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角色的核心概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角色的核心概念與相關研究

本節從理論面探討角色的核心概念,思考資源班召集人/資源班導 師「角色實踐」、「角色期望」、「角色差距」的意義,並透過相關研究的 探究,聚焦資源班召集人/資源班導師角色議題的研究重點。

壹、 角色的意涵

「角色」一詞來自早期法國劇院,指上面寫著演員角色的紙捲。社會 學家向戲劇界借用此觀念,角色理論主要發展於1920、1930年代,並於 1940年到1950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中一個不可或缺 的重要課題(郭丁熒,2003)。Linton為此時期角色理論大師的代表人物,

他於1936年曾指出角色代表某一身分的動態面,當個人將某一身分所涉 及的權利及義務付諸行動時,便是在行使一種角色,角色行為的表現,

往往與某一社會職位有關。國內學者張春興(2006)也提出相同的見解,

表示角色除了指個人在社會團體中被賦予的身分及該身分應發揮的功 能,角色也具有其行為組型。

1945 年,Linton 進一步分析角色包含五個特徵:1.角色是行為模式,

乃社會化過程而沿襲的規律性行為;2.角色是由社會規範界定與衡鑑;

3.角色是構成社會體系的要素之一,乃人際間的互動、互補與互換;4.

角色具有合法性,依法得以發揮功能;5.角色含有義務性,受權威系統 的指揮(王振德,1991)。郭為藩(1993)根據各個學者的說法也提出 相似的看法:1.角色係由一套結構性行為或一組行為模式所表現;2.角色 涉及某一類別的人共同的行為特性而不是個人的行為特性;3.角色係在 社會互動中表現;4.角色所涉及的行為期待,代表社會結構中的一部分。

教育組織與行為學者 Owens (2004) 認為,角色指的是與其他人互動 過程中所產生的行為規範;此行為規範來自組織內、外對該職位之個人 期望,或是來自個人對自己處於該職位的期望。Parsons 也指出每一個角 色並非單獨存在,必頇與其他的角色夥伴 (role partner) 產生互動關係

(郭為藩,1993)。Marshall 在 1998 年以教師角色為例,先說明教師角 色在社會中所處之地位,再描述與教師這位置有關的所有標準責任與權 利,也提到每一角色都有其角色夥伴,而每一類角色夥伴對該角色都各 有一組期望(郭丁熒,2003)。國內學者郭丁熒(1998a)與黃文三(2003)

也認為角色乃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夥伴互動的社會情境中,基於他特定 的身分、地位,他人及自我期望及實際表現的行為或特質。任何角色無 法存在於社會的真空,個人必頇與同事們溝通協調如何執行其角色(王 振德,1999)。

綜觀國內外學者之看法,研究者將「角色」的內涵界定如下 一、 角色是指位居某一特定職位的人所表現出共同的行為模式(張春

興,2006;郭為藩,1993;黃文山,2003)。

二、 角色在社會互動情境中表現,每一個角色並非單獨存在,必頇與其 他的角色夥伴 (role partner) 產生互動關係(王振德,1999;郭為藩,

1993;黃文山,2003;Owens, 2004)。

三、 角色指個人在社會期待之下,經過教育和社會化的歷程後,逐漸習 得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角色,以及根據他人的角色期望從事恰如其 份的表現,此預期與符應的行為部分,有角色夥伴對於個人的期 待,也有個人對於自我角色身分的期許(張春興,2006;郭為藩,

1993;黃文山,2003;Owens, 2004)。

基於上述所討論的角色內涵,本研究在探討資源班召集人/資源班 導師角色相關議題時,需瞭解資源班召集人/資源班導師共同的行為模 式,再者,因資源班召集人/資源班導師是學校體系中的一員,故除考 量自我角色的期許,與其互動關係密切的角色夥伴,包括特教組長與資 源班老師對該角色的期許也需考量。角色兼具「實際表現的行為」與「期 望的行為」兩種內涵,前者與「角色實踐」(role performance)的概念 相符,後者則與「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的性質相同。以下就「角 色實踐」與「角色期望」之意義探討之。

貳、 角色實踐

Sarbin(1968)指出「角色實踐」係指某一職位者被指定或被託付行 使其角色時的行為結果。國內角色的相關的文獻,在強調「實際表現」

時也多採用「角色踐行或角色實踐」(role performance)的說法(吳茵 慧,2003;林家瑜,2005;林清標,2004;康秀月,2008;黃萬成,2002;

楊永全,1985;蕭玉滿,2003),張氏心理學辭典則以「角色行為」(role behavior) 來指符合角色期望的行為(張春興,2006)。

Zanden (1993) 則指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面臨「應該如何行為」

與「實際上的行為」的衝突與落差,角色踐行則是個體經過評估之後「實

際」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就是個體如何成功地扮演好指定的角色。郭丁 熒(2001a)也提出教師的「實際角色」是指教師在所處的社會互動情境 中,踐行其職責或角色的實際行為表現,其性質為踐行的、實然的層面,

