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語人物分類詞之社會文化意涵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華語人物分類詞之社會文化意涵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士學位學程 博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詹 惠 珍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華語人物分類詞之社會文化意涵. ‧. sit. io. n. al. er. Nat. of Mandarin Classifiers. y. The SocialSocial - Cultural Significances.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宋 千 儀. 中華民國一0五年七月. v.

(2) 謝辭.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詹惠珍老師,有幸受教於老師門下,我得以一窺語言 學功能學派殿堂之奧。老師眼光高遠,在學術道路上細心指引,又充滿正面力量, 在論文寫作期間時時鼓勵我。求學及撰寫論文期間,每次與老師討論課題都深受 啟發,不論理論論述、研究議題、研究方法老師都開啟我的視野。有幸追隨老師 踏入語言學的大道,一探學術天地的繽紛,心中充滿感激。 此外,要感謝口試委員曹逢甫老師、徐嘉慧老師、賴惠玲老師、蘇席瑤老師、 謝佳玲老師給我諸多建議,曹逢甫老師關於研究方法的指導、賴惠玲老師及徐嘉 慧老師對語意隱喻機制運作的提醒、蘇席瑤老師關於田野調查方法的指點、謝佳 玲老師對術語及寫作細節的提醒,助我將論文處理得更完善。諸位老師給予的意 見及指教,也讓我見識學海無涯,永遠值得探索。.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論文的主體是深度訪談,有賴熱心的老友同學引介,許多原本識與不識的友 人慨然允諾受訪,研究才得以完成。訪談為深度長程訪談,每位受訪者付出了寶 貴的時間、腦力、體力,若非受訪者的付出,訪談不可能順利完成。訪談者的回 饋也讓我領會人類的思維無比豐富細緻,深感個人渺小,而宇宙間可學習之處無 窮。. y. Nat. n. al. er. io. sit. 漫漫的修讀學位期間,我的家人給我無止盡的支持和包容,家人堅強的後 盾,是鼓舞我克服難關、督促我勇敢向前的最溫暖的力量。. Ch. engchi. i. i n U. v.

(3) 論文摘要. 華語乃具有「分類詞」的語言,華語人士在溝通時利用分類詞為人物分類, 溝通乃人我互動,既是客觀行為,也關涉主觀態度,分類詞的選擇足以顯現華文 化的價值觀。華語人物分類詞隨世代推移亦迭有消退與增生反映文化、價值觀的 傳統與新變。本論文旨在探討華語人物分類詞的文化意涵,辨明語言表層現象背 後的文化深層結構。 本論文的研究議題包括:人物分類詞於固定的形式語意指涉之外,是否有功 能意義?如果有功能性意義,華語人士在擇用分類詞指涉人物時社會文化的宰制 條件何在?華語人士擇用分類詞指涉人物可表達何種態度、達成哪些溝通目的? 世代變遷之下人物分類詞的功能意義是否有變異或變遷?是否有所增長、消退、 創用、維持?.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有二,一為歷時研究,一為共時研究。歷時研究旨在區辨 人物分類詞的種類,說明個別分類詞的意義以及歷代使用情形。共時研究旨在瞭 解世代變遷與語言變遷的關連,分辨華人價值觀是否隨時代改變而變動,釐清現 代華語人士在指涉人物時擇用分類詞背後的原因,並觀察語言使用情境與分類詞 的選擇的關連。歷時研究與共時研究互相對照,以期瞭解分類詞使用的世變,以 及分類詞彰顯的華文化價值觀。. sit. y. Nat. n. al. er. io. 歷時研究採文獻蒐集法,利用語料庫檢索上古、中古、近代、現代書面語料 之人物分類詞。歷時研究以《上古漢語標記語料庫》 、 《中古漢語標記語料庫》 、 《近 代漢語標記語料庫》 、 《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以及素語料庫《古漢語語料庫》為 語料來源,耙梳典籍文獻以及歷代辭書,以釐清人物分類詞的詞語來源及指涉意 義。歷時研究並探索人物分類詞的種類,以及比較歷史時期與現代時期分類詞的 用法、功能之異同增減。歷時研究觀察歷史文獻中顯示人際意義的華語分類詞, 分為指涉個體人物的分類詞與指涉群體人物的分類詞,指涉群體人物的分類詞有. Ch. engchi. i n U. v. 分為具有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以及顯示社會連結意義的群體分類詞。本研 究據余英時(1984) 、文崇一(1989) 、彭泗清(1993) 、傅佩榮(1999) 、徐復觀 (2003)對華人價值定位的主張,以及楊中芳(1994)、黃光國(1984、1991、 1999、2005a、2005b) 、危芷芬(2000)對華人的人際關係的看法,以華文化價 值觀區分華人評價人物價值的價值維度有六,其中道德維度、知識維度、財富維 度以及權勢維度四個維度關涉俗世人物,神聖性則關涉個體之聖俗,集團大我共 同性則關乎群體成員之間的聯繫。 共時研究以歷時研究及先導測試(pilot test)為基礎,以探討現代漢語的人 ii.

