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語言與文化的互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物分類詞顯示對華語人士對人物的分類有所依據,依據的是華人社會的價值判 斷準則,諸如道德與否、知識高低、權力強弱、錢財多寡。當華語人士使用分類 詞指稱人物時,不但用語言標示人物的道德、知識、權勢、財富,同時實踐了華 人社會的公共價值觀。本論文從人物分類詞的擇用,證實華語分類詞具社會文化 功能,支持文化是行為體系、實踐系統的論點。

Kroeber & Kluckhohn、Duranti、Kottak 皆認為文化是共享參與的體系(Culture as a system of participation),社會中的個體在行動說話時有個人的習慣,然而個 人做為社會中的一名成員,成員之間有共享的文化社會系統須遵循。據本節第五 點所述,語言是社會互動的文化實踐,溝通是參與談話者共構的,聽者和說者彼 此協調,議定談話的意義與意圖。談話時有語言常規,並且在談話過程微調互動 的尺度。華語以人物分類詞為人物分類,稱呼各色人等,分類詞與人物的對應並 非不可更動的,可視談話目的、內容而靈活擇用。例如以「位」指稱知識高的人 物「專家」,但在特定溝通目的時,可能以「尾」稱「專家」,表情達意更為傳 神。本論文的研究說明有時擇用異於尋常的分類詞不但不會造成困擾,反而使談 話的意義與意圖更清晰順暢,支持文化是共同參與的體系的論點。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語言與文化的互動 語言與文化的互動 語言與文化的互動 語言與文化的互動

本節探討語言與文化互動相關文獻,語言決定說話者的世界觀,文化和思想 依賴於語言而存在。語言又具有人際功能,建立了語言的人際意義系統,人與人 在此系統合作以便達成溝通目的並維持人際之間禮貌份際。以下分別探討語言與 世界觀、語言與人際功能,以及維持功能所依循的語言原則。

壹 壹 壹

壹、、、、語言與世界觀語言與世界觀語言與世界觀語言與世界觀

十八、十九世紀間德國語言學家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 )認為 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心理結構,語言的內在結構代表該民族理解 世界的方式。人類長時間累積了語言詞彙、建立了語言規則系統,人類創造了語 言,而語言終成為獨立自主的體系,進而制約思想行為。Humboldt認為每一種語 言都包含一種獨特的世界觀,同時個人的世界觀又受到語言的控制(Humboldt,

姚小平譯,1999)。語言是創造人類文化之所必要,且參與了文化的形成。

美國人類語言學家 Edward Sapir(1884-1939)認為文化是內容,語言是表 達內容的形式。世界上語言眾多,各有差異,語言形式無限,反映人類思維及文 化,並無高下之分,「文明進化的任何水平上都有形形色色的單純類型和複雜類 型的語言,單就語言形式來說,柏拉圖和馬奇頓的牧豬者是同夥,孔夫子和阿薩 姆獵取人頭的獵人是同行。」(Sapir 著、陸卓元譯,2000)Sapir 認為沒有兩種 語言可以相仿到足以表現同樣的社會現實,不同語言的族群其實是居住在不同世 界裡。Sapir 與弟子 B. L. Whorf(1897-1941)比較各民族的語言,發現各個民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時間觀念、空間觀念、色彩觀念、親屬觀念、語法範疇觀念都不同,這些觀念 反應於語言,個人依其母語的分類系統和語法觀察世界,以特殊的方式思考。例 如,英語中有性別的區隔,但英語並不像法語及其他的羅馬語系語言,發展出一 套完整的「名詞陰陽性」與「形容詞同時改變」的體系(Kottak 著、徐雨村譯,

2009)。Sapir 與 Whorf 主張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結構,每個人理解世界的方 式受母語限制,使用不同語言的人觀察世界的角度亦不相同,語言決定說話者的 世界觀,文化和思想依賴於語言而存在(Duranti,1997)。

Kramsch(1998)也指出語言文化以社會化及涵化(同化滲透)方式加諸於 自然。例如,孩童經由教育與訓練形塑禮貌、規矩的行為,用於互動與表達的語 言常規形成了語言使用者的文化。Kramsch(1998)認為語言是符碼,反映了文 化對人們思想方式的制約,語境補足了語言符碼要表達的意思,人們依據其選擇 的媒介表達意思,溝通的媒介創造了他們所屬群體所能瞭解的意義。語言之所以 可以陳述事實、想法、事件乃是由於人們具有共同的知識與經驗,語言不但可以 用以表達經驗,還可以創造經驗。Kramsch 指出語言在兩方面有意義,都跟文化 有關:一方面語言是符號,透過語言所說所指而有語義,語言是行為,透過言說 而有語用;另一方面語言是具有文化價值的符號系統,人們以語言標示自己的社 會身份。簡而言之,語言表達了文化實相。

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在於語言是為滿足社會需求而不斷進化的,乃是人類需求 的產物(馮輝,2005)。人類思想和生活方式越進步,便越來越需要交流,這預 告語言的來臨。語言的存在必須依賴於一個不僅能分享一種語言而且能分享一種 文化的群體,沒有這樣一個能說話的群體,語言既不能存在也不會延續(馮輝,