與角色行為、角色踐行等概念具相同實質的內涵。

角色實踐之所以重要,是行使角色時常會面臨許多理想與現實之間 的不一致,導致位居角色者常需不斷評估掌握住自己所應扮演的角色,

從而拉近其角色實踐與角色認同之間的差距。

綜上所述,角色實踐又稱為角色行為,是角色扮演的實際過程或活 動。因在相關辦法有提及資源班召集人/資源班導師的角色職責為「兼 負」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行政業務,也就是協助特教組長執行與協調資 源班相關事務,故在角色實踐的現況調查除瞭解資源班召集人/資源班 導師實際負責哪些業務,也需進一步探討資源班召集人/資源班導師與 特教組長業務規劃統籌的分工情形。

參、 角色期望

角色理論係建設在與角色有關的複合詞上,「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 為其中重要的角色概念,任何角色的意識,皆代表一套固定 的行為模式,為其置身於社會生活中應表現的行動,也是社會期待的行 動方式,角色概念若被剝奪此「行為期望」,則會失掉整個的意義(郭 為藩,1993)。依張氏心理學辭典的說法,「角色期望」係指社會一般 人在態度上對某一角色所寄予的期待(張春興,2006)。簡明心理辭典 也提出角色期望為群體或個人按照社會角色所規定的行為模式,對每個 社會成員表現出來的期望(黃希庭,2005)。

林清江(1971)指出角色期望包含個人對本身行為的期望 (self-image) 及公眾對某一特殊角色的期望(public-image),並進一步說明在實際社 會體系中,角色期望通常是以「相互期望」作為表現。林幸台(1977)

也認為角色期望是指個人或與之有關的重要他人,對扮演該角色應具有

之行為模式所持的一種看法或期待。Campbell (1999) 追溯「角色期望」

之來源,認為除他人對於行為者之地位所持有的信念,還有行為者本身 對於自己所居之地位需要做那些事的信念。

《張氏心理學辭典》提到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正好與社會及他人對 其角色期望相符合時,稱為「角色一致性」(role consistency),角色一 致性有助於個人順利扮演自己的角色(張春興,2006)。

綜合上述學者對角色期望的看法,均強調對居於某一地位者應表現 的行為的期望,包括自我期望,以及重要他人(或稱角色夥伴)對該角 色的行為期望。因此,本研究除探資源班召集人/資源班導師自我對該 角色的期望,也探討學校與其職務互動密切之角色夥伴(特教組長與資 源班老師)對該角色的期望,並進一步比較資源班召集人/資源班導師 與角色夥伴對該角色期望的差異情形。

肆、 角色差距 一、角色差距的意義

郭丁熒(1996)指出「角色差距」可用來說明個體的角色行為與角 色期望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形,「差距」(discrepancy) 一詞兼含量與質的 觀點,除可從量的觀點來區分「一致或不一致」,有「正」、「負」及

「零」的情形存在,有也可從質的觀點來指出矛盾之現象,且與個體主 觀反應相關。Moreno (1961) 在角色分類的探討中,也曾舉出角色量的分 類上有「不足」、「適當」及「超過」三種情形。

Biddle 則提出,在正式的辭彙中,當行為與期望相似,且由期望所 決定時,可以稱行為和期望「相似」(conformity),或行為「遵照」期望。

但由於這期望有自己的期望和他人的期望之別,故又可分「一致」

(consistency)與「順應」(compliance)兩種,行為與自己的期望相似 時稱「一致」,行為與他人的期望相似時稱「順應」(郭丁熒,1998a)。

二、相關理論與研究

本研究以「角色模糊」、「角色衝突」、「角色負荷」及「自我差距」四 個觀點來探討。

(一) 角色模糊

「角色模糊」的概念最早由 Kahn 等人(1964)提出,是指個體在扮 演角色時,對於該角色的相關期望所需資訊不足而導致的結果,會影響 個扮演其角色的成效。資訊不足的情況分成下列四類:1.對於工作範圍、

工作限制等資訊不足。2.不清楚角色期望及如何達成角色期望。3.其他角 色夥伴對於角色的立場不清楚。4.不清楚績效評估的標準。

Biddle 於 1979 年也提出相似的看法,認為角色模糊是一結構性的問 題,它發生在沒有完全或充分告訴角色扮演者的期望角色應該負責哪些 詳細的職責或如何實踐,易引起理想與實際角色間的差距(郭丁熒,

1998a)。

(二) 角色衝突

角色衝突通常指角色要求與角色踐行間不相容 (incompatibility) 或 不一致的情形 (Rizzo, House, & Lirtzman, 1970),Kahn等人(1964)則將 角色衝突定義為個人同時面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角色期望時,若要符合 其中一個期望,卻與另一個期望相抵觸時,就產生了角色衝突;同時,

研究也指出角色衝突會造成個人緊張,工作不滿意,以及不信任主管等 負面的結果。

(三) 角色負荷

Kahn 等人(1964)將角色負荷視為一種角色傳遞者間的衝突,不同 的傳遞者的期望都是正當的,這使得角色接受者感受到抉擇孰先孰後的 衝突,他必頇決定哪一種壓力要順從,哪一種要遞延,但如超過其能力

Kahn 等人(1964)將角色負荷視為一種角色傳遞者間的衝突,不同 的傳遞者的期望都是正當的,這使得角色接受者感受到抉擇孰先孰後的 衝突,他必頇決定哪一種壓力要順從,哪一種要遞延,但如超過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