(4) 物分類詞使用情形。從先導測試得知道德維度、知識維度、財富維度、權勢維度 以及神聖性有等級之分,道德及知識維度有正負、高低,財富及權勢維度有多、 中、寡及強、中、弱之分,神聖性有高低有無之分,依據維度挑選符合各維度正 負、高低、多寡、強弱趨向的人物名詞。本研究亦經由先導測試取捨要測試的人 物分類詞,由先導測試發現有些人物分類詞為晚近才成為人物分類詞如「坨」, 便納入研究。此外,依據陳志信(1997) 、黃光國(1984、1991、1999、2005a、 2005b)主張「尊尊」 「親親」為文化價值之所在,先導測試從「親親原則」 、 「尊 尊原則」得到畫分人際圈子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分類詞如「門」 「派」 「宗」等。 從先導測試獲取施測的人物分類詞和人物名詞,做為本論文共時研究的設計基 礎。 共時研究蒐集當代口語語料,觀察現代使用分類詞的習慣。共時研究探討今 日的口語表現,以明語言的變遷,以及語言背後支撐語言表現的華文化價值觀, 並對照訪談語料與語料庫現代書面語料,分辨現代分類詞的多元功能。共時研究 區分華人評價人物價值的價值維度與歷時研究相同,皆為道德、知識、財富、權 勢、神聖性以及集團大我共同性六個價值維度。.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共時研究採訪談法蒐集口語語料,以長程深度訪談調取當代華語人士口語語 料。訪談對象共 36 名,受訪者的社會變項依據年齡、教育程度區分。年齡層分 為老年(60 歲以上) 、中年(40—55 歲) 、青年(18—30 歲)三的年齡層,教育 程度分為高教育程度(大學及大學以上) 、中教育程度(高中) 、低教育程度(國 中及國中以下)三個教育程度。共時研究訪談問題為檢測受訪者對名詞與分類詞 共現的選擇,並瞭解說話者擇取分類詞的理由。訪談問題分為由受訪者主動提供 答案的開放式訪談問題(open-ended questions)及由本研究者提供選項讓受訪者 選擇的封閉式訪談問題(closed-ended questions) ,訪談問題利用個體人物名詞檢 測分類詞與名詞共現,問題共三部分,每部分之下另分題組。第一部份檢測人物 名詞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共現,第二部分檢測人物名詞與具有社會評價之人物分 類詞之共現,第三部分檢測名詞與顯示社會連結的分類詞之共現。.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結果經量化統計及質性分析,證實本研究的假設(一)人物分類詞除了 固定形式語意之外,的確有功能意義。(二)由於功能意義浮動,人物分類詞與 名詞之間未必是固定共現關係。(三)人物分類詞的功能意義受華文化的「親親 原則」與「尊尊原則」宰制。(四)華人利用分類詞指涉人物以滿足文化功能、 社會功能及語用功能。(五)分類詞的功能意義的確隨世代變遷而有所增減、創 用、維持。本研究並發現,雖然分類詞與名詞的共現有其規則,但是說話者於溝 通時未必遵循分類詞與名詞的共現規則。說話者違反分類詞與名詞搭配常例,以 傳達讚揚、貶抑、嘲諷、玩笑、友善、不友善等溝通目的。 最後本論文藉歷時研究及共時研究瞭解語言的使用功能反映溝通的情境特 色,華語指涉人物的分類詞區分個體與群體之尊卑、親疏,其背後深層結構乃是 iii.

(5) 華文化崇尚人際協合(solidarity)的「親親」原則,以及明辨社會位階(power) 的「尊尊」原則兩大禮制精神。華語分類詞隨世代推移而有更迭,詞語的文言化、 新興詞的出現、方言逆向入注等現象證明語言與時俱變。分類詞的增生、消退、 維持、創用反映華人社會真實狀況,印證語言為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斷變化。. 關鍵詞:人物分類詞、社會文化意涵、語用功能、溝通功能、華語文教學.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目錄 謝辭------------------------------------------------------------------------------------------------- i 摘要------------------------------------------------------------------------------------------------ ii 目錄------------------------------------------------------------------------------------------------ v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vii 第一章. 緒論........................................................................................................... 1. 立. 政 治 大. 學. 第二章. 研究動機 ........................................................................................... 1 研究議題 ........................................................................................... 2 研究假設 ........................................................................................... 2 研究範圍 ........................................................................................... 3. ‧ 國.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文獻探討................................................................................................. 4. ‧. 第一節 文化的定義 ....................................................................................... 4 壹、符號系統 ........................................................................................... 5 貳、後天習得 ........................................................................................... 7 參、實踐的知識 ....................................................................................... 9 肆、社會共享的規範.............................................................................. 14 伍、小結................................................................................................. 18 第二節 語言與文化的互動.......................................................................... 20 壹、語言與世界觀.................................................................................. 20 貳、語言與人際功能.............................................................................. 21 參、合作原則 ......................................................................................... 23 肆、禮貌原則 ......................................................................................... 2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伍、小結................................................................................................. 25 第三節 華文化的價值觀.............................................................................. 25 壹、華文化的深層結構:「親親」與「尊尊」 ..................................... 25 貳、華文化重視群體協合 ...................................................................... 27 參、華文化重視個人道德 ...................................................................... 32 第四節 分類詞的定義.................................................................................. 33 壹、「分類詞」語言................................................................................ 33 一、分類詞的定義和種類 .............................................................. 33 二、分類詞的意義和功能 .............................................................. 38 貳、分類詞與量詞.................................................................................. 40 v.

(7) 一、分類詞與量詞的語意區分....................................................... 40 二、分類詞和量詞的區別檢測....................................................... 40 參、範疇化理論與隱喻理論 .................................................................. 42 一、隱喻與範疇化.......................................................................... 43 二、隱喻與華語教學 ...................................................................... 44 三、漢語詞義引申.......................................................................... 45 四、隱喻機制與語意延伸及語法化............................................... 46 第五節 分類詞與名詞互動的前人研究成果............................................... 47 壹、分類詞與名詞的語序 ...................................................................... 47 一、語域與分類詞名詞語序 .......................................................... 47 二、類型與分類詞名詞語序 .......................................................... 48 貳、分類詞與名詞的語意選擇 .............................................................. 49 一、分類詞與名詞的共現關係....................................................... 49 二、分類詞範疇化途徑 .................................................................. 50 三、分類詞的評價意義 .................................................................. 50 第六節 分類詞與文化互動的前人研究成果............................................... 51 壹、分類詞與認知.......................................................................... 51 貳、分類詞與原型理論 .................................................................. 52 第七節 結語................................................................................................. 55. 立. ‧. ‧ 國. 學. 第三章. 政 治 大. 研究方法................................................................................................. 56.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一節 歷時研究 ......................................................................................... 56 壹、歷時研究的目的.............................................................................. 56 貳、價值維度與溝通目的 ...................................................................... 56 一、價值維度.................................................................................. 56 二、溝通目的.................................................................................. 57 參、語料斷代及語料文獻 ...................................................................... 58 一、語料斷代.................................................................................. 58 二、語料文獻.................................................................................. 60. Ch. engchi. i n U. v. 肆、語料分類 ......................................................................................... 65 一、語料類別.................................................................................. 65 二、計量方式.................................................................................. 66 第二節 共時研究 ......................................................................................... 66 壹、共時研究的基礎及目的 .................................................................. 66 一、先導測試(pilot test) ............................................................ 66 二、共時研究目的.......................................................................... 69 貳、價值維度與溝通目的 ...................................................................... 69 一、價值維度.................................................................................. 69 vi.

(8) 二、溝通目的.................................................................................. 70 參、訪談檢測設計.................................................................................. 70 一、個體人物分類詞與名詞之共現關係 ....................................... 71 二、具有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與名詞之共現關係 ............ 73 三、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與名詞之共現關係 ............ 76 四、溝通目的之層次 ...................................................................... 77 肆、訪談方式及訪談步驟 ...................................................................... 77 一、檢測個體人物分類詞的訪談方式及步驟................................ 78 二、檢測具有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的訪談方式及步驟..... 81 三、檢測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的訪談方式及步驟..... 82 伍、訪談語料來源.................................................................................. 82 一、受訪者背景與人數 .................................................................. 82 二、受訪者來源.............................................................................. 83 三、訪談時間及地點 ...................................................................... 83. 立. 歷時研究發現 ......................................................................................... 84. 學. ‧ 國. 第四章. 政 治 大. ‧. 第一節 指涉人物的分類詞類別 .................................................................. 84 第二節 個體人物分類詞.............................................................................. 85 壹、個體人物分類詞歷時語料統計....................................................... 86 一、個體人物分類詞隱喻延伸的路徑 ........................................... 87 二、個體人物分類詞於分類詞的溝通功能意義............................ 88 貳、個體人物分類詞的定義與用法....................................................... 89 一、原指人物的分類詞 .................................................................. 89 二、原為謙詞的分類詞 .................................................................. 92 三、原指非人的分類詞 .................................................................. 94 四、指神聖個體的分類詞 .............................................................. 96 參、個體人物分類詞的社會評價及溝通功能 ....................................... 97 一、個體人物分類詞的價值維度................................................... 97 二、個體人物分類詞的溝通功能................................................... 98.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肆、小結............................................................................................... 100 第三節 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 100 壹、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歷時語料統計.............................. 101 一、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隱喻延伸的路徑 .................. 102 二、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的溝通功能意義 .................. 102 貳、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的定義與用法.............................. 103 一、原指獸且具負面評價的分類詞............................................. 103 二、原指物且具負面評價的分類詞............................................. 104 三、群體成員關係密切且具負面評價的分類詞.......................... 106 vii.

(9) 四、群體成員關係密切且立場一致的分類詞.............................. 110 參、群體人物分類詞的社會評價及溝通功能 ..................................... 113 一、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的價值維度.......................... 113 二、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的溝通功能.......................... 113 肆、小結............................................................................................... 117 第四節 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 118 壹、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歷時語料統計.......................... 118 一、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隱喻延伸的路徑 .............. 119 二、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於人際關係的意義 .......... 121 貳、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的定義與用法.......................... 123 一、原義與空間有關的分類詞..................................................... 123 二、原義與家族有關的分類詞..................................................... 125 三、原義與自然地理有關的分類詞............................................. 127 參、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的連結關係及溝通功能 .......... 128 一、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的連結關係...................... 128 二、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的溝通功能...................... 129 肆、小結............................................................................................... 130 第五節 結語............................................................................................... 130. 立. ‧ 國. 學. 共時研究............................................................................................... 134. ‧. 第五章. 政 治 大.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訪談分析:個體人物分類詞 ........................................................ 134 壹、依據個體人物分類詞分析 ............................................................ 134 一、原指人物且擇用比例高的分類詞 ......................................... 135 二、原指人物但擇用比例低的分類詞 ......................................... 137 三、原指非人的分類詞 ................................................................ 140 四、指神聖性個體的分類詞 ........................................................ 142 五、小結 ....................................................................................... 144 貳、依據價值維度分析........................................................................ 145 一、道德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146. Ch. engchi. i n U. v. 二、知識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154 三、財富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158 四、權勢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162 五、神聖性與個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 166 參、社會變項與個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 173 一、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 173 二、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175 肆、價值維度和社會變項與個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交叉分析 .............. 179 一、價值維度和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交叉分析 .............. 179 viii.

(10) 二、價值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交叉分析 ...... 192 第二節 訪談分析: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 ................................. 207 壹、依據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分析 ..................................... 207 一、原指獸的分類詞 .................................................................... 209 二、原指物的分類詞 .................................................................... 209 三、指具組織規制的分類詞 ........................................................ 210 四、群體成員關係密切且具負面評價的分類詞.......................... 210 五、群體成員關係密切且立場一致的分類詞.............................. 210 六、小結 ....................................................................................... 211 貳、依據價值維度分析........................................................................ 211 一、泛稱「人」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 之關係 ................................................................................. 211 二、道德維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 之關係 ................................................................................. 222 三、知識維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 之關係 ................................................................................. 228 四、財富維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 之關係 ................................................................................. 233 五、權勢維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 之關係 ................................................................................. 239 參、社會變項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 244 一、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 244 二、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 249 肆、價值維度和社會變項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 交叉分析 ...................................................................................... 254 一、價值維度和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 交叉分析 ....................................................................................... 25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第三節. Ch. engchi. i n U. v. 二、價值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 交叉分析.............................................................................. 275 訪談分析: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 297. 壹、依據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分析 ................................. 297 一、原義與空間有關的分類詞..................................................... 298 二、原義與家族及地理有關的分類詞 ......................................... 301 三、小結 ....................................................................................... 303 貳、依據社會連結分析........................................................................ 303 一、各連結關係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 個別分類詞通用性之比較................................................... 304 二、各連結關係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 ix.

(11) 個別分類詞指稱各連結關係之表現 ................................... 311 三、小結 ....................................................................................... 314 參、社會變項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 315 一、年齡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 315 二、教育程度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關係... 317 肆、各連結關係和社會變項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 之關係 ................................................................................. 320 一、各連結關係和年齡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擇用 之關係 ................................................................................. 320 二、各連結關係和教育程度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 擇用之關係.......................................................................... 324 三、小結 ....................................................................................... 329 第四節 結語............................................................................................... 329 壹、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溝通功能層次................................................. 330 貳、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溝通功能層次.......................... 335 參、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溝通功能層次...................... 340 肆、總結............................................................................................... 340. 立. ‧ 國. 學. 第六章. 政 治 大. 結論....................................................................................................... 342. ‧.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342 壹、分類詞知識的致知流程 ................................................................ 342 貳、研究結論 ....................................................................................... 343 第二節 華語文教學的教學建議 ................................................................ 345 第三節 研究的檢討及建議........................................................................ 346. Ch. engchi. i n U. v. 參考書目 .............................................................................................................. 347 一、中文文獻............................................................................................... 347 (一)圖書及論文................................................................................ 347 (二)電子資源 ................................................................................... 352 二、外文文獻............................................................................................... 352. x.

(12) 表目錄 表1. 訪談步驟...................................................................................................... 79. 表2. 受訪者年齡與教育程度之分佈 ................................................................... 83. 表3. 歷代文獻中個體人物分類詞出現的次數.................................................... 87. 表4. 個體人物分類詞的歷時比較 ....................................................................... 98. 表5. 歷代文獻中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出現的次數........................... 101. 表6. 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的歷時比較.............................................. 114. 表7 表8. 政 治 大 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分類詞的歷時比較.................................................. 129 立. 歷代文獻中顯示社會連結的分類詞出現的次數 ...................................... 119. 華文化之深層結構與個體分類詞的使用之歷時比較 .............................. 132. 表 10. 華文化之深層結構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分類詞使用之歷時比較 ......... 133. 表 11. 訪談中個體人物分類詞之使用比例........................................................ 135. 表 12. 道德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146. 表 13. 道德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148. 表 14. 知識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154. 表 15. 知識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155. 表 16. 財富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158. 表 17. 財富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159. 表 18. 權勢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162. 表 19. 權勢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163. 表 20. 神聖性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166. 表 21. 神聖性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169. 表 22. 神聖性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 172. 表 23. 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173. 表 24. 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174. ‧. ‧ 國. 學. 表9.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 i n U. v.

(13) 表 25. 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176. 表 26. 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177. 表 27. 道德維度和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180. 表 28. 道德維度及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181. 表 29. 知識維度和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182. 表 30. 知識維度和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183. 表 31. 財富維度和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184. 表 32. 財富維度和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185. 表 33. 權勢維度和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186. 表 35. 神聖性和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189. 學. ‧ 國. 表 34. 政 治 大 權勢維度和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187 立 神聖性和年齡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191. 表 37. 道德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192. 表 38. 道德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193. 表 39. 知識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194. 表 40. 知識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195. 表 41. 財富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196. 表 42. 財富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198. 表 43. 權勢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200. 表 44. 權勢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202. 表 45. 神聖性和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204. 表 46. 神聖性和教育程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206. 表 47. 訪談中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使用比例 ................................ 208. 表 48. 泛稱「人」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12. ‧. 表 3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i. i n U. v.

(14) 表 49. 泛稱「人」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15. 表 50. 道德維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23. 表 51. 道德維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25. 表 52. 知識維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29. 表 53. 知識維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30. 表 54. 財富維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34. 立. 政 治 大. 財富維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35. 表 56. 權勢維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40. 表 57. 權勢維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41. 表 58. 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245. 表 59. 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247. 表 60. 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50. 表 61. 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 ‧ 國. 學. 表 55.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橫向計量) .......................................................................................... 252 表 62. 泛稱「人」和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53. 表 63. 泛稱「人」和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57. 表 64. 道德維度和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59. xiii.

(15) 表 65. 道德維度和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61. 表 66. 知識維度和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63. 表 67. 知識維度和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65. 表 68. 財富維度和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67. 表 69. 財富維度和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69. 表 70. 權勢維度和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71. 立. 政 治 大. 權勢維度和年齡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73. 表 72. 泛稱「人」和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76. 表 73. 泛稱「人」和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78. 表 74. 道德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80. ‧. ‧ 國. 學. 表 71. er. io. sit. y. Nat. al. 表 76. 知識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n. 表 75. iv n C 道德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hengchi U (橫向計量) .......................................................................................... 282 (直向計量) .......................................................................................... 284. 表 77. 知識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86. 表 78. 財富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88. 表 79. 財富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91. xiv.

(16) 表 80. 權勢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293. 表 81. 權勢維度和教育程度與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296. 表 82. 訪談中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使用比例............................. 297. 表 83. 各連結關係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304. 表 84. 各連結關係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311. 表 85. 年齡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直向計量) ..... 315. 表 86. 年齡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橫向計量) ..... 316. 表 87. 教育程度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317. 表 88. 教育程度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318. 表 89. 家庭內關係和年齡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320. 表 90. 家庭內關係和年齡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321. 表 91. 聯姻關係和年齡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321. 表 92. 聯姻關係和年齡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322. 表 93. 習得關係和年齡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322. 表 94. 習得關係和年齡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323. 表 95. 締結關係和年齡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直向計量) .......................................................................................... 324. xv.

(17) 表 96. 締結關係和年齡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324. 表 97. 家庭內關係和教育程度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325. 表 98. 家庭內關係和教育程度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325. 表 99. 聯姻關係和教育程度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326. 表 100. 聯姻關係和教育程度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327. 表 101. 習得關係和教育程度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327. 立. 政 治 大. 習得關係和教育程度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328. 表 103. 締結關係和教育程度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直向計量) .......................................................................................... 328. 表 104. 締結關係和教育程度與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擇用關係 (橫向計量) .......................................................................................... 329. ‧. ‧ 國. 學. 表 102.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vi. i n U. v.

(18) 圖目錄 圖1. 語言及文化知識的致知流程 ....................................................................... 13. 圖2. 「長」的詞義引申 ...................................................................................... 45. 圖3. 文化深層結構至溝通目的以至分類詞擇用分層圖 .................................... 58. 圖4. 人物分類詞的種類 ...................................................................................... 65. 圖5. 個體人物分類詞與名詞共現之檢測設計.................................................... 73. 圖6. 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之檢測........................................................ 75. 圖7. 具有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與名詞共現之檢測設計......................... 75. 圖8. 顯示社會連結的分類詞與名詞共現之檢測設計 ........................................ 76. 圖9. 溝通目的層次 .............................................................................................. 77. 圖 10. 個體人物分類詞的溝通層次 ..................................................................... 99. 圖 11. 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的溝通層次 ............................................ 116. 圖 12. 「門」的隱喻延伸路徑........................................................................... 121. 圖 13. 顯示社會連結之群體分類詞的溝通層次................................................ 130. 圖 14. 神聖性維度與個體人物分類詞擇用之相關性 ........................................ 172. 圖 15. 個體人物分類詞於親親原則及尊尊原則之分佈 .................................... 331. ‧. ‧ 國. 學. y. sit. er. io. al. iv n C 個體人物分類詞於道德維度的溝通層次................................................ 332 hengchi U n. 圖 17. Nat. 圖 16. 立. 政 治 大. 個體人物分類詞於知識維度的溝通層次................................................ 333. 圖 18. 個體人物分類詞於財富維度的溝通層次................................................ 333. 圖 19. 個體人物分類詞於權勢維度的溝通層次................................................ 334. 圖 20. 個體人物分類詞於神聖性的溝通層次.................................................... 335. 圖 21. 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於泛稱「人」的溝通層次..................... 336. 圖 22. 圖 21 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於親親原則及尊尊原則之分佈... 337. 圖 23. 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於道德維度的溝通層次......................... 337. 圖 24. 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於知識維度的溝通層次......................... 338 xvii.

(19) 圖 25. 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於財富維度的溝通層次......................... 339. 圖 26. 具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於權勢維度的溝通層次......................... 339. 圖 27. 分類詞知識的致知流程:以「門」為例................................................ 34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viii. i n U. v.

(2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寰宇知識無限豐富,人類藉由分類將龐雜的知識組織成系統化的次第使之井 然有序,此「分別部居、以類相從」組織知識的行為乃是人類心智最基本的活動。 分類,也就是為現象世界劃分範疇,簡化了個人的環境經驗,減少記憶的負載, 提高資訊儲存與檢索的效能,分類對人類生存而言更重要的意義是建立宇宙秩 序。人類藉著分類使萬物各歸其類,不相雜廁,我們所生活的客觀世界於焉有了 秩序。. 政 治 大. 人類用語言分類經驗世界,語言對世界的分類明顯界定人類與環境的互動。 分類有其規範,分類的標準、範疇的選擇,未必全然客觀依據指涉對象的固有的 屬性而界定,分類也有其主觀的層面,此即文化。. 立. ‧. ‧ 國. 學. 華語乃具有「分類詞」的語言,華語分類詞和名詞搭配共現,藉以對名詞分 類。除了突顯名詞的特性,華語分類詞尚具有非語言形式固定指涉意義的社會文 化意涵。而這些功能性的意涵會依情境內容變化而變化。. al. er. io. sit. y. Nat. 華語人士在溝通時,利用分類詞為人物分類,溝通乃人我互動,既是客觀行 為也關涉主觀態度,分類詞的選擇足以顯現華文化的價值觀。文化價值觀有其傳 統,也有新變,華語分類詞隨世代推移亦迭有消退與增生。本論文擬透過觀察華 人選用分類詞的習慣,遷瞭解華文化價值體系的變遷。. n. 近年學術界對分類詞的研究或從語法觀點探討分類詞語法特性,或從認知觀 點分析分類詞的訊息,或以習得教學為研究要點,或以隱喻用法為討論重心,鮮 少論及分類詞的文化意涵。Tai & Wang(1990;1992)、Tai(1994)依據原型理 論的認知觀點區別分類詞與量詞;Her & Hsieh (2010)、Her (2012)基於形式論提 出區別分類詞與量詞的檢測方法;吳福祥、馮勝利、黃正德(2006)探討分類詞. Ch. engchi. i n U. v. 和名詞的語序闡明分類詞側重說明名詞的某種屬性。諸家學者皆指出分類詞彰顯 名詞的本質屬性,但並未探討分類詞在人際溝通的作用,未能掌握分類詞所傳達 的溝通目的與態度,更未說明分類詞所顯示的社會文化意義。 學界對華語分類詞與名詞互動的研究還包括探討分類詞語意與認知、名詞與 分類詞的選擇關係、分類詞語義與範疇化等。Erbaugh(1986、2002)主張分類 詞作用在於將言談中出現的名詞標示為談話重點,其論述探討分類詞語意與認 知,議題為和外形有關的物體分類詞,並非指涉人物的分類詞。Erbaugh(1986、 2002)宣稱分類詞所指涉的對象在文化中有很高的價值,然而未能用以說明分類 詞反映華文化中哪些價值觀。宗守云(2011)探討分類詞語義與範疇化,指出分 1.

(21) 類詞將不同的名詞歸為一類,將名詞範疇化;邵敬敏(1993)探討名詞與分類詞 的選擇關係,雖指出分類詞與名詞的組合受習慣背後隱藏的文化因素控制,但究 竟是何等文化因素支配華語人士對分類詞的選擇,則未見探討。劉悅明(2011) 探討人物分類詞的評價意義,其研究方法為書面語料蒐集統計,但並未大規模統 計,也未實地採取現代語料互相比較印證。本論文紹繼前人研究成果,並補苴罅 漏,探討華語人物分類詞所彰顯的文化意涵及其背後的宰制條件,以期對華語人 物分類詞功能意義的研究及教學有所貢獻。. 第二節 研究議題 本論文的研究議題包括:. 政 治 大. (一)華語人物分類詞除具固定的形式語意之外,是否具有浮動變異的功能 意義?. 立. (二)人物分類詞與名詞彼此搭配的共現關係是否是固定不變的?. ‧ 國. 學. (三)如果有功能意義,華語人士在用分類詞指涉人物時相關的社會文化宰 制條件為何?. ‧. y. Nat. (四)華語人士擇用分類詞指涉人物時,可表達何種態度、達成哪些溝通目 的?. sit. n. al. er. io. (五)時代變遷,人物分類詞是否有變異與變遷?人物分類詞的數量是否有 所增長或消退?. 第三節 研究假設. Ch. engchi. i n U. v. 依據上述研究議題,本論文有如下假設: (一)人物分類詞擇用具有功能性考量。華語分類詞除了固定的形式語意指 涉意義之外,尚有功能意義,而功能意義是浮動的,會隨溝通情境中的 社交對象的關係而變化。 (二)由於功能意義浮動,因而人物分類詞與名詞的共現未必固定。 (三)華語分類詞的功能意義受到文化社會的價值觀宰制。 (四)華語人士利用分類詞指涉人物可以傳達說話者的敬重、看不起、友善、 親近等態度以達成稱讚、貶抑、嘲諷、玩笑等溝通目的。. 2.

(22) (五)時代變遷,人物分類詞也隨之變遷,樣式也有所增減,功能意義也有 所變化,如維持、增生、刪減、創用等,以創用為多。. 第四節 研究範圍 華語的類別詞包括分類詞(classifier)及量詞(measure word) ,二者皆與數 詞和名詞連用,句法形式為「數詞+分類詞 / 量詞+名詞」 ,然而分類詞與量詞 功用有別,分類詞彰顯名詞的固有、顯著屬性,量詞僅有為名詞計量的功用。本 論文討論華語人物類別詞的社會文化意涵,只探討人物分類詞,不涉及量詞。 本論文探討人物分類詞的功能意義,詞語意義有多層次,詞語的語意指涉意 義(semantic referential meaning)屬於詞語表層的意義,深層的則是詞語的功能 意義(communicative functional meaning) 。語意指涉意義傳遞語言形式表層直指 的字面意義(literal meaning),然而在社交時表層的指涉意義往往不敷辨認溝通 意圖。溝通意圖潛藏於字面意義之下,由隱喻而衍生意義(metaphorical meaning) ,必須經過推論方能獲知其弦外之音。經推論而得的弦外之音又可區別 為規約意義(conventionalized meaning)及交談意義(conversational meaning)。 交談意義在具體語境中經推論而得,規約意義也經推論才得到,但是已經約定俗 成而固化了。例如,「吃飯了嗎」的字面意義是詢問對方是不是已經吃過飯,然 而在華人社會這句話已經約定俗成做為打招呼用語。又如「屢敗屢戰」的字面意 義是作戰總吃敗仗,其規約意義表示屢次遭受挫折仍然奮勇不懈,然而視語境而 可能有自嘲、玩笑的交談意義,此經推論而得的意義在溝通時發揮功能。本論文 探討人物分類詞經推論而得的功能意義,不討論人物分類詞字面的語意指涉意 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iv n C 詞語的功能意義有賴語境決定,包括參與的人、溝通的情境、溝通的管道等, hengchi U 本論文探討人物分類詞與名詞的共現(collocation) ,研究以人物分類詞指涉人物 名詞之一般(general)含意,不考量個別語境的特殊狀況。. 3.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化的定義 1871 年 Tylor 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s)》書中揭示文化定義: 「文化或是文明,……是一複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 俗,以及身為社會成員所習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Kroeber,1963),自此開啟 學界探索關鍵概念「文化」,後人踵事增華,至二十世紀中葉將近三百種文化界 義(Kroeber,1963) ,各領域因為學術取向不同而有不同定義。本節探討文化定 義, 梳理西方學界界定文化定義的論述。. 政 治 大. Kroeber 和 Kluckhohn1 整理前人見解,析為六類定義2:第一、描述性的 (Descriptive)定義,側重組成文化的各個領域。第二、歷史性的(Historical) 定義,強調文化為繼承自前人的傳統、群眾的社會遺產。第三、規範性的 (Normative)定義,強調文化是生活模式。第四、心理學的定義(Psychological) , 強調人類經由內在學習方能獲致文化、文化是習慣。第五、結構性的(Structural) 定義,強調文化是為求生而設計的系統。第六、發生學的(Genetic)定義,界 定文化是人類演化為人類此一演化過程的產物。.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二十世紀中葉之後以人類學視野定義文化的 Keesing(1981;陳其南&張恭 啟&于嘉雲譯,1989)定義文化是系統、是複合體、通則、理念符碼,文化有特 異性和普同性。從語言學觀點定義文化的 Duranti 在《Linguistic Anthropology》 (1997)立足於語言人類學提出六則文化理論:文化乃涵養所致(Culture as distinct from nature) 、文化是知識(Culture as knowledge) 、文化是訊息溝通(Culture as communication)、文化是符號傳遞系統(Culture as a system of mediation)、 文化是行為體系(Culture as a system of practice) 、文化是共享參與的體系(Culture as a system of participation)(Duranti,1997)。. Ch. engchi. i n U. v. Kottak 在《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柯塔克 Kottak 著,徐. 1. Alfred L. Kroeber and Clyde Kluckhohn 於 1952 發表論文〈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Paper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vol. 47, no.1) 。1963 年集結成書,本論文引用 1963 年著作。 2 Kroeber 及 Kluckhohn 文化定義六類原文為 Descriptive、Historical、Normative、Psychological、 Structural、Genetic。林宗德於《文化理論面貌導論》將六類定義譯為描述性的定義、歷史性的 定義、規範性的定義、心理學的定義、結構性的定義、發生學的定義。Philip Smith 著、林宗德 譯: 《文化理論面貌導論》 ,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8 年 1 月。徐雨村於《人類學的歷 史與理論》譯為演化的定義、描述的定義、歷史的定義、規範的定義、心理的定義、結構的定義。 巴納德(Alan Barnard)著、徐雨村譯:《人類學的歷史與理論》,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 年 7 月初版一刷。本文採《文化理論面貌導論》林譯。 4.

