflex angle)。由上述定義可知:David Hibert 是以射線的觀點定義角,是屬於靜 態角的概念,把角的大小界定於 0 度至 180 度之間。

五、Close 的「角」定義

Close(1982)以形成角的狀態來說明角,分成以下兩種:

(一)靜態角(statistic angle):同一端點的兩條直線所張開的開度。

(二)動態角(dynamic angle):一直線繞一端點的旋轉量。

由上述定義可知:Close 以靜態的觀點闡述張開角,強調張開程度的大 小;以動態的觀點闡述旋轉角,強調旋轉量的大小。

六、Mitchelmore 角的觀點

Mitchelmore(1989)對角的意義提出下列三種說明:

(一)角是由一個頂點及共此頂點的兩條射線(ray pairs)所組成。

(二)角是自同一頂點射出的兩射線所圍出的一個平面區域(region)。

(三)角是一射線繞其端點旋轉(rotation)一個程度的量。

由上述三種定義可知:(一)說明角是由一端點與兩射線所圍成的平面區域,

著重角的內部區域,也就是「圖形角」,與角的性質(尖或鈍)、角的大小(所張 開區域的程度)和面積等概念相關,如圖2-2-1所示(二)強調角是由一頂點與 兩射線所構成,著重角的外型,也就是「張開角」,與角的方位、射線指向、角

的感覺(大小和尖平)、直線、點等概念有關,如圖2-2-2所示(三)顯示角是以 頂點為中心記錄一射線繞頂點旋轉的起止結果,著重角的旋轉程度,也就是「旋 轉角」,與旋轉和空間的概念相關,如圖2-2-3所示。

射線 射線

頂點 射線

射線

頂點

終邊

頂點 始邊

圖2-2-1 圖形角 圖2-2-2 張開角 圖2-2-3 旋轉角 綜合以上所述,可歸納出這些學者對角的定義分別以「張開程度」、「平面 區域」及「旋轉量」來描述;對於角的邊之描述,則可分為「直線」、「射線」

和「線段」三種。在國小課程,各版本教科書(康軒版第五、九冊,2003、南一 版第五、六冊,2003、翰林版第五冊,2003)仍以採用Mitchelmore 對角意義的 說法,故學童在角概念的認知,可能亦如Mitchelmore 的觀點為主。

貳、角的性質

從上述角的定義可以看出如下角的一些性質:

一、角的保留性

角的保留概念是指角的大小不因「方位擺置的不同」、「邊的長短不同」

和「切割重組」等因素而會有所改變,如表 2-2-1 圖示說明。

表 2-2-1 角的保留性

項目 圖示 說明

方位擺置 角的大小,不因開口方向的不

同而有所改變

邊的長短 角的大小,不因兩臂的長短不

同而有所改變

切割重組 → →

∠BAC

的大小切割成

∠BAD

∠DAC

,再把

∠BAC

∠DAC 重組 合成

∠BAC,∠BAC 的大小並不 會有所改變

A C B

D A C B

B D

A C B D

A

A C D

A C B

二、角的可合成與分割性

∠DEF 的內部,就可辨別∠DEF 大於∠ABC

四、角的可測量性

測量(measurement)意指賦予物件的某種屬性(如角度)的一個數值。

而角的可測量性是指訂定一個較小的角為基本測量單位,可用來測量較大角,

觀察其為基準單位角的多少倍,就是「角」量數值化的過程。如表 2-2-4 圖示 說明。

表 2-2-4 角的可測量性

項目 圖示 說明

角量 數值化

訂定∠A 為基本測量單位角,而

∠B 的大小為∠A 的五倍,如此

∠B 的開度大小為五倍∠A。

A B

若是角的單位人人訂定之大小皆不同,則難以互相溝通,因此有共同約定 基準單位的必要。數學上用來描述角的標準測量單位的制度有兩種,分別敘述 如下:(劉好,1996)

(一)度:若一圓以其半徑將之等量分割為 360 部份,則每二相鄰的半徑所夾的角 稱為 1 度,記作 1°(國小階段以介紹度單位為主)。

(二)弳:取圓心角(θ)所對的弧長(s)對其半徑(r)的比值作為圓心角(θ)

大小的度量,此度量稱為弳,又稱為弧度,即弧度為θ=

r

s

,如左圖;

當 s=1、r=1 時,則θ=1,稱為 1 弳或 1 弧度。

s r

綜合以上所述,角的性質具有保留性、合成與分解性、比較性和可測量性。

學童藉由四種性質的操作過程,形成角概念的認知,同時亦學習到數、量、形的 相關概念與獲得練習數字運算、發現關係、解決問題等學習機會(高敬文、黃金 鐘,1992)。

本節文獻的啟示:根據上述文獻的探討,研究者認為學童應對角意義形成正 確認知、瞭解角的各種性質,才能靈活運用這些概念與性質,來解決生活中與角 有關的問題。八十八學年度進入小學的學童,在接受以八十二年版課程標準與八 十九年版九年一貫暫行綱要所編寫的教材教學之後,其角概念是否清楚,研究者 認為值得加以探討,作為日後教材改善與教學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