2005)。文化的各個因素都介入了語言使用,人們在理解語言、產出語言時,不 僅須使用語言學知識,而且須使用其文化知識。人類使用語言必須隨環境的變化 而變化,說什麼,怎麼說,何時說、對誰說都是由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其所含攝的 信仰和價值觀所決定的(盧怡君,2004;馮輝,2005;藍麗春、邱重銘,2008)。

至於語言對文化的作用,沒有語言,文化資訊就不可能積累和傳播(馮輝,2005)。 再者語言之為社會符號則成為人類開展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語言用於交際場 合,就會和文化結合在一起,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載體,更影響人類 的思維方式以及對世界的理解,進而分類、組織文化資訊並影響文化(盧怡君,

2004;馮輝,2005;藍麗春、邱重銘,2008)。 貳貳

貳貳、、、、語言與人際功能語言與人際功能語言與人際功能語言與人際功能

語言影響並制約文化,Halliday(1978)分析語言功能的發展:從第一階段 的微功能漸次發展至第三階段純理功能,他觀察幼兒學習語言,指出在母語習得 過程中幼兒習得語言七種微功能:工具(instrumental function)、調整(regulation function)、交際(interactional function)、個人表達(personal function)、啟發

(heuristic function)、想像(imaginative function)和傳遞資訊(representationa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function)。兒童在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中,語言在各方面皆有作用。語言是將生 活方式傳輸給兒童的主要途徑,兒童藉由語言而學習成為社會的一員,兒童置身 於不同的社會群體:家庭、鄰里,以語言為媒介獲取該社群的文化知識及行為模 式、價值觀。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提出語言功能發 展至純理功能的三大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功能指語言反映現實世界與說話 者內心世界的經歷和體驗;人際功能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表達說話者的態度 並建構說者與聽者間的社會關係;語篇功能是指語言將說話者的態度、情感及社 會和角色關係聯結為一體。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視語言為社會符號、

社會行為的形式,而此形式受意識形態約束。

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根據語言的人際功能,建立了語言的人際意 義系統,但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並未闡釋評價意義——說話者的感受、

判斷以及對各種現象或是經驗的價值判定(Martin,2000)。Martin 裨補闕漏,

提出了評價系統(Appraisal System)的理論,發展出評價資源用以分析說話者對 事態的立場與態度(Martin,2000;Martin & Rose,2003; Martin & White, 2005;

Martin &王振華,2008)。評價不只顯現於語言的表層意義,甚且通過表層意義 顯示深層的意義內涵(Martin &王振華,2008)。Martin 的評價系統分為三個子 系統:態度系統(Attitude)、介入系統(Engagement)、級差系統(Graduation)。

態度系統又可分為三個次系統:情感系統(Affection),判斷系統(Judgment),

鑒別系統(Appreciation)。情感系統評價對人的情感的表達(李戰子,2004),

屬於心理學中的反應範疇(王振華,2001)。情感意義有肯定和否定兩種含義,

諸如 happy, sad 等,其意義又可依強度不同區別為低中高,例如 like, love, adore。

情 感 系 統 的 過 程 如 為 出 自 現 實 反 應 , 有 三 組 對 照 反 應 : 快 樂 / 不 快 樂 happy/unhappiness 、 安 全 / 不 安 全 security/insecurity 、 滿 意 / 不 滿 意 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 。 如 為 出 自 外 物 引 起 的 欲 望 , 則 有 恐 懼 fear, tremble……,欲望 desire, suggest, demand……。判斷系統評價人的性格行為(李 戰子,2004),屬於倫理範疇(王振華,2001),是根據道德的標準來評論語言使 用者的行為,表達對人或其行為態度的資源(劉世生&劉立華 2012: 135)。判斷 系統分為兩個子範疇,社會評判(social esteem),社會認可(social sanction)。

二者皆有正面含意與負面含意。社會評判包括常規習慣(normality):正常與否、

能力(capacity):是否有權力幹才成熟明智、可靠(tenacity):是否勇敢謹慎。

社會認可包括真實(veracity)也就是誠實、正當(propriety)也就是有品德合法,

前者描述個體或群體誠實與否,後者描述個體或群體再多大程度上遠離批評(劉 世生&劉立華,2012)。鑒別系統評價事物的價值(李戰子,2004),屬於美學範 疇(王振華,2001)。包括反應(reaction)、構成(composition)、價值(valuation),

鑒別有肯定否定之分。反應(reaction)有兩方面:影響與質量,也就是事物是 否引人注意、是否讓人高興。構成(composition)也有兩方面:平衡與細節,意 指事物組成是否平衡或有複雜性。價值(valuation)則指是否創新有價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 參 參

參、、、、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合作原則

Grice (1975) 認為溝通是參與者共同合作才能達成,溝通時每個參與者都有 其溝通目的,互動時會根據溝通的目的而遵循一共同的原則、互相合作,以便達 成溝通目的。Grice 提出了語言溝通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包括四 個準則:

1. 數量準則(maxim of quantity)

溝通時提供滿足交談目的的訊息、不提供多於所需的訊息

溝通時提供滿足交談目的的訊息、不提供多於所需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