(24) 雨村譯,2009)一書中認為文化乃個體在某個社會中成長,浸淫在特定的文化傳 統之下,經由學習而獲得的特性,此特性絕非生物遺傳而得。習得文化的過程乃 是濡化(enculturation)。Kottak(柯塔克 Kottak 著,徐雨村譯,2009)定義文 化為:文化是習得的、文化是象徵的、文化與本性、文化是包羅萬象的、文化是 整合的。除了定義文化,Kottak 並說明文化的性質,他認為文化俱有普同性、獨 特性、一般性。 本節整理文化定義包括文化是符號系統、文化乃後天習得、文化是實踐方得 的知識、文化是社會共享的規範,分述於後。 壹、符號系統 Kroeber 和 Kluckhohn(1963)對文化的六項定義中,「結構性的定義」強 調概念模式,指出文化是成系統的生活的設計,是一個計畫而非生活本身,於此 定義,文化並非行為本身而是行為的指引。例如,Kluckhohn and Kelly:” A culture. 政 治 大 is a historically derived system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designs for living, which tends 立 to be shared by all or specially designated members of a group.”(Kroeber & ‧. ‧ 國. 學. Kluckhohn, 1963) 。 「發生學的定義」探討引發文化存在的因素,主張人之所以為 人並非因其為理性動物或文化構成的動物,而是因其為使用符號(象徵)的動物, 文化「以象徵符號為中介」的特性暗示文化發生於人類內在的學習而非基因傳 遞。例如, Bain:” Culture is all behavior mediated by symbols.”(Kroeber & Kluckhohn, 1963) 。Kroeber & Kluckhohn (1963) 提出的「結構性的定義」」 「發生 學的定義」皆說明文化是符號系統。. sit. y. Nat. n. al. er. io. Keesing(1981)定義文化為系統:認知系統(culture as a cognitive system)、 結構系統(culture as a structural system) 、象徵系統(culture as a symbolic system) 。 Keesing 引前人主張說明文化為系統,他引用 Goodenough 的看法指出這種知識 提供了一些標準決定是怎樣、可怎樣、覺得怎樣、該怎樣、應如何對應(Keesing, 1981),說明文化是認知系統,人們處於文化之中乃習得與世界應對的知識。. Ch. engchi. i n U. v. Keesing 引李維史陀(Lévi-Strauss)的說法,指出文化具有結構一如語言的結構, 文化是結構系統(Keesing, 1981) 。Keesing 引 Geertz 的說法:文化內涵是共有的, 超越個人體驗,文化是共享的象徵符號及意義(Keesing, 1981)。據此,Keesing 定義文化是象徵系統,構成文化的不只是能觀察度量計算的東西事物,還包括共 同的觀念和意義。 Duranti(1997)從 Heidegger、 Bourdieu 的觀點觀之,文化是中介活動;從 Lévi-Strauss 符號學的觀點觀之,語言法則由於遵循模式而於社會行為的表達產 生作用;從 Clifford Geertz 詮釋學觀之,文化是民族藉以生存的象徵系統,要瞭 解一民族文化就必須瞭解此象徵系統的內在意義。語言文化是社會生活的指南, 人類據此而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對世界的認知取決於主體與外在的互動,文化 不是內在先驗也不是外在給予的,文化存在於個體與外在世界互動的經驗。人與 5.

(25) 世界互動是人類共享的經驗,文化即是共享參與的體系,任何溝通都具有社會 的、集體的、共享的特質。Duranti(1997)說明語言與文化一致,據 Goodenough 的認知觀點,語言與文化都是心智的實相,又據 Lévi-Strauss 的符號學和 Geertz 詮釋學,Duranti 主張語言中蘊含的概念乃是學習文化的工具,聯繫思想與行為, 溝通時倚賴文化資源,Duranti(1997)也引據 Vygotsky,說明文化包括客體,也 就是具體事物,也包括概念、語言。 Kottak(徐雨村譯,2009)引述懷特(Leslie White)對文化定義:「依靠著 象徵化的過程……文化係由工具、裝備、器具、服裝、裝飾、風俗習慣、制度、 信念、儀式、遊戲、藝術作品、語言等等所構成」,說明對一件事物賦予意義, 且相對地掌握與理解這些意義便是習得了文化。Kottak 指出象徵就是口語的或非 口語的事物,在特定的語言或文化中,用以代表某些其他事情。在這個象徵與其 所指的事物間,並不具有明顯的、自然的、或必然的關係。象徵大多是語言的(柯 塔克 Kottak 著,徐雨村譯,200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誠如 Duranti(1997)所說語言與文化一致,語言是一套由人為的符號組織 而成系統,這套符號系統包括語音、詞彙等等成分,符號指涉的對象是現象世界 的概念,連結符號與概念便可以表徵事物、傳達意義。語言及文化是表達概念的、 溝通訊息的符號系統,文化各個層面都可以看作是各種符號體系的總和,文化是 諸般符號系統構成的意義潛勢(meaning potential)(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 1989)。語言又是一種特殊符號系統,各種符號體系:如親屬體系、民俗分類體 系,都具有人類語言的組織結構(Claude Lévi-Strauss 著,周昌忠譯,1992)。 語言文化符號是人為記號,符號與其指稱的概念並無必然或自然的關連,二者之 所以連結完全出於人造。語言符號有賴對比方得以運作,一如棋子,孤立的棋子 不會有價值,唯有放置在棋盤上,跟其他棋子對比,方產生價值。棋盤與棋子組 織為系統,語言亦然,系統內的成分元素自身並無重要意義,唯有與系統內其他 組成成分相關時才有意義,相互對比的語言符號系統可以由既有的詞彙或語句創 造出新詞彙語句,而傳達複雜意義,意義來自對比關係,關係構成系統(Searle 著,李步樓譯,2001) 。Halliday 等(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認為語言並.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非是單獨的符號系統,語言系統有層次,包含內容、表達、實體三層次,層次間 相互關聯。語言抽象為音系系統、辭彙語法系統、語篇語義系統,低一級的層次 實現高一級的層次:音系層實現辭彙語法層,辭彙語法層實現語篇語義層,透過 三個層次的系統意義終於得以表達。 Halliday(1970)認為語言有其功能,語義系統由三個功能成分概念功能、 人際功能、語篇功能。概念功能表現說話主體觀察客觀世界的的意義潛勢,也就 是用語言編碼經驗。人際功能表現說話者的判斷、態度,反映說者和聽者的社會 地位、親疏關係。語篇功能表達說話者構建完整思想(語篇)的意義潛勢,聯繫 語篇與語境。Halliday將語言看作是一種社會符號系統、意義系統,符號乃是特 定社會條件下社群關係的產物,符號體系在社會中形成,語言是在一定社會文化 6.

(26) 背景中表達一定意義的符號系統。語言不但反應社會現實,完成其概念功能,並 能作用於社會、創造社會現實,實現其人際功能。語言與文化符號在具體的社會 環境中使用,語言與文化符號也反映了社會結構、文化結構、社會的價值體系。 語言文化雖為人為符號,由人隨意規定其所指稱的對象,卻有義務遵循一般 用法,也就是社群成員共同承認的用法。譬如食物,何者是食物、何等場合吃何 種食物,皆出於社會規範,這套規範定義了社群成員身處的世界。Clifford Geertz 認為所有人皆生存於其所處世界的意義網絡之中,意義不但與規則相關,也與現 象本身有關。他以巴里島鬥雞為例,強調結構是由參與鬥雞的人物、事件、語言 組成,意義是由語言、儀式、風俗等象徵形式承載,鬥雞在巴里島的社會脈絡中 方得以傳遞整體文化意義、透露文化諸般細節(Geertz,1973,收錄於 Alexander & Seidman 編,吳潛誠編校,2004)。根據 Vygotsky,語言、人類、環境乃三角 多重關係,語碼是人和環境之間的溝通媒介,溝通工具還包括使用語碼的策略、 價值體系(Duranti,1997)。社會成員透過語言學習,語言體系反映成員對生活 世界的認知。語言本身以及其所傳遞的便是文化,文化是意義系統、人類的意義 網路,例如「雜草」字典解釋為沒有用或不美的植物,這定義顯示了文化事實。.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貳、後天習得. ‧. Kroeber 和 Kluckhohn(1963)的六項文化定義之中,「描述性的定義」延 續 Tylor 的主張,並預告文化為習俗與表現形式,如 Franz Boas 定義文化為「包 括一個群體基於社會習慣的一切表現,個體基於群體習慣的回應,以及來自於這 些習慣的人類活動產物」3。「歷史性的定義」跟「發生學的定義」接近,發生 學的定義強調的是結果或成品而非傳遞的過程,但歷史性的定義並不嘗試定義文 化的實質,而是將「文化」視為社會繼承或社會傳統。遺產意味著繼承,傳統主 要指發生的過程,也指所傳與所承的產物。例如,Linton:” …the social heredity is.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called culture. As a general term, culture means the total social heredity of mankind, while as a specific term a culture means a particular strain of social heredity.” (Kroeber & Kluckhohn, 1963)。「心理學的定義」絕大多數強調人類內在學習、 非藉由基因傳遞等特徵,或視文化為習俗,關涉社會;或視之為習慣,則將場域 置於個體。例如, Wissler:” Culture phenomena are conceived of as including all the. engchi. activities of man acquired by learning. …Culture phenomena may, therefore, be defined as the acquired activity complexes of human groups.”(Kroeber & Kluckhohn, 1963),心理學定義主張學了什麼、向誰學習、在何時學都因文化而有差異。 Kottak(徐雨村譯,2009)引葛茲(Clifford Geertz)(Geertz 1973)描述文 化為「控制機制——計畫、秘訣、規則、步驟——所構成的組合,就像電腦工程 3. Boas 原文:”Culture embraces all the manifestations of social habits of community, the reactionof the individual as affected by the habits of the group in which he lives, and the products of human activitiesas determined by these habits.” ( Kroeber & Kluckhohn, 1963:82). 7.

(27) 所說的用來控制行為的程式」(Geertz 1973),說明在人在特定文化傳統的濡化 過程,吸收、習得文化。文化學習(cultural learning)的媒介是象徵(symbols) 的能力,此乃人類獨有的。Kottak 指出象徵是符號,符號與其所指稱代表的事物 並不具有必然或自然的關聯性。人們在生活的文化環境中,逐漸內化了前人樹立 的意義與象徵體系,並運用這文化體系定義他們的世界、表達感情、做出判斷。 這文化體系在生活的各方面引導個體的行為與感知(柯塔克 Kottak 著,徐雨村 譯,2009)。習得文化的途徑,一方面來自直接教導,一方面透過觀察而傳遞。 孩童注意週遭發生的事情,修正自己的行為,有時候是由於其他人直接告訴他們 該如此,有時候是出於自己的觀察,而逐漸認知其所處文化所認定的是非對錯價 值觀。文化的習得來自有意識的直接教導與無意識的觀察,加上與他人的互動, 個體隨時開始內化或整合一個文化傳統(柯塔克 Kottak 著,徐雨村譯,2009)。 Kottak 並說明基於人類的心智同一性(the psychic unity of man),雖然個體 (individuals)在情緒與智力方面的傾向與能力有所差異,但所有的人類群體 (populations)都具有同等的文化能力,無論基因遺傳與體質特徵如何差異,人 類都可學會任何一種文化傳統(柯塔克 Kottak 著,徐雨村譯,2009)。因為文 化乃涵養而習得,Kottak(2009)認為:「文化的習性、感知與發明,在許多方 面塑造了人類本性」。 文化以及文化變遷影響了人們對大自然的認知方式,透 過科學、發明及探索,文化的進展克服了許多自然的限制(柯塔克 Kottak 著, 徐雨村譯,200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二十世紀以來研究語言與文化的學者大致持兩種哲學預設:普世主義、相對 主義,當探討人類如何獲致言語與文化時,信仰普世主義的學者主張人類天生具 有語言能力,秉持相對主義的學者則相信人類依賴環境而學會語言與文化。 Halliday(1978)討論語言發展的兩種見解:天賦論和環境論,天賦論者認為人 類具備特殊的語言學習機制,天生具有一套語言結構的詳細藍圖,學習語言僅僅 是將聽到的語言的「形式」與藍圖套合。環境論者不認為人類有天生的普世的語 言機器,而認為人類擁有的是處理語言抽象認知的思維能力,人類習得語言除了. Ch. engchi. i n U. v. 要有語言能力,更依賴語言環境。. Halliday(1975)指出認知心理學者認為語言的唯一功能是表達概念,社會 人類學者認為語言的真正功能是人際的,說話的目的是為得到所需的事物或所需 的協助。Halliday 並指出人類說話有其目的:獲取物質、控制他人的作為、與人 建立關係和保持聯繫、表達自我(Halliday,1978) ,由此可見人類學習語言的動 機是為了達到與社會溝通的目的,學習語言不是為了實現語言的形式,而是因為 語言的功能:使說話者完成溝通、維持生存。 Halliday(1995)指出人類運用語言表達意義,展現做為溝通主體的種種觀 點,界定互動者彼此的關係,語言的意義產生自溝通雙方的對話。說話者在互動 過程中累積了與社群有效溝通的經驗,說話者藉著大量輸入的對話經驗逐漸完成 其社會化。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人認識世界並成為社會一分子的過程,也 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成為一種具有政治的 文化行動,這種文化行動 意圖讓那些身處文化邊陲 與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都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本課程除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外,還着重加強文學、中華文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語文素養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基本內涵 和要素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讀寫 聽說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以

文學 文學 文學 文學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學習 學習 學習.. 學習 過程 過程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1999) Resiliency in Action) ,我們 對組員在強化活動中有高 的期望,期望他們能為學校 作出貢獻,同時亦希望